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中国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概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概说

《缀网劳蛛》
主人公尚洁原是童 养媳,后与帮助她逃 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 婚。 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 爱、博爱与道德、人 性的冲突,表现了顺 其自然,与世无争的 观点。 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 人生如网,任其而过, 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 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 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 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 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 再结一个好的。 ......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 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任自然罢了”。
艺术特点:
提问:与庐隐 小说比较
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 物的心理活动; 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 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 风格清新、飘逸、感伤; 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 远、含蓄疑练、诗情洋 溢
二、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 笔名落华生。祖籍广 东,生于台湾,文学 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 《命命鸟》、《缀网 劳蛛》、《春桃》等。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问题小说
周作人:提出一种问 题,借小说来研究它, 求人解决的,是问题 小说

1、时间: 1918—1920 2、代表性作家: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庐隐 王统照等 3、题材: 家庭伦理、婚姻痛苦、女子地位、儿童问题、 青年问题、国民性改造等
《春桃》
标志着许地山走上了现实 主义的创作路向。 写春桃、李茂、向高之间 的情感纠葛。 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僧, 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 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 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 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 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 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 “空”的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宋代文学概说.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进一步了解各时期重要作家、作品及其流派,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概况,掌握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发展线索。

二、课程基本要求联系作品,掌握文学史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演变的情况,宏观地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规律。

根据文学史的发展各种规律,联系各个时期的文论、诗论、戏曲论、小说论等,适当扩大作品的阅读面,加深对名家名作的理解。

在学完总课程后,能对各段文学史线索作口头、笔头的论述。

学生掌握情况通过作业(五次)和闭卷考试进行测查。

四、大纲内容一、先秦文学(一)概说(二)原始口头文学1 原始诗歌2 神话传说(三)《诗经》1《诗经》的编集、应用和流传 2《诗经》的思想内容3《诗经》的艺术成就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楚辞》1《楚辞》的产生与编集 2 伟大的楚辞作家屈原的生平与思想 3《离骚》 4《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5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宋玉(五)历史散文1 历史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六)诸子散文1 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2《论语》《墨子》与《孟子》 3《庄子》 4《韩非子》(七)先秦寓言1 先秦寓言的产生和发展2 先秦寓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二、秦汉文学(一)概说(二)汉赋1 赋的起源和特点2 汉赋的发展3 西汉赋作家4 东汉赋作家(三)秦汉散文1 政论散文2 记事散文3 抒情议理散文(四)司马迁与史传文学1 史传文学的产生2 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与著作 3《史记》的思想内容 4《史记》的文学成就 5 班固与《汉书》(五)汉代诗歌1 汉代乐府民歌 2《孔雀东南飞》 3 文人五言诗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概说(二)魏晋南北朝诗歌1 建安诗歌2 正始至永嘉诗歌3 南北朝诗歌4 南北朝民歌(三)陶渊明1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2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3 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四)魏晋南北朝赋1 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2 魏晋赋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赋作家与代表作品(五)魏晋南北朝散文1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2 魏晋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3 南北朝散文作家与代表作品(六)魏晋南北朝小说1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渊源和发展2 志怪小说3 志人小说(七)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发展的原因 2《典论论文》《文赋》与《诗品》 3《文心雕龙》《昭明文选》四、隋唐五代文学(一)概说(二)隋及初唐诗歌1 隋及初唐诗人 2“四杰”与沈佺期、宋之问 3 陈子昂(三)盛唐诗歌1 孟浩然、王维与山水田园诗派2 高适、岑参和边塞诗派(四)李白1 李白的生平与思想2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杜甫1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2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3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4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中唐诗歌1 中唐前期诗人2 韩愈、孟郊诗派3 刘禹锡和柳宗元4 李贺(七)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1 新乐府运动2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3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八)晚唐诗歌1 杜牧2 李商隐3 晚唐其他诗人(九)唐代散文1 唐代古文运动2 韩愈3 柳宗元4 晚唐散文(十)唐代小说1 传奇小说的产生与发展2 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3 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 唐代变文(十一)唐五代词1 词的产生与发展2 晚唐词3 五代词五、宋辽金文学(一)概说(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1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起因2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3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三)北宋词1 北宋前期词人2 柳永3 北宋中后期词人(四)北宋诗1 宋初诗人2 梅尧臣与苏舜钦3 欧阳修与王安石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五)苏轼1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2 苏轼的词3 苏轼的诗4 苏轼的散文5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六)南宋词1 李清照2 南宋前期词人3 南宋中后期词人(七)辛弃疾1 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八)南宋诗1 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2 四灵派与江湖派诗人3 文天祥与宋末爱国词人(九)陆游1 陆游的生平与思想2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3 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4 陆游的散文(十)宋代散文1 北宋散文2 欧阳修散文3 王安石散文4 南宋散文(十一)宋代“话本”小说1 “说话”的兴起与“话本”2 “话本”的思想内容3 “话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十二)辽金文学1 辽金文学概况2 元好问3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元代文学(一)概说(二)元代杂剧的发展1 戏曲的渊源与元杂剧的体裁特点2 元杂剧的兴盛与衰微3 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三)关汉卿1 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2 《窦娥冤》3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4 关汉卿的散曲(四)王实甫1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2 西厢故事的演变3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五)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1 元代前期杂剧作家作品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六)南戏1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2 “荆”“刘”“拜”“杀”3 高明《琵琶记》(七)散曲1 散曲的兴起与发展2 马致远与前期散曲作家3 张可久与后期散曲作家(八)元代诗文1 元代诗歌2 元代散文七、明代文学(一)概说(二)《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2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3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三)《水浒传》1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3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与影响(四)《西游记》1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2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3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与影响(五)《金瓶梅》及其明代其他长篇小说1 《金瓶梅》2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3 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六)明代短篇小说1 冯梦龙和“三言”2 “二拍”及其他3 文言短篇小说(七)明代戏剧1 明代杂剧2 明代传奇(八)汤显祖1 汤显祖生平思想与创作2 《牡丹亭》(九)明代诗歌1 明初诗歌2 明中叶诗歌3 明末诗歌4 明代的词和散曲5 明代民歌(十)明代散文1 明初散文2 明中叶散文3 明末散文八、清代文学(一)概说(二)《聊斋志异》和清代其他短篇小说1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2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3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4 其他短篇小说(三)《儒林外史》和清代其他长篇小说1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3《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4 其他长篇小说(四)《红楼梦》1 曹雪芹与《红楼梦》的成书 2《红楼梦》的思想内容3《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五)清代戏曲1 清代戏曲的发展2 李玉与《清忠谱》3 李渔与《风筝误》(六)《长生殿》与《桃花扇》1 洪昇的生平与创作2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3 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4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七)清代诗词1 清初诗歌2 清中叶诗歌 3清代词(八)清代散文1 清初散文2 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九、近代文学(一)概说(二)近代诗歌1 近代诗歌的发展2 龚自珍3 魏源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诗人4 黄遵宪与改良派诗人5 秋瑾与革命派诗人6 柳亚子与南社诗人(三)近代散文1 近代散文的发展2 梁启超与新文体作家(四)近代小说1 近代小说的发展2 李伯元与吴趼人3 《老残游记》及其他五、教材及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讲义(魏晋)

中国文学史讲义(魏晋)
9
2,创作: 创作: 《苦相篇》写色衰见逐的弃妇,善于描摹神情;《秦 女休行》写烈女复仇故事. (二)张华 1,生平: 生平: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河北固安县 南)人,少孤贫,魏末,尝任中书郎等职,入晋, 官至司空,进封壮武郡公.后因拒绝参与赵王伦, 孙秀的谋反,被害. 有《博物志》10卷及诗文传世.
13
(二)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河南中牟 县东)人,曾任河阳,怀令. 依附权贵杨骏.潘岳性情轻躁,趋势利,谄事贾谧, 为"二十四友"之一.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潘岳的人品与文品. 亲情,友情亦很真挚,如《内顾诗》,为县令时思 念其妻杨氏,情感很深沉.人的复杂性.
10
2,创作: 创作: 张华诗大抵模仿前人,如《游侠篇》学曹植《白马 篇》,《杂诗》学阮籍《咏怀》;《情诗》学《十 九首》.内容不是全无创新,但因排比对偶,堆砌 典故,雕琢辞藻,后人评价,褒贬不一. 《励志诗》九首.内心矛盾. 二,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陆机的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 人.出身世族,20岁时吴亡,闭门苦学,十年不仕.
19
豪放:诗人创造的自我是古代谋臣策士,游侠刺 客,文人学者,高人隐士,失路英雄的形象,这 些形象无不具有睥睨四海的傲岸之气.宏图壮志, 失望愤懑,高蹈遗世,安贫乐道,都饱含激情, 气势雄健,慷慨淋漓. 这种风格,钟嵘说是"野",刘熙载《艺概诗概》 说是"豪放". 浑成:用典引喻,神理俊爽;抒写怀抱,不假雕 饰,具有浑朴天成的风格.
11
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 时.然好游权门,为"鲁公二十四友"之一.八王 之乱,为成都王所杀.年仅43岁. 父祖情结. 父祖情结. 2,陆机的诗文创作 (1)陆机的拟古诗. 陆机的拟古诗. A,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 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余首,基本占到总数 的一半.

中国文学史全

中国文学史全
❖ 《离骚》共分三段。第一段首先叙述了诗人自己 的家事出身,以及自己的天赋、修养和抱负。通 过追述古代史事,回顾自己辅佐楚怀王革除弊政 的过程,以及受谗被逐的遭遇。
❖ 第二段,诗人发挥想象力,进行了大量超现 实的描写。上天入地,涉水登山,来表达自 己的愿望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4页,共267页。
❖ 5、《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
❖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 就,是我国文学发达较早的标志, 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 高的地位。
第25页,共267页。
《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 政治背景:
先秦北方
史官文化同南 方巫官文化融 汇、交流的产 物,是春秋以 来楚国形成的 独特地方文化 的结晶。
第22页,共267页。
《关雎》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23页,共267页。
❖ 总的来看,诗经里的爱情诗,昵而不亵,谑而不 虐,乐而不淫,洋溢着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 《宾之初筵》具体描写了贵族宴饮的 场面;《鸣鹿》“呦呦鹿鸣,食野之 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通过喜 迎嘉宾,欢天喜地,表现了社会景象 的繁荣太平。
❖ 另外《大雅》中的一些诗篇叙述周族 历史的一些片段,如《公刘》叙述周 的远祖公刘率领部族迁移到幽的经历。
第16页,共267页。
❖ “雅颂”有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 “商颂”的全部则是平王东迁以 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2015年更新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2015年更新

《山海经》(一)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二)概说: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2、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

(三)神多于神话;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最浓;虽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轮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一、《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内容:(一)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

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开国历史。

(二)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农业的初步发展。

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

如《七月》(风诗中最长)。

(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

如《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

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四)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板》、《荡》,小雅《节南山》、《正月》等,反映厉王、幽王时的黑暗现实,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1、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2、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中国文学史绪论

中国文学史绪论

第一编 先秦文学
•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 一、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
• 1.远古洪荒时代―前21世纪 •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 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 • 无法证明的传说
• 2.公元前21世纪,夏代 • 传说夏禹创建了夏朝,“夏传启,家天下” • 处于新石器文化晚期。
• 3.公元前17世纪,商代 • 目前最早的有史可证的朝代 • 甲骨文的使用
巫 术 宗 教 文 化
• 4.公元前十一世纪 • 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受西戎压迫, 由镐京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 春秋(前 770-前476) • 东周的两个阶段: • 战国(前 475-前221)
礼 乐 文 化
二、士的崛起
•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 • 社会巨变 私人讲学(文化下 移) • 士的崛起(贵 族和庶人之间,流品很杂) • 学术文化的繁荣
• 朝为布衣,暮为卿相。 •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二、先秦时期的文学概貌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文字产生以前的口头文学 :歌谣 、神话 2.夏商文学:文字的产生 •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 铜器铭文) 3.西周春秋:诗经 早期散文(《春秋》) 4.战国时期: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说理散文:论语、孟子、庄 子、荀子
(二)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 1.文史哲不分
• 2.诗乐舞结合 • 3.作者与时代难以确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古代文学史
王相涛
绪论
• 我们学习文学史就是要从文学的发展中寻求美的 规律,从而认识美、欣赏美。进而来陶冶人的心 灵。 • 不同的时代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他们不断传承,互相补充,各具风采。我们应该 关注其源流及其演变,寻找文学的美的规律。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7)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7)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文学复兴期概况(一)时间界定从明代弘治(1488~1505)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1573~1620)中期。

(二)文学概况1.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或者说环境对于个性的压抑以及人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2.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及以后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白话小说成为成就最突出的文学样式。

3.白话在文学中逐步扎根。

上述三点显示出文学是在朝着五四新文学的方向发展。

但直到清末,中国文学仍与五四新文学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是明初以来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得中国文学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进入了复兴期后中国近世文学的行进仍一度曲折。

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演化与异端人格的涌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

(一)经济的发展就明代中后期的经济说,从正统(1436~1449)时期起,城市经济已从明初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至弘治时其繁荣程度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嘉靖、万历间更为富庶。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随之复兴和进展,并日益作用于文化。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就是商人的儿子,晚明时期新思潮最突出的代表李贽也是商人的儿子。

从弘治到晚明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市民的影响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思想的演化1.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具有显要的地位。

王阳明提倡“良知”,这是具有两重性的学说,在证明封建伦理道德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把基于自然本性的“知”当作应该发扬的“良知”。

2.李贽的思想在把王阳明学说引向另一种思路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李贽,把阳明学引到了符合市民要求的方面。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官能享受、男女之欲、上进要求、对后代的爱护和关心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去争取其实现,对人们的心灵也不加以束缚。

这种观念既有别于儒家思想,也与老庄之说相抵触。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笔记

简明中国文学史(下)第五篇宋金文学概说宋代文学辉煌成就及独特风貌的原因第一,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达,为文学的全面繁荣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印刷术的进步带来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文学创作的普及,文学的审美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宋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文学准备了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作者队伍和具有相当文化的水准的读者群。

第四,繁荣的社会经济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五,宋代文官政治和党派政治的复杂形势从很多方面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宋代文学的成就1.宋代散文在唐代散文的基础上有新的开拓,成就超越了唐代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宋词以新型的文化趣味和审美眼光创造出一代新风,成为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3.词在两宋发展到极盛阶段,无论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后代词人都很少超出宋词的范围。

4.宋代笔记小说是古代文言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说话”产生的白话通俗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5.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也在体制和题材等方面为元杂剧、明传奇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第一章宋初诗文宋初诗歌概况1.以李昉、王禹偁等为代表模仿白居易的“白体”。

2.以“九僧”、林逋等为代表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晚唐体”。

3.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学习李商隐的“西昆体”。

王禹偁诗歌特点1.学习白居易早期“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写了许多充满现实关怀的作品。

2.长篇古体诗多夹叙夹议,已初步具有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

近体诗多以简淡平易之辞抒情写景,情味深厚、意境深远。

“西昆体”的产生1.主要是在馆阁修书的具体场合下创作的唱和之作。

2.是亦步亦趋地模仿李商隐诗歌的作品。

“西昆体”的特点1.诗歌内容主要是咏史、咏物、感怀以及馆阁生活感受,其中的一些咏史之作具有很强的历史反思意识和现实批判性。

2.在艺术上以雕章丽句为宗旨,讲究声律,铺陈词藻,用事深密,对偶精整。

王禹偁的古文成就1.理论主张:主张学习韩、柳古文,强调文章表达自我心志的功能,强调文章应有充实的内容,主张古文写作明白易晓。

《中国文学史》课程考核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考核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霈主编的教材《中国文学史》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1、识记:(1)文学起源与先秦文学界限;(2)先秦文学特点;(3)礼乐文化;(4)诸子百家。

2、理解:(1)先秦文学特点;(2)礼乐文化、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学。

3、运用:阅读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相关内容,了解先秦社会与文化。

第二章中国古代神话1、识记:(1)神话;(2)文化人类学研究;(3)中国神话特点;(4)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2、理解:(1)中国神话特点;(2)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

3、运用: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差异及成因。

第三章诗经1、识记:(1)诗经;(2)三家诗、四家诗;(3)“诗六义”;(4)采诗、献诗、删诗;(5)重章。

2、理解:(1)诗经成书过程与流传;(2)《诗经》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3)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

3、运用:赏析《诗经》主要题材诗歌。

第四章叙事散文(历史散文)1、识记:(1)易经;(2)尚书;(3)春秋;(4)春秋三传;(5)春秋笔法;(6)编年体、国别体。

2、理解:(1)先秦叙事散文渊源及发展进程;(2)《左传》《国语》《战国策》体例、内容和艺术特色。

3、运用:(1)浏览《左传》《国语》《战国策》选本;(2)掌握鉴赏叙事散文主要思路和方法。

第五章诸子散文(说理散文)1、识记:(1)诸子百家;(2)孔子、孟子;(3)庄子;(4)荀子、韩非子;(5)宫体诗。

2、理解:(1)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进程;(2)《论语》《孟子》《庄子》文学价值。

3、运用:儒家、道家、法家基本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第六章楚辞1、识记:(1)楚辞;(2)楚国文化;(3)离骚;(4)九歌;(5)九章。

2、理解:(1)楚辞特色与楚国文化;(2)《离骚》内容及艺术特色;(3)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 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 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 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 沈得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 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 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 的表达 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 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 卷五)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 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者,是建安时期成就 最高的一位诗人。他大力写作五言诗是为我国的 五言诗奠定基础的人。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曹植(192 — 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 王。
他的一生以公元二二O年曹丕称帝为界,明 显地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他以才华出众 深得曹操的赏识与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 志满意得,恃才傲物;后期备受曹丕父子 的猜忌和迫害,“名为王候,实则囚徒”, 怀恨早逝。

中国文学史概说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概说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概说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其实大家回想一下,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

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读巴尔扎克的人《人间喜剧》就会想起18世纪末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龌龊生活图景,读8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同样会想起文革岁月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对苦难的承担以及试图透过黑暗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

诗是需要品味体会,普希金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过去的将变为可爱。

这是1825年普希金题在一位16岁少女纪念册上的短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少女早已不是当初的少女,岁月也不再浪漫如白桦林里19世纪的俄罗斯,读这首诗的人也许阅历不同,年龄变化,但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会感谢生活的赐予,它使我们忍让、宽容、克制并憧憬未来……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

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

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

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

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

○3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古的神话、西周的诗经、春秋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研讨之机。

中国文学史概述(上)

中国文学史概述(上)

中国文学史概述文学史概说一、概述中国文学起源于社会生活实践。

鲁迅在《门外交谈》中说:“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也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1、原始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记•郊特牲》)2、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二)文字产生之后的文学二、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1、文字的作用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

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

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

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2、中国文学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

儒家思想的主流影响:①理性主义色彩: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

(二)宋诗 根据《全宋诗》,诗人不下九千人,诗篇 约20万,作家和作品数量远多于唐诗。 宋诗另辟蹊径,独具特色: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 诗。”(严羽《沧浪诗话· 诗辨》)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 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 故瘦劲。”(缪钺《诗词散论》)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 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谈艺录》一)
(三)宋代散文 宋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阶 段。明人宋濂说:“自秦以来,文莫盛于 宋。” 被明人奉为散文典范的“唐宋八大家” 宋代就占了六个:欧阳修、苏洵、曾巩、王 安石、苏轼、苏辙。 宋文的数量也超过唐文,《宋史· 艺文志》 根据不完全的资料所著录的藏书,共计 9819 部,119972卷,约为唐代国家藏书的2倍, 其中大部分是宋人的著作。 宋文平实流畅的文风,奠定了元明清三代 散文发展的基础。
清人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进一步将“体” 发展为“派”: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 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 称首。 主张分三派的有清人顾咸三: 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 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 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谗 秀洁,得词之中正。 (高佑钦《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
四、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词:被誉为“一代之文学” 1.宋词繁荣的情况: 宋朝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士人妇女,都爱 好词章,《宋史· 乐志》说:“太宗洞晓音 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 三百九十。”南宋太学生俞国宝将《风入 松》一词写在西湖边酒楼屏风上,宋高宗 见了,将其词“明日再携残酒”句改为 “明日重扶残醉”。(见周密《武林旧事》 卷三《西湖游幸》)
宋代文学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中国文学史诗经介绍

中国文学史诗经介绍

《诗经》插图
删诗说 献诗说
采诗说
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 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与礼义 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献诗说
《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弭 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 诗,瞽献曲,史献诗,师箴,瞍赋,矇 诵。
《国语》(晋语六)载:“于是乎使工 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四、歌颂祖先创业的史诗 和古老的祭歌
《生民》 • 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
《公刘》 • 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
《绵》 • 写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的
过程,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
《皇矣》 • 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
《大明》 • 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
五、反映恋爱、婚姻生活的诗 篇
1.起象征、联想、比拟作用
• 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桃之夭 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
• 如《秦风·蒹葭》
3.其协调韵律作用
• 如《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 复沓
(又叫复叠、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 法,也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各章的 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 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 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汉书•艺文志》
赋诗言志
《国语·晋语四》:秦伯赋《采菽》,公子赋 《黍苗》……秦伯赋《鸠飞》(实为《小 雅·小宛》“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公子赋《河水》,秦伯赋《六 月》。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哭秦廷,秦王赋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中国文学史资料

中国文学史资料

中国文学史资料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

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

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

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动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规律之后,就产生了节奏。

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的村落中,每当春天到来,准备开始农耕之际,为了祈求丰盛的收成,要举行祭祀之类的活动。

秋天收获之后,也要举行类似的活动、仪式,从中便产生了歌谣,这些歌谣就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之一。

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

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这些远古歌谣和神
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说《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承载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五千年大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尽在其中。

它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

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时期为“古代文学史”,后时期为“近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为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及以后的不断进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从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一.中国文学史的起源简介: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

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

据甲骨文字和岩图记载,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体力的张弛和工具使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规律之后,就产生了节奏。

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也就是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的村落中,每当春天到来,准备开始农耕之际,为了祈求丰盛的收成,要举行祭祀之类的活动。

秋天收获之后,也要举行类似的活动、仪式,从中便产生了歌谣,这些歌谣就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之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

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二.古籍记载: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看来,颇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

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虽只有一句,却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比较可信的夏代诗歌的遗文。

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后来的文字记录大多是片断零散的,有些已经被后人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并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三.文明标志: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随着甲卜辞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

然而,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

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四.文学形式: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

《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葛天氏”,应该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

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

其内容从八阕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

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形态。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五.主要特征: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形成和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①容易引起具体意象。

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其自身排列有时就会引起其中一种具体的意象。

例如赋和骈文,就大量运用同形旁的字。

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②汉字一般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这就使中国诗歌的音节变化有了一整套独特的谨严的格律,并且在外观上构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

③汉语有四声,诗人们利用汉语言的这种特性,写诗时注意字声安排,于是,近体诗(五言律诗、绝句,七言律诗、绝句)、词、散曲等诗歌体应运而生,并统领诗坛达千年之久。

诗歌,充分利用四声变化,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④文言文,作为特殊的书面语言,可与日常用语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就发生了文学在文言和白话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内容与形式皆有巨大的差异的现象。

六.思想体系: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

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

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

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

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上述内容特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

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

儒、道、释三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继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思想。

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

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趋向,那么,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则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常有的心理状态和艺术意念。

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总体风格的影响占着主导的方面,但老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法,指出“有生于无”。

这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练的艺术表现形态上的特点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

中国文人不喜欢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创造出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②“大制不割”、“道法自然”。

“不割”即强调一种自然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的纯朴、素朴、浑朴。

然而,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

因而,中国文学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凿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大多数中国作家毕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他们艺术道路的真实反映。

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藏针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

这两种审美观,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七.文学演进: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每个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成熟的过程,所谓文体发展不平衡,包含这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

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

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这很容易理解。

三.地域的不平衡。

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辅相成的因素。

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3.复古和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八.不同时代的分期: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时期第二段:秦汉时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上古期: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

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

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