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颅脑损伤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

03
观察手术伤口有无渗血、感染迹象,引流管的引流量和性状等

逐步调整补液策略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补液计划
根据患者的体重、手术类型、术中失血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 补液计划。
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出入量、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补液速度 和量,避免补液不足或过量。
注意补液的种类和顺序
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等,并注意补液的 先后顺序和比例。
预防并发症发生
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 及时发现并处理低血容量性休克。
预防电解质紊乱
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如钠、 钾、钙等离子浓度,及时纠正电解质 紊乱。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静脉血栓形 成。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加强伤口护 理和引流管管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等。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挑战与对 策
3
患者个体差异大
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 基础疾病等差异,导致液体需求
和管理策略不同。
术前评估患者液体平衡状态,包 括血容量、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以制定个体化液体管理方案。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液 体出入量,及时调整液体管理策
略。
手术类型多样且复杂
不同手术类型对液体管理的需 求不同,如心脏手术、颅脑手 术、腹部手术等。
术前液体管理策略
3
评估患者水合状态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液体失 衡、脱水或水肿等病史。
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 度、眼球凹陷程度等体征 ,初步判断水合状态。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生化指标如血钠 、血钾、血浆渗透压等, 进一步评估患者的水合状 态。

周建新-脑损伤患者的液体管理

周建新-脑损伤患者的液体管理



脱水-减轻水肿 降低ICP 改善血液流变学 高渗状态-肾损害 全身脱水-灌注不足 打开BBB-“反跳现象” 肺水肿




甘露醇的应用原则
ICP指导下应用


20~25mmHg 2(Na++K+)+GLU+BUN 0.25~0.5g/kg q4~6h
血清渗透压<320mOsm/L
伤后96h内液体负平衡与不良转归相关
渗透治疗
渗透治疗-Osmotic Therapy

甘露醇 高渗盐水 甘油 白蛋白+速尿
Mannitol for acu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
甘露醇的利与弊
脑损伤患者的液体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周建新
颅高压处理的2个原则

Monro-Kellie principle Rosner’s conjecture
Monro-Kellie principle

脑组织:渗透治疗 CSF:引流 血液:过度通气 病理性容积:手术干预
Rosner’s conjecture
治疗
ADH替代 密切监测水电平衡 补水、纠正高钠血症 垂体前叶激素的补充

补水-量、途径和速度
公式1


水不足=0.6×kg×([血Na140]-1)

28岁女性、68kg、血Na 150mmol/L

水不足=0.6×68×([150140]-1)=2.9L
补水量

公式2

围手术期患者液体管理措施

围手术期患者液体管理措施

排出量(ml/d)
摄入量(ml/d)
食物含水 700~ 1000
Sub 01 Department
粪便含水 50~100
成人每日生理需求量为25~30 mL/kg
正常人体每日水的摄入和排出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饮水 500-1200
代谢内生水 300
尿量 650~ 600
呼吸道蒸发 300
液体过量可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血容量增加可增加血管内静水压、损伤内皮细胞多糖复合物(调节血管通透性),从而导致液体潴留。 大型肠道手术后液体超负荷的最常见表现为合并肠梗阻的肠道壁水肿。术中液体超负荷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延迟相关,并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补偿性液体治疗量
术前液体损失量
发热和 开放气道病人
D1~10kg:4ml/kg/hr 11~20kg:2ml/kg/hr 21+kg:1ml/kg/hr
维持性液体治疗量
围手术期液体量的估算
术中液体损失量
小手术:4ml/kg/hr 中手术:6ml/kg/hr 大手术:8ml/kg/hr
皮肤蒸发 500
总计 1500~2500ml
总计 1500~2500ml
每克蛋白质、糖、脂肪氧化所产生的水分别为0.41、0.60、1.07ml
发热病人体温每升高1℃, 非显性失水每小时增加 0.5~1.0 mL/kg。 开放气道的病人,呼吸道 丢失量是正常人的2~3 倍。
非显性失水受环境因 素影响,成人基础状 态为500~800mL/d。
临床上,应针对病人个体化制定,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并反复评估,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疾病状态及阶段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体液总量

颅脑外伤病人的液体管理

颅脑外伤病人的液体管理

目的:院前输注高渗性液体是否可以改善严重TBI患者神经系统的预后 方法: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患者:无低血容量休克的脑外伤患者(入组1331名患者) 治疗:250 ml快速注射
7.5%NaC1/6%右旋糖酐(高渗盐/右旋糖酐组) 7.5% NaC1(高渗盐水组) 0.9% Nacl(生理盐水组)
颅脑损伤患者CPP应该维持在多高水平为最佳?
既往研究: • 提高CPP有利于改善TBI患者预后 • 美国颅脑创伤基金会指南(1996)建议:
CPP目标为70mmHg • 未表现出明显益处,增加并发症
近年来: • CPP过高或过低都存在危险 • 理想的CPP值仍有争议 • 脑创伤研究协会(2007)建议: CPP控制在5O~70 mmHg,辅助进行 脑氧合和脑代谢监控,指导个体化治疗。
“标准的颅脑外伤液体疗法 ”
• 脱水治疗:甘露醇,速尿 • 限制水入量:每日控制在1500 ml以内 • 控制钠盐补给
目的:使病人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ies: key parameters for management
• 颅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大脑易受 CPP升高或降低引起损害。
• 当CPP在较高水平时,易出现脑组织恶性充血,加 重
脑水肿; • 当CPP较低时,易出现脑缺血,加重缺血性脑损害。
颅脑损伤后的液体管理
传统的液体疗法:
理论基础: 严重颅脑外伤后,血脑屏障与脑血管自动
调节均受损.不能防止过多的灌流所导致的 渗出,过多的水与盐摄入将加重继发性脑水 肿,使颅内压更高, 因此在治疗重型颅脑损 伤的患者时,限制液体和钠的入量。

围手术期患者液体管理措施

围手术期患者液体管理措施

术后液体管理目标 在不进行静脉液体输注的情况下,促进患者 正常饮食。
术前液体管理
与处于饥饿和低血容量状态(starved、
hypovolaemic state)相比,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处于 适当饱胃和正常血容量状态(fed、euvolaemic state)可缓解麻醉诱导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所带来的 影响。 相关指南建议麻醉前2 h禁饮清液体即可。
血容量症时方可进行快速输注。尽管如此,快速输注也仅 能改善一小部分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血管升压药的给予 或可缓解血管紧张所致的相对低血容量症。
手术应激时,神经激素分泌的调节可能会使尿量减 少,如降至0.5 mL/kg/h,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需要 补液。
监测指标
包括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对于一般择期手术病人多 采用无创检查,如心电监护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SpO2 吸空气>90%,吸氧情况下>95%)、血压 (>90/60 mmHg)、脉搏(60~100 次/min)
体超负荷(fluid overload)可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避免
液体超负荷可改善患者转归,尤其是接受大型择期胃肠手 术和胸科手术的患者。
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术中限制性液体管理( fluidrestriction)可使术后并发症减少一半。术后第一 天使用晶体液与术后肠梗阻相关,并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因此,合理的围术期液体管理策略十分重要。
LOGO
围术期患者液体治疗
液体治疗是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在于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等。
液体治疗能够影响外科病人的预后。 对于围手术期病人,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 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 组织水肿。
临床上,应针对病人个体化制定,实施合理的液体治 疗方案并反复评估,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疾病状态及阶 段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临床护理中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

临床护理中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

临床护理中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液体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尤其在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具有重要性。

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一段时间,液体管理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本文将就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进行探讨,包括患者液体需求的评估、液体类型的选择、液体管理的原则和护理措施等内容。

一、患者液体需求的评估在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中,首先需要对患者的液体需求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的基本生理状态、手术类型以及围手术期特点,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术前水分和电解质的状态:患者术前是否存在脱水、水肿等症状,有无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以确定术前的液体基础。

2. 手术类型和切口:不同手术类型和切口的出血量和组织损伤不同,对术中和术后的液体需求也有所差异。

需细致评估手术难度和技术复杂性等因素。

3. 术中输液量与输血需求:术中输液量和输血需求的评估是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术中失血多少、是否需要输血、输液速度等都需要综合考虑。

4. 术后排尿量和出汗情况:术后尿量和出汗情况是评估术后液体代谢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密切监测。

根据对患者液体需求的评估,便可有针对性地制定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计划。

二、液体类型的选择根据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需求,需要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

液体类型主要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两大类。

1. 晶体液:晶体液主要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和乳酸林格液等。

晶体液能够快速补充体液的丧失,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但晶体液对血容量的扩容作用较小。

2. 胶体液:胶体液包括白蛋白、明胶和羟乙基淀粉等。

胶体液具有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的作用,能够增加血容量和改善微循环。

但胶体液的代谢和排出时间较长。

在选择液体类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合理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和输液方案。

三、液体管理的原则围手术期患者的液体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液体平衡和生理状态的稳定。

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的液体管理
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 势
3
本次汇报内容总结回顾
01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重要性
阐述了液体管理在围手术期的关键作用,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保
障组织器官灌注、促进术后恢复等。
02
液体管理策略
介绍了不同手术类型下的液体管理策略,包括限制性输液、开放性输液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等,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围手术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措施
3
容量过负荷预防及处理
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01
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
液方案,避免过量或过快输液。
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02
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指标,及时了解者血容
量和心功能状况,指导液体治疗。
应用利尿剂
03
对于容量过负荷的患者,可适当应用利尿剂,排出多余水分,

03
术中止血措施
手术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止血措 施,如电凝、填塞、缝合等,确 保手术野清晰并减少术后出血。
02
合理应用抗凝药物
对于需要应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应权衡利弊,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和使用时间,以减少术中出血。
04
术后密切观察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和手术部位出血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出血并发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心理干预在康复中作用
缓解焦虑情绪
手术前后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 的焦虑情绪,心理干预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
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信心
心理干预可以增强患者对手术和 康复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 从性,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二)引言概述: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临床麻醉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手术患者的康复和手术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可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减少手术相关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重点探讨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液体类型的选择、液体的输注速度、液体的补充量以及液体的监测等内容。

正文内容:一、液体类型的选择:1.晶体液体:晶体液体是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基础,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氏液和平衡盐溶液等。

晶体液体主要用于补充体液的丢失和维持循环稳定。

2.胶体液体:胶体液体可增加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

常见的胶体液体包括白蛋白溶液、羟乙基淀粉等。

胶体液体使用时应注意副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液体的输注速度:1.快速输液:快速输液适用于血容量不足的情况,例如失血过多、脱水等。

快速输液可以迅速补充体液,改善循环状态。

2.缓慢输液:缓慢输液适用于补充液体的丢失和维持循环平稳的情况。

缓慢输液可以使患者循环逐渐恢复平稳,避免液体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三、液体的补充量: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液体的补充量,包括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因素。

补充液体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状况,并遵循个体化的液体管理原则。

2.补液原则:根据失液和代谢的需要,根据维持患者的循环平稳和组织灌注的需要,合理确定补液的剂量和速度。

四、液体的监测:1.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指导液体管理的调整。

2.尿量监测:尿量是评估患者肾脏功能和液体代谢的重要指标,通过监测尿量可以判断患者的液体平衡是否正常。

五、其他注意事项:1.注意避免液体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在液体管理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和呼吸情况。

2.避免感染风险: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总结: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对于手术患者的康复和手术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 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患者的 内环境状况。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手 术风险及液体管理需求。
术中评估
监测生命体征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 血压、呼吸、体温等, 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评估失血量
观察手术野出血情况, 评估失血量,以便及时
调整液体补充策略。
监测尿量
定义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指在手术前 、手术中和手术后对患者进行的 液体补充、维持和调整的治疗措 施。
目的
旨在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内环境稳定,确保手术安全顺利 进行,并促进术后恢复。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重要性
01
02
03
维持循环稳定
通过补充和调整液体,可 以维持患者的循环血量,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
酸碱平衡失调预防与处理
监测酸碱平衡指标
围手术期应监测患者动脉血气分 析和酸碱平衡指标,了解酸碱平
衡状况。
及时纠正酸碱失衡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酸碱失衡,如补充碱性药物或酸性 药物等。
注意呼吸功能影响
呼吸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酸碱平衡失 调,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 正常通气功能。
PART 06
预防并发症
合理的液体管理有助于预 防术后感染、肺水肿、深 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
促进恢复
适当的液体管理有助于患
01
02
03
04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 、手术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
化的液体管理方案。
平衡原则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避 免电解质紊乱。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围手术期液体及血糖管理

围手术期液体及血糖管理

围手术期液体及血糖管理1、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应遵循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理念,根据不同治疗目的、疾病状态及阶段个体化制订并实施液体治疗方案。

①缩短术前禁食时间,鼓励病人进食流质饮食直至麻醉前2h,麻醉诱导2h 前口服碳水化合物,部分病人在术前需要静脉补液以恢复正常容量状态。

②术中液体治疗一般推荐采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通过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每搏变异度、脉压变异率、灌注变异指数等)来实施个体化液体治疗。

同时配合血管活性药物,使心脏前、后负荷及血管张力达到最优化,既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供,又避免组织水肿。

③术后液体治疗的目的是尽快恢复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和氧供,保护器官功能。

手术后鼓励病人尽量通过饮水满足自身液体需求,能够口服足够液体时应及时停用静脉补液以避免水钠潴留,同时应防止液体复苏不充分而影响预后。

2、血糖管理目前认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应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应了解病人的糖尿病类型及持续时间、在何处接受糖尿病治疗、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肾脏、心脏疾病)等情况。

根据手术类型和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及治疗方案,血糖管理期间应进行严密监测血糖值,控制高血糖,尽量避免低血糖和血糖大幅波动,实现围手术期血糖的平稳过渡。

对大多数胃肠手术病人,大多数学会推荐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目标采用宽松标准,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餐前血糖8~10mmol/L,餐后2h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8~12mmol/L。

常规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是术中控制血糖的首选方案,参照血糖监测结果随时调节泵速。

对术前、术中接受胰岛素治疗病人,术后应持续静脉泵胰岛素治疗>24h,已恢复进食病人可将静脉泵胰岛素治疗过渡为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饮食正常、器官功能稳定病人,如无禁忌可恢复原有的降糖治疗方案。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措施护理课件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措施护理课件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 理措施护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的重要性 •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措施 • 特殊病人的液体管理 •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的护理建议 •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的 重要性
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稳定
病人因手术创伤、失血、疼痛等原因,可能导致血容量不足,生命体征不稳定。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措施可以有效补充血容量,维持病人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稳定。
注意事项
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小儿病人的反应,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休克病人
总结词
休克病人急需补充血容量,应迅速采取液体管理措施。
详细描述
休克病人需快速输注大量液体以补充血容量,同时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和输液 速度。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个体化液体管理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针对不同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调整 液体治疗方案,以适应患者的生理需 求。
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与术后康复的关系研究
研究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对术 后康复的影响,包括术后恢复时 间、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等
方面。
分析围手术期病人液体管理与术 后康复之间的关联机制,为进一 步优化液体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

注意事项
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老年 病人的心肺功能,及时调整输液
方案,确保安全。
小儿病人
01
总结词
小儿病人的液体管理需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特点。
02 03
详细描述
小儿病人的液体需求量相对较大,但输液速度应适当控制,防止过量引 起心肺功能负担。同时,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输液方案,确保满足生 长发育需求。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和补液课件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和补液课件
重要性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手术过程 中,患者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等情况 ,因此,对患者的体液平衡进行评估和管理,有助于减少手 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液体管理的目标
01
02
03
04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和酸 碱平衡。
防止患者发生脱水或水肿。
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血液灌 注充足。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和补液课件
目 录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概述 • 围手术期补液治疗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临床实践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的新进展 •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病例分析
01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概述
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对患者的 体液平衡进行干预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和组 织灌注充足。
02
围手术期补液治疗
术前补液治疗
01
02
03
纠正低血容量
对于术前有低血容量的患 者,应及时补充晶体、胶 体或血液制品,以改善循 环状态。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补 充水和电解质,以维持内 环境稳定。
预防感染
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 ,应适当使用抗生素或其 他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 。
术中补液治疗
病例四: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液体管理
总结词
稳定、个体化、预防
详细描述
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可能与患者的紧张情绪、血容量变化和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应保持患者情绪稳 定,根据个体化需求调整补液量和成分,同时预防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病例五: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液体治疗
总结词
控制、监测、避免
VS
详细描述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课件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课件

适当的围手术期液体治疗能够加速术 后恢复,减少因体液失衡引起的并发 症,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
预防并发症
通过围手术期液体治疗,可以预防因 血容量不足或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并发 症,如休克、心律失常等,降低手术 风险。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分类
晶体溶液
晶体溶液是含有离子的溶液,如 生理盐水和平衡盐溶液,主要用 于补充血容量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课件
目录
•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概述 •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原则 •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措施 •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案例分析
01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概述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定义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是指在手术前、手 术中和手术后对患者的体液平衡进行 调整的一系列措施,旨在维持患者的 生理功能和预防并发症。
05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护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腹部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护理
总结词
腹部手术患者液体治疗护理的关键在于维持体液平衡和预防并发症。
详细描述
腹部手术患者通常面临体液流失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 需要补充适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维持体液平衡。同时,应关注患者是否有发热、感染等并发症,及时处理以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案例三:颅脑手术患者的液体治疗护理
总结词
颅脑手术患者液体治疗护理的重点是维持颅 内压稳定和预防脑水肿。
详细描述
颅脑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对脑组织的刺激和损 伤,容易出现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等并发症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颅 内压、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需要调整输 液速度和输液量,以维持颅内压稳定。同时 ,应关注患者是否有头痛、呕吐等脑水肿症

颅脑外伤病人液体管理-终终PPT课件

颅脑外伤病人液体管理-终终PPT课件

总结词
控制补液速度和量
03
总结词
预防并发症
05
04
详细描述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需严格控制补液速 度和量,避免快速大量补液导致颅内 压急剧升高。
06
详细描述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易出现肺部感染、应激性溃 疡等并发症,需加强护理和监测,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
案例三:特殊情况下颅脑外伤病人的液体管理
总结词
处理合并伤
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年龄等因素,合 理控制补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对于颅脑外伤病人,补液速度过快可 能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病情。
补液量
应根据病人的失血量、脱水程度等因 素,合理确定补液量。补液量不足可 能导致病人出现休克,补液量过多则 可能加重心肺负担,甚至导致水中毒。
注意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颅脑外伤病人液体管理终终ppt课件
• 颅脑外伤概述 • 液体管理在颅脑外伤中的重要性 • 颅脑外伤病人的液体需求 • 颅脑外伤病人的液体管理方法 • 颅脑外伤病人液体管理的注意事项 • 颅脑外伤病人液体管理的案例分析
01
颅脑外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冲击 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颅脑外伤病人可能伴随颅内高压症 状,此时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以 降低颅内压。同时采取其他降颅压 措施,如使用脱水剂等。
糖尿病
颅脑外伤病人如果患有糖尿病,需 要特别注意血糖的控制,避免高血 糖对伤口愈合的影响。同时注意避 免低血糖的发生。
பைடு நூலகம்5
颅脑外伤病人液体管理的注意事项
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补液速度
详细描述
颅脑外伤病人常伴有其他脏 器损伤,需优先处理危及生 命的合并伤,如胸外伤、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颅脑损伤围手术期液体管理赵崇法【摘要】The management of lfui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l injury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is still controversial, mainly in the dispute of crystal and colloid--"dry" and "wet". Craniocerebral injury operation time is long and also tends to large amount of bleeding. Commonly, dehydration treatment causes hypovolemia, electrolyte disorder, and intraoperative infusion need also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however, the high volume of lfuid may affect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brain tissue perfus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Therefore, eff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and oxygenation, appropriate intracranial pressure is the ideal target of fluid management during anesthesia for craniocerebral injury operation.%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液体管理尚存有争议,主要是晶体胶体之争,“干”“湿”之争。

颅脑损伤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又常因脱水治疗引起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术中输液需要量显著增加,然而,高容量的输液可能会影响颅内压、脑组织灌注以及临床转归。

因此,有效的脑灌注和氧合、适宜的颅内压是颅脑损伤手术麻醉中液体管理的理想目标。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05【总页数】2页(P134-135)【关键词】颅脑损伤;围术期;液体管理【作者】赵崇法【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河医院麻醉科,天津 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河医院麻醉科,天津 300350严重颅脑损伤(TBI)可造成脑血流(CBF)自动调节能力和血脑屏障(BBB)损坏,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ICP)明显升高。

如不及时处理则有可能引发脑疝危及生命,有相当数量的患者需立即手术治疗;脑外伤手术往往时间长、出血量大,常因脱水治疗引起容量相对不足和电解质紊乱,术中输液需要量明显增加,麻醉医师需考虑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并维持足够的循环血容量和内环境稳态[1-2]。

然而,高容量的输液可能会影响颅内压、脑组织灌注以及临床转归。

因此,有效的脑灌注和氧合、适宜的颅内压是颅脑损伤手术麻醉中液体管理的理想目标[3]。

血脑屏障(BBB)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周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外基质组成,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4-5]。

在外周组织,水在血管内外之间的运动由血浆胶体渗透压决定,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血浆总渗透压是水分子穿透血脑屏障的决定因素。

当输入大量的晶体液时,血浆蛋白浓度被稀释会引起外周组织水肿,却不增加脑水含量和ICP;而输入过量的水可导致脑水肿及ICP增高,当输入高渗晶体液(如:甘露醇、高渗盐水)会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导致脑水含量减少,ICP下降。

所以,当脑部严重受损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时,血浆蛋白渗入脑组织间隙,使渗透梯度消失,可导致脑水肿及ICP增高;如果损伤较轻,血脑屏障对离子通透性增加,而对高分子胶体不通透,那么胶体渗透压的下降会加重局部脑水肿[6-7]。

目前对此类患者围术期血容量补充应采用何种液体,一直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理论上来说,胶体液相对于晶体液扩容效果更好,维持时间更长,为了达到和胶体液相同的扩容效果,输注晶体液的量约为胶体液的3~5倍,而输注过多的晶体液又会引起组织间隙的水肿,造成不良后果。

近几年有学者研究比较了晶体液与人工胶体液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提示在创伤等手术患者中人工胶体液与晶体液相比并不能改善预后,既然不能改善预后且价格昂贵,那么其使用的合理性便受到质疑[8]。

在一项动物实验中,麻醉状态下用等渗的林格液90 ml/kg与用20 ml/kg 白蛋白所达到的扩容效果相当,但前者会引起更严重的脑水肿,而用50 ml/kg的林格液复苏不会增加脑水肿,但无法恢复血容量[3,9]。

一直以来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对颅脑外伤液体疗法主要是限制液体与钠的入量,其目的是减轻伤后并发的脑水肿(BE)与降低颅内压(ICP),从而改善预后。

大多数研究认为受伤区域血脑屏障(BBB)损伤和过多水与盐的摄人会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BE)与颅内高压(ICH),因此限制液体与盐的入量。

而近几年来临床与实验研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脑水肿与颅内高压患者不应过分限制液体与钠入量。

有学者提出在治疗颅脑外伤伴发脑水肿时,用脱水与液体疗法应该给予较多的液体以避免患者发生脱水而导致脑灌注压不足、脑缺血与脑损伤,认为治疗颅脑外伤患者首先是恢复其血压与脑灌注压(CPP),当CVP<5 mm Hg,肺动脉楔压<10 mm Hg时即给以补液,CPP<70 mm Hg可再次给予。

有研究者发现颅脑外伤一旦出现失血性休克其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无休克者增加一倍,因此,尽快地恢复有效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10-11]。

4.1 晶体液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直径<1 nm或当光束透过时不产生反射现象的液体。

颅脑外伤围术期常用晶体液主要包括各种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甘露醇和乳酸林格氏液等,应避免输入低渗溶液及含糖溶液。

晶体液价格低,足量输入有效,并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分布容积明显大于胶体液,可快速恢复细胞外液容量,维持电解质平衡[12]。

有动物实验将麻醉犬迅速放血,使平均动脉压降至50%,持续60 min,分别给予7.5%氯化钠5 ml/kg和乳酸林格氏液复苏,当犬处在休克状态时,各器官血液量明显减少,在复苏10 min后,7.5%氯化钠组的脾脏和肝脏灌流比乳酸林格氏液组有明显改善;同时对烧伤小鼠进行乳酸林格氏液和7.5%氯化钠液体治疗分组观察对比,发现两组均能迅速改善组织灌注,但氯化钠液的输注量只相当于乳酸林格氏液的1/5。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高渗氯化钠溶液在围术期早期应用能升高血浆渗透压,利用跨毛细血管和跨血脑屏障的渗透压梯度,使脑组织脱水,同时,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粘附,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灌注,减轻脑缺血缺氧状态,也减轻继发性血脑屏障的损伤。

然而,也有文献报道,高渗盐水导致的静脉炎、充血性心力衰竭、高氯性酸中毒、中枢神经脱髓鞘等副作用[1,13]。

甘露醇用于降低颅内压其疗效显著,可改善脑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

但由其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电解质紊乱、颅内压反跳以及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也广遭诟病[14-15]。

4.2 胶体液是指溶质分子直径>1 nm或能使透过的光束出现反射现象的液体。

分为天然胶体液(如:人血白蛋白)和人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明胶、右旋糖苷)[12]。

人体胶体渗透压的70%~80%由白蛋白维持,每克白蛋白可保留18 ml循环水,输入10 g白蛋白就可以扩容200 ml,可有效减少颅内血肿体积及水肿面积,促使损伤修复,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0%,但因价格昂贵,在临床使用中受到限制[16-17]。

临床上普遍认为,人工胶体液更也利于改善神经外科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容量,而且对颅内压的影响较小,即使在血脑屏障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大量输注胶体液羟乙基淀粉也不会导致脑细胞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的增加,这是由羟乙基淀粉具有堵塞毛细管漏的功效和抗炎的作用,但在大量输注胶体液时要加强对患者凝血功能的观察[18-19]。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围手术期液体的补充要以血流动力学和脑灌注压稳定为目的。

有众多学者认为此类患者液体的补充应包括术前额外缺失量、生理需要量、术中额外损失量(失血量、第三间隙丢失量、术野蒸发量)及麻醉后血管扩张造成的补偿性扩容量。

大多数神经外科手术的第三间隙和术野蒸发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术中生理需要量和失血量要如数补充,麻醉后血管扩张造成的补偿性扩容量目前多主张用胶体液5~7 ml/kg补充。

补液原则:用等张液,慎用低张液;在维持正常血容量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高渗状态;避免过分限制液体量导致低血压和低脑灌注压;避免血容量过多引起高血压和脑水肿;减少脑水含量以提供脑松弛的同时,维持血流动力学和脑灌注压稳定。

对于血容量的补充,目前推荐的晶胶比为:1~2:1,而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重要的不是晶胶比例,而是补充晶体液的总量,过多可能会导致脑水含量的增加[20]。

【相关文献】[1]楼永锋,孙坚钧,张锦贤,等. 高渗盐复合液用于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J]. 浙江创伤外科,2013,18(1):4-6.[2]王育胜,黄正华,蔡少明,等. 高渗盐溶液及高渗盐复合液在颅脑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2013,8(16):21,6.[3]胡宝吉,薄禄龙,邓小明. 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液体及代谢管理[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3,34(6):541-543.[4]常龙,潘珏恒. 10%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对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短期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42-43.[5]周曼,杨万超,刘翔,等. 血脑屏障结构功能及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J]. 疑难病杂志,2014,13(6):647-649.[6]雷玉珠. 重症脑外伤液体疗法的改进与护理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56-157,176.[7]冯凯,王瑞刚,赵春香,等. 去骨瓣减压对心跳骤停大鼠脑复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1):5-8.[8]姚智渊,袁亮,朱曦. 胶体和晶体液的战争[J]. 中国急救医学,2014,34(2):107-110.[9]郭凯,周荣斌,商娜. 液体复苏的常用药物及治疗原则[J]. 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52-54.[10]贾尚伟. 颅脑外伤液体治疗的进展[J]. 大家健康,2014,8(4):101-104.[11]田胜兰,周游,冯丹.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择期神经外科手术中对颅内压和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4(1):106-109.[12]李秀芹. 液体治疗在术中管理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2014(34):395.[13]曾凡源,杨健希,周阳,等. 高渗盐水与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疗效对比[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3):90-91.[14]梁春妍. 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2013,33(4):70-71.[15]文世宏. 等渗透剂量的20%甘露醇与15%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内高压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58-59.[16]杨伟科. 人血白蛋白联合甘露醇及呋塞米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3):107.[17]周彦斌. 白蛋白在急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8):176-177.[18]谢健,唐彦明,陈菲. 不同晶体胶体比例输液对颅脑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3.[19]王天龙. 羟乙基淀粉电解质注射液的研究进展[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12):1417-1422.[20]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 现代麻醉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84-1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