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5)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4)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4)

3.5 太阳系【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法学法】讨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讲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趣1.媒体播放: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入太空2.谈话:这些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事件?看了神舟十一号飞入太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讨论交流。

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把探索和游览的目光集中到了神奇的宇宙,你们向往神秘的宇宙太空吗?你们想探索神奇的宇宙奥秘吗?导入新课:我们所在的星球属于宇宙中的太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太阳系更多的奥秘吧!(板书:太阳系)(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图像、声音、动画,产生壮观的感觉。

从中国航天史上的伟事出发,选择令人激动又自豪的“载人航天”话题,以谈话方式引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祖国航天事业壮举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科学学习有着更多的神秘感与好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形成对科学新发展的兴趣。

)3.交流已有准备(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们了解了太阳系的哪些知识?(2)学生交流:(设计思路:这一环节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教学的“个性”,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对于太阳系的研究在课前就已开始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

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太阳系》【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家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达成目标教后反思交流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学达标质疑解析延伸目标精炼回顾再现目标1、师出示54页课本图片。

2、火星的表面怎么有点像地球?其他行星是不是也这样呢?揭示课题:太阳系一、太阳系家族成员1、师: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2、师引导: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师:查找资料,了解太阳系家族成员之间还有哪些不同?二、介绍太阳系成员知识。

1、师分别介绍:太阳、木星、彗星、小行星、流星知识。

2、讨论:小行星与大行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生谈收获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系家族,而且你们也学会了搜集资料,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哈雷彗星。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3章《宇宙探索》,具体内容为第1节《太阳系》。

详细内容包括: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掌握各行星的名称、顺序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 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太阳系的组成、行星运动规律、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难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系模型,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2. 新课展开:(1)太阳系的组成:讲解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2)行星运动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星运动轨迹,讲解开普勒定律,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的未知天体。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太阳系的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道关于太阳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2. 内容:(1)太阳系的组成(2)行星运动规律(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太阳系由()、()、()、()等天体组成。

(2)选择题: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2. 答案:(1)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2)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如太阳系的起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 太阳系|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 太阳系|教科版

《太阳系》教学策略
教学内容:《太阳系》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认识太阳系。

二、建立模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太阳系的概念认识。

教学难点: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的资料,建立模型材料。

学生准备: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规律,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到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的组成、八大行星等。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形成、行星运动的规律等深层次内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学会用图表和文字描述太阳系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2.难点:太阳系形成的原因、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宇宙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行星的特点,总结太阳系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卡片;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的美丽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太阳系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引导学生观看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太阳系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5太阳系教科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它是太阳为中心 ,包括围绕它运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虚拟现实设备〔VR〕的帮助下 ,利用想象推理 ,对太阳系的认识由浅入深 ,在头脑中建立思维模型 ,促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太阳系的探索 ,意识到太阳系的复杂和神奇 ,形成较为科学的宇宙观 ,产生对于宇宙探索的兴趣。

大小不同——大小相差多少?有的有卫星有的没有——你看到哪些有哪些没有?公〔自〕转的周期不同——怎么不同了?颜色不同——为什么不同?〕师:刚刚的观察让大家对太阳系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这就是太阳系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在这次观察活动结束后 ,共同答复“为什么叫太阳系?〞这个问题。

〔3〕第三次观察——场景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 ,答复为什么叫太阳系。

3、构建太阳系师:通过刚刚的学习 ,我们对太阳系有了这么多了解。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 ,我们在头脑中建造一个太阳系 ,首先我们要建……然后再增加……还需要有……学生闭上眼睛 ,共同构建太阳系。

师:在构建过程中 ,你有什么感受?生:〔预设:太难了、大、复杂、有规律、神奇〕三、拓展延伸1、师:太阳系对我们来说已经很庞大、很复杂、很神奇了 ,那么太阳系之外是什么呢?生:银河系。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银河系。

学生介绍师:太阳系那么大、那么复杂 ,和银河系相比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里面是现阶段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观看、谈感受。

2、师:科学家们对宇宙刻苦的、不断研究 ,缘自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深热爱 ,我们来听一听这首?太阳系之歌? ,它的词作者是著名的火星研究专家郑教授。

希望每位同学都成为像郑教授这样不断探索又具情怀的人。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系》教案
教学
反思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太阳系的构成、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以及太阳系的特点。

教材内容涵盖了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太阳系的资源分布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太阳系的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太阳系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勇于提问,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

2.让学生掌握太阳系的运动规律,理解太阳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构成及各个行星的特点。

2.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太阳系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太阳系模型或挂图,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3.准备行星特点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系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太阳系的模型或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接着,介绍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包括它们的名称、特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太阳系的问题。

例如:“太阳系中的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5《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章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太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宇宙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天文知识的基本概念。

但是,对于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太阳系的组成,理解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太阳系的各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宇宙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的运动和太阳系的结构。

2.难点: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太阳系的组成、运动和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促进他们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系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

3.准备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

然后提出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它们是如何运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同时,展示太阳系的结构,让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结构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思考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引导他们发现太阳系的椭圆轨道和行星的相对运动。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系的运动和结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太阳系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太阳系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太阳系_教科版
3.5 太阳系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小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九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2. 过程与方法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太阳系;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地从事信息收集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构成。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制作太阳系模型;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太阳系图片、、九大行星数据表、九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
【教学过程】
1. 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宇宙第5课时 太阳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宇宙第5课时  太阳系

探索 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与地球有许 多相同的特征。
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探索 木星
木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 一颗。其亮度仅次于金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 较多的一颗行星。迄今为止我们 已经发现木星有63颗卫星,它们 与木星组成了一个家族:木星系。
探索 土星
土星好象是一顶漂亮的遮阳帽 飘 行在茫茫宇宙中,可算是太阳系 中最美丽的行星了。
第四部分
小资料
小结 行星: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 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 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 矮三行是星能:清冥理王轨星道、周卡围戎的星其、他谷物神体星。、齐娜星
太阳系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 星和矮行星的物体,包括彗星。
探索
小行星
主要分布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围绕太阳旋转的为数众多 的小天体。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照相巡天 观测发现的小行星有50万颗.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 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小行星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探索
庞大的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 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 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 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 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 自己运动。
探索 太阳
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主宰。
它的质量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745倍。
所以,她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带领它大大小小 的家族成员围着自己不停地旋转。
探索 天王星
天王星是一颗远日行 星,由于其大气层中的甲烷 反射蓝色光,从而使天王星 呈现蓝绿色。
天王星和土星一样,也有美丽 的光环。它的光环由20条 细环组成,每条环颜色各异, 色彩斑斓,美丽异常。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由于《太阳系》这一课知识点较密集,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

这一课的教学没有像以往那样在科学教室中完成,而是让学生们在网络教室中进行学习。

因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式的多项交流机会,形成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在网络教学中营造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创设情景——确定研究重点——自主学习——交流汇报——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

(基于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优势而设计)2、探究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运行情况及有关数据,能分析推理出一些基本的运行规律。

【教学难点】八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及运行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5 太阳系|教科版
1,小组讨论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交流)
2、汇报交流
3、归纳总结: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1、探究学习。
制作太阳系模型需要了解太阳系的哪些数据?
2、阅读课本47页八大行星的数据。
3、讨论:如何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模型?各天体间距离和比例怎么处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建议
一、认识太阳系
1,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内的整理和交流。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2,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课件、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地收集太阳系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太阳系的信息;在制作太阳系模型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太阳系的成员,和各自的特点。
难点:按缩小100倍的比例建造太阳系模型。
课前准备
有关太阳系的课件
4、学生计算。
5、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
建模型。
部分操作:在桌面上用支架排列出各天体的距离。并根据各行星的直径,初略地用橡皮泥搓出大小不同的各行星,将行星插在支架上。
1、根据假设计算。
2、9个人集体在操场上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立。
3、思考并回答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太阳系》教案及说课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太阳系”。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的认识。

太阳系这一天体系统包括的天体数目很多,天体类型也很多,每个天体都很有特点。

太阳系其他的天体是不容易观测到的,所以,本课的学习不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而太阳系又过于庞大,所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太阳系是不容易的。

教材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认识太阳系;2:建一个太阳系模型。

课标中对本内容的要求为“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这一内容标准也是帮助学生宏观认识太阳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系;通过挑战活动或资料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布;通过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并通过对比,感受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运用资料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意识到太阳系中的天体运动是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处理数据感受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准备:太阳系八大行星平面模型、课件、计算器、纸、尺、4块黑板教学过程: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1.回顾地球与月球的关系及运动的方式提出问题:地球在围绕哪颗星球转动呢?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这张图片的内容是什么?生:太阳系师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系。

板书主题:太阳系二、了解太阳系的构成1.调查:学生了解的太阳系(师边听,边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词语写在黑板上)2.小结:太阳系的概念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3.关注:九大行星变成八大行星刚刚同学们对太阳系的描述中,曾经有人提到过九大行星,那么,现在怎么变成了八大行星了呢?学生回答:师:播放视频三、了解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1.感性认识八大行星八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太阳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正确描述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建立太阳系的概念。

2.能感受八大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遥远,进而感知太阳系的庞大。

3.能通过阅读、整理资料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征。

4.能与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步感知太阳系1.通过观看录像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太阳系。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查阅资料对太阳系有了一些了解,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指幻灯片)。

先来看一段录像,看完以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比如:太阳系有哪些成员,它们是按什么顺序组成的,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一起看。

(播放录像,师生共同欣赏)2.通过交流,初步理解太阳系。

师:谁先来说说,太阳系有哪些成员?(学生发言)师:八大行星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呢?(学生发言)师:八大行星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发言)师:你们看得特别认真,知道了许多太阳系的秘密。

(指图)太阳系里有太阳和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八大行星按顺序排列在太阳的周围,它们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呢?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出图片)这是八大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你能试着读读吗?(学生自读)师:谁来试着读一读?(学生试读)师:只是读这些大数还是很难想像八大行星距离太阳到底有多远,下面我们来个观日旅行,亲自感受一下。

(出示表格)老师想问问你们,你知道是什么把咱们的“神舟七号”送上太空的吗?(火箭)对,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5太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3.5太阳系》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模型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太阳系的直观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天文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地球、月球等。

但他们对太阳系的整体认识还不够系统,对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太阳系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卫星等天体。

2.掌握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系的组成及其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太阳系中的各种天体。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模型等,了解太阳系的组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4.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太阳系的图片、模型等。

2.太阳系模型:用于学生实践活动。

3.学生分组: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太阳系的组成,介绍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模型,加深对太阳系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阳系中各天体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优质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优质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太阳系》教学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章《宇宙奥秘》中第三节《太阳系》。

详细内容将围绕太阳系组成、行星运动规律、以及太阳对地球重要性等方面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太阳系组成,掌握各行星名称和特点。

2. 使学生理解行星运动规律,解太阳对地球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宇宙科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行星运动规律理解,以及对太阳对地球重要性认识。

2. 教学重点:太阳系组成及各行星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中行星。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行星?它们有什特点?”2. 例题讲解:(1)太阳系组成。

通过太阳系模型,讲解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组成。

(2)行星运动规律。

以地球为例,讲解行星绕太阳公转规律,即椭圆形轨道、同向运动、速度变化。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太阳系模型,找出各个行星位置,并描述它们特点。

4. 讲解太阳对地球重要性: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太阳对地球有什作用?为什地球上有生命存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2. 行星运动规律:椭圆形轨道同向运动速度变化3. 太阳对地球重要性:光照、热量生命存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太阳系组成。

(2)请举例说明行星运动规律。

(3)谈谈太阳对地球重要性。

2. 答案:(1)太阳系组成: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5 太阳系|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3.5 太阳系|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太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重要特点2、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2、通过3D建模整体感知太阳系的空间排布【教学难点】1、利用3D技术营造比较真实的场景和感官体验2、太阳系建模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太阳系的知识,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很多学生对太阳系各个星球大小和距离没有一个比较立体的印象,我们将利用3D技术,实际空间建模,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系,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更好地去理解太阳系独特的构造。

【所需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电脑、ppt 课件、太阳系3D课件及3D眼镜、建模支架、超轻黏土、大号红色气球(模拟太阳)太阳系相关数据表格、学生学习单、长软尺、地球仪、太阳系各个星球卡片2.学生准备:查找太阳系的相关资料,文具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技术支持设计意图一、导入1、地球仪引出建模概念2、出示课题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对建模有一定认识教师提示建模的概念教师将通过ppt揭示本课研究主题《太阳系》思考地球仪和地球的关系尝试理解建模的概念和对实际学习生活的意义PPt地球仪PPT图片一开始就直接讲抽象的建模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太适合,借用地球仪让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入手更容易理解建模意义。

从自己身边出发让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和太阳系的关系二、太阳系构成1、已知的太阳系2D建模2、3D展示构建的太阳系模型3、提问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了解的太阳系1、讨论展示你所知道的太阳系2、尝试填写学习单中太阳系的组成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展示3D的太阳系模型,让学生体会平面和空间的不同构造重点介绍太阳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恒星、行星和卫星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八大行星中1、最大、最小、最近、最远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简单交流观看3D视频,建立空间概念寻找数据支撑,完成学习记录单学生之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习单3D太阳系模型,3D眼镜学习记录单,相关数据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我们有必要知道前概念中的有效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
第五课《太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全部8课中的第5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五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和《地球的运动》两个单元以及本单元前面4课的学习,一个由浅至深,由点到面,从抽象到具象的浩瀚的宇宙正逐步在学生面前展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宇宙初步的、系统的认识。

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太阳系,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第二部分是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除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太阳系空间概念的理解,了解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并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二、学情分析
关于宇宙星体,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宇宙大爆炸,黑洞,太阳黑子,彗星等等这些内容,许多学生都能娓娓道来,可见学生对于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把所掌握的零星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收集资料,制作模型,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以及掌握观察,推理和发现的探究方法与过程。

三、教学目标
联系本课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它是由太阳
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对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收集整理资料,与他人合作交流是一种好的科学学习方式。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铁丝支架,橡皮泥,卷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这一部分我会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我准备的一些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让学生掌握,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课件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将建模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利用不同颜色和不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来表现八大行星的特点吧。

(课件:八大行星数据表)
各组将制作好的模型固定在铁丝架上之后,我会提出第一个建模要求:
* 将表中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按相同的比例缩小,排列在课桌上。

(这时学生会进行第一次数据处理。

最终发现两组能在教室摆放模型的数据。


(课件:教室摆放模型数据表)
第一组数据可以在一张桌子上摆放,而第二组数据要用五排桌子才能摆放的下。

通过自己动手摆放模型,学生已经能体会到模型与图片之间的差异很大了。

第二阶段:
问题:假如将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其他行星的赤道直径该是多大?
此时学生将进行第二次数据处理,最后得出相应的数值。

(课件:建模参考数据表一)
学生们惊奇的发现在将数值缩小一千四百亿倍之后,八大行星的赤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用橡皮泥表现的话,八大行星中最大的木星也不过一颗玻璃球大小,而最小的水星赤道直径只有0.05厘米,差不多针尖大小,用橡皮泥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这时我提出第二个建模要求:
*怎样在能完成的情况下,用橡皮泥比较准确的制作出八大行星模型呢?
学生们又会开动脑筋,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变为缩小一百四十亿倍后,会得到另一组数据。

(课件:课件:建模参考数据表二)
最小的水星,直径大约是0.5厘米,最大的木星直径大约是14厘米。

完全可以用橡皮泥制作出来。

那还等什么,动手吧。

第三阶段:
(课件:建模参考数据表一)现在我们有了相对准确的行星模型,如果还按照表一的数据表
示行星距离太阳远近的话,我们的校园连77.8米远的木星都装不下了,大家干脆再次调整数据,让我们能在校园里把八大行星全部展示出来吧。

再次调整数值后(课件:建模参考数据表三)同学们会按照这个数值兴高采烈的到操场上展示自己的模型,并且能够感受到太阳系的庞大和行星的渺小,并对太阳系的空间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这时我再指出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的一个旋臂,而银河系以外还有更多的星系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之后,相信学生们对后面的课程会有更多的期待。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只在第一本分简单的介绍了八大行星的各自特点,关于行星自转与公转的周期,我想,在操场的活动中国,学生会理解距离太阳越远,行星公转一周的时间就越长的道理。

另外,为了协调模型制作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在模型的制作中,我没有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其他材料制作太阳,而是室内时以讲桌,室外时以一把大伞来表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建模时处理数据不受牵绊和节省课堂时间做的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