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多态性与营养物质代谢
四氢叶酸代谢和基因多态性与癌症风险的关系
![四氢叶酸代谢和基因多态性与癌症风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0e21ad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7.png)
四氢叶酸代谢和基因多态性与癌症风险的关系癌症是一种由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细胞恶性生长的疾病,它可以影响任何人,无论年龄、性别或生活方式如何。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在研究癌症的相关因素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其中之一是四氢叶酸代谢和基因多态性与癌症风险的关系。
四氢叶酸是一种必需的营养素,它在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DNA的合成和修复,维生素B12和氨基酸的代谢以及红血球的形成。
然而,当四氢叶酸与细胞内的代谢途径相互作用时,可能会影响癌症的发生。
四氢叶酸代谢和基因多态性的相互作用人体内的四氢叶酸代谢途径是极为复杂的,需要多个酶的催化和调节。
与此同时,基因多态性也可以影响四氢叶酸的代谢和利用。
根据不同基因表型的遗传差异,各种酶的活性和表达可能会存在变化。
例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和A1298C基因多态性与癌症风险有关。
C677T基因多态性是指由胸腺嘧啶(C)变为胸腺嘧啶(T)的基因突变,导致MTHFR酶的活性降低。
另一方面,A1298C基因多态性则是指由腺嘌呤(A)变为腺嘌呤(C)的基因突变,也会导致MTHFR酶活性的降低。
这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导致体内不可逆的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的风险。
此外,研究还表明,缺乏维生素B12和B6等营养素也可能影响四氢叶酸代谢通路的活性。
如何减少癌症风险虽然四氢叶酸代谢和基因多态性与癌症风险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已有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以降低癌症风险的建议,包括:1.保持适当的营养摄入:确保摄入足够的四氢叶酸、维生素B6和B12等营养物质,可以促进正常的代谢通路进程。
2.不吸烟:吸烟是导致多种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戒烟是降低癌症风险的重要步骤之一。
3.进行体育运动: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帮助身体对抗癌症。
4.减少环境污染的暴露:避免身体长时间暴露在空气污染或其他有害物质中。
结语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影响着无数的人。
基因测序技术在个性化营养与健康中的应用
![基因测序技术在个性化营养与健康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276352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6.png)
基因测序技术在个性化营养与健康中的应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于个性化营养与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在过去,人们常常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方法来进行饮食安排,而现在,借助基因测序技术,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基因信息,为个性化营养与健康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基因测序技术在个性化营养与健康中的应用。
一、基因测序技术简介基因测序技术是指通过对个体的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其基因组的完整序列信息。
目前常见的基因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第二代测序技术和第三代测序技术。
这些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基因信息。
而个体的基因信息则与其个性化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
二、基因测序技术与个体的基因多态性个体的基因多态性是指个体基因组中存在的某些位点上的核苷酸序列变异,这些变异常常与个体对某些营养物质的需求和代谢能力有关。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发现个体在某些关键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从而了解其与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例如,基因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是指基因组中单个核苷酸的变异。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分析个体在某些关键基因SNP上的变异情况。
这些基因SNP的变异可能影响个体对一些特定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进而影响其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
根据这些基因SNP的结果,可以制定出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饮食方案。
三、基因测序技术在营养定制中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为个性化营养定制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个体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对某些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吸收能力和需求程度。
据此,制定出适合个体的个性化饮食方案,从而达到提供精准营养支持的目的。
例如,对于某些基因SNP可能影响膳食纤维的代谢能力的个体,可以建议其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以维持肠道健康。
而对于某些基因SNP可能影响维生素代谢的个体,可以建议其相应地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保证身体对维生素的需求。
浅谈基因多态性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浅谈基因多态性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447a4bf3fab069dc50220118.png)
引言
人类基 因组最重 要发现之 一就是 在人类 基因组 的序 列 中存 有基 因多态性的现 象,含 单核 苷酸 多 态性 ( NP 、短 串联 重 复序列 S ) ( T 。深入探究发现 ,基 因多态性还和人 S R) 群体质 的特 征差异 、运动 能力差异 及对运动 训练敏感性 与特殊 环境 的适应 能力 ( 低氧和 高温 )等有 关 。因此把基 因多态性应 用在体 育科学 的研 究 中,从基 因的水平来研 究人体 运动能 力,寻求和 运动 能力相关的分 子标记 与训练 敏感群体遗 传学标 记,不仅 指导运动 员的训练提 供 了个 性化 的参考 依据 ,还为 国
因组研究发现:S s NP 可影响营养物质代谢 、 活 性、作用的途 径、不 良反应 ,使 效应呈现 多态 性。并且 同一种基 因在不 同的条件下可 能会 有完全不 同的表达 ,基 因的不 同程度表 达可 调节营养物质 摄取和作用过程 。有研究 证 明,有些基 因的单核苷酸 多态性 也许会影 响相 应维生素 的吸收、转运与代谢 所需蛋 白 质 的活性 。最新研 究表 明,营养物 质对于基 因 的表达 影 响 同样 是营 养 干预 其 治疗 的基 础 ,利用 c NA 探针的方法研究人 的肿瘤细 D 胞外 叶酸 的浓度对基因表达影响,结果表 示, 不 同叶酸浓度会引起 7种基 因表达差 异。所 以在这基础上 ,摄入同样食物 不同的人对食 物 消化、吸收 结果会不 同,代 谢情况不 同产 生 营养效果也会 不同。所 以相 同饮 食方案对 不 同运动员有不 同的效果, 能会 出现 营养缺 可 乏和营养过剩 。
科 学论 坛
浅谈基 因多态性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姜 海 蛟
西 北民族大 学体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 0 3 14 2
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https://img.taocdn.com/s3/m/2b9458275727a5e9856a61f5.png)
基因多态性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
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
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基因多态性分类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人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研究比较深入。
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以及双等位基因的转换或替换。
按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先后,通常分为3大类: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片段长度多态性(FLP),即由于单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所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变化,而导致DNA片段长度的变化。
又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比较普遍的多态性。
DNA重复序列多态性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RSP),特别是短串联重复序列,如小卫星DNA 和微卫星DNA,主要表现于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
小卫星(minisatellite)DNA由15~65bp 的基本单位串联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kb,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
这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决定了小卫星DNA长度的多态性。
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 的基本序列只有1~8bp,而且通常只重复10~60次。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更多的是单个碱基的置换,在CG序列上频繁出现。
这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多态性。
SNP通常是一种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
SNP大多数为转换,作为一种碱基的替换,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而且其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因而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基因表达与营养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基因表达与营养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3d28d833d4b14e852468c5.png)
11 营养素 对基 因表 达的调 控 . 111 营 养 素对 基 因表 达 的作 用特 点 .. 几 乎 所 有 的营养 素 对基 因的表 达 都 有 调 节 作 用 , 它们 直 接或 者作 为辅 助 因子催 化 体 内 的反 应 , 成 大 分 子 的底 构 物, 还可 以作 为信 号分 子或 者改 变大分 子 的结 构 , 所 有 这些作 用 都可 以导致 转 录和 翻译上 的变 化 。营养
将被 转 录和 翻译 成 相应 的基 因产物 。 近 年来 , 随着 分子 生物 学技 术 的不断 发展 , 们 人 已明显 地认 识到 作为 外部 因子 的营 养物质 与 基 因表 达之 间存在 着 广泛 的互作 , 种互作 是 动物 内 、 因 这 外 子互作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它 表 现 在 以下 两 个 方 面 :
1 1 3 营养 素对 基 因表 达 的 调 控 方 式 及 途径 .. 营
反应 。虽 然动 物 体 细胞 都 含 有 同样 的 基 因 , 是 并 但 非全 部基 因在 同一 时 间 都得 到表 达 , 际上 动 物 体 实 全 部基 因在 其一 生 中 , 并非 都有 表 达 , 而是 根 据外 界 环境变 化 , 中少 量 基 因得 到 表 达 。这 显 示动 物 体 其 存在基 因表 达 调节 体 系 , 这种 体 系决 定 了 哪 个基 因
基 金项 目: 建 省 科 技 厅 重 大 项 目( 0 A 22 ) 福 N 3 200
水 化合 物 的组成 可 以影响体 内一些 消化 和代 谢酶 的 基 因表 达 。Tnk 等 J 低碳 水 化合 物 日粮 进 行长 aaa 用
期 饲 喂 的 7周龄小 鼠进 行饲 养试 验 。所 用饲 料 含有 各种单 糖 , 喂 1 饲 1h后进 行 检 测 , 经检 验 表 明果糖 、
营养与基因的相互作用
![营养与基因的相互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249ad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a.png)
营养与基因的相互作用我们常常听到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同的食物和营养素对不同的人有如此不同的影响。
这一系列影响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基因,即我们的遗传物质。
不同的人拥有独特的基因组,这使得他们对于营养摄入的需要,及其影响,都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营养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有关基因基因是由 DNA 组成的指定区域,用于储存蛋白质合成所需的指令。
每个基因都有其特定的序列,该序列决定了特定的蛋白质。
基因负责不同的功能,如胚胎发育、新陈代谢和细胞增殖等。
每个人的基因组由大约 20000 个基因组成,这些基因决定了我们身体的所有特征和行为。
有关营养营养是指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各种营养物质对于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和疾病预防都起到重要作用。
营养对基因的影响我们对营养的摄入不仅能促进基因表达,而且还能影响基因突变的风险。
每个人的基因组都由特定的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组成,这些 SNP 可以改变基因的功能。
不同的营养素会影响 SNP 的表达,从而影响基因的功能。
例如,吃富含维生素 C 的食品可以降低感染和疾病的风险,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吃富含维生素 C 的食品可能会引发泌尿系统结石。
这是因为这些人有一种 SNP,它能影响维生素 C 的代谢,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排泄。
因此,他们需要避免过量摄入维生素C。
一些特定的营养素对基因的表达具有特别的影响。
例如,Omega-3 脂肪酸有助于抑制炎症过程,改善心脏健康。
研究表明,吃足够的 Omega-3 脂肪酸可以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但是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凝治疗的人来说,Omega-3 脂肪酸并不适合。
Omega-3 脂肪酸也与脑部发育和认知能力有关。
研究者发现,孕妇摄取 Omega-3 脂肪酸可以改善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婴幼儿的视力和智力也能因此而得到提升。
同样重要的是,具体的基因变异及其与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影响人体对 Omega- 3脂肪酸的需求和效果。
医学专题分子营养学精
![医学专题分子营养学精](https://img.taocdn.com/s3/m/5b8da1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0.png)
(1)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 (2)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结合的必要性; (3)基因转录的代谢(dàixiè)调节;
(4)基因表达的营养(或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营养相关 疾病的影响;
(7)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影响。
第十六页,共六十三页。
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
如上所述,真核基因的表达是一个多阶段过程,因此,真 核基因表达的调控也是在多阶段水平来实现的,即大致可分 为转录前,转录、转录后、翻译和翻译后等5个水平。
(1)转录前调控:是指发生在基因组水平上基因结构的改变。 这种调控方式较稳定(wěndìng)持久,甚至有些是不可逆的,主要见 于机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分化的决定。其调控方式主要包括: 基因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甲基化修饰及染色体结构改变 等。
人类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个机体水平向 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及分子水平这样一个逐渐深 入的过程。
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 的各个学科的渗透及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分子营养学就 是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 兴边缘学科,它在阐述营养素与基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营养相 关疾病发生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目前该学科刚具雏形, 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jiānglái),它必将成 为一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第九页,共六十三页。
1985年,还是Artemis P Simopoulos 博士在西雅图举 行的“海洋食物与健康”的会议上,首次使用了分子营养学 这个名词术语,并在1988年指出,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 传学、生理学、内分泌学、遗传流行病学等所取得快速发展 及向营养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从1988年开始,营养学研究进 入了黄金时代(huángjīnshídài)。从文献检索的情况看,1988年以 前的有关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文章寥寥无几,而从 1988年以后,该领域研究的论文与综述骤然增多,并逐年呈 几何增加的趋势。发表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 类:
糖尿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
![糖尿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76007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7.png)
糖尿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以来困扰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
及早发现和诊断糖尿病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传统上,通过血液中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来判断是否患有高血糖。
然而,这些指标只能反映当前的血糖水平,并不能准确地诊断早期的糖尿病。
因此,寻找更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成为了提高早期诊断准确度和预测患者风险的关键。
一、遗传标志物1. 基因多态性基因多态性是指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的连续多态性位点,其不同等位基因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许多遗传变异已经与2型糖尿病发生和进展相关联。
例如,TCF7L2基因被广泛认为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易感基因之一。
研究表明,对TCF7L2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可以帮助预测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
2. 发育相关基因除了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外,一些发育相关基因也可能参与了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发展过程。
例如,在胰岛素分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的PDX1、NEUROD1等转录因子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中被广泛关注,并且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较好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分泌异常。
二、代谢标志物1. 血液中营养物质血液中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将这些物质与特定生化途径或代谢通路相关联,可以提供评估和预测个体患糖尿病风险的指标。
例如,高于正常水平的葡萄糖或胆固醇含量可以作为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的生物标志物。
2. 脂肪组织激素许多脂肪组织产生的激素如瘦素、脲酶等已被证明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激素能够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与胰岛功能,并通过参与糖脂代谢的协调,影响血糖水平。
因此,这些激素的测定也可以作为评估个体是否存在代谢紊乱和早期诊断糖尿病的指标。
三、生化标志物1. 炎性标志物炎性反应在2型糖尿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临床和实验室数据都显示,通过检测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以及其他一些促炎分子等指标可以判断体内是否存在低度慢性炎症状态,从而预测个体患上或对抗2型糖尿病的风险。
分子营养学 绪论
![分子营养学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8e8bf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b.png)
分子病毒学 分子生理学 分子考古学
分子数量遗传学 分子生态学 分子进化学 分子免疫学 …………….
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 的各个学科的渗透及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分子营养学 就是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 门新兴边缘学科。
➢ 在过去,对营养素功能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生物化学、 酶学、内分泌学、生理学和细胞学水平上。虽已认 识到营养素可调控细胞的功能,但认为主要是通过 调节激素的分泌和激素信号的传递而实现的。
例:1985年,共有相关研究论文144篇;1986年,共有相关研 究论文162篇。
其代表性论文是“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对糖代谢相关基因(醛 缩酶B基因,aldolase B和L-丙酮酸激酶)表达的影响”;
“高碳水化合物膳食,禁食、进食对肝脏脂 类合成基因(spot14、fas)表达的影响”。
所采用的实验方法:Western Blot、Northern Blot。
分子营养学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0年)
(1)PCR技术的出现:1983年,Mullis第一次提出PCR的概念, 并做了第一个PCR实验。 1985年,在science发表文章(Saiki), 并申请了专利(Mullis)。 1988年,第一台PCR仪问世。标志着营 养基因组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Pubmed检索,2000-2015年分子营养学领 域发表研究论文约50万篇
分子营养学鼎盛阶段(2000年—)
2001年以后,营养基因组学(nutrigenomics)这个名词在 国外的重要学术期刊上频频出现。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条件下, 分子营养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美国的Nancy Fogg-Johnson博士坚定地认为,“如果将营养学未来的发展方 向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营养基因组学,是营养学研究的下一个 浪潮,并且该领域的研究将使普通百姓对营养与膳食的认识产生 革命性的变化”。
生源性物质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的基础研究
![生源性物质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的基础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8166a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6.png)
生源性物质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的基础研究生物体内生源性物质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稳态的关键过程之一。
生源性物质包括氨基酸、核苷酸、脂类、糖类等,它们在细胞内能够产生能量和构建组织结构,同时也是许多生物学过程的基础物质。
代谢途径负责调节这些物质的产生和消耗,维持细胞内代谢的平衡。
因此,对于这些生源性物质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为人类提供新型的治疗策略,特别是对于一些代谢性疾病的治愈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探索基础。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同时它们也可以经过代谢途径供能。
肝脏是氨基酸代谢的中心,其可以将多种氨基酸进行转化和合成,进一步供应给全身进行蛋白质的生长和修复。
同时,肝脏还可以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合成和代谢氨基酸过程中存在与基因相关的变异和多态性,这些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失调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如肝炎病毒感染后,氨基酸倒逆酶的表达会轻微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炎病毒感染后肝脏氨基酸代谢、免疫应答和细胞死亡等环节的变化。
核苷酸是细胞内DNA和RNA进行合成和代谢的基础物质,同时它们也在ATP、细胞成分、信号传导等多种重要生物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细胞在进行DNA复制和RNA转录时,需要核苷酸的供应,因此对于核苷酸合成途径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根据代谢途径的鉴定,核苷酸合成和降解途径紧密相连,进一步组成完整的核苷酸代谢途径。
该途径除了能够维持细胞内核苷酸的稳态外,还能够调节全身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
糖类是细胞内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同时它们还具有塑造细胞形态、发挥信号传导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糖类的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则紧密联系,主要由四条代谢途径组成。
糖-6-磷酸途径可以将糖原氧化释放能量,同时也能够使细胞内减少NADP的积累。
糖酵解途径则能够将糖降解为乳酸,同时也产生大量ATP。
卫星糖类酵解途径主要针对肌肉细胞进行,使肌细胞产生能量,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食品营养与健康 分子营养学
![食品营养与健康 分子营养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c15d4ec5da50e2524d7fe2.png)
7
5. 实际应用价值
制定个体化的营养素需要量和推荐摄入量
不同的基因型制定“个体化”的营养素需要量和推荐量
个体化的疾病预测与预防
分子营养学基础
分子营养学基础
一、分子营养学概述
1.基本概念 2.研究对象 4.研究方法 5. 应用价值
二、营养素对基因表达关系*
3.研究内容
1.概念 2.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3.调节途径
4.实例分析 (蛋白质、脂肪酸、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D和铁)
三、营养素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四、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多肽类的羊奶等)
高锌饲料 通过MT启动子与生长激素基因重组—速成猪等
启动子
(金属硫蛋白)
胰岛素基因
锌调控
人体(表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高锌膳食
通过MT启动子与胰岛素基因重组-治疗糖尿病 9
二、营养素-基因表达调控关系*
1. 概念
4万基因,同时表达 约占10-15%。
基因表达 按基因组(genome)中特定的结构基因上所带的遗
膳食干预 个体化的营养素需要 特殊人群的指南和供给量 病人特殊食疗配方
转基因动物、基因治疗和植物化学物治疗(以营养素为母体)
6
4. 研究方法
基因组学方法 蛋白质组学方法
表观遗传学方法 基因多态性方法
基因组提取、基因克隆、 mRNA差显、 基因芯片、基因敲除、转基因、RNA干 扰和生物信息等
双向凝胶电泳、荧光差异凝胶电泳、 多维色谱-质谱、蛋白质芯片、酵母双 杂交系统、噬菌体展示、核素标记亲 和标签等
1.维生素D受体 2.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2024年H型高血压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及Hcy与肾损害的关系》范文
![《2024年H型高血压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及Hcy与肾损害的关系》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a0de42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5.png)
《H型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及Hcy与肾损害的关系》篇一一、引言H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高血压类型,其特点为高血压伴随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在H型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及其与Hcy水平、肾损害之间的关系。
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概述MTHFR基因是一种参与叶酸代谢的关键酶的编码基因,其C677T多态性是指MTHFR基因第677位点的胞嘧啶(C)被胸腺嘧啶(T)取代的遗传变异。
这种多态性会影响MTHFR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体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代谢。
三、H型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研究表明,H型高血压患者中MTHFR C677T基因突变率较高,这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MTHFR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叶酸等营养物质的代谢,进而导致Hcy水平升高。
Hcy的升高可能进一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细胞损伤等,从而加重高血压的病情。
四、Hcy与肾损害的关系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其在体内代谢异常可能导致肾小球损伤、肾小管功能障碍等,从而引发肾损害。
研究表明,H型高血压患者的肾损害程度与Hcy水平呈正相关,即Hcy水平越高,肾损害程度越严重。
这可能与Hcy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有关。
五、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肾损害的关系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Hcy的代谢,进而影响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MTHFR C677T基因突变的患者,其Hcy水平较高,肾损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较高。
这提示我们,在H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关注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检测,以及时发现并干预高Hcy状态,从而减少肾损害的发生。
六、结论综上所述,H型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其Hcy水平、肾损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营养基因组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营养基因组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1059cb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8.png)
营养基因组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人体健康和营养密切相关,而营养基因组学研究则是通过分析个体的基因组信息及其与营养物质的相互作用,促进人体健康和营养的提高。
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简述营养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
理论营养基因组学主要涉及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方面是营养物质与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即人体对不同营养素的需求量和对营养素摄入后的代谢途径,是否与个体基因型有关;另一方面是营养素的代谢途径影响人体健康的相关基因表达。
营养物质与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人体对于不同营养素的需求量和对营养素摄入后的代谢途径,是否与个体基因型有关呢?比如,人类体内有一种叫做钙调蛋白的蛋白质,它能够增强肌肉收缩,分别由三个基因CYP27B1、VDR、GC编码。
营养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这三个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体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和摄入后的代谢途径。
又比如,大蒜素就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物质,它含有的成分有机硫化合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营养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代谢大蒜素的过程中,某些基因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可能影响大蒜素的代谢效率,从而达到保持人体健康的作用。
营养素的代谢途径影响人体健康营养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发现,营养素的代谢途径与人体健康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比如,近年来流行的“高粱海藻糖”就是由一个sle-gene基因控制的,它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内菌群的代谢产物而保持人体健康。
又比如,当前流行的卡路里限制减肥法与代谢形态的研究则发现,不同基因型的人对于卡路里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其中,一种名为FTO基因,能够影响人体食欲的调节和脂肪的形成,在人体营养健康的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应用随着营养基因组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和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营养基因组学已经在科研、食品、药品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科研领域的应用营养基因组学的应用已经逐渐在科研领域中得到应用。
在疾病相关基因的筛查分析中,营养基因组学作为一种涉及复杂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型方法,能够为医学疾病以及个体早期预防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数据基础。
现代全营养新概念
![现代全营养新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8569f9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a.png)
晚餐搭配建议
清淡为主
晚餐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多的油脂和蛋白质摄入。
多吃蔬菜
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尤其是绿叶蔬菜和瓜类蔬菜。
适量水果
可以选择适量水果作为晚餐后的甜点,如苹果、香蕉等。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现代全营养理念重要性
强调整体营养
现代全营养理念注重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均 衡摄入,以满足人体全面营养需求,促进健 康。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 的需求日益增长,营养作为健康 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营养问题多样化
现代生活中,营养问题呈现多样 化趋势,包括营养过剩、营养不 足、营养失衡等,这些问题严重 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全营养概念的提出
为了解决现代生活中的多样化营 养问题,全营养概念应运而生, 旨在通过全面、均衡、适量的营 养摄入,维护人体健康。
婴幼儿及青少年
生长发育关键期
婴幼儿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需要充足的能量 和营养素,包括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
多样化饮食
建议婴幼儿和青少年摄入多样化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 谷类、蛋白质来源(如肉、鱼、豆类等)以及适量的乳制品。
控制糖分和盐分摄入
婴幼儿和青少年应控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以避免对健康 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多食用富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 食物,如海带、紫菜、芹菜等。
痛风
痛风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增加水分 摄入,促进尿酸排泄;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动物营养生物技术
![动物营养生物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5e04001f78a6529647d5320.png)
粗饲料→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 质素→通过瘤胃微生物被反刍动物消化利 用→通过酶制剂可提高其消化率。 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提高奶牛产奶量,也 可提高家畜的日增重等。
四、发酵工程与动物营养
发酵工程是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 学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门利用微生 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 程技术。
碳水化合物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对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表达的调控 对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的调控。
矿物质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Zn Fe 其他微量元素
维生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脂溶性维生素在转录水平进行调控。 水溶性维生素是动物体内许多代谢酶的辅酶, 参与广泛的营养代谢。 生物素缺乏导致血氨过多 Vc缺乏影响啊朴蛋白A-I基因表达。 视黄酸与细胞核的视黄酸受体结合可调节特异 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表达调控
↗营养素摄入 ↘ DNA复制 改变染色体结构 ↘调节基因表达↗ ↓ 转录 ↓ 翻译 ↓ 基因产物 ↓ 调节、维持细胞分化、适应、生长、生产等
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
转录调控 转录后调控 翻译调控 翻译后调控 蛋白质调控
(二)营养水平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GH→控制生长→通过GHR和IGF-1发挥作用 →较长时间的饥饿→ GHR表达下降→ GH表 达下降→生长受阻。
生产氨基酸、酶制剂、益生素
五、利用生物技术处理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
橙色黄杆菌能在体外消除黄曲霉素。 利用单菌或多菌发酵工艺降低游离棉酚的含量。 利用白腐真菌可处理麦秸,提高其蛋白含量,且提高 消化率。 应用生物技术处理饲料,效率高、无残留、安全,营 养成分破坏少。
《XXXXXX》教学大纲 范本
![《XXXXXX》教学大纲 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27b63f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0.png)
《食品营养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食品营养生物学是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着眼于食物营养素进入机体后的代谢变化、生物学功能以及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课程,着重讲授食物与人体之间的互作以及食物进入机体后的生物学变化和机理。
旨在帮助学生从食品科学、营养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深入理解食品营养与人体需要及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各类食品营养问题,具备适应社会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食品检验、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具备对食物消化功能整体协调的把握能力和对食品营养价值的生物评价能力,树立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的科学信念和职业责任感。
教学目标2:能够基于食品营养学知识和原理,独立分析食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营养学问题,具备提出精准营养控制方案及科学指导膳食的能力。
教学目标3:能够理解食物营养素影响机体免疫和健康的原理和机制,了解人体与以食物为代表的环境中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互通,具备综合分析食物与人体互作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4:能够了解现代食品营养工程发展理念,关注国内外营养健康产业现状及前沿领域趋势,具备相应的国际视野和外文文献理解能力。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一)课程内容1. 概述2.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教学要求1. 掌握食品营养生物学的基本概念2. 了解主要研究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3. 了解食品营养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 结合国家大健康战略需求,教育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和科技报国的信心(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品营养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2. 难点现代食品营养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第二章食物消化吸收的生理基础(支撑课程目标1)(一)课程内容1. 食物消化吸收概述2. 口腔感官与消化3. 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过程4. 消化系统的生理调节5.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及影响因素(二)教学要求1.掌握消化吸收基本概念,消化管的组成与功能,消化腺的种类与功能2. 熟悉消化系统的生理调节3. 了解口腔、胃以及肠道(小肠和大肠)消化4. 了解肠道消化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与互作5. 掌握食物吸收部位与机制6.通过肠道菌群研究前沿案例,教育学生要有全球视野和专业伦理精神(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消化管和消化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食物吸收的部位与机制2. 难点食物吸收的机制第三章食品中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支撑课程目标1,2)(一)课程内容1. 食物营养素概述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3.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4. 脂质的消化吸收5. 矿物质的营养功能以及消化、吸收过程6. 维生素的营养功能以及消化、吸收过程7. 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包括水、膳食纤维以及未来营养素)(二)教学要求1. 掌握食品中营养素的分类、生理功能及基本概念,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以及营养素与能量代谢2. 掌握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的消化吸收3. 熟悉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膳食纤维等的消化吸收4. 探讨未来食品中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营养素的分类、生理功能以及营养素与能量代谢;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消化吸收2. 难点各种食品中营养素消化吸收的过程第四章食品营养与免疫(支撑课程目标2,3)(一)课程内容1. 食物营养与免疫概述2. 消化道粘膜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 食品中营养素与免疫4. 消化道微生态系统与免疫(二)教学要求1. 了解食品免疫学、营养免疫学基本概念,发展史及未来趋势2. 掌握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功能,消化道黏膜中B细胞的迁移分化及抗体产生3. 熟悉食品中蛋白质、脂类及多糖等营养素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关系4. 掌握消化道微生态系统与免疫以及益生菌对其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功能,B细胞的迁移分化及抗体产生;益生菌对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2. 难点消化道黏膜中B细胞的迁移分化及抗体产生第五章食物不耐受与过敏(支撑课程目标3)(一)课程内容1. 食物不良反应与食物过敏概述2. 食物不耐受3. 食物过敏与过敏原4. 食物过敏的机制与防治(二)教学要求1. 了解各型超敏反应2. 熟悉食物不耐受的定义和起因,主要的食物不耐受类型3. 掌握食物过敏基本概念,食物过敏原的类型4. 掌握食物过敏的机制,食物过敏的预防与治疗5. 通过案例说明我国食物过敏研究起步较晚,整体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教育学生要有科学精神,勇于追求创新(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物不良反应与食物过敏基本概念;食物过敏原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食物过敏的机制与防治;2. 难点食物过敏的机制第六章食品中营养素与基因(支撑课程目标4)(一)课程内容1. 分子营养研究基本概述2. 营养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3. 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的影响(二)教学要求1. 了解分子营养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意义,以及基本概念2. 掌握营养素与基因互作中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3. 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钙吸收及骨密度的影响、IL-10基因多态性对膳食纤维需要量的影响等为例熟悉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营养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2. 难点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的影响机制第七章营养与大健康(支撑课程目标4)(一)课程内容1. 国内外营养健康产业的现状2. 食物的营养价值3. 食品营养健康工程4. 特殊食品与大健康(二)教学要求1. 了解我国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历史与不同阶段,未来食品与大健康2. 掌握食物营养价值及其相对性、食物类别与膳食平衡,了解典型食品的营养价值3. 掌握食品营养工程中加工和贮藏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4. 熟悉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特殊食品的基本概念,了解大健康背景下特殊食品的发展简况、意义和作用5. 以我国特殊膳食食品与精准营养领域研究科技创新不高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深造学习和自我科技提升,勇于突破国家瓶颈问题(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物营养价值及其相对性、食物类别与膳食平衡;食品营养工程中加工和储藏对食品营养价值影响2. 难点食品营养工程中加工和贮藏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机制六、教学安排该课程每周2学时,16周,32学时为课堂授课教学时间,实验实践开设于培养方案设置的专业核心课大实验中。
生命科学史论文 分子营养学综述
![生命科学史论文 分子营养学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067d87b7fd5360cba1adbd4.png)
生命科学史(分子营养学综述)姓名:王芝学号:2010212810专业:生物科学任课老师:[请输入联系地址]分子营养学综述前言:1953 年, Watson 和Crick 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 从那时起, 分子生物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几乎在生命科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是一些新兴学科的兴起, 分子营养学就是营养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在阐述营养素与基因表达如何相互作用, 导致营养相关疾病发生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摘要:当今分子营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营养素调控基因表达和生物技术与动物营养。
因此,本文将对分子营养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做简要的介绍,探讨遗传因素(主要是基因)和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对生物体表型特征( 如营养充足、营养缺乏、营养相关疾病、先天代谢性缺陷)影响,并从生物技术与动物营养的角度对分子营养学上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分子营养学基因营养素动物营养正文1. 分子营养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1.1分子营养学定义分子营养学( molecular nutrition) 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基因表达调控和蛋白质组学的水平上, 研究营养与基因表达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阐明营养素或营养调控因子对动物( 人) 生理机能的调控机制,为有效地、经济地促进动物( 人) 生长发育, 提高动物( 人) 抗病力, 最大限度地实现遗传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广义上的分子营养学也指一切进入分子领域的营养学研究。
分子营养学一方面研究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从而对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另一方面研究遗传因素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决定作用。
在此基础上, 探讨二者相互作用对生物体表型特征( 如营养充足、营养缺乏、营养相关疾病、先天代谢性缺陷)影响的规律, 从而针对不同基因型及其变异、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特异调节制订出营养素需要量和供给量标准。
代谢类相关基因
![代谢类相关基因](https://img.taocdn.com/s3/m/a53c8f1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3.png)
代谢类相关基因代谢类相关基因是指与人体能量代谢、营养物质代谢等密切相关的基因,主要参与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和利用过程。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其中一些基因的变异会导致人们患上代谢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以下是关于代谢类相关基因的详细介绍:第一步:代谢类相关基因的作用代谢类相关基因主要参与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和利用过程。
其中,一些基因负责人体能量代谢,如当我们食物消化后,基因会引导人体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可用的能量,供身体使用。
还有一些基因则负责人体内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保证身体脂肪的合理利用。
第二步:代谢类相关基因与代谢相关疾病的关系科研发现,代谢类相关基因的变异会导致人们患上代谢相关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与糖尿病发生密切相关的代谢类相关基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这会导致复杂的代谢反应受到干扰,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代谢类相关基因的突变也与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关。
第三步:代谢类相关基因的检测在临床上,代谢类相关基因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体内的代谢情况和病情,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代谢类相关基因检测已经成为医疗常规检查的一部分,通过检测患者基因的变异来判断其是否存在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
基因检测技术不仅可以识别患有代谢类相关疾病的人群,还可以帮助人们预防代谢类相关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代谢类相关基因是人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基因,不断地解析剖析这些基因,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相关的代谢类疾病,提高我们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人类基因组中的多态性与疾病
![人类基因组中的多态性与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c4a4c72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9.png)
人类基因组中的多态性与疾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一种现象叫做多态性,即同一基因在不同个体中存在着不同的等位基因,这种现象是基因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基因多态性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基因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的证明,更意味着基因在表达、功能、调控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可变性和差异性。
多态性变异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变异类型之一,不仅造成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基因多态性和疾病的关系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基因多态性已经被广泛研究,并且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疾病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可以是直接的,如一些单基因病和某些基因型之间可直接相对应,还可以是间接的,如复杂性疾病通常是由多个基因的作用、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以乳腺癌为例,它是一种广泛的女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女性肿瘤的 30%。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已经得到许多研究证明,其中最为常见的是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研究表明,BRCA1和BRCA2基因是乳腺癌的高风险基因,它们的突变会大大增加患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
在另一个例子中,糖尿病也是人类常见疾病之一,除环境因素外,基因多态性也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胰岛素、抗胰岛素抗体、G6PD、TLR4等基因与糖尿病的产生密切相关。
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机制基因多态性影响个体的发育、生长、代谢、毒理作用、免疫反应等等许多方面,它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基因表达的差异性人类基因组中的多态性主要存在于基因的非编码区和编码区,因此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稳定性、结构等多方面。
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影响蛋白质的翻译、同步、修饰等流程,这些流程的不同可能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和免疫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
二、基因功能的差异性基因多态性会影响基因的功能,如果这种功能的差异与疾病相关,则会增加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统计分析
运用 SAS 8.2 软件 GLM 程序, 分析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及启 动子区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乳 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计数及 产奶量的关系,获得其最小二乘 均值;同时考虑产犊季节、胎次 及其与基因型的交互效应。
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生成
瘦素
活化AMPK
抑制脂肪生成
神经中枢
抑制脂酰辅酶A 羧化酶
增加交感 神经活性
增加
促进脂肪酸氧化
外周甲肾 上腺激素
激活
脂肪细胞膜 ß3受体
乙酰辅酶A羧化酶 基因表达
能量消耗增加
去偶联蛋白 合成增加
能量变为 热能
中国荷斯坦牛leptin基因多态性及其 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徐凯勇
基因多态性
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 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通常分为3大类:
1
限制性片段长度 多态性,即由于 单个碱基的缺失、 重复和插入所引 起限制性内切酶 位点的变化,而 导致DNA片段长 度的变化。
2
DNA重复序列的 多态性,特别是 短串联重复序列, 如小卫星DNA和 微卫星DNA,并 主要表现于重复 序列拷贝数的变 异。
Percentage of Obesity
Country
%
America 31.0
Canada
24.8
Germany 25.5
England
30.5
Italy
24.8
Belgium
18.6
France
20.6
Greece
27.0
China
19.7
Japan
25.2
Korea
27.2
South Africa 22.3
是指由限制性酶切位点间的插入﹑缺失﹑重排或 点突变所引起的基因型间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异。
PCR-RFLP:
是在 PCR 和 DNA 序列分析基础上产生的 RFLP 技术。 该方法是通过 PCR 扩增一段 DNA 片段,然后再选择适 当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PCR 产物,经电泳,可得到有 特异性的电泳谱带,从而达到鉴定不同基因型的目的。
P
1138Ty r
113r8TPy
P
P
STAT
Related Neuropeptide
DNA mRNA
STAT
P
瘦素
受体LRb 结合
二聚体
介导JAK 磷酸化
LRb活化
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
介导反馈抑制LRb信号
抑制食欲
吸引JAK
LRb吸引STAT3
转运到细胞核附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磷酸化
抑制弓状核 mRNA表达NPY
材料
2. 主要仪器设备及实验试剂 dNTPs Mixture 、 MgCl2 、 rTaq DNA 聚 合 酶 、 10×PCR Buffer、DNA 回收试剂盒、DNAMarker DL2000、ClaⅠ酶切试剂等购自 TaKaRa 公司; 丙 烯 酰 胺 、 甲 叉 双 丙 烯 酰 胺 、 TEMED 等 购 自 Amresco 公司; 蛋白酶 K 等购自美国 Promega 公司; 琼脂糖等购自上海生工;
Low fat storBelosod–Brain BarrierHigh leptin
level
Central Nervous
A NegativeSy-sFteemedback Loop to
maintain the adipo-balance of body
Activating related gene
......
......
• Obesity is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 The population suffering from it increases by the year
什么是瘦素(Leptin,LP) What's Leptin?
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激素,主要由脂肪组 织合成,通过受体介导,作用于靶组织,抑制食欲并参
Central Nervous System
❖ Leptin can control the adipo-balance of our body through its regulation on different tissues
Regulation of Leptin
Leptin
Adipocyte
PCR-RFLP 引物特殊要求
PCR产物的长度:200-1000bp 酶切后产物片断的大小差距:100bp以上
PCR-RFLP概念
单链构象多态性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
单链DNA片段呈复杂的空间构象,这种立体结 构主要是由其内部碱基配对等分子内相互作用力来 维持的,当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时,会使其构象发 生改变,空间构象有差异的单链DNA分子在聚丙烯 酰胺凝胶中受排阻大小不同。
瘦素的分泌呈脉冲式,动物的体重、进食和饥饿状态可以影响脉冲的频 率和幅度。瘦素mRNA表达呈日周期变化,夜间表达量最高。禁食使瘦 素表达和分泌显著减少,同时日周期节律消失,再时食可使之恢复正常。
Regulation of Leptin
Adipocyte
CNS
Liver
Leptin β-Cell
FocuSstoomnachthe Effect in
Appetite inhibition
More energe expenditure
An decrese in adipo-tissue
Signal Pathway of Leptin in Cell Level
OBRb OBRb
membrane of hypothalamic neuron
JJAAKK P
Leptin Leptin
Low leptin
High fatLeptin
An increase in adipo-tissue
level
stores
Leptin level rise
Muscle Tissue
Dynamic More Energy ExpenditEuqreuilibrium
Transit to BBB
3
单核苷酸多态性 ( SNPs),即 散在的单个碱基 的不同,包括单 个碱基的缺失和 插入,但更多的 是单个碱基的置 换。
瘦素及瘦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对 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Distribution of Obesity in 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Obese People
研究目的意义
• 获得中国荷斯坦牛 leptin 基因中与产奶性能 (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计 数等)相关的遗传分子标记,为奶牛早期 选种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参考。
补充---- PCR-RFLP
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phism,RFLP):
( 2002 ), 扩增后片段长度为 94bp。 (3)牛 leptin 基因启动子(GenBank,AB070368)序列
设计引物,扩增后片段长度为 172bp。
3.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多态性检测
4. Leptin 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检测
• PCR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条带基
基因组DNA
结果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多态性检测结果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多态性检测结果
Leptin 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检测结果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Leptin 基因外显子 2 区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Leptin 基因启动子 区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Leptin 基因启动子 区多态性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结论
leptin 基因启动子序列 UASMS2 和 PSD 可作为影响中 国荷斯坦牛乳脂率和 305 天产奶量的遗传分子标记; 外显子 2 区 E2FB 多态位点可以作为奶牛 305 天产奶 量和乳脂率的一个遗传分子标记,E2JW 多态位点可 以作为提高奶牛乳蛋白率的一个遗传分子标记,而 E2FB和E2JW两个多态位点交互作用共同影响 305 天 产奶量。
与调节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反应等。
瘦素的生物学特征
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 其前体由1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末端有21个氨基酸残基信号肽,该前体的信 号肽在血液中被切掉而成为146氨基酸,分子量为16KD,具有强亲水性,以单 体形式存在血浆中,通常血液浓度约为10-9g/ml。
瘦素的分泌规律
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可以 将构象上有差异的分子分离开。称为单链构象多态 性分析法。
变性 单链折叠 电泳
材料
1. 实验样品的来源、采样方法及 DHI 数据
中国荷斯坦牛来自山东省济南市佳宝乳业有限公 司第一牧场; 从1128 头饲养管理相同且有完整 DHI 数据的产奶 牛中,随机选则择年龄胎次相近的 190 头,乳静 脉采血 10mL,加入 2mL 酸性柠檬酸葡萄糖溶液 (ACD)抗凝,-20℃保存。
PATTychrt1eiv1ASa3cHt8SetDLi2TDIdavseAi-naoOimoodmpTtdfmBfiitenSeiJRnrserrgTiAeirbzAbzpilaKzataTihhtnasttioaieeodtboeaisrdnsoiencpntnrtohdpgoioeavfoshefrnaOsfrnoSstytoJeBsecTtlAhaspdrARTiethKTpyeborntd1iruo1ycn3lal8et-euP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