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和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难点解析一、物质的量(n)1.定义: 它是一个描述宏观物质中所含有的微粒数目的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2、单位:摩尔, 简称摩, 符号是mol。

3、阿伏伽德罗常数(NA): 0.012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均为N A个。

N A =6.02×1023 mol-14.公式: n = N :微粒数。

二、摩尔质量(M)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1mol的任何物质的质量, 以g为单位时, 它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2.单位: g· mol-1(g/mol)或kg· mol-1(kg/mol)。

3、公式: n =三、摩尔体积(V m)1.定义: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的摩尔体积。

2.单位: L· mol-1(L/mol)或m3· mol-1(m3/mol)3、标准状况下, 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mol-1。

标准状况:指温度为0℃、压强为101kPa的状况, 简称STP。

4、公式: n =5.书写规律:①在相同条件下, 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比1mol固体或液体所占的体积大得多。

②在相同条件下, 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同, 而1mol气体的体积却几乎完全相同。

③在相同条件下, 决定物质的体积的微观因素:气体体积大小 1.粒子数目固、液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2.粒子(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3.粒子间的平均距离阿伏伽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p V=n RT四、物质的量浓度(c B)1.定义: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单位: mol· L-1(mol/L)或mol· m-3(mol/m-3)。

3.公式: n B=c B×V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1)主要仪器: 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托盘天平(砝码)、药匙、量筒。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文档

(完整word版)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文档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依照横行:电子层数同样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加从左到右排列纵行:最外层电子数同样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从上向下排列2、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短周期〔第 1、 2、 3 周期〕周期: 7 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长周期〔第4、 5、6、 7 周期〕主族 7 个:Ⅰ A- ⅦA族: 16 个〔共 18 个纵行〕副族 7 个: IB- Ⅶ B过渡元素第Ⅷ族 1 个〔 3 个纵行〕零族〔 1 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1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失态〕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4Li点燃Li 2O2Na点燃Na2O2 + O2+ O22 Na+2HO =2NaOH + H ↑2K+2HO =2KOH + H2↑2222R+2H2O = 2ROH+H2↑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 1 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响越来越简单②与水反响越来越强烈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总结: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 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从 Li 到 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同样,都为 7 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从F 2 到I 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 〔2〕密度逐渐增大; 〔B r 2 失态〕〔3〕单质的熔、沸点高升3、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响:X2 +H 2= 2HXF 2 Cl 2 Br 2 I 2卤素单质与 H 2 的强烈程度:依次增强 ;生成的氢化物的牢固性:依次增强〔HF 最牢固〕〔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响- -2NaBr +Cl 2 =2NaCl + Br 2氧化性:22; 复原性: Cl _____BrCl ________Br2NaI +Cl 2 = 2NaCl + I 2氧化性: Cl 2_______I 2;- -复原性: Cl _____I--2NaI +Br 2 = 2NaBr + I 222;复原性: Br ______I氧化性: Br _______I结论:F 2F - Cl 2 Cl - Br 2Br -I 2I -单质的氧化性:从下到上依次增强〔F 2 氧化性最强〕 ,对于阴离子的复原性:从上到下依次增强〔I -复原性最强〕结论: 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以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完整word版)第一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所有练习

(完整word版)第一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所有练习

第一、二节模型、符号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符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符号就是字母,字母就是符号B.符号就是字母和图形 C。

符号可以是字母和图形 D.字母和图形就是符号2。

关于模型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A。

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图像都是一个模型 B。

模型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C。

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 D。

模型只有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的3.能闻到汽油的气味是因为 ( )A.分子有质量 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很小4.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的B.空气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C.由于分子的运动,空气中各种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D.氧气和氮气化合形成空气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发生了改变5.下列物质中,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A.空气 B.海水 C.碘盐 D.二氧化碳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C.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7.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8.下列物质:①氧化镁;②空气;③高锰酸钾④海水;⑤二氧化碳;⑥氧气。

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有( )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惟一粒子C.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D.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分子变化的结果10.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二氧化碳分子 B.氧分子 C.碳分子 D.氧分子和碳分子11.氨气变成液氨是由于 ( )A.分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B.分子问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分子组成发生了变化 D.分子运动停止了12.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分子的大小及质量都比原子大13.下列说法:①氧气的体积是由氧分子的大小决定的;②分子只有加热时才运动;③液态空气是由空气的分子构成的;④因为液态氢和氢气的状态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⑤V1毫升水和V2毫升酒精混合得V毫升溶液,则V1+V2=V;⑥气体受压,体积变小,是因为受压时气体分子的体积变小的缘故。

离子半径数据(最全)word资料

离子半径数据(最全)word资料

离子半径数据(除注明外均为六配位,非六配位时以上标标注,如+34。

ls =低自旋,hs=高自旋。

[2])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离子半径 pm +4 85 96 锔+3 97 Cm +4 85 +3 96 Bk +4 83 +3 95 Cf +4 82.1 97 锫 98 锎刀尖半径与进给量、表面粗糙度的关系newmaker车削时,刀尖半径与进给量、表面粗糙度的理论值存在一定关系,我们选择进给量时一般不应超过此值。

h=rε-(rε²-(0.5×f)²)0.5h为残留高度,而:Ra=(0.25~0.33)h因此:f max=(R a×rε/50)½标题:图1单根避雷针滚球法计算保护半径示意图篇名:智能建筑雷电电磁脉冲防护系统探讨说明:接闪器金属体(或者单根避雷针)在hx高度的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rx=h(2hr-h)-hx(2hr-hx)式中:rx 为避雷针在hx高度的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hCJFD2001标题:图1折线法确定的避雷针保护范围2滚球法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篇名:折线法和滚球法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安全性分析说明:以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同一顶草帽,由折线构成上下两个圆锥形的保护空间[1],如图1所示。

若避雷CJFD2001标题:图2滚球法确定的避雷针保护范围3折线法与滚球法保护范围比较篇名:折线法和滚球法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安全性分析说明: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按下列方法确定[4](见图2):若避雷针高度为h,在距地面高度hr(hr为滚球半径,根据不同建筑物的防雷等级而确定,第一类防CJFD2001标题:图2“滚球法”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篇名: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说明:应用滚球法,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的计算可见以下方法及图2。

a)避雷针高度h≤hR时的计算距地面hR处作1条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完整word版)材科基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材科基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周期性排列组成的固体。

非晶体原子没有长程的周期排列,无固定的熔点,各向同性等。

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的对晶体结构的抽象。

晶族依据晶体结构中高次轴(n>2)的数目,将晶体划分为低级(无高次轴)、中级(一个高次轴)和高级(多于一个高次轴)晶族。

晶带轴定律所有平行于同一方向的晶面(hkl)构成的一个晶带,该方向[uvw]就称为晶带轴,则有hu+kv+lw=0,这就是晶带轴定律。

空间群晶体结构中所有对称要素(含微观对称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对称群。

布拉菲点阵除考虑晶胞外形外,还考虑阵点位置所构成的点阵。

晶胞在点阵中取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称为晶胞。

中间相两组元A和B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为基或以B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金属键自由电子与原子核之间静电作用产生的键合力。

共价键相邻原子由于共享电子对所形成的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剂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间隙相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X/rM<0.59 时,形成的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相,称为间隙相。

肖脱基空位(肖脱基缺陷)在个体中晶体中,当某一原子具有足够大的振动能而使振幅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制约作用,跳离其原来位置,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上而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称为肖脱基空位。

弗兰克尔空位(弗兰克尔缺陷)当晶格热振动时,一些能量足够大的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而挤到晶格的间隙中,形成间隙原子,并在原正常格点上留下空位。

(完整word版)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和作用

(完整word版)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和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分子间作用力按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电性的吸引力,因此考察分子间作用力的起源就得研究物质分子的电性及分子结构。

分子间作用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力. (1)取向力取向力发生在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由于极性分子的电性分布不均匀,一端带正电,一端带负电,形成偶极.因此,当两个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它们偶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个分子必将发生相对转动。

这种偶极子的互相转动,就使偶极子的相反的极相对,叫做“取向"。

这时由于相反的极相距较近,同极相距较远,结果引力大于斥力,两个分子靠近,当接近到一定距离之后,斥力与引力达到相对平衡。

这种由于极性分子的取向而产生的分子间的作用力,叫做取向力。

(2)诱导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以及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都存在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极性分子偶极所产生的电场对非极性分子发生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电子云变形(即电子云被吸向极性分子偶极的正电的一极),结果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本来非极性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相对位移后就不再重合,使非极性分子产生了偶极。

这种电荷重心的相对位移叫做“变形”,因变形而产生的偶极,叫做诱导偶极,以区别于极性分子中原有的固有偶极。

诱导偶权和固有偶极就相互吸引,这种由于诱导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同样,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除了取向力外,由于极性分子的相互影响,每个分子也会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

其结果使分子的偶极矩增大,既具有取向力又具有诱导力。

在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也会出现诱导力。

(3)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粗略来看,非极性分子不具有偶极,它们之间似乎不会产生引力,然而事实上却非如此。

例如,某些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如苯在室温下是液体,碘、萘是固体;又如在低温下,222H O N 、、和稀有气体等都能凝结为液体甚至固体。

这些都说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着分子间的引力。

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七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七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七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4C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在高层大气中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或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14N可使它转变为14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4C和14N互为同位素B.14C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C.14C核素中的中子数为8D.14CO2的摩尔质量为462.R、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Y的某种浓酸与铜反应后溶液呈绿色,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X>Y>Z>R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YC.R、X、Y能形成化合物R3X—YR3D.由R、Y两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3.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ⅠA族的元素称之为碱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ⅣA族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D.第二周期第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4.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W和X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也是Y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W和X的单质常温下均为气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Z>Y>X>WB.W与X只能形成一种化合物C.Y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不与强碱反应D.W、X和Z可形成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5.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带回1.731 kg的月球土壤,经分析发现其构成与地球土壤类似,土壤中含有的短周期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Y、Z 为同周期相邻元素,且均不与W 同族。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W >X >Y >ZB .化合物XW 中的化学键为离子键C .Y 单质的导电性能弱于Z 单质的D .Z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于碳酸6.“铷(Rb)原子钟”被誉为卫星的“心脏”。

(word完整版)元素周期表(word全面版)

(word完整版)元素周期表(word全面版)

(word完整版)元素周期表(word全面版) 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一、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说明:“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微”表示微溶于水,“挥”表示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水就分解了.三、元素周期表有关背诵口诀(1)元素周期表族背诵口诀氢锂钠钾铷铯钫-—请李娜加入私访铍镁钙锶钡镭——媲美盖茨被雷硼铝镓铟铊——碰女嫁音他碳硅锗锡铅—-探归者西迁氮磷砷锑铋——蛋临身体闭氧硫硒碲钋——养牛西蹄扑氟氯溴碘砹—-父女绣点爱氦氖氩氪氙氡-—害耐亚克先动(2)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背诵口诀从前,有一个富裕人家,用鲤鱼皮捧碳,煮熟鸡蛋供养着有福气的奶妈,这家有个很美丽的女儿,叫桂林,不过她有两颗绿色的大门牙(哇,太恐怖了吧),后来只能嫁给了一个叫康太的反革命.刚嫁入门的那天,就被小姑子号称“铁姑"狠狠地捏了一把,新娘一生气,当时就休克了。

这下不得了,娘家要上告了。

铁姑的老爸和她的哥哥夜入县太爷府,把大印假偷走一直往西跑,跑到一个仙人住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彩色贝壳蓝蓝的河,一只乌鸦用一缕长长的白巾牵来一只鹅,因为它们不喜欢冬天,所以要去南方,一路上还相互提醒:南方多雨,要注意防雷啊。

在来把这个故事浓缩一下:第一周期:氢氦————侵害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鲤皮捧碳蛋养福奶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那美女鬼流露绿牙)(那美女归你)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嫁改康太反革命铁钴镍铜锌镓锗——-—铁姑捏痛新嫁者砷硒溴氪 ---- 生气休克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 -——- 如此一告你钼锝钌 --—- 不得了铑钯银镉铟锡锑(tī) -—-- 老把银哥印西堤碲碘氙—-—- 地点仙第六周期:铯钡镧系铪(hā)-—-—(彩)色贝(壳)蓝(色)河钽钨铼锇———- 但(见)乌(鸦)(引)来鹅铱铂(bó)金汞铊铅—-—- 一白巾供它牵铋钋(pō)砹氡 ---- 必不爱冬(天)第七周期:钫(fāng)镭锕系 --——防雷啊!(3)化合价背诵口诀1.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2. 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3。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vv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重要基础。

它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课程模块中,我们将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模块的功能
高中化学选修3是在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

我省理工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本模块,它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内容。

本模块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模块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4•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模块的内容标准及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分为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选修3结束时掌握。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节。

(完整word版)材料物理

(完整word版)材料物理

1. 一圆杆的直径为2.5 mm 、长度为25cm 并受到4500N 的轴向拉力,若直径拉细至2.4mm,且拉伸变形后圆杆的体积不变,求在此拉力下的真应力、真应变、名义应力和名义应变,并比较讨论这些计算结果。

解:根据题意可得下表由计算结果可知:真应力大于名义应力,真应变小于名义应变。

2. 一试样长40cm,宽10cm,厚1cm ,受到应力为1000N 拉力,其杨氏模量为3.5×109N/m 2,能伸长多少厘米?解:3. 一材料在室温时的杨氏模量为3.5×108 N/m 2,泊松比为0.35,计算其剪切模量和体积模量.解:根据 可知:4. 一陶瓷含体积百分比为95%的Al 2O 3 (E = 380 GPa)和5%的玻璃相(E = 84 GPa ),试计算其上限和下限弹性模量。

若该陶瓷含有5 %的气孔,再估算其上限和下限弹性模量. 解:令E 1=380GPa,E 2=84GPa ,V 1=0。

95,V 2=0。

05。

则有当该陶瓷含有5%的气孔时,将P=0。

05代入经验计算公式E=E 0(1—1。

9P+0。

9P 2)可得,其上、下限弹性模量分别变为331。

3 GPa 和293。

1 GPa 。

拉伸前后圆杆相关参数表T ε真应变10909.40⨯名义应力0851.0100=-=∆=AA l l ε名义应变T σ真应力105.310101940000E A E⨯⨯⨯⨯⋅-)21(3)1(2μμ-=+=B G E )(130)(103.1)35.01(2105.3)1(288MPa Pa E G ≈⨯=+⨯=+=μ剪切模量)(390)(109.3)7.01(3105.3)21(388MPa Pa E B ≈⨯=-⨯=-=μ体积模量)(2.36505.08495.03802211GPa V E V E E H =⨯+⨯=+=上限弹性模量)(1.323)8405.038095.0((112211GPa E V E V E L =+=+=--下限弹性模量5. 一试样受到拉应力为1。

什么是原子半径(最全)word资料

什么是原子半径(最全)word资料

什么是原子半径(最全)word资料什么是原子半径原子半径与电子层数核电何数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原子半径通常是指以实验方法测定的相邻两种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从理论上说,核外电子无严格固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原子的大小无严格的边界,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因此目前所使用的原子半径数据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意义。

根据测定的方法不同,有3种原子半径(1)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两核间距离的一半。

实际上核间距离即是共价键的键长。

(2)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间距离的一半。

(3)范式半径:靠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的相邻不同分子中的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原子半径大小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电子层数核内质子数(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核内质子多那么原子核质量就大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就强原子半径反而越小比较统一周期的原子半径大小就看核内质子朱比较用一族元素就看电子层数如果两种元素的周期和族都不同那么主要考虑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没有关系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熔点的高低都是原子晶体,所以熔沸点高低看键长键长越短,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金刚石是C-C键,晶体硅是Si-Si键,碳化硅是C-Si键因为C的原子半径小于Si所以C-C键键长最短,Si-Si键键长最长,C-Si键键长介于两者之间那么结论就不难得到了:熔沸点高低: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化学问题:二氧化硅晶体的化学式中氧和硅的原子个数比是如何得出的?请写出过程。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连接有4个氧原子,而每个氧原子连接2个硅原子,则硅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4:1/2,即1:2为什么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仅表示硅、氧原子个数之比因为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没有具体小分子,所以只能表示出二氧化硅中硅、氧原子个数之比。

单质硅有多少化学键4个共价键,呈正四面体形状请问单晶硅与硅单质一样吗?熔融的单质硅在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排列成许多晶核,如果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相同的晶粒,则这些晶粒平行结合起来便结晶成单晶硅。

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备考专题练习题:物质结构与性质(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备考专题练习题:物质结构与性质(word版含答案)

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备考专题练习题:物质结构与性质一、结构与性质1.(2022·山东滨州·高三期末)前四周期元素A 、B 、C 、D 、E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只有一种运动状态;基态B 原子s 能级的电子总数比p 能级的多1;基态C 原子和基态E 原子中成对电子数均是未成对电子数的3倍;D 形成简单离子的半径在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最小。

回答下列问题:(1)E 的元素名称为_______,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_____区。

(2)元素A 、B 、C 中,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元素B 、C 、D 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3)与同族其他元素X 形成的3XA 相比,3BA 易液化的原因是_______。

(4)3BC -中B 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3A C +离子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

(5)化合物DB 是人工合成的半导体材料,它的晶胞结构与金刚石(晶胞结构如图所示)相似。

若DB 的晶胞参数为a pm ,则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3g cm -⋅(用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2.(2022·天津·二模)元素的性质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回答下列问题:(1)焰色实验是检测金属元素常用的方法,下列元素不能用焰色实验检测的是____。

A .FeB .CuC .BaD .Ca(2)如表是Fe 和Cu 的部分数据,I 2(Cu)____I 2(Fe)(填“>”或“<”)。

(3)磷酸亚铁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上用FeCl 3、NH 4H 2PO 4、LiCl 及苯胺为原料制磷酸亚铁锂电池材料。

NH 4+的空间构型为____;PO 34-中P的杂化轨道类型是____;O、P、Cl原子的半径最大的是____。

(填元素符号)(4)如图是CuSO4•5H2O结构式,CuSO4•5H2O中Cu2+的配位数是____。

(完整word版)原子物理习题

(完整word版)原子物理习题

基本练习:1.选择题:(1)在正常塞曼效应中,沿磁场方向观察时将看到几条谱线:CA .0;B 。

1; C.2; D 。

3 (2)正常塞曼效应总是对应三条谱线,是因为:CA .每个能级在外磁场中劈裂成三个; B.不同能级的郎德因子g 大小不同; C .每个能级在外场中劈裂后的间隔相同; D.因为只有三种跃迁 (3)B 原子态2P 1/2对应的有效磁矩(g =2/3)是 AA 。

B μ33; B. B μ32; C. B μ32 ; D 。

B μ22。

(4)在强外磁场中原子的附加能量E ∆除正比于B 之外,同原子状态有关的因子有:DA 。

朗德因子和玻尔磁子B 。

磁量子数、朗德因子 C.朗德因子、磁量子数M L 和M J D 。

磁量子数M L 和M S (5)塞曼效应中观测到的π和σ成分,分别对应的选择定则为:AA ;)(0);(1πσ±=∆J M B. )(1);(1σπ+-=∆J M ;0=∆J M 时不出现; C 。

)(0σ=∆J M ,)(1π±=∆J M ; D 。

)(0);(1πσ=∆±=∆S L M M (6)原子在6G 3/2状态,其有效磁矩为:B A .B μ315; B. 0; C. B μ25; D 。

B μ215- (7)若原子处于1D 2和2S 1/2态,试求它们的朗德因子g 值:D A .1和2/3; B.2和2/3; C.1和4/3; D 。

1和2 (8)由朗德因子公式当L=S,J ≠0时,可得g 值:CA .2; B.1; C 。

3/2; D.3/4 (9)由朗德因子公式当L=0但S ≠0时,可得g 值:DA .1; B.1/2; C.3; D 。

2(10)如果原子处于2P1/2态,它的朗德因子g值:AA.2/3;B.1/3;C.2;D.1/2(11)某原子处于4D1/2态,若将其放于弱磁场中,则能级分裂为:CA.2个;B。

9个; C.不分裂;D。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1卷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word)(完整word版)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1卷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共126分)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B 11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Ca 40 Cu 6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A .红细胞具有水溶性B .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 .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D .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 .甲酶是不可能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 .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 .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3.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 .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都降低B .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都降低C .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都降低D .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都不变4.取紫色洋葱外表皮,分为两份,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

然后,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ml g /3.0的蔗糖溶液里处理,一段时间后外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

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A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主动运输B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主动运输C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被动运输D .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被动运输5.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6.下表是根据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试剂与预期的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实验目的 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 A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醋酸洋红 染色体被染成紫红色 B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双缩脲试剂 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C 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 甲基绿 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D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斐林试剂吡罗红 斐林试剂将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 染成红色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0mol NaCl 中含有6.02×1023个NaCl 分子B .1.00mol NaCl 中,所有Na +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 .欲配置1.00L ,1.00mol .L -1的NaCl 溶液,可将58.5g NaCl 溶于1.00L 水中D .电解58.5g 熔融的NaCl ,能产生22.4L 氯气(标准状况)、23.0g 金属钠8.分子式为C 5H 11Cl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 .6种B .7种C . 8种D .9种9.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①CH 3CH=CH 2+Br 2CH 3CHBrCH 2Br ②CH 3CH 2OH CH 2=CH 2+H 2O ③CH 3COOH+CH 3CH 2OHCH 3COOCH 2CH 3+H 2O ④C 6H 6+HNO 3C 6H 5NO 2+H 2O A .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10.将浓度为0.1mol·L -1HF 溶液加水不断稀释,下列各量始终保持增大的是( )A .c (H +)B .K 2(HF )C .)()(+H c F c - D . )()(HF c H c + 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Fe+Ni 2O 3+3H 2O=Fe (OH )2+2Ni (OH )2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 2O 3、负极为Fe B .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 --2e -=Fe (OH )2C .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 降低D .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Ni (OH )2+2OH --2e -=Ni 2O 3+3H 2O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 .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 +=Fe2++H 2S ↑ B .NH 4HCO 3溶于过量的NaOH 溶液中:HCO 3-+OH -=CO 32-+H 2OC .少量SO 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 6H 5O -+SO 2+H 2O=C 6H 5OH+HSO 3-D .大理石溶于醋酸中:CaCO 3+2CH 3COOH=Ca 2++2CH 3COO -+CO 2↑+H 2O 13.短周期元素W 、X 、Y 和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教学指导) 时 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Word版含解析

(教学指导) 时 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Word版含解析

第3节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1课时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价值。

1.影响因素2.变化规律规律原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增加的电子产生的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小于核电荷增加导致的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的影响大于核电荷增加的影响同周期过渡元素(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增加的电子都排布在(n-1)d轨道上,不同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n s)受到原子核吸引作用及内层电子排斥作用的总体效果差别不大利用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可以定性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所呈现的递变规律。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弱,获得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2)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价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减弱―→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获得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弱。

(3)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递变的综合结果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周围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的能力都不强。

二、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1.电离能(1)概念:气态基态原子或气态基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2)符号:I ,单位:kJ·mol -1。

2.电离能的分类M(g)――――――→第一电离能(I 1)失去1个e -M +(g)――――――→第二电离能(I 2)失去1个e -M 2+(g)――――――→第三电离能(I 3)失去1个e -M 3+(g)…且I 1<I 2<I 3。

高考化学三轮复习回归教材重难点 05 元素周期律再熟悉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化学三轮复习回归教材重难点 05  元素周期律再熟悉  Word版含解析

回归教材重难点05 元素周期律再熟悉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型考查,常见形式为“元素推断型选择题”,也有对原子“位-构-性”关系的直接考查,试题比较基础。

本考点是高考五星高频考点,2020年~2022年高考全国卷均为必考题。

一、原子结构1.核反应遵循规律:nm X+baY dcZ+feW(1)质子数守恒:m+a=c+e(2)质量数守恒:n+b=d+f2.常见的等电子微粒(1)常见的“10电子”粒子(2)常见的“18电子”粒子3.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微粒(1)与He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微粒(2电子微粒)阴离子原子阳离子电子层排布H-He Li+Be2+(2)与Ne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微粒(10电子微粒)阴离子原子阳离子电子层排布N3-O2-F-Ne Na+Mg2+Al3+(3)与Ar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排布的微粒(18电子微粒)阴离子原子阳离子电子层排布P3-S2-Cl-Ar K+Ca2+(4)特点①结构特点:电子层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②位置特点:阴前阳后稀中间,负电多前正多后③半径特点:原子序数越大,微粒半径越小4.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1)电子层排布:x 或2,x或2,8,x(22或10(3)简单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0或2或8(4)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关系特殊关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Li、Si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Be、Ar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C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O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Ne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H、Be、Al最外层有1个电子H、Li、Na、K最外层有2个电子He、Be、Mg、Ca内层电子数之和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族序数与列数的关系(1)2、3周期IIA和IIIA相邻,原子序数相差1(2)4、5周期IIA和IIIA之间有副族和VIII族,原子序数相差11(3)6、7周期IIA和IIIA之间有副族和VIII族,还额外多出镧系和锕系,原子序数相差25 3.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4.周期表中的元素(1)元素种类最多的族:ⅢB族,共32种元素(2)元素种类最多的主族:ⅠA族,共7种元素(3)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7周期,共32种元素(4)在短周期中非金属元素多,在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其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越大(使电子向核收缩)则原子半径越小;二是核外电子数,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则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三是电子层数(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离核远近空间大小以及电子云之间的相互排斥有关),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原子半径大小由上述一对矛盾因素决定。

核电荷增加使原子半径缩小,而电子数增加和电子层数增加使原子半径增加。

当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达到平衡时,原子就具有了一定的半径。

我们只要比较上述这对矛盾因素相互作用的相当大小就不难理解
不同原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同周期原子半径大小规律。

例如,比较钠和镁的半径大小。

从钠到镁核电荷增加1个,其核对核外每一个电子都增加一定的作用力,原子趋向缩小,而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电子,因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空间而使原子半径趋向增加。

实验证明,钠的原子半径大于镁,这说明增加的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增加的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

因此,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右端惰性原子半径应该最小。

二.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

实验结果钾原子半径>钠原子半径,这说明从钠到钾,增加的八个电子和增加的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大作用>增加的八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

所以,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加。

氖到钠核电荷增加1个,核外电子和电子层均增加一个,由此推断,钠的半径>氖的半径,即:增加的一个电子和一个电子层对原子半径的增加作用>增加的一个核电荷对原子半径的缩小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就一定大,如:锂原子半径>铝原子半径。

这是因为当核电荷增加到大于八以后,其核对半径的缩小作用越来越强已经超过了增加一个电子层对半径的增加作用。

三.某原子及其阴离子或阳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例如,氯原子和氯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两者核电荷相同而氯离子多一个电子,这一电子运动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氯离子半径>氯原子半径。

原子及其阳离子半径正好与上述相反。

例如:钠离子半径<钠原子半径。

四.电子层结构相同而核电荷不同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例如,钠离子,镁离子,氧离子,氟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因其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显然核电荷越多核对核外电子引力越大则粒子半径越小。

所以其粒子半径大小是:镁离子<钠离子<氟离子<氧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