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全球贫困——对西方道德思考的内部批判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

《哲学的贫困》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哲学的贫困》是德国哲学家乔治·西姆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探讨了现代社会的贫困与无力感。
而其中关于社会有机体思想的部分也是该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角度分析《哲学的贫困》,探讨西姆尔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有机体思想。
社会有机体思想是19世纪欧洲思想家对社会的一种比喻,将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强调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各种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整体。
这一思想带来了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论变革,对于了解和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治·西姆尔在《哲学的贫困》中对社会有机体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现代社会在追求理性和利益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人文关怀和人类情感,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和无力感。
西姆尔借用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指出了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所忽略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的重要性。
他认为,这些被忽略的因素是社会平衡和稳定的基石,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在《哲学的贫困》中,西姆尔强调了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强调了社会中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他认为,如果社会中的各种组成部分无法相互协调和共生,就会导致社会的失序和无力感。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醒我们,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重要的,不能忽视和忽略。
在西姆尔看来,社会有机体不仅仅是一个比喻,更是对现代社会运行规律的一种理论建构。
他认为,通过研究社会有机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规律,从而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他倡导在社会治理和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全球贫困问题的多维度分析

全球贫困问题的多维度分析一、引言全球贫困作为一个长期存在且严重影响人类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对全球贫困问题的分析,旨在深入剖析贫困现象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贫困扶贫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维度分析贫困的经济根源主要表现在收入不均等、就业机会不足等方面。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广泛的贫富差距,高度集中的财富导致资源分配不公,贫困地区人民难以获得合理的收入来源。
此外,全球化进程中,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使得经济增长缓慢,难以为贫困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三、社会维度分析社会因素是导致全球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水平低下、医疗资源不足、社会福利不完善等问题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障碍。
由于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健康保障,造成贫困陷阱的持续蔓延。
同时,社会对贫困群体的歧视和排斥也加剧了贫困现象的恶化。
四、环境维度分析环境因素在贫困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使贫困地区的农业收益受到影响,生态资源遭到破坏,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同时,环境负担也给贫困地区的居民带来健康影响,增加了生活成本,使得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五、结论与展望全球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挑战,需要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未来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建设健全的教育、医疗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护环境资源,提高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持续推动全球贫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以上是对全球贫困问题多维度的分析,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共同努力实现全球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如何应对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

应对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建议:
1.推动包容性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并确保其包容性,
确保贫困和弱势群体也能从中受益。
2.改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和技
能水平,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3.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制度,确保贫困和弱势群体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4.促进税收公平和减少不平等:改革税收制度,确保富人
支付更多的税款,同时减少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税收负
担。
5.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
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
6.推动政治改革和民主化进程:加强政治改革和民主化进
程,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参与政治决策和治理过程。
7.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为贫困和
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平台。
总之,应对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推动。
思想汇报——西方问题

思想汇报——西方问题引言概述:西方问题是指在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与思想、文化、社会等相关的难题。
这些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当前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西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
一、教育问题:1.1 教育质量下降:西方国家普遍面临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普遍不及以往。
1.2 教育制度僵化: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存在僵化的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1.3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西方社会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问题:2.1 社会不公平: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社会不公平的问题,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固化,机会不均等。
2.2 种族和文化冲突:西方社会多元化带来了种族和文化冲突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加剧。
2.3 犯罪率上升:一些西方国家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给人民带来了安全隐患。
三、经济问题:3.1 贫富分化: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阶层固化。
3.2 就业困难:西方国家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年轻人就业难度大,失业率居高不下。
3.3 经济危机:西方国家多次经历经济危机,金融风险和经济不稳定性成为西方经济发展的隐患。
四、政治问题:4.1 政治腐败:西方国家政治腐败问题严重,一些政治家和官员滥用职权,损害了公众利益。
4.2 政治极化:西方国家的政治极化现象日益严重,左右矛盾激化,政治对立加剧,难以达成共识。
4.3 民主危机:一些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面临危机,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上升,民主价值受到质疑。
五、文化问题:5.1 文化冲击:西方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冲击力度加大,一些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
5.2 价值观多元化:西方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观的多样性,但也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混乱和价值观的碰撞。
5.3 媒体失信:西方媒体的失信问题严重,偏见报道和虚假信息泛滥,影响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
徐向东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归根结底是道德危机解读

徐向东人类面临的真正危机归根结底是道德危机人类的存在状况与宗教信念的本质具有根本的联系。
在本文中我将表明,一方面,宗教信念是人类的存在条件的一个必然结果,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类的有限性的一个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宗教信念不仅得不到充分理性的辩护,在某种意义上不能满足我们对知识所提出的那种要求,而且也不具有一种普遍的实践必然性,因此不是休谟意义上的自然信念。
这两个方面其实具有某些内在的联系。
通过把握宗教信念的这一特征,我们就可以恰当地理解人类的现实状况。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在第一节中,我将简要地说明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宗教信念理解为人类的存在状况的一个必然结果;在第二节中,我试图表明改革宗的基督教哲学家对宗教信念(具体地说,上帝存在的信念)提出的辩护是有缺陷的。
在第三节和第四节中,通过简要地考察休谟对信念的本质的理解,我试图探究如下问题:为什么关于上帝存在的信念甚至不能被处理为休谟意义上的自然信念。
在最后一节中,我将简要地指出我们对宗教信念的认知地位的理解可能具有的伦理和政治含义。
对宗教信念的认知地位的反思宗教是一种格外错综复杂的人类现象,其复杂性不仅在于宗教的根本来源就是人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因此就使得宗教信念本质上具有一种模糊不定、并在某种意义上深不可测的特征,而且也在于,一旦宗教信仰得以产生出来,它们就与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和政治生活——具有了动态的复杂相互作用。
因此,对宗教尤其是宗教信仰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生活的功能的任何评价,都不得不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指出的一个事实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少的政治动乱、暴力冲突和血腥战争,如果说不是因为就此而论的宗教信仰而产生的,至少也是因为与宗教有关的原因而导致的。
不管是伊斯兰在历史上的扩张,还是十字军东征,那种强制性地要求不信仰者进行皈依的做法很难说是正义的。
16世纪以来在欧洲广为流行的宗教冲突之所以逐渐成为自由主义的一个根本动机,是有意味深长的历史含义的,因为从这种充满了暴力和血腥的冲突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宽容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现实”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双重批判

2020年第5期学术'it讹“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现实”: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双重批判张当[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贫困”是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
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也促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较于资产阶级的贫困理论而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贡献与价值,他不仅突破了抽象的哲学理论对贫困问题的阐释路径,而且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无产阶级以及广大穷苦人民陷入贫困的重要根源。
也就是说,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批判具有双重性质,其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贫困的分析,而且也是对资产阶级贫困的理论、观念、哲学的批判。
[关键词]贫困问题;马克思;蒲鲁东;政治哲学[作者简介]张当,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美国杜肯大学访问学者,北京100872[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20)05-0107-06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贫困问题始终与社会的发展亦步亦趋,但却往往被遮蔽在历史的深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快速发展带来了福利国家的繁荣景象,当加尔布雷斯宣扬“富裕社会”和法国哲学家们提出“消费社会”之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富裕中的贫困”成为了当代人类社会中贫困问题的新形式与新表象。
尽管时过境迁,当代西方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却仍然具有两百年前的重要特征,即贫困与富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诚如卡尔•波兰尼所言:T8世纪的思想家一般都同意贫穷与进步是不可分离的。
”在贫穷与进步、贫困与富裕的分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具有共性特点,但在不同的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意识中,贫困问题也具有特殊的个性特征。
就此认识而言,马克思有着独特的贡献,他从哲学的高度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面纱,进而在社会经济与意识形态的分析中抓住了社会问题的实质,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②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A.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B.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C.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D. 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答案】A【解析】(1)“数人”对“壮士”进行补充说明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薛显”是“又败之”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答案】B【解析】(2)B项“在中国周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爵”爵位顺序有误应为“公、侯、伯、子、男”【答案】C【解析】(3)C项“就被任命镇守北方重镇——北平一直到洪武十二年去世”分析有误根据原文“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可知他并不是明朝建立后一直镇守北方重镇——北平【答案】(4)①张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顾时将他击败俘虏他的得力将领九人于是张良臣不敢再出来挑战②顾时率领部下数百人跃马出击敌人退去(顾时)缴获他们的军械、粮食、牲畜而归军威大振【解析】(4)①“耀兵城下” 状语后置句在“兵”后省略了“于” 应是“于城下耀兵” “劲” 得力的“复” 再次②“帅” 通“率” 率领“引去” 退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省略了主语“顾时”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A. 上阕首句作者以祖逖自励表达立志报国的气概隐含国事堪忧的沉痛B. “依旧一新亭” 语浅而情深表达作者对东晋名士痛感国土沦丧的同情C. 上阕最后三句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锋利的宝剑状山势挺拔气冲斗牛D. 这首词抒写作者欲为国效力却终被埋没的慨叹词气雄豪情绪苍凉【答案】B【解析】(1)B项诗中用典或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此处作者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借古抒怀表达自己对国土沦丧的忧伤【答案】(2)①直抒胸臆下阕前三句作者直言古来幽并之地多出武勇豪侠之士我等却鬓发斑白而一事无成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②用典“一掬钓鱼坛上泪”一句借东汉隐士严子陵的事迹表达自己既然用世无望便只好独善其身隐居屏迹的愤激之情③以景结情“风浩浩雨冥冥”营造出风雨如磐、天地迷冥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解析】(2)“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意思是“古来豪侠众多要数幽并为最可是我这个幽并人再也不能像先辈那样杀敌立功了因为我已双鬓斑白还能干什么呢等到将来封侯的时候青史上会留下谁的名字呢” 本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既满怀自信又无比悲愤的心情“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意思是“即使我像严子陵那样在钓鱼坛上垂钓也不会忘记事业未成的痛苦面对浩浩的风冥冥的雨我会泪流满面的” 其中“一掬钓鱼坛上泪”运用典故词人以严子陵自比意谓在这江山易代风雨如晦的末世自己用世无望只能选择隐逸“泪”字直抒胸臆强调词人隐逸的万不得已和忧愤悲伤“风浩浩雨冥冥” 以景结情风雨如磐天地迷冥大自然都为之悲泣表达出词人的年华空老而又壮志难酬的情感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2)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3)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答案】B【解析】“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错意在说明环境变了身份变了行为方式变了人与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了解会造成心灵的隔阂故选B【答案】①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②兰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③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④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以疏远排斥冷漠以对不愿帮助⑤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解析】【答案】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豆花和兰花在乡下互相送菜互不要钱不计得失在城里兰花一心想把菜卖给豆花爱自夸豆花则心存芥蒂②突出主题在对比中说明在城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给读者提供认识价值③结构全篇通过“城里”和“乡下”生活的转换对比构建全文的叙事结构【解析】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4.(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发展经济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A.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是因两者产业结构不同B. “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拉美、非洲、南亚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框架均为通过政府直接干预以发展现代化的先进产业C.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消除各种政府干预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建立市场经济D. 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的发展不是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D【解析】(1)D项“而是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亚洲‘四小龙’、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取的发展和转型思路既不是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只靠政府、忽略市场也不是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只靠市场、政府退出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者兼而有之有机结合”可知这些国家的发展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而非“市场和政府有机结合”【答案】B【解析】(2)B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和第五段“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中国家在采用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时必须考虑其具体条件和适用性”可知发展经济学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在不断变化的【答案】D【解析】(3)D项由材料一可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宏观上的从政府和市场两大角度出发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中国民众个体储蓄行为研究”属于微观上的研究是从个体研究出发的因此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畴【答案】(4)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解析】(4)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下定义”的模式一般为“……是……的……” 然后分析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有关“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筛选出关键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答题即可如材料一第一段中提到“发展经济学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或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开始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下从现代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子学科” 由此可知发展经济学的属概念是现代经济学它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得到“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现代经济学的子学科” 再将材料二第三段“毫无疑问贫困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大问题”作为修饰语或种差填入上面的句式适当调整语序即可得到发展经济学的简要定义【答案】(5)首先概括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目的然后结合实例阐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流观点及其历史局限性最后提出发展经济学的本土化(反思和重构)问题【解析】(5)材料一首段先介绍发展经济学的产生时间及其背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发展经济学这一子学科接着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以时间为界论述了发展经济学的两个阶段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赶超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病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发展现代化大产业” 新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并介绍了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结构主义只靠政府忽略市场新自由主义只靠市场政府退出最后第六自然段进行总结指出“必须注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5.(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5.(3)下列语录中不符合材料中关于质疑论述的一项是()5.(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质疑的意义5.(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A. 追求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的“共鸣”效果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B. 共鸣与冲突是阅读的两种状态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C. 读者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依靠于对自己阅读中共鸣与冲突的反思D. 阅读的价值在于促进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这一切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答案】C【解析】(1)A项“是所有阅读教学所推崇的”错误文章中说的是“一是读者与作者心领神会情投意合可谓之‘共鸣’ 二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隔情意相违则谓之‘冲突’ 传统的阅读教学更推崇前者”B项“是阅读的最终结果两者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错误并非最终结果也无积极与消极之分D项“建立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之上”错误应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尊重、理解与批判的基础之上故选C【答案】C【解析】(2)C项“作者的心理操控比读者的先入为主更易产生特定意义上的思维惯性”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答案】D【解析】(3)D项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而非质疑的重要性【答案】(4)①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②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③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④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解析】(4)从材料一“共鸣与冲突并非阅读的终结更非阅读的目的本身并不能带来价值观念的更新与认知结构的升级能达成此结果的是对共鸣与冲突的反思”可总结出“更新价值观念的升级认知结构凸显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从“在质疑与探究中我们才能澄清文本认识自我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这样作为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才能达成”可以总结出“澄清文本实现文本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双重掘进达成阅读目的的理解、超越” 从材料二中“注重政治变迁中的史实批判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性格传统的民族而忧患的意义就表现为对天、人、古、今的认识与思考在认识与思考中中国早期的独立记史行为又是最可宝贵的传统”可总结出“深化思考和认识继承民族忧患意识有着不可代替的现实意义” 从“注重文化交流中的视野开放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开放融合胸襟的民族而开放融合的标志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比较与吸收”可总结出“更好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得更加卓著的文化成果”【答案】(5)①首先从“读者与作者的关系”这个话题提出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②接着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通过举例论证强调了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③最后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解析】(5)材料一第一到三段首先从在阅读状态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写起简单论述“共鸣”与“冲突”的关系后引出了质疑与探究在阅读中具有重要作用接着四到五段作者举了林冲的例子辩证分析了“共鸣与冲突” 作者通过对比林冲与武松、鲁智深的不同来论证质疑与探究的必要性最后最后一段从方法层面指出摆脱思维惯性才能进行质疑与探究重申意义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为图1的图片新闻拟一个标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标题6.(2)简要评价图2的创意创意【答案】(1)【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长空利箭网遍全球【解析】(1)①本题考查学生给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拟写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要求标题中包含最有价值、最有意义、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一般来说拟写标题可以从时间、地点、新闻主体、事件、原因、结果等方面把握有时也要考虑新闻主体的特点、属性等另外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图1下方的字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 通过所给的这些文字考生可以提取以下信息第一新闻主体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简称“北斗” 结果是“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收官再依据“全球卫星导航”与“组网卫星” 可知新闻主体的特征是“网遍全球”或“组网全球” 明确这些信息之后考生再结合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12个字” 作答此题答案示例收官北斗组网全球该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既点明了新闻主体“北斗” 又写出了事件的结果“收官” 还写出了新闻主体的特征“组网全球” 非常完美②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评价图标创意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考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图标的组成内容并对内容代表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图标创意进行正确评价图2 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圆形圆形内部蕴含着太极阴阳鱼图形和长柄勺状的司南图形最上和最下分别标有中英文标识在深蓝色的太极阴阳鱼图形内画有北斗七星司南图形下面有网络化地球图案明确图标的这些组成部分后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对图2的创意进行评价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因为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团团圆圆圆形更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图标中太极阴阳鱼与圆形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七星是自远古时起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导航装置两者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寓意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同时还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说明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它象征着我国的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答案】(2)【示例】①北斗图标采用圆形构型直观地象征了“圆满” ②图标中太极阴阳鱼共同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一目了然北斗系统志在建设一个实现全球范围的定位导航系统③图标中的北斗七星蕴含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 ④司南古代辨别方向的仪器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北斗七星一起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古今结合映刻着浓重的中国色彩和民族骄傲感⑤网络化地球喻指北斗系统将为全球网络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则形象生动体现了北斗系统开放兼容、服务全球的愿景【解析】7.(1)文段中画线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各项没有使用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7.(3)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类型并把修改好的正确句子写出来A. 方寸之间B. 雕虫小技C. 炉火纯青D. 履行【答案】D【解析】(1)D项应该为“践行” ①意思不同履行执行、实践执行对他人的承诺并行动践行实践用实际行动去做某些事②侧重点不同履行仅强调完成的结果践行着重完成过程的艰辛行动包含艰难完成的意味【答案】B【解析】(2)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B项使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B【答案】(3)病因类型搭配不当修改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解析】(3)画线句子中“高树”与“价值原色”动宾不搭配“展现”与“市场风尚”动宾不搭配“擦亮”与“时代精神”动宾不搭配应修改为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哲学的贫困》简介

《哲学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哲学的贫困》,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
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发表最早的文本,以马克思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观点当1846年普鲁东写下《贫困的哲学》并自认为他第一个用哲学的观点为经济学提供了内在理论结构的同时,马克思此时已经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第二阶段的研究,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马克思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过渡时期:一方面,马克思彻底摆脱了人本主义哲学构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方法中科学地面对历史;另一方面,马克思已经正确地理解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前提,根本上转变了他对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认知态度,但还没有直接开始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5月5日致信普鲁东,邀请他参加国际社会主义的通讯组织,并请普鲁东担任该组织在巴黎的通讯工作。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64-465页。
)可是,普鲁东当月写给马克思的回信中,明确表示反对社会主义者用革命的手段来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他主张“通过经济的组合把原先由于另一种经济的组合而逸出社会的那些财富归还给社会。
换句话说,在政治经济学中使财产的理论转过来反对财产”。
(注:普鲁东:转引自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中译文序,第10页。
)当然,他是在承认现实社会的前提下,用稳火式的改良来医治资本主义。
同时,普鲁东明确表示愿意同马克思进行不同观点的讨论。
how to get the poor off our conscience课件

社会道德义务
社会有义务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使每个人 都有机会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 所和教育。社会不公正会导致贫困的持续存 在。
对贫穷的同情与理解
了解贫穷的根源
要真正同情和理解贫穷,首先需 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这包括贫 困的地理、社会、经济和政治因
素。
体验贫穷的困境
通过模拟贫穷生活的体验,人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贫穷的艰辛和挑 战。这有助于培养更深层次的同
开展公益活动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义卖、募捐、志愿服务等,筹 集资金和物资,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
倡导社会关注
社会组织应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提高公众对贫困问题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个人层面的行动与实践
参与志愿者活动
个人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志 愿者活动,为贫困地区和 贫困人群提供帮助和服务 。
参与公益事业
个人可以参与公益事业,为消除贫困贡献自己的 力量。
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消除贫困
政府加大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消除贫困的投入,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消除贫困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参与消除贫困的工作,推动社会公平和进步。
倡导社会公平正义
个人应该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支持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扶贫工作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培养良好品德
个人应该具备同情心、关爱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关注弱势群体的 需求和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06
结语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贫困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完善,贫困问题将逐渐得到缓解,更多 人将有机会摆脱贫困。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声音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描述了美好的乌托邦之梦而已。
事实上,何为马克思主义乌托邦,最普遍的意思应该是没有痛苦、死亡、损害、失败、崩溃、冲突、悲剧甚至劳动的幻想中的未来社会,但就马克思而言,他根本无法描述出社会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从不拿未来说事,而且,乌托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首先,因为马克思是犹太人,犹太人的传统是禁止预测未来,所以他往往对未来只字不提。
另外马克思认为未来还没有来到,因此对未来的假想不过是一种谎言,将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未来变成似乎可以预测的假象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认为自己有能力影响到未来会给我们造成一种安全的错觉,“像一个抱着毯子不放的小孩那样紧紧抓住未来,便可以高枕无忧”。
先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谴责现世的贪婪、腐败和权力欲,并向我们发出警告:如果不能做出改变,人类将根本没有未来。
对马克思来说,乌托邦描绘出的社会蓝图分散了人们对现实社会中政治任务的注意力,马克思对那些脱离了历史现实的观点都保持审慎的态度,马克思坚持认为重要的不是对于理想未来的美好憧憬,而是解决那些会阻碍这种理想实现的现实矛盾。
未来的种子深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要实现一个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不只需要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力量的加深,还需要社会经济力量的不断充实与提高。
反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出奇幼稚的想法,这来源于马克思对人性的轻信和对人性邪恶的无视,从而忽略了一个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
但是,社会主义并非要求它的公民都是道德上的楷模,他并不意味着我们随时都要把自己束缚在集体的大家庭里。
这是因为,能使马克思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机制都是可以嵌入社会制度中的,而不会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人的善意上。
比如在一定的社会体制下,一个人生产一件产品,他自身的贡献是他自己能获得某种满足感,同时这也使社会中的其他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就是通过马克思构想中的未来社会关键的生产单位自治合作社的机制实现的。
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及道德思考

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及道德思考全球贫困一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的生活需求和资源。
如何有效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既需要政府间国际合作,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除了经济手段之外,我们还应当从道德层面去思考,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世界。
全球贫困问题现状全球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南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近一半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缺乏食物、水资源和基本的医疗保障。
贫困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全球贫困问题产生原因全球贫困问题的根源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在经济方面,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体系、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是导致贫困加剧的重要原因;在社会方面,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性别歧视等也是造成贫困现象的重要因素;而政治上的腐败问题、不公正治理等也会加剧地区贫困问题。
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全球贫困格局。
全球贫困问题解决方案政府间合作政府间合作是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减贫议程,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同时,各国应当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力度,在减少贫困、改善民生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减少贫困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各国可以通过发展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等措施来增加国民收入,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同时,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
教育医疗教育和医疗资源是改善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各国应当加大对基础教育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并提高服务覆盖率,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
社会公平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是减少全球贫困现象的根本之道。
各国应当加强立法建设,打击腐败现象,维护良好治理秩序。
同时,促进社会共享、让利益更加均衡分配也是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道德思考与全球贫困在解决全球贫困问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道德思考,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公平正义。
思想汇报——西方问题

思想汇报——西方问题一、引言西方问题是指在国际关系中,涉及到西方国家的一系列问题。
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因此了解和研究西方问题对于我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西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经济问题1. 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这种不平衡会导致贸易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实现经济平衡发展。
2. 跨国公司垄断: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可能导致资源外流、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鼓励本土企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外依赖程度。
三、政治问题1. 政治干涉:西方国家常常以人权、民主等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干涉,干扰其内政事务。
解决方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
2. 双重标准:西方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常常采取双重标准,对待不同国家采取不同态度。
解决方案: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发声,争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推动国际事务的公正平等。
四、文化问题1. 文化冲击:西方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解决方案:加强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2. 价值观冲突:西方价值观与其他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存在冲突,导致社会矛盾和文化摩擦。
解决方案:坚持文化自信,既尊重西方价值观,又坚持本土价值观,推动文化融合与共享,实现和谐发展。
五、结论西方问题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发展。
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

认识论和知识论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诸多传统的认识论和知识论问题今天依然被不断地研究着。但是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对传统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旨趣的反驳和拆解,在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一直持续着,有些哲学家已对认识论和知识论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所以,我们今天更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不是在不加批判地接受传统认识论和知识论的诸多根本性理论假设的前提下,来为一些认识论和知识论的经典问题提供有争议的答案,而是应该冷静地思考和辨析认识论和知识论应有的当代形象和学术定位。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无疑应该以对认识论和知识论历史发展的考察和反思为基础。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从特定角度对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历史发展的批判性回顾,来凸现这一问题的理论优先性和现实紧迫性,并力图为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讨论而抛砖引玉。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探究方法和目的中所蕴涵的关于知识的本性的论点析取出来,加以系统化。在他看来,知识应该是对普遍本质的把握,应该是绝对真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系统。在作出这样的理论认定之后,由于考虑到智者学派对感觉的个体差异性的强调,由于注意到可感的对象世界的流变不定不足以论证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存在,柏拉图重新提出意见与知识的严格区分的论点,重新考虑感觉和理智在获得知识中的地位,并提出理念世界以保证知识的存在。这样,二元论就成为贯穿柏拉图认识论和知识论学说的一根主线。感觉所把握的对象是流变的可感世界,理智所把握的对象是恒一不变的理念世界;前者产生的是意见,而后者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这样,感觉流变世界意见的论点就对智者学派否定知识的根据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和消解,而理智和理念世界的存在则从主、客两方面论证了知识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由此可见,柏拉图创构理念论的主要动机和旨趣是知识论的。在论证了知识的本性和知识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论证和解释我们能否和何以获得这样的知识,即回答知识是何以可能的的问题。因为只是论证知识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不足以反驳智者学派对知识的怀疑。回忆说便是柏拉图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回忆说是对我们如何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的解释和论证,同时也是关于认识的发生学理论。回忆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回忆说与柏拉图的灵魂论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灵魂是主体感知和思维的器官。通过假设灵魂不朽和灵魂转世,同时假设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获得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柏拉图说明了知识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而通过肯定灵魂中的情欲对可感世界的迷恋和沉入,他解释了我们对知识的遗忘。这样,回忆就是力图以理智克制情欲,从而超越可感世界的具体存在,以理智去追寻那纯粹的形式,并由对纯粹形式的超越而把握那无形式的理念的过程。在对关于理念的知识的回忆中,感觉仅具有诱因和触媒的作用。对回忆说的合理解释也许是应该把它看作天赋观念论的雏形。#p#分页标题#e#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启发

学习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启发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的批判,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分析,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其带来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本著作,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发,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在学习《哲学的贫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把人类关系变得虚假,以利润为驱动的经济模式使得人们变成了商品的奴隶。
这种奴隶性剥夺了人类的创造力、自由和个体发展的权利。
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的扩大,资源不平等的分配等等。
因此,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启发我们要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其次,马克思强调了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解放人类,就需要打破资本主义的桎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合作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哲学的贫困》启发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最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还提到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他对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借鉴。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学识面,理解不同的哲学观点,从而更好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
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它强调了人的解放和平等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不同的哲学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学习,不断思考,用马克思的思想去解读和改变我们的社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更加美好和公正的社会迈进。
国际关系中的全球贫困问题

国际关系中的全球贫困问题全球贫困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贫困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全球贫困问题的根源、影响以及国际社会的应对策略。
一、全球贫困问题的根源1.经济发展不平衡:全球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了全球贫困问题。
2.政策失当:一些国家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利益,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无法有效缓解贫困问题。
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环境不稳定,腐败现象严重,也加大了贫困问题的解决难度。
3.自然灾害和战争:自然灾害和战争也会导致贫困问题加剧。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会破坏基础设施,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失去基本的生活条件。
战争则会摧毁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使人民陷入饥饿和困境。
二、全球贫困问题的国际影响1.社会动荡:全球贫困问题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当人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时,很容易引发暴力和冲突,给国际社会带来安全隐患。
2.阻碍经济发展:贫困问题严重的国家往往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实现经济腾飞。
这不仅会影响这些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
3.加剧人道主义危机:全球贫困问题会导致大量人口陷入困境,面临饥饿、疾病、无家可归等困境。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加剧人道主义危机,影响国际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三、国际社会的应对策略1.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贫困问题。
各国应该相互支持,分享经验和技术,推动全球减贫工作的开展。
2.制定合理的政策:各国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关注贫困人口的需求,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同时,应该加强对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3.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

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论战性著作,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篇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而写成的一部论论战性著作,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并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该著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述他们的新世界观及其与德国哲学传统的划界,但当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发表.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而发表《哲学的贫困》,它提供了一个机会,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以精练的表述首次问世.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着力于批判整个德国思想的思辨传统、并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境域,那么,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的重点就是,用已经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现实历史根据和正确方向.该书的叙述固然始终针对着蒲鲁东原书的一系列说法而展开,但是,由于蒲鲁东所依赖的哲学基础是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这就使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必须以针对黑格尔主义的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境域.因此,该著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具有经典的重要性.该著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的讨论针对蒲鲁东为“工资平等”的社会主义所作的经济学论证,揭示这种论证尚未达到李嘉图经济学理论的水准.第二章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在展开这一批判的同时,精辟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类经济想象的历史科学方向.由于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表述在该章的第1、2节中, 我们在此就选录这两节.蒲鲁东以实现“工资平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方案,是从西方近代哲学的抽象理智主义中产生的.他用对经济范畴的逻辑联系的说明来代替对形成资本的历史运动的把握,其结果是企图通过“经济学理性”来消除资本运动的坏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平等和工资平等,而这就是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哲学的贫困》就是对这种社会主义进行最彻底的哲学批判.在马克思看来,蒲鲁东的错误根源于:(1)不理解资本关系起源于劳动力转变为可用货币购得的商品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历史运动,以及由于这一运动所必然导致的货币的资本化,(2)不理解货币资本化本身即是一种以“资本主义”来命名的现代人类的生存条件,这种生存条件的本质是抽象劳动对具体的感性活劳动的统治;通过这种统治,人类感性力量和感性财富的发展以劳动抽象化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用经济学理性所设计的方案来加以克服的偶然错误.资本对现代人类的统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劳动的社会权力的情况下被克服掉的,这也就是说,资本是无法通过工资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劳动的权力平均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而被消灭的.事实上,只要劳动的抽象化及其积累作为一种脱离个人的一般社会力量继续存在,价值规律就必定发生作用,并且,正是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余价值规律得以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即不断产生出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对于具体活劳动的统治权.所以,蒲鲁东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幻想一个没有资本家阶级的资本社会.马克思在1846年年底读到蒲鲁东的《哲学的贫困》时,即决定对该书进行批判.当时他给俄国的帕.瓦.安年科夫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阐述了对蒲鲁东展开批判的要点,成为后来写作《哲学的贫困》的基础.马克思在该信中指出:“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蒲鲁东先生不把政治经济学范畴看做实在的、暂时的、历史的社会关系的抽象,而神秘地点到黑白,把实在的关系只看作这些抽象的体现.这些抽象本身竟是从世界开始存在时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怀中的公式.”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的根本之点,是抓住他的黑格尔主义出发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一开始就这样写道“蒲鲁东先生把我们转移到我们亲爱的祖国,使我们不由得又变成了德国人.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这个英国人就是李嘉图.这个德国人就是黑格尔”.这就是说,英国经济学使人成为经济范畴,而德国哲学则把经济范畴追溯到它们在神秘的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中的起源.这个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领地揭示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畴的逻辑先在性遮蔽处在历史运动的现实个人之创生和改变其原初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感性交往(即生产力).与黑格尔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正是在于取出这种对于人们的实践生活的思辨遮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写道:“经济学家们都把分工、信用、货币等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经济学家们想我们揭示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产生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而是人们生产出来的.这些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只有清除掉传统哲学对现实个人之生产社会关系的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从根本上确认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导向的“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任务.“历史科学”与理智主义的经济学不同,它不是从范畴层面上描述给定的生产关系,而是要描述产生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即,描述那些确实在客观上限定着现实个人的生产关系本身,如何从现实个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产生出来.马克思说得很分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而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懂得这一点,即懂得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哲学的贫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近代依赖的诸种理智主义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指出的历史必然性,不是关于各种范畴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必然性,而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的历史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如果说今天的各种社会科学仍然主要地还是在对现存的事实世界进行范畴的把握中存在和发展的话,那么,这些科学在其根基除就隐藏着危机,而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它们从根本上承认和理解自身前提的历史性质,才能被克服掉.当然,对克服这种危机的普遍需要本身,还有待于历史运动将其产生出来,但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的演进必将带来这一切.当历史的条件成熟之时,真正的“历史科学”就能够生长出来.用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化来说就是,这时候人们“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头脑里找寻科学了;他们只要注意眼前发生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表达出来就行了.一旦看到这一面,这个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哲学的贫困读书心得篇二马克思批判经济学家将资产阶级制度论证是天然的,永恒的观点。
西方政治思潮

自由主义一、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对于自由主义的贡献二、、自由主义的涵义及起源1、涵义: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它主张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系统使个人自由最大化;在经济领域它主张在一定的框架内使经济和商业自由竞争最大化。
自由主义的基本信条是:非依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被剥夺生产或财产;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权利;个人自由不能随便缩减;政府遵照受其统治人民的意愿行事。
2、起源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马基雅弗里的共和政体论;马丁·路德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加尔文改革教会的民主思想;在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提出的人民自由、人民主权等思想;法国一些思想家提出的自由状态、自然权力、人民主权、政府源于契约思想等等。
自由主义是在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
革命中的英国资产阶级以自然法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以后成为自由主义支柱的一系列宪政原则:1.人权原则;2.有限政府原则;3.法治原则;4.代议原则;5.分权原则;6.政教分离原则;7.人民同意原则;8.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上述原则主要回答了政府应该干什么、应该如何运转、如何构成以及如何形成等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二、20世纪自由主义的发展从17世纪三百多年来,自由主义经历了传统自由主义(又称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现代自由主义的四个特征: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普遍主义和向善主义。
(格雷)根本区别:古典自由主义主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自行其是,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与自由经营,不需要任何政府力量的干预。
现代自由主义则是主张资本主义与福利主义并行,就是在自由的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与监督。
发展阶段:(20世纪自由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变(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由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对手20世纪初的自由主义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自由放任),——其结果引发了1929年经济危机。
哲学的贫困主要内容及意义

哲学的贫困主要内容及意义1. 《哲学的贫困》主要讲了啥?就好比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比如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那可真是毫不留情啊!这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各种理论的优劣。
意义重大啊,它推动了我们对社会经济和哲学的思考,不是吗?2. 嘿,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就是深入剖析各种经济和哲学观点呀!就像一场激烈的思想辩论赛。
想想看,马克思指出那些不合理之处,多精彩!这意义可太大了,让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了一层,难道不是吗?3. 哲学的贫困主要内容啊,那可是对旧有观念的冲击!就如同海浪冲击礁石一样。
像对私有制的探讨,深刻极了!它的意义在于开启了我们新的思考方向,这多了不起啊!4. 知道吗,哲学的贫困主要内容是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如同侦探揭开谜底。
比如对阶级关系的分析,太厉害了!这意味着我们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运行规律,这不是很重要吗?5.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呀,简直是思想的宝藏!像打开一个神奇的宝盒。
马克思对经济规律的阐述,哇哦!意义在于让我们不再盲目,而是有了清晰的方向,多棒啊!6. 来看看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吧,那是对错误观点的大扫除!好比清理房间的杂物。
像批判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多实在!这有着引领我们走向正确道路的意义,可不是吗?7. 哲学的贫困主要内容就是展现深刻的洞察力!如同老鹰俯瞰大地。
比如对社会矛盾的揭示,太震撼了!它的意义是让我们明白社会变革的必然性,这多关键啊!8. 哲学的贫困主要内容,那是对理论误区的拨乱反正!就像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像对一些错误经济观念的纠正,太重要了!这对我们理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不对?9. 哇塞,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是对复杂社会的剖析!如同解剖一个神秘的物体。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论述,厉害极了!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这多牛啊!10. 哲学的贫困主要内容就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就好像点亮智慧的火炬。
比如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探讨,多有启发性!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学会用哲学思维看待世界,这难道不应该珍惜吗?我觉得《哲学的贫困》真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让我们对哲学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及道德思考

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及道德思考全球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仍有数亿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难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食物、水、教育和医疗。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权和社会公正的道德议题。
本文将探讨全球贫困问题的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道德思考。
一、全球贫困的成因贫困的成因是复杂而多样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因素经济增长不均衡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未能惠及所有群体,导致社会财富分配极不均匀。
失业率高企和工资水平低下也使得许多人陷入了贫困泥潭。
2. 社会因素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许多贫困家庭无法打破代际循环,继续在贫困中挣扎。
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社会因素也加剧了贫困现象,这些群体往往被排除在资源和机遇之外。
3. 政治因素政局不稳、腐败现象严重、政府缺乏有效治理能力,使得很多国家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扶贫政策。
政治动荡往往会导致经济崩溃,进一步加深贫困。
4.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短缺,也是造成许多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农作物减产使得依赖农业为生的家庭生计受到严重影响。
二、全球贫困的影响全球贫困不仅影响个人与家庭,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社会稳定性贫困往往伴随着社会不满和冲突。
当一部分人因为物质缺乏而无法生存时,可能会产生抗议、暴力等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稳定。
2. 经済发展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无法有效参与经济活动,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潜力。
显然,减少贫困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
3. 健康问题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群往往面临更严峻的健康挑战,例如营养不良、缺乏基本医疗服务等,这不仅缩短了寿命,还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
三、解决方案面对全球贫困问题,各国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定位。
1. 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是打破贫困循环的重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全球贫困——对西方道德思考的内部批判
[美]托马斯·博格
西方忽视全球贫困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的死亡总数中有1/3与贫困因素有关。
世界贫困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
但是西方人却并不注意它,很少在媒体、新闻、书籍以及学术刊物上加以讨论。
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为什么这些人会忽视它,认为它不重要呢?他们可以找出如下几个肤浅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在20世纪70、80年代占主导地位,很多人认为消除或减轻贫困会导致人口过多,而人口过多又会导致未来更加贫困。
但是经验证明这种观点不对。
事实是,什么地方贫困减少了,出生率也会降低。
因为如果人们有退休保障,或知道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少生孩子。
所以减少人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消除贫困。
第二个理由是,西方人认为贫困问题太严重了,穷人太多,无法让他们都获得帮助。
西方著名思想家理查德·罗蒂就说过,如果富人赞成与成千上万的穷人分享一块面包的话,那么所有的人包括富人在内都会饿死。
很多人都同意罗蒂的看法。
富国人民只占全球人口的16%,而每天购买力低于2美元的穷人占了46%。
从这点看,似乎罗蒂是对的,我们无法帮助那么多的穷人。
但是,从全球收入的分布情况看,富国人民享有全球收入的81%之多,而几乎占全球人口一半的穷人,只享有全球收入的1.22%。
从这点来看,很明显,富国可以做更多的事来消除或减少全球贫困。
为什么全球社会产品增加的同时贫困却如此之多?原因在于不仅世界的平均财富在增加,而且全球不平等也在增加。
占全球人口20%的最富者与占全球人口20%的最穷者收入差距比在1820年时为3:1,而今天这个比率是70:1。
可见,收入不平等的比率增加非常快。
因此,世界平均收入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全球贫困的实质减少。
另一个理由认为,无论如何贫穷都正在消失,随着全球化和WTO的发展,贫困会很快被消除。
在中国,这确实是个事实,贫困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
就整个世界而言,这却不是事实,世界的贫困是在增加。
最后一个理由是,我们已经为消除贫困做了那么多事,我们的政治家一直致力于此。
我认为这个看法也是错误的。
事实上,自1990年以来,富国提供给穷国的政府发展援助金的平均额在严重减少。
1990年,富国的政府发展援助金额是他们国内生产总值的0.33%,而到2001年,他们只拿出了0.22%。
自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每年可以节省5000亿美元的军事开支。
美国的国防预算每年是4000亿美元。
与之相比,富国拿出的政府发展援助少得可怜。
即使这些极少的援助金也大多被用于政治原因,如支持本国企业出口,以及与穷国政府交好。
只有一小部分是用于援助最穷国,而用于援助基本需要如基本教育、基本医疗、食物、清洁水的钱就更少了,甚至不到40亿美元。
所以说富国为减少贫困提供大量资金,这不是事实。
这些钱分摊到富国人民身上,平均每人每年只有区区4美元。
西方伤害了穷国
大多数西方人假定了与世界穷人的关系是潜在的帮助关系,可以帮助他们,也可以不帮助他们,因为自身对他们的贫困完全不负有责任。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明显错误的。
如果我们自问这样巨大的贫富不平等如何产生?那么这是历史形成的,通过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种族灭绝,西方国家、欧洲国家严重干扰破坏了其他洲的文化和国家。
所以,如果认为我们富国的财富是我们自己的,穷国的贫穷是他们自己的事,这种说法显然不对。
除了历史缘由之外,第二个原因是,现有的全球秩序、全球经济制度安排严重影响了每年的全球财富和收入分配。
但是许多西方人却忽视了这点。
他们相信,经济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完全由一国的国内原因造成,国内原因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继续贫困或减轻贫困的唯一原因。
他们会说,看看香港,如此成功地消除了贫困,就是个例子。
现在的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也成绩显著。
而其他国家,如非洲一些国家却每况愈下,越来越穷。
所以,不同国家如此大的差别不能归因于全球秩序,只能归因于各国国内的实践。
因此,我们的全球经济秩序没有错,它与全球贫困没有关系。
我认为这是个谬误,谬误就在于强调某种因素重要性的同时,得出其他因素不重要的结论。
所以如果想说明任何一个国家贫困发展的原因,就必须同时考虑国内因素和全球因素。
如果想说明世界范围的贫困发展,全球因素是一个
重要的原因。
《经济学人》杂志中的一段话,由于富国拥有强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些国家在WTO谈判时,竭力将自己置于规则之外,按照对他们最有利的方式来制定规则。
特别是他们被许可通过维持高关税来保护本国的纺织品和农产品。
他们维持反倾销关税和配额制,最重要是获得了补贴许可。
补贴是指欧洲和美国政府给予本国特定生产者高额奖励,使其产品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以低价出售。
如纺织品、棉花、谷类、牛奶和黄油等产品就是如此。
欧盟的这些农民可以从本国政府得到高额补助,使他们能大量生产,并能比来自穷国的生产者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使穷国的农民境况变得更糟。
因为富国拥有如此强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他们能在WTO的谈判中得到特殊赦免。
这样,他们通过牺牲穷国生产者的利益来保护本国生产者。
穷国的出口损失每年约为7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要远远高于富国对穷国的政府发展援助金额。
富国给予穷国的援助如此之少,他们通过补贴、关税及其他税额对穷国的剥夺又如此之多。
这只是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全球因素对世界贫困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国际资源特权和借用特权上。
在我看来,这两个特权对现有的世界贫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资源特权就是我们赋予掌权的某个人或集团向我们或他人销售国家资源的资格。
如某个将军在非洲通过武力夺取政权,他就得到了向富国的企业出售资源的资格。
这个规则对非洲穷国来说是个灾难,特别是资源丰富的国家。
尼日利亚是非洲一个重要的国家,然而军人之间不断地争权夺利,发动政变,这样做是因为每天靠出售石油可以换取二三千万美元的收入。
这种现象持续的原因在于全球规则承认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有权出售资源。
这个规则对富国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对他们来说,不管尼日利亚谁掌权,都可以买到石油。
但是这个规则对尼日利亚和其他非洲国家的人民来说则非常糟糕,因为在这个规则下他们建立一个合理政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者还有行贿问题。
贿赂问题在穷国非常普遍。
直到现在欧洲政府不仅允许本国企业向穷国的政府官员行贿,而且还允许从企业应纳税收人中扣除贿额,从而给企业向穷国政府官员行贿提供了道义支持和经济鼓励,极大地滋长了穷国的腐败文化。
总之,在很多方面,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都体现了对富国和强国有利,而对穷国不利。
这表明,如果我们有更好的全球经济规则,现今世界上的许多贫困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西方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全球贫困问题,他们的最根本错误在于他们认为,全球贫困的出现和持续发展纯粹由国内原因所致。
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上的错误,错误在于只是把贫困问题归因于对穷国帮助太少。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的错误应该归因于我们对穷国损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