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资料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重点总结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d83c73043323968011c9273.png)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主要看法1、客观精神说2、主观精神说3、模仿说和再现说1、客观精神说代表人物:古希腊…柏拉图(哲学家)从他的客观唯心主意说法,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艺术世界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实个这三层。
于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相仿,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家)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主观精神说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的鼻祖康德(思想家…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不涉及任何功利,没有任何目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是艺术的特征。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质的冲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3、模仿说和再现说代表人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古希腊学者认为,人类模仿鸟儿的啼叫,所以人类要唱歌;人类模仿蜘蛛织网,所以人类要织布;人类模仿燕子的筑巢,所以人类要盖房子。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就是模仿,戏剧里面的好人就是在模仿生活中的好人,戏剧里面的坏人就是在模仿生活中的坏人。
中国美学界泰斗朱光潜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在西方雄霸了2000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艺理论家)提出了“美是生活”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理论出发,认为:艺术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再现。
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二、艺术本质的科学理论基础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国:马克思(革命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艺术生产”理论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生产”理论的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作品,常常是同物质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27662d4028915f814dc208.png)
1.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
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0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5版)-框架综述讲义
![0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5版)-框架综述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8526e5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2.png)
0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5版)-框架综述讲义引言《艺术学概论》是由彭吉象教授编写的艺术学教材,已经出版到第5版。
本讲义是对该教材的框架进行综述,将介绍艺术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主要内容,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艺术学的整体框架的概述。
艺术学的定义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它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意义等问题。
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艺术的形式、内容、审美特征以及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方面。
艺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也涉及到主观的艺术体验。
因此,艺术学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索艺术的本质和意义,如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艺术学的研究内容根据《艺术学概论》这本教材的第5版,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艺术学首先探讨艺术的基本概念,包括艺术的定义、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及艺术的分类等。
通过对艺术的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
2. 艺术的创作与表现艺术学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它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技巧和艺术表达手段,以及艺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等。
3.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评价艺术学致力于揭示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评价的标准。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效果,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感和意义,以及对观众的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4. 艺术的传播与接受艺术学关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它研究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等方面的内容,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影响人们。
艺术学的研究方法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相关的艺术理论著作、历史文献、艺术评论等资料,进行对艺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获取到大量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变化。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知识点笔记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知识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c782978f18583d0496459bc.png)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知识点笔记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艺术生产" 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 不平衡关系 " 。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 "席勒 -- 斯宾塞理论 "。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知识点笔记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知识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930604dee06eff9aff80775.png)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知识点笔记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概论彭吉象笔记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概论彭吉象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accf760242a8956aece414.png)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概论彭吉象笔记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史上的主 __: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德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式最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客观精神说学探讨的学者。
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德国古典学集大成者 __美学的核心是他给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代表人德国古典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主观精神说义的基础之上。
摹仿说或再现说,摹仿说或再现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现实的模仿,艺术应该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性质来。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类。
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们的物质文明。
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他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 __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完全可以这么讲,“艺术生产”理论为艺术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石。
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示: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 __性质和特点。
以劳动为前提,巫术为中介,艺术 __离不开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精选文档】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b83c832da38376bae1faee4.png)
1.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彭吉象_艺术学概论笔记
![彭吉象_艺术学概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087d2967e21af45b207a8ba.png)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复习笔记—————————————————————————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是真实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实隔着三层。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将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理念/绝对精神。
包含深刻的辩证法,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中国"文以载道说"南北朝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自然之道和生人之道的统一,是文的本源。
朱熹,"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即"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尼采:将其推向极端。
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
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
醉和梦是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根植于人的深层本能,前者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梦幻;后者是痛苦和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欲放纵中揭开人生悲剧的面目。
南北朝时代文学日益繁荣,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考试重点汇编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考试重点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3915026a8114431b90dd8df.png)
艺术学概论重点1、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2、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他主张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
3、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4、关于艺术本质的看法有:①客观精神说(柏拉图、黑格尔、朱熹、刘勰);②主观精神说(康德、尼采、严羽、袁宏道);③模仿再现说(亚里斯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④艺术精神产生说(马克思)。
5、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
6、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
7、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8、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视、电影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9、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①艺术语言②艺术形象③艺术意蕴。
10、中国画非常强调“立意”和“传神”。
11、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2、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率”—0、618。
13、艺术的功能有: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14、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15、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16、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
17、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把诗分为物境、情境、意境。
18、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19、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20、画坛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21、卢浮宫三宝:①《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②《米洛斯的阿芙蒂式》③《蒙娜丽莎》22、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23、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中)、欧洲园林(法)、阿拉伯式园林。
24、代表古希腊悲剧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25、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们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概论》彭吉象版
![《艺术概论》彭吉象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97325df61fb7360b4c65fd.png)
一、艺术的本质一、客观精神说二、主观精神说三、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理式世界第一,感性世界第二,艺术世界第三◆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规律◆基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思想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包含辩证法思想,理式是内容感性显现是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刘勰《文心雕龙》首篇《原道》,认为文是道德表现,道是文得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不过是载道德简单工具,有车载物罢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中国古代◆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看到并强调了创作主体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做艺术于审美活动的精髓◆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康德◆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志被说城市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作是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德国哲学家尼采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望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于社会现实的联系。
南北朝时期◆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进一步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美是生活◆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解释: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现实出生活或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有机械唯物论的缺陷,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 创举。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知识点笔记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知识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d8b12bcc7931b765ce15de.png)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知识点笔记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着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精编版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07fc94524de518974b7d51.png)
1.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https://img.taocdn.com/s3/m/ce56e3bc3b3567ec102d8af9.png)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艺术的本质(1)关于艺术的本质,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编 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另外还有形象说、形式说、情感说、表现说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构成了人类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提供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②艺术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①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
一定时代的艺术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②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现象。
③艺术生产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不包括个别特殊现象。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管的统一。
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艺术的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成品、艺术欣赏)。
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艺术家个人风格)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
(艺术家个人烙印)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的审美性——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
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在作品中)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
(二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第二章艺术的起源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模仿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说法,在欧洲占统治地位2000多年。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春秋时代)《管子》——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的。
模仿说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没有揭示本质。
游戏说——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由于人有过剩的精力,人们将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用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审美书简》——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人类是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德国学者)布鲁斯——游戏是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练习。
游戏说肯定了游戏的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将游戏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但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表现说——在东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后在西方文艺界有较大影响,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代表人物:(东汉)《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表现。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表现说,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仍然是把现象当做本质,把结果当做原因,依然是片面的。
巫术说——出现于20世纪,是西方在艺术起源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万物有灵”的巫术的理论主张。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信仰,都源自交感巫术。
巫术是原始人面对自然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作用于社会实践,所以艺术的起源最终应该归结于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说——19世界末叶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起源说,在我国文艺界占据主导地位。
代表人物:(俄国共产主义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系统的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艺术的起源是多原因的,并非单原因的,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方面考虑。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化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把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观点用于说明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并且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结构辩证法。
(法国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现象,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才能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起源从根本上讲,最终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产生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审美价值是艺术最基本、最主要的特性。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的特点:①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反映社会的广度深度,常常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
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同样具有审美认识作用,可以增加人的科学知识。
③对于艺术的认识功能也不能估价过高,在认识自然现象方面,比不上自然科学;在认识社会、历史方面,艺术也不可能像社会学、历史学那样完备翔实地占有资料。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①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②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感染,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着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艺术常常成为宗教宣传教义的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③寓教于乐——强调,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①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使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②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
③通过审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还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二节艺术教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席勒在《美育书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席勒不仅仅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来看待问题,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提出人性的复归,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