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合集下载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于胆道系统的肿瘤侵犯,导致胆总管梗阻而引起的黄疸。

这种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发展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愈率、提高生存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一些最新进展。

一、内镜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治疗技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显著。

内镜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支架植入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经括约肌切开术(ES)等。

1.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术是指通过内镜将金属或塑料支架植入到梗阻的胆管中,以扩张梗阻部位,恢复胆汁的通畅。

目前,随着支架材料和植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法之一。

支架植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一种通过内镜将造影剂注入胆管和胰管,以清晰显示胆管和胆道系统病变并可进行部分治疗的方法。

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ERCP可以及时发现并清除胆管中的病变,尤其对于胆管结石、胆管狭窄等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内镜下经括约肌切开术(ES)内镜下经括约肌切开术是指在胃镜和X线逆行胰胆管造影的指导下,通过切开括约肌进入胆总管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措施。

ES术主要用于治疗胆管下端狭窄、胆总管结石等疾病,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介入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介入放射治疗是指经血管插管将放射性颗粒或药物直接注入到肿瘤组织内,达到杀死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介入放射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有力的武器。

1.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通过导管经肝动脉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到肿瘤血管内,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外原因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肝、胆管和胰腺等部位的癌症患者。

患者常常出现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和药物的不断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在不断完善和增进。

一、内镜下黄疸引流术内镜下黄疸引流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规方法之一。

通过内镜技术,在患者体内引流管置入专用引流管,通过引流管将梗阻部位的胆汁引流至肠道中,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内镜下引流术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镜下引流术还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

通过透皮技术将支架置入梗阻部位的胆管中,扩张梗阻部位,恢复胆汁的通畅。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它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手术方法之一。

三、经肝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患者,特别是早期诊断的患者,经肝或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切除梗阻部位的癌症组织或异位组织,恢复胆道的通畅,从根本上解决梗阻性黄疸问题。

经肝或外科手术治疗需要患者身体情况良好,手术风险低,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是一种较为彻底的治疗方法。

四、辅助放射治疗辅助放射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放射治疗可以缩小梗阻部位的肿瘤组织,减轻梗阻的程度,从而恢复胆道的通畅。

辅助放射治疗在不适宜手术的患者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辅助放射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

五、药物治疗除了手术和放射治疗外,药物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引起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从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总结。

随着技术和医疗的不断进步,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中包括创新的手术技术、进步的内镜治疗、精准的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新型药物的应用以及综合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等。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将会更加个性化和精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综合治疗模式,展望。

1. 引言1.1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概述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影像学引导下的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和综合治疗模式等方面,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治疗方法的新进展,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机会。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进展手术治疗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方法的不断创新,手术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胆道橡胶支架植入术、经皮胆道引流术、肝内外胆管吻合术等。

胆道橡胶支架植入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狭窄的胆管内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部位,帮助恢复胆管通畅。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能够快速缓解黄疸症状。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引起黄疸和病情严重的一种疾病。

由于其病情危重且预后不良,治疗方法必须做出必要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包括保胆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胆治疗方案保胆治疗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最初治疗,它通过使用药物和留置胆管来减轻黄疸症状和维持患者临床状况。

最常用的保胆治疗药物是孟鲁司特钠、多西紫杉醇和奥沙利铂。

留置胆管的两种方法是外科手术和逆行胆管造影(ERCP)。

除了大多数患者都接受的保胆治疗,累积电子剂量加速器(EBRT)也被评估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个可能的治疗方法。

陆续临床研究发现,EBRT与留置胆管和/或化疗剂疗效相当,能够缓解或消除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内镜治疗方案成为了热门课题。

内镜治疗主要包括经胆道内镜下胆管支架的放置(CSEMS)和经胆道内镜下胰管排通术(PD)。

CSEMS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有效畅通胆管,改善黄疸症状,缓解患者痛苦。

但是,CSEMS在用于治疗杜氏癌等不良预后的恶性肿瘤时,手术后存活时间短且易复发。

PD是指通过胆道内镜将导管放置于胰管引流道中,从而通过增加胰液的排放来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

PD在治疗肝胆管胰管恶性狭窄时,能够缓解黄疸,并减少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引起的并发症,如胃肠道平滑肌痉挛、腹胀等。

随着外科手术切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治疗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开腹胆管引流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且手术治疗有着高度的安全性。

开腹胆管引流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在减轻黄疸症状和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与CSEMS和内镜治疗相比,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避免了恶性肿瘤的黄疸复发和其他复发的可能性。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范围更广的治疗方案,切除胰腺部分或全部肿瘤可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和其他并发症。

《2024年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范文

《2024年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范文

《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篇一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与预后分析一、引言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由于其胆汁流出受阻导致皮肤发黄,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病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多种介入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对比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四组:内镜治疗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组、胆道支架植入术组及保守治疗组。

对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1. 治疗效果内镜治疗组和胆道支架植入术组在短期内缓解黄疸症状方面效果显著,患者黄疸消退时间较短,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PTCD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较慢,但总体效果较好。

而保守治疗组患者黄疸消退缓慢,病情恶化较快。

2. 并发症发生率内镜治疗组在操作过程中易引发胰腺炎等并发症,而胆道支架植入术则可能导致支架移位、再次梗阻等并发症。

PTCD组和保守治疗组则可能因长时间黄疸导致的其他并发症风险较高。

总体来说,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3. 预后分析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内镜治疗组和胆道支架植入术组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预后较好。

PTCD组患者生存期略短于前两组,但总体预后尚可。

保守治疗组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

四、讨论不同介入方式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各有优缺点。

内镜治疗和胆道支架植入术在短期内可迅速缓解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并发症。

PTCD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虽然黄疸消退时间较长,但总体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而保守治疗则因病情恶化较快,预后较差。

在预后方面,内镜治疗和胆道支架植入术因能迅速缓解黄疸症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提高生存期和预后质量。

而PTCD虽然短期内效果略逊于前两者,但总体预后尚可。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是一种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胆管梗阻,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受损、因肝胆淤积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主要有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经皮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治疗等,本文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现状与进展。

内科治疗内科治疗通过贴合性疗法、光动力疗法、放射性核素疗法等手段,来抑制或减退肿瘤,缓解黄疸等症状。

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贴合性疗法,即在肿瘤周围贴合放射性药物,通过放射性药物破坏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光动力疗法则通过针对性的激光技术,将光敏剂注射到人体内,然后通过激光对光敏剂进行激发,使其释放出热量杀死肿瘤组织。

放射性核素疗法则是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让其富集在肿瘤处,然后通过辐射作用杀死肿瘤组织。

内科治疗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位置,注意到对于部分肿瘤内科治疗效果较小,需要进行其他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开腹手术来去除肿瘤,恢复胆管排泄功能,缓解黄疸等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手术方式更加精确,创伤更小、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对于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而言,手术风险也是很高的。

而对于较为局部化(局限的)肿瘤而言,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佳,因此通常会在内科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下使用手术治疗。

经皮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治疗经皮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P)是一种通过内镜将导管放入患者的胆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其效果与手术治疗相当,但不需要进行切口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具体操作包括从患者口中置入一根软管,并将其放入消化道内。

然后,医生通过内镜观察,找到肝和胆管的入口。

随后,通过在导管中放置一个光纤之类的器械,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肝胆淤积等症状。

ERCP治疗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无法手术治疗或具有手术风险的患者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

病 因
十二指肠 乳头癌
临 床 症 状
黄疸进行 性加重 肝肾功能 恶化
皮肤瘙痒
腹水加重
1
发展历史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
传统外科治疗
介入治疗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原则: 1、求通过有效的姑息性减黄术使梗阻的各级胆管得到充分引流; 2、防止肝功能逐渐恶化和胆管感染。
2
发展历史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发展历程 1935年,Whipple就意识到黄疸会增加患者的手 术风险。研究认为,血胆红素等于或高于170340μ mol/L为手术高风险指标。 20世纪60年代中期,Molnar及Stocknm共同创 造了一种非手术的胆道外引流方式------经皮肝穿刺 胆道引流术〔PTCD〕诞生了。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技术的发展,胆道内引流也开始逐步应用临床 。 1988年,新型的自膨式金属支架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管径较粗、通常时间长、阻塞率低、并发症少, 但费用较昂贵。
适应症
良性胆道狭窄但经多次胆道修补、胆道重建等
通过引流管行化疗、放疗、光动力治疗、细胞学检查等
PTCD
适应症及禁忌症
1 2 3
4 5
凝血功能严重障碍 脓毒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大量腹水
禁忌症
终末期患者
肝门以上多支肝内胆管阻塞,无法有效引流
PTCD
操作方法
PTCD
预后及相关文献
PTCD
预后及相关文献
ERCP
适应症及禁忌症
支架置入
适应症及禁忌症
目录
发展历史
传统治疗
治疗弊端
新的尝试
治疗弊端
传统方法的弊端及处理原则
重新放置支架、单纯外引流 血培养、胆汁培养、抗生素 止血、补血等对症处理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胆道癌或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晚期,导致黄疸、上腹痛和恶心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手段的进步,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创新,本文将对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一、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一种无创的治疗手段,通过内窥镜操作,在胃肠道内直接作用于胰胆管系统,常见的内镜治疗包括胆管内支架置入、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以及胆囊引流术等。

1、胆管内支架置入胆管内支架置入是一种介入式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将支架放置于肝内或肝外的胆管狭窄处,以保持胆管通畅,有效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

目前,内支架的种类包括金属支架、聚环酯支架和自展式支架等,其中金属支架是最常用的种类。

2、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ES是一种通过内镜操作放置支架的治疗方式。

相比内支架置入,ES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切开胆道括约肌,增加内支架的留置时间,从而减少再次梗阻的发生率。

同时,ES还可同时进行黄疸原因的活检,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胆囊引流术胆囊引流术通常是针对于胆管结石或胆囊梗阻引起的黄疸,通过内镜将胆管直接引流至胆囊内,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则较少采用胆囊引流术。

二、外科手术治疗1、胆道解剖复原手术胆道解剖复原手术是一种治疗胆管结石、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手术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修复胆管通畅,并可同时摘除癌肿等患病部位。

但由于其较高的手术风险和较长的术后恢复期,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癌瘤部位较小,患者身体状况好等。

2、胰十二指肠切开术胰十二指肠切开术是一种可行性较高、风险较低的手术方法,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症状并减少死亡风险。

该手术的主要作用在于切开胰头和十二指肠间的组织,以缓解胆道梗阻引起的黄疸和胆汁淤积等症状。

三、介入放疗介入放疗是一种以介入手段将放射性物质置于肿瘤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可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由于肝外胆管的阻塞而引起的黄疸。

常见原因是胆道结石、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等。

MOJ患者严重程度参差不齐,病情发展迅速,危及患者的生命。

治疗MOJ的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某些患者,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对于MOJ患者,应优先采取基础治疗。

包括清除内毒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平衡、防止感染等。

此外,为了预防胰腺炎和急性胰腺坏死的发生,可以使用胰酶抑制剂,减轻胰腺的分泌功能。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治疗胆道梗阻的有力工具。

对于MOJ患者,内镜治疗通常包括放置胆道支架和行胆管引流术。

放置胆道支架是通过胆道内镜将支架放到梗阻部位,以保持胆管通畅。

行胆管引流术则是通过胆道内镜将导管插入胆管,并排空胆汁,以减轻黄疸和疼痛。

外科治疗对于不能通过内镜治疗或内镜治疗无效的MOJ患者,外科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包括胆管憩室切除、胆管狭窄切除、胆管部分切除、肝切除等。

或者更常见的是Whipple手术,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前需要进行术前评估,以确定患者的手术可行性。

新兴治疗方法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MOJ的方法。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和医用影像学设备,将导管放入肝动脉,输送肝内化疗药物和放射性微粒,直接杀死肝癌细胞。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可以有效治疗MOJ患者。

总之,MOJ是一种常见、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基础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双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发展及现状

双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发展及现状

患 者 的 生 存 期 。 内支 架植 入联 合放 疗 、 动脉灌注化疗 、 支 架 内射 频 消 融 等 双 介 入 治 疗 方 式 能 在 解决 患者
黄 疸 症 状 的 同 时 处 理 肿瘤 问题 , 是 更 为 理 想 的 治 疗方 式 。 现就 内支 架 植 入 术 联 合 放 疗 、 动 脉灌 注化 疗 及 支 架 内 射频 消融 的应 用 及 其 治疗 效 果 作 一 综述 。
【 关键 词 】 恶性 梗 阻 性 黄 疸 ;支 架植 入 ; 放 疗 ;动 脉灌 注 化 疗 ; 支 架 内射频 消融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3 5 . 7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7 9 4 X( 2 0 1 4 ) 一 0 4 — 0 3 6 0 . 0 5
介入 放 射 学 杂 志 2 0 1 4年 4月第 2 3卷 第 4期
J I n t e r v e n t R a d i o l 2 0 1 4 , Vo 1 . 2

G e n e r a l r e v i e w・
双介入治疗恶性梗 阻性黄疸发展及现状
i n n e r — s t e n t i mp l a n t a t i o n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p a t i e n t ’ S c l i n i c a l s y mp t o ms ,t h e t u mo r i t s e l f a c t u a l l y g e t s n o a n y t r e a t me n t f r o m P T BD,t h u s t h e p a t i e n t ’ S s u r v i v a l t i me c a n n o t b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p r o l o n g e d .B y u s i n g d u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t h e r a p y ,s u c h a s i n n e r — s t e n t i mp l a n t a t i o n c o mb i n e d w i t h r a d i o a c t i v e s e e d i mp l a n t a t i o n,o r wi t h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导致肝脏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

治疗进展通常包括对梗阻的治疗、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手术或介入放置支架来解除梗阻。

手术通常是选择肝切除术或胆管手术,而介入放置支架则是通过内窥镜或X射线引导下将支架插入梗阻部位来维持胆汁流动。

梗阻解除后,患者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和抗炎药。

黄疸的管理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和症状的改善。

一旦梗阻解除,黄疸通常会逐渐减轻。

对于严重的黄疸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以帮助消除体内的胆红素和其他代谢产物。

对于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包括液体管理、营养支持和防治感染。

由于恶性梗阻性黄疸可以导致体内液体丢失和蛋白质分解,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补液和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和肠外营养。

患者可能还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解除梗阻、黄疸的管理和并发症的预防。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梗阻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尽早诊断和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非常重要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由于胆道梗阻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胰腺癌、胆囊癌、胆管癌等恶性肿瘤患者。

患者表现为皮肤、巩膜等黄疸,伴有皮肤瘙痒、尿色深、粪色变浅、食欲减退等症状。

由于肿瘤的浸润和压迫导致胆道梗阻,胆汁无法流出,最终导致肝功能受损与黄疸加重。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迄今为止,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治疗逐渐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就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一、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治疗胆道梗阻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内镜取石术(EST)、经内镜支架置入术等。

ERCP可通过内镜将钳子或球篮置入胆管中,取出梗阻物,还可行胆管支架置入术,特别适用于梗阻部位在胆道引流支架可置入的情况。

EST可有效取出梗阻的胆石,减轻梗阻压力。

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病程短、恢复快的优势,在缓解梗阻性黄疸方面效果显著,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规治疗手段。

二、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治疗是根治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手段。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管空肠吻合术等。

但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周期长,因此并不适合一些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不过,对于早期胆管癌、胆囊癌等患者,外科手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首选。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肿瘤切除率和功能保留率明显提高,提高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介入支架置入介入支架置入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胆管狭窄或闭塞无法通过内镜治疗的患者。

介入支架置入可通过经皮穿刺方式将支架置入狭窄的胆管中,使患者的胆汁通畅,从而缓解黄疸症状。

支架材料多样,包括金属支架、聚合物支架等,具有长期的支撑作用,能够较长时间内保持胆管通畅。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支架置入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手段。

四、术中胆道引流术中胆道引流是一种在手术中同时进行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肿瘤切除手术后预防术后残余结石或术后胆汁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 )多因肝癌、胆管癌、转移性癌以及胰腺癌对左右肝管主干、肝总管以及胆总管造成压迫或者侵犯,引发胆管狭窄,最终导致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各类难治性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往往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害[1]。

据相关研究发现[2],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能够接受姑息性引流治疗者约为80%,剩余患者即便可以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也极为低下,据统计为5%~8%。

基于此,该研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如下,希望为临床诊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所指导。

1患者机体病理生理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影响分析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而言,其通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继发性感染、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免疫功能障碍,若缺乏及时救治,患者往往会因癌肿广泛转移而死亡,或者因病情恶化导致全身性病理生理损害,最终丧失生存机会。

①凝血功能障碍:有学者[3]研究发现,阻塞性黄疸时机体凝血活性升高、血管内皮受损导致血小板粘附能力提高、代偿性抗凝能力提高均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②肝细胞受损:肝细胞会受到来自胆色素以及胆汁酸所产生的细胞毒作用,抑肝再生因子表达会随之增强,肝细胞再生因此出现障碍。

③肠道屏障受损:对于内毒素或细菌移位而言,肠粘膜因梗阻性黄疸影响而受损是关键,当肠道细菌繁殖以及内毒素分别不再受到胆汁胆盐的抑制效果以及中和降解作用后,肠道细菌就会开始过度繁殖,由此使内毒素量增高。

有学者[4]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进行10d 后门静脉血样采集,检测其中的内毒素水平,并对其小肠组织实施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血液样本中内毒素指数上升,肠黏膜变薄,绒毛密度下降,说明阻塞性黄疸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并导致内毒素血症。

④免疫功能障碍:与体液免疫功能障碍相比,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后果更为严重。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姑息性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姑息性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姑息性治疗进展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是指因恶性肿瘤压迫、浸润导致肝内外胆管梗阻所引起胆汁排出受阻一组疾病。

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多数患者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外科姑息性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内镜及介入技术发展较快,MOJ外科姑息性治疗获得了较多进展,以姑息性胆汁引流技术为主的外科术式获得了较大成功。

本文对传统姑息性引流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内镜及介入技术入手,重点分析了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PTBS) 、内镜胆管金属支架引流 (EBMSD)两种主流术式治疗进展,旨在为MOJ外科姑息性胆汁引流治疗提供一些临床参考资料。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外科;姑息性治疗;肿瘤人体肝内胆管解剖结构极为复杂,密布血管,而MOJ发病位置多毗邻肝门动、静脉等重要血管,因而对于MOJ患者而言,根治性手术基本无实施价值,姑息性胆汁引流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治疗方法。

MOJ患者胆道被肿瘤压迫或浸润,因而造成胆汁淤滞,大量胆红素入血,可直接引发内毒素血症和重要脏器损伤,因而需尽快引流胆汁,控制血液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盐水平,减少对心血管、消化系统及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近年来,外科常规开腹减黄手术逐渐被各类内镜及介入技术介导的微创术式所替代,MOJ外科姑息性治疗进展较快,现报道如下。

1开腹胆肠内引流治疗进展传统姑息性外引流胆汁减黄治疗,不仅手术创伤性大,而且患者需长期配置引流管引流胆汁至体外,易引发机体内环境改变,引流管易脱落,患者生活质量较差,逐渐被胆汁内引流术式所替代。

开腹胆肠吻合内引流术是MOJ外科姑息性治疗常用方法,对于无根治性指征的MOJ患者,可直接行胆肠吻合内引流姑息性治疗,采用胆总管-空肠 Roux-Y (Roux-en-Y正确写法)吻合术,解决梗阻问题。

对于恶性肿瘤广泛侵犯肝脏及胆管组织者,左右肝管均部分受累者,本术式较为理想,可采用胆管-空肠侧侧吻合方法,术后再次堵塞或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好,生存期大大延长[1]。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方案的进展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从手术治疗、化疗及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内镜治疗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手段,化疗及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和内镜治疗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目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进展,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这些进展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内镜治疗,新型治疗方法,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进展概述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因为患者胆道受阻导致胆汁不能正常排出而引起的黄疸,在恶性肿瘤中尤为常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从传统的手术治疗到现代的化疗、放射治疗和内镜治疗,患者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传统方法,通过手术减轻患者的黄疸症状,但手术对于患者的身体负担较重。

化疗及靶向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及延长生存期。

放射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局部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率。

内镜治疗则是通过内窥镜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治疗方法如微创手术、免疫疗法等也在不断涌现,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综合利用各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在未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机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于患有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可以迅速减轻黄疸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年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范文

《2024年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范文

《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篇一一、引言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因胆道系统恶性病变导致的胆汁排泄障碍,进而引发的黄疸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我院近五年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照不同介入治疗方式分为四组:内镜下胆道引流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组、胆道支架置入组及外科手术治疗组。

2. 治疗方法(1)内镜下胆道引流:通过内镜进行胆道扩张及支架置入,缓解胆道梗阻。

(2)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通过经皮肝穿刺途径插入引流管,缓解胆道梗阻。

(3)胆道支架置入:通过介入手段将金属或塑料支架放置于狭窄或梗阻的胆道内,以恢复胆道通畅。

(4)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医生判断,进行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

3. 数据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治疗效果各组患者经不同介入治疗后,胆道梗阻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中,内镜下胆道引流组和胆道支架置入组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组和外科手术治疗组在解除梗阻、恢复胆道通畅方面效果较好。

2. 预后分析(1)生存时间:各组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差异,其中外科手术治疗组生存时间相对较长。

胆道支架置入组和内镜下胆道引流组次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组生存时间相对较短。

(2)并发症:各组患者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其中内镜下胆道引流组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为感染、出血等。

胆道支架置入组和外科手术治疗组并发症相对较少。

3. 不同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1)内镜下胆道引流:优点在于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适用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缺点在于可能诱发感染、支架移位等并发症。

(2)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适用于无法进行内镜治疗的患者,可迅速缓解胆道梗阻。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者:欧盛秋马亦龙来源:《中外医疗》 2014年第18期欧盛秋马亦龙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广西南宁 530021[摘要] 在临床各类疾病中,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其中治疗难度较高的一种,且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恶性梗阻性黄疸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在近年来逐渐上升,并逐步为临床所关注。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案较多,主要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以及基于此衍生出的其他新型治疗方案。

该研究概述了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特点、优势、不足和进展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97-02[作者简介] 欧盛秋(1972.1-),男,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介入治疗专业。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MOJ)多因肝癌、胆管癌、转移性癌以及胰腺癌对左右肝管主干、肝总管以及胆总管造成压迫或者侵犯,引发胆管狭窄,最终导致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各类难治性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往往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害[1]。

据相关研究发现[2],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能够接受姑息性引流治疗者约为80%,剩余患者即便可以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也极为低下,据统计为5%~8%。

基于此,该研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如下,希望为临床诊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所指导。

1 患者机体病理生理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影响分析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而言,其通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继发性感染、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免疫功能障碍,若缺乏及时救治,患者往往会因癌肿广泛转移而死亡,或者因病情恶化导致全身性病理生理损害,最终丧失生存机会。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取得新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取得新进展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取得新进展
……
据了解,因各种肿瘤引起的胆道系统恶性梗阻性黄疸,发现时多为晚期。

如不及时接受治疗,病人生存期不足3个月。

由于肿瘤位置特殊,患者一般身体耐受情况较差,仅5~20%的患者可以接受外科切除术和分流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王小林主任医师等专家经多年研究,在我国较早开展了在患处放置胆道支架的新方法来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便使患者获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延续生命。

在治疗过程中,专家们发现:由于肿瘤继续生长,常会引起支架堵塞,造成黄疸复发,而在支架置放的同时,积极控制肿瘤的生长,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为攻克这一难关,医务人员新近又探索出了全新的“二步疗法”新技术:专家们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放置支架后,将细小的放射源,通过胆道直接送至肿瘤位置进行腔内放射治疗。

这种新方法不仅可使患者的局部肿瘤病灶较快地消褪,症状缓解,而且由于放射源体积小,极易接近肿瘤,缩短了“轰击肿瘤”的距离,并使射线集中于肿瘤区域,从而能在最大程度上杀灭肿瘤,比常规疗法更具针对性和杀伤力。

而对病人的正常组织则影响较小,把肿瘤治疗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据悉,这一新技术已在临床治疗中取得满意的疗效。

通过“二步
疗法”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晚期肿瘤病人,平均生存期可达16.8个月,明显高于通常采用的“经皮穿刺行胆道引流术”(PTCD 术)平均8个月的生存期,且无一例出现并发症,进一步延长了此类病人的生存期,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者:欧盛秋马亦龙来源:《中外医疗》 2014年第18期欧盛秋马亦龙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广西南宁 530021[摘要] 在临床各类疾病中,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其中治疗难度较高的一种,且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恶性梗阻性黄疸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在近年来逐渐上升,并逐步为临床所关注。

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案较多,主要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以及基于此衍生出的其他新型治疗方案。

该研究概述了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特点、优势、不足和进展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97-02[作者简介] 欧盛秋(1972.1-),男,广西合浦人,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介入治疗专业。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MOJ)多因肝癌、胆管癌、转移性癌以及胰腺癌对左右肝管主干、肝总管以及胆总管造成压迫或者侵犯,引发胆管狭窄,最终导致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的一系列症状,在临床各类难治性疾病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往往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害[1]。

据相关研究发现[2],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中,能够接受姑息性引流治疗者约为80%,剩余患者即便可以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也极为低下,据统计为5%~8%。

基于此,该研究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如下,希望为临床诊治恶性梗阻性黄疸有所指导。

1 患者机体病理生理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影响分析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而言,其通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继发性感染、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免疫功能障碍,若缺乏及时救治,患者往往会因癌肿广泛转移而死亡,或者因病情恶化导致全身性病理生理损害,最终丧失生存机会。

①凝血功能障碍:有学者[3]研究发现,阻塞性黄疸时机体凝血活性升高、血管内皮受损导致血小板粘附能力提高、代偿性抗凝能力提高均会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②肝细胞受损:肝细胞会受到来自胆色素以及胆汁酸所产生的细胞毒作用,抑肝再生因子表达会随之增强,肝细胞再生因此出现障碍。

③肠道屏障受损:对于内毒素或细菌移位而言,肠粘膜因梗阻性黄疸影响而受损是关键,当肠道细菌繁殖以及内毒素分别不再受到胆汁胆盐的抑制效果以及中和降解作用后,肠道细菌就会开始过度繁殖,由此使内毒素量增高。

有学者[4]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进行10 d后门静脉血样采集,检测其中的内毒素水平,并对其小肠组织实施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血液样本中内毒素指数上升,肠黏膜变薄,绒毛密度下降,说明阻塞性黄疸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并导致内毒素血症。

④免疫功能障碍:与体液免疫功能障碍相比,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后果更为严重。

据临床研究表明[5-6],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可能与内毒素血症、高胆红素以及高胆汁酸血症具有一定关联性。

2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治疗方案现阶段,胆道恶性梗阻的治疗方案通常分为3种,即内镜下胆汁引流术、外科手术以及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临床通常以患者病变部位/病变范围、疾病性质以及全身性因素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基本依据,且对如下治疗原则达成基本共识:在实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根治性手术,若患者无法接受根治性手术,则考虑选择引流治疗或实施姑息手术。

①外科手术处理方案。

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各类根治性外科治疗方案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谓是其中的经典术式,然而根治性手术由于缺乏宽泛的治疗指征,所以大多数患者只能接受引流术治疗;在姑息性减黄的处理方案中,胆肠Roux-en-Y吻合术[7]为其中的经典术式,但是鉴于大部分胆胰肿瘤患者健康状况堪忧,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很难耐受开腹手术造成的创伤及应激反应。

目前,腹腔镜技术逐步趋于成熟,通过腹腔镜支持来实施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有了技术层面的可能性,并且有学者[8]相继报道了这一术式的成功。

该术式在微创环境下完成,不会对患者造成过大的手术打击,患者生存质量得以保证。

②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

PTCD术式能够缓解胆管内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恢复肝细胞功能;通过引流术将含内毒素过多的胆汁排出体外,使患者内毒素血症得到缓解,这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而言确实是一种能够显著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案,但同样也存在术后大量丢失胆汁的缺点[9]。

有学者[10]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对接受PTCD治疗的患者实施胆道支架植入术,具体操作是在DSA下经PTCD窦道将胆道金属支架植入,由以往的外引流改为内引流。

这种在常规PTCD治疗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术式与生理性胆汁引流较为相似,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③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

在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手段中,ERCP是一种集诊疗于一体的方案,经ERCP支架植入术方便快捷,不会造成过大创伤[11],且成本较低,避免了因昂贵的手术治疗费用而导致患者望而却步。

根据制作材料的差异,可将现阶段的胆道支架分为金属支架以及塑料支架两种,通常来说,弹道恶性梗阻、胆道良性狭窄术前治疗等短期引流术中一般应用塑料支架;而无法实施根治手术的恶性梗阻患者等需要长时间支架扩张引流者往往应用金属支架。

一项对比两种支架疗效的研究[12]表明,对于恶性梗阻患者而言,两种支架对其生存率的改善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选择金属支架的情况下,支架开放时间可得到显著延长,抗生素应用率更少,住院天数更短,其ERCP次数以及最终医疗费用也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学者[13]在近年来研制出了覆膜金属支架(将聚亚安脂被膜覆盖在金属筛孔表层),可用于控制肿瘤免于内向型生长、支架网眼内生长,同时还可使畅通引流时间得到延长,支架留置时间也随之延长。

④射频消融术。

射频热消融术(RAF)。

RAF是一种微创性肿瘤原位治疗技术,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通过射频能量使病灶局部组织产生高温、干燥,最终凝固和灭活软组织及肿瘤。

其工作原理为:当电子发生器产生射频电流时,通过裸露的电极针使其周围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和离子振动、摩擦,继而转化为热能。

其热能随时间逐渐向外周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热凝固变性、坏死。

研究[14]发现,射频消融组织周围过度区的亚损伤细胞的HSP70表达增加,提高了细胞的免疫原性,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特异性CD4+和CD8+T淋巴细胞反应,从而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15]。

3 小结综上所述,对于治疗难度较高的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首先应综合各类实验室技术以及影像学手段予以确诊,并参考患者实际情况以及适应证来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基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尽可能建立一个相对规范的模式,确保每一个患者能够得到规范化、个性化和合理化的治疗,确保患者在最大程度上获益。

[参考文献][1] 杨万荷,李家群,仝亚林,等.血清CA19-9和血浆FIB水平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661-663.[2] 赵开飞,利峰,蒋国军,等.胆管支架置入联合肿瘤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22):2659-2660.[3] Tsuyuguchi T, Takada T, Miyazaki M, et al. Stenting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for Obstructive Jaundice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Biliary Tract Carcinomas[J].Journal of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surgery, 2008, 15(1): 69-73.[4] Ferlitsch A, Oesterreicher C, Dumonceau J-M, et al. Diamond Stents for Palliation of Malignant Bile Duct Obstruction: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Evaluation[J].Endoscopy, 2001, 33(8): 645-50.[5] 牛洪涛,王泽静,翟仁友,等.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12):1114-1118.[6] 纪任,倪勇,章静,等.免疫调理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感染并发症的防治[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2):102-104.[7] 陈中,倪家连,刘鲁岳,等.改良胆肠Roux-en-Y吻合术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15(3):204-206.[8] 苏亚文,江涛.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减黄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1,27(7):747-750.[9] 张崇国,周良,李轲东,等.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5):408-411.[10] 李鹏,向贤宏,蔡春芳,等.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不同术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762-1764.[11] 张敏,白光.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改良法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423-5424.[12] 杨帆,周明忠.胆道支架植入治疗恶性黄疸的对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3(z2):88-89.[13] 张诚,杨玉龙,吴萍,等.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在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10):783-785.[14] 何国林,徐小平,周陈杰,等.一种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新方法-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内支架置入术[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4):721-723.[15] 刘凌云,杨定华,彭民浩,等.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外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800-802.(收稿日期:2014-0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