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听小骨将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对自制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

2.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材料: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保鲜膜(气球皮)、橡皮筋、音叉、少量的细沙或细盐、听诊器、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引入新课师敲鼓,生听到鼓声,提出问题: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耳中,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生(预设):可能与耳朵的结构有关。

师: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板书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索:耳的结构和作用活动1:观察耳朵的结构。

师多媒体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结构:生推测:耳朵的这些结构各有什么作用?并说一说理由。

(说明:学生如果说不上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书中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预设:耳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鼓膜薄且有弹性,会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递给内耳,听觉神经接收声音信号给大脑,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了。

活动2:了解耳郭的作用。

师:刚刚同学们说耳郭有收集信号的作用,我们做个“纸喇叭”来体验一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事物的特点。

但是,对于耳朵的内部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形象的图片和模型,以及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耳朵内部结构的和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趣的实验和观察,以及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准备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听诊器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耳朵和声音。

故事讲述一个男孩,他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听不到声音了,他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男孩突然听不到声音了,这引起了学生对耳朵和听觉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图片和模型,向学生介绍耳朵的各个部分,如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耳的结构,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听力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所接触,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探究声音的秘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声音的传播条件。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影响听力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动画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耳模型、声音传播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听力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耳朵和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耳的构造和功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探究声音传播的原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互动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影响听力的因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人耳,还有哪些动物能听到声音?它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耳朵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保护听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食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人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耳朵的构成和功能,认识听觉的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结构,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耳朵的内部结构认识不足,对于声音传播的原理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耳朵结构和声音传播的认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耳朵的内部结构,认识听觉的形成过程,知道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身边现象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耳朵的内部结构,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耳朵模型、声音传播演示器材、图片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耳朵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了解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组成部分。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声音的传播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传播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并强调耳朵的内部结构和声音传播的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声音还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激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深入思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耳朵的内部结构和声音传播的原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案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

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

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

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自制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听诊器。

小组:A4纸、学生作业本。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耳朵的构成和功能,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传播的。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结构,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声音和耳朵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声音的传播和耳朵的内部结构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耳朵的构成和功能,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耳朵的奥秘,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耳朵的构成和功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难点:耳朵内部结构的认知,声音传播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耳朵的模型和图片,了解耳朵的构成。

2.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耳朵模型、图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杯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耳朵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耳朵的构成和功能,重点介绍耳廓、耳膜、听小骨等部位的作用。

同时,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是如何通过耳朵被听到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让学生吹气球,感受声音的产生;实验二:让学生将塑料杯相互碰撞,观察声音的传播。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科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寻找答案。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完成任务。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尺子、杯子、水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让学生对声音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与研讨2.提问:你们发现耳有哪些结构?来说说看。

(预设: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3.讲解: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听小骨是将声音传递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听觉的神经。

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

探索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出示:A4纸。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用纸卷成的“喇叭”听声音,感受耳郭的作用。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

小组1: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小组认为借助“喇叭”听声音,就是加大了耳郭,说明加大耳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

主持人:其他小组还有需要补充的吗?小组2:此活动还能说明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音。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4.小结:耳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收集声音。

探索与研讨探索三:模拟鼓膜的振动1.出示: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并以波的形式传播。

那么要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得从认识我们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和功能开始。

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的耳郭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中耳的鼓膜可以产生振动,起到传导声波的作用,听小骨向内耳传递声音信号,内耳的耳蜗可以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听觉神经,进而让大脑感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通过耳朵传递到大脑的,以及影响听力的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可能知之甚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耳朵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听觉原理,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通过耳朵传递到大脑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增强学生对耳朵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教学难点:影响听力的因素,如何保护耳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答案。

2.使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耳朵的结构。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耳朵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耳朵的结构。

2.准备一些关于声音的日常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准备听力测试材料,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

4.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耳朵的听觉原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耳朵的模型或图片,展示耳朵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耳朵的组成。

同时,呈现一些关于声音的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概念。

此外,本节课还介绍了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如何听到声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对其传播过程和耳的构造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掌握声音传播和耳的构造等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掌握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传播和耳的构造。

–学会用耳朵分辨不同的声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育学生关爱自己的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耳的构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传播和耳的构造。

2.利用多媒体展示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耳的结构图、声音传播动画等。

2.实验材料:气球、尺子等。

3.教学卡片:用于小组讨论和巩固知识。

4.录音机和耳机:用于听力训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关于声音的谜语,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同时,展示耳的结构图,让学生了解耳朵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3.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将音叉放入水盆中,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二:让 students 用手掌拍打桌子,感受声音的传播。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每组选取一个实验器材,如尺子、音叉等,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我们不能听到远处的声音?为什么我们在室内能听到外面的声音?5.拓展(10分钟)利用课件讲解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四学习目标1.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觉耳廓的作用。

3.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5.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重点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观看唱响经典红歌《我的祖国》视频资料。

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在九月奇迹演唱会上,玖月奇迹使用双排键演奏了美妙悦耳的乐曲,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这些美妙声音的呢?耳朵,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听众的耳中。

那么,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观看视频,学生听后回答听到的声音,并回答我们是用耳朵听到的。

用听声音来揭示课题。

讲授新课观看视频资料《听觉的产生》。

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等。

耳郭负责收集空气里的声波。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等。

鼓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外耳与中耳以它为界。

鼓膜很薄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也会产生振动。

3.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

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请同学们自学“耳朵的结构”,一分钟时间,比一比谁对耳朵结构认识的快。

听到声音一定和耳朵结构有关,认识耳朵结构。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深入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难点: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实验包括:敲击鼓,观察鼓面的振动;用尺子拨动弦,观察弦的振动;吹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知道人耳由耳郭、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等部分组成。

2.通过实验模拟鼓膜振动,深度认识鼓膜的主要作用。

3.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1.实验探索鼓膜、耳郭的作用。

2.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音叉、纸筒、橡皮膜、橡皮筋、听诊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

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2.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

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

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

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3.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4.研究鼓膜振动与发声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1)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远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2)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5.研究耳郭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

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交流反馈。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书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

但是,对于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耳的构造,知道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能通过实验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听觉反应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验、讲解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准备实验器材,如耳朵模型、声音发生器等,用于学生实验观察。

3.准备教案和PPT,用于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耳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对耳朵的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耳朵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如耳廓、耳膜、听小骨等。

同时,解释声音是如何通过这些部分传入大脑,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每组分发一个耳朵模型和一个声音发生器,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声音发生器的音量,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耳朵的结构,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以及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耳朵的结构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耳朵的结构,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以及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对耳朵的保健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耳朵的结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难点:声音是如何通过耳朵听到,以及耳朵的保健。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耳朵模型、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器材。

2.课件: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听力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耳朵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同时,展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拓展(5分钟)讲解耳朵的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耳朵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第一单元《声音》第4课 我们是怎呀听到声音的 课时教案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第一单元《声音》第4课 我们是怎呀听到声音的  课时教案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思维: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探究实践:在模拟耳郭、鼓膜的实验中,用简单的图示文字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态度责任:在体验游戏中,能认识到身体器官的重要性,加强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规)3.根据本节课内容理解耳朵听到声音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评价活动一:了解耳朵的结构和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朵,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师: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必须先来认识我们的耳朵。

请在下图中标注耳朵的各个部位,并猜想对应功能。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想,但哪一个才是准确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耳朵的结构,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实验结论:“喇叭”跟耳郭作用类似。

我们的耳郭主要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它能增强我们的听力。

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鼓膜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振动,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到内耳。

我们来通过实验感受一下鼓膜的功能吧。

实验二:模拟鼓膜实验实验材料: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小锤、碎纸屑。

实验步骤:1.用气球、橡皮筋和塑料杯做一个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放一些碎纸屑,用音叉在“鼓膜”附近敲击,观察现象。

3.距离不变,加大音量,观察“鼓膜”表面现象。

4.音量不变,将音叉拿远一些,敲击,观察“鼓膜”表面现象。

5.填写记录,分析结论。

记录实验现象:物体发出的声音“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声音距“鼓膜”的远近不变声音较强时纸屑振动明显声音较弱时纸屑振动不明显声音的强弱不变声音较远时纸屑振动明显声音较近时纸屑振动不明显分析实验结论: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P9~1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A4纸、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听诊器。

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聚焦1.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预设:耳朵。

)
2.揭题:我们从上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的,那么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
1.出示:“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等。

探索与研讨2.提问:你们发现耳有哪些结构?来说说看。

(预设: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3.讲解: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听小骨是将声音传递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听觉的神经。

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缺一不可。

探索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1.出示:A4纸。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用纸卷成的“喇叭”听声音,感受耳郭的作用。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活动中的发现。

小组1: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小组认为借助“喇叭”听声音,就是加大了耳郭,说明加大耳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

主持人:其他小组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小组2:此活动还能说明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音。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4.小结:耳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收集声音。

探索与研讨探索三:模拟鼓膜的振动
1.出示: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中,当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不变,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怎么样?
学生1:声音较强时,气球皮振动明显;声音较弱时,气球皮振动不明显。

主持人:保持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相同,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时,气球皮的振动情况又怎么样?
学生2: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明显;距离远时,气球皮振动不明显。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小结:声音能够引起鼓膜的振动,声音越强、距离越近,鼓膜振动越明显。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耳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其外部形状和它是一个听觉器官等较浅显的层面上,至于耳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我们是怎样通过耳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因此,我们在观察了耳的结构图,了解了耳的结构后,通过“喇叭”实验感受耳郭收集声音的作用,通过“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体会鼓膜振动传导声音的作用。

探索与研讨5.研讨: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预设:耳郭和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由大到小的,外部越大,聚集到的声音越清晰。

)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听诊器。

)与耳郭类似,听诊器的听诊头也起收集声音的作用,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胶管中的空气传到医生的耳朵里。

拓展与小结1.小结: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的耳郭收集声音并通过外耳道传到中耳的鼓膜,鼓膜振动将声音传递给听小骨,再经内耳的耳蜗传递给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拓展:(1)人可以听见通过自身骨骼传导过来的声音,这种传导方式叫作骨传导。

通常骨传导的传声效果比空气传导的要好,这就是我们听自己咀嚼的声音很大,而别人听到的比较小的原因。

(2)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个方向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

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天敌的法宝。

板书设计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声波)→外耳(耳郭)→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
大脑(声音)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传播。

那么要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得从认识我们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和功能开始。

人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外耳的耳郭起到收集声音的作用,中耳的鼓膜可以产生振动,起到传导声波的作用,听小骨向内耳传递声音信号,内耳的耳蜗可以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再传递给听觉神经,进而让大脑感知。

教学时应抓住关键点“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由于听小骨、耳蜗等其他结构偏抽象,以讲述概念的形式教授就可以了。

课后作业六、医生可以借助听诊器(如图)去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相关病情。

2.医生是如何借助听诊器听到病人的心跳声的?请你按声音传递的先后顺序填写正确的结构名称。

心跳声→__________→橡胶管内的空气
→________→__________→鼓膜→__________→
耳蜗→__________→大脑
参考答案
六、2.听诊头耳挂外耳道听小骨听觉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