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
隐性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隐性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33af15964bcf84b9d57b8e.png)
9 4
让 受 教育 者 在 情 感 上 和 态 度 上 获 得 一 种 转 变 和认
同, 如寓教于乐 、 寓教于管 、 寓 教 于游 , 主要 通 过 环 境、 氛围、 情 景等 的营造 对受 教育者 发挥 潜移 默化 的
影响。
化 上 的表 现 。校 园文化包 括 校园物 质 文化 和校 园精 神文 化 。校 园物质 文化 主要指 基础设 施 、 环境 布局 、
隐蔽性 。 隐性 教 育法 最 大 的特 点 是 隐 蔽 性 , 体 现在施 教 的隐蔽性 和受 教 的隐蔽性 。施教 的隐 蔽性
指“ 教育 者 、 教 育 内容 、 教 育 目标 不 是 直 接 显 露 的 , 是隐藏的。 ” - l 3 受 教 的隐 蔽性 主要 是 指 受 教 育 者 接
的范围是学校之 内, 而渗透性 的教育方法指 的是思 想政 治教育 色彩 并 不鲜 明 的一 切 教 育方 法 , 涉 及 范 围包 括学 校 内和学校 外 。本文 采用 第二 种意义 上 的
隐性 教育 。
一
受 教 育的 自主性与非 强迫性 。隐性教 育 的教育 内容
是 隐藏 的 , 所 以受 教 育者 是 否 接 受 、 接 受 多少 、 接 受
作为教育方式 , “ 隐性教育是指 隐藏教育 目的,
通 过将 教育 因素 渗 透 到教 育 对 象 日常 接触 的环境 、 文化 、 网络 、 娱乐 、 舆论 、 制度 、 管理、 服务等 具有教 育
收稿 日期 : 2 O 1 3 —0 1 —2 9 作 者简介 : 刘玲霞 ( 1 9 8 5 一) , 女, 陕西商洛人 , 商洛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 助教 , 硕 士, 研究方 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822ae2ccbff121dd3683ee.png)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与时俱进,才能长久发展,因而面对985,211院校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隐性教育的局面,高职院校在国家号召与学生实际需求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采取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为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隐性教育;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在我国,古时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会选择利于自己统治的进行推崇,例如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时得到推行,现代社会中国家为了使国民可以更好的了解国家的思想层次,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一直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且在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互联网普及、经济全球化,使得外来文化纷纷涌入国内,不仅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同时也使得国内思想不成熟、知识面不完善的青少年及青年们对国家的政治思想产生质疑,不能更好地发展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但国内“百花齐放”的思想现状也使得青少年及青年们更喜欢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再者国外教育模式的引入,使得我国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遭到质疑,因而国家领导及教育家门结合社会现状、传统教育模式、受教育群体的自身特质,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学生以主动愉悦的心态在实践活动中自主体验、自主学习,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是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少于普通高校的,而针对高职院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少。
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1a3bfabf524ccbff12184cc.png)
论蕴含于高 校校园 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
迟 淑 清
( 黑龙江 中医药 大学 佳木斯学院 , 黑龙 江 佳 木斯 1 5 4 0 0 7 )
摘要: 隐性教 育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具有独特优 势 , 开发和 利 用校 园文化 活动 中的 隐性 教育 资源 , 为大 学生形成 正
教育部、 共青团中 央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 文化建设的 意见》 中, 对校园文 化活动的内涵进行了 规定, 指 教导和硬性规定, 大学生可以在各项活动和良好氛围中 自 我 感受、 自我发展、 自我提升 , 减少了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 淡 出: “ 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 吸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化了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使之从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接受, 进一步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单一的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 过程完全在受教育者的自 主选择和主动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愈 来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唯有更 参与中。 新教育方法, 添加新的教育内 容,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势、 新要求。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其参与人数多, 开展范围广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表现在: 它能满足大学生生理 持续时间长, 产生影响深远, 逐步发展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 和心理的需求。大学生年富力强, 精力旺盛, 已不满足于课 育的重要渠道, 并以其潜隐性、 渗透性和自我性等隐性教育 堂上教师有板有眼的讲授, 校园文化活动以其汹涌澎湃之
一
样具有独立的内容, 而是要与专业课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 动完成从校内自 我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的转变, 拉近学生与
使 自己在各方面充分发展, 并与社会达到平衡 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等途径融合, 陶冶教育对象, 使受 社会的距离, 教育者在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这种渗透式的思 和协调, 促进自己更好更快地发展。 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 需要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doc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doc](https://img.taocdn.com/s3/m/b4d9f2e6551810a6f52486e1.png)
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作者:张伟强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摘要]隐性教育作为一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道德教育功能。
高校德育应该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特征,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德育隐性教育[作者简介]张伟强(1963- ),男,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研究。
(湖南邵阳42200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82-03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
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著于人类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加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的建设,正是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的理想而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有效方法之一。
所谓隐性教育,就是那种不露痕迹的思想道德教育,它是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某种非预期经验的过程。
它把受教育者变为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显山水,不露声色,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领悟、自我提升,把受教育者引入正确的人生旅途,进而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远大理想的人。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需要一个中介或载体。
充分运用隐性教育的手段,关键在于隐性教育载体的设置。
隐性教育载体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它必须是教育者设定的。
没有经过教育者设定的各种事物,尽管它们或多或少地彰显着隐性教育的特色,但由于这些事物是有善有恶、良莠不齐的,而且它们都未能正式进入教育过程,因而不能被称之为教育载体。
其二,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没有教育意义的载体也不能称之为教育载体。
也就是说,教育载体是被教育者按教育目的设定的蕴涵着教育意义的事物和氛围。
根据隐性教育载体的这两个基本特征,笔者认为,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载体至少应该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规章制度、网络空间、道德楷模五个方面。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30b12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b.png)
THANKS
感谢观看
创新教育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并增强其参与度。这些方法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内容。
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 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其实践能 力和道德素养。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 深入地理解德育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
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元素, 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使 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教育。
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 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和感受德育的重要性。
02 高校德育中隐性 教育的现状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隐性教育资源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德育隐性教育资源不足,如校园文化氛 围不浓厚、德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导致学生对德育的 重视程度不够。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 考
2023-11-03
目录
• 隐性教育概述 •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 •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实施策略 • 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评估与反馈 • 加强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01 隐性教育概述
隐性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隐性教育的定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渗透式的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学 习和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01
02
03
及时反馈
在教育过程中及时收集学 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 解隐性教育的实际效果。
有效沟通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 保反馈意见能够及时传达 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5a397df33d4b14e8524683d.png)
学的重要性 ,教师们对 实践教学 的重要 性已形成共识 。一 般意义上讲 “ 课 堂教学 ” 即是 “ 课堂理论教 学” ;“ 实践教学” 即是 “ 社会实践教 学” 。前者在课堂内进 行 ,主要 目的是完成 知识和 理论讲 授 ,是对 知
识 的理解和把握 。后者是在在课 堂外 进行 ,主要是完成 动手能力 和实 际操作能力 ,是技能的熟悉和掌握。 “ 实践 教学” 这种提 法明显 的不 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要求。思 想政治理论课 的实践不 同于一般 的选择 与发展 ,而就 目前来看 ,一个人的隐性素 养的形成 与体 现尤为 重要可 贵 ,大大胜于显性素养 。 三、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时代要求
进行角色充值 ,加强 自身素养 ,才 能更好 完成此项 工作 。具体来 说 ,
主要 体 现 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第一 ,要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 作 为职业指导人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和高尚的道德 品质 ,要 把 自己所从 事的工作 当作一种事业 ,一种 自己为之奋斗 的生 活方式 ,要 认 识到 自己所从事 的职 业的神圣 和高 尚,这样才 能全身 心投入 其 中, 才能把用人单位 的发展与个人 的生存发展 联系起来 ,才能有 效地指导 求职者迈出人 生的关键一步 。而要做 到这些 ,必须具有正确 的职业态
人的现代化是社 会现 代化 的反 映 ,在社 会现 代化 日益发 展 的今
天 ,作为职业指导人员面对着 不断发展变化 的职业 指导对象 ,如 果只 停 留在昨 日的成绩中 ,势必会被社 会所淘汰 。 “ 如果一个 国家 的人 民
… …
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的深入发展 ,全球化 进程的加速影 响 ,多元文 化的相互渗透等方面综合 因素 的共 同作用对 我国劳动力市 场产生 了极 大的影响 ,尤其在今后一段 时间,就业工 作面临很 大压 力 ,职业指导 将成为我 国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 事业 ,职业指导人员 也将在新 的时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https://img.taocdn.com/s3/m/3cfb81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d.png)
第35卷第4期2020年8月Vol.35No.4Aug.2020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陈梦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两个层次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是达成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课程展开上,教师要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在总体格局上,要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大思政”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坚持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来助力具有显性育人功能的思政理论课。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守正创新是对于现实思文章编号:2095-4735(2020)04-0068-08政育人效果不佳问题的应对,是回归教育本质、着力于学生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积极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涵教育从育人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有意识的、公开的、系统的、理论性的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主要方式,教育者通过界说、陈述和解释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传播真理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陈梦婷(1996-),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89774f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4.png)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学生进行直接、明确的教育。
其优点是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效果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一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隐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间接、渗透式的教育。
其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但是,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效果难以评估、教育过程难以控制等。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途径1、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接受明确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从隐含的方式中接受教育。
2、创新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显性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景观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意义1、提高教育的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教育的效果。
通过显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00d2da240c844769eaee6a.png)
显 性 教 育 受 到 了 前所 未 有 的 制 约 和 挑 战 ,探 索 科 学 的 思 想 政 二 、 性 教 育 的 作 用 隐
治 教育 方法 己成 当 务 之 急 ,隐 性 教 育 作 为 显 性 教 育 不 可 或 缺
1认 识 导 向。 在 学 校 这 样 一 个 系 统 环 境 中 , . 同辈 群 体 对 大
关 键 词 :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隐性 教 育 大
显 性教 育作 为 高 校 传 统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方 法 ,其 目 的 的 文化 艺 术 活 动 和 大 学 生 参 加 的各 项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因此 它 的 直 白性 和 方 式 的强 制 性 极 易 引 起 大 学 生 的 逆 反 心 理 。 这 样 , 实践 形 式 灵 活 多 变 , 有 开 放 性 。 具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8191ca4b73f242326c5fda.png)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探究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隐性教育方法作为一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已经在教育中形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一种对应存在的教学方式,其自身具有一些显性教育方式所不能够具备的教育功能,并且能够用相应的教育方法来的实施对显性教育进行结构方面不足的补充和辅助。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都必须要积极重视对隐性教育的教育作用,不断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广泛的运用。
下面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隐性教育的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探究隐性教育方法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教学方式,我们无论是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方面,还是从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发展的方面来说,都有必要引入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来,并且通过广泛的教学应用,将其自身的优势作用充分的发挥,辅助现阶段显性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隐性教育的功能隐性教育的功能性非常多,首先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这样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学校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些灵活设置,通过改变学习的环境来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进步。
学生亲身感受到校园环境的优美,能够使自身的心情得到改善,不由得被一些美景吸引,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审美,陶冶了情操。
其次,隐性教育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不经意间使学生的学习进行改变,准确的认识到社会的价值取向,加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1)对于隐性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较为模糊虽然,我国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隐性教育的应用,将隐性教育方法运用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但是,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对其重视程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很多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还是以显性教育为主,不能够真正的将隐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模式进行推广,这样不能够将隐性教育的一些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无法体现隐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3ce9514650e52ea5518989d.png)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a nn miitain C le e o ra fLio igAd nsrt olg o
No 9, 0 . 2 08
( 第 l 第 9期 ) 0卷
( 11 . o 9 Vo.0 N . )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
的 特 点 和 作 用 , 于 增 强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 有 对 具 重 要 的 理论 价值 和 现 实 意 义 。 因此 , 们 必 须 正 确 地 认 识 隐 我 性 教 育 , 确 地 对 其 定 位 , 现 其 作 用 正 彰
一
者 的 情 感 体 验 , 而 个 体 就 很 容 易 形 成 社 会 所 要 求 的 思 想 品 从 德 , 之 , 离 个 体 思 想 实 际 的那 些 信 息 , 体 就 不 会 有 相 应 反 脱 个 的 情 感 体 验 , 然 就 很 难 实 现 “ 个 要 素 ” 转 化 , 成 社 会 必 五 的 形 所 要 求 的思 想 品德 。
逻 辑 相 一 致 。在 整 个 教 育 过 程 中 , 于 受 教 育 者 是 从 自己 的 由
由 学 校 扩 展 到 校 外 , 是 隐 性 教 育 作 为 一 个 上 位 概 念 出现 于
了 。 它 是 隐性 课 程 领 域 的 扩 展 和 意 义 的 提 升 。所 谓 隐 性 教 育 是 指 在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教 学 过 程 中 , 育 者 不 直 接 向被 教 教 育 者 提 出 教 育 的 目的 和 要 求 , 是 通 过 潜 藏 的 教 育 因 素 , 而
的影响 , 受 到周 围 环境 的熏 陶 , 个体 在 环境 的作用 下 , 又 是 知 、 、 、 、 五 个 要 不 断 转 化 的 过 程 , 不 是 简 单 地 依 照 情 信 意 行 它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0509d80ba0d4a7303763a33.png)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作者:李黎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7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包括“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
目前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显性教育”为主,通过正面的、大量的理论灌输和大规模、全范围的宣传政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要使教师、教育环境、和课堂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间接渗透;教育合力一、隐性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正面灌输,教育者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潜移默化的方式,如隐性课程、传统文化、学习生活环境等,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从教育方法看,隐性教育具有隐藏性、暗喻性;从教育方式看,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与渗透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我的分享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
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隐性教育则是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的一个教育手段。
隐性教育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
有人认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的,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时候是以隐性教育的形式存在的。
在他们的教科书中,也许没有诸如“马克思主义原著经典”“科学社会主义”之类的科目,但一定有历史、宪法等内容,这就是一种爱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
奥巴马在他的就职演说中说道:“那些长期以来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勤奋、诚实、勇气、公平竞争、包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却是历久弥新,这些价值观是可靠的,他们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97a16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c.png)
THANK YOU
要点二
隐性教育的特点
隐性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潜移默化的 方式,引导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并内化社会价值观念。
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长期性等特点,使得学生 在不自觉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未来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方向与探索
深化隐性教育理论研究
加强对隐性教育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其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机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隐性教育通过环境、氛围、榜样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实施难度大
隐性教育需要寓教于乐,将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各种活动中 ,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教育艺术。
效果难以评估
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的效果更难以量化和评估,给 教育者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对高校德育中隐性教育的思考
汇报人: 日期:
• 引言 • 高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现状 • 隐性教育方法与策略 • 提升隐性教育效果的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隐性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非正式、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内 容,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内涵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对应,不直接通过课堂讲授、教材学习等方式进行教育 ,而是融入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师生交往等各个方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 响学生。
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了隐性教育。通过各类 课程的讲授,不仅传递专业知识,也间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念、道德情操等。
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艺术、体 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隐性教 育。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e6b205f0aef8941ea76e05b8.png)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基本路径摘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课堂政治理论教育而言的,其具有目标的隐蔽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及效果潜在性等特点。
目前。
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定期的组织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的舆论宣传、专业课堂及导师的言传身教等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环境的营造、制度的健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等几大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显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而言的。
无论是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目标的隐蔽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不像政治理论课那样,制定有详细、具体、显而易见的教学目标,而是蕴藏在教育对象参加的各类活动之中,其教育目标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事先设定的,隐蔽在其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二)形式的多样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大多数是以一定形式的校园组织为载体,通过其举办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吸引青年学生的参加和学习,告别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单一特点,利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两课”内容为基础,并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以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教育内容涉及价值、情感、家庭、社会、国家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其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
(四)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隐”,不仅教育目的“隐”,同时其结果也具有“隐”的特点。
它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可用试卷、成绩判定其教育成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12eee1b8f67c1cfbd6b806.png)
思想要素 , 从而影响人 的世界 观、 人生观 、 价值观及整体 素质
隐性教育资 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的重要 组成部
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 , 有效地利 的形成 。隐性教育资源是隐性教育得 以实化 , 润物无声 , 可以是物质形态 用隐性教育资源 ,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 传播主流文化 、 的校园建筑 、 塑等 , 雕 还可 以是精神形态 的校 园人 文环境 、 历 陶冶高尚情操 、 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疏导
式灵活。它可以是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 集体荣誉感 、 具有奉献 筑 , 蕴含着传统 的民族精神与韵味 。具有象征意义 的雕塑 , 对 精神的奥运会青年志愿者活动 , 具有振奋心弦 、 警醒作用 的校 学 生是一种激励 , 如耶鲁大学校园里 , 矗立着美国民族英雄 内 黑尔的雕像 , 雕像的基座上 刻着他 的名言 :我 唯一 的憾事 “ 风校训 , 宣扬团队精神 、 合作意识 的体育 比赛 , 具有感染 力 、 吸 森 ・ 引力的教 师人格魅力 , 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 等等 。与思想政 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 的祖国。 寥寥数字 , ” 令人震撼。 校 治教育及理论课程集中的灌输相 比,隐性教育资源 以其丰富 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要像苏霍姆林 斯基说 的那样 :让每一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隐性教育资源探析
汪德 莉
(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辽宁 沈阳 10 3 ) 10 4
[ 摘
要】 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资源包括显性教 育资源与隐性教育资源, 隐性教 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多样、 影响潜移默化、 盖 覆
范围跨越 时空的特点 , 在增强高校思想政 治教 育有效性 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通过校 园文化环境 、 专业 学科教 学、 师人格魅 教 力、 实践活动等, 挖掘 隐性教育资源对 于提高大学生政治觉悟和 思想道德素质 、 化思想政治教 育教 学效果具有 重要意义。 优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 隐性教 育资源 ; 功能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e4bdf3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b.png)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隐性教育是指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塑造、引导和教育。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运用隐性教育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思政工作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学风、学术风气和校园文化,创设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组织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展示先进、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
高校教师、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具备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和树立这些正面典型,以他们为榜样,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思政工作。
三、运用隐性教育手段。
隐性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渠道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有关思政话题的教学案例,或者通过讲述一些相关的真实事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思政教育。
四、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要注重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困惑和需求,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引导。
这样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强化多方合作。
高校思政工作不是由单一部门或个体完成的,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进行隐性教育时,可以邀请校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进行讲座、座谈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听取意见,获得启发。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类组织、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
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借助示范引领的力量,运用隐性教育手段,注重个性化的培养,强化多方合作,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方法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5c37ee2f8c75fbfc77db2ee.png)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探究【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从而探索其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方法具有潜隐性、渗透性、灵活性、自主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在高校运用隐性教育方法要注意与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以及教师的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使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受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探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的思想趋于多元化,自身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时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针对十八大报告中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隐性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其独特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性。
一、隐性教育方法的含义及特点隐性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方法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
隐性教育方法的提出一方面是隐性课堂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结果。
所谓隐性教育方法是指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
隐性教育方法和显性教育方法,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在当今社会,隐性教育方法的发展有利于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的局面,能较好的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一种渗透的、潜隐的教育方法,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的潜隐性;2.教育内容的渗透性;3.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4.教育主体的自主性;5.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法的必要性(一)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今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仅仅依靠显性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
隐性教育方法更加注重主体的自主性,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在教育过程中建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平等的地位,突出地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
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28e922bc1c708a1294a44e0.png)
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作者:郭峰,马文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3期郭峰1,马文娟2(兰州工业学院1.材料工程学院;2.艺术设计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复杂网格构成的系统,教育方法和手段种类繁多。
其中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在于突破教育环境的内部视野,放眼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本文将从隐性教育的发展历史、含义及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具体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39-02作者简介:郭峰(1981-),男,汉,法学硕士,兰州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文娟(1989-),女,汉,文学学士,兰州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隐性教育的发展史和概念隐性教育的观点发源于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隐性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
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可见,波兰尼把前者称之为显性知识,后者为隐性知识。
美国教育学家马丁·杰克逊在波兰尼的研究基础上,把隐性知识的外延扩大到教育学领域。
他于1968年提出了学校生活环境中的“隐藏课程”理论(Hidden curriculum)。
他认为,一种无显性表象、间接、内隐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同时也可以缓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说教和抵触的矛盾关系。
我国古代的教育学理论之中也蕴含着许多隐性教育观点。
如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放置于教育环境之中,就能深刻体会到其顺应教育规律,力求循序渐进的无痕引导,通过表象上的无所作为,实则通过默化,最终令其有所为,从而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研究
当今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正确、有效地开展针对大学生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是世界性教育所必须深度思考的课题。
多年以来,我国所一直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方法虽然在过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以信息化科技交流、社会言论普遍自由化、多样化的现代教育体系,它已经凸显劣势,无法跟上时代步伐。
所以本文提出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内涵,以为其构建隐性教育体系为核心,探索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有利途径。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高校;教育优化策略
一、隐性思想政治的基本作用机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教育形成及发展体现了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教育一定要形成体系,体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其中就包括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他们决定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践过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转化,即针对德育的内化与外化。
具体而言,德育的外化与内化体现了教育者受教育的过程,细化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过程。
由它们所形成的内部机制就促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而从现实教育状况来看,德育内化是对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思潮及道德规范甄别、筛选和吸收过程,而德育外化则体现了个体在道德认知、情感支配下所形成的较为稳固的道德理想信念及行为过程。
不管是德育教育内化还是外化,在与隐性教育向融合后都会基于教育者有计划、有意识的形成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凸显教育设计价值,基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一定的教育效果。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比较匮乏,这一显性劣势就造成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大学生并不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所以尽可能地发展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进而促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自愿态度,这无疑是一种对该教育体系的深化,也有利于它的可持续发展。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了知、情、意、行的有序协调发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优良品德与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未来人才。
细化来说,它所追求的是内在世界的各个因素协调发展,就比如知、情、意、行的相互有序协调发展。
在这里,所要培养的是健康人格的人,希望体现学习者在知行方面发展的完整性,换言之,学生必须接受整体理性知识教育才能完成隐性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并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进而更好地摄入和内化情感体验与道德知识,陶冶大学生的性情情操,确保思想品德教育在高校得以顺利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同
时相互区别,在推动知、情、意、行的基础之上促成二者之间构成高校目前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发挥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独特功能作用与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发展优化策略
(一)校内层面
在高等学校中,“民主参与”理念是很重要的,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
因为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所以他们有资格和义务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到学校的整体管理进程中,并同时接受民主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主意识,同时也提升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加速校园内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手段也要有效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高校内部设立奖惩制度来规范和丰富学生管理主要手段来规范和强化思想政治与道德行为教育方法。
先从奖励来看,恰当的奖励对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引导作用,为学生能标准塑造自我给出正确方向,同时奖励学生以正确认知及行为来获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评价,使学生产生在精神方面的愉悦感与满足感,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改善教育活动氛围。
再看惩罚方面,惩罚虽然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教育强化方式,但主要注意对其方法的正确使用,就能够起到积极的教育目的。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认识到合理惩罚制度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尤其是它对于人的警醒教育作用更是明显。
所以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讲,合理有效的惩罚制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坚强、有韧劲的性格,并同时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完善他们的意志、尊严感以及人格。
更重要的是,惩罚机制培养了学生抵抗诱惑与战胜诱惑的能力,这点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非常重要。
(二)校外层面
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点很多,主要包括社会与家庭两大方面,本文以家庭教育为例。
家庭是高校大学生德育资源援用的源头,它也是培养人才事业发展的综合系统工程。
家庭一定要配合学校和社会形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位一体化框架,并重视对相关功能的强化。
具体来说,首先家庭中家长就应该为大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教会他们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给予他们正向能力的支持,尽可能消除由于年龄而产生的代沟,放下家长权威,与自己的子女做朋友,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
同时,家庭也应该与学校联合形成交流沟通机制,相互配合来为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合力,而合力的最终发力方向就是在大学生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平稳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变化过程,处理好他们在家庭、在社会、在学校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隐性教育一定要做到学校、家庭及社会三维一体的稳定配合,适度满足学生在心理层面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更多情感体验、找到自我价值,并产生一种求知向善的思想观念,这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也有很大好处。
三、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开展应用非常讲求引导和参与,要在明确主题与内容的情况下多以行动为主来影响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这里,隐性教育不需要过度的理论讲学,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教义,只需要组织学生能够亲临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集体、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强化他们的责任感与社会意识,最终帮助他们明确思想政治觉悟,明确自我人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2):109~110.
[2] 于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19~26.
[3] 张晓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