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病原治疗技术规范

血吸虫病病原治疗技术规范

• 7.2.消化系统副作用
• 以上腹不适、不定位疼痛较多见,少数可见恶心、呕吐等,可给予颠茄类剂或胃复安等,个别呕吐严重,进食甚少 或伴腹泻者,注意监测电解质,可给予补液,并注意补钾。 • 7.3.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 少数患者有心悸、胸闷、个别可有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大多很快消失,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镇静剂、抗心律 失常药等。 • 7.4.过敏性反应 • 少数患者有低热、皮疹等,可给予对症和抗过敏治疗,但应注意排除其他合并症的可能。 • 8.注意事项 • 8.1.服药期间不可从事高空和水上作业等特殊工作,如操纵机器、驾驶车船、捕捞作业等。 • 8.2.有精神病史或严重神经症者、孕妇对本药应慎用,哺乳期妇女服用本药期间直至停药后72h内不宜喂乳。 • 8.3.脑型血吸虫病者需住院治疗,化疗时脑瘤型患者应注意使用脱水剂防颅高压,癫痫型患者可同时使用抗癫痫药 物,并严加观察。
1轻而短暂,多数休息后可恢复,少数患者可出现明显副作用,应及时正确处理。
• 7.1.神经系统副作用 • 以头昏、头痛、乏力较多见,个别可见嗜睡、肌肉颤动、共济失调等,大多于数小时内减轻或消失,对较重者可给 予安定、芬必得、多种维生素等。有癫痫史者应同时服用抗癫痫药。
• 4.适应症 • 各期血吸虫病及伴有一般加杂症的血吸虫病。 • 5.禁忌症 • 5.1.对吡喹酮过敏者、严重心律失常者和严重心、肝、肺、 肾功能失调者。 • 5.2.晚期血吸虫病肝代偿机能极差者或血吸虫病合并眼囊 虫感染者。 • 5.3.体质极度衰弱处于恶液质状态者。 • 急、慢性传染病临床治疗期患者。
•血吸虫病病原治疗技术规范
• 1.病原治疗对象 • 1.1.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是指在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地 区,因生产、生活、救灾、娱乐(戏水、游泳)等方式 接触疫水的人群; • 1.2.高危人群。是指在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地区,长时间 持续在在水上作业的渔民、船民、鸭民等; • 血吸虫病病例。是指按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分为急性、慢性和 晚期血吸虫病病例。

血吸虫病检测标准

血吸虫病检测标准

血吸虫病检测标准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引起。

该疾病主要
存在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广泛分布于农村和沿海地区。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血吸虫病检测标准是十分关键的。

一、检测方法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血吸虫。

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常规判断标准是OD值
≥0.1为阳性。

2. 粪便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粪便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来判断是否感
染了血吸虫。

常用的方法是KATO-KATZ法,其标准是每克粪便中血
吸虫卵数量≥100个为阳性。

二、判断标准
血清学检测和粪便检测两者结合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
染了血吸虫。

在实际应用中,若仅通过血清学检测,为避免假阳性结果,需进行复检。

若仅通过粪便检测,需连续检测三天才能判断是否
感染血吸虫。

同时,血清学检测和粪便检测在治疗后的跟踪评估中也
十分重要,可了解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
1. 检测时间:血吸虫病检测一般在发病后4-6周进行,若检测时机过早,则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2. 收集样本:对于血清学检测样本,需严格遵守规定,采集15ml左
右的静脉血;对于粪便检测样本,需收集新鲜粪便,或在24小时内保存在4℃下,避免样本的泛化和干燥。

3. 仪器设备:检测时需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以避免影响检
测结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血吸虫病检测标准,早期发现感染者,及时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同时,对于长期在疫区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定期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身体健康。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血吸虫病诊断张家阴2022-12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粪便中含有活卵,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接触感染水。

(3)易感性:人和脊椎动物通常易感染日本血吸虫。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尾蚴通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丘疹和瘙痒。

这是一种快速且延迟的过敏反应。

当儿童蠕虫穿过宿主时,经过的器官(尤其是肺)会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和破裂,导致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儿童蠕虫通过人体时,患者可能会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由局部炎症和昆虫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不同类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肉芽肿反应将虫卵破坏清除,并能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减少血液循环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组织血管中形成,阻塞血管,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组织纤维化。

这种病变主要见于卵子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脏和结肠。

在肝脏,卵肉芽肿位于门静脉分支和前窦静脉的末端,因此肝脏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在严重感染的患者中,门静脉周围会发生广泛的纤维化。

在肝脏切片上,门静脉周围长而白色的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脏,称为管道纤维化。

它是晚期血吸虫病的特征性病变。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二、临床表现(1)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如下:1发热:这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症状。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CMA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CMA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临床路径一、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标准(ICD-10:B65.205);行巨脾切除术和或断流术(ICD-9-CM-3:41.501,38.876,42.911,54.72)。

(二)诊断依据。

1.符合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2)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结肠肉芽肿表现。

(3)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

(4)免疫学检查阳性。

(5)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备(1)和(2)。

确诊病例:具备(1)、(2)、(3)。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1)、(2)、(4)。

2.有巨脾、脾功能亢进症状、体征和(或)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血吸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寄生虫病的外科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新进展》(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29 号)。

1.单纯脾切除;2.脾切除加断流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或)大网膜包肾。

(四)标准住院日为14-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标准;2.脾肿大Ⅱ级及Ⅱ级以上伴重度脾功能亢进(WBC<2.0×109/L,PLT<30×109/L)无论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3.脾肿大Ⅱ级及Ⅱ级以上伴中度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4.肝功能分级标准达到肝功能Child-Pugh A 或B 级,无明显心、肺、肾功能障碍或经积极治疗后可耐受麻醉和手术者。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 急性血吸虫病acute schistosomiasis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 慢性血吸虫病 chronic schistosomiasis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 晚期血吸虫病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

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 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 实验室检测3.3.1 下列试验至少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6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是卫生部颁布的关于血吸虫病诊断的国家标准。

以下其主要内容: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疑似血吸虫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诊断原则:血吸虫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标准:血吸虫病的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等级。

疑似病例:有疫区生活史或与疫区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症状,并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的患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的基础上,粪便或直肠棉拭子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蚴,或血清学试验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弓|起的肝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经过病原学检查(如肠系膜淋巴结穿刺、腹腔镜检查等)或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证实存在血吸虫感染。

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应与疟疾、伤寒、败血症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同时,对于有肝脏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的患者,还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鉴别。

以上是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制定:审核:批准:。

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急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急性血吸虫病知识一、疑似病例标准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胀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二、临床诊断标准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免疫反应阳性。

三、确诊病例标准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四、急血登记排查要求1、病人信息登记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详细家庭住址、就诊时间、疫水接触史(有?无?接触时间?)、临床症状、体征、有无血吸虫病患病史、相关实验室指标、报告人姓名。

2、对不明原因发热、发烧、腹泻病人(两天以上)登记完整后,抽取指血,密封后妥善保管,6小时内送血防站检验室。

3、对已登记、未出具排查结果又需转院的病人,村卫生站上报公卫所、公卫所向血防院报告,其它医疗机构直接向血防院报告。

五、暴发疫情标准1、在原无疫情或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地区,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新感染病人和病牛、或急性感染病例。

2、血吸虫病未控制县(市、区)2周内连续发生2批血吸虫病急性病例,每批5人以上;或在一处感染场所连续发生急性感染3人以上;或一个流行村钉螺感染率高于1%。

3、在血吸虫病控制县(市、区)1个月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以上;或在一个流行村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3例以上;或一个流行村钉螺感染率高于1%。

4、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了解动态,达到暴发疫情标准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省疾病控制中心,由当地政府启动预案。

青白江区血吸虫病防治院二O一二年六月六日。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临床途径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临床途径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临床途径
一、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临床途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必需符合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标准(ICD-10:);
行巨脾切除术和或断流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1.符合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医治史。

(2)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病症、体征,或有侏儒、结肠肉芽肿表现。

(3)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发觉血吸虫卵。

(4)免疫学检查阳性。

(5)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有(1)和(2)。

确诊病例:具有(1)、(2)、(3)。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1)、(2)、(4)。

2.有巨脾、脾功能亢进病症、体征和(或)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

(三)医治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血吸虫诊断

血吸虫诊断

血吸虫诊断
*导读:盲肠肉芽肿有盲肠阿米巴肉芽肿和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

盲肠阿米巴肉芽肿是一种溶组织阿米巴原虫E (EntamaebaHistolytica)所致的慢性结肠炎的并发症。

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系肠道血吸虫病的一种晚期病变,血吸虫卵沉积部位除结肠外主要是回肠末段。

……
l、慢性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2)可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多数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肿大,少数伴脾肿大;(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

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4)无治疗史或治疗时间在3年以上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记反应阳性。

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

2、急性血吸虫病 (1)发病前2周至3个月内有疫水接触史;(2)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3)粪检查出虫卵或毛蚴;(4)环卵、血凝、酶标记等血清学反应阳性者,标准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

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可作临床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 (1)反复接触疫水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史;(2)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3)
粪检查到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查到虫卵(无治疗史者)或活卵、近期变性虫卵(有治疗史者);(4)血清学诊断阳性,参见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4)。

具备(1)、(2)为疑似病例;具备(1)、(2)、(3)为确诊病例;具备(1)、(2)、(4 )可作临床诊断。

血吸虫 检验标准

血吸虫 检验标准

血吸虫检验标准血吸虫检验标准是用来检测和诊断血吸虫感染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

这些标准通常由权威机构或专业组织制定,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血吸虫检验标准的主要内容:一、样本采集1.采集时间:通常在早晨或空腹时采集样本,以减少干扰因素。

2.采集部位:采集静脉血液样本,通常从肘静脉或手背静脉采集。

3.采集量: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所需的样本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约为5-10毫升。

二、检测方法1.显微镜检查:将血液样本进行涂片或离心,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存在血吸虫的虫卵、幼虫或成虫。

2.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试验(IFT)等血清学方法检测血吸虫特异性抗体。

3.DNA检测: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液中的血吸虫DNA片段。

三、诊断标准1.阳性结果:在显微镜检查中发现血吸虫的虫卵、幼虫或成虫;血清学检测呈阳性;DNA检测呈阳性。

2.阴性结果:在显微镜检查中未发现血吸虫;血清学检测和DNA检测均呈阴性。

3.疑似结果:显微镜检查发现不明原因的病理成分,但无法确定是否为血吸虫;血清学检测和DNA检测结果不一致。

四、注意事项1.样本采集前应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样本应妥善保存并及时送检,以避免污染和变质。

3.检测结果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和报告,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对于阳性结果,应进行重复检测,以排除假阳性结果的可能性。

5.对于疑似结果,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明确诊断。

6.在进行血清学检测和DNA检测时,应注意试剂的质量和方法的灵敏度,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在进行显微镜检查时,应注意样本的制备和染色等方法,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性。

8.在诊断和治疗血吸虫感染时,应注意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9.在预防和控制血吸虫感染时,应注意环境卫生和水源管理等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10.在开展血吸虫检验工作时,应注意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急性血吸虫病诊断培训参考讲义

急性血吸虫病诊断培训参考讲义
粘膜活检虫卵检出率为50%左右,腺体增生可致息肉
腹部肝B超:主要为肝、脾肿大,偶有门静脉内径与脾 静脉增宽,肝脏回声增强、增粗
34
诊断与鉴别诊断(WS261-2006 )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 果等予以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临床表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
发热待查
人数
百分比(%) 误诊疾病名称
226
26.46 腹膜炎
219
25.64 肠炎
83
9.72 腹痛待查
54
6.32 脑肿瘤
47
5.50 脑脓肿
42
4.92 过敏性皮炎
37
4.33 扁桃体炎
37
4.33 胆道感染
29
3.40 肠蛔虫
16
1.87 恶性淋巴瘤
13
1.52 嗜伊红细胞增多症
12
1.41 其它
稽留热型(重型):约5%病例,体温持续在40℃上下,波动 幅度较小,可伴神智迟钝、昏睡、谵妄、相对缓脉等毒血症症 状
发热期限:数周-数月
轻型和部分中型病人:不经特效治疗,可自行退热
重型病人:不予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
肿、腹水而致死。吡喹酮应用以前,病死率2.2% 喹酮应用后,病死率可降为零
22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主要影响因素
感染度 病程 患者的免疫状态 虫卵沉积的部位
分型
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 异位血吸虫病
23
急性血吸虫病:概念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

晚血标准

晚血标准


2.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腹水 大都进行性加剧,致腹部极度膨隆,四肢 细小,下肢高度浮肿、呼吸困难、难以进 食,腹壁静脉怒张,脐疝和巨脾。腹水可 反复消长或逐渐加剧,病程长者可达10~ 20年,每因上消化道出血,促使肝衰竭, 肝昏迷或感染败血症死亡。
腹水型
骨瘦如柴 腹大如鼓

4.侏儒型:目前较少见。儿童期反复感染血 吸虫后,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引起体内 各分泌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 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为常见。患 者可有慢性或晚期吸血虫病的其他表现外, 尚有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生长发育低于 同龄人,性发育迟缓,第二性征缺如,但 智力多正常。
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确诊 粪检找到 虫卵,有 治疗史者 发现活卵 或近期变 性虫卵 +
晚血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国标定义(WS261-2006) :是指出现肝纤 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 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病 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 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 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根据患者受累脏器病变程度的不同,又可分 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侏儒型。 同一病人可具有二、三个型的主要表现。
晚期血吸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虑晚期血吸虫病诊断时,应与下列疾 病进行鉴别诊断: 1、肝炎肝硬化,其病理特点是肝细胞损 害和坏死明显,临床上乏力、食欲减退、 腹胀、黄疸、蜘蛛痔、肝掌、男性乳房 肥大较为多间。肝表面可扪及粗大结节, 而脾肿大不如晚期血吸虫病明显。
晚期血吸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2、原发性肝癌,病理进展迅速,常有发 热,体重显著减轻,肝区持续性疼痛, 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 不平较明显。可出现迅速加重的黄疸和 急剧增加的腹水,腹水呈血性。脾一般 无明显肿大。甲胎蛋白阳性。肝脏B超检 查显示占位性病变,均有助于原发性肝 癌的诊断 3、卵巢囊肿、结核性腹膜炎亦需作鉴别。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体5种血吸虫生活史比较
虫类
成虫寄生部位 虫卵分布
日本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痔上静脉、门静脉
虫卵排出 寄生宿主
中间宿主 地理分布

牛、羊、
钉螺
中国、菲律宾、
猪犬、猫及啮齿
日本、印度尼
类等7个目40余种
西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曼氏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粪 痔静脉丛、肠系膜 上静脉
猴、狒狒、啮齿 双脐螺 类等7个目约40 余种
在考虑诊断血吸虫病是应与下列疾病进行 鉴别诊断:
1.伤寒: 近年来伤寒亦发生变异,临床表现不典型,稽留 热、相对缓脉已趋少见,肥达氏反应抗体不高,甚至完全 阴性者可达10%-30%。现主张用酶标法检查血清抗原或检 测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与免疫球蛋白G型抗体.急性血 吸虫病重型可出现类似伤寒的中毒症状,肥达氏反应也可以 增高,但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增高,是急性血吸虫病有别于 伤寒。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合并伤寒者,病情迁延,治疗 效果不佳,有研究发现伤寒杆菌也钻入血吸虫成虫体内, 使抗菌药无效,当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下降或消失时,细 菌离开血吸虫成虫而进入血液,再次造成对人体致病。近 有主张进行一次杀虫治疗,可能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比较复杂的生物与生
物之间的关系,从利害关系可粗略地分为共栖 关系、共生关系和寄生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
此称寄生关系。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中一种生物长期地或暂时
地生长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
并使对方受到损害,将寄生的一方叫寄生物,被寄生
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 动物,并可能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 这些动物就成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引言血吸虫病,也称为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淡水螺获得,主要影响人类和动物的消化系统。

为了准确诊断血吸虫病,医学界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血吸虫病的诊断金标准。

临床病症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病程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腹泻、腹痛和乏力等。

慢性感染的症状可能更加隐匿,如贫血、肝脾肿大、腹水和尿路感染等。

诊断方法血吸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形态学检查•粪便检查:通过检测患者排出的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来进行诊断。

标本通常使用浓缩法和沉淀法来提高检出率。

•尿液检查:有些病例中,尿液中也可以检测到血吸虫卵,尤其是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

•荧光染色法:通过使用荧光染色剂和显微镜观察,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血吸虫卵。

2.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存在来进行诊断。

目前有多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供选择,如血凝试验(CFT)、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查•PCR检测:通过扩增血吸虫DNA或RNA的特定片段,来检测血液样本、粪便样本或尿液样本中是否存在血吸虫感染。

金标准诊断流程以下是血吸虫病金标准诊断的流程:1.搜集患者病史,并进行临床观察,包括体格检查和症状评估。

2.采集患者的粪便和尿液样本。

3.对粪便样本进行浓缩和沉淀处理,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吸虫卵是否存在。

4.同时,对尿液样本进行荧光染色法检测。

5.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存在。

6.对血液样本、粪便样本或尿液样本使用PCR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7.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和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信息,作出最终的血吸虫病诊断。

结论血吸虫病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病症观察、粪便和尿液样本的形态学检查、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通过综合以上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血吸虫病进行准确的判断。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一、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者(ICD-10:B65.206)。

内科药物治疗者。

(二)诊断依据。

1.符合晚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2)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结肠肉芽肿表现。

(3)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

(4)免疫学检查阳性。

(5)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备(1)和(2)。

确诊病例,(1)、(2)和(3)。

临床诊断,(1)、(2)和(4)。

2.有腹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腹胀、腹围增大,腹水征阳性。

3.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腹腔积液。

4.腹腔穿抽出腹水并送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血吸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29 号)。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2.药物治疗:护肝、利尿剂、白蛋白等;3.防止并发症:控制感染,防止上消化道出血;4.病原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吡喹酮列为禁忌,只有在腹水完全消失达半年以上且病情稳定才考虑用吡喹酮杀虫。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患者;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作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管理。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型、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血吸虫免疫学检查;(3)凝血功能、输血前五项;(4)肿瘤标志物:AFP、CEA;(5)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腹部超声(包括腹部重要脏器、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作者:疾控中心来源:本站时间:2010-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目录鼠疫(WS279-2008) (4)霍乱(WS289-2008)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WS286-2008) (6)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WS284-2008) (10)甲型H1N1流感(2009 年第三版) (12)炭疽(WS283-2008) (12)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WS293-2008) (14)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19)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20)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22)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24)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25)麻疹(WS296-2008) (26)流行性出血热(WS278-2008) (27)狂犬病(WS281-2008) (28)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29)登革热(WS216-2008) (30)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WS287-2008) (31)肺结核(WS288-2008) (33)伤寒和副伤寒(WS280-2008) (3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37)百日咳(WS274-2008) (39)白喉(WS275-2008) (39)新生儿破伤风(WS272-2008) (40)猩红热(WS282-2008) (41)布鲁氏菌病(WS269-2007) (42)淋病(WS268-2007) (43)梅毒(WS273-2007) (45)钩端螺旋体病(WS290-2008) (47)血吸虫病(WS261-2006) (48)疟疾(WS259-2006) (49)流行性感冒(WS285-2008) (50)流行性腮腺炎(WS270-2007) (51)风疹(WS297-2008) (52)急性出血性结膜炎(WS217-2008) (53)麻风病(WS291-2008) (54)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WS215-2008) (56)黑热病(WS258-2006) (58)包虫病(WS257-2006) (58)丝虫病(WS260-2006) (59)感染性腹泻(WS271-2007) (60)手足口病(2009 版) (61)鼠疫(WS 279-2008)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使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h 内进入休克或更严重状态。

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完整资料).doc

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二〇一八年二月目录第一章 ..................................................................... 机构职责及人员设置1第二章人群病情调查 (5)第三章病例报告与管理 (8)第四章人群化疗 (10)第五章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调查与救治 (13)第六章家畜查治和管理 (17)第七章钉螺调查 (20)第八章钉螺控制 (23)第九章健康教育 (27)第十章改水改厕及个人防护 (30)第十一章疫情监测 (34)第十二章风险评估 (40)第十三章疫点及突发疫情处置 (42)第十四章信息管理 (46)第十五章督导与考核 (48)第十六章附录 (51)一、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基本配置 (51)二、血吸虫病查病技术规范 (53)三、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和管理规范 (63)四、血吸虫病病原治疗技术规范 (67)五、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 (70)六、晚期血吸虫病人内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 (71)七、家畜血吸虫病查治技术规范 (72)八、钉螺调查技术规范 (76)九、药物灭螺技术规范 (84)十、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农村改厕技术规范(试行) (90)十一、.......................................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91十二、.................................................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技术方案92十三、................................................................... 血吸虫病疫点处置方案97十四、.................................................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100十五、.......................................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达标考核验收方案101十六、.......................................................... 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评估方案102为加快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进程,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实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及消除后的监测巩固工作,实现全国消除血吸虫病的终期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15976-2015)、《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我们组织对2006年原卫生部发布的《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本工作规范。

血吸虫诊断标准

血吸虫诊断标准

血吸虫诊断标准
嘿,咱今儿就来好好聊聊血吸虫诊断标准这事儿!你说血吸虫这玩意儿,就像个偷偷摸摸的小坏蛋,在咱身体里捣乱呢。

那咱怎么知道它有没有在捣鬼呀?首先得看看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症状呗。

就好比说,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热啦,还觉得浑身没劲儿,就像那泄了气的皮球似的。

肚子也可能不舒服,说不定还会胀胀的呢。

这时候你就得多个心眼啦,难不成是血吸虫在搞鬼?
然后呢,医生可能会让咱去做些检查。

这就好像是警察抓小偷,得有证据呀!查血就是个重要的办法,看看血液里有没有什么异常的指标。

这指标就像是给血吸虫贴的标签,一旦发现了,嘿,它就跑不掉啦!
还有啊,医生可能还会通过其他的检查来确定,比如超声啥的。

这就好像是拿着放大镜在咱身体里找线索呢。

要是真发现了血吸虫的踪迹,那可就真相大白啦!
你想想,要是身体里真有血吸虫在那瞎折腾,咱能不管吗?咱得赶紧把它揪出来呀!这诊断标准就像是我们的武器,有了它,我们才能准确地发现敌人,然后把它打败。

要是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这些症状,那不是给血吸虫机会让它继续捣乱吗?咱可不能这么傻呀!就像家里进了老鼠,你不赶紧找出来,还等它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呀?
所以呀,大家都要记住这些诊断标准,一旦觉得身体有啥不对劲的,赶紧去看医生。

别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后悔莫及。

血吸虫虽然狡猾,但咱有办法对付它!咱可不能让这小坏蛋在咱身体里逍遥法外,大家说是不是呀!
总之,血吸虫诊断标准很重要,大家要牢记在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让血吸虫无从下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 急性血吸虫病acute schistosomiasis
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 慢性血吸虫病 chronic schistosomiasis
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 晚期血吸虫病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
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

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 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 实验室检测
3.3.1 下列试验至少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

3.3.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 环卵沉淀试验。

3.3.1.5 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 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 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 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 诊断标准
5.1 急性血吸虫病
5.1.1 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1和3.2.1。

5.1.2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1或3.4。

5.1.3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2。

5.2 慢性血吸虫病
5.2.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1。

5.2.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2或3. 3.3。

5.3 晚期血吸虫病
5.3.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5.3.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2或3.3.3。

6 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
6.1 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与急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2 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3 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应注意结节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与晚期血吸虫病有相似临床症状疾病的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