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农田氮素向水体的流失特征概述及其防控措施
农田中氮肥的损失与对策(1)
关于硝化-反硝化损失 目前尚缺乏满意的田 间原位测定方法 特别是对于水稻田 这严重地 阻碍了在田间条件下对该损失途径的定量研究 70 年代建立起来的在田间向土体注入乙炔的抑制法 并不理想 目前趋向于采用土柱-乙炔抑制法 但 是 乙炔抑制法不适用于水稻田 高丰度 15N 标记 氮肥-气体通量法的测定结果也明显偏低 因此 目前通行的是表观法 也称差减法 即从氮肥总 损失 15N 平衡法 中减去氨挥发后计得硝化-反硝 化损失 国内在水稻和旱作的田间试验中用这一 方法计得的表观硝化-反硝化损失率分别为 16% 41 和 15% ̄18 这一方法的前提是观测期间的 淋洗和径流损失可忽略不计 但是 因各项测定 误差的累加 以及总损失是用 15N 平衡法测得 而 氨挥发又是用差值法测得 施氮区的氨挥发减去 对照区的氨挥发 从而 表观硝化-反硝化损失 量具有相当大的误差
气态损失的氮主要有 NH3 和 N2O 等 近 20 a 来 农业生产中 N2O 的释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 为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国 内对此也进行了不少研究 这包括旱地和水稻田 发射通量的田间原位观测[13 ̄15] 影响因素[16 ̄17] 及 释放通道等 研究发现 淹水稻田在落干时 中 期烤田及收获前 即出现 N2O 释放高峰 因此 水 稻田的 N2O 释放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 还应考 虑到在氮素再循环中 N2O 的释放
Loss of Fertilizer N from Plants-soil System and the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Its Reduction
ZHU Zhao-liang
(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
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其中氮磷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控制农业氮磷流失,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进行评估。
一、氮磷流失对环境的影响氮磷流失是指土壤中的氮、磷元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被流失到水体中的现象,主要来源于化肥施用、农作物生长和土壤侵蚀等因素。
氮磷流失不仅导致农田生产力下降,还会导致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传统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传统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合理施肥、耕作措施、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合理施肥可以减少氮磷浓度过高导致的流失,耕作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水资源管理可以避免农田排水对水体的污染。
三、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田氮磷流失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等。
四、新型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进行科学评估。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评估新技术对氮磷流失的减少效果,以及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新型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由于气候、土壤、作物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应用。
六、新型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投入产出比的考虑等均可能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七、新型技术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市场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未来,新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生产需求。
八、新型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提高农田生产力,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机农业土壤氮素流失与防止措施
据报道 , 环境污染物 中 7 %的氮氧化合 物源于农业 。 0 有 机农业可 有效 地减少可溶性氮素 的淋失 ,但 并不是没有氮素 淋失的可能。有机农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肥 的主要来源为绿肥 、 厩肥 、 堆肥和
长的基本需求 , 又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1 土壤可 溶性氮 素 平衡
有机农业 生态 系统氨素平衡的投入在于 : 豆科植物对空气
aal l1 l t un a ebig ioi l er e y i orai T idg d g rcsicniul di l ne b vi betp n n1e【f r en bo g a dga db mc ogns a 8 a r t I l c d r ms h er i poess ot a y n n u cd s an n la fe y
a tb o g r ioe a ent cet l w i ioe p ae l tadrtnl raifrl e ul a o n al s r e o t gnm y o acpa e hl nt gnu —t n pa s i a og c eti r ti tnc s e ta f nr b b e r k b y n n ao n iz iz i a
维普资讯
农业 环境 保护 20 , 1 1 :0—9 0 2 2 ( )9 2
^ 一 , g 一 r m 尸r ㈣
有机农 业土壤 氮素流 失与 防止措施
李志 芳
(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 学院,北京 10 9 ) 0 0 4 摘 要: 根据 国外 资料 , 综述 了有机农业土壤氮素流失规律与 防止措施 。 综述指 出 , 虽然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可有效地减
中氮气 的生物固定 、 绿肥 、 秸秆还 田、 厩肥 、 堆肥等。 土壤氮素平衡在流出系统方面包括 : 物吸收、 植 土壤吸附 、 土壤微生物的固定 以及其它的潜在流失 , N 如 H 挥发 、 反硝化
贵州农业土壤氮素流失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贵州农业土壤氮素流失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范菲菲1,2范成五1,2秦松1,2*(1.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贵州省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2. 农业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贵州贵阳 550006)[摘要]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氮素损失的途径、机制、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许多研究。
本文在总结贵州农业土壤氮素含量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壤氮素流失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减少农田氮素损失、优化农业非点源污染管理与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氮素;影响;防治;贵州The effect of nitrogen lose of agricultural soil on environment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in GuizhouFAN Fei-fei 1,2, FAN Cheng-wu 1,2, QIN Song1,2*(1.Guizhou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 Gui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Guiyang,Guizhou 550006;2.Field Monitoring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Preservation and Agro-environment in Guizhou, Ministry of Agricultureof China, Guiyang, Guizhou 550006)Abstract :Nitrogen is one of mostly factors which cause water eutrophi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scholars study a lot on theapproach, mechanism, effect, control measures of nitrogen los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nitrogen content of Guizhou provinceagricultural soil, elucidates the character of soil nitrogen lose on environment and advances the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uremeasures in order to reduce farm nitrogen lose and offers the theory gist for optimizing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non-point pollution.Key words :soil; nitrogen; effect; control; Guizhou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施用氮肥是补给土壤氮素和维持土地生产力的主要措施,是土壤矿质氮的主要来源,但是,长期过量的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氮素的大量赢余,降低氮肥的增产效率和利用率,并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农田中过量氮素通过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淋溶损失、径流损失、吸附和侵蚀等方式从土壤-作物系统中损失,造成河流、湖泊等周边水体环境的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加剧[1-5],引起土壤中硝态氮的大量累积。
土壤氮素淋失
农田土壤氮素淋失摘要:农田氮素的流失,不仅造成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氮肥进人土壤后,其损失途径主要是氨挥发和反硝化。
本文讨论了农田氮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农田氮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并且提出了如何防止氮素淋失、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
关键词:氮;淋失;富营养化;措施Nitrogen leaching In farmlandAbstract:Nitrogen leaching in farmland results in the low availability of fertilizer and the pollution of water invironment, eventually cause eutrophic. After applying nitrogenous fertilizer,its main loss ways ar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In this article , we report the contribution of nitrogen leaching to the eutrophic and leaching way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and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nitrogen leaching and eutrophic.Key words: nitrogen;leaching; eutrophic.;measures氮素是人类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动力。
自六十年代“绿色革命”以来,大量的化肥进入农田,肥料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保持作物高产稳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施肥不当或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上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作物利用率降低,氮素损失加剧,其中淋失作用被认为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农田氮流失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水田氮磷流失防控措施
水田氮磷流失防控措施
水田氮磷流失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的关键措施之一。
农民应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量施肥。
此外,可以选择控释肥料,通过缓慢释放养分来减少养分流失。
2. 精确灌溉:精确灌溉是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农民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进行精确灌溉,避免过量灌溉造成土壤排水和养分流失。
3. 植被覆盖:保持植被覆盖是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的有效方法。
覆盖植被可以减少土壤暴露在风雨侵蚀中的机会,帮助保持土壤结构和养分。
4. 混施、深施和水分管理:大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氮肥表施相比,将氮肥混施于土壤耕层中,或施于土表以下几厘米深处,能减少氮素损失。
将氮肥作成几毫米或1 厘米左右大小的粒肥进行深施,其效果更佳。
适宜的水分管理,
也能达到提高氮肥增产效果的目的。
例如,稻田上施用基肥多采用有水层时混施,这种混施的效果很差,大部分氮素仍留在田面水中,混入土中的氮素只有一小部分。
采用无水层时混施氮肥之后再灌水的办法,可将较多氮素混入土中,减少田面水中的铵态及氨态氮总浓度,从而减少氮素损失。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控制水田中的氮磷流失,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长湖流域位于某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流域。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增加,并随着降雨的冲刷而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
研究表明,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长湖流域的降雨量较多,且降雨强度大,导致农田地表径流量增加。
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较高,加上农业活动带来的外源性氮磷输入,使得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流失过程季节性明显。
长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以夏季为主,施肥和农药使用较为集中,造成夏季流失量较高;冬季降雪融化和春季雨水较多,使得流失过程在冬春季节也较为明显。
氮磷的流失形式多样。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形式存在,其中溶解态氮磷占主导地位。
溶解态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而溶解态磷主要以无机磷为主。
颗粒态氮磷主要是通过颗粒物的携带而流失,其中颗粒态磷主要以有机磷为主。
流失过程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旱地农田的氮磷流失量较大,而水田农田流失量相对较小。
这与不同土壤类型、地形条件、降雨量等因素有关。
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特征,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地面覆盖,选择适宜的土壤保护措施,如保墒覆盖层、水土保持梯田等,降低农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流失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施肥和农药使用,减少农田土壤的氮磷含量,并利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提高氮磷的截留和去除效果。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调控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肥料农药的使用量,稳定氮磷的输入,从源头上减少氮磷的流失。
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研究
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田土壤氮素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氮素流失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和质量下降。
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农田土壤氮素的来源。
农田土壤中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化肥的施用和农作物的残留物。
然而,过量的化肥施用和不合理的农作物管理会导致氮素的积累和流失。
因此,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农作物是控制土壤氮素流失的关键。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农田土壤氮素的流失。
一种有效的控制技术是合理施肥。
农民应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和作物的需求,科学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和错时施肥。
此外,农田的排水系统也需要得到改善,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通过合理设计和维护农田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另外,农作物的管理也是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重要因素。
采用轮作和间作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积累。
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利用率。
此外,适时的耕作和覆盖作物也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适时的耕作可以破坏土壤中的氮素固定层,促进氮素的释放和吸收。
覆盖作物可以减少土壤的蒸发和侵蚀,从而减少氮素的流失。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来控制土壤氮素流失。
例如,利用固氮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从而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此外,利用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氮素,减少氮素的积累和流失。
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氮素流失,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农田土壤氮素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农作物、改善排水系统、采用轮作和间作、适时耕作和覆盖作物以及利用生物技术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氮素流失,提高农田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典型的小流域,是黄淮海平原的独立地貌单元之一,具
有典型的平原沟壑地貌和丰富的地表水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长湖流域的水资源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现象十
分严重。
在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施肥、农膜覆盖、
农药使用等因素导致。
其中,氮素的流失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氮元素利用率比较低,只有30%左右被作物吸收利用,剩余的氮元素被排放到土壤中,与雨水一起流入河流或地下水中。
而磷素的流失主要是因为磷素的吸附能力比较差,容易与雨水中的离子结合而形成容易溶
解的磷酸盐,流失到水管中。
为了解决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现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需要采取一系
列综合的治理措施,包括:
1.加强对土壤养分的管理。
采用科学的施肥技术,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肥,改善土
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
2.推广覆膜种植技术。
覆膜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改
善土壤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
3.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在使用农药和化肥时,应注意选择优质的产品,合理控制用
量和频次,减少氮磷流失。
4.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合理布置田地,通过防护林带等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保
护土壤不受水淤积和侵蚀,减少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
氮磷流失机制
氮磷流失机制引言:氮磷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但它们的过度流失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氮磷流失的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问题。
一、氮的流失机制:1. 水体流失:氮肥施用后,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流动,氮化合物会溶解在水中,进而流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种水体流失是氮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水土流失:在农田中,氮肥施用过量或不当的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使氮肥随着土壤颗粒一起被冲刷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氮的流失。
3. 水分蒸发:在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会导致氮肥浓度的增加,进而促使氮的流失。
这种流失机制在缺乏有效灌溉和水分管理的地区尤为突出。
二、磷的流失机制:1. 土壤侵蚀:磷肥施用过量或不当的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使磷肥随着土壤颗粒一起被冲刷到水体中。
这是磷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水体流失:与氮不同,磷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但在降雨或灌溉水的冲刷下,一部分磷会以悬浮物的形式进入水体,从而造成磷的流失。
3. 植物吸收不足:土壤中的磷肥如果无法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就会逐渐积累并流失到水体中。
这种流失机制在土壤磷素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三、防止氮磷流失的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氮磷肥,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当施肥方式,减少养分流失的风险。
2. 水分管理:合理管理灌溉水和降雨水的流动,避免水体流失带走氮磷肥。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排水系统,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3. 土壤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如植被覆盖、梯田建设、合理耕作等,防止磷肥随土壤颗粒流失到水体中。
4. 植物管理: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提高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养分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流失。
结论:氮磷流失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氮磷流失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通过合理施肥、水分管理、土壤保护和植物管理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治理对策
农田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治理对策《农田水土流失的原因与治理对策》一、农田水土流失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降水降水是导致农田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自然因素。
在一些地区,降雨强度大且集中。
例如在季风气候区,雨季时大量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倾泻而下。
当雨水降落到农田时,其冲击力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得土壤颗粒被打散。
如果农田的坡度较大,雨水就会裹挟着这些松散的土壤颗粒向下游流动,造成水土流失。
而且在一些山区农田,坡面径流会迅速汇集,形成强大的冲刷力,带走大量肥沃的土壤。
2.风力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风力是造成农田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强劲的风力能够吹走农田表面的干燥土壤颗粒。
特别是在春季,地表植被覆盖较少的时候,风力的侵蚀作用更加明显。
长时间的风吹,不仅会使农田的土壤肥力下降,还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导致土壤沙化等更严重的问题。
比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部分农田常常受到风沙的侵袭,土地逐渐变得贫瘠。
3.地形地形对农田水土流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般来说,坡度较大的农田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重力作用使得土壤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如降雨或人类活动,更容易发生位移。
而平坦的农田相对来说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排水系统不完善,也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积水和土壤侵蚀现象。
(二)人为因素1.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传统的翻耕方式如果不加以改进,会对农田土壤造成较大破坏。
例如深耕过深、过于频繁,会破坏土壤的层次结构,使得土壤变得松散,容易被侵蚀。
而且一些地区在坡地上进行顺坡耕作,这种耕作方式使得雨水在坡面流动时没有任何阻碍,会加速土壤的流失。
长期使用单一的耕作模式,不进行轮作休耕,也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变劣,从而增加水土流失的风险。
2.过度开垦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很多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垦的现象。
一些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如陡坡地、湿地边缘等被开垦为农田。
这些土地本身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开垦后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水土流失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农田氮磷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农田氮磷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防治对策作者:王艳丽张冬梅李春阳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3期摘要从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入手,综述了农田氮磷流失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致害机理,通过分析农田氮磷流失的主要途径,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氮;磷;流失;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05-0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总氮、总磷等营养盐是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先决条件。
这种现象出现在河流湖泊中称为水华,出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
在自然条件下,随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平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1]。
而当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将多余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使生物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将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1 致害机理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氨氮和硝酸盐通常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
而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即在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2-3]。
因此,增加磷酸盐可导致植物过度生长。
而在海水系统中不缺乏磷,氮含量却有限,因而含氮污染物的加入就会促使植物过度生长。
化肥及农田排水中含有大量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
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养分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紅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
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生代藻类利用[2-4]。
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素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素运移规律试验研究农田退水是指通过排涝方式将农田中的积水排走的过程。
随着农田的退水,水中所含的氮素会随着水流迁移,进而影响农田周围的环境。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如果氮素过量,会对土壤和水体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研究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素的运移规律,对于农田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农田中的氮素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硝态氮和铵态氮。
硝态氮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态,但也容易溶解于水,因此在农田退水过程中流失比较多。
铵态氮则相对稳定,不容易流失。
在进行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素运移规律试验研究时,首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田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可以选择几个典型的农田,分别进行采样和分析。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农田,比如水稻田、小麦田和玉米田等,来研究不同农作物的氮素运移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流域监测和水质分析。
可以设置流量计和水质采样器等设备,监测农田退水的流量和水质参数,比如氨氮、硝态氮和总氮含量等。
通过持续监测,可以获得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素的运移规律。
此外,还可以设置不同处理组,比如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的排水方式等,来探究这些因素对氮素运移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农田退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氮素运移的机制和规律。
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模拟预测。
通过分析不同农田类型和不同农作物种植方式对氮素运移的影响,可以为农田管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模拟预测方面,可以借助水文模型和氮素迁移模型等工具,对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素运移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合理制定农田排水和农业生产措施提供指导。
总之,农田退水过程中氮素运移规律试验研究对于农田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和模拟预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氮素运移的机制和规律,为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加深入和精确的研究成果出现。
水田氮素损失量
水田氮素损失量
水田氮素损失量指的是在水田种植过程中,氮素在不同环节的流失和损失情况。
水田是农田中水分充足、土壤湿润的一种类型,它的特点是水田土壤中含水量高,微生物活动旺盛,因此氮素的流失和损失情况要比其他类型的农田更加严重。
氮素在水田中的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氮素淋失:在水田中,水分很容易促进氮素的淋失。
在大量降雨或灌溉时,水田中的氮素很容易随水流淋失到土层下方或溢出到地下水中,导致氮素的流失和损失。
2. 氮素挥发:水田中常常施用尿素等氮肥,这些氮肥中的氮素在土壤表面被暴露后,会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和风的吹拂,从而挥发到空气中,造成氮素的流失和损失。
3. 氮素固定不良:水田土壤中存在一种叫做硝化细菌的微生物,它们会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
在某些情况下,硝化细菌会失活,导致氮素无法转化为硝态氮,进而导致氮素的流失和损失。
以上是水田氮素损失量的主要情况,农民可以采取措施,比如合理施肥、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等,以减少氮素的流失和损失。
- 1 -。
氮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研究
氮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研究1氮循环概述1.1氮循环概念氮循环就是指氮气、无机氮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过程的总称[1-2],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以及有机氮化合物的合成等[3]。
氮循环是可以循环往复、保持动态平衡的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但是由于人们不正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氮饱和”现象,破坏了氮循环平衡,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形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2个:一是由于施肥导致的氮素超标;二是除正常的氮输出外,由于自然条件(如降雨量、土壤性质)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破坏了氮循环的平衡。
因此,研究氮循环中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对治理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2氮循环过程分子态、无机结合氮和有机结合氮这3种形式是自然界中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的氮元素,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重返大气,从而使氮循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其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2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氮循环不仅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最重要最活跃的过程。
为总结氮素循坏过程氮损失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李志博等[4]对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进了大量研究,发现我国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
朱兆良等[5-7]提出我国旱地的氮肥损失很大,平均在45%左右。
氮素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
Keeney et al[8-9]研究表明,农作物主要吸收利用硝态氮和铵态氮,不同作物吸收的情况不同,若有机态、无机态及分子态氮素物质相互转化不能达到平衡,作物就会因缺氮抑制其生长。
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这一养分的循环与平衡过程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各不相同,对于贫瘠、肥力低的土壤,无法提供足够的氮素使得作物更好地生长,必须人为地施用肥料以补充作物所需的氮素。
但是不合理的施用氮肥,会导致氮肥的损失增加、利用率降低。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水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尤其是对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已经成为水环境中的重要问题。
长湖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流域,其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情况影响着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因此,分析其特征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一、影响氮、磷流失的因素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主要受到降雨量、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降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径流和流失的含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不同类型的养分输入和流失特征;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固持能力和滞留时间不同;地形和坡度影响了径流流动速度和径流承载流量,从而影响了养分流失的含量和速率。
(一)氮的流失特征氮的流失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长湖流域的水田为主,其氮流失主要在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氮形态的变化和水田栽培管理方式。
水稻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氮素积累,其中积累在茎叶中的氮主要以有机形态存在(如蛋白质等),在水田渗漏流过程中很难脱落到土壤中,导致水体中氮素含量增加。
此外,水田常见的肥料使用方式为集中施肥,同时缺乏中期施肥或分次施肥,导致农业面源氮流失增加。
磷的流失多与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有关。
水田中磷的流失主要是由于磷在水体中的转化迅速,而水田水体中渗漏的水经由附近磷丰富的土壤或地表流水带高含量的磷离子进入水体。
此外,当水田土壤中的磷含量过高时,会形成磷的饱和效应,导致其成为一种限制水体磷含量升高的因素。
三、减少氮、磷流失的措施为减少氮、磷等养分流失,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方面,应从源头控制,适量施用肥料,注意肥料分区施用和分次施肥等;同时,应采用良好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合理设计灌溉方案,加强排水系统改造,控制径流流量和速度,尽可能延长养分滞留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人工湿地、植被覆盖与生态恢复等措施,提高沉积效应,缓解氮、磷等养分污染。
总之,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等养分流失是水环境中的重要问题,需要重视和加强管理,以保障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控制农田排水可减少排水量和氮素流失量-农田水利论文-农学论文
控制农田排水可减少排水量和氮素流失量-农田水利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研究背景控制排水是一种新型的农田排水管理措施[1],通过在排水出口处增设控制装置,可以减少排水量。
Evans 等[2]认为控制排水大幅度地减少了田块边缘氮素运输,主要原因是由于控制排水减少了排水量;俄亥俄州西北Branch 试验站提供的该站1996,1997年试验结果[3]表明实行控制排水可以使地表径流和地下排水量减少20% ~70%; Ingrid Wesstrom 等[4]在瑞典东南部的田间试验表明,控制排水可以减少排水量且不同年份减少量不同。
排水量的减少与控制水位不同有关,V.Lalonde 等[5]在加拿大东部2 a的大田试验成果表明在沙壤土中实行控制排水,不同的排水水位排水减少量不同。
由于排水量的减少,控制排水对土壤和排水中氮素含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Madramootoo 等[6]通过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控制水位对土壤中硝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在地表以下0.6 ~0.8 m之间时,与自由排水相比,土壤硝氮含量减少; Kalita 和Kanwar[7]对浅水位排水进行为期3 a的观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硝氮浓度持续减少。
控制排水也适用于干旱地区,J.E.Ayars 等[8]认为干旱地区盐分虽然会在根区累积,但通过细致的水位管理可以调节累积量,实行控制排水将是促进干旱地区农业水管理的一个理智选择。
目前,控制排水措施已在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荷兰、欧洲等国得到广泛研究和推广应用,在国内也有广泛的试验研究。
罗纨、贾忠华、王南江等[9 -16]在宁夏银南灌区开展了大量水稻大田控制排水对照试验,认为实施控制排水可以减少排水量、改善排水水质,同时也提出要进行长期的、更大范围的观测以逐步完善控制排水理论。
殷国玺、张展羽等[17]在南方丘陵地区(江苏省句容市) 进行地表控制排水小区试验,探讨最佳地表控制排水时间和措施,并提出了一系列简单实用的地表控制排水措施。
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_葛鑫
u土壤肥料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葛鑫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稻麦室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从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以及农产品这4个方面,概述了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全面阐述了控制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治对策,指出实施生态农业政策、优化氮肥管理、选育氮高效品种以及控制/缓释肥料的应用,将是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田氮素流失污染防治对策氮素是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数量最多的营养元素,氮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效果十分显著。
为实现作物高产更高产的目标,80年代以来氮肥的施用量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消费化肥最多的国家,施肥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而肥料利用率却远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1]。
氮肥的大量流失,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农田氮素流失已是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有研究认为氮素施入土壤后,15N损失为33%~ 74%[2],残留土壤中的氮素占肥料氮的10%~40%[3]。
氮素的损失率高低与土壤类型、施氮量、氮肥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
造成这些损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淋洗损失、硝化O反硝化损失、挥发损失以及地表径流损失。
以上各种途径损失的氮素主要从4个方面污染环境: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中N O-3O N,NO-2O N和N+4O N的富集外,以硝酸盐的形式在植物体内累积,降低食品和饲料品质,以气体的形式逸散到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1.1对地表水的污染近年来,我国湖泊、水库的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和水库,大部分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密集型农业区。
对江苏太湖地区的地表水调查结果表明,各河流(均为缓河流)总氮偏量超标率88%~100%,湖水样总N含量超标率100%。
太湖97%面积的水体已经呈中富营养状态,使近几年大面积蓝藻爆发。
水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水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水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
水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然而在水田的种植过程中,存在着氮素损失的问题。
水田氮素损失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首先是硝化作用。
水田施用的有机肥和化肥中的氮素,在土壤中会被微生物迅速转化为铵态氮,然后进一步转化为硝态氮。
这个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然而,水田内常常存在氧气不足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硝化作用的抑制,使得大量的铵态氮在水田中积累,无法被作物充分吸收利用,最终以亚硝酸盐或挥发氨的形式损失。
其次是淋失。
大量的降雨会导致水田中硝态氮被冲刷到水体中。
特别是在强降雨或水田灌溉量大的情况下,硝态氮通过径流和地下排水的形式,从土壤中流失到周围的水体中。
这种氮素损失方式被称为淋失,会导致水体中氮素浓度的增加,给水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水田中的氮素还可以通过气体挥发的方式损失。
水田底部存在大量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分解有机质产生氨。
氨会以气体的形式挥发到大气中,这会造成氮素的损失,并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
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气体挥发的速率会显著增加。
此外,水体中存在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也会对水田中的氮素进行吸收利用,从而减少氮素的利用效率。
这些生物吸收了氮素后,会存储在体内或以微生物的形式随水体流动至其他地方。
这也是导致水田氮素损失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水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包括硝化作用、淋失、气体挥发和生物摄取等几个方面。
水田农民可以通过合理施肥、灌溉管理和增加氮肥利用效率的措施,来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水田的生产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氮素流失量 因受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农田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道中的氮素流失量差别很大。 不同国家之间,氮流失量有较大差异(表 1)。整体而言,世界各国氮素损失量均表现为随施氮量 增加而显著增加。中国设施蔬菜地过量施肥现象极为普遍,由此造成的氮流失问题尤为严重,氮 流失量高达 152-347 kg/hm2 [31]。中国粮田与菜地相比氮流失较少,但流失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 增加。跟中国相比,英、美、法、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农田氮流失量整体相对较少,可能与这些国 家较早地关注农业面源污染,并积极采取了防控措施有关,尤其是颁布的限制农田氮素施用的法 令,在减少氮流失方面效果显著。
诸多防控措施研究中,探索合理施氮量一直是农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测土配方施肥、“区 域平均适宜施氮量”等施氮方案也都是基于作物产量和氮肥高效利用提出的,并未直接关注氮素 对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影响,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一直从事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并从 水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确定基于水体保护的施氮阈值的思路。
162(2): 145-73. [4] HOWARTH R W. An assessment of human influences on fluxes of nitrogen from the terrestrial landscape to the
表 2 世界典型国家、地区农田氮损失量
地区 中国
土壤类型 种植模式 施氮量(kg/hm2) 流失量(kg/hm2) 文献
水稻土 水稻-小麦
0 180+135 255+191
13.7
25.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7]
36.3
330+245
48.1
190+170
154
207+154
152
砂质粉土 设施蔬菜
300+166 328+186 391+240 504+185
2 氮素向水体的迁移
2.1 氮素流失 农田氮素除去被作物吸收利用部分,一部分残留于土壤或通过表观硝化-反硝化和氨挥发以气 体形式损失[17],一部分通过径流或淋溶迁移出土壤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分[3, 18]。 农田中施用的化肥氮一部分以化合物(硝态氮、铵态氮)的形式,随着地表径流及水分扰动产生的 悬浮土壤颗粒迁移流失[19],一部分溶解态氮素通过淋溶垂直向下迁移出根区[16]。氮素迁移过程中, 还伴随着其他的氮形态转化过程,如土壤固定、作物吸收、铵挥发、硝化和反硝化等。
-3-
等管理措施是导致氮素流失量变化的直接原因。 降雨是产生氮流失的先决条件,雨强、时长等直接决定了径流或淋溶量的大小。氮素流失主
要发生在降雨或灌溉集中的季节,强降雨和大水漫灌会为氮素迁移提供便利条件[20, 21]。地形影响 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尤其坡度能直接支配地表径流,是影响土壤氮素流失最重要的地形因 素。当坡度较小时,氮主要通过随水向下渗透而淋失,随径流流失量较少;当坡度较大时,表层 土壤易遭到侵蚀,氮主要通过随地表水流动迁移而发生径流流失,向下淋失较少。在一定范围内, 坡度越大,氮素随水土流失越严重[22]。此外,氮素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还受植被覆盖、坡长、径 流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23, 24]。
2.2 流失影响因素 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累积是其流失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进入农田的水分携带或溶解土壤氮 向不同方向运移,最终将其带出农田或根区从而导致氮素流失。影响农田氮素流失发生的因素很 多[20],农田固有的特点如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影响氮素的本底流失,而种植模式、施肥、灌溉
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表 3 氮素流失防控措施
类别
措施
流失降低比例
文献
优化种植结构
豆科作物间作
82%
[37]
农田合理管理
优化施氮 保护耕作
薄膜覆盖、垄背施肥 免耕、起垄耕作、留茬耕作
15%-36%
[38]
16%-69%
[39]
节水灌溉
多次少量、按需灌溉
15%-92%
[17]
迁移过程控制
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
50%
[40]
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
-1-
农田氮素向水体的流失特征概述及其防控措施
张亦涛 1 刘 剑 1,2 王洪媛 1 刘宏斌 1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面源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2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业部牧场系统与流域管理实验室,宾夕法尼亚,16802)
0 120 120
199
261
8
12
24
[32]
43
58
4-45 [33]
17-87
5-52 [34]
11-107
8-36 [35]
8-77
14-102
[36]
9.6-14.4 [16]
9.6-14.4
3 氮素流失防控
鉴于农田氮素流失是目前诸多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平衡农田氮素投入与支出,减 少土壤氮素盈余,提高氮素利用率是减少氮素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优化农艺管理措施,在源头 上避免土壤扰动,减少农田尾水排放,可显著减少氮素流失;在氮素出田至进入水体迁移过程中, 利用人工湿地、缓冲带等工程措施,可以进一步减少进入水体的氮量。研究表明,合理的农田管 理措施如优化施肥和种植结构、保护耕地、节水灌溉等可减少 15%-82%的氮素流失,而缓冲带、 人工湿地、径流拦截等迁移过程控制措施可减少 50%-77%的氮素损失(表 3)。
[M]//SPARKS D L. Advances in Agronomy, Vol 101. 2009: 123-81. [3] CAMERON K C, DI H J, MOIR J L. Nitrogen losses from the soil/plant system: a review [J]. Ann Appl Biol, 2013,
摘 要:农田氮素流失造成了氮肥利用率过低和资源浪费,进入水体后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 硝酸盐超标,进而威胁饮用水安全。本文论述了农田氮施用现状、氮流失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效果, 指出氮肥过量施用是导致农田氮向水体大量流失的最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合理施肥、径流拦 截等均可有效降低氮流失,而确定基于水质保护的施氮阈值是根本解决农田氮流失的有效方式,应作 为面源污染防控体系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氮肥流失,面源污染防控,施氮阈值
-5-
人工湿地 径流拦截
水平流、垂直流湿地 河岸林、缓冲带
77%
[41]
46%
[42]
4 研究展望
农田氮素流失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防控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成为未来 研究的重点。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活跃的水分运移是决定农田氮流失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因此氮 素损失防控措施的制定应主要针对氮源控制和过程削减。确定不同农业生态条件下基于水环境保 护的施氮阈值和合理施氮量,并加强合理施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尤为重要。此外,今后研究还要 综合考虑造成氮流失的多种因素,着眼于多学科交叉,重视氮流失过程中的水动力学特征研究。
土壤质地决定了水分的渗透性[25],土壤大孔隙是氮素迁移的主要通道,土壤质地越粗、孔隙 越多,淋溶损失越严重;卵石和砂砾土中氮素的流失量较大,而粘质和粉砂质土壤反硝化作用较 强,加之氮淋溶速度很慢,因而淋失量较小[25]。偶尔在粘质土壤中观测到的较大的硝态氮淋失可 能也是由于大孔隙的存在造成的[25]。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土和养分流失程度不同,相同土 壤类型下,粮田的氮负荷高于果园和林地,而菜地流失量也明显高于粮田轮作[25]。
表 1 主要粮食作物氮素投入量、作物当季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
国家或地区 作物 施氮量(kg/m2)
氮素利用率(%)
土壤残留率(%) 文献来源
小麦
326
18
中国
玉米
263
16
45.7
[11]
33.9
[12]
美国
玉米
103
37
37
[13, 14]
小麦
117
54
世界
玉米
102
63
15
[8, 15, 16]
15
施氮量、氮肥种类、施用时期等都与氮流失量密切相关,施氮量对氮素径流的发生起主导作 用[26],正常水文年,施氮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径流水中氮含量[27]。施用适当有机肥处理氮流失量 比化肥处理显著降低,缓控释肥可以控制氮素释放,提高氮素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氮素流失风险 [28]。氮素流失多发生在多雨季节,施肥时间与产流时间越近,径流硝态氮浓度越高,避开雨期施 肥可显著降低氮素流失量[29],此外,水肥耦合也能明显减少氮素流失,优化施肥的同时优化灌溉 更能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30]。
1 氮肥施用
化肥尤其是氮肥为我国粮食持续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图 1)。全国粮食产量由 1979 年的 3.32 亿吨增加到 2012 年的 5.90 亿吨,单产也从 2237 kg/hm2 增加到 3608 kg/hm2。2012 年,全球化肥 和氮肥消费量分别为 1.70 亿吨和 1.03 亿吨,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 87.5 kg/hm2 和 52.9 kg/hm2;我 国化肥和纯氮用量分别为 5839 万吨、2698 万吨,单位面积化肥(357.3 kg/hm2)和氮肥(165.1 kg/hm2)施用量均远高于世界平均用量。全球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产量 25.5 亿吨, 中国贡献了 5.41 亿吨[7],由此可见,我国以占世界 26.3%的氮肥消费量生产了世界粮食产量的 21.3%,较低的氮肥利用率,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潜在环境风险。
158 [31]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