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墨梅》、《石灰吟》

2、解题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⑴千锤万击出深山: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粉身碎骨全不怕:即使粉身碎骨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

要留清白在人间:还要把清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⑵指导朗读。

⑶小结板书。

四、自学《墨梅》。

⑴吾家洗砚池边树: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不需要别人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

只留清气满乾坤:只要留下梅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⑵指名朗读

⑶朗读体会

⑷小结板书

千锤万击粉身碎骨若等闲

烈火焚烧全不怕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留(明志)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一】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2、《墨梅》这首诗由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交流讨论 (1)吾:我淡墨痕:淡淡的水墨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教师简介】 陈宏斌,性别男,1974年1月出生,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当前担任教导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秘书,荣获邗江区优秀班主任、邗江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多年来在陈萍等老师指导下,尝试形成“幽默大气、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教学风格、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时代》等刊物。曾获2013年第十四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扬州市第十届二分明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次在省内外学校实行公开教学和讲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仅仅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准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石灰吟》教案-1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三篇 《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六年级语文下册20 《古诗两首》

【六年级语文下册潘立辉】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作者品格。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石灰与墨梅的有关资料。 资料补充:简介作者与背景。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 3、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题,释题。 2.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 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 等词语的意思。 2。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预设: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 会怎样想、怎么说、 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 6.课后作业:练习背诵《石灰吟》。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石灰吟》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 ,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元王冕教案【第1篇】 《石灰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 《墨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墨梅》并背诵。 2.学会5个生字,理解诗句及词语的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借墨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记下自己的困惑,和同桌交流。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墨梅 于谦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3)全班交流,记下问题。 三、精读解疑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 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一课时)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诗。 1.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数字(板书6021)这个数字代表着唐代咏物诗的数量,咏物诗仅在唐代就有6021首,它的总数更是数不胜数。 我们也学过不少,比如(出图),看见竹,你会吟诵;看见梅,你会吟诵;看见松,你会吟诵。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咏物诗——《石灰吟》 石灰,你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感受石灰在我们生活中的平常。 3.吟知道什么意思吗?吟:有节奏地读,读出味道来。(古诗的一种形式) 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石灰吟》这首诗。第一自由读,第二反复读,把它读正确,读顺畅。 (1)谁来读?注意听生字是不是读正确了。 (注意评价“粉骨碎身”和我们常说的粉身碎骨意思是一样的,但读诗不是凭印象要字字看清楚) (2)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正确,而且要吟出诗特有的节奏来。 指导停顿的意韵不断,读出味道。师生配合吟读。 二.读诗。 1.通过读诗你们对石灰又有了哪些了解?提示学生看插图、默读、联系生活,看看通过读诗,你对石灰又有了那些了解?学生谈。 2.你们到底对石灰了解了多少,我出一个问题考考你们。 若等闲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句推想、联系五年级学过的《七律长征》理解都可以,并对习得方法给予肯定。) 3.石灰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结合学生回答划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首诗28个字,连用3个四字词语,12个字,学生结合这三个四字词语谈谈石灰产生的过程,结合图片以克服生活经验的不足读懂石灰的产生。

4.仅仅这样抠字眼是读不好诗的,还要想象,还要体验,要读进词语中去,读出词语背后的画面来。 引导学生从词语中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并入境朗读。 5. 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读者三个词语的感觉。把感觉带进去,再读这三个词。 6. 把三个词放回到诗中,再读整首诗.再读到这若等闲\\全不怕,再读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读整首诗。 7.你能把诗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自由说,学生说。注意评价关联词语的使用。 8.诗读到这儿,你还觉得石灰太平常吗?(指、板书不寻常)读诗我们读出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 三.读诗人。 让我们再读读这个诗人 1. 听明史中关于于谦的一段介绍。(播放)贴浓缩的四字词语。 当我们把于谦的一生浓缩成这样几个词语,好好读读,你有什么感受、什么发现?(体会人与物的相呼应)从浓缩的词语读到诗句。 2.回想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击他在意吗,烈火焚烧在乎吗,粉骨碎身他怕吗,(一一擦去),因为他——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到底要留什么在人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ppt)引读诗句。 3.从此,你还会觉得石灰平凡吗?从此看到石灰,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于谦;想起这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石灰吟》齐读。 四.尾声。 1.读诗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石灰,读诗人我们读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于谦,读诗也读人这就是咏物诗。 2.同学们,翻翻本单元的课文,从《广玉兰》到《夹竹桃》到今天的《石灰吟》后面的《墨梅》,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咏物抒情”。虽然这是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一篇关于古诗的课文,但这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是我们读那千千万万首咏物诗的开始,是我们读者

石灰吟古诗

这首诗是于谦十七岁时写的。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他不 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石灰吟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石灰吟古诗1 一、说教材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

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板书: 石灰吟明于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 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1、《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7、《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8、《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0、《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11、《杨柳枝词》【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13、《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宋】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14、《次韵中玉早梅》【宋】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15、《梅花绝句》【宋】陆游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3篇 《石灰吟》教案篇1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墨梅石灰见性情魏星执教古诗两首

墨梅石灰见性情魏星执教古诗两 首 师:现在是春天,我们来吟诵一首赞颂春天的诗,谁来? 生:《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师:非常好,非常有韵味儿,把诗的感觉读出来了。谁再来?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他背得非常有音乐感,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生齐背)——“二月春风似剪刀”,能不能说成“二月春风似菜刀”啊?(生笑) 生:我想不能吧,一来菜刀不是剪东西的,不能把叶子裁漂亮,二来用在诗里也俗了点。 师:是的,换成菜刀没有韵味儿,不精致,不雅致,对不对?你看,“二月春风似剪刀”里有个“剪“字,“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个“裁”字,合在一起就是—— 生:“裁剪”。 师:对,你看精致不精致? 生:精致。 师:由裁剪,我们还能联想到春姑娘,对不对?我们再把这首诗来读一读。(生读)

师:古诗的韵味儿,同学们朗读的韵味儿,让我们的教室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读两首古诗。(课件同时呈现两首诗)石灰,是一种矿物,它的颜色是——(生:白的)对,清洁的白色,纯洁的白色。梅花是一种植物,它的气味是——(生:清香)是啊,淡淡的清香,暗暗浮动的清香。课文预习了,诗人笔下的石灰、墨梅,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诗人王冕把墨梅比作自己,就是说他要像墨梅那样把美好的品格流传下来。 生:我觉得于谦写石灰也是写自己,表达了自己肯为国效忠,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两位同学都说到了诗人,读诗离不开诗人!谁还来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诗人笔下的石灰、墨梅,你们还有怎样的印象呢? 生:我读懂了诗人高尚的情操,他们两袖清风、为官清廉。 师:“两袖清风、为官清廉”两个词语用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先读第一首。 (生有感情朗读) 师: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 生:一般般吧。 师:太谦虚啦,岂止一般般啊。(生笑)一字不错,字字响亮,字正腔圆,给他掌声。(生鼓掌)谁还来读? (生有感情朗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 教学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梳言、造境、显象和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流程: 一、梳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墨梅》,体会到了墨梅的纯洁、高尚。记得画家王冕这样赞颂道(学生接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把迷人的清香与纯洁的品质留给了人间。这节课,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的诗人――于谦,他同样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屏幕出示全诗,师范读) (2)诗的题目读作……(生读诗题)“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如《暮江吟》、《游子吟》、《女儿吟》等。 2.读通诗句 (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3.理解诗意 (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重点讲解“假设等闲”的含义:“假设”是“好似”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燃烧好似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燃烧也好似是很平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诵读全诗) 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 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周围的墙壁,到处可见洁白的石灰身影。石灰怎么会如此洁白呢?它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石灰的知识) 2.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燃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3.体会诵读:听了石灰的自述,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正是因为石灰经过了如此复杂而困难的演变过程,所以诗人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诵读全诗) 三、显象:再现物我的形象

《墨梅》《竹石》《石灰吟》-word课件

《墨梅》《竹石》《石灰吟》 《古诗三首》(十一册)教学案例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

《墨梅》比较阅读(参考答案)

《墨梅》比较阅读(12分) 材料一:《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材料二:《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材料三:《画菊》(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1、材料一,你认为那个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 2、材料一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为什么?(2分) 不是,作者托物言志,此诗表面上写墨梅,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3、结合于谦的生平,说说材料二“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的含义?(2分) 于谦是明朝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后被诬陷杀害。据说写这首诗时,于谦才十二岁,诗中的“石灰”具有不怕牺牲,甘愿奉献,清白做人的品格,正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和一生的真实写照。“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托物言志,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野蛮统治。景帝病重,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3 分) 诗句用隐喻手法,表明了自己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也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体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5、三则材料有何共同点?(2分) 三则材料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是前2句写物,后2句言志,表明自己高尚的志趣情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第1篇】 教材分析: 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 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 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 《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才12岁。《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 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 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

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坚定的语气朗读。 5、练读,个人展示评议,集体朗读。 6、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