高中化学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题:高中化学必修II第一章第三节《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对2007和2008年的高考题元素周期律(表)部分试题中该考点分布来看是高考必考的。
考点年份题型省份总分出现频率
元素周期律(表)2008 选择山东4分100﹪
2007 选择山东4分100﹪
综合推断2008 山东0 0
2007 山东0 0
2、教材分析: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说学情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有自己的思维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归纳、总结能力欠缺,特别是数据分析、总结规律,探求现象的本质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据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
期律的实质。
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情感态度: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尊重客观事实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自身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品质。
2、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确立依据: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和迁移类比法。
依据1、新课程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舞台。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
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3、从高考考查的方式来看:一直是高考改革以来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命题素材
四、说学法“自学-分析-结论”和“猜想-探究—结论”的方法: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
归纳,理解实质。揭示周期律的普遍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通过组织学生自
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本节教学可分五步进行: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门捷列夫名言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通过投影,展示学生制做的坐标图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1) 元素原
子核外电子排布(2)原子半径;(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
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
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提升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让
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1】某元素R的气态氢化物H n R,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分子中有m个氧原子,则
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A、H2m-8+n RO m
B、H2n-8+m RO m
C、H2RO m D 、H2m RO m
【例2】⑴、不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比较:同族元素电子层数越多,微粒半径,如r( F ) r( Cl )
r( Br ) r(I )
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如r( Na ) r( Mg ) r( Al )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原子序数越大,微粒半径,如r(Cl- ) r(K+) r( Ca2+ )
(2)、同种元素微粒半径比较核外电子数越多微粒半径,如r(Fe ) r((Fe2+ ) r(Fe3+);r( Cl ) r(Cl- )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归纳提升
3、实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引导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的规律,大胆猜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
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并表达判断依据。
(2)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设计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设计意图: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形成利用知识迁移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可跟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并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
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