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地上的中国灿烂文明
——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总结报告
小组成员庞思雅11073033
程婷婷11073046
周梵11073031
陈皖君11073030
佟彤11073017
张琦11073023
沈久雅11073027
丁彤11073001
赵天揚11073038
罗棒11073034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纪录片,我们小组的成员在看过纪录片后有了很多观点与想法,下面我们罗列一二。
黄土地文化密不可分的地理环境
从地理环境角度来分析黄土地文化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和由黄土冲积的平原土壤疏松,在生产力工具简单的情况下,这种地理位置十分适合开垦,另外黄土高原的原始植被被保存的很好,虽没有像南方那样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但小片森林还不在少数,基本为草原等植被覆盖,水土流失还不算严重。因此,这里便成为先民们生存和繁衍的地方。而黄河中下游地段便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这里还有不少的游牧民族,但是秦汉以后,牧业已经毫无地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还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由于中国的疆域辽阔,气候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这就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而这片农业区也成为了文化聚集之处。在人类社会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就很有限,因此出现了狩猎、养殖、捕捞、采矿等谋生活动。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业民族重视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安土重迁的观念。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黄河流域却因为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比较适宜运用和粟等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而这里也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优势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和物质资源。
黄土高原孕育中国古代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开篇有这样的一句话:“古代文明是从中亚沙漠吹来的。”而中国的古代文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由黄土高原孕育而来,黑头发黄皮肤的黄种人由这块伟大的土地养育。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文明是中国的灿烂文明,这灿烂的文明来自河南安阳的殷王朝来自黄土高原。殷商王朝时期的黄土高原,草原丛生鸟语花香,野生象生活在曾经的黄土高原也意味着这里是质量好的生态环境肥美的地方。优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古代中国勤劳智慧的人
民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着属于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和这块黄土地也密切有关。中国的始皇帝秦始皇死后在黄土地下修建的庞大地下军队兵马俑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秦始皇独特的价值观,其实也是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黄土地下有黄泉,黄泉是另一个有等级制度的封建世界,死后的古代中国人都想入土为安。所以往生的秦始皇同样希望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掌握极大的权利。
总而言之,黄土高原优良地理环境孕育了古代中国人,中原黄土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性格养成独特的价值观,造就了殷商文明乃至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气候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代表,它的外形、内室等等都与黄土高原独特的气候与地质有关。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经过几辈人,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这种设计也十分符合当地的气候——冬暖夏凉,雨水集中。
青铜器和黄土高原
几百万年前的黄土高原上植物茂盛、物产丰富,而如今黄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整个高原黄秃秃一片。其地层内有大火烧焦的土层,说明也曾遭过大火的浩劫。但由于黄土的特性,高原未变成沙漠,黄河与黄土高原又塑造出华北平原,平原又成为草原牧场、农耕良田,同时高原已可发展农耕、牧业,这一特性也是全球绝无仅有的。
黄河地区出现的青铜炼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青铜器的出现表明煤的发现与利用,使燃料从地上发展到地下。虽然会人工取火的尼安德特人消失了,但黄河地区的火却一直未灭,且越烧越旺。“火”又象征着光明,没有火产生的明,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文,“文明”是以明为前提、为基础。文明之一的明在黄河地区,历史十分悠久。
人类进化史上两次质的飞跃,一次是人工取火,再一次是青铜器出现。其各自的重要作用,上面已做了简要论述。探寻现代人类起源地,应首先着眼这两个源地。
但黄河河谷古代青铜冶炼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以及保存至今的青铜器,几乎近万年,这都证明黄河河谷是全球冶炼技术最早的源地。其烧制土陶,冶炼青铜年代,可推定为三万年前或更早。铜器用于狩猎、游牧年代,可推定为两万年。大规模使用铜器至少在一万年前之所以在这一地区最早产生铜器,是因为此区域有许多全球唯一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是优越的环境使此区域人类迅速从旧石器时代跨入铜器时代。
秦始皇兵马俑
统一各国后,秦始皇宣称自己是皇帝。皇帝的意思是璀璨的光明的天。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把自己当做与神同等的位置,兵马俑的建成就是最大的见证。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秦始皇时期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当年工匠犯了一个错,他们在烧制过后才上色。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因为这些方方面面的地理及人文信息,让我们都见证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