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

合集下载

上皮细胞间质化与间质细胞上皮化相互转化机制-细胞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上皮细胞间质化与间质细胞上皮化相互转化机制-细胞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上皮细胞间质化与间质细胞上皮化相互转化机制-细胞生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上皮细胞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从黏附细胞形态向具有间质表型游离细胞形态转化,并获得侵入细胞外基质能力的一系列转化过程。

这种后天获得运动能力的细胞在移行过程中可再次向上皮细胞或其他细胞类型转变,即间质细胞上皮化(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MET)。

EMT与MET的相互转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关系密切[1-2].目前,EMT与肿瘤关系及其临床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

1 EMT在生理过程中的作用1.1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特点根据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同,参与EMT 过程的这两种类型细胞有以下特点:(1)上皮细胞由单层/多层立方细胞或柱状细胞有规律的排列,它们由细胞间黏附复合体紧密黏附在一起,其基底膜具有使上皮细胞与其他组织分离的特性,显示出顶端-基底极性。

(2)间质细胞由于缺乏细胞间连接和极化作用,以个体细胞的形式存在于基质中[3].1.2 EMT的功能分型EMT过程根据不同的功能影响分为3种类型Ⅰ型EMT与胚胎形成、器官发育相关,包括在胚胎发育时期原始的上皮细胞向移行的间充质细胞转变的过程。

着床后第1次EMT发生在胚层分化清楚后的原肠胚,初级EMT分化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中胚层细胞沿着胚胎中轴线压缩形成不同的细胞。

除脊索以外,所有来源于早期中胚层的胚胎结构都将通过连续的EMT和MET改变最后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1,4].Ⅰ型EMT 与创伤修复,组织再生和器官纤维化有关[5-6].在创伤和炎症损伤刺激下,组织中成熟上皮或内皮细胞转化形成成纤维细胞及其他相关细胞,导致组织重构,这种EMT过程在刺激消失后终止[2,7].Ⅰ型EMT与肿瘤形成及转移相关,发生转化的上皮癌细胞在基因(特别是与克隆产物相关的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方面与正常上皮细胞不同,在局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癌细胞向间质细胞表现转化而具有侵袭性并向肿瘤发展[5].成人生理的EMT 是一个形态学过程,特征是从上皮表型到间质特性的转变,细胞凋亡和替换比率与组织功能保持着平衡,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

㊃综述㊃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2.017.019作者单位:20043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通信作者:李惠萍,E m a i l :l i w 2013@126.c o m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张霞 李惠萍ʌ摘要ɔ 上皮间质转化(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E M T )参与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㊁组织修复与器官纤维化㊁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体现了上皮细胞的可塑性㊂用于E M T 过程标识的分子标志物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细胞表面标志物㊁细胞支架标志物㊁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转录因子这四类㊂对其中一些常见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其表达在E M T 过程中或升或降;而明确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类型E M T 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E M T 相关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ʌ关键词ɔ 上皮间质转化;分子标志物;器官纤维化;肿瘤B i o m a r k e r s o f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Z HA N GX i a ,L IH u i -p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t h e S h a n g h a iP u l m o n a r y H o s p i t a l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h a i 200433,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H u i -p i n g ,E m a i l :l i w 2013@126.c o m ʌA b s t r a c t ɔ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E M T ),w h i c he x h i b i tt h e p l a s t i c i t y o fe p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p l a y s 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e m b r y o n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i s s u e r e p a i r ,o r g a n f i b r o s i s ,a n d t u m o r m e t a s t a s i s .Av a s t v a r i e t y o f b i o m a r k e r s h a v e b e e nu s e d t od e m o n s t r a t e a l l s u b t y p e s o fE M T ,a n dm a i n l yi n v o l v ec e l l -s u r f a c e m a r k e r s ,c y t o s k e l e t a l m a r k e r s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r o t e i n s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f a c t o r s .T o e x a m i n e a f e wo f t h em o r e c o mm o nm a r k e r s ,s o m e o fw h i c h a r e a c q u i r e d a n d s o m e o fw h i c h a r e a t t e n u a t e d d u r i n g t r a n s i t i o n ,a n d t o c l e a r h o wb i o m a r k e r s c h a n g e i n d i f f e r e n t s u b t y pe s of E M Tc a n p r o v i d e a v a l u a b l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s t r a t eg y fo r t h e d i s e a s e s .ʌK e y wo r d s ɔ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B i o m a r k e r ;O r g a n f i b r o s i s ;T u m o r 上皮间质转化(e p i t h e l i a l m e s e n c h y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E MT )参与机体多个生理病理过程,尤其是在肝㊁肺㊁肾等器官纤维化㊁肿瘤侵袭与转移相关的E MT 成为了研究热点㊂体现了上皮细胞的可塑性㊂关于E MT 的研究多数是在某种特定条件刺激下进行的,主要判断依据为形态观察以及细胞标志物的检测,种类繁多而又缺乏可重复的特异性指标㊂那么这些不同条件刺激产生的E MT 之间有何异同,又有何内在联系?是否拥有共同的基础机制呢?想要解答这些问题,了解各型E MT 的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对于E MT 相关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㊂1 E M T 概述E MT 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生物学过程㊂是由G r e e n b e r g 和H a y 在1982年首先发现的,他们在凝胶中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失去了极性,转变为具有伪足的间质样细胞,从而提出了E MT 的概念㊂随后的研究发现E MT 现象存在于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并依据E MT 的特定发生生物学环境㊁功能的不同及其对机体的不同影响将其大致分为3种类型[1]:Ⅰ型E MT 与胚胎发生㊁器官发育相关,一方面原始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细胞参与原肠胚形成和神经胚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与E MT 相反的间质上皮转化(m e s e n c h y a l e p i t h e l i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M E T )过程产生次级上皮细胞,实现胚胎形成过程中细胞类型的多样化;Ⅱ型E MT 与创伤愈合㊁组织再生和器官纤维化相关,主要生物学作用是机体对创伤和炎症的应答,通过次级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来修复组织损伤,一旦刺激消失,E MT 过程也随之停止,如果刺激持续存在,这一过程也将持续存在,最终导致器官纤维化;Ⅲ型E MT 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相关,是指与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相关的表型转化,这类E MT发生于部分恶性肿瘤细胞中,肿瘤上皮细胞通过E MT 获得了很强侵袭和转移能力,随血流转移至不同部位,进一步通过M E T 过程形成上皮细胞的肿瘤转移灶㊂至今对3种类型E MT 的研究中所涉及的分子标志物多种多样㊁有异有同,以下就常见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综述㊂2E M T分子标志物2.1细胞表面标志物近年来研究发现,E MT过程涉及多种钙黏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被称为钙黏蛋白转换㊂E-钙黏蛋白是最经典的上皮细胞标志物,表达于上皮细胞中,在各型E MT过程中表达均下降,且E-钙黏蛋白的丢失可进一步促进E MT的发生[2]㊂N-钙黏蛋白是间质细胞标志物,表达于间质细胞㊁成纤维细胞㊁肿瘤细胞和神经组织中,在E MT过程中表达增加㊂这种钙黏蛋白由E-钙黏蛋白向N-钙黏蛋白的转换现象在胚胎发育与肿瘤进展研究中已经常被用于监测E MT进程[3-4]㊂E MT过程存在上皮细胞的重定位现象,是指上皮细胞从基底膜微环境转移到纤维性细胞外基质(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m a t r i x,E C M)中㊂而整合素对细胞和E C M的黏附起介导作用,E MT过程涉及不同类型整合素表达水平的改变(即整合素转换),通常反映了细胞与E C M相互作用的变化㊂由于整合素广泛表达于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故其作为广泛的E MT分子标志物的实用性大打折扣㊂实际应用中,多以整合素特殊表达的方式发挥E MT分子标志物功能㊂如在直肠肿瘤中,只有发生了Ⅲ型E MT㊁具转移性表型的肿瘤细胞会高表达整合素β6,而正常上皮细胞和未转移肿瘤细胞均低表达整合素β6,此时整合素β6可以用作Ⅲ型E MT分子标志物㊂在原肠胚形成期间,Ⅰ型E MT与整合素α5β1(纤维连接蛋白受体)的早期表达相关㊂相似地,实验性肾纤维化研究发现Ⅱ型E MT与整合素α5表达上调有关㊂在肿瘤研究中发现,整合素α5可以直接被Z E B2上调表达,促进E MT,增强肿瘤细胞的转移潜[5]㊂以上提示了整合素α5参与3种类型的E MT过程㊂盘状结构域酪氨酸激酶受体-2(d i s c o i d i n d o m a i n r e c e p t o r 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2,D D R2)是另一个E MT标志物,它反映了细胞对E MT相关E C M微环境改变的适应性㊂根据D D R2所连接的胶原类型的不同,可介导基质金属蛋白酶(m a t r i x m e t a l l o p e p t i d a s e,MM P)表达水平和细胞能动性的改变[6]㊂在成熟组织中,D D R2的表达局限于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而D D R2在内皮细胞的早期表达与Ⅱ型E MT过程相关㊂肿瘤细胞中D D R2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能力增强有关,这证明了D D R2可以用于识别Ⅲ型E MT[7]㊂2.2细胞支架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 i b r o b l a s t s p e c i f i c p r o t e i n1,F S P1)属于钙结合蛋白质S100家族,是经典的成纤维细胞标志物,常用于检测Ⅱ型和Ⅲ型E MT过程[8-9]㊂在器官纤维化形成中,大部分发生Ⅱ型E MT的上皮细胞在转化早期即表达F S P1;同时在肝肾纤维化转基因小鼠研究中发现,1/3的F S P1+成纤维细胞是E MT来源的[9]㊂另外,在肿瘤模型中,转移性肿瘤细胞经常表达F S P1,提示F S P1表达参与Ⅲ型E MT分子进程[8]㊂在成熟上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中,F S P1异常表达自身即具有促进E MT的作用[8-9]㊂对于胚胎发育,小鼠从E8.5开始表达F S P1,这一时期恰好是间质细胞第一次出现之后㊂由于F S P1的表达主要局限于过渡阶段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而在原始间质细胞中不表达,因此F S P1在检测Ⅰ型E MT 方面的作用有限㊂中间丝波形蛋白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E MT标志物㊂它表达于多种细胞中,包括成纤维细胞㊁内皮细胞㊁造血细胞和胶质细胞㊂在小鼠胚胎发育中,波形蛋白首先表达于E6.5-E7.0,并被用于原肠胚形成期的Ⅰ型E MT检测㊂但是,成熟的上皮细胞响应多种损害时均一过性表达波形蛋白,因此波形蛋白不能够用于Ⅱ型E MT的定位㊂与之相比,由于波形蛋白表达正相关于肿瘤侵袭性和转移能力,故常用于识别发生Ⅲ型E MT的肿瘤细胞[10]㊂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 m o o t h m u s c l ea c t i n,α-S MA)是6种肌动蛋白家族之一㊂在发育成熟的个体中,α-S MA显著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肌性上皮细胞中㊂而在胚胎发育期,心内膜垫发育相关E MT是以α-S MA早期表达为标志的㊂器官纤维化相关的Ⅱ型E MT,同样有时与表达α-S MA的肌性成纤维细胞有关㊂虽然有部分同时表达α-S MA 和F S P1的细胞被公认为是肌性成纤维细胞,但是仍有大部分细胞仅仅表达α-S MA且与E MT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大大不同㊂在肿瘤研究中,与α-S MA 相关的Ⅲ型E MT的证据局限于乳腺癌中,其中大量检测到α-S MA表达的是基层表型乳腺癌[11]㊂β连环素是一种细胞质斑蛋白,在E MT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它连接钙黏素到细胞支架上,另一方面它作为T细胞因子(T C F)/L E F的共转录激活剂参与调节E MT[12]㊂β连环素活化主要受细胞质中β连环素水平的调节,而β连环素与钙黏素结合或者泛素化降解均会影响其细胞质中水平[13]㊂在正常上皮细胞和未转移肿瘤细胞中,β连环素位于细胞膜上;而发生E MT的细胞中,β连环素定位于细胞质中(与E-钙黏蛋白分离的结果)或者细胞核中(发挥其转录激活剂作用)㊂β连环素已作为E MT标志物被广泛用于胚胎发育㊁肿瘤和器官纤维化等多项研究中[10]㊂2.3细胞外基质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是纤维性E C M的支架㊂由于它是E C M 形成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分子之一,故常被用于检测原肠胚形成㊁腭融合㊁神经胚形成时期的Ⅰ型E MT㊂尽管纤维连接蛋白是组织纤维化相关纤维性E C M 和肿瘤相关促结缔组织增生性间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作为Ⅱ型和Ⅲ型E MT标志物的实用性却有限,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纤维连接蛋白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包括成纤维细胞㊁单核细胞㊁上皮细胞等㊂但是体外实验发现Ⅱ型和Ⅲ型E MT均与纤维连接蛋白高表达有关㊂Ⅳ型胶原㊁层连蛋白㊁巢蛋白㊁硫酸蛋白多糖等基底膜主要组成成分在E MT过程中表达均降低,其中层连蛋白是最稳定的E MT标志物㊂而关于E MT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层连蛋白1(α1β1γ1)上,它在着床前胚胎早期发育期即开始存在,而其丢失标志着Ⅰ型E MT的发生[14]㊂体外实验发现Ⅰ型和Ⅱ型E MT与层连蛋白1的表达下调有关;体内实验亦证明Ⅰ型和Ⅱ型E MT与层连蛋白1的破坏㊁丢失有关[11]㊂与之相比,层连蛋白5(α3β3γ2)表达上调与Ⅱ型㊁Ⅲ型E MT相关㊂有研究发现层连蛋白5非连续黏连方式与转移性肿瘤相关;在肺癌[15]㊁导管型乳腺癌[16]㊁口腔鳞状细胞癌[17]中均发现Ⅲ型E MT与层连蛋白5的表达相关㊂相似地,层连蛋白5参与构成了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纤维性E C M[18]㊂而层连蛋白5与Ⅰ型E MT的关系至今未有报道㊂2.4转录因子 S n a i l是最广为人知的E-钙黏蛋白抑制基因,但是它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调控E MT 过程,比如增强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标志物表达(纤维连接蛋白㊁玻连蛋白),减弱多种上皮细胞标志物表达(紧密连接蛋白㊁封闭蛋白㊁细胞角蛋白),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㊁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而抑制细胞增殖,增强MM P的表达,通过抑制凋亡蛋白酶㊁D N A片段化因子㊁b c l相关死亡激动剂的表达对细胞死亡起到保护作用㊂S n a i l转录活性调节是通过控制其亚细胞定位来实现的,即S n a i l磷酸化后会从细胞核向细胞质输出,从而丢失了其作为转录因子的功能㊂S n a i l信号通路参与介导损伤修复所致肺泡上皮Ⅱ型E MT过程[19]㊂在人肾组织活检中发现纤维化的发生与S n a i l1高表达相关,激活三苯氧胺诱导的S n a i l1转基因小鼠表达S n a i l基因,会诱发Ⅱ型E MT并最终导致肾纤维化㊂T w i s t是一个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在细胞谱系决定和细胞分化时激活转录㊂在早期胚胎形成[20]㊁组织纤维化发生[21]㊁肿瘤形成与转移[22]时表达上调㊂在转移性肿瘤细胞发生Ⅲ型E MT的过程中,T w i s t可不依赖S n a i l单独发挥抑制E-钙黏蛋白表达而增强纤维连接蛋白和N-钙黏蛋白表达的作用㊂叉头框蛋白C2(F o r k h e a db o xC2,F O X C2)是另一种具有多效E MT诱导作用的转录因子㊂在胚胎发育中,F O X C2表达广泛,参与血管生成㊁肌肉生成和心㊁肾㊁泌尿道器官形成[23]㊂研究发现F O X C2也表达于导管型乳腺癌和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系,而过表达T G F-β1㊁S n a i l㊁T w i s t或G o o s e c o i d等任何一种E MT诱导剂,均会增加F O X C2的表达,过表达F O X C2同样可以诱导E MT发生,这提示了F O X C2在Ⅲ型E MT中发挥重要作用㊂至于F O X C2在胚胎发育相关E MT和组织纤维化相关E MT中的作用至今未有报道㊂3肺纤维化中的E M T分子标志物E MT在肺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肺癌相关E MT的研究,而近年来2型E MT参与肺纤维化过程的研究成为了热点㊂大量研究证明, E MT通过促进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参与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灶的构成,参与肺纤维化过程㊂E MT分子标志物同样是肺纤维化过程中E MT的主要检测手段㊂尤其在体内实验中,由于炎症及修复过程会破坏多种分子标志物,对E MT 的检测更为困难㊂在此介绍体内实验中判定E MT 存在的主要标准:①使用上皮细胞报告基因对新生成纤维细胞进行示踪检测[24];②邻近破损基底膜的上皮细胞表达F S P1蛋白;③部分F S P1+上皮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增加;④E-钙黏蛋白㊁角蛋白㊁Z O-1丢失⑤晚期可见α-S MA表达增加㊂4展望多种分子标志物在三型E MT中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包括细胞表面蛋白㊁细胞骨架蛋白㊁细胞外基质蛋白㊁转录因子的改变㊂这提示了三型E MT 过程可能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机制,为E MT机制研究及E MT过程相关器官纤维化㊁肿瘤转移等疾病研究提供了更多途径和手段㊂。

小鼠肝硬化—肝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

小鼠肝硬化—肝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

小鼠肝硬化—肝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研究孙洪利【摘要】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imal models facilitating observation of the process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between liver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Methods Liver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mouse and subsequently assessed using HE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liver cirrhosis model was 100% and the fatality rate was 30%.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liver cancer model was also 100% and the fatality rate was 40%. In the liver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models,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were,respectively,46. 7% and 7. 1% for E-cadherin,40. 0% and 7. 1% for β3-integrin,13. 6% and 40. 0% for vimentin,and 20. 0% and 57. 1% for fibronectin. Conclusion In mouse models of liver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low expression levels of E-cadherin and β3-integrin in addition to high expression levels of fibronectin and vimentin are related to t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between liver cancer and cirrhosis,and may be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clinical detection.%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观察肝硬化及肝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方法建立小鼠肝硬化、肝癌动物模型,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存活小鼠肝硬化诱导成功率100%,病死率30%.存活小鼠肝癌诱导成功率100%,病死率40%.在肝硬化和肝癌动物模型中,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6. 7%和7. 1%,β3整联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 0%和7. 1%,波形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3. 6%和40. 0%,纤维连接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0. 0%和57. 1%.结论小鼠肝硬化和肝癌组织模型中,E-钙黏蛋白、β3整联蛋白的低表达和波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的高表达与肝硬化向肝癌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有关,为临床检测的重要参照指标.【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7)002【总页数】5页(P157-161)【关键词】肝硬化模型;肝癌模型;E-钙黏蛋白;β3整联蛋白;波形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上皮间质转化【作者】孙洪利【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胆道血管外科, 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原发性肝癌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上皮细胞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为具有移行能力的间质细胞并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它存在于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EMT的始发因素及其下游通路在肿瘤生长、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阻断这一机制的发生发展,对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前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标签:上皮-间质转化(EMT);肿瘤侵袭;肿瘤转移;分子机制EMT在医学中是一类生理组织变化状况,其一般是上皮细胞在特殊的情况下发生向间质细胞转化的形式,这种转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失去上皮细胞表型、获得间质细胞特性等。

从医学发展历史看,对于EMT的研究发现最早在发育生物学中,研究人员通过细胞实验总结出了相关的结论。

经过长期实验发现,EMT 对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变化的影响较大,针对这一点,本文主要研究了EMT 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相关影响。

1EMT的概念在生物学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各种生物学理念的认识更加充分。

1982年,Garry Greenburg[1]和Hay等[2]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胶原凝胶中产生成伪足而出现出间质细胞的状态,EMT概念由此被提出来。

若上皮细胞产生EMT之后,形态上由立方形上皮细胞则转化为梭形的间充质细胞的形态。

同时,还观察到上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下调或者缺失,包括:E-钙黏蛋白(E-Cad)、黏蛋白、角蛋白、桥粒斑蛋白等;间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上调,包括:波形蛋白、N-钙黏蛋白、纤连蛋白、表达上调。

2EMT的形成及肿瘤转移导致EMT产生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其包括:蛋白分子、转录调节因子、MicroRNA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都会给患者的身体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容易使得肿瘤细胞被袭击而出现转移,由此增加了医生治疗的难度。

肝脏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 生命的化学-官方网站

肝脏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 生命的化学-官方网站

文章编号: 1000-1336(2012)06-0496-06收稿日期:2012-02-15作者简介:冯娜(1988-),女,硕士生,E-mail: nancy_f n @163.c o m ;苏娟(1973-),女,博士,副教授,E -m a i l : juansu6@ ;田沛(1990-),男,本科生,E-mail: tianpei-03@ ;朱海英(1969-),女,博士,教授,E-ma il: zinnia69@ ;胡以平(1954-),男,博士,教授,通讯作者,E-mail: yphu@肝脏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冯 娜 苏 娟 田 沛 朱海英 胡以平第二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摘要: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的程序转化为间质细胞表型的可逆的生物学过程。

目前认为,EMT 参与肝脏在胚胎早期的发育,而且是成体肝脏受损后一种可能的修复机制。

同时也发现,EMT 可以参与肝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是决定肿瘤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肝脏中EMT 现象的认识,将可能为肝脏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肝脏发育;肝再生;肝肿瘤中图分类号:Q28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现象[1]。

1968年,Elizabeth Hay 在鸡胚原条形成模型中首次提出了“上皮间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这一概念。

随后“transition(转化)” 逐渐替代“transformation(转变)”而得到广泛应用,这是因为它能更加准确地反映EMT 过程的可逆性及其不同于恶性转化的事实。

2003年,国际EMT 学会(the EM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TEMTIA)第一次会议则将上皮间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和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differentiation)统称为“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变化及意义

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变化及意义

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变化及意义孙正魁;马行天;唐华;姚榛祥【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从MCF-7细胞培养乳腺癌微球体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微球体细胞中CD44和CD24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微球体细胞中E-钙黏素、N-钙黏素、纤维连接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穿膜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结果乳腺微球体富集了CD44+CD24-的乳腺癌干细胞,并能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增殖分化.该微球体细胞的上皮标志物E-钙黏素表达水平下调,而间质标志物N-钙黏素、纤维连接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同时乳腺癌干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显著增强.结论乳腺癌干细胞具有上皮-间质转化的特征,具有显著增强的迁移、侵袭能力.【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0(025)002【总页数】5页(P118-121,139)【关键词】乳腺癌;干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作者】孙正魁;马行天;唐华;姚榛祥【作者单位】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诊治中心;330029,江西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诊治中心;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干细胞能够发生侵袭、迁移,从而产生远处的转移病灶。

对乳腺组织和乳腺癌标本的基因表达检测发现,CD44+CD24-/low的干细胞中间质细胞标志物呈高水平表达。

我们采用乳腺癌干细胞体外模型,探讨乳腺癌干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表达、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人 MCF-7乳腺癌细胞系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库,优级胎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公司,DMEM和DMEM/F12培养基分别购自 Hyclone和 Gibco公司,EGF和 FGF 购自 PeproTech公司,超低黏附 6孔培养板购自 Corning公司,CD24-PE和CD44-FITC抗体购自 BD公司,鼠抗人 E-钙黏素(E-cadherin)、鼠抗人 N-钙黏素(N-cadherin)、鼠抗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鼠抗人波形蛋白(Vimentin)、鼠抗人β-actin单克隆抗体和 HR标记的兔抗鼠 Ig多抗购自 Santa cruz公司,Western blot增强放光试剂购自北京中山公司,Transwell小室和 Matrigel购自 BD公司。

肿瘤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上皮间质转化

在非可控炎症状态下,炎症因子TGF-β、TNF-α、 IL-1、IL-6持续上调,激活NF-КB和STAT3等信号 通路,下调E-cad,诱导间质标记物和MMPs的表 达,诱导EMT的发生
NF-КB是炎症信号通路的分子开关,也是沟通非 可控性炎症与EMT之间的“桥梁”,激活EMT相 关的转录因子如slug、Twist,Zeb,诱导MMP-2, 9的表达,促进基底膜的降解,从而诱导和促进 EMT发生
——Greenburg,et al. J Cell Biol,1982,95,333-339
目前研究发现EMT是肿瘤转移的“第一 步”,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癌细胞发生EMT后能获得更强侵袭和转 移能力,还对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产生 影响。
肿瘤EMT现象的实质
具有上皮来源特征性的肿瘤细胞, 通过EMT 获得间质细胞样的高迁移运动、侵袭浸润 能力
• 在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下,如持续的或 低强度的刺激,靶组织处于长期或过度反 应时,炎症无法从抗感染、组织损伤模式 下转变成为平衡稳定的状态,导致炎症反 应的持续进行,表现为“非可控性炎症” 状态。
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密切相关
• 肿瘤是永不痊愈的创伤 • 炎症是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
自给自足生长信号(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 抗生长信号的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Antigrowth Signals);抵抗细胞死亡(Resisting Cell Death);潜力无 限的复制能力(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ntial);持续的血 管生成(Sustained Angiogenesis);组织浸润和转移 (Tissu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避免免疫摧毁 (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促进肿瘤的炎症 (Tumor Promotion Inflammation); 细胞能量异常 (Deregulating Cellular Energetics);基因组不稳定和 突变(Genome Instability and Mutation)

上皮间充质转化名词解释

上皮间充质转化名词解释

上皮间充质转化名词解释
上皮间充质转化名词解释: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它对胚胎发生和器官发育十分重要。

上皮细胞是高度有序的单层细胞,有着均一的形态。

上皮内细胞的特点为它们彼此之间紧密附着。

与之相反,间充质细胞则形态各异,表现出更多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这种表型上的变化被认为参与了一些致癌通路。

上皮间充质转化让良性肿瘤发展成转移性肿瘤,后者可侵袭其他组织。

EMT 还参与了瘢痕组织发育中的纤维化,在病理上还可能与进行性纤维化疾病的发展有关。

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包括N- 粘钙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升高,β- 连环蛋白的核定位,以及诱导E- 粘钙蛋白表达的转录因子(即Snail1)水平升高。

上皮间质转化和内皮间质转化在肾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和内皮间质转化在肾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和内皮间质转化在肾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金芬;张忠寿;黄卫锋【摘要】上皮间质转化(EMT)和内皮间质转化(EndMT)参与各种纤维化疾病的发病机制,EMT和EndMT已经成为器官纤维化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EMT和EndMT在肾的纤维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细胞内外分子可控制EMT和EndMT的表达,尤其是microRNA (miRNA)在EMT和EndMT中的调控作用,已被确定可利用于开发治疗纤维化。

本文综述了EMT和EndMT在肾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了解EMT和EndMT参与肾病纤维化过程的机制,这将会给人类肾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靶点和方法。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3页(P2723-2725)【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内皮间质转化;肾的纤维化;miRNA【作者】金芬;张忠寿;黄卫锋【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1+2肾纤维化是肾长期损伤或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功能失调,导致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CM)沉积造成的。

EMT与EndMT过程中激活产生的成纤维细胞是肾成纤维细胞的主要来源。

在肾纤维化过程中,肾成纤维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EMT和EndMT过程中存在复杂的调控,最新的研究表明,miRNA在EMT和EndMT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通过抑制蛋白质翻译或诱导mRNA降解来抑制靶基因的表达。

miRNA可调控细胞的分化、增殖、死亡、代谢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的基本过程[1]。

因此,研究EMT和EndMT过程在纤维化中的作用,可以推进我们对常见发病机制的理解,也可能为治疗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这篇综述侧重于上皮间质转化和内皮间质转化在肾脏疾病中的生物学角色。

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上皮细胞有一系列的变化,它的极性丧失,迁移和运动能力增强,同时获得间质细胞特性。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侵袭、转移朱娓【摘要】肿瘤转移是肿瘤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致死因素.上皮间质转化(transformation of epithelial mesenchymal,EMT)作为肿瘤发生转移的第一步,是一个动态的多基因、多步骤的生物学过程,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研究EMT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控制肿瘤侵袭、转移的有效途径或肿瘤治疗新靶点,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仅就EMT、相关因子及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外科研究与新技术》【年(卷),期】2014(003)001【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上皮间质转化;肿瘤;转移【作者】朱娓【作者单位】徐汇区大华医院普外科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Greenburg等[1]于1982年发现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胶原凝胶中可转变为间质细胞样细胞后提出的概念。

人们发现,EMT不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组织器官形成至关重要,还参与创伤愈合、组织重建、肿瘤侵袭转移过程。

近年,关于EMT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已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深入了解EMT 的发生机制,可为进一步认识肿瘤、治疗肿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切入点。

故本文就EMT及其相关因子、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作一综述。

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和病理环境下向间充质细胞转变分化的现象,是细胞失去上皮细胞表型并逐渐获得间质细胞表型的过程,是一个复杂、有序、多基因、可调控的生物学过程。

其分子标志物的特征性变化为上皮 E-钙粘蛋白(epithelium-cadherin,E-cad)、α-连环蛋白(α-Caten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桥粒蛋白、细胞角蛋白等上皮细胞标志物表达下降;N-钙粘蛋白(N-cadherin,N-cad)、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纤连蛋白(fibronectin)、波形蛋白(vimentin,Vim)等间质细胞标志物表达上升。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Vo I . 3 2 2 0 1 4 No . 4
上皮 间质 转化 的分 子机制及 其在肿瘤 中的I l泸州 6 4 6 O O 0 )

要: 参与上皮间质转化( E M T ) 过程的信号转导机制较 多且复杂 , 目 前越来越 多的研 究显示 , E M T与肿 瘤细胞 的侵袭和转
[ 9 1 7 = 钢, 刘世清. 丹参和神经生长因子并用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 学和脂质过氧化的保护作用田冲 国临床康复 , 2 0 0 4 , 8 ( 1 4 ) : 2 6 9 -2 6 6 9 7 . 【 1 O 】 王钢, 刘世 清, 王志林 . 丹参对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 p i l l a l c o d r i n j u r y [ J ] . A d v P h y s i o l E d u e , 2 0 0 2 , 2 6 ( 4 ) : 2 3 8 .
[ 6 】 廖经武 , 宋跃明. 大剂量维生素 c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初 步研究【 J 】 .
移有 着重要 联 系, 是近年来肿 瘤转移研 究的热点。就 E M T相 关分子信号机制及其在肿 瘤中的作用的研 究做一综述。
关键 词 : 上 皮间质转化 ; 分子机制 ; 肿瘤侵袭 ; 肿瘤转移
中图分类号 : R 1 9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1 2 4 6 ( 2 0 1 4 ) 0 4 - 0 1 5 4 _ 0 3
生E M T的分子机制 , 从而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 的有效靶点。
要成分 为人参皂苷和乌头碱 ,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过程 中, 不 论对运动还是感觉的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2 . 2 . 3 防 己制剂 高益斌等【 5 】 报道 , 防己黄芪汤的有益作用在于 它可作为脂 质过氧化反应 的抑制剂 , 在药效上近期可 能与甲基 泼尼松龙 相似 , 远期可能等于或优于甲基泼尼松龙 。其机 制可 能是通过抑 制内皮细胞释放活性氧基,或抑制 中性粒细胞和其 他 自细 胞的继发性分泌 ,以降低细胞毒性物质的持续释放 , 减 缓进行性变 性的进程 。 沈宁江等【 q 报道 , 汉 防己 甲素能减轻组织 继发性损伤 , 对实验性脊髓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EMT(上):亚型、标志物诱导因素

EMT(上):亚型、标志物诱导因素

EMT(上):亚型、标志物诱导因素EMT,助力肿瘤侵袭性增强的帮凶。

上皮间质转化现象(EMT),指的是上皮细胞在形态学上发生成纤维细胞或间充质细胞表型的转变,细胞极性消失,细胞骨架重排,并且迁移运动能力增加的现象。

EMT是可逆的,在解除诱导因素后,细胞可发生间质上皮转化(MET),即间质细胞表型向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事件,从加强细胞间的连接紧密,减弱细胞的的移动和侵袭能力。

EMT和MET是相反的生物学过程,一旦EMT可逆过程不能完成,最终会导致病理结果。

1EMT的3种亚型根据EMT发生的特定生物学环境,可将EMT分为3种亚型。

1型EMT:与胚胎植入、发育和器官形成相关。

通过这种转化,上皮细胞获得了能够在细胞外基质中迁移的表型,并迁移到特定的部位参与组织的形成。

2型EMT:与组织再生、损伤修复和器官纤维化相关。

通过产生纤维细胞,从而修复由创伤和炎症反应造成的组织损伤。

3型EMT:恶性肿瘤发生时,上皮样细胞转化为间质样细胞的过程,与肿瘤相关的表型转化相关。

这些细胞通常位于肿瘤周边,通过EMT获得局部和全身的侵袭能力,最终导致肿瘤的转移。

2EMT的标志物(biomarker)在EMT过程中,即有上皮样细胞的标志物,又有间质样细胞的标志物。

1)上皮样细胞的标志物A)E-cadherin(E-钙粘蛋白),一种Ca2+依赖的、与细胞间黏附密切相关的跨膜糖蛋白,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的膜表面,是典型的上皮细胞标志物。

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转移能力呈负相关性。

细胞膜表面钙粘蛋白类型的转变(E-cadherin转变为N-cadherin),可增加细胞的运动性及侵袭和转移的能力。

B)β-catenin,胞浆蛋白,位于正常上皮细胞和非侵袭性肿瘤细胞膜上。

通常认为,细胞质中的β-catenin反映了E-cadherin的分解情况;而位于细胞核中的β-catenin 则发挥了激活转录因子的作用。

C)Claudin-1,属于Claudins家族,介导细胞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

STAT3、E-cadherin、Vimentin在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研究

STAT3、E-cadherin、Vimentin在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研究

STAT3、E-cadherin、Vimentin在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研究作者:徐夏江海陈豫民王琰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究STAT3、E-cadherin、Vimentin在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方法:采用RT-qPCR方法检测50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TAT3、E-cadherin、Vimentin的mRNA水平表达,分析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随机抽取4例食管鳞癌患者组织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TAT3、E-cadherin、Vimentin蛋白水平表达。

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种食管鳞癌细胞株中STAT3、E-cadherin、Vimentin表达,筛选出1株高表达STAT3的菌株,用STAT3的小干扰RNA转染。

对照组转染双链无义RNA,转染成功后进行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结果:5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STAT3、E-cadherin、Vimentin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1±0.62)、(0.68±0.23)、(1.48±0.56);癌旁正常组织为(0.54±0.23)、(2.03±0.64)、(0.61±0.21)。

食管鳞癌中STAT3、Vimentin在mRNA水平高表达及E-cadherin低表达,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检测随机4例食管鳞癌患者组织标本蛋白水平表达,癌组织中STAT3、Vimentin均比癌旁正常组织高(P<0.05),而癌组织中E-cadherin比癌旁正常组织低(P<0.05)。

STAT3小干扰RNA 转染高表达STAT3的细胞株EC109后,STAT3表达在mRNA水平较对照组下调,E-cadherin 表达较对照组相对上调;Vimentin表达较对照组相对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转染STAT3小干扰RNA组较对照双链无义RNA组成功抑制STAT3蛋白表达(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上调(P<0.05),Vimentin蛋白表达相对下调(P<0.05)。

尿路上皮癌抗原1促进滋养细胞功能及对上皮-间质转化转化的调控作用

尿路上皮癌抗原1促进滋养细胞功能及对上皮-间质转化转化的调控作用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也是导致妊娠早期孕妇出血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病率约2%,其中输卵管妊娠(TP )最为常见[1,3]。

做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蝶呤可以抑制滋养细胞增殖,破坏绒毛活性,是目前治疗TP 的一线用药,但存在肝、肾功能损害、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1]。

因此,深入了解TP 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仍至关重要。

LncRNA 是一种长度大于200nt 的RNA 分子,不参与蛋白质编码,但可以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侵袭、迁移、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发挥[4,5],LncRNA 表达异常和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疾病的发生有关[6-8],还可引起复发性流产、先兆子痫等妇产科疾病[9-13]。

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是一种首次在膀胱癌中发现并得名的lncRNA ,其表达失调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8,14],还和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丢失等多种妇产科疾病的发生有关[15-18]。

研究表明,UCA1低表达可使滋养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减弱,造成滋养细胞侵袭不足,从而导致流产等疾病发生[17,18]。

而High expression of long noncoding RNA UCA1promotes invasion,migration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trophoblasts in vitroSUN Jianhua 1,2,ZHANG Yi 1,YANG Liping 1,ZHOU Li 1,2,LU Xiyang 2,LI Jiuxian 2,CHEN Ping 11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Medicine,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99,China摘要:目的研究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对滋养细胞(HTR-8/SVneo )侵袭和迁移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EMT )特性的影响,探索UCA1在输卵管妊娠(TP )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miRNA--134对人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影响的研究

miRNA--134对人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影响的研究

characteristics of EMT include the loss of epithelial phenotype,the
mesenchymal phenotype,and the process of gaining the ability of migrating freely in the cell matrix for tumor cells and
miR.1 34所抑制的A549细胞EMT过程,使细胞恢复侵袭能力,同时使间质细胞标
记物N—cad蛋白恢复较高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miR.1 34可以抑制FOXMl
微小RNA对人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影响的研究
mRNA的翻译,从而调控人肺癌细胞的EMT过程。 另外,我们也在其他体系中验证了miR一1 34通过靶定FOXMl 3’UTR调控
达miR.1 34可以使H1 299细胞侵袭能力减弱。运用TGF.D诱导的A549细胞体外EMT
模型,发现随着EMT过程的发生,细胞侵袭能力增强,同时miR.1 34的表达水平
逐步下降;随后,在诱导后的A549细胞中过表达miR.1 34可使细胞的侵袭能力再 次减弱。这些结果显示,miR.1 34可以维持细胞的上皮表型,减弱细胞的侵袭能 力。 FOXMl是Forkhead Box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参与调节很多重要的生理过 程,包括:细胞增殖与衰老、DNA损伤修复、器官形成等,并在肿瘤的发生、发 展、浸润、迁移等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FOXMl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表达量 上调,其表达水平越高则病人的预后越差。我们的研究发现,FOXMl在人乳腺癌 和肺癌的间质细胞中均有较高的丰度,其表达水平与miR.1 34水平成负相关。运 用肺癌患者临床样本,分别检测miR.134和FOXMl的表达水平,发现miR.134在尚 未发生转移的患者样本中表达水平更高,而FOXMl的表达则与之相反。通过序列 分析预测,FOXMl 3’UTR存在miR.1 34的识别位点。在TGF一13诱导的A549细胞中, 过表达miR.1 34可以抑制FOXMl的蛋白水平;同时,FOXMl的高表达可以挽救

LOXL2与上皮-间质转化

LOXL2与上皮-间质转化

LOXL2与上皮-间质转化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 (Lysyl oxidase-like 2,LOXL2)上调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增强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能力。

研究LOXL2过表达诱导EMT相关分子调控机制,将为肿瘤的个性化及针对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 (LOXL2);上皮-间质转化(EMT);浸润转移;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的存在逐渐丧失,获得侵袭和迁移游走的能力,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

EMT的发生机制涉及上皮分子标志物(E-cadherin、β-catenin和Occludin 等)、间叶表型标志物(波形蛋白、Viemntin等)、转录因子(Snail、Slug、ZEB、Twist等)、多种激活信号通路(TGF-β/Smad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 通路、Src通路及整合素通路等)以及MMP、P53基因、miRNA等调节剂,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调控着靶基因及诱导靶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1]。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1ysyl oxidase—like protein 2,LOXL2)也与EMT的发生密切相关,LOXL2的高表达与肿瘤侵袭呈正相关,伴随着典型的细胞因子表达,表现出上皮细胞间质样改变,诱导了完整的EMT过程。

LOXL2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细胞中,EMT则是肿瘤细胞扩散和转移的核心步骤,本文就LOXL2诱导EMT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1.LOXL2概述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 (Lysyl oxidase-like 2,LOXL2)是赖氨酰氧化酶家族成员之一,LOX家族包括原型LOX和LOX样蛋白(LOX-like protein,LOXL),后者包括LOXL1、LOXL2、LOXL3、LOXL4等4个成员,存在于不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

上皮—间质转化及其相关分子标志物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及其相关分子标志物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上皮—间质转化及其相关分子标志物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张莉琳房冬冬黄爽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第20期[摘要] 肺癌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的转化(EMT)在肿瘤的侵袭与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现象也存在于肺癌中,且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对肺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及其EMT相关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寻找精确的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方式并为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文章对肺癌EMT现象与机制以及EMT相关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肺癌;上皮间质转化;分子标志物;上皮-钙黏素;波形蛋白[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7(b)-0041-04[Abstract] Lung canc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diseases with highest mortality throughout the world.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EM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including the lung cancer. Researches focusing on the processes of EMT and its related markers in lung cancer helped seeking for accurate ways for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and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ethods to make clinical diagnosis. In this paper, it summarized the phenomenon of EMT and EMT-related lung cancer markers to provide a new way for anti-tumor therapy.[Key words] Lung cancer; EMT; Molecular markers; E-cadherin; Vimentin肺癌已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1]。

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申志华;吴建龙;刘海丽;段庆华【摘要】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1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EMT标志物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大肠癌组织E-cadherin、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大肠癌组织E-cadherin、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高-中分化,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不同分化程度大肠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T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分化程度有关.【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5)004【总页数】4页(P276-279)【关键词】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作者】申志华;吴建龙;刘海丽;段庆华【作者单位】承德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北承德 067000;承德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河北承德 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目前,大肠癌已是欧洲排名第2位的致死性肿瘤,占肿瘤致死性疾病的10%左右。

导致大肠癌发生的原因众多,如基因突变引起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引起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HNPCC)、Crohn's 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均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
四综述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2.017.019作者单位:20043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
通信作者:李惠萍,Email:***************
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标志物
张霞李惠萍
摘要? 上皮间质转化(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E M T )参与胚胎发生与器官发育二组织修复与器官纤维化二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体现了上皮细胞的可塑性三用于E M T 过程标识的分子标志物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细胞表面标志物二细胞支架标志物二细胞外基质蛋白和转录因子这四类三对其中一些常见分子标志物进行检测,其表达在E M T 过程中或升或降;而明确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类型
E M T 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对E M T 相关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化;
分子标志物;器官纤维化;肿瘤B i o m a r k e r s o f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Z HA N GX i a ,L IH u i -p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t h e S h a n g h a iP u l m o n a r y H o s p i t a l ,T o n g j i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433,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H u i -p i n g ,
Email:***************?Abstract?Epitheli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E M T ),w h i c he x h i b i tt
h e p l a s t i c i t y o f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p l a y s 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e m b r y o n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i s s u e r e p a i r ,o r g a n f i b r o s i s ,a n d t u m o r m e t a s t a s i s .Av a s t v a r i e t y o f b i
o m a r k e r s h a v e b e e nu s e d t od e m o n s t r a t e a l l s u b t y p e s o fE M T ,a n dm a i n l y
i n v o l v ec e l l -s u r f a c e m a r k e r s ,c y t o s k e l e t a l m a r k e r s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r o t e i n s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f a c t o r s .T o e x a m i n e a f e wo f t h em o r e c o mm o nm a r k e r s ,s o m e o fw h i c h a r e a c q u i r e d a n d s o m e o fw h i c h a r e a t t e n u a t e d d u r i n g t r a n s i t i o n ,a n d t o c l e a r h o wb i o m a r k e r s c h a n g e i n d i f f e r e n t s u b t y p
e s o
f E M Tc a n p r o v i d e a v a l u a b l e t h e r a p e u t i c s t r a t e
g y f
o r t h e d i s e a s e s .?K e y w
o r d s ? 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B i o m a r k e r ;O r g a n f i b r o s i s ;T u m o r 上皮间质转化(e p i t h e l i a l 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E MT )参与机体多个生理病理过程,尤其是在肝二肺二肾等器官纤维化二肿瘤侵袭与转移相关的E MT 成为了研究热点三体现了上皮细胞的可塑性三关于E MT 的研究多数是在某种特定条件刺激下进行的,主要判断依据为形态观察以及细胞标志物的检测,种类繁多而又缺乏可重复的特异性指标三那么这些不同条件刺激产生的E MT 之间有何异同,又有何内在联系?是否拥有共同的基础机制呢?
想要解答这些问题,了解各型E MT 的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对于
E MT 相关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
1 E M T 概述
E MT 是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向间质细胞转化的生物学过程三是由G r e e n b e r g 和H a y 在
1982年首先发现的,
他们在凝胶中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失去了极性,转变为具有伪足
的间质样细胞,
从而提出了E MT 的概念三随后的研究发现E MT 现象存在于人体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并依据E MT 的特定发生生物学环境二功能的不同及其对机体的不同影响将其大致分为3种类型[1
]:Ⅰ型E MT 与胚胎发生二
器官发育相关,一方面原始上皮细胞转化为间质细胞参与原肠胚形成和神经胚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与E MT 相反的间质上皮转化(m e s e n c h y a l e p i t h e l i a l t r a n s i t i o n ,M E T )过程产生次级上皮细胞,实现胚胎形成过程中细胞类型的多样化;Ⅱ型E MT 与创伤愈合二组织再生和器官纤维化相关,主要生物学作用是机体对创伤和炎症的应答,通过次级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来修复组织损伤,一旦刺激消失,E MT 过程也随之停止,如果刺激持续存在,这一过程也将持续存在,最终导致器官纤维化;Ⅲ型E MT 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相关,是指与上皮细胞恶性肿瘤相关的表型转化,这类E MT
发生于部分恶性肿瘤细胞中,肿瘤上皮细胞通过E MT 获得了很强侵袭和转移能力,随血流转移至不同部位,进一步通过M E T 过程形成上皮细胞的肿瘤转移灶三至今对3种类型E MT 的研究中所涉四
8531四国际呼吸杂志2012年9月第32卷第17期 I n t JR e s p i r ,S e p
t e m b e r 2012,V o l .32,N o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