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章 第二节 材料的有机转化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的有机转化
1.记叙文和议论文对材料的转化有什么不同?
[明确] (1)手法不同。

同一材料,借助描写、叙述等手段加以扩展,就成了记叙文;借助简缩、论证等手段,就成了议论文。

(2)侧重点不同。

材料在记叙文中是主体,而在议论文中需要提要压缩,变成一个例证。

2.材料变成议论文中的例证,需要考虑哪几方面因素?
[明确] (1)把握、交代清楚必要信息
(2)考虑读者的知识背景,详略得当
(3)突出相关内容,过渡自然
3.材料根据文体和观点的不同,在转化时注意哪几点?
[明确] (1)善于运用“始发叙述”。

(2)学会使用“连接句”。

(3)灵活处理。

4.什么是“始发叙述”?
[明确] 始发叙述,指在阅读原材料的基础上,从写作需要出发,对原材料进行适当调整后进行的叙述。

因为是用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叫“始发叙述”。

5.如何运用“始发叙述”?
[明确] (1)要完全把握住关键信息,避免把话说得没头没脑。

(2)转述要加以选择,删除冗余信息。

6.如何巧妙使用连接句?
[明确] (1)可以直截了当地进入论题,语言简洁。

(2)可以带有抒情色彩地进入论题,恰当铺展语言。

7.怎样灵活处理材料?
[明确] (1)将原始材料转化为一般人都具有或者可以理解的生活经验,表述更自由,更
简单。

(2)妥帖自然,不着痕迹地将转述材料融入论证中。

8.以“话题探究”中的《窗》为材料时,我们可以引出哪些观点?举例说明我们转述材料时,怎样做到侧重点不同。

[明确] (1)可以引出以下观点:“贫困是一笔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勤奋执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等。

(2)如以“贫困是一笔财富”为论点,转述时要强调和突出小女孩因家庭贫穷而辍学,只能趴在窗外听老师讲课,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等内容。

之所以说“贫困是一笔财富”,是因为贫困能激励人们不断上进,改变生存环境。

[对应学生用书P35]
技法1|材料的转述简明扼要
议论文中的事例只是为了论证观点,不可把事例从头到尾详细叙述一遍,因此,在例证中,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而决定取舍,做到简明扼要。

只要转述的材料能揭示问题关键,把道理说清楚就行,不必像记叙文那样作生动、形象地描绘。

如论证“业精于勤”这一观点,下面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成功,不妨学学:
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

他笔下的绝妙墨虾并非举手所得;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练画,是他一生不改的规矩。

正是这不成文的规矩,练就了他一手画虾的绝技。

我们惊叹于他今天的成就时,却未曾体会到“精”字后面付出的艰辛与汗水。

评析:这一段文字中,第二句中的叙述精练爽利,不拖不沾,点明了白石老人成为大画家是靠勤奋这一道理。

第三句及时概括,文字内容还有意识地向论题(白石老人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是勤练的结果)做了倾斜。

第四句顺水推舟,论证了论点。

因此,在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前提下,事例的叙述,是越简洁越好。

再如《说勤》一文中是这样运用与论点有关的材料的:
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 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才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混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

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评析:文中用一组排比句概述了马克思、司马迁、歌德、陈景润等人所共知的名人及其主要事迹,来论证“业精于勤”这一中心论点,语言非常简略;而对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每天口含石子锲而不舍地练习朗诵,最终战胜口吃,成为古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的材料则详细介绍,因为这是读者不熟悉的故事,因而交代详尽。

总之,一篇之间如果多处用例,最好不要一味繁或一味简,错落有致才用得活。

要做到材料转述的简明扼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概括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议论文中转述材料以概述为原则,概述到什么程度要看论证什么。

如河南考生的优秀作文《让微双赢成为理所当然》的开头:
独木桥上,双方队员相互抱住对方,转身换位,双双顺利过桥。

这里闪烁着一种发于细微的“双赢”理念。

在对这种行为表示肯定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现场的争论有所思考——这种双赢的理念还远没有深入人心,远没有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儿。

评析:该片段的第一句话,概述高考原题目中的材料,仅仅用了24个字,就切中要害,进而引出明确的观点“细微的双赢理念”的探讨。

2.评析
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故事等材料再夹叙夹议地重说一遍,使材料的真意明朗化。

常用的格式:观点+事例+分析。

一贯的原则是夹叙夹议。

例如:
做好简单的事能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观点)
画一个鸡蛋很简单,就是画一个简单的圆,但达·芬奇天天画,认真画。

(事例)
在画的过程中,他锻炼了自己对光和影的观察和对线条的处理能力,为他今后成为技艺高超的大画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
再如河北考生的优秀作文《鱼死网破与互利共赢》的片段:
在“山羊过独木桥”的比赛中,两名选手互相帮助,安全过桥的事引起争议。

(事例) 在我看来,上述做法在比赛中或可计为犯规,但在人生的比赛中,却是精彩的一幕。

面对竞争对手,抑或敌人,是拼个鱼死网破,还是互利共赢,是两种选择,也是两种人生态度。

鱼死网破看似豪壮,却输了人生;互利共赢看似软弱,却成就精彩。

(分析)
人生二字,其妙如斯。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魏国兵强马壮,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挥师
南下;蜀吴二国国贫兵弱,为抗曹军,唯有联合。

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

(事例) 蜀吴互为敌国,却联合抗曹,为什么?因为“互利”二字。

若不联合,则玄德、仲谋皆为曹操阶下囚也。

(分析)
评析:这些片段不仅简洁凝练地概括了原材料,而且删繁就简,以精到的语言评析典型的事例,阐释合作共赢的真谛。

3.补述
写作中引用的材料,读者可能不太了解,因此得根据论证需要作必要的补充,也就是充分地补述内容。

如以下片段:
奥黛·赫本,她拥有天使般的微笑,她曾经是个芭蕾舞舞者,但当她在发现无望当上首席舞者时选择了演戏,但精湛的舞技为她得到更多的掌声。

(概括总结论据) 奥黛曾经遗憾自己不能站在梦想中舞台的中心,用脚尖跳出属于自己的舞步。

但当她走进了演员的世界,她却意外地发现曾有的舞蹈基础的价值。

芭蕾的高贵在她的身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芭蕾的美丽被她带进了银幕,带进了她所演绎的每一个角色中。

(补叙论据,补充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先的舞蹈基础,赫本发现了它另外的价值,即使做不成首席的舞者,却能够让自己在银幕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华丽的转身。

(评析事例)
一、真题回放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佳作赏析
陟罚臧否可异同
河北考生
漫画中左边的小朋友考了九十八分而遭到的批评,与右边小朋友考六十一分而受到的表扬形成了鲜明对比,看似不公,实则体现了标准因人而异。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标准。

子非鱼,又何必曳尾?子非鸟,又何必高飞?生而为人,你不必曳尾,无需高飞,尽管脚踏实地行走。

因为万物不同,标准有异。

廉颇出谋划策略逊一筹,难道就不是良将?蔺相如领兵杀敌稍差一点,难道就不是贤臣?不,不是的。

标准因人而异,廉颇率军也能大破敌军,蔺相如出谋亦可完璧归赵。

两人是赵王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李煜,倘若与开辟“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对比,他不是一个明君,而是一个沉迷于声色犬马、歌舞升平的“亡国之君”。

可难道他对中国历史一点积极影响都没有吗?非也,非也!他仍是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词人,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不朽的名句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上令后人景仰。

由此观之,公平并非绝对的始终如一,而是让标准因人而异。

标准因人而异绝非有失公平。

若国家某地遭遇灾害需要捐款,一个年收入过百万的人拿出了几十万,倘若你以此为标准要求每一位工薪族、农民工都捐出这么多怕是强人所难。

标准不同,正是为追求公平,而不是有失公平。

一代书圣王羲之,其书法如行云流水般飘逸洒脱,他的《兰亭集序》让人赞不绝口,但你若以工整规范的楷书来要求他,他怕是不及颜真卿等人啊!
一代诗仙李白,吟得“弄扁舟”的豪放之语,但你若让他创作清丽委婉描写男女爱情的诗篇,他怕是要让人大失所望。

摇滚唱将汪峰,唱得了《飞得更高》《勇敢的心》等摇滚名作,但你若让他唱许嵩的《山水之间》,怕是要遭人“吐槽”。

正如你无法让莫言去提取青蒿素,屠呦呦也难写《红高粱》,但诺奖对他们的肯定是不能否定的,标准因人而不同。

花有五颜六色,树有高低疏密。

每朵花、每棵树都有它自己的价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然没有谁能在各个领域都做得很好,那么标准也要视情况而定,因人而异。

[赏析] 叙议简明、论证严密是本文最主要的特色。

文章选取廉颇、蔺相如、李煜、李世民、王羲之、李白等历史人物的事例并扼要概括,再辅之以恰当的议论,使论证十分严密。

另外,文章化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经典名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反其意而用之,立“陟罚臧否可异同”之论,别出新意。

而整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灵韵别具。

技法2|根据论点的需要确定转述材料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用来阐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

什么材料可以用,什么材料不能用,都要根据论文的中心论点来决定。

中心论点一经确定之后,就成了统帅一切的东西。

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论点的统帅,这里面有一个剪裁的功夫。

材料向例证转化时,要准确把握其重
点,恰当地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材料,正确选取叙述角度来丰富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即“取其一点”,集中火力,强调、突出和扩展与论点有关的方面,使材料丰富起来,达到有力的论证效果。

特别是对自身蕴含意义丰富的材料,更要细心斟酌、正确把握诸多因素的细微差异,找准它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一面,让材料与论点高度一致,以增强叙例的指向性和事例的论证力量。

如下面一段材料的转述: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料,拒不收留。

天资的缺陷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

他喂鸽子,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跟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

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评析:关于梅兰芳的事迹,为了论证“勤能补拙”,作者对梅兰芳当年怎样“拜师学戏”,怎样被“拒不收留”等内容只一笔带过,而有针对性地扩展了最能体现梅兰芳“勤奋”的内容,即他通过喂鸽子、养金鱼练眼,终于克服了天资的弱点,成为一代京剧大师。

这样,转述的材料就有的放矢地证明了论点“勤能补拙”。

反之,如果把一些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材料搬来作牵强附会的解释,或将所有材料统统不加选择地塞进文章,就会搞得文章臃肿庞杂,中心不突出。

一、真题回放
(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二、佳作赏析
最是书香能致远
陕西考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句老生常谈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读书。

语文素养更是来自于一个人长期的阅读与积累。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但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之笔迹的女子,却不在少数:薛涛、柳如是、上官婉儿、苏小小……个个有不输男子的才情;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胜过丈夫赵明诚的几十首词,哪怕后来国破家亡,她也不向现实屈膝。

除了家庭教育赋予她的风度外,诗书更给予她满腹才情与文人风骨。

她的文学素养不是来自私塾中老先生的谆谆教诲,而是各类书籍的熏陶。

现代作家史铁生因为身体残疾,只能在家休养。

没有朋友,没有同学,他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慰藉自己,这样一个没有经过老师传授,没有亲自体验过生活中诸多乐趣的人,最终写出了《我与地坛》这震撼人心的作品。

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并不是只有通过老师传授才会有所提高,读书多的人,
哪怕一生只能囚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也会有极其出众的语文素养。

三国时赫赫有名的曹操,举手投足间便写就篇篇佳作——“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难道曾有人专门向他讲授过诗的写法吗?诗中的传世之句,都来自于他平日里读书时的积累。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未曾上过正规的学校,但她酷爱阅读父亲的藏书,为写作积累素材,由此创作了广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傲慢与偏见》。

他们二人都未曾上过专门的课程,简·奥斯汀更是一生都在名不见经传的斯蒂文顿小镇生活。

没有老师讲授知识,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的水平远胜于常人,而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均来自于多年来阅读的积累和对阅读的理解。

所以,平时的大量阅读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根基。

曾经,我的语文水平一直是我心中的痛,我做了那么多张试卷,但语文成绩一直止步不前。

不得已,我在阅读中寻找提升语文素养的灵丹妙药。

我应该感谢我的选择,正是因为不间断的课外阅读,才使得我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也成了我的骄傲。

语文素养形成于对大量书籍的阅读过程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也是紧紧围绕着名人名作展开的。

但一个人的阅读面仅限于课堂是过于狭隘的。

好的语文素养需要“读书破万卷”的积累,也需要“踏破铁鞋”的毅力。

所谓最是书香能致远,即当你览尽古今历史、国内外小说时,自然会拥有出众的语文素养。

[赏析]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其特点鲜明典型。

首先,紧扣论点,恰当转述事实材料。

文章开头提出“语文素养更是来自于一个人长期的阅读与积累”观点后,转述了古今中外名人的大量事实材料。

材料转述,删冗选要,重点突出了名人“长期”“阅读与积累”的情节,恰切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其次,结构完整,段落清晰。

考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点明论点,中间采用并列结构论证论点,给人结构清晰而分明的美感。

技法3|材料和议论的连接
1.善于运用“始发叙述”
议论文的开头往往会要言不烦地转述提供的材料,这就是“始发叙述”。

有的文章不重视“始发叙述”,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让人看了莫名其妙;有的文章根本就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写作;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等。

这些都是不符合“始发叙述”要求的。

“始发叙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即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

另一种是摘录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原材料。

如辽宁卷优秀作文《在浮华中隐没自我》的开头:
女钢琴家敢于隐没自我,隐于音乐背后,成就了音乐的自然流畅、脱俗完美;航天工程师敢于隐没自我,隐于西北荒漠戈壁滩上,铸就了“天宫”一号翱翔寰宇的盛世奇功;无数志愿者敢于隐没自我,隐于大大小小场馆设施之间,演绎了“微尘”筑成长城的壮举……
评析:作者抓住了所给材料的核心内容“女钢琴家敢于隐没自我,隐于音乐背后,成就了音乐的自然流畅、脱俗完美”,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并且采用排比的句式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再如四川卷优秀作文《上善之水》中的开头:
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

说得多好啊!我不禁想起了老子说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其品格与风骨是多么崇高,多么令人景仰啊。

上善之水,滋润万物,和睦家庭,繁荣国家。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滴上善之水。

评析:作者摘取了材料中的“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以此引出老子的话,并且水到渠成地引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滴上善之水。


2.恰当使用“连接句”
在议论文中运用材料进行论证时,可在观点和材料之间用上过渡性的语句。

有了过渡句,文章结构就能严谨,上下文也自然流畅起来,观点和事例就不会脱节了。

如新课标全国卷优秀作文《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开头:
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为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

生活中也是这样,小小的举动往往会有大的收获。

尽己所能,与人为善,何乐而不为?
评析:开篇先引用材料,然后以“生活中也是这样”为过渡,引出“小小的举动往往会有大的收获”的结论,明确了论证的方向,使得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起来。

列举了材料后,对材料进行精当的评析,也是借助过渡句而使材料与观点连接的一种方法。

如新课标全国卷优秀作文《传递爱最朴实的语言》的片段:
周冲,年轻帅气的“黄衣哥”。

当他路过天河区东圃怡东苑小区,看到悬空女童危急
万分时,他毫不犹豫地爬上防盗网,解救了女童。

做完好事后,他则默默地走了。

后经过媒体和市民的全城搜寻,冒险救人不留名的“黄衣青年”终于现身。

他用最朴实的话语回答此次善举:“想到小孩子那么危急,就没想到自己的安全,只想着能把孩子救下来,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什么促使了他的举手之劳?是中华美德,是一个“龙的传人”的品质。

他的轻轻一举,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滋润和震撼了湖北,同时也感动了中国。

评析:考生关注现实生活,选择了“黄衣哥”这一典型的人物素材,在概述材料后进行总结性的评析,论证了“举手之劳,也是一种美德,也是传递爱的表现”的观点,最后一句继续扣住论点,进行深层分析论述,使观点和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紧密地融为一体。

3.灵活使用夹叙夹议
在议论文中,对材料的转述,不可拘泥于将所给材料连贯地引入,还可以把一个材料分解开,穿插着析理,边叙边议,让叙议融为一体,这是活用材料的高招。

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率论据,叙议结合,说理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如福建卷优秀作文《有限的人生中,活出无限的精彩》的片段:
生命有限,似夏蝉,蛰伏数年却只为了一个夏天,但它在“人生的赛跑”中却跑出了永恒,活出了精彩。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随后又罹患尿毒症,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

像所有的残疾人一样,他也曾一度活在死亡的边缘,但随后他悟出了生命的意义,用文学构筑起另一种更加明亮而幽深的生命。

这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虽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更多游走四方的人有着更辽阔的心。


评析:这段文字一边叙述史铁生的经历,一边议论。

叙述精练概括,言简意赅;议论说理见机而作,相应而生,材料与观点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对应学生用书P39]
[例文一]
窗的启示
高歆
小学的时候,我曾经到湖北省荆门县的一个贫困山区,参加了一个名叫“手拉手互帮互助”的活动。

那里有一位小姑娘,由于家庭贫困,为了弟弟上学而辍学,只能站在教室的窗外望着老师、黑板,自己偷偷地学习。

我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不由自主地把我所有的压岁钱给了她。

我忘不了她那双眼睛,那是一双无奈的眼睛;我更忘不了那窗口,那是一个个没有
玻璃甚至连窗框也没有的不规则形状的窗口。

这窗口是贫穷的象征,窗口里的眼睛反映了对学习的渴望与执着。

叙述简洁明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利于观点的提出。

繁星满天的时候,我喜欢向夜空眺望。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多年,我仍然时时朝着那位小姑娘家乡的方向望着,那个特殊的窗口时不时在眼前闪现。

这时候,我会想到西汉学者匡衡。

匡衡不是凿壁取光吗?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和那天我见到的窗口类似;他家
境贫寒,和那位小姑娘类似;对学习的执着,也类似。

匡衡在墙壁上凿出
△△△△△△△△△
的洞成了他心爱的窗,凭着这扇“窗”射入的烛光他夜夜苦读,
△△△△△△△△△△△△△△△△△△△△△△△△△△△△△
终于成了一代知名学者。

小姑娘呢?她能不能如愿以偿,
△△△△△△△△△△彻底摆脱辍学的命运,在这男尊女卑风气未除的农村里,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她保持这一份执着精神,她会走出自己的路的。

“连接句”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第一段中的“我忘不了那双眼睛”“我更忘不了那窗口”,第二段中“把墙壁凿一个洞,想必是不规则的”,第三段中的“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没有那么穷,但又一样,都是那么勤奋”,这些句子将材料和中心连接起来,形成一体,使中心有了依托。

从匡衡的“窗”我又联想到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那扇
窗。

福楼拜住在塞纳河畔△△△△△△△△△△
的克鲁阿斯村时,书房的
△△△△△△△△△窗户正面对着塞纳河,他每天夜晚
都在一盏有绿色罩子的灯下写作,彻夜不息。

久而久之,他的窗户就成了渔夫们夜里行船的灯塔。

船夫们说:“在这段航路上,要想不迷失方向,应该以福楼拜先生的窗户为目标。

”福楼拜跟匡衡不太一样,没有那么穷,但又一样,都是那么勤奋。

就是在这扇窗下的勤奋,不仅造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激励了窗外的许多人。

不少人以福楼拜为榜样,打开了自己的成功之窗。

画△处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作者对文中事例并不是平均用墨的,而是注意了详略,如匡衡例,因人尽皆知,作了简略处理,重在揭示精神内涵,其他事例较为详细,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要求,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尤其是对福楼拜,作了详细的补充介绍,加以深刻的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