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姓名:郭星磊学号:405009809027【摘要】叔本华认为,因为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源泉, 悲观的基础, 因此要消除痛苦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 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 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 进入无我之境。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
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
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
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
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
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
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
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
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容1.痛苦的人生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人生感悟)
1.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基本内容及评析评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是受他的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但这不是从他的哲学层面上来谈讨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呢?叔本华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这种本能的欲望冲动即是生存意志,是一种以获取食物以求生存,战胜他人以求发展的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是个人其他欲望的基础,也是整个世界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之所以是悲观的主要是因为他把欲望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欲望的结果,一种欲望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
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
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欲望,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欲望之中,这些欲望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东方佛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
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
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
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
叔本华,持悲观主义的乐观者叔本华,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
众所周知,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
他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享受着隐居生活。
在不久之前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系白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命是一团欲望的火,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便是欲求,欲求不满就是痛苦。
由于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觉,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但是如果欲求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只是暂时的,暂时的欲望满足又会带来新的欲望满足,引发新的欲望。
就好比打猎比猎物本身更加吸引人。
从而引申出来,人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因为一旦得到它便不想再要它。
所以,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人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做是痛苦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他提出的解决人生痛苦方案即是禁欲之路,显然也是有些荒唐。
无法实现的欲求,固然会造成人类的痛苦,但也是人存在的正常欲望,成为了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
一个没有欲望的人是不可能有所作为,只是他本身无力解决人生的痛苦导致自己陷入了绝境。
叔本华关注的是人类痛苦的问题,并且寻求解决痛苦的途径。
虽然他的人生哲学呈现悲观主义倾向,但是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有价值的思想,能够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现摘录几句与大家分享:1.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2.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3.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因为,唯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
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留下的衣衫。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何被人称为是悲观主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何被人称为是悲观主义?>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他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被世人所知晓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人们称之为是悲观主义。
同时,他的一生又被用于思考人生问题。
当然悲观主义的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它积极的一面。
所以在了解、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哲学时,应该辩证的看待,全面的认知。
他的悲观主义是建立在其“本体意志论”的基础上的,在他看来,世界是表象和意志。
所以他看待事物现象也会表象的,是“我的表象”,也就是所谓的“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理想就像是一个跛脚的,而认识也是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工具,这是一种非理性主义。
他强调的是一切事物都是意志,同时意志是自由的,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冲动,是永远也无法被满足的欲求,这些在本质上是没有目的的,一切的止境,也就是无尽的追求。
由此,他引发出了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也就是人生等同于痛苦。
意志的本质是挣扎,任何事物是敌对的,这样,意志的本质也就就是痛苦。
因为人有无尽的欲望,所以在满足欲望的过程时,就要经受更多的痛苦。
欲望越多痛苦越多。
意志越趋于完美,那么痛苦也就越发的显著。
欲望无法满足,人类痛苦;欲望得到满足,人类暂时无聊,人生就是在这两者中进行无尽的转换。
也就是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生主要的组成部分。
身为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所谓的哲学就像是我们想要去某一个地方,只要知晓目的地,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可以到达。
在他看来,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是无法分割的,他深藏在万事万物的表象之下,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
如果一直外化,那么他就需要被约束。
叔本华的思想中,悲观的成分很明显,他是悲观主义者,同时也是禁欲主义者,这一点从他对婚姻的看法以及终身未娶就可以知晓。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所谓的人要在不断追求中满足自身,通过自身价值的实现,来证明活着的意义。
虽然可以通过客观的审视来缓解人自身的失落,悲伤等,但是这些能偶维持的时间是短暂的。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docx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范文一、悲观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一)意志叔本华通过借鉴柏拉图的理念观,确立了意志本体论。
“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既不靠理性产生,也不靠感觉产生。
叔本华借助理念的这一概念建立了自己的意志观,认为意志靠直观产生。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叔本华正是用分有说来解决意志和表象的问题,将意志和表象作为整体而分割,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所有现象的本体,并且它不存在于现象之中,不存在于作为表象的世界之中,它只是借助现象来表现自己。
意志产生于人的自身,是人内心最直接的“意识”,每个人都是自己认识的主体,也产生着自己的表象世界。
意志决定着世界,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志之中,每个人所看到的表象便是整个世界。
意志是一切现象、表象、客体最内在的东西。
叔本华将人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客体,一部分是意志。
人的客体靠意志来进行活动,胃肠的蠕动就是意志反映在客体上的饥饿,喉咙的干痒是意志反映客体上的口渴。
在自然界,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也都是意志表现为客体化的结果。
(二)欲望叔本华在佛教思想中借鉴了“欲望”的概念,他认为,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欲望的个体,人的欲求反映在他的内在意识之中,叔本华将人的欲求作为意志的欲求,人变成了欲望的主体,于是被意志定义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无止境的无法满足的欲望,是求生存的生存意志、生活意志和生殖意志。
二、悲观主义的哲学内容(一)人是痛苦的叔本华的意志论将意志作为不可遏制的冲动和欲望,他认为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是指人类为维持自己的的生存,为了生活而产生的欲望,包括衣食住行等等的需要。
叔本华将其作为一切痛苦的根源。
生殖意志是人类为了对抗死亡而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欲望,包括恋爱和婚姻等。
这两种欲望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在头脑中会产生不同于非理性的理智,人类为了生活的舒适,会通过理智来规范自己和自己生存着的社会,这就会同人本质上的冲动和非理性产生理性与意志的矛盾。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述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产生背景叔本华获得过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耶拿大学、柏林大学,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成书虽早,却并非一鸣惊人,1851年叔本华所著《附加与补充》,作为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因其通俗易懂而引人关注。
历史回溯,叔本华家族世代经商,家世可以算得上富裕有余,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是著名小说家。
无论从家族渊源或者家庭环境的熏陶,无疑都可为叔本华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求学经历。
但是,事实相反,叔本华十七岁那年,父亲的自杀给他心灵造成的创伤,以至于自此叔本华变得孤僻和古怪。
与母亲关系不断恶化以至与断绝往来,失去家庭亲人的关心与支持无疑对叔本华的性格造成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
父亲生前并不支持叔本华投身学术的决定,而是期望叔本华投身商业与金融事业。
家庭变故与家人影响使得叔本华与孤独为伴。
叔本华执教于柏林大学时,开设《论整个哲学,或者论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
与哲学家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选修叔本华博士的同学不足三人,甚至开课亦无法实行。
如果说学术是叔本华的全部的话,那么学术上既得不到权威的认可,事业上又得不到同学的欢迎,郁郁不得志无疑加深叔本华的悲观与孤独。
叔本华的时代,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当时的德国处在普鲁士王朝统治,国力远落后英国、法国等。
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依赖与抵抗、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种种思想的相互激辩从侧面形成了叔本华产生虚无主义悲观论的基调。
二、理论内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开宗明义―世界是我的表象。
“我的全部哲学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世界―意志的自我认识。
”对人来说,自在之物,人所能认识到的万事万物,这些认识客体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人通过理性是用来满足意志。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我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什么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我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
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
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追求目的是总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成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基本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还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了,幸福是不可体验以及不可被检验的。
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看来,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以及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我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在这里,我们我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我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定义来,如果我们愿意,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
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
每当人们获得一次满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
叔本华认为,苦闷揭示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满足的表现。
终于与我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共5篇)第一篇: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内容摘要:悲观主义是叔本华哲学的首要特征。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产生,既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也是他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认识和感悟的结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及其哲学渊源的分析,以揭示其理论实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大唯意志论者,他以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近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唯意志论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是叔本华哲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和出发点。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的人与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从这一个命题出发,指出世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同时,他又指出单独构成世界另外一个方面的东西,那才是真正内在的、本质的。
叔本华指出,这就是意志,所以叔本华的第二命题,也就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华在完成他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的基本构造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
叔本华从形而上学的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唯意志主义;从人生伦理学的理论层面上则表现为人生悲观主义,勾画了一幅痛苦人生的画面。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形成原因:一种学说或思想的产生、认同或传播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其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在事业、学术以及个人经历、家庭生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华这种悲观主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家庭因素的。
(一)社会历史根源叔本华生活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及其直接后果——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此期间。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浅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的生存意志冲动,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也会接踵而至,令人痛苦。
并且他认为世间万物常常都处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因此人的本质是痛苦的。
但他也在竭力寻求解脱痛苦的途径,那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
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片面和不足之处。
但是只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内涵,对当今社会也有许多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有用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生存意志、影响叔本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就是主要受康德“自在之物”和佛教哲学影响,并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根源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
①他用意志取代了自在之物,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认识是意志的产物。
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生存意志。
这种意志使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人很痛苦。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还受佛学中轮回之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我们自己先验的深信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
②佛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很高,因此认为人生是绝对的痛苦。
叔本华受这种思想影响而认为世界是一个虚无痛苦无聊的世界,人世存在太多苦难,人的欲望也不能满足。
他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而推导出悲观主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对当代人有什么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对当代人有什么启示?通常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痛苦的感受一定大大多于快乐。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人生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解脱痛苦?对于这些问题,有一个人早在19世纪初叶就作了系统而深入的回答。
他就是德国天才哲人、生命哲学的鼻祖、有悲观主义大师之称的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物质现象是意志或观念之物,意志是宇宙的本质。
人是利己主义者,但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满足,因而人生充满痛苦,必须断绝“我执”,否定“生活意志”,才能真正解脱痛苦。
在他的《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恶”,以哲人的敏锐和无畏道出了他所处的那个社会时代的悲剧性的荒诞、虚伪和不幸,对诸如世界、人与人格、生命、名位、痛苦、解脱......等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提出了耐人寻味的见解,告诉我们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对待生活。
叔本华在很小的时侯,人们似乎已看出他将来注定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中国的小说中人林黛玉看到落花就会流泪,徳国的生活中人叔本华小时候遇到悲惨的事情就要沉思良久: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悲惨和不幸的事呢?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年青而天才的叔本华带着类似的许多问题思考着,终于在1818年他30岁时找出了答案,在其巨著《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他认为世间许多的不幸,痛苦和矛盾表现的根由,原来是盲目的意志。
从西方哲学史来看,叔本华是第一位强调意志对于哲学重要性的哲学家,开创了生命哲学,强调必须自生命內在因素来了解事物自身。
仅此一点,叔本华与他同时代的康徳、黑格尔、尼釆一样,在哲学上就足以不朽了。
我在多年前就阅读过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中文译本,最近又认真通读了一遍。
叔本华对人和生命、人性及人的意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生痛苦的根源等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剖析,实在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命产生意识那一刻起,就一直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你的痛苦也好,欢乐也好,原本就在于你的內心,取决于你的看法,正如叔本华所言:“每一个人只要闭目内证,就会知道自己的存在原是永无休止的受着意志的支配与奴役。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观
课程论文院级: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2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韩晓梅学号:201103140214时间:2013年12月通过写读书笔记,和这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和西方哲学史评价的学习,还有就是这学期自己看的一些关于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上下五千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等,下面我将来谈谈叔本华的悲观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摘要: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
虽然叔本华哲学很多时候被大众理解为悲观主义的哲学,但叔本华在探讨关于人生悲观与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幸福的执着追求,至今对于现代繁忙社会的我们依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悲观主义欲望痛苦正文:叔本华是我喜爱的哲学家之一,他说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叔本华以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痛苦,展现了一幅悲观、残酷的人生画卷。
在揭示人生的痛苦方面,叔本华是一个勇者。
因为隐藏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的,是对幸福最大程度的把握。
他说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
这便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真谛所在。
下面,我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背景,思想体系、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再思考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叔本华悲主义的认识。
一.叔本华的哲学背景(一)柏拉图“理念”的理论给养。
罗素说过:“他(叔本华)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
”而“理念”学说显然是从柏拉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的。
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称柏拉图是“神妙非凡的柏拉图”,从中窥见出柏拉图对他的影响。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及其带来的启示摘要: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
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
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
因此,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学习和反思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对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意志;痛苦;悲观主义;启示一、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及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叔本华看来,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都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明确指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他说:“意志既是自在之物,是这个世界内在的含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应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可分离地伴随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是哪儿有意志,哪儿就会有生命,有世界。
”叔本华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所以又可称为“生存意志”。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客观化,人意志的任何一个活动都体现为他的身体的活动,而身体的活动就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即意志的客观化。
“身体的各部分必须完全和意志所由宣泄的各主要欲望相契合,必须是欲望的可见的表出:牙齿、食道、肠的输送就是客观化了的饥饿;生殖器就是客观化了的性欲;至于攫取物的手和跑得快的腿所契合的已经是意志的比较间接地要求了,手和脚就是这些要求的表出。
”叔本华指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为了寻找些什么,而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全是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哲学毕业论文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分析的论文亚瑟·叔本的代表作是《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
在其书中,叔本华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痛苦的现实世界并探讨了摆脱现实痛苦通向幸福的途径。
世界是由人的意志和表象所构成的,意志与世界同时存在却不同于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各种痛苦。
为了不被空虚和无聊纠缠,最好或彻底否定意志,或严格禁欲,或自行禁食而死。
一、亚瑟·叔本华的人生背景亚瑟·叔本华于出生于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战争的年代,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对叔本华影响很深。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对人间的苦难极为敏感,所以他的人生观中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
欧洲各国战乱后的萧条让他产生了极端悲观的情绪,他深深感受到了生灵涂炭的大灾大难,陷入毁灭感而不能自拔。
叔本华开始用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去挑战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对人类充满敌意的狂言,甚至对人性的恶毒攻击,这与构建人类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
叔本华把人赤裸裸地剖开来研究,从新的领域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
这种对人类屠杀式的人性总结注定让他游离于哲学的边缘,走上了一条命运多夕帕哲学之旅。
二、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集中体现在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
他强调意志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条件的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不能被的是盲目冲动。
所以说人生其实是痛苦的。
(一)悲观人生的根源一意志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注定了人生是痛苦的。
欲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世界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客观精神,而是动态的需求的意愿和不安。
由于意志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痛苦也是无止境的。
快乐只能是短暂的,这正是人生的致命伤。
整个人生都充满着由于欲求一满足一新的欲求的无限循环,意志现象越完善,欲求和冲动就越强烈,因而痛苦也就越明显。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由于容易得到某种满足而消除了他的欲望,那么,空虚和无聊就会萦绕着他,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和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沉重的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
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
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抵御苦难的最高形式。
5. 道德与自由:叔本华认为,道德和自由是互相矛盾的概念。
他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而个体的真正自由则来自于摆脱这些束缚、追求个人意志的行动。
6. 存在的悖论:叔本华认为,人类对于存在的理解存在着悖论。
他认为,人们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也无法理解世界的存在,因为这些都超出了人类感性认知的范围。
7. 纯粹意志:叔本华提出“纯粹意志”的概念,即无意识、永恒、不可知的意志本质。
他认为,人类最终都将归于纯粹意志,而这一过程可能通过文化、宗教、艺术等方式实现。
8. 知识与谎言:叔本华认为,世界上的真理和知识非常有限,而谎言和幻象却无处不在。
他认为,真理并非可以被任何人了解,而只能是由少数人所掌握。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谨慎对待知识和真理,并且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直觉来判断。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以人生的无意义和无望为出发点,认为只有通过超越欲望和体验当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之路。
虽然他的思想带有悲观色彩,但也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生命意义和生命态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望的,而解脱的途径是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来摆脱欲望和苦难。
他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在存在主义、表象哲学等领域中仍然被广泛引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