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_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学案学情分析1、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性高,已 初步形成了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我在设计中注意渗透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知识的形成过程.2、学生刚学习完椭圆的知识,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非常熟悉,类比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学习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3.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主题,本节课的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更应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的收获和启发:1.通过类比学习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让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2. 课堂中,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小组交流中,学会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难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思想.在问题逐步深入的研究中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程人教A 版选修2-1 第2章 第三节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圆和椭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也为后面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做铺垫。
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评测练习1.动点P 到点()1,0M 及点()3,0N 的距离之差为2,则点P 的轨迹是( ). A. 双曲线 B. 双曲线的一支 C. 两条射线 D. 一条射线2.双曲线2255x ky +=的一个焦点是),那么实数k 的值为( ).A .25-B .25C .1-D .13.双曲线的两焦点分别为()()123,0,3,0,F F -若2a =,则b =( ).A. 5B. 13C.-4.已知点()()2,0,2,0M N -,动点P满足条件PM PN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5.已知方程22121x y m m -=++表示双曲线,则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三个特色:(1)以问题为教学线索;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本节教学始终以教学的解决为线索,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思考并且亲自动手实践;(3)以类比为教学方法,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上,通过类比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椭圆的基础上学习双曲线的知识。
高中数学_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出双曲线的几何图形,总结双曲线的定义;2、通过计算,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学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课时为1课时。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而双曲线是三种圆锥曲线中最复杂的一种。
双曲线的学习是进一步研究双曲线几何性质的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双曲线的定义与椭圆的定义很相似,但不容易掌握,学习时要注意和椭圆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2、学情分析:这节课是继学生学习了圆、椭圆以后运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演练。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
学生刚刚学习完椭圆,对圆锥曲线已经有一定了解,可以与椭圆类比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使学生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运用定义求它的标准方程(2)经历双曲线的形成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3) 初步运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解决一些与方程和轨迹有关的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并感受双曲线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以及它的应用。
高中数学_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课题:《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画双曲线和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双曲线,理解双曲线的定义;(2)会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能根据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培养观察、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过程1 以课前思维导学为基础,感悟概念【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双曲线,并理解双曲线的定义;(2)会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能根据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学法指导】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各种美妙线方程息息相关,特别是椭圆和双曲线,有人称之为“情侣曲线”,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类比椭圆的研究方法研究双曲线. 特别要重视椭圆和双曲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自主学习任务】动手实践:双曲线是常见的图形,怎样可以得到双曲线呢?小组合作,探寻画出双曲线的方法.自主探索: 导航定位技术在军事、科技、民生等领域有重要作用.有一种定位原理是:F 1、F 2 是两个导航台, 一辆汽车M 上装有定位仪,能接收从导航台发来的无线电信号,因为车M 到导航台的距离不等,因此两处同时发出的信号到达车M 上的时间就有先后,于是定位仪可读出从F 1、F 2发来的信号到达M 上的时间差,就可以知道M 离开各导航台的距离差.假设两个导航台F 1、F 2 距离为10km ,车M 在行驶中,定位仪显示,F 1发来的信号到达时间始终比F 2发来的信号晚5210s -⨯,已知无线电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5310/km s ⨯.(1)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定量?(2)动点M 满足什么条件?思考: 若令F 1、F 2距离为2c ,点P 到F 1、F 2的距离差为2(022)a a c <<,请你求出点P 所在的曲线方程.(提示: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课前思维导学任务单包含了两个具体任务。
高中数学_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双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双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3.通过双曲线与方程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5.提高数学能力:通过类比椭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猜测合理的数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论证数学结论。
6.发展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双曲线的几何特征,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坐标化的基本思想。
难点:双曲线形成,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坐标法的应用。
三、教法、学法分析根据这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定为:引导发现,问题串教学,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教材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法的选择上,采用自主探究法、实验操作、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过程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如下:导入实验探究如图,A、B是两个定点,P在AB线段外运动,在平面内取定点F1,F2,以F1为圆心、线段PA为半径作圆,再以F2为圆心、线段PB为半径作圆,M为两圆交点。
|F1F2| > |AB|问(1)若|F1 F2|<|AB|, 当点P在线段AB上运动时,那么两圆相交,其交点M的轨迹是什么?通过观察几何画板演示,观察:哪些量不变?动点在运动过程中满足什么几何条件?判断出动点轨迹为椭圆.通过几何画板演示,为椭圆、双曲线之间的内在关系留下伏笔学生观察:(2)若|F1 F2|>|AB|.让点P在线段AB外运动,问:这时交点M满足什么几何条件?两圆的交点M的轨迹是什么形状?通过观察几何画板演示,哪些量不变?动点在运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生成过程思考双曲线的生成过程,进而找到双曲线满足的几何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生:MF1-MF2=PA-PB=AB为常数. 师:(1)仅有一个条件吗?生:|F1 F2|>|AB|.师:(2)仅有一条吗?生:两条MF1-MF2=PA-PB=-AB为常数. 师:||MF1 | - | MF2||=常数师:||MF1 | - | MF2||=常数=0?生:非零常数,构成三角形拉链验证,确认动过程中满足什么几何条件?并得出双曲线一般结论使用拉链验证,使学生从感官上认同定义生成双曲线定义: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非零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①两个定点F1、F2——双曲线的焦点;② |F1F2|=2c ——焦距.问题:这个常数可以是任意正实数吗?有什么限制条件吗?学生归纳,抽象出双曲线定义,并对问题继续深化问题。
高中数学_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双曲线的定义,能说出其焦点、焦距的意义;2.能根据定义,按照求曲线方程的步骤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熟练掌握两类标准方程;3.能解决较简单的求双曲线标准方程的问题;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椭圆,知道椭圆是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 |)的点的轨迹,那么平面上到两个定点距离的差是一个非零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呢?【设计意图】:数学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
首先设疑,提出新的问题,打破知识结构的平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可以由学生动手实验,如图,取一条拉链,拉开它的一部分,在拉开的两边上各选择一个点,分别固定在点F1,F2上,把笔尖放在点M处,随着拉链逐渐拉开或者闭拢,笔尖所经过的点就画出一条曲线。
问题1:在运动的过程中,这条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实验中的“变”与“不变”的条件。
【设计意图】弄清楚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是建立曲线方程的关键之一。
新教材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空间,目标问题化,问题设疑化,过程探讨化,再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让空白的地方丰富多彩也是学习方式丰富的表现。
教师:问题2:应该如何描述动点M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呢?学生:双曲线是平面上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即P={||MF2|-|MF1||=常数}。
【设计意图】:整理实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教师:问题3:还有其它的约束条件吗?的距离|F1F2 |<2a.师生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平面上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差等于这两个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类比椭圆的定义,由学生给出双曲线的定义,教师总结.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演示,更能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其特点,加深印象。
高中数学_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导入:观察生活中的双曲线,一是发电厂冷却塔,以及一些美轮美奂的双曲线建筑【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双曲线的美和功能,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二是通过观看一个视频:双曲线是怎么生成的?【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2.师生活动:复习椭圆的定义,强调关键词进而引导学生,如果把椭圆定义中“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动点的轨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数学实验:[1]取一条拉链;(1)若将拉链的右支截去2a后固定在F1,F2处,拉动拉锁(将拉锁看成一个动点)(2)若将拉链的左支截去2a后重新固定在F1处,拉动拉锁小组探究一(1)|MF1|, |MF2| 变化吗?(2)|MF1| -- |MF2| 变化吗?(3)|MF1| -- |MF2|的值与|F1F2| 有什么关系?追问:若要得到双曲线,动点M满足什么条件?【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数学实验,和这样一个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发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可以慢慢引导学生类比着椭圆定义得到双曲线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两定点F1,,F2为双曲线的焦点|F1F2|=2c为焦距注意:1.差的绝对值为常数2.常数小于2c【设计意图】强调双曲线的定义和注意问题,让学生深刻掌握合作探究二:当定义中2a>2c时M点的轨迹是什么?当定义中2a=2c时M点的轨迹是什么?【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认识到定义中的绝对值和两点间距离与常数的大小关系二者对曲线的影响。
反思:定义中为什么要求2a<2c?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这个过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让可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激励、共同进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思考”等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双曲线方程的推导:1、建系以F1,F2所在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2、设点设M(x , y),双曲线的焦距为2c(c>0)F1(-c,0),F2(c,0)3、列式.|MF1| - |MF2|= ± 2a即2a -=±42a-=±222a)=±2cx a-=±(自主完成)【设计意图】教师可适当引导,对于学生难以化简的地方适时给予帮助指导。
高中数学_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6.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一.教学背景1.1 学生特征分析我授课班级是胜利一中理科班,方法储备上,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基本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规律,但是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简单模仿,反复练习层次上,对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深,缺少抽象概括及分析综合能力。
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圆的方程以及椭圆的相关知识,学生熟知椭圆的定义,会根据题目条件求简单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但是由于接触学习椭圆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对椭圆的基本性质了解不深,而且理性思维比较欠缺,且计算能力的短板约束使得在处理直线与椭圆等综合问题时还存在困难。
把新问题转化为已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缺乏选择、调整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1.2教师特点分析自己教学中的优势:注重问题引导、思路分析、善于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善于鼓励学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不足:课堂教学语言相对不够准确简练。
1.3 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
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高考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角度来讲,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作为了解内容,在高考的考查当中以选择、填空为主。
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双曲线缺少应有的重视,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失分点。
而且由于学生对椭圆与双曲线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够,无法做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在学习双曲线时极易与椭圆混淆。
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的类比体会椭圆与双曲线的异同点,使得椭圆与双曲线的学习能相互促进。
2、试验探究:温故:帮助学生复习椭圆的定义,提出问题。
动手试验:(1)实验操作:1.取一条拉链,拉开一部分;2.在拉开的两边各选择一点,分别固定在点F1,F2上;3.把笔尖放在点M处,随着拉链逐渐拉开或者闭拢,画出一条曲线.点M在运动过程中满足什么几何条件?(如图)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将这两个图合在一起,两条曲线就构成完整的双曲线,此时动点M满足什么条件?从直观上让学生认识双曲线,分析双曲线上动点所满足的几何关系,类比椭圆定义,帮助学生归纳双曲线的定义。
高中数学_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课方案1导入:察看生活中的双曲线,一是发电厂冷却塔,以及一些美轮美奂的双曲线建筑【设计企图】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美——双曲线的美和功能,领会数学根源于生活:二是经过观看一个视频:双曲线是怎么生成的?【设计企图】调换学生的踊跃性,激发学习兴趣2.师生活动:复习椭圆的定义,重申要点词从而指引学生,假如把椭圆定义中“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动点的轨迹会发生如何的变化?数学实验:[1]取一条拉链;(1)若将拉链的右支截去 2a 后固定在 F1,F2处, 拉动拉锁(将拉锁当作一个动点)(2)若将拉链的左支截去 2a 后从头固定在 F1处, 拉动拉锁小组研究一(1)|MF1| , |MF 2 | 变化吗?(2)|MF1| -- |MF 2| 变化吗?(3)|MF1| -- |MF2|的值与 |F 1F2|有什么关系?追问:若要获取双曲线,动点 M知足什么条件 ?【设计企图】学生经过察看数学实验,和这样一个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发挥小组合作研究模式,能够慢慢引导学生类比着椭圆定义获取双曲线的定义,培育学生的察看和归纳能力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 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 1F2 |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两定点 F1,,F2为双曲线的焦点|F 1F2|=2c 为焦距注意: 1. 差的绝对值为常数2.常数小于 2c【设计企图】重申双曲线的定义和注意问题,让学生深刻掌握合作研究二:当定义中 2a>2c 时 M点的轨迹是什么?当定义中 2a=2c 时 M点的轨迹是什么?【设计企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认识到定义中的绝对值和两点间距离与常数的大小关系两者对曲线的影响。
反省:定义中为何要求 2a<2c? 而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这个过程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让可学生在相互沟通中相互启迪、激励、共同进步提高,从而培育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思虑”等活动中 ,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经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双曲线方程的推导:1、建系以F1,F2所在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中点为原点成立直角坐标系2、设点 设 M (x , y ), 双曲线的焦距为2c (c>0)F (-c,0),F 2(c,0)13、列式. |MF 1| - |MF 2|= 2a即(xc) 2y 2(xc) 2y 22a4、化简(xc) 2 y 2(xc) 2 y 22a( (x c)cxa2y 2 ) 2( (xc) 2 y 2 2a) 22a (xc) 2 y 2(自主达成)【设计企图】教师可适合指引, 关于学生难以化简的地方合时赐予帮助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教B版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表汇报展示交流的成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标准方程的推导:(1)建系设点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建立直角坐标系.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点的集合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最后组代表出示讨论的结果)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化简,两边再平方,整理得:(c2-a2)x2-a2y2=a2(c2-a2) (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c>a,所以c2-a2>0.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b2x2-a2y2=a2b2.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思考: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指出:(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a不一定大于b;(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 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跟踪训练2(选)方程22121x ym m-=++表示焦点在y轴双曲线时,求m的取值范围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仪展示学生结果.(七)课堂小结知识方面:1.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3.图形(见图2-25):4.焦点:F1(-c,0)、F2(c,0);F1(0,-c)、F2(0,c).5.a、b、c的关系:c2=a2+b2.思想方法方面:归纳类比,分类讨论,方程的思想(八)当堂检测1、a=4,b=3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__2、设双曲线221169x y-=上的点P到(5,0)的距离是15,则P到(-5,0)的距离关于人教B版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学情分析知识和方法方面:学生先前已经学习了椭圆,基本掌握了椭圆的有关问题及研究方法,而双曲线问题,它与椭圆问题有类似性,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可在本节课中充分显示.也就是说,学生在经过前期解析几何的系统学习,已初步掌握了解析法思想和解析研究的能力,学习本课已具备一定的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较椭圆而言,从直观图形轨迹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中间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要求学生有更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更强的领悟性,因此学生概括起来有更高的难度.特别是对于为什么需要加绝对值,c与a 的有怎么样大小关系,为什么是这样的等等.另外,初中所学的“反比例函数图象”在学生的头脑里有一个原有认知,而这个认知对于现在的学习会产生一定帮助的同时,其方程形式的不同也会带来一定的认知冲突.生活经验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拉拉链的行为非常熟悉.在此基础上,探究双曲线的形成及定义,比较顺理成章,学生较易接受.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双曲线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可乐瓶的下半部,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冷却塔迪拜双曲线建筑玉枕的形状等等,这些都为学习双曲线提供了素材.心理方面: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关于人教B版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效果分析现从具体步骤环节和整体进行效果分析:关于人教B版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章圆锥曲线分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个部分,三部分在圆锥曲线中的地位相同.本章对双曲线的教学,是在学生对于椭圆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已经熟悉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讲解时应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得出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最后反思应用.本课是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中第三节《双曲线》的第一小节内容,它是学习双曲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双曲线的定义与椭圆的定义很相似,但不容易掌握而又非常重要,学习时要注意和椭圆的联系与区别,为深刻体会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作好充分准备,又可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与其他版本相比人教A版和B版选修1-1教材中没有涉及曲线与方程,但在给出每种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前,都渗透了“曲线与方程”“方程与曲线”的思想;而人教A版和B版选修2-1教材中明确提出“曲线与方程”“方程与曲线”的关系,通过椭圆的方程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学生体会到了“曲线与方程”“方程与曲线”的关系,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奠定了基础,而且这种关系贯穿本章的始终,甚至贯穿整个解析几何的始终,学生对它的体会,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双曲线是三种圆锥曲线中较复杂的一种,尤其定义不好理解,人教A版选修1-1教材,先由拉链的实例引入,通过实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差的绝对值是一常数”,而人教B版中直接给出定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在本节教学中我借鉴了人教A 版教材,把拉链的实验做了一个微视频,学生感觉很新鲜,很好奇,也很好理解.人教B版中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用的是分子有理化,A版用的是移项再平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两种方法都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三、立体整合本节知识的前延是初中学过的反比例函数、圆及高中阶段的椭圆,为本节用坐标法研究双曲线做好了铺垫,同时为后面学习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和研究抛物线奠定了基础.从知识上说,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双曲线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我们研究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五、教学课时根据学情,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课时为第一课时.关于人教B版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评测练习【练习】:已知A (0,-5),B(0,5),2,PA PB a-=当a=3或a=5 时,P点的轨迹为()A. 双曲线或一条直线 B. 双曲线或两条直线C.双曲线一支或一条直线D. 双曲线一支或一条射线【当堂检测】:1、a=4,b=3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__2、设双曲线221169x y-=上的点P到(5,0)的距离是15,则P到(-5,0)的距离是 .3、如果方程22121x ym m-=++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则m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 关于人教B版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课后反思本节课我在45分钟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具体内容如下:本节课我主要是和椭圆进行类比教学,通过椭圆向双曲线过度成功之处:1、教学方法上: "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将每堂课具体任务与整个教学任务合理地结合起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 学习的主体上: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再是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瓶",课堂上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真正做到了"六让":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的、动手操作的,尽量都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3、学生评价上: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得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4、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穿插的活动课形式,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及辅以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5、教学实效上:不因为比赛,而搞花架子.既让学生在基础上巩固、深化、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并掌握待定系数法求标准方程,又可加强对代数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此体验方程、化归、数形结合、分类整合等数学思想,为下一节《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学习即"由数到形"作了坚实铺垫和准备.不足之处:1.第一次录课,老师和学生都有些紧张,没有完全放开,以后要多参加这样的活动,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2.本节课的知识量比较大,虽然有椭圆的相关知识做基础,但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发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课前预习的工作不够落实,导致课堂上合作探究环节(标准方程的推导环节)耗时较长,以至于后面例题环节用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以后的较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课前预习的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上节课程的复习.3.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运算的熟练还不够,他们总是担心会出问题,特别是解方程题缺乏化简的能力,教学上我的处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类问题,就具体跟学生讲解,然后让学生练习总结.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迈上新的台阶,为高中数学教育作出贡献.关于人教B版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课标分析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系列1,系列2内容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性内容.系列1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系列2则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一)课程目标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选自人教B版选修2-1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三大节《双曲线》的第一小节内容.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课程目标为: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2.提高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3.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4.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二)内容标准选修系列2包括3个模块,共6学分.在必修阶段学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基础上,在本模块第二章,学生将学习圆锥曲线与方程,了解圆锥曲线与二次方程的关系,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几何性质,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结合已学过的曲线及其方程的实例,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6课时,其中本节约需1课时,本节课的内容与要求如下:①了解双曲线的实际背景,感受双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②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双曲线模型的过程,掌握它们的定义及标准方程.③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双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和实际问题.④通过双曲线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方程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