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服装的变化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

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副本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对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其发展的详细论述:一、服饰特点1.欧化风格: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影响。

服饰开始出现西装、西裤、衬衫等西式服饰,以及西方的剪裁和款式。

同样,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也更多采用了西式的裁剪,强调简洁大方。

2.女性短发: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长发象征着女性的美丽和柔弱,是女性的重要标志。

但民国时期,许多女性开始剪短发,尤其是在城市中。

短发的流行使得女性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解放感。

3.混搭文化:由于境内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民国时期的服饰也开始出现混搭的风格。

人们开始穿着传统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比如在中国礼服的基础上加上西式剪裁和图案,或者在西方服饰上加上中国元素的装饰。

4.维护传统: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服饰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传统服饰,如旗袍、长衫、对襟等,虽然在款式上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影响,但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元素。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也是一种对者传统身份认同的表达。

二、服饰发展1.初期的混搭:民国初期,由于民众对西方服饰的接受程度有限,服饰往往呈现出传统与西式的混搭风格。

男性仍然穿着长袍和蓝布长衫,女性则在长衫或旗袍上穿上外国式的开襟西服。

2.裁剪革新:民国中期,随着对西式服饰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服饰裁剪和款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西装西裤,女性的旗袍和长衫也开始采用西式的裁剪,强调腰线和身材的修长。

3.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国内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情绪渐渐抬头,这也对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许多人开始强调汉族传统的服饰,如长衫、马褂、袍子等,以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社会变革: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变革对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

近代女装代表——旗袍
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 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 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 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 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 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 了大功。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 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 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 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 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 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 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 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 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 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 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 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 20年代才略有回复。
清代妇女服装
清代的满汉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妇 女服装得到相对宽松的环境,“十从 十不从”中的“男从女不从”一款, 使满汉两种妇女服装并存了二百余年, 其间也有过相互吸纳的过程,至后期 则陶冶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典型服 装——旗袍,一直影响至今。
满族女服
满族妇女着“旗装”, 梳旗髻(俗称两把头), 穿“花盆底”旗鞋。至 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 室。清代后期,旗袍也 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20 30
20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 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 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 男子服装“西装” 男子服装“西装”。

民国时期的衣服小说素材

民国时期的衣服小说素材

民国时期的衣服小说素材1、民国时期袄裙与文明新装民国初年出现了一种新式女套装,即简洁而有时代风格的袄裙。

20世纪初,率先在女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文明新装”热潮,穿起了新式上衣和裙装。

最初只是留洋的女学生和本土的教会学校女生率先穿着,后来城市女性也视为时髦而纷纷效仿。

这一时期的袄裙特点是:上衣腰身窄小,大襟,衣长不过臀,袖短、喇叭形,衣摆圆弧形,略有纹饰,裙子长至足踝,20世纪30年代后期渐缩至小腿上部。

白衫黑裙或浅衫重色裙成为当时的典型色调,去掉了传统袄裙的繁缛装饰,采用明快、简洁的绣彩装饰。

这种简洁、朴素的袄裙与新旗袍一起成为20世纪前半叶最时髦的女性服饰。

穿“文明新装”的女子头上不佩戴耳环、发簪等饰物,手上也不戴戒指。

袄裙装束由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女学生最先倡导,之后蔓延至其他地方的知识女性,不久连家庭妇女也脱下了华丽的衣衫,换上一身朴素的衣着。

到了五四运动期间,白色运动帽、宽大短袖的白布衫及过膝黑色长裙成了全国各地女学生的标准装扮,不少学校还将袄裙定为女生校服。

2、改良旗袍20世纪初,女子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下摆不开衩。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从传统的繁杂装饰走向简化改良。

改良旗袍不仅吸收了立领等细节,还采用西式裁剪方法,袍身逐渐收窄增加了腰省、胸省和下摆开衩,并采用圆装袖结构工艺,使改革后的旗袍具有曲线美的鲜明特色。

20世纪30-40年代是改良旗袍流行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旗袍得到普及,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不断翻新花样。

时而旗袍底边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时而又缩短至膝盖以上;旗袍左右衩口时高时低,1933年前后流行大开衩旗袍,后又流行低开衩的。

1940年以后,改良旗袍一度取消了袖子,开始流行坎袖;在立领方面,时而流行高耸过耳、掩其双腮的高立领,时而又流行低矮的领式,以至后来竟出现了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也很丰富,时而流行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袖至露肘;在旗袍开襟变化上也丰富多样,有斜襟、如意襟、琵琶襟、双襟等。

民国服装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

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

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

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大全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服装也有着独特的风采和特点。

下面将从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男女服饰、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民国服装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民国时期服装特点1.时尚多元民国时期的服装风格呈现多元化,既有西式服饰的影响,也融入了传统中国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时尚风格。

这源于中国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

2.民族特色民国时期的服装注重民族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将传统的汉服元素巧妙融入现代服饰之中,例如改良旗袍、中山装等,使其具有时代感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特色。

这种追求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为当时的服装产业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3.时尚启蒙在民国时期,新的文化观念不断涌现,这对服装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尚启蒙思潮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服装款式和设计理念,使得服装不再仅仅是实用的衣着,而是成为了一种展示身份、品味和个性的方式。

4.西式影响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外国文化的渗透,民国时期的服装也受到了西式服饰的影响。

西服、连衣裙等服装款式逐渐在民国社会流行起来,这些服饰的引入为当时的服装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日趋多元化。

二、民国男女服饰1.男装在民国时期,男士的正装主要是中山装和西装。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服饰,它是中国式图形裙和唐装的混合体。

西装则是西式服饰的一种,主要由西式衬衫、马甲和西裤组成。

这些男装的引入使得男士在社交和正式场合有了更多的选择。

2.女装女性服装方面,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旗袍是一种颇具东方韵味的女性服装,其设计简洁大方,体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风采。

此外,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还包括改良的长褂、长裙等款式,这些服装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

三、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民国时期是中国政治剧变的时期,政治因素对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领导人的服装选择、政治氛围和思潮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服装的审美和品味,从而影响着时尚潮流的走向。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清朝-民国服饰对比及讲解

清朝-民国服饰对比及讲解

民国
民国的旗袍造型纤长, 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 廓形相吻合。青布旗袍 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 迎
清代旗装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清朝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 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 性曲线。 2、清朝旗装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 见绣花的裤脚; 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 处露腿。 3、清朝旗装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 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 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子旭
1.军装
2.女性服装 3.旗袍
4.婚纱
军装
清 朝
什么旗就是什么颜色,正蓝旗就 是蓝色的?
民 国
1936年初颁布的《陆军制服条例》还对南京 时代初期军服改制后出现的各种不同作战小 帽做了规定,一律统一为两颗扣子加国徽的 形制。除了军帽外,军服的改变也是由上而 下的。早期的军制服是以黄绿色为主,但制 服的颜色也因季节而变。
不同点
1.帽子会有所不同。 2.民国时期军装更偏 向于西服会更贴身。
相同点
1.军裤会塞进鞋子中。 2.分为不同的军队, 每个军队代表一种 颜色,在军队中还 分有军阶。
旗袍
清朝
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 多样。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 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 的。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相同点: 1.颜色不会有太的的区别, 除一些资产雄厚的家庭。 2.家庭亲友都会到场
不同点: 1.明国男士会穿中山装等 军装 2.民国女士的服饰会变得 简洁。
谢谢大家
组员:孙鸣茁(ppt 制作) 王子旭(资料提供)
女士服饰
清朝
相 同 1.上衣下裙 点
不 同 点
1.裙摆变短,衣服厚度减少。 2.民国之后,衣服可以显出女性 的曲线美。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中国服装史—第十一章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

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

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

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

(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

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

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

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

(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

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

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4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三、女子服饰(1)袄裙,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

②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

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2)旗袍,①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②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

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民国时期汉族女装的变革导致了该时期汉族女装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第一元是恪守正统汉民族文化传统,主张穿着具有汉民族本土性特征的传统服饰。

第二元是经历西式教育的自由之士、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主张彻底废弃传统,穿着合体的西式服饰表达自己变革意志。

第三元是中间派人士,既主张保留部分传统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民国时期我国具有民族符号性质的主流服饰形态: “倒大袖”与旗袍。

一、民国汉族女装“存续承扬”与传统汉族文化的回归辛亥革命后,即民国初期,汉族女性着装受社会主流恢复华夏汉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积极提倡与推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爱国主义富民强国的政治主张相联系,从而使当时的服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政治层面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912 年( 民国元年) 《服制》颁布了两种女性服装的法定类型: “上衣下裙,上身用直领、对襟,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常与膝齐的上衣,周身得加以锦绣。

下身着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

”可见,当时女性服饰主流仍然延续“上衣下裳”的传统搭配形式。

同样,民国初期出版的《墨润堂改良本》画谱中的女性袄、袍、裙的结构图验证了当时女性服饰仍然是延续传统的形制。

关于民国时期汉族女装延续传统旧制的记载屡见不鲜,民间各地方志也多有记载,如《潍县志稿》( 1941 年) 记载: “妇女多服旧式衣裳。

”《磁县县志》( 1941 年) 记载: “昔时男女制衣多用粗布,靛染蓝色。

女子皆穿短衣,一裤一衫,冬则袄外尚套一单褂。

富者探亲戚时,下更加扎裙子。

虽扎短衣,务求宽大肥裕。

男女贫者,只著短衣,富者除短衣外,夏有大衫,冬又有大袍、马褂。

昔亦全为蓝色,近则夏多白色,冬多青色。

”可见,这些地方志从服装式样、服饰面料、色彩等全方面阐释了当时女性服装的传统造型在民间仍为主流形式。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子,蹬 布鞋或棉靴——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装束 、
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微翻起, 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可配套的 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资产阶级人士和 青年学生
军警服:北洋军阀时期,直、皖、奉三系服英军式 装束
呢礼帽
西服、礼帽、文明杖
长袍、 西裤、 礼帽、 皮鞋
穿西服者与穿长 衫者并肩合影
穿 军 服 的 将 官
第三节 女子袄裙与旗袍
袄裙: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服装样 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 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 等饰物,以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之 为“文明新装”。
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服装样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
中国服装史民国服饰
第一节 概述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国推翻清朝,服装为之一变,这不仅取决于朝
代更换,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重新颁布《服制条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女之袍,实际上未入八旗的普 通人家女子也穿这种长而直的袍子,故可理解为满 族女子的长袍。
参见教材P64-65
文明新装
穿 短 袄 套 裙 的 妇 女
高领窄袖长袄
彩绣高领长 袄、马面裙
低领、彩绣、圆 角下摆短袄
近代穿旗袍 的妇女
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服装样式
大襟长袖旗袍——二十世纪初期的样式
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解除了封建桎梏,带来 了新文化的种子。“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思想、新 观念,同承认个人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人格 和智力的自由发展密切相关。这些为人们服饰观念 的改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及社会环境。(表 现女性曲线美的改良旗袍)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刘娜丽,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摘要: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从思想和行为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解放。

人们服饰的改变是最为明显的体现。

服饰的特点从民国初期人们穿着臃肿、单调到民国中后期注重简单、注重曲线美、注重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繁琐走向简单、不断追求摩登化,对美的追求不断的提高。

但在这些服饰特点演变的过程中还蕴含着一些等级观念的思想,在其中主要以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旗袍、文明新装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 服饰特点; 追求摩登化; 开放; 曲线美; 由繁到简The evol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dress characteristic Liu Nali chizhou colleg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ety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history is a big change inthisperiod of history, a period people from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have been great liberation. People is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cloth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from the early republic in a bulky monotonous, people republic to simple, pay attention to middle curvaceous, pay attention to civilization, from closing to open, from repeatedly to simple, pursue the fashionable, improving the pursuit of beauty. Bu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ress characteristic also contains some level,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mainly in robes MaGua suits and dresses to the new civilization for an example detail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 the pursuit of fashionable; dress characteristic; open ; by numerous to Jane curvaceous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在世界上享誉很高。

民国旗袍的发展

民国旗袍的发展

民国旗袍的发展历程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饰了。

民国时期旗袍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

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

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

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

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

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民国时期婚礼服

民国时期婚礼服

民国时期结婚礼服的西学东渐霍焱20141301160819世纪末正是社会转型的时期,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渗入进来,中西文化的交融使民国时期的婚礼服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西学东渐的现象。

概括来说民国时期的婚礼特征是“新旧并存、多元发展、中西合璧”,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习俗上,也体现在了婚礼服装上。

民国时期女性礼服大体分为以下三种形式,按照顺序分别为新式袄裙、婚礼旗袍、西式婚纱。

礼服的变化不仅在款式上多样,还有颜色、配饰和面料等。

中国结婚历来喜欢用喜庆的红色,而西方则用圣洁的白色,在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审美碰撞下人们选择了中和红色与白色,因此出现了淡粉色的礼服。

除此之外,封建王朝的破灭使一直为皇家专用的黄色被释放到了民间衣服的色彩上。

黄色以其温暖明亮的感觉同样深受女性的喜爱出现在了婚礼礼服上。

民族服饰博物馆的粉色婚礼旗袍在民国的结婚礼服发展的过程中,初期更多的只是色彩上有了变化,但渐渐地面料和花纹等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增加了蕾丝、镂空、细褶、荷叶边等,面料上也有了真丝的。

民国文明婚礼的礼服逐渐的由最初的绣花袄裙发展成为优雅的中西结合的礼服。

而在配饰上,民国时期的新娘已经不再用红盖头或凤冠,经历了多种中西方元素的增加最终演变成了西式纱。

西式纱的搭配样式丰富,有珠冠花环与头纱相配、花冠花环与头纱相配或者有直接罩头纱。

新娘的头纱为白色,沿发际线罩住头发,长至3到4米。

无论有无冠饰,头纱也都是将头罩住,几乎没有人将头顶完全露出来。

除了头饰外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配饰就是新娘戴墨镜。

到了民国,受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服饰在国人心中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取代,人们渴望跳脱出那些传统死板的规矩和框架,因此戴墨镜成了时髦的打扮,哪怕是在婚礼上,新娘也戴上了时髦的墨镜。

穿新式袄裙戴着墨镜的新娘事实上,民国初期时文明结婚在当时也是有城乡差异的,在文明婚礼开始普及的时候旧式婚礼也依然盛行,因此在像北京、上广州等接触西方文化更多的城市中新旧婚礼模式的冲突更为明显,而广大农村及偏僻的城镇还没有太大的改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时期,服饰作为民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多样的变化。

从最初的清末以传统服饰为主,到20年代的近代化改革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西式服装的流行,再到30年代的韩国、日本、苏联等国的时尚影响,民国服饰的演变跨越了数十年的中国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一、传统与近代的合并民国初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着装仍然比较保守,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

男性依旧穿着长衫、长裤、顶帽,女性则穿着旗袍、褂子、裙子等传统服装。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一批具有现代化思想的人开始推崇近代风格的服饰,尤其是一些翻译、学者、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近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倡导穿着日益近代化的服饰。

为了表示自己的新思想,他们开始采用西式的上衣、长裤、领带等服饰,但仍保留着传统中式的元素,如褶、盖肚以及门头沟等。

这段时间的服饰风格是中国近代服饰流派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西式服装的流行20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饰也不例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西式服装的流行趋势愈加明显。

这段时间的服饰非常多样化,比较流行的服装有燕尾服、西装、格子衬衫、皮靴、马甲等。

当时街头巷尾的男子几乎都着着西装,加上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领带,这一套装扮成为20年代的标志性时尚。

同期,女性服装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女性穿着革命时期的“时装”,这是一种都是有长袖、长裙,直筒、腰设计的服饰,简洁、端庄,是体现女性新形象的时代新款式。

此外,还有比较流行的青丝绒旗袍,这种服饰十分贴身,非常适合体态娇小的女性。

这一时期,除了服装的形态变化外,更重要的是装饰性的改变。

珠宝、化妆品、手提包、花束等物品,都成为了女性展现魅力的必备道具。

三、国际时尚的冲击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再次发生大的变革,寻求现代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外来时尚文化的冲击也让当时的中国人无法拒绝。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

盘点民国时期的海派服装风格从基本形式上看,男女服饰均为30年代的延续。

但风格却愈加西化,海派时髦为全国效仿,海派西装与海派女装、裘革服装成为民国时期的时尚。

海派服装的源起开埠之初,上海只有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

随着外商沙船邮轮来沪日渐增多,黄浦江沿岸一带就有不少中式裁缝上船为洋人修补洋服,并在拆洗和修补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洋服的缝制技术。

当时,把这些拎着包裹和缝纫器具到外轮上兜揽加工洋服生意的人称作“拎包裁缝”或“落河师傅”。

由于加工洋服的收入十分可观,日积月累,拎包师傅们便攒下钱来,先后在四川北路一带开设了不少洋服店,专为外侨和洋行职员、富家子弟缝制洋服。

上海第一家有相当规模的洋服店,是开设在四川北路8号的“和昌洋服店”,它以承包租界工部局的制服而享誉沪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派服装起源于四川北路。

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裁缝流派由于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仍以穿中式服装为主,因此为了区别起见,便把专做中装的苏广成衣铺称作“本帮裁缝”;把专为“红毛”(洋人)缝制洋服的称作“红帮裁缝”;此外,还有专做布类制服的“大帮裁缝”;统称“三帮”。

又由于洋服店是宁波商帮长期经营的传统行业,因此“红帮裁缝”中又以“奉帮裁缝”人数最众、技术最高、势力最大。

红帮裁缝Tip: 中国最早的洋服店——荣昌祥呢绒洋服店南京路上最早出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洋服店,是1910年由奉化江口镇人王财运开设在西藏路拐角处(即市百一店现址)的“荣昌祥呢绒洋服店”,拥有8开间街面楼房。

铺面经营零剪呢绒和定制加工西服;二楼经营批发业务,内设工场,共有从业人员近百人,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洋服店,全部资产达10万银元之巨。

名闻遐迩的上海“荣昌祥呢绒洋服店”王财运的父亲王滨谟原系中式裁缝,后东渡日本学习洋服制作技艺。

王财运子承父业,他的门生也都是家乡子侄晚辈,后来,这些门生又各自自立门户,如王才兴、王和兴昆仲开设的“王兴昌”,王辅庆开设的“王顺泰”,王廉芳开设的“裕昌祥”、王丰富、王丰来开设的“王荣康”,王士东开设的“汇利”等洋服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国时期服装的变化
1民国时期社会风尚的变化
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尽管有大量的有识之士的反对和统治者的禁止,却难以制止缠足之风。

民国初建,妄想更新,社会上兴起一种改良社会风俗热潮,其中就有禁止缠足。

由于地理文化因素,民国年间,缠足现象农村多以城市,小城争多于大中城市,内地多以沿海。

这也大致是民国社会风气转变的基本格局,20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风俗的进一步转变,缠足观念逐渐退出社会风俗,加上政府的严禁,到解放以后,缠足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时期社会风俗,风尚,转变的格局表现在农村落后于城市,中小城市落后于大中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

尤其可以在饮食文化上体现。

2民国时期的服装变化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

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

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当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逐渐成了新旧两个独立的世界。

城市无疑代表着新世界,新潮流,新时尚。

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再多的新潮流,新时尚。

县城上、中两级的青年妇女,她们的服饰与三、五年前的省会城市的时髦女一样;县城年长的妇女和乡村妇女,其服饰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式;山乡的妇女,他们过着更加穷苦的日子,服饰不讲究,仍缠足。

这些都表明但是时尚服装变化下中国的整体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状况。

在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并存的局面。

参考文献:
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6、11、25、46、53页。

《父女共鸣》第四卷第十期
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89页
罗检秋:《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三卷,1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