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川煤矿4煤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合集下载

实习报告15

实习报告15

公司简介神华亿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黄玉川煤矿(以下简称黄玉川煤矿),成立于 2007 年 7 月,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煤田的西南部,是神华亿利 4 × 200MW 煤矸石自备电厂的配套煤矿,由神东电力公司与亿利资源集团公司按照 51 : 49 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

黄玉川煤矿井田东西长约8.9km,南北宽约5.5km,面积42.64平方公里,井田地质资源储量15.07亿吨,可采储量9.04亿吨,煤质优良。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矿井服务年限为86年,配套建设有年入洗原煤 1000 万吨的选煤厂和长 11 公里、设计运输能力1000 万吨 / 年的铁路专用线。

该项目于 2007 年 2 月 13 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能源[2007]331 号文”正式核准,于 2007 年 6 月 28 日正式开工,由中铁十九局、中煤五建、中煤一建、中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陕西第五建筑公司、陕西十一建公司、榆林成达建筑公司等单位承建,设计建设工期 28 个月,计划于 2009 年 12 月投产。

配套的选煤厂和铁路专用线也将于 2009 年竣工并投入运营。

黄玉川煤矿是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设计的循环经济综合项目,矿井采用斜立井联合开拓,水平条带式开采;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4.9亿元。

该项目副立井是我国煤炭行业迄今为止直径最大的立井工程,煤种主要为中灰 (21.48%) 、低硫 (0.76%) 、高挥发份 (37%) 的优质长焰煤,是极好的动力用煤。

煤矿定员编制905人,现有人员159人,目前下设综合办、财务部、销售部、生活服务部、工程管理部、机电物资部、安健环部、连采队、生产指挥中心等九个部室。

四、工作环境我刚开始的是属于后勤服务部,主要工作是打扫矿上来的家属住宿卫生,以及一些来矿上视察工作领导的住宿卫生,故我们的楼叫探亲楼,楼层有三层,每层十七个房间、有套间、单间、标间三种,我们部门一个总经理,一个专门负责我们的经理,一个办事员,两个前台接待,三个楼层服务员。

准格尔煤田西南部6上煤层煤岩煤质及沉积环境特征

准格尔煤田西南部6上煤层煤岩煤质及沉积环境特征

准格尔煤田西南部6上煤层煤岩煤质及沉积环境特征张有河;王晓明;刘东娜【摘要】以准格尔煤田西南部黄玉川煤矿6上煤层为研究对象测试了样品的煤岩显微组分、煤质参数、硫分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确定了6上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结合煤层厚度变化及煤地球化学参数分析了原始泥炭沼泽沉积环境特征.结果表明,黄玉川煤矿6上煤层为深成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低变质程度烟煤,低水、低灰、低硫、高挥发分,形态硫主要以有机硫为主,不易脱除.有机显微组分组主要为镜质组和惰质组,煤中无机显微组分主要为结晶度较高的粘土矿物高岭石类.含煤沉积体系为上三角洲平原环境,原始泥炭沼泽覆水条件良好,为还原性中~高位泥炭沼泽,成煤时部分分层曾受海水影响.【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年(卷),期】2015(041)002【总页数】6页(P35-39,83)【关键词】准格尔煤田;煤岩学;煤质;沉积环境【作者】张有河;王晓明;刘东娜【作者单位】神华神东煤炭有限公司,陕西省神木市,719315;内蒙古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010020;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太原市,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准格尔煤田位于华北地块鄂尔多斯地台向斜的东北缘,煤田内地质构造简单,区内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逐渐向陆相过渡的沉积地层。

煤田内煤炭资源蕴藏丰富,可采煤层多,厚度大,埋藏较浅,易于开采,随着开采技术和交通条件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黄玉川煤矿位于准格尔煤田西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准格尔旗长滩乡和薛家湾镇,全矿井可采储量1205.57 Mt,设计生产能力10.0 Mt/a,2013年开始正式投产,属于大型新建矿井。

本文以准格尔煤田西南部黄玉川煤矿主采太原组6上煤层为研究对象,在查明成煤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其煤岩学煤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成煤沉积环境特征,旨在为该矿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王雄

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王雄

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王雄发布时间:2021-07-19T17:37:21.21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作者:王雄[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消耗量持续增加,各种煤田工程越来越多,对煤田开采要求不断提升云南省一四三煤田地质勘探队云南曲靖 65500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消耗量持续增加,各种煤田工程越来越多,对煤田开采要求不断提升。

在煤田工程进行过程中,煤层顶板工程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对工程施工效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为此,笔者将要在本文中对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煤矿开采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煤层顶板;地质特征;稳定性分析1前言煤层顶板稳定性对煤田工程开采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地质条件,煤层顶板差异较大。

因此,有必要对地质因素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及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2煤层顶板稳定性煤层顶板(coal seam roof)它是泥炭堆积后覆盖在泥炭层上的沉积物。

常见的煤层顶板岩石以细碎屑岩和石灰岩为主;也有粗碎屑岩,这时煤层常受到明显冲蚀。

煤层顶板性质与煤质,尤其是煤中的硫含量,有一定关系。

针对现今煤层顶板分类方法存在计算量大、人工参与多、智能化程度低,为煤矿生产不能提供快速指导的问题,结合煤矿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了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以层次分析和模糊聚类为理论核心,建立了煤层顶板稳定性层次分析模型,得出了影响因素的隶属度和合成运算方法。

以Visual Basic6.0为编译环境,将Matlab与Surfer进行二次混合编程,对钻孔数据以及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自动绘制煤层顶板稳定性类型分区图,形成煤层顶板稳定性智能预测分区系统【1】。

在煤矿工程开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顶板岩层变形和垮落难易程度,可以将煤层顶板分为伪顶、直接顶和基本顶三种。

煤层顶板的稳定性是指在煤被采动之后,其顶板允许暴露的面积和时间。

怎样客观地评价煤层的稳定性

怎样客观地评价煤层的稳定性

怎样客观地评价煤层的稳定性煤层稳定性是影响煤矿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发生分叉、增厚、变薄等变化,直接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

仅以传统的定性方式评价会因人而异,难以区分界限,所以应当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法对可采煤层的稳定性评价,使煤层稳定性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煤层稳定性一般采用传统的定性方式进行评价,即根据井田内煤层成煤期的不均衡沉降、后生地质构造和岩浆侵入等。

这些传统的评价方法对煤层稳定性评价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不足之处是该方法较为模糊。

煤层的稳定性可运用煤层厚度的变化、煤层的可采性、煤层结构等指标进行综合定量评价。

煤炭开发生产中,煤层稳定性评价尤为重要。

国家地质勘查规范中,根据煤层稳定性决定勘探工程网度,从而决定储量级别比例。

评定煤层稳定性,首先因素是煤层厚度变化,煤层厚度变化很大,且发生尖灭、增厚、变薄、分叉等,直接影响煤层的稳定性。

进行煤层稳定性评价时,应详细统计区域内见煤点的煤层厚度变化,确定煤层的空间展布形态。

其次是煤层结构的复杂程度,根据见煤点的煤层含夹矸情况,确定其结构是简单、较简单,或是复杂、极复杂煤层。

最后是考虑煤层的可采性,要按见煤点的可采性确定。

煤层稳定性通常以煤层的变化规律和煤层可采性进行划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

一、煤层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定性标准:稳定煤层:煤层的厚度变化小,有一定变化规律,结构简单、较简单;煤类单一。

全区可采或大部可采。

较稳定煤层:煤层的厚度有变化,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复杂;有2 个煤类。

全区可采或大部可采。

可采区域内厚度及煤质变化不大。

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结构复杂至极复杂;有3 个或3 个以上煤类。

极不稳定煤层:煤层的厚度变化很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变化规律,可采范围零星分布;很难进行煤分层对比,层组对比有困难的复合煤层。

二、煤层稳定性的定量评价。

1、主要有两个评价指标:煤层可采性指数Km 和煤厚变异系数γ。

黄玉川煤矿6上煤综放工作面辅运顺槽尾巷治理研究

黄玉川煤矿6上煤综放工作面辅运顺槽尾巷治理研究

黄玉川煤矿6上煤综放工作面辅运顺槽尾巷治理研究摘要:分析黄玉川煤矿6上煤综放工作面辅运顺槽尾巷巷道变形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和管控方法;关键词:综放工作面;巷道变形;预防;管控;引言:黄玉川煤矿位于准格尔煤田中西部,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可采煤层共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4#、5#、6上#、6#、9#煤,目前主采最为上部的4#、6上#煤,煤种为长焰煤,煤层平均间距75米。

4#煤埋深在160-240米之间,平均煤厚3.36米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回采;6上煤埋深在240-400米之间,平均煤厚12.5米布置一个综放工作面回采。

受黄玉川煤矿生产接续紧张影响,上腹4#煤综采工作面回采完毕后采空区未垮落压实充分(相差一年)下部6上煤综放工作面便已开始回采,导致综放工作面辅运顺槽尾巷由于矿压剧烈引起巷道严重变形,给日常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以黄玉川煤矿216上03综放工作面辅运顺槽为例,对黄玉川煤矿6上煤综放工作面辅运顺槽尾巷治理进行研究分析。

一情况说明216上03辅运顺槽作为216上03综放面的辅助运输巷道,216上04综放面的回风巷道,在216上03综放面回采过程中受一次采动影响,随着216上03综放工作面向前推进,辅运顺槽尾部巷道矿压显现剧烈,顶底板移近量最大达2米左右,帮部鼓起量最大达0.8米。

目前216上03综放面已推采450米,216上03辅运顺槽尾巷顶板下沉及底鼓严重段位于216上03切眼推进距离850-1270米段。

2 巷道支护强度影响:216上03辅运顺槽掘进时巷道支护参数具体如下:巷道顶部使用φ22*8000mm锚索钢绞线,每排4根压接π形钢带,排距1.6米;锚杆使用φ20*2200mm左旋无纵肋螺纹钢锚杆,每排6根压接焊接钢筋网片,排距0.8米;非开采帮部使用φ20*2200mm左旋无纵肋螺纹钢锚杆,每排4根压接梯形钢带,排距0.8米;开采帮使用φ27*2400mm高强度玻璃钢锚杆,每排4根压接双层高强聚酯塑料网,排距0.8米;详见巷道支护平面图考虑可能因为巷道掘进时巷道支护强度不足是引起尾巷变形的主要原因,在216上03辅运顺槽未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区域(550-650米处)提前对巷道进行补强支护,顶部使用φ22*8000mm锚索在原有支护锚索中间位置按照1.6米的间距顺着巷道延伸方面补打三排锚索,非开采帮部在距离底板2米位置补打一排帮锚索,锚索规格为φ22*5000mm间距1.6米压接“W”形钢带,详见巷道支护平面图-补强后三目前现场管控措施1 为了减少由于4#、6上煤由于开采间隔较小导致矿压集中在6上煤辅运顺槽尾巷造成的巷道严重变形。

地质勘探阶段矿层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

地质勘探阶段矿层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

严重影响推进 速度和生 产安全 。 2. 4 矿体水文地质 因素
特征 等影响 因素 。 在 地 质勘 探阶段 , 对 顶板稳 定性 评价 的重 视往 往不 高 ,
仅有 对其 进行描 述的测 试项 目, 缺少 明确的评 价方法 。不加 分析 直接选 取 “ 代 表性” 试样, 对岩 心的测试 过程包 括取样 、 封样 、 送 样等较 多环节 , 受到人 为因素影 响较大 。
水 文地质 因素 也会对顶 板稳定性产生影 响 , 在含有 黏土 矿 物 的泥 岩】 页 板发 育 区 , 黏 度矿 物会 在水 的作用 下发 生膨
胀, 矿石 破裂 , 造 成顶 板离层 和 冒顶 。 但水文 地质 因素所 产 生 的影 响需要结合 整体情况 具体进行分析 , 比如顶板中黏土 矿体 厚薄程度 , 水文地 质环境是 否与地 下水连通 , 采 空 区积
水造成 的影响大小等都 会影响到顶 板稳定性 。
2 _ 5 矿体 地应力因素 构造 应 力主要 影响 的是采 掘工 程 , 当开 采浅部 矿层 时 ,
2 矿产 开采稳定性 因素分析
2 . 1 矿体结构 特征 矿 体结 构特 征 表现 为不 同矿 石 类型 具有 不 同的 矿物 组 成、 矿 物 粒度 、胶结 物成 分 、胶结 作用 方式 及结 构 、构造 特 征等 , 这 些特 征能够 影响矿 石的强 度 。 加之 矿石 的成分结 构
Ev a l ua t i on me t h od of r oof s t ab i l i t y i n ge ol ogi c al e xp l or a t i on s t ag e

ZHANG J u n — t a o
( Xi  ̄i a n g C o a l i f e l d Ge o l o g y B u r e a u , Ur u mc h i 8 3 0 0 9 1 , Ch i n a )

黄玉川煤矿4104首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预测

黄玉川煤矿4104首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预测

黄玉川煤矿4104首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预测以黄玉川煤矿首采工作面为例,分析了综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特征、顶板活动规律。

结合黄玉川煤矿4#煤层4104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进行了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和周期来压步距的理论预测,运用相似物理材料矿压模拟试验验证,希望能有效地指导黄玉川煤矿首采工作面的初采实践。

标签:矿压显现;规律;支架载荷;预测;矿压控制文章編号:1672-3198(2011)09-0286-02本研究主要为摸清该工作面的顶板矿压显现规律,确定顶板的来压步距及强度,为综采设备的选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综采工作面的开采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实现工作面的高产高效。

1 4104工作面概况与地质条件1.1 工作面概况4104工作面位于矿区的东北方向,距地表约200余米,走向长度为1200m。

区内地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由于受水流风蚀等影响,沟谷纵横交错,十分发育,部分深沟由泉水涌出,但流量小,工作面长为250m。

1.2 地质条件工作面内4#煤层顶板岩性从下至上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砂质泥岩:深灰色。

巨厚层状,以胶岭石为主,砂质物次之,含砂不均,有滑痕,水平层理,断口平坦,局部含植物化石碎片,半坚硬。

厚度为5.38米。

第二层为粉砂岩:水平层理,层面含细波纹煤线,硬度中等,稳定性好,厚度8.06米。

第三层为中砂岩:灰白色。

巨厚层状,以石英为主,石及其它矿物次之,分选中等,次棱角状,无层理及裂隙,半坚硬,局部含砾石,砾径1~2cm左右。

厚度为12.78米。

1.3 煤层4#煤层是矿主采煤层,平均厚度为4.0m煤质较硬,含2-5层夹肝,夹肝成分多为高灰煤,厚度从0.1~0.5m不等,煤层稳定性好。

1.4 井田区域内地应力概况黄玉川井田位于准格尔煤田南部详查区的深部区,迄今未做详细的地应力测试。

通过以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构造应力场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以及准格尔煤田主要构造的资料分析,可初步判定井田区域内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为NNE-SSW向。

综采作业面顶板稳定性控制分析

综采作业面顶板稳定性控制分析

综采作业面顶板稳定性控制分析摘要:众所周知,煤矿综采作业面顶板稳定是地采作业安全的前提,本文笔者以某煤矿1502 综采作业面为研究对象,对顶板岩层运移规律、综采作业面顶板控制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可以确保综采作业面顶板稳定性,提升综采作业效率,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经济效益。

关键词:综采作业面;顶板;稳定性;1 综采作业面情况概述某个煤矿1502 综采作业面的煤厚处于3.1~5.2m之间,平均值为4.9m,构造较为复杂,包含有1~2层厚度的0.1~0.6m的夹矸。

老顶、直接顶分别为石英砂岩和砂质泥岩,两者的厚度分别处于2.00~7.43m和6.81~10.85m之间,其平均值分别为2.55m 和8.71m。

煤层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由以往的西南转变为南东,其倾斜的角度处于1°~15°,其平均约为5°。

为了使综采作业面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与原先的经验相结合,空顶距可以设为2.4m。

该方案的使用导致综采作业面工作中产生了较多的交替作用,对其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顶板岩层运移规律分析为了对煤矿1502 综采作业面回采后顶板稳定性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分析,运用 UDEC 数值模拟软件对 15#煤层采场力学参数建模分析,从而总结其开采后覆岩运移破坏特性。

模型依照 1502 作业面实际条件构建,模型作业长度200 m,自作业进行开挖,边界煤柱留设长度30 m,分别取推进长度为20 m、40 m、60m和80m 时的顶板垮落情况,构成图1所示的A矿15#煤层顶板回采垮落过程。

图1 A矿15#煤层顶板回采垮落过程示意图分析图由图1可知,煤矿1502综采作业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40m,周期来压步距为20m。

3 综采作业面顶板控制分析3.1 顶板岩层结构力学分析基于A矿1502 综采作业面的实际工况,结合以往生产实践经验,构建作业面顶板结构力学模型。

通过对其的分析研究,能够知道综采作业面液压支架作业时所承受的载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支架上方顶煤重力和顶板岩层垂直变形压力。

黄玉川地质概况

黄玉川地质概况

地质概况井田大部被第四系黄土和风积砂所覆盖,只有局部的梁顶或冲沟中才有基岩出露,但仅为非煤系地层。

根据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井田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的近代沉积。

现从老至新叙述如下:)一、中下奥陶统(O1+2):为浅海相沉积,岩性上部为浅黄色、黄色中1.下奥陶统亮甲山组(O1L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薄层状泥质、钙质白云岩,呈自形~半自形细晶结构,中含黑色棕黑色燧石结核及条带。

下部为灰黄色薄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常见氧化褐铁矿斑点。

致密,性脆,风化后呈黄褐色,化石少见,孔隙、喀斯特溶洞发育,常见方解石充填,井田南部198、200号钻孔揭露到该层。

本次补勘OM3、OM4、OM5、OM6均揭露该层。

m):为浅海相沉积,是煤系地层的直接基底。

2.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岩性上部为浅灰色石灰岩,中厚层~厚层状,微晶质结构;下部为薄层状灰岩、豹皮状灰岩,含较多的砂质、粘土质,底部夹灰白色石英砂岩。

见有明显的溶蚀现象,富含动物化石。

二、中石炭统本溪组(Cb)2为一套浅海~过渡相细碎屑岩沉积,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

出露于黄河沿岸及较大沟谷中。

下部为浅灰、暗紫色铝土岩、铝土质粘土岩,块状构造,相当于华北G 层铝土矿,层厚0~6m,不稳定,常相变为砂泥岩、泥岩。

底部富含铁质结核,局部形成鸡窝状铁矿层。

相当于著名的“山西式铁矿”。

中部为灰黑色砂泥岩、泥岩、灰白色细~粗粒石英砂岩,含铁质,硅质胶结,坚硬致密。

上部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粘土岩为主,夹透镜状灰岩、泥灰岩1~2层,偶夹1~2层煤线,粘土岩富含黄铁矿结核。

灰岩呈黄褐色、富含海相动物化石及生物碎屑。

本组地层厚度14.62~49.72m,平均厚22.25m,全井田分布,与下伏地层中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井田内无出露。

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黄玉川区煤层地质特征

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黄玉川区煤层地质特征

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黄玉川区煤层地质特征摘要:对黄玉川区煤系地层及构造特征、煤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煤层、瓦斯、煤厚变化特征及影响厚度变化的因素。

上述分析对该区煤矿开采及瓦斯防治等有较大的借鉴及参考意义。

关键词:黄玉川区、煤层、特征、因素Abstract: HuangYuChuan area of coal formation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coal seam is analyzed, the coal, gas, coal thickness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ickness changes. The above analysis on the coal mining and gas and has much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Key words: HuangYuChuan area, coal, characteristics, factors中图分类号:P641.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黄玉川区位于内蒙古准格尔煤田西南部,准格尔南部详查区的西部。

勘查区东西长约8.9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面积为42.64平方公里。

资源量147413万吨。

该区石炭——二叠系地层含煤7层,可采煤层为山西组4、5号煤层、太原组6上、6号和9号煤层,其余不可采。

1、煤系地层及构造特征本区位于华北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的东北缘,总体走向近于南北,倾角10°以下,波状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盆地边缘,倾角稍大,有轴向与边缘方向一致的短轴背向斜,区内断层不发育,可见几条小的张性断层。

地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

局部地区有宽缓的波状起伏。

区内无岩浆活动。

地层自下而上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与下伏地层中奥陶统呈假整合接触、上石炭统太原组与下伏地层本溪组整合接触,下二叠统山西组与下伏地层太原组整合接触、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与下伏地层山西组整合接触、石千峰组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第三系上新统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上更新统及全新统的近代沉积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

黄玉川煤矿副立井提升系统的装备特点

黄玉川煤矿副立井提升系统的装备特点

黄玉川煤矿副立井提升系统的装备特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神话神华神东煤炭集团下的黄玉川煤矿副立井的建设情况、副立井装备的选型、提升,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目的,避免故障的发生。

关键词:煤矿;副立井1.黄玉川煤矿副立井建设情况介绍神华神东黄玉川煤矿是由神华神东电力公司与亿利资源集团公司按照51:49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的,现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管理生产。

该项目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2007年西部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000万吨,矿井服务年限为63年。

矿井采用斜、立井混合开拓方式。

我国第一个一次性设计、施工建设的千万吨竖井。

矿井副立井提升系统于2010年1月12日投运,开创了国内竖井全无轨辅助运输的先例。

并在提升能力、大罐笼柔性结构和容积方面开创了国内的三个第一2.副立井提升装备黄玉川煤矿副立井提升高度为346m,井筒直径Φ9.2m。

垂直90°布置两套摩擦式提升机。

2.1.一套特制双层大罐笼+平衡锤,具有可整体下放液压支架等大型设备功能,采用无轨运输系统,实现了井上下“一条龙”无轨运输,解决了传统副立井提升系统和无轨运输配套的一系列难题。

2.2.一套交通罐+平衡锤,运送班中零散人员,减少大罐提升次数,节约运行成本。

任意一套提升机出现故障,均可用另一套实施救援。

大罐笼承载参数:罐笼尺寸7700×3800×11000mm罐笼总重50.3t(含滚轮罐耳、首尾绳连接装置等)罐笼载人150人×2层=300人罐笼最大载重47.5t(下层甲板)3.副立井提升设备选型经综合经济技术比较,设备选型如下:(1)核心技术和设备全部进口:电控系统:德国西门子制动系统和锁罐系统:德国西马格提升钢丝绳:德国法尔福公司的达高钢丝绳(2)其他设备选用国内知名产品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制造:主电机:上海电机厂提升机:洛阳中信重工罐笼及大罐主轴:徐州安全设备厂生产,德国西马格公司设计、监造。

神华亿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黄玉川煤矿

神华亿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黄玉川煤矿

神华亿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黄玉川煤矿“9·16”较大顶板事故调查报告2013年9月16日23时54分,神华亿利能源有限公司黄玉川煤矿216上02胶带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在进行支护作业中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伤亡人员情况见附件1)。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658万元(见附件2)。

事故发生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领导多次电话询问并就科学施救提出重要指示。

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组成事故督导组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工作,并对事故调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鄂尔多斯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赶赴事故现场,对事故抢险救援、善后处理及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作出明确要求.2013年9月17日1时50分,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鄂尔多斯监察分局(以下简称鄂尔多斯监察分局)接到准格尔旗煤炭局事故报告后,分局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配合地方政府抢险救援.2013年9月17日3时,准格尔旗政府迅速成立了以旗长为总指挥的现场应急抢险救援指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应急救援预案,同时成立了事故抢险救援、医疗救护、技术、事故调查、信息、后勤保障及家属接待等六个工作组,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东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抢险救援总指挥部,积极组织救援。

指挥部先后调集鄂尔多斯市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准格尔旗矿山救护队、神东公司救护消防大队及准格尔旗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和黄玉川煤矿辅助救护队等部门救援人员协同工作,全面展开抢险救援工作,并且根据抢救进展情况及时调用救援设备和支护材料,保证了救援工作及时有序进行.这次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决策科学、组织得当、工作有序、抢救及时有效,现场救援人员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施救、措施得力、经过多方不懈努力,历经52小时抢险救援,1名被冒顶掩埋的矿工安全救出,3名遇难者全部升井。

19日凌晨4时20分救援工作结束。

2013年9月19日上午,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鄂尔多斯监察分局会同鄂尔多斯市安监局、煤炭局、监察局、公安局、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组成人员名单见附件3),并邀请鄂尔多斯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展开了事故调查工作。

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应用

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应用

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应用作者:郭焘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第19期摘要:随着煤矿井工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复杂的地质构造成为制约煤矿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造成的采掘接替问题日趋严重。

煤矿企业的煤巷掘进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煤巷已经基本采用了综合机械化掘进。

但较长时间以来,综掘工作面单产和效率水平较低,巷道掘进正在成为煤矿高效安全集约化生产的技术瓶颈。

本文主要针对黄玉川煤矿掘进6上煤层大坡度巷道时产生的掘进机下滑、支护作业困难、采取了人工造底、并根据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实践表明,该实践有效提高了掘进设备适应性、生产安全性。

关键词:大坡度巷道;掘进;安全中图分类号: TD823 文献标识码:A工作面辅运输巷,施工坡度较大,势必影响掘进速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接续。

如何实现大坡度快速、安全掘进,称为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技术难题。

一、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单位简介黄玉川井田位于准格尔煤田中西部。

行政区划隶属于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管辖。

井田东西长约8.9km,南北宽约5.5km,面积42.68km2,煤炭资源量15亿t,可采储量9.3亿t。

核定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

井田内可采煤层自上而下有五层,即4、5、6上、6、9号煤层。

主采煤层为4#和6上煤层。

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立井”联合开拓。

主要采煤方法为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掘进面采用掘锚机、综掘机掘进。

二、黄玉川煤矿大坡度煤巷综掘机掘进技术工程概况神华神东黄玉川煤矿6上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厚2.45m~20.25m,平均12.37m,6上煤老顶为粉砂岩,厚8.22m,暗灰色、灰色,坚硬;直接顶为细砂岩,厚8.12m,浅灰色、灰白色,坚硬;直接底为泥岩,厚6.45m,灰黑色、暗灰色,半坚硬。

按设计大体上沿底板掘进,216上02辅运顺槽程上下起伏倾角3°~20°,在3°~12°时可正常掘进,但在掘进至1520m处时突然倾角突然增大至+18°,最大倾角达+20°~+22°,而EBZ200综掘机最大掘进倾角为14°。

某煤矿采空区场地稳定性综合评价

某煤矿采空区场地稳定性综合评价
孙 晖(1986—),男,工程师,221000江苏省徐州市。
成果。郭广礼等[12]从煤层顶板覆岩破坏特征的角 度对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丁陈建等[3]基于神 经网络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老采空区进行评价; 汪吉林等[45]利用概率学和数值模拟方法对特殊地 质条件下的采空区稳定性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王正 帅等[67]利用模糊数学和可拓学建立新的稳定性评 价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近些年,随着我国基 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大的国家项目建设中也 涉及到了采空区的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取得了 很多有益 的 经 验 [813]。 其 中,残 余 沉 降 预 测 法 可 以
21
总第 590期
现代矿业
2018年 6月第 6期
准确地通过确定老采空区停采后某一时刻的概率积 分模型参数,从而对地表沉陷量进行计算,在华北地 区的采空区塌陷预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传 统的采空区评价方式对场地稳定性进行初次评定, 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地表开采沉陷 预计系统 MSPS对采空区引起的地面残余变形程度 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层次 划分,从而对研究区的相关工程建设提出可行性建 议。
SerialNo.590 June.2018
现 代 矿 业
MODERNMINING
总 第 590期 2018年 6月第 6期
某煤矿采空区场地稳定性综合评价
孙 晖 王起超
(江苏省第二统的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方法,根据开采方式、 终采时间、地表变形特征、采深采厚比、顶板岩性及松散层厚度等因素对场地地基稳定性进行初步 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概率积分法对场地残余变形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目前建设 场地下伏采空区的地面沉降活化期已经结束,场地稳定性具有分区性;场地未来的地面沉降变形将 以残余变形为主;将场地内残余倾斜值为 2~9.6mm/m、残余曲率值为 0.2~0.95mm/m2、水平变 形值为 2~3.6mm/m的地段场地稳定性等级评价为不稳定区(Ⅲ区),其他地段为基本稳定区(Ⅱ 区)及稳定区(Ⅰ区),进而为工程建设提出指导建议。

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

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

(5)保护 煤矿周 边生态环境
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 导致煤矿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明显提 高。为了保障煤矿生产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煤矿管理人员 和相关工作者等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结合 微生物群落建设方式等开展后续各项工作,合理开展植被恢 复工作,提高周边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煤矿企业还应当 合理开展矿山复垦工作,推动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以合理方式 开展,降低出现煤矿地质灾害问题的几率。
Key words: coal seam roofi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tability
[ 概况
某煤矿拟设计每年的矿井生产能力为9万t。矿区岩层 倾角在14-30° ,倾向呈南东向展布。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
比较发育,导致岩层局部产状变化范围比较大,部分岩层倾 角甚至超过了60°。该煤矿的含煤地层是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3.小结 煤矿企业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破坏性的重视,结合煤矿
开采工作进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安全问题等开展后续各项工 作,综合不同地质灾害的特点来制定对应的灾害预防和应急 处理机制,保障后续各项工作以合理方式开展,提高地质灾 害控制的质量,推动煤矿施工以更为安全高效的方式开展。
【参考文献】
[1] 宋冬梅.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预测方法探讨[J].西部探矿 工程, 2016, 28 (5): 115-116.
48 当代化工研究 Modem Chemical Research
2019 • 06
综述与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7 当代化工研究
Modern Chemical Research
煤层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

利用煤田地质勘探成果资料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的方法

利用煤田地质勘探成果资料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的方法

/S
+…

X
, /S
…,
ρ
X
/S
+
ρ
ρ
X
X /S
/S
+…
+
ρ
X

/S
3 研究实例
3.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研究区为贵州省大方县五凤一矿 ,面积约 9. 7
km2 ,可利用钻孔资料 19 个 。含煤地层为龙潭组 , 地质构造简单 。本文选定 6中煤层为研究对象 。该 煤层厚 (平均 ) 2. 33 m ,全区稳定可采 ,上覆地层厚 度 100余 m。6中含煤段厚 3 m (6中 煤底板至 6上 煤 底板 。其中 6上 煤为不可采煤层 ,位于 6中 煤之上 ) , 至 P2 l顶界 24 m ,按照常规 ,我们研究煤层顶板的范 围大致相当于 4 ~5 倍的采高 ,即煤层顶部以上 10 m 左右 。
V1
V2
V3
50
40
20
50
40
20
极不稳定 V4 10 10
3. 4 综合评判 根据上述的公式 ( 1) ( 2) ( 3)进行运算 ,具体过
程为 :确定隶属函数 →一级综合评判 →二级综合评 判 →计算最终得分 →划分顶板稳定性级别 。
通过对研究区 6中 煤层顶板 19 个可利用钻孔 的综合评判得出如下结果 (见表 5) 。
( 5 )许多煤层的直接顶板是由岩性不同的多个 分层组成 ,传统方法确定其综合强度是相当困难的 。
1 单因素分析
所谓单因素分析 ,是指能独立反映某地区某层 段岩石 (体 )工程稳定性的一些独立的因素或变数 , 如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 、分层厚度 、裂隙发育程度 、 岩性 、岩石的形成环境 、岩心的完整性 、岩心采取率 等钻孔资料可以获得的地质信息 ,在勘探区 (井田 ) 第一性单孔资料的基础上 ,进行煤层顶板岩石稳定 性的单因素评价 。然后分析这些单因素的评价结 果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综合评判 ,使单孔煤层顶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玉川煤矿4煤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定性评价煤层顶板稳定性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黄玉川煤矿位于准格尔煤田中西部,4煤开采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顶板问题,因此急需对黄玉川煤矿4煤顶板工程地质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采用适宜的方法对顶板进行定量评价,为顶板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顶板沉积环境分析,研究了不同沉积环境下顶板的沉积学特征及其工程性质。

系统的分析了煤层顶板结构面分布特征,采用分形理论对岩体结构进行了定量评价。

以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沉积、构造作用对岩石强度及完整程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空间展布特征。

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分析,结合4煤顶板工程地质特征,对煤层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选取了合理的评价指标及标准,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单因素稳定性分区。

运用层次分析法及专家评判系统,运用MTALAB软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了求解。

分析了传统APH-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缺陷,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利用mathematics软件图像识别功能对顶板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将顶板分为极不稳定、不稳定、较稳定和稳定四类:稳定类占33%,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及东部;较稳定类占27%,多出现在顶板砂岩由厚变薄的过渡区域;不稳定类占24.3%,多沿断层带分布;极不稳定类占15.7%,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泛滥平原沉积且构造复杂区域。

结合矿井生产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能够反映顶板实际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顶板管理方法;评价模型简捷准确,在工程综合评价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