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进展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生态环境评价成为了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大面积获取地表信息的工具,在生态环境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等优势,能够为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领域(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监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通过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如森林砍伐、城市扩张、农田开垦等。

这有助于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为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二)植被监测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植被的光谱信息,从而反演植被的生长状况、覆盖度、生物量等参数。

这对于评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储量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三)水资源监测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监测河流、湖泊、水库的水位、面积和水质等信息。

此外,还能够评估地下水的储量和变化情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

(四)大气环境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气溶胶分布、温室气体含量等。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分布情况,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五)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合运用遥感数据和生态模型,可以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包括评估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功能稳定性和恢复能力等,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三、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数据处理方法(一)影像预处理在进行遥感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

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分类与评价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分类与评价研究

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分类与评价研究湿地是地球上一种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提供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湿地的分类与评价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湿地分类与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工具。

本论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湿地分类与评价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优势和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遥感技术在湿地分类中的应用湿地的分类是湿地监测与管理的基础,传统的湿地分类方法主要基于实地调查和制图,费时费力且缺乏时效性。

而遥感技术则可以通过获取卫星、航空和无人机遥感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分类算法,对湿地进行快速、自动、定量的分类。

1. 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预处理是湿地分类的第一步,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

辐射校正用于保证图像的灰度值和目标微量讯息的一致性,大气校正通过剔除大气散射影响提高地物信息的获取精度,几何校正则通过重投影使得实地信息能够与图像信息相对应。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湿地分类的关键步骤。

遥感数据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不同波段和多光谱影像所提供的特征具有不同的分类能力,常用的包括反射率、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等。

特征提取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数学和统计分析,提取代表湿地类型的特征参数。

3. 分类算法由于湿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分类算法的选择对于湿地分类结果至关重要。

常用的分类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最大似然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对提取的特征进行聚类和判定,将湿地图像进行分类。

二、遥感技术在湿地评价中的应用湿地评价主要是针对湿地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进行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湿地面积、植被覆盖度、水体面积等参数的获取与分析。

1. 湿地健康状况评估湿地健康状况评估是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基础。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不同时间点的湿地遥感数据,利用面积变化、植被指数等参数,评估湿地的健康状况和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2. 生态功能评估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功能的评估是湿地管理的重要课题。

遥感卫星应用典型案例

遥感卫星应用典型案例

遥感卫星应⽤典型案例遥感卫星应⽤典型案例⼀、河北⽣态保护修复遥感监测河北省卫星中⼼针对河北省86 个⼭⽔林⽥湖⽣态修复治理试点⼯程项⽬的⼯程进度、质量和效果的监管与评估(图1),进⾏了卫星遥感监测,完成野外核查180 处,为管理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持。

图1湿地⽣态恢复⼯程遥感监测⼆、⼭西别墅分布卫星遥感监测⼭西省卫星中⼼充分利⽤遥感技术⼿段,开展了全省别墅分布卫星遥感监测排查,共排查5 类保护区内别墅及疑似别墅467处,其中别墅100 处,疑似别墅367 处。

建⽴了监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逐⼀对别墅解译结果进⾏排查,建⽴详细台账,监测成果为⼭西省别墅专项整治⼯作提供了基础数据⽀撑。

三、内蒙古“⼀湖两海”⽣态变化遥感监测内蒙古卫星中⼼利⽤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对乌梁素海、岱海、呼伦湖三个湖泊的⽔域⾯积、⽔量、⽔温、⽔⽣植被、⽔质和周边地表覆盖变化情况进⾏了长时序监测,总监测⾯积达5460 平⽅千⽶,客观反映了“⼀湖两海”⽣态环境变迁和⽣态保护成效,为内蒙古审计厅对“⼀湖两海”⽣态专项审计提供了专业全⽅位的地理信息⼤数据⽀撑,也为凉城县找准岱海⽔质变化、主要污染源来源及⽔域⾯积减少的主要症结提供了准确、宏观的数据参考。

四、⿊龙江耕地保险理赔遥感服务2019 年,⿊龙江省农作物受⽔灾影响,受灾⾯积较⼤,对农户造成较⼤损失。

⿊龙江省卫星中⼼与保险公司合作,利⽤卫星遥感技术,计算耕地⽔灾⾯积和程度,全⾯提升了农业保险理赔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平。

五、全国冰川遥感监测利⽤15 ⽶卫星遥感数据,采⽤⼈机交互解译⽅法,完成了2000年和2015 年中国范围⼭地冰川遥感解译制图与变化信息提取(图2),相关成果为全球⽔资源和⽓候变化研究、灾害监测预警等提供了准确参考。

图2冰川变化遥感监测六、上海⽔⽣植物综合治理为实现早发现、早整治⽬标,降低综合治理成本,上海市卫星中⼼通过多源⾼分辨率卫星和⽔上视频定点监控的技术⼿段,结合点、线、⾯全⽅位多尺度的遥感⼤数据分析,研究确定⽔⽣植物在上海市的来源和动态分布规律,结合⼈⼯智能算法,耦合⽓候、⽔流传输模型,形成⼀套早发现、早治理,从源头减量,分区管控和⽹格化⽔⽣植物发现、爆发预警和综合防治的管理系统,为上海市⽔⽣植物综合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图3)。

陕西省气象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简介

陕西省气象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简介

10陕西气象2020(5)汛降水中的应用$%陕西气象,2006(6)15-17. [10]黄勤,李亚丽,龙亚星,等.陕西新一代天气雷达与自动站联合估算降水质量评估陕西气象,2018(5):39—43.[11]胡胜,伍志方,刘运策,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广东省区域拼图初探气象科学,2006,26(1):74-80[12]张培昌,杜秉玉,戴铁丕.雷达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181T87.[13]李萍云,赵强,王楠,等.2005—2018年陕西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陕西气象,2019(5):22-24[14]王玉龙,张子涵.2011—2018年东营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陕西气象,2020(2)24-29[15]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天气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361.陕西省气象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简介2019年1月陕西省气象局依托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成立“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由陕西省气象局各直属业务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水土保持研究所组成,组建了理事会及由17位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

其主要包括4个研究方向。

(1)气象与生态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报预测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秦岭和黄土高原大地形对本区域和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机理研究;区域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的机理与预报预测技术研究;数值预报应用技术与精细网格气象预报技术研究;城市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等。

(2)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减灾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气象大数据及其智慧化应用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评估技术研究;经济作物精细化区划实用技术研究;农业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等。

(3)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监测、预测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应对措施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及评估技术研究;区域气候预测技术研究*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及减灾对策研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等。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一、通报表扬集体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规划院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3—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二、通报表扬个人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5—高学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李冬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吕久俊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杨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王宏媛吉林省环境保护厅陈明辉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媛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卢云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张显辉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尚艳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劲松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王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戢启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牛志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姜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葛伟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于海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所邓劲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孙立剑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钱贞兵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徐升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陈兴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6—林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陈良圣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借用)彭延治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廖兵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王伟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田贵全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孟祥亮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兆军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曹琼辉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李洁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钱发军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王玲玲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廖琪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凡文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易敏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胡树林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黄优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固废重金属处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庄长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蒋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邹绿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生态规划所于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7—中心王清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与科技标准处史建康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关学彬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晟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春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李月臣重庆师范大学方自力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谢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韬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刘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处夏园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吴学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周盈涛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箭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加央多吉西藏自治区措勤县环境保护局刘丽君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蒋小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李旭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丁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罗仪宁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王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8—王伟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孙旭伟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丁玲玲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唐文家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强建宁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彤贤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王耀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刘志鹏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阴俊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朱海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陈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徐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处侯秀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卢响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李岱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王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董贵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马广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曹铭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钱者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9—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锡军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宋巍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饶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柴慧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侯鹏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张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昌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申文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晓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慧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肖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彦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屈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利军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晓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陈保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肖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红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饶恩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高焕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邵全琴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谢高地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秋凤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谈明洪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小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立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宗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戈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颜长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学志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黄宝荣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段学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劲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1—黄进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安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吴炳方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何国金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焦伟利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黄振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张明阳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2—。

探究森林病虫害无人机遥感实时监测技术

探究森林病虫害无人机遥感实时监测技术

科学技术创新2020.34探究森林病虫害无人机遥感实时监测技术陈鹏谢毓芬*刘少波郭晖何小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82)如今,生态环境质量正在不断下降,人们愈发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若想从各个角度对森林内部存在的病虫害进行监督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例如空间技术。

遥感技术自应用以来一直受到人们关注,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无人机遥感实时技术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拥有深远的潜力。

目前在应用卫星技术的影响下,该技术正向更高端的领域发展,为森林病虫害监测日后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无人机遥感实时技术监测病虫害的原理及其发展史1.1病虫害监测的遥感基础。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根据受灾林群光谱变化情况对病虫害基本情况进行判定,植物生长过程中会借助反射光谱曲线体现出来,而因受到植物种类,基本结构,含水量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各个林群光谱具有不同的特性。

若植物受到病虫害侵袭,内部含有的叶绿素会逐渐流失,由此可以看出若光波段吸收减弱,增强反射,内部细胞状态会因此发生变化甚至内部结构会被破坏。

若细胞之间距离过大、散射增强则会引起森林整体格局发生变化。

鉴于此,该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可以借助植被光谱遥感将上述内容提到的元素转化为具体参数,以此来对森林资源受害情况进行监测,通过GIS 和GPS 等多项技术对某一区域虫害状况进行研究。

图1为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

图1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1.2森林虫害无人机遥感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史。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监测森林病虫害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期。

自20世纪,遥感技术已经用于监测森林病虫害,借助航空摄影手段对森林受害情况进行观察,随着航空遥感和雷达技术的出现,遥感技术基本性能正在不断提升。

(2)开拓期。

21世纪中期,航天遥感技术逐渐用于监测现有资源发展状况,在应用初期因空间分辨率较低,且受天气因素影响,故而在检测森林病虫害方面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汉中生态气象评估报告

汉中生态气象评估报告

汉中生态气象评估报告汉中生态气象评估报告一、引言生态气象评估是对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象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旨在评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对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汉中地区的生态气象状况进行评估,并提供一些建议。

二、汉中地区气象概况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地带。

该地区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降水量约为8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由于气候的影响,汉中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生态状况评估(一)植被覆盖率评估植被覆盖率是评估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我们对汉中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汉中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在过去十年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

(二)水资源评估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

在汉中地区,由于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呈现出季节性不足的情况。

这给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汉中地区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汉中地区气温有升高的趋势,降水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

这可能对当地植被生长、农作物产量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建议(一)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由于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建议加强对汉中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工作,限制非法乱砍滥伐行为,推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程。

(二)优化水资源利用为了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对当地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推动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加大水源保护工作,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鉴于气候变化对汉中地区的影响,建议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林业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五、总结汉中地区的生态气象状况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研究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研究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研究作者:冯妍屈梓桐来源:《中国市场》2023年第29期摘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研究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采用物质流量法、成本替代法和市场价格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GEP核算体系框架,并给出了各项指标的核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同时,以陕西省汉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该市的GEP。

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汉中市的GEP总额是其GDP的1.85倍,其中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最大。

本文的研究为汉中市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GEP核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生态系统服务;汉中市;核算研究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9-0000-04[DOI]10.13939/ki.zgsc.2023.29.000近年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核算研究逐渐成为生态经济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GEP的核算研究可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认识到了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Daily介绍了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会对人类生存和福祉造成严重影响[1]。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4类——供应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这些服务又被分为11类[2]。

Costanza提出一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货币化评估方法[3]。

欧阳志云介绍了物质流量法、生产函数法和市场价值法等GEP核算方法[4]。

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了评估[5,6]。

这些研究为定量研究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价值奠定了基础。

然而,当前不同指标体系所计算的GEP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明确GEP核算体系的服务功能指标及其核算方法,以提供科学依据来实际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在秦岭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在秦岭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在秦岭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图1 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建设框架2024年第1图2 自然资源变化信息提取流程图3.基于深度学习要素自动提取技术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长足进展,以神经元网络为特征的深度学习技术开始显现出极大的优越性,逐步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在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工作中,需要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解译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302024年第1图4 矿产开发用地图斑解译标志(a)卫星影像(b)实地照片图5 交通运输用地影像与实地照片图2024年第1岭区域建(构)筑物数据库与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开展秦岭区域建(构)筑物常态化监测、秦岭“五乱”问题整治、土地执法监察、生态红线保护、房屋确权登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四、发展展望在国产高分卫星数据的支持下,实现了对秦岭自然资源全方位的监测和管理。

为了满足“十四五”发展需求,未来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要素内容范围,丰富监测内容,提高监测频次,构建全方位的秦岭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

其次,需要发展多源多载荷数据协同应用,利用多种载荷卫星观测网络,包括光学、雷达、高光谱、激光、立体测绘等多种载荷卫星,以及新型载荷卫星如重力卫星,实现多尺度、多种空间分辨率、多载荷的卫星影像高效协同利用,为秦岭自然资源遥感监测提供全方位、全天时、全天候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遥感卫星网、航空(无人机)多源多视感知网、地面实时观测网于一体的空天地网数据保障体系。

通过虚拟星座组网和光学、高光谱、激光、重力、飞艇、无人机等载荷和平台的综合应用,构建空天地网数据协同获取技术体系,增强自然资源全天时、全天候、全要素观测能力。

借助云、网、边、端架构和5G、物联网技术优势,形成空天地网数据采集的全面统筹和一体化调度能力,实现各种手段深度融合及数据高效快速采集、流转和应用。

陕西省生态环境综合分区研究

陕西省生态环境综合分区研究

l0 l
陕 西 师范 大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第 3 0卷
谓 相 似 性 与 差 异 性 是 指 同 等 级 不 同 的生 态 环 境 区域 两 个 方 面 , 于 两 个 生 态 环 境 区 域 来 说 , 对 其
内部 主要 是 相 似 性 , 同 等 级不 同 的生 态 环 境 区域 来 说 , 就 它们 之 问 主 要 是 差 异 性 当然 , 任 何 在 条 件 下 , 种 相 似性 与 差 异 性 都 是 相 对 的 、 完 全 的 , 是 随 着 生 态 环 境 区域 等 级 层 次 的 不 同 , 这 不 它 其 内 部 的相 似 性 和他 们 之 问 的 差 异 性 的程 度 也 不 同 , 态 环 境 区 划 单 位 的等 级 愈 低 , 内部 的 生 则 相 似 性 愈 大 , 们 之 间 的 差 异 性 愈 明显 ; 之 , 内部 的 相 似 性 减 弱 而 差 异 性 增 大 , 们 之 问 的 它 反 则 它
的 区 划 . 对 生 态环 境 区 划理 论 阐述 的 基 础 上 , 据 生 态 环 境 组 分 的 结 构 特 征 、 能 在 依 功 与 潜 力 和 存 在 的 主 要 生 态 环 境 等 问题 , 过 专 家集 成 和 定 量 分析 的 方 法 , 陕 西 省 进 通 对
行 了综 合 生态 环 境 区划 , 而 为 区域 资 l 开 发 与 环 境 保 护 提供 决 策 依 据 , 陵 西 生 态 从 源 为
维西 师 范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 f h a x o a Unv ri ( tr l c e c d t n o r a a n l mu i es y Nau a S in eE l 0 o S N l t i

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

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一、引言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境监测与评估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遥感技术则作为环境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非常强大的能力和潜力。

本文将围绕着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展开探讨。

二、遥感技术的概念及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和分析地面目标的反射和辐射能量来获取目标的地理、环境和地球学信息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感测设备获取遥感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

遥感技术主要有两种数据获取的方式,分别是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是指通过主动发送电磁波来感测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常见的例子是雷达。

被动遥感则是指通过接收目标自然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来进行监测,常见的例子是卫星遥感。

三、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1. 土壤环境监测使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土壤质量等信息。

通过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2. 水环境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的水质、水位、水温等参数。

通过对水环境的监测,可以快速识别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

3. 大气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颗粒物的分布情况等。

这些信息对于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评估1. 生态环境评估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生态环境信息,帮助评估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等指标,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利用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等信息,帮助评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等。

3. 灾害风险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风险。

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和评估结果可以为灾害预警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五、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与评估中的挑战与展望虽然基于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与评估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监测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因其能够提供大范围、多时相、多光谱的数据,成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重要手段。

二、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估中的应用原理遥感技术主要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而获取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水体分布、土壤湿度等。

通过对不同波段电磁波的分析,可以提取出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种参数。

例如,近红外波段对于植被的监测非常有效,能够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覆盖程度;而热红外波段则可以用于监测地表温度,从而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三、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数据获取与处理(一)数据获取目前,常用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

卫星遥感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等优点,如 Landsat 系列、MODIS 等。

航空遥感则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监测。

在获取数据时,需要根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并考虑数据的时间序列和质量。

(二)数据预处理获取到的原始遥感数据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辐射校正用于消除传感器自身和大气等因素对辐射能量的影响,使得不同时间和地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几何校正则是将图像中的像元坐标与实际地理坐标对应起来,保证数据的空间准确性。

大气校正用于消除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和吸收作用,获取地表真实的反射率或辐射值。

四、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指标提取(一)植被指数植被指数是评估植被生长状况和覆盖度的重要指标,常见的有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

NDVI 通过计算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的反射率差异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值越大表示植被越茂盛。

(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如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陕西省重点成矿带与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陕西省重点成矿带与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强 建 华
( 中 国煤 炭 地 质 总局 航 测 遥 感 局 遥 感 应 用 研 究 院 , 陕 西 西 安

7 1 0 境 产 生 诸 多 影 响 。采 用 D E M 和 I KONO S 、 QUI C K B I R D、 WO RL DV I E W、
S P O T 一 5等 卫 星 遥 感 解 译 资 料 对 陕 西 省 重 点 成 矿 带 与 矿 集 区矿 山地 质 环 境 的 现状 及 变 化 趋 势进 行 了 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矿 山开 发 对 土 地 的破 坏 和 占用 强 度 以煤 矿 为 首 , 其 次为砖 瓦粘土 、 砂石 等 , 且 煤 矿 区 占地 面 积 扩 展 迅 速 。矿 山 开发 所 引 发 的 地 质 灾 害 ( 隐患 ) 主要表现为塌陷坑 、 地 裂缝 、 崩塌 ( 隐患) 、 泥石 流 ( 隐患) 和地面塌 陷区( 隐患 ) 等 。环 境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 、 粉 尘 污染 和尾 矿 污 染 , 而 水 体 污 染 问题 较 为 突 出 。根 据 研 究 结 果 提 出 了治 理 建 议 。 关 键 词 :成 矿 带 ;地 质 环 境 ;地 质 灾 害 ;遥 感 监 测
( Re mo t e S e n s i n g Ap pl i c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ARSC,Xi a n 7 1 0 0 5 4,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e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h a s mu c h i n f l ue n c e o n t h e s u r r o u n d i ng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研究进展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有效地评估生态环境的状况、变化趋势以及潜在的问题,遥感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多时相、多光谱等独特优势,为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面积的地表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水体分布等。

通过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反射和辐射特性,遥感影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地表物体的特征。

这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全面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成和分布情况。

在生态环境评价中,植被状况是一个关键的指标。

遥感技术可以精确地测量植被的覆盖度、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等参数。

例如,利用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可以计算出植被的覆盖度;通过高光谱遥感,可以分析植被的生理状态和健康程度。

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循环以及生态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水资源的评价,遥感技术同样表现出色。

它能够监测水体的面积、水位变化、水质参数等。

通过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可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富营养化状况。

同时,结合地形数据,还能分析水资源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遥感技术可以长时间序列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森林砍伐、城市化扩张、耕地减少等问题。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政策,以保障生态平衡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面,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更是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GIS 可以对遥感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生成各种专题地图和统计报表。

例如,通过叠加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和相关环境数据,可以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此外,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逐渐崭露头角。

它可以为生物栖息地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支持,帮助确定保护的重点区域。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受威胁状况。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在当今时代,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我们需要一种高效、全面且准确的监测手段。

遥感技术的出现,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

它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特征和状态。

这种技术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高等优点,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态环境的丰富信息。

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多个方面。

首先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监测。

通过遥感影像,我们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的土地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还能及时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比如森林砍伐、城市扩张等。

这对于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遥感技术在植被监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可以测量植被的覆盖度、生长状况、生物量等指标。

通过对植被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植被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

例如,在干旱地区,遥感可以帮助我们监测植被的受旱程度,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水资源的监测也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它可以监测水体的范围、水质、水位变化等。

对于大面积的湖泊、河流和海洋,遥感能够快速获取其整体状况,及时发现水污染、水华等问题。

同时,结合气象数据,还能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此外,遥感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它可以监测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气态污染物分布、气溶胶光学厚度等参数。

在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的当下,遥感技术能够为空气质量的评估和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要实现基于遥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有效应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中面临着诸多技术和非技术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同的遥感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波段设置、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来满足监测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

多源遥感数据森林蓄积量估测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

多源遥感数据森林蓄积量估测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

第48卷第6期2020年12月陕西林业科技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8No6Dec2020多源遥感数据森林蓄积量估测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张智锋】,张燕】,汪新岩】,范凤云2(•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710082;.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710100)摘要:遥感卫星影像已经成为林业资源调查监测不可或缺的介质,多源高分系列卫星的研发给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带来更大的机遇。

森林蓄积量作为林业资源调查的重要因子,反映了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森林生态环境的优劣,本文通过梳理森林蓄积量传统调查方法和多源遥感估测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森林蓄积量遥感测量已经取得的进展、最新估测方法,激光雷达新技术的发展,展示了多源遥感相结合技术在森林蓄积定量估测领域成为发展趋势,同时,本文针对陕西森林蓄积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森林蓄积量估测的方法,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多源遥感;森林蓄积量;定量反演;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7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117(2020)06-0068-06Forest Stock Estimation based on Multi—sourced Remote Sensing Data------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ZHANG Zhi-feng1,ZHANG Yan1,WANG Xin-yan1,FAN Feng-yun2(1.Shaanxi Institute of Forest Inventory,Planning and Design,Xian,Shaanxi710082;2.Twenty First Century Aerospace Technology Co.,Ltd.,Xian,Shaanxi710100) Abstract: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imag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edium for 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and monitoring The developmentof multi—sourced and high—resolution sate l ites has broughtgreateropportunitiesinthisregard Asanimportantfactorinforestresourceinvestigation,foreststockvolumereflectstheabundanceofforestresourcesandtheprosandconsofforestecologi-calenvironment Thispaperreviewedthecurrentresearchstatusoftraditionalforeststockinventory methodsandmulti—sourcedremotesensingestimation,highlightedtheprogressmadeinforeststock remotesensing measurement,thelatestestimation methodsandthedevelopmentstatusofnewtech-nologyofLidar,whichdemonstratedthe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prospectsofmulti—sourced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forest stock.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nitoring of Shaanxi's forest stock volume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thedecision—makingofrelevantdepartmentsKey words:Multi―sourced remote sensing;forest volume;quantitative inversion;research progress林业承担着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任务,肩负着保护资源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

陕北植被变化遥感监测及对径流的影响

陕北植被变化遥感监测及对径流的影响

和 20 00年 , 还林草地面积年际之 间差异不大 , 而榆 林市还林草地主要集 中在 2 0 年 以后 , 02 荒地面积大
于 耕地 ( 2 。特 别 是吴 旗 县 在 19 表 ) 9 9年 一 次 性 退
陕北地 区(52~3. 。 , 71。 1. 。) 3.。 59 N 1 .5 5 0 -1 1 E 辖 05
收稿 日期 :0 5年 5月 1 20 3日; 定稿 日期 :0 5年 6月 2 20 1日
维普资讯
第 2期
孙智辉等 : 陕北植被变化遥感监测 及对径流的影响
积 只 占土地 总 面积 的 5 3 全 县 的生 态 环 境 有 了 . %,
表 1 部分县退耕还林草面积与植被 指数 变化
以及生态恢复后可能产生 的影响 , 是一个非常值得
研究 的课 题 , 对于科 学制 定退 耕还林 草 策 略 , 保护 生 态环 境 , 着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有
1 研 究 区概况
延安市北部 7 县和榆林市靖边 、 定边 、 山等县 , 横 占
还林 草 地 总 面 积 的 7 % , 安 退 耕 地 主 要 在 19 0 延 99
同时也 影 响环境 , 在一 定 范 围 内和一 定 程 度 上 改 变 环境 。杜继 稳 就陕北 植被 变化 对气 候影 响进行 了分
亿 t占全河输沙量的 4 %, , 2 其中陕北丘陵沟壑区年 平均输沙量为 64 t .亿 , 不仅 占陕西省年均人黄泥沙 量 的 9 % , 且 占 整 个 黄 河 流 域 人 黄 泥 沙 量 的 0 而
较大的改变 , 林草覆盖率达 4 .%。 96
表 2 榆林和延安逐年还林 草面积 1 3l o m2 I
注: 华池、 环县属甘肃省 , 为吴旗周边县。

第六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第六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第六章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是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信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连续观测和快速获取地表信息的能力。

因此,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全面的生态环境数据,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主要包括对土地覆被变化、植被变化、水体变化等方面的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范围区域的土地覆被类型和变化情况,及时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生态环境的变化,如城市扩展、耕地面积变化等。

植被变化监测可以用来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通过监测植被指数等指标,可以判断植被的健康状况和受到的干扰程度。

水体变化监测可以用来监测湖泊、江河、水库等水体的面积和水质的变化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生态环境遥感评价是根据遥感数据对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价。

通过不同的指标和方法,可以对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趋势进行评价。

例如,可以利用NDVI指数对植被覆盖情况进行评价,利用水体的光谱特征来评价水质情况,利用地表温度来评估城市热岛效应等。

评价结果可以用于评估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土地规划等。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污染、退化等问题。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监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土地规划方面,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为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依据。

总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区域的生态环境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全面的数据。

通过对土地覆被变化、植被变化、水体变化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价,可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转发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转发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转发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4.02.12•【字号】陕环办发[2014]10号•【施行日期】2014.02.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转发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陕环办发〔2014〕10号)各设区市环境保护局: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为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监管,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与评价工作。

我省将根据《指南》开展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价工作,现将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转发你们,请结合以下要求一并执行。

一、强化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监督管理。

各市环保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加强对辖区内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人类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省环保厅。

二、加强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工作的宣传。

各市环保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了解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督促其切实做好自然保区管理工作。

三、配合做好遥感监测工作的实地核查。

根据环保部及省环保厅开展的遥感监测解译结果,配合相关技术单位开展实地核查工作,确保遥感监测的准确性。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办公室2014年2月12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6期2006年12月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 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26,N o.6Dec.,2006水保监测收稿日期:2006-06-23 修稿日期:2006-09-25资助项目: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优选资助课题(94005);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2JK086) 作者简介:王娟敏(1983)),女(汉族),山西省寿阳县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遥感和GIS 研究。

E -mail:jessica6371@ 。

陕西省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王娟敏1,杨联安1,高雪玲2,姜英3(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 2.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陕西西安710061;3.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西安710048)摘 要:通过对研究区CBERS )2影像进行预处理、建立解译标志、人工判读、分类等过程得到了陕西省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以此为依据,按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标准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最后得到该区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榆林地区环境较差;中南部地区环境质量良好,其中秦岭地区环境质量优。

将计算结果与该区2000年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得出: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关中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也有少数地区环境继续恶化。

关键词:CBER S )2数据;土地利用状况;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8X(2006)06)0051)04中图分类号:P237,X84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RS in S haanxi ProvinceWANG Juan -m in 1,YANG Lian -an 1,GAO Xue -ling 2,JIANG Ying 3(1.D ep ar tment of Ur 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 or thw est Univ ersity ,Xi .an ,Shaanx i 710069,China;2.Shaanx i I nstitute of Env 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 ch and Design,X i .an,Shaanx i 710061,China;3.N or thw est I nstitute of Fores t I nventor y ,Planning and D esign,X i .an,Shaanx i 710048,China)Abstract:T he county -level landuse data base of Shaanxi Province is established by pre -treating CBERS )2imag es,setting up interpretation index es and classifying landuse and so on.According ly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is calculated in terms of the evaluating standards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and the integ rate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Shaanxi Province in 2004is eventually com pleted.The evaluating result show s that thequality in the north area is on average;in the Yulin area,poor;in the central and south area,good;and in the Q inling area,ex paring the result w ith the integrated evaluating result in 2000indicates that the over -al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Shaanx i is improved,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entral area is boosted distinctly w hile few individual areas continue to deteriorate.Keywords:C BERS )2data;landuse status;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生态平衡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土地利用分布状况是反映自然环境变化甚为敏感的因素之一,因此,人们往往用其来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状况[1]。

利用遥感影像来监测土地利用状况,对生态环境因子的本底、变化状况进行监测,并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对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状况,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 研究区概况陕西省位于我国大陆的中部。

地处105b 29c )110b 15c E,31b 42c )39b 35c N 之间,属于内陆省份。

南北长度约为870km,东西宽度为200~500km,面积为2.06@105km 2。

该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以北山、秦岭为界,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3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形成典型的塬、梁、峁、沟等黄土地形。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km,海拔320~600m,号称/八百里秦川0。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及其间的汉水河谷和汉中、安康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6%。

该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从北到南划分属于3个温度带,分为7个气候区。

全省年均气温5.9e ~15.7e ,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减低。

全省年降水量340~1240m m,南多北少,巴山最多高达900~1200mm,长城沿线只有340~450mm 。

受气候的影响,该区植被类型从北到南依次为温带草原地带,森林草原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3]。

该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土类有土、褐土、黑垆土、黄绵土、棕壤、黄棕壤、黄褐土、栗钙土、风沙土、水稻土、潮土、盐碱土等15种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源本次监测采用的数据源为覆盖研究区的32景CBERS )2数据,其携带的CCD 相机可获取5个波段的多光谱数据,空间分辨率均为19.5m 。

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需要,按照信息量最大和有效可分性原则,选用CBERS )2数据的4,3,2波段合成假彩色图像进行解译分析[4]。

2.2 技术标准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制定的5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6中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状况(EI )划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将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EI |)划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明显变化和显著变化[7]。

2.3 研究方法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配准、图像增强等处理,然后建立解译标志进行人工判读和分类,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库[5];以数据库中的数据为依据,结合其它统计资料,计算各县生态环境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以及环境质量指数,再由上述5个分指标及其所占权重综合计算出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后依据该指数值进行评价[6]。

将此评价结果与2000年结果对比分析,查清变化量和变化原因(图1)。

3 结果与分析3.1 陕西省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根据遥感图像解译结果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得到陕西省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图2),全省97个市县中,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的占总数20.62%,良好级占总数的58.76%,一般的占总数的19.59%,较差的占总数的1.03%。

(1)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沙化土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陕北黄土高原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对外界干扰表现出很大的敏感性,水、土两大因子是该区域的主要限制因子。

图1 生态遥感监测技术路线图从本次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来看,该区生物丰度指数较低;植被覆盖指数很低;水网密度指数一般;土地退化指数较高;环境质量指数较高。

该区属于黄土高原地貌类型,长期以来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流分布较少,年降雨量少。

并且近几年陕北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污染负荷有所增加。

虽然这几年也采取了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等恢复生态和植被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时间较短,成效尚不明显,因而生态环境质量一般。

另外在长城以北沿线地区,如榆林52水土保持通报 第26卷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该区地处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2)关中平原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关中平原中部地区属黄河支流渭河的冲积平原,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从本次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来看,该区生物丰度指数一般;植被覆盖指数较高;水网密度指数较高;土地退化指数较低;环境质量指数一般。

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各质量指数均比陕北地区要高。

该区气候温和,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较高,河流分布多,水资源丰富,水土流失较小,污染负荷小[7],因此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图2 陕西省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3)陕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其中秦岭南部地区环境质量为优。

陕南地区属于秦巴山地,即秦岭、巴山的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为安康盆地。

从本次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来看,该区生物丰度指数较高;植被覆盖指数较高;水网密度指数高;土地退化指数低;环境质量指数较高。

该区生物丰度高,水资源量充足,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尤其是秦岭地区,作为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呈现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水充足,树木生长旺盛,生物多样性良好,植被覆盖度高,水土流失较小,污染负荷小[7],生态环境质量优。

3.2 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分析依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将陕西省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2000年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图3),得到了陕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结果(表1)。

分析结果得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略为变差的占7.21%,无明显变化的占8.25%,略有变好的占22.68%,明显变好的占30.93%,显著变好的占30.93%。

(1)全省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