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研究
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分析
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分析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当代视觉文化的哲学分析当代社会中,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以日常生活为例,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街头宣传,都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视觉符号。
视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其中,视觉隐喻和空间转向是当前视觉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理论概念。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哲学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视觉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视觉隐喻是指通过视觉符号来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或观念的方法。
隐喻是一种比喻性和隐晦性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不同概念进行关联,以达到与观众之间的心灵沟通。
在视觉文化中,隐喻主要通过图像和符号来实现。
比如,在一些广告中,产品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画面,通过视觉的表达方式,传递出产品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种隐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美学上的享受,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一种生态伦理的思考。
视觉隐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视觉隐喻的出现与演进,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在过去的时代,视觉隐喻往往强调权威、规则和统一性,而在当今社会,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发展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图像和符号的表现形式上,更反映了社会人群思维方式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演进,视觉隐喻将继续不断变化和扩展,成为呈现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窗口。
与视觉隐喻相对应的是空间转向的概念。
空间在视觉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符号的载体和表现基础。
空间转向强调了对空间的审美和感知的重视,它使我们从以往的线性逻辑思维转向空间和形象的感知。
空间转向的视觉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空间转向通过扩大视觉的维度和层次来打破传统的平面观念。
当代视觉文化中的空间更具有深度和层次感,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设计,让观众在有限的画面中感受到无限延伸的空间感。
这种空间感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透视、虚实结合等,通过对视觉符号的运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体验。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多义性考察
于一词多义的研究可以解释词的多义形成的深层次的原
理、 思考和 表达新概 念, 这样就形成了 认知投射或映 射, 这种
创造性的隐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的 抽象意义。认知语言 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 , 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
词语有多种具有互相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其研究表 明多
义现象是 通过人类认知手段( 如隐喻、 转喻) 由一个词的中 心意 义或基本意义向 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 是人类认知范 畴和 概念化的 结果。( 赵艳芳2 0 0 1 : 3 6 ) 综上所述, 认知语言学通过范畴化的原型理论来分析 词的多义现象 , 重在解释如下两个解决不充分的问题: 什么
纵 坐标
因素促使词义引申的( 词义引申的动因) ; 词义通过什么途
径导致引申的( 词义引申的规约方式) 。当下越来越多的学
者将以上问题应用于汉语 涮义的研究 , 通过立足基本范畴
词, 运用隐喻、 转喻理论建立起词内部的多义聚合网络, 解释 多义形成的动因, 本文正是在原型范畴的范式下, 通过分析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 深” 的多义现象, 探讨“ 深” 的多义形 成的认知理据。
湖南社 会科 学 2 0 1 6 / 6
汉 语 空 问维 度 形 容词“ 深" 的 多义 性 考察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他提出从隐喻到转喻的连续体:多重对应 隐喻→单一对应隐喻→述谓用法的转喻→ 指称转喻。
• 在通感形容词例子中,判定不同感官域是否为独立的 域涉及认知域的层次性问题。在具体的层次上,他们 相互独立,映射发生在域间;但在总的感官体验的层 次上,不同的感官都是其次域,故映射发生在域内。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Haser(2005:30)的观点值得借鉴:借助母域或其它 类似概念作为区分隐喻和转喻的标准是存在问题的。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UP”和“MORE”的概念可以说明“字面义-转喻-隐 喻连续体”的四个阶段:
UP 分离
MORE
UP︱MORE
隐喻 MORE IS UP 完全隐喻 UP FOR MORE
合并
UP+MORE
UP
部分隐喻 UP FOR UP+MORE 字面义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这显然是隐喻。 Barcelona(2000a)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隐喻映射发生在具体的
听觉域“deviant sounds” 和具体的视觉域“deviant colors”之 间。色彩认知域有内在的标准,人们从不同的维度来识解色彩, 有时会看到一些打破标准的色彩。 “deviant sounds” 被理解为 “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sounds”; “deviant colors”被理解 为“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colors”。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_研究现状和分歧
2009年2月第25卷 第1期外国语文Foreign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Feb.,2009Vol.25 No.1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张 辉 杨 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外语研究》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39)提 要:转喻研究似乎一直处于隐喻的阴影中,居次要地位。
从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及一般特征入手,以动词短语、熟语、通感形容词等为例,从二者的功能、产生的基础、映现发生的范围、映现的方向、形式差异、映现与突显、推理的假设性和判定的主观性等方面探讨区分二者的若干标准以及存在的分歧和问题,并强调转喻在人类认知模式中的基础性地位,并揭示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识模式的本质特征及其区分。
关键词:隐喻;转喻;区分标准;熟语;映现中图分类号:H31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9)01-0081-08D isti n cti on Between M et aphor and M etony m y:Sta tus quo and D is agreem en tsZHAN G Hui YAN G B oAbstract:It see m s that met ony my has al w ays been in the shadow of metaphor and considered secondary t o the latter.Be2 ginning with their definiti ons and general attributes,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es of verb2phrases,idi om s,synaesthetic ad2 jectives,etc.,this paper discusses their distinguishing criteria,the disagreements and p r oble m s thereof thr ough their func2 ti ons,foundati ons,mapp ing categories and directi ons,f or mal differences,mapp ing and highlighting,referencing hypotheti2 calness,and subjectivity of identificati on.The ai m of this paper is t o emphasize the funda mental status of met ony my and t o further exp l ore the nature of and distincti on bet w een metaphor and met ony my as t w o basic cognitive models.Key words:metaphor;met ony my;distinguishing criteria;idi om;mapp ing 引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往往是厚此薄彼。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
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分析本文利用隐喻理论分析空间维度词“高、低”在空间域的初始意义及其向不同概念域的投射情况,探讨其意义之间内在的认知联系。
标签:空间维度词高低认知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
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隐喻分为三大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
结构性隐喻指一个概念通过另外一个概念来组织和构筑,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或完全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实体隐喻指我们把对实际物体和物质的经验投射到很多抽象的物体上去,把这些抽象的事物(如事件、活动、感情、思想等)也看作实体和物质,从而对很多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或接触的精神现象也可以进行指称、分类、组合、量化和推理。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
空间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不仅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而且能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在不相容的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的关联。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体验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在我们社会物质化的环境中找到。
本文就空间维度词“高、低”的隐喻现象加以分析。
一、“高、低”的初始意义“高、低”和其它空间维度词如“大、小”“长、短”“宽、窄”“粗、细”等一起构成了人们可感知的基本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现代汉语小词典》和《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等对“高”的第一条释义都是“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和“低”相对)。
对“低”的释义是“从下向上距离小;离地面近”(跟“高”相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初有关“高、低”的词语。
“高楼大厦”“地势高”“高山”“高原”“低地”“低谷”“水位低”等。
人们在表达“高、低”的概念时,是以地平面为参照的,即地面以上延伸的距离越远就越高,反之则低。
汉语维度形容词“深”语义系统研究
汉语维度形容词“深”语义系统研究伍莹【摘要】“深”是描述容器内部垂直维度或水平维度的形容词.“深”的语义特征为:方位性、方向性、内向性、容器图式性、底部难以到达性、非易视性,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4【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深;空间义;隐喻义;语义系统【作者】伍莹【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1以往汉语学界除了任永军[1]和金美顺[2]对“深”的空间义和隐喻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之外,几乎没有人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任永军和金美顺通过与其他维度形容词的对比分析了“深”空间义的语义特征,但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深”语义的本质。
因为没有揭示出“深”本质的语义特征,所以他们对“深”隐喻义的研究也不充分。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在海量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深”的空间义,①并在空间义的基础上探索“深”的隐喻义。
一、空间义空间维度形容词表示的空间维度特征必须借助于所修饰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特征来体现,实质上,维度形容词的语义特征与所修饰的名词的语义特征是相互缠绕的,因此,以下在分析维度形容词“深”的语义特征时,既分析了“深”本身的语义特征,也分析了与“深”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
(一)“深”的语义特征任永军认为“深”的语义特征为“方向性、非实体性、非易视性、穿透性”;[1]金美顺认为“深”的语义特征为“一维、方向性”。
[2]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深”的语义特征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深”最主要的语义特征有:方位性、方向性、内向性。
1.方位性。
“深”既可以指垂直方位的维度,又可以指水平方位的维度。
第一:垂直方位根据事物垂直的参照面(开口面)是否是水平面,可以把垂直方位分为两种:常态垂直和异态垂直。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认知研究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认知研究作者:姚晓雨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9期摘要:本文基于维度范畴框架和语料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的非标记性空间维度形容词的双音节词化现象,阐释词化能力与人类认知等级之间的关系。
汉语非标记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等级次序如下:高>深>长>宽>远>粗>厚>大。
研究发现,出现这一等级次序的原因是人类空间认知层级的近似原则,这在心理空间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关键词: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认知等级原则非标记性一、引言我国现代汉语中存在八对空间维度形容词,分别为:高/低(矮)、深/浅、远/近、大/小、长/短、厚/薄、粗/细、宽/窄(金美顺,2009)。
这些形容词用于描绘具备一定形状的物体在空间中所占据的空间量。
在这些空间维度形容词中,表示维度扩大的词(高、深、远、大、长、厚、粗、宽)是无标记的(unmarked),而与它们相对的表示维度缩小的词(低、浅、近、小、短、薄、细、窄)是有标记的(marked)。
非标记词具有认知显著性(cognitive salience),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沈家煊,1999;张凤,1999)。
同时,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双音节化趋向。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汇的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国内外学者对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语义研究(陈舜婷,2010;Liu,2016;Wu,2013)、认知分析(刘桂玲,2017;陈琦,2012;张志军,2010;尹夏燕,2014)、汉外对比(魏丽春,2016;章琪,2016;田玉粉,2016;丁碧草,2015;权美玲,2015)和系统研究(周磊,2016;徐今,2015;Shimotori,2016;Vogel,2004;Lang,1989)。
目前还没出现专门研究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双音节词化现象的论著。
因此,对此展开论述实有必要。
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习得的量化研究
英语空间维度形容词习得的量化研究作者:***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2期摘要:通过两种不同任务类型的测试,从理解和输出两方面来考查中国学生空间维度形容词的习得情况,并结合二语习得和认知语义学对数据结论进行解释。
实验表明:只有约60%的受试掌握空间维度形容词并能熟练运用NA表量构式;在NA表量构式中,学生多使用积极维度形容词,同时在句子翻译中,消极维度形容词几乎没有出现;部分学生在短语与句子测试部分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构式。
关键词:空间维度形容词;NA表量构式;二语习得;认知语义空间维度形容词(spatial dimensional adjec-tives)是具有空间表达意义的形容词(李宇明,1999),它可以计量事物的一维或二维平面属性(如长短、高低、深浅、宽窄、厚薄等)、三维立体属性(如大小、粗细等)以及事物间距离。
人类通过度量事物的空间属性,了解其空间特征及与其他事物的位置关系,从而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把我们感知的客观世界具像化。
空间量度的描述离不开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由数词和量词构成。
在现代汉语中,要表达事物的空间量时,存在两种表量构式:“AN表量构式”与“NA表量构式”(罗思民,2014)。
其中,A代表空间维度形容词,N代表数量结构或名词短语,相较而言,AN构式出现频率低,用法有限制;NA构式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自由(邢福义,1965;陆俭明,1989;李宇明,1999;智红霞,2007)。
在世界语言中,有的语言有“NA表量构式”,有的无“NA表量构式”,且“NA 表量构式”所表意义存在“绝对量”和“相对量”差异(罗思民,2014;Schwarzschild 2005;Sawada & Grano,2011)。
因此,笔者选取在各语言中普遍存在的“NA表量构式”为重点。
不难发现,虽然国内外有众多研究者从结构、语义、认知、类型学等方面对数量形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从二语习得角度来分析表量构式的论著还不多见。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
隐喻
1
2
引言
隐喻的分类 隐喻的原则
3
引言
• 当代认知科学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 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 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这就 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体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
Metaphor and Metonymy
Supervisor:
Reporter:
主要内容
1
引言 隐喻 转喻
2
3
4
隐喻和转 喻的关系
总结
5
引言
•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
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 对象。
•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
本体性隐喻
(2)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s):将本体视为一种容 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 e.g.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视觉领域看做是一种容器) In danger.
(3)拟人隐喻(Personification):将事体视为具有人性就 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 e.g. His story explains to us that… This fact argues that…
音
音同形异义异 (homophone)
音异形同义异 (homograph) 完全音同形同义异 (perfect homonym)
形
异
同 同
义
异
异 异
汉语空间形容词“深 浅”语义的认知识解
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语义的认知识解作者:王内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1期摘要:基于“深/浅”转隐喻词义关系,运用认知识解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探究详略度、聚焦、凸显、视角如何参与转隐喻构建,进而揭示转隐喻如何参与语义扩展及其背后的认知动因。
研究发现:“深/浅”语义扩展过程中聚焦识解和转喻机制紧密相关;“深/浅”语义扩展过程中凸显识解和隐喻映射紧密相关;视角识解参与语义扩展形成空间意义不同方向,即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深/浅”语义扩展均采用“大颗粒”详略度。
关键词:“深/浅” 认知识解语义扩展中图分类号:H1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209-03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转隐喻认知思维是造成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认知理据。
Taylor(2001)主张隐喻和转喻思维是词义范畴拓展的两种重要认知机制。
“深/浅”其原型意义为空间义,后来出现了许多其他非空间意义,如颜色“深”、感情“深”等。
国内学者针对“深/浅”空间义和其他非空间义之间的词义范畴关系展开研究,都认为转隐喻是“深/浅”词义扩展的主要机制。
然而,卢卫中(2018)认为在以往对构词理据和词义扩展理据分析的研究中,虽然分析了隐喻和转喻在词的构成与词义的形成和扩展中的作用,却没能指出这种认知基础的理据性。
他提倡在词义理据分析过程中引入认知语法的识解理论。
国内学者多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深/浅”进行语义研究。
王尚(2018)运用原型理论、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建构“深”原型义和非原型义的语义网络,并分析从原型义到非原型义的语义扩展机制。
王芳(2017)揭示“深/浅”隐喻路径方式并将其和英语“deep/shallow”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采用认知识解理论对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的多义项作出认知识解分析,探讨认知识解活动如何参与转隐喻词义扩展,进而弥补以往转隐喻词义扩展分析所带来的认知动因解释不足问题。
《2024年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范文
《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篇一一、引言空间范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之一,它涉及到我们对物体、事件和现象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方向、距离、形状等属性的理解和表达。
随着认知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的意义、方法及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研究的意义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如何理解和表达空间信息,以及这种理解和表达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首先,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世界的机制和规律,从而推动认知科学的发展。
其次,空间范畴的研究对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然语言中的空间信息,实现智能导航、机器人视觉等应用。
最后,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空间感知障碍、空间认知障碍等问题,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的研究方法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其中,实验法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让被试者完成空间定位、方向判断、距离估计等任务,从而观察和记录被试者的反应和表现。
此外,观察法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被试者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表现,了解其空间认知的特点和规律。
问卷调查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收集被试者的主观感受和看法,从而了解其对空间信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四、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的研究进展空间范畴认知语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研究者们发现人类的空间认知具有多维度性,包括方向、距离、形状等多个方面。
其次,研究者们还发现人类的空间认知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即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受到自身经验和环境的影响。
此外,研究者们还探讨了空间范畴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即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来表达和理解空间信息。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们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实验法和观察法,还借助了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眼动追踪技术等,来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被试者的反应和表现。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时间概念的构建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时间概念的构建朱莉华;白解红【摘要】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两种方式,空间与时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在语言中更有淋漓尽致的表现,因而汉语中存在大量借用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概念的词语,如"长、深、大".通过对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长、深、大"的语义研究,来考察汉民族如何通过"长、深、大"的空间概念来构造时间概念.【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7(046)003【总页数】5页(P137-141)【关键词】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空间概念;时间概念;认知机制【作者】朱莉华;白解红【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正文语种】中文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两种方式,也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两个侧面。
事物总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这就为一个转喻另一个提供了客观条件。
空间比时间感知起来更加直接和具体,因为人具有感知器官,可以感知到存在空间中的物体和形状,而不具备感知时间的器官,空间的显著度比时间高,空间的显著度主要因为他们各自的空间属性。
空间与时间之间这种密切关系也会映射在人类的认知当中,体现在语言之中,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表时间概念的词语借用空间词语来表达。
空间维度形容词又被称为空间量度形容词。
陆俭明根据维度形容词是否含有[+量度]的语义特征,以及能否在“A+(了)+表示定量的数量词”格式中出现并且表示偏离的语法意义,提出了“量度形容词”。
这类形容词主要有:大、长、高、宽、厚、深、粗、重、多等积极量度形容词,典型的量度形容词都是单音节的积极量度形容词[1]。
沈家煊认为词语分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环境一般比有标记的多,使用频率比有标记的高”[2]。
积极量度形容词是无标记的,而消极量度形容词是有标记的,并提出了量度形容词一般为无标记的词汇,如“长、宽、高、大”等。
中韩空间形容词转移意义对比研究——以通感转移为中心
付 呈 ,o 1 三 罟 旮 对 斟 亡 1 ]号 o 1 畸.
0 1 口 1 詈 鬯早斟 卫
叫 亡 } 导 叫 呈 畸昙 叫詈 舍号斟
q 丑亡 十 .日 1 旱 芒 叫叫 ]_ 叶斟 q - o 1 刮斟 司告 舍号 斟 亡 1 1 旱 鲁
0 1 7 丑咀 暑牟号 灭 1 吾・ 巷 罟 工 叫司苦o 1 召鲁
号 7 1 卺 呈 ,吾 寻 o 1 ‘ 付’ 鲁 7 1 卺 旦呈 罟
牟 烈. 叶.旦告 告人 } q 1 召
王 ,罟 - 7 7 1 卺叫 1畸斟 吾 。 世 罟 目 7 舁 人 斟亡 十 卫
赴 异7 1 -对 0 1 7 1 .L 十 叉 1 世 x - ] 1 王告 营 牟 c } . 县 卫 - " t 7 1 卺o 1 马告 ( ) { 茴寻 叫呈
q 1 斟q 寻7 引 苛舍营 牟
早芒号 巷 斗.
o 1 牟 罟
斟告 亡 { 1 直斗 7
哥 叫 苛舍
1 . 罢
芒 q二 亍 L 告 叫 口 1 暑 日 号人 三 鲁
吾・ 茴 罟
罟
軎人 } o 1 皇 j 口 1
亡 } 1 圣 鬯干 吾
畸/ 赏斟’ ,‘ 亡 } / 亡 } ’ ,‘ 鬯斟/ 7 1 -  ̄畸’吾 皇 ] 口 1
呈 捌 卦 营 牟 卫 ,2 o J‘ 鬯’ 刮- , t
2 . 3 卫 芒 寻 7 1 卺
o 1 付钏 苗 芒 日 罟 } c } i 刮 寻 烈告号 o 1 o - t 告 ‘ ’
辐射 型维 度 粗 / 细 大/ d ,
亡 { 1 ,O 1 詈 亚 斟告 县 詈 鲁 芒 卫 刚- , t 告 罟
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研究
外部世界 的认知是 以空间概念 为基础的 ,而 汉语 中很 多非 弓言 I 空 间 维 度 形 容 词 , 空 间 形 容 词 是 表 达 空 间 的量 度 形 空间概念 都是 由空 间概 念隐喻而 来的 。而空 间形容词 的 内
一
、
容 词 ,在 语 义 上 具 有 [量 ] [ 空 间 ] 义 共 性 特 征 , 有 一 部 不 同语 义 之 间都 存 在 着 由 空 间 概 念 到 非 空 间 概 念 的 隐 喻 + 和 + 语 维 、二 维 、三维 ,如 “ ” “ ” “ ” “ ” “ ” 高 低 矮 深 浅 “ ” “ ” “ ” “ ” “ ” “ ” “ ” 等 。对 空 长 短 远 厚 薄 粗 细 单 个 维 度 形 容 词 的 系 统 性 研 究 。本 文 主 要 研 究 “ ”, 因 深 为 “ ” 和 其 它 空 间 形 容 词 相 比 ,有 两 个 基 本 义 。 人 们 对 深
[6C o t i la. a ia o sr c inG am rM . xo d 1】 r f ,W i m R dc 1C n tu to rm a [] O fr : J
O f r ni e si y r , 2 0 . x o d U v r t P es s 0 1
【71 s em t ,I r i. n e iie Po on 【]O f r:O f r 1]] p lah d tn Idf n t rn usM . xo d x od a a
U v r i y P e 1 9 a ni e s t r s S, 9 7 .
[ 8 H s e m t ,M r i . h e m t y o r m a ia e n n : 1 】 a p l a h a tn T e g o e r f g a m t c 1 m a ig s m n i m p a d r s 一 i g i t c o p r o 【 ] T e e a t c a s n c o 1 n u i c m a i n J . h s S s n w p y h l g f l n u g ,2 0 , ( ). e s co o y o a ga e 0 3 2
《2024年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范文
《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篇一一、引言空间是人类思维与交流的重要范畴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空间范畴在人类思维中的表现及其语义特性。
本文将针对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空间这一重要概念。
二、空间范畴的认知基础空间范畴的认知基础主要涉及人类对空间关系的感知、理解和表达。
人类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感知空间关系,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对空间的认知。
这种认知过程是动态的,涉及到空间关系的相对性、方向性以及连续性等特点。
三、空间范畴的语义特性空间范畴的语义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多义性、隐喻性和文化性等方面。
首先,多义性表现在同一空间词汇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如“上”既可以表示方位,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如“质量优于”;其次,隐喻性表现在空间词汇常常被用来表达非空间概念,如“人生道路”;最后,文化性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四、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揭示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规律;心理实验则通过观察和操纵被试者的心理过程,探究空间范畴的认知机制;神经科学研究则通过观察大脑活动,揭示空间范畴的神经基础。
五、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模型基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模型。
该模型包括感知输入、认知加工和语言表达等三个主要部分。
感知输入阶段,人们通过感官方式获取空间信息;认知加工阶段,大脑对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对空间的认知;语言表达阶段,人们将认知结果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六、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应用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在教育领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在语言教学领域,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空间词汇;在人工智能领域,可以用于开发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准确性。
英汉空间维度词“长、短”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
英汉空间维度词“长、短”的认知隐喻对比研究王银平【摘要】Spatial metapho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ur cognition and many abstract concepts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This paper proceed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spatial dimensional term “long”and “short”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ased on plentiful language data.This study discovers metaphorical mappings of “long”and “short”mainly cover the domain of time,sound,evaluation and de-gree.%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
对空间维度词“长、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英汉空间维度词“长、短”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声音域、评价域以及程度域。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空间维度词;长;短;认知隐喻【作者】王银平【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新郑 451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传统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Lakoff & Johnson认为,“我们的经验和行为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隐喻性构建的。
”[1](P147)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或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
汉语维度形容词“高”语义特征分析
汉语维度形容词“高”语义特征分析伍莹【摘要】“高”是描述物体垂直维度“高度”的形容词.“高”有两个空间义,即维度义和位置义,维度义和位置义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高”本身的语义特征为:垂直性、方向性、延伸性;与其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为:固定的底部、完形结构、垂直维度最大、垂直维度功能凸显.【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9)007【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维度形容词;“高”;语义特征【作者】伍莹【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1“高”有两个空间义:一是维度义,如“高楼、高山”;二是位置义,如“云很高、鸟巢很高”。
“高”维度义和位置义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它们都是参照面到物体某一点的垂直距离。
关于维度形容词“高”语义特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所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Bierwisch指出,德语“hoch(高)”的语义特征为:一维空间、垂直性[1];Vogel指出,瑞典语“hog(高)”的语义特征为:垂直性、方向性、参照面[2];任永军认为,“高低”有很强的方向性,其方向性包括两个方面,即方向的角度和方向的具体内容,方向的角度指其方向与地面垂直,方向的具体内容指其具体的方向是由下而上[3];金美顺指出,汉语“高”的语义特征为:一维空间、方向性、向上[4]。
已有研究虽然揭示出了“高”的一些语义特征,但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其语义的本质,并且它们只分析了“高”本身的语义特征,却很少分析与“高”搭配的名词的语义特征。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在海量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分析“高”的语义特征。
一、“高”的语义特征(一)垂直性垂直性是维度形容词“高”最凸显而又最重要的语义特征。
Lyons指出,我们通常以直立的姿势生活在地球上,天空在我们之上,地面在我们之下,人体在垂直维度上具有不对称性,这些都是我们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这些经验使人们认知了事物垂直维度的方向性,即向上和向下的区别。
英汉语“深”的空间隐喻
英汉语“深”的空间隐喻李梓【摘要】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是空间域,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构建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和对比了英汉语中“深”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源于“深”概念的四个特点,目标域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深”概念具有五个性质.【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5页(P125-129)【关键词】深;空间隐喻;英汉对比【作者】李梓【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Lakoff &Johnson 1980,Lakoff 1987, Paivio & Walsh 1993)。
Lakoff 等提出,人类概念系统是围绕具体概念来建构的,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相对抽象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最先发展起来的能力就是空间认知能力。
通过对空间的认知,人类获得最直接最基本的体验。
因此,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域是空间域。
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把空间关系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来理解和思考更抽象的概念,就形成了空间隐喻。
Lakoff & Turner(1989:99-100)认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image schema metaphor),在投射过程中,空间意象及其内在的逻辑被保存下来。
这种隐喻性投射是基于人类的生理、身体及生活经验的,是人的生理基础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空间隐喻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国外对空间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介词(如in, at, on ,over,under etc.)、动作动词(motion verbs,如:come, go, etc.)甚至动作事件(motion events)(Hill,1982;Vanparys,1984; Klein,1987;Dahl,1995; Borneto,1996; Cook,1996; Dabrowska,1996; Bickel,1997; Yu,1996)。
国内空间维度形容词研究概览
国内空间维度形容词研究概览作者:周磊刘丰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空间维度形容词近年来不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国内学者们结合语料库,从认知隐喻、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空间维度形容词国内研究走向。
关键词:空间维度形容词隐喻语义句法当代认知语言学家们将隐喻定义为认知世界的感性方式。
在中文里共有7对空间维度形容词,即:大小、长短、厚薄、粗细、宽窄、高低、深浅。
与国外学者们关注儿童认知发展不同,国内学者主要从它们的功能意义出发,进行了大量研究。
任永军(2000)研究了它们的本义和隐喻义,认为它们是内部紧密相连的整体,但也各有区别,它们每一对都有各自侧重的修饰物体。
从隐喻义来看,空间维度形容词也可以指示时间、声音、年龄、色彩、智力、地位、知识、情感、特征、力量等。
周江林,张家强(2003)考察了BNC语料库中high和low的物种目标域,即数量、状态、地位、时间和感觉,通过大型语料库,他们发现这两个词的语义拓展较复杂并且由规则限制,比如数量多的用high,数量少的用low,质量好的用high,差的用low,这两种隐喻规则按顺序限制其用法。
当二者同时存在时,前者优先于后者。
金美顺(2009)选取“深”来解决诸如其不同意义间的隐喻义和转喻义关系,隐喻和转喻路径等,通过分析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从语义、形态和句法层面得出其语义特征是向下和向里的。
张志军,孙敏庆(2009)从四个目标域对比汉俄语中的“深”/“浅”,发现从空间域到时间域、色彩域、社会关系域和程度域的映射过程中,这两种语言具有非实体性、可容纳性、非易达到性和非易视性。
张小妹(2011)在隐喻理论框架下重点研究了英汉语中“大”/“小”、“长”/“短”、“高”/“低”的不同隐喻义,“大”/“小”的目标域分别是时间域、年龄域、抽象价值域、状态域、数量域和感觉域;“长”/“短”的目标域是时间域、感觉域、状态域;“高”/“低”的目标域主要是状态域、等级域和感觉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的研究本文运用转喻和隐喻理论,基于CCL语料库,聚焦考察空间维度形容词“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
研究发现:第一,“深”有两个基本义,[+内向]空间,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下向]空间,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
第二,“深”有三种转喻义,转喻[+下向]的容物,语义表示下向的距离大;刻画[+内向]的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
第三,“深”有四种隐喻义,隐喻容器、方向、行为和容物。
“深”的语义发展路径是从基本义到转喻义,再形成隐喻义。
标签:空间维度形容词深基本义转喻义隐喻义一、引言空间维度形容词,空间形容词是表达空间的量度形容词,在语义上具有[+量]和[+空间]语义共性特征,有一维、二维、三维,如“高”“低”“矮”“深”“浅”“长”“短”“远”“厚”“薄”“粗”“细”等。
对空间维度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汉对比方面,而缺乏对单个维度形容词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深”,因为“深”和其它空间形容词相比,有两个基本义。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而汉语中很多非空间概念都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
而空间形容词的内部不同语义之间都存在着由空间概念到非空间概念的隐喻现象。
因此,空间形容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深”的语义问题,而且对汉语整体隐喻现象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文献显示,目前关于“深”的研究成果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系统内的研究,如任永军、藤向农(2001);二是语言系统外的研究,如蓝纯(2005)、张琦(2005)。
任永军与藤向农(2001)根据认知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形容词“深”“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分析。
任永军、藤向农(2001:25~26)还指出“深”和“浅”的三种隐喻义:一是表示时间,如“深夜”“夜深人静”;二是表示颜色,如“深色”“浅色”;三是表示其它抽象观念,如与[+非易视」语义特征有关的“内容”、与[+非实体]语义特征有关的“印象、感受、感触”、与“从上到下的距离”有关的“学问、感情、积淀”等。
这些研究大多着眼语际对比或语内对比,或者是相反空间形容词的对比,但对单个空间形容词的深入研究较少。
三、“深”的基本义空间形容词的本义主要表示“事物本身的空间量”。
空间形容词有一维、二维、三维,“深”属于三维空间形容词,以下是不同汉语词典对“深”语义的解释。
“深”用来表示“深度”,如“花亭湖很深”“洞穴很深”。
可见“深”的语义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现代汉语词典》,2002)。
“花亭湖很深”中的“深”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
“洞穴很深”中的“深”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基于《说文解字》和汉字形态学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深”原用来测量水的深度,如“这口井水有多深?”“这湖水有多深?”但后来“深”形容的物像在发生变化。
如上表中用“深”来描述洞穴、庭、院子等。
我们知道,“洞穴、院子”属于三维空间的物像,但同时也属于容器的物像,和水有共同的属性。
由此可知,“深”可以用来刻画三维空间的物像。
在字词典中,“深”的基本义有两个,第一个是表示从上到下的距离大,即“下向”,属于纵轴概念。
第二个是表示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即“内向”,属于横轴概念。
可知“深”是具有[+方向性]语义特征的形容词。
指“下向”,如“镜泊湖很深”;指“内向”,如“洞穴很深”。
以下分别对“深”的“下向”和“内向”义加以探究。
(一)下向空间本文主要从意象图示概念的三个要素来分析“下向”的语义。
意象图式概念是由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参照点、路径、事物(蓝纯,1999)。
“深”是具有[+方向性]语义特征的空间形容词,“深”表示地面以下的距离大,其方向是地面的下方,具有[+下向]的语义特征。
如“湖水很深”。
根据意象图式概念可知,“深”的参照点是水面,其路径是水面以下,所指的事物是水。
“深”的参照点原本是水面,但是从纵轴的基本属性来看,还可以投射到其他参照点。
(1)a.北京永定门外头,挖了这么一个大坑,深,那可深了去了,多少死人都拉到那儿去了。
b.什么的,他们烙的那个,拿大锅,深锅,庙里寺里头烙那个跟咋烙那个。
通常情况下,“深”的参照点为水面,但从例句可知“深”修饰的还有“沟、坑、锅、土地”等,“深”表达容器的空间量,而参照面“容器的表面”投射到容器的口沿位置。
从例句可知,“深”的参照面,其投射过程是: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
从例(1)可知,虽然“深”的参照面发生改变,根据参照面的的改变得出其路径的顺序如下:水面以下-地面以下-表面以下-容器的口沿位置以下。
因此,可以得出“深”的路径可说是纵概念中的“下向”。
从例(1)中我们已经得出“深”可以刻画三维空间物像。
三维空间概念,即表示容器的空间量,如例(1)中的“坑、锅、沟”都属于容器,本来“深”所刻画的物像是水,盛水也需要容器,因此“深”就可以用来刻画“锅、沟”等物像。
因此,可以得出现代汉语“深”的“从上到下的距离大”这个语义是从原始义“水深”发展来的基本义。
“深”的参照面是: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路径是下向的纵概念;所刻画的物像是三维空间的容器。
(二)内向空间以下结合例句探讨横轴概念”深”的参照点、路径及物像。
(2)a.我国也找到过两三百米深处的铜铁矿。
b.不必先加热空气和锅底,而是直接深入食物内部。
c.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
下向的“深”,其参照点有四个:水面、地面、表面、容器的口沿位置。
但由例(2)可知,内向的“深”,其参照面只有“事物的口沿位置”。
纵向轴转到横向轴,因此路径也随着有所变化。
“深”的路径根据内向的语义特征,从纵向轴延伸到横向轴,导致下向的路径投射到横向。
因而“深”的路径可说是横概念中的“内向”。
含有[+内向]语义特征的“深”和含有[+下向」语义特征的“深”相同,所刻画的物像依然是三维空间概念,即表示容器的空间量,如山洞、洞穴、树洞。
“深”有两种语义,即[+下向]和[+内向]。
根据这两种语义特征,产生两种基本义。
“深”通过基本义的语义映射,形成了转喻义和隐喻义。
“深”可以刻画三维物像容器,通过转喻,能刻画容物,表示容物的下向距离和内向的密度。
“深”通过隐喻,扩展为16种隐喻义。
四、“深”的转喻义转喻是指“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是用一个范畴去替代另一个有关范畴的认知过程”(Lakoff & Johnson,1980:36)。
下文分别从纵轴概念和横轴概念来分析“深”的转喻义形成的路径和类型。
从纵轴概念来看,下向的转喻义是由下向的基本义转喻而来的,参照面呈现为横线,路径也呈现为下向的箭头,但“深”所刻画的物象已经从容器的空间量转向容物的空间量。
Dirven&Verspoor(1998)提出一些转喻概念,容器代替内容,如“This is an excellent dish”,此处的“dish”指菜肴。
(一)[+下向]的容物,语义是下向的距离大,表示下向转喻的“深”。
(3)a.根深才能叶茂。
b.就是根深蒂固,牢不可拔。
例(3)中“根”,用“深”来形容,“根”不是容器,而是容物,“深”发生了转喻,刻画的物像从容器转向容物,表示从地面到根底往下延伸的距离大。
(二)刻画[+内向]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
(4)a.别乱走,这树林太深。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例(4)中,“深”刻画“树林”“草”等,转指容物的三维空间量,即密度,表“茂盛”之义。
(三)表示[+下向]的容器化,下向的距离大。
“深”原指容器的空间量,而经过转喻,也指容物的空间量,但经过容器图式化,也能指其他事物。
(5)a.林密仰面不见天,草深俯首不见地。
b.草地似乎和天空连成了一片,草深没膝。
五、“深”的隐喻义隐喻是施喻者对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确认,其真正的认知内容就是两者的相似性(王文斌,2006)。
源域与目标域所代表的两个事物无疑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个事物之所以能作为一个事物存在,就是因为具有其存在的理由,必然具有其有别于他者的特征或特性,具有其外在或内在的个性。
若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彼此之间可以完全替代,那么其中一个事物必然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
(王文斌、熊学亮,2008)。
空间隐喻,是从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隐喻。
通过“深”的基本语义的映射,“深”的隐喻义有四种路径,分别是容器隐喻、方向隐喻、行为隐喻、容物隐喻。
这部分首先从CCL语料库中选取一些例句,然后对“深”的隐喻义进行归纳。
(一)容器隐喻主要有从空间投射到事物、认知产物、心理产物的隐喻。
表示内蕴难度类事物,语义表示深奥,如例(6)a;表示知识类认知产物,语义表示深湛,如例(6)b;表示本领类认知产物,语义表示深湛,如例(6)c;表示印迹类认知产物,语义表示深刻,如例(6)d;表示积极情绪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深厚,如例(6)e;表示消极情绪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深重,如(6)f;表示负面见解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多,如(6)g;表示感觉的心理产物,语义表示强烈,如(6)h。
(6)a.教材内容很深 b.学问很深 c.医道很深d.印象很深e.友情很深f.仇恨很深g.成见很深h.感触很深(二)方向隐喻根据下向和内向的语义特征,通过空间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形成了方向隐喻义,主要有从空间到视觉的隐喻、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的隐喻。
表示[+下向]潜意识类,语义表示睡眠熟,如例(7)a;表示时段类[+内向],语义表示时段久,如例(7)b;表示颜色类[+内向],语义表示颜色浓,如例(7)c。
(7)a.深睡眠 b.夜深了 c.颜色很深(三)行为隐喻先从容器到身体器官“头脑”的映射过程,深”所刻画的物像先根据容器的可容性特征,从容器投射到脑中的认知产物,再从认知产物投射到认知行为。
表示身体行为类,语义表示深入,如例(8)a;表示认知行为类,语义表示透彻,如例(8)b;表示心理行为类,语义表示大,如例(8)c。
(8)a.介入很深 b.理解很深 c.伤害很深(四)容物隐喻“深”根据语义特征,先通过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形成了转喻义,再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形成了隐喻义。
“深”从具体的事物投射到抽象的事物,其映射过程是,先有从容器到容物的转喻过程,再有到思想类的隐喻过程。
表示思想类,语义表示巩固,如例(9)a;表示关系类,语义表示密切,如例(9)b。
(9)a.他的马克思主义功底很深 b.关系很深六、结语本文通过字/词典及CCL语料库中收集的与“深”有关的语句,对汉语“深”的基本义、转喻义和隐喻义进行分析。
得出“深”有两个基本义,即[+下向],[+内向]。
接着分析了三种类型的转喻义,即表示[+下向]的容物,语义是下向的距离大;刻画[+内向]的语义特征的容物,表示内向的密度大;表示[+下向]的容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