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与海岸地貌

合集下载

海岸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岸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岸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

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

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

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

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

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

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

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

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

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

中国海岸线长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

海岸地貌知识内容

海岸地貌知识内容

海岸地貌知识内容海岸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地形特征,包括海岸线的形状、海岛、海湾、海角、海峡等各种地貌形态。

海岸地貌是地球表面上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地貌类型之一,它受到海洋、大气、河流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景观。

海岸线是海岸地貌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海岸线的形状和特征与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地壳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沉积作用方面,海岸线上常可见到沙滩、湾滩、沙嘴等沉积地貌。

而在侵蚀作用方面,海岸线上的崖壁、海蚀平台等侵蚀地貌则更为常见。

此外,地壳运动也会对海岸线的形状产生影响,如地震引起的地壳抬升或下沉会改变海岸线的位置和高程。

海岸地貌中的海岛也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

海岛是位于海岸线附近、被海水包围的陆地,它们可以是由火山活动、河流冲积、海浪侵蚀等多种因素形成的。

海岛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环形、线形、椭圆形等特殊形态。

海岛上的地貌特征也与其形成方式有关,如火山岛上常可见到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河流冲积岛上则常可见到冲积平原、河道等地貌。

海湾是海岸地貌中的另一种重要形态。

海湾是海岸线向内凹入陆地形成的弯曲水域,它与海洋相连,具有独特的地形特征。

海湾的形成与地壳运动、河流冲积、海浪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地壳运动方面,构造断裂会形成深水海湾,而地壳抬升或河流冲积则会形成浅水海湾。

海湾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的呈现出U形、V形、心形等特殊形态。

海角是指陆地突出入海的地形特征,也是海岸地貌中的一种形态。

海角的形成与海洋侵蚀、地壳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海洋的侵蚀作用会使陆地逐渐被侵蚀形成海蚀崖,而地壳运动则会使得海角的位置和高程发生变化。

海角的形状和特征各不相同,有的呈现出陡峭、坚硬的悬崖形态,有的则由平缓的堆积地貌构成。

海峡是陆地与海岛之间的狭长水域,是海岸地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

海峡的形成与地壳断裂、海浪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壳断裂会形成海峡的地质基础,而海浪侵蚀则会加剧海峡的形成。

第七节-海岸地貌ppt课件

第七节-海岸地貌ppt课件
.
3. 粉沙淤泥质海岸
➢ 特点:滩地宽广、滩坡平缓; ➢ 携带大量细颗粒泥沙入海的河 流,特别是黄河,对中国淤泥质 平原海岸的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
.
2021/7/14
浙江淤泥质海岸
➢分布
渤海的辽东湾、渤海 湾和莱州湾;
长江以北的苏北平原 海岸(中国最长的淤泥质 海岸 );
.
退潮时的淤泥质海岸
.
波浪冲击海岸—机械侵蚀作用
.
波浪冲击海岸—机械侵蚀作用
.
.
2.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指激浪流挟带岩屑和沙砾对基岩的 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它加大了海蚀的速度。
3.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指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除了碳 酸盐等岩石易于溶解外,其他如玄武岩、正长岩 、角闪石及黑曜石等岩石矿物,在海水中的溶解 速度比在淡水中快几倍到十几倍。
巴特勒姆(Bartrum,1962)认为是潮间带频繁交替的干 湿风化作用和海浪将风化物质搬走而使海岸后退的结果。
帕拉特(Pratt,1968)认为海蚀平台可分为高潮台地、潮 间带台地和低潮台地三类。高潮台地主要由干湿风化作用与 海浪的搬运作用形成,潮间带台地是波浪磨蚀作用的结果; 高潮台地的前缘如不断受波浪磨蚀亦可向潮间带台地演化。 低潮台地是灰岩地区的溶蚀作用所致。
.
二、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沿岸流等海 洋水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可分为:
1. 海岸侵蚀地貌 2. 海岸堆积地貌
.
(一)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波浪和潮流以及它们挟带沙砾岩块撞击、冲 刷、研磨破坏海岸的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 用有三种形式:冲蚀、磨蚀和溶蚀。
海蚀作用
波浪冲击 磨蚀作用 空气压缩作用
.
.

第八章海岸地貌

第八章海岸地貌
❖ 引起海平面变动的原因有: 气候变化如冰期和间冰期更替(冰后期大量冰川 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反之相反); 全球构造运动——板块运动造成大洋容积变化引 起全球性海平面变动; 因局部地区的地壳运动引起地区性海面变动。
第三节 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一、海蚀作用
❖ 海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表现较明显
(一)波浪冲击和空气压缩作用
环礁和岛屿堡礁形成过程
二、红树林海岸
(一)红树林海岸的分布
❖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适宜红树林生长的风 浪小且淤泥质多的热带亚热带浅水地区。
(二)红树林海岸的作用
1、促淤 2、防洪
思考题 ❖ 1、简述海蚀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作用
结果。 ❖ 2、简述达尔文关于环礁和岛屿堡礁的成因
过程。
第八章海岸地貌.
❖ 地质构造的性质和构造线延伸的方向与海岸形 态和性质关系很大。
❖ 纵向海岸:岸线方向与构造线方向大致一致, 岸线平直,少港湾和半岛,称达尔马提亚型海岸。
❖ 横向海岸:岸线方向与构造线方向近于垂直, 特别是当不同岩性频繁交替时,岸线曲折成锯齿状, 多岬角和港湾,称里亚型海岸。
❖ 斜向海岸:介于纵向海岸和横向海岸之间,常 发育成不对称雁状的曲折岸线。
典型沙质海滩的四个组成单元
三、淤泥质海岸
• 粉砂淤泥质海岸常分布在河口三角洲附近、港湾、 澙湖内,也可分布在面向开阔海,而坡度平缓的海岸 地区(例如我国渤海湾、莱州湾和苏北海岸)。
• 形成与发育需要大量细粒沉积物补给。还要有一 平缓向海延伸的水下岸坡,使波浪在抵达潮间带时 大大消能。
淤泥质海岸
钱塘江大潮
2007年8月2日16时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区下沙七堡1号丁字坝附近水 域发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卷走的事件造成12人死亡。

(完整PPT)第八章 海岸地貌

(完整PPT)第八章 海岸地貌

潮差
钱塘江大潮
2、潮汐
航运
潮汐发电
1957年我国建成了第一 个潮汐发电站
我国每年潮汐发电量达 到了870亿千瓦时
3、洋流
洋流是海洋中大规模的海水所作的定向流动。海流的 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的密度和温度、 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其中能循环起来 的称为海洋环流。
热量交换
海洋生物分布
2、海岸线
我国有18000km海岸线
滨外,水下岸坡下部,水深较大,相当于波基面以下的浅 海部分;
临滨(近滨),水下岸坡上部,水深较浅,相当于潮下带; 前滨,受潮位影响,相当于潮间带; 后滨,高潮面之上的陆上沿岸地带,相当于潮上带。
滨外 (浅海)
高潮面
低潮面 波基面
临滨 (潮下带)
前滨 潮间带
后滨 (潮上带)
舟山海岸拍岸浪
2、海岸侵蚀地貌
(1)海蚀崖 (2)海蚀穴 (3)海蚀窗 (4)海蚀拱桥 (5)海蚀柱 (6)海蚀平台
海蚀地貌
海蚀崖
海岸带
海蚀平台 高潮面
海蚀穴
水下岸坡 低潮面
(1)海蚀崖
在海浪长期侵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 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蚀崖
山东威海海蚀崖
巴厘岛 情人崖
塞班岛 自杀崖
韩国釜山
夏威夷檀香山
巴 西 里 约 热 内 卢
水下沙坝
离岸堤
3、泥沙纵向移动及其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
当波浪的作用方向与岸线呈斜交,海岸带泥沙所受的 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泥沙 颗粒按两者的合力方向沿岸线方向移动,称为泥沙纵 向移动。
由于岸线走向变化使波浪作用方向与岸线夹角增大或 减小,波浪作用强度都将减弱而发生堆积。此外,如 河流入海带来大量泥沙,或在波影区水域也会使泥沙 流过饱和而发生堆积。

海岸地貌的概念

海岸地貌的概念

海岸地貌的概念一、定义海岸地貌是指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二、形成因素(一)构造运动1. 地壳升降地壳上升时,原有的海岸带可能会抬升形成海蚀阶地等海岸地貌。

例如,在一些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海岸山脉不断抬升,海岸带随之升高,之前被海水侵蚀形成的海蚀平台就会高于海平面,成为海蚀阶地。

地壳下降则可能导致海水入侵,形成溺谷、峡湾等海岸地貌。

像挪威的峡湾,就是由于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在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谷中而形成的。

2. 断层活动断层的存在会使海岸地形发生突然变化。

如果断层一侧上升,另一侧下降,就会在海岸线上形成陡崖或阶梯状地貌。

例如,我国台湾东部海岸,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断层活动,海岸地形十分陡峭,多悬崖峭壁。

(二)海水动力1. 海浪作用侵蚀作用海浪不断冲击海岸,会对海岸岩石进行侵蚀。

在基岩海岸,海浪的冲击力能够击碎岩石,形成海蚀洞、海蚀柱等独特地貌。

如我国青岛的石老人海蚀柱,就是在海浪长期侵蚀下,基岩海岸的一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

海浪还能携带泥沙对海岸进行磨蚀,使海岸逐渐后退。

堆积作用当海浪的能量减弱时,会将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海岸附近。

在海滩上,海浪将泥沙推向岸边堆积,形成沙滩地貌。

在一些海湾地区,海浪将泥沙堆积成沙坝,沙坝可以将海湾与外海分隔开来。

2. 潮汐作用潮汐的涨落会使海平面周期性地升降。

在高潮时,海水会淹没一些低地,而在低潮时,这些地区又会露出水面。

潮间带就是受潮汐作用影响明显的地带,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地貌特征,如潮滩等。

潮汐还能增强或减弱海浪的作用效果。

在涨潮时,海浪的能量可能会因为潮水的顶托而增强,对海岸的侵蚀或堆积作用也会相应变化。

3. 海流作用海流能够搬运大量的泥沙等物质。

暖流和寒流交汇的地方,由于海水温度、盐度等性质的差异,会使海水中的泥沙等物质容易沉积。

例如,在一些河口附近,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流的作用下,可能会被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

海岸地貌特征

海岸地貌特征

海岸地貌特征
海岸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交界处,其地貌特征多种多样,受到海洋侵蚀、沉积、地壳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海岸地貌特征的几种类型:
1.海蚀平台
海蚀平台是由海浪长期作用于海岸造成的一种平坦的、狭长的、低矮的地形。

海蚀平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长时间的海浪冲刷会使岸边的岩石逐渐被侵蚀,磨损,最终形成平坦的海蚀平台。

2.海蚀崖
海蚀崖是指在海岸线上,由于海浪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峭的悬崖。

海蚀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悬崖的高度和长度取决于岩石的硬度和海浪的侵蚀程度。

3.海滩
海滩是指海岸线上被海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宽广的、平坦的、沙质或石质的地形。

海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对海岸的沉积作用,长期的海浪冲刷会使沙子和碎石逐渐堆积形成海滩。

4.海岬
海岬是指海岸线向海伸出的狭长的地形,一侧是海水,一侧是陆地。

海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对海岸侵蚀的不均匀性,使得海岸线向海侧挤出,形成海岬。

5.海湾
海湾是指海岸线向陆地凹陷而形成的弯曲形的地形。

海湾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岸线一侧的岩石较软,被海浪侵蚀,另一侧的岩石较硬,形成了海湾。

6.珊瑚礁
珊瑚礁是由珊瑚生长而成的一种海洋生物礁石,分为珊瑚岛和珊瑚带两种形式。

珊瑚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珊瑚在海水中生长而形成的,珊瑚礁是一个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以上是海岸地貌特征的几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是由不同的地质过程形成的,是海岸线上的一种自然景观,也是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重要界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一、现代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交互作用而成的带状区域。 现代海岸带的陆上界限是风暴潮的上限,海上 的界限是波浪受底部地形影响开始变形处。 海岸带自陆向海依次可分为海岸、海滩、水下 岸坡三部分,其中海岸指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海 岸带部分,海滩为高低潮之间的部分,水下岸 坡指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海岸带部分。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A为缓坡海岸水下沙坝、B为陡坡海岸水下沙坝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五、海岸类型
横向海岸和纵向海岸,横向海岸是构造 线的走向与岸线大致垂直,而纵向海岸 是构造线走向与岸线大致平行。 台湾东海岸就是纵海岸,里亚式海岸是 横向海岸,达儿马提亚海岸是纵向海岸 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分为: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当一股饱和的泥沙流从A到B,由于海岸发生转折,泥沙 搬运能力下降发生堆积形成海滩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凸形海岸,一端与陆 地相连、另一端向海 洋延伸的泥沙堆积体 称为沙嘴。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海湾外侧湾口处堆积的沙坝称为拦湾坝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连接陆地与岛屿的沙坝称为连岛坝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二、海岸的动力作用
海岸动力作用主要包括:波浪作用、潮汐 作用、洋流作用、河流作用。 波浪折射的结果使得海岬处波能辐聚、海 蚀作用显著,海湾处波能辐散、海积作用 显著。
海岸地貌最新课件
三、海蚀地貌
常见的海蚀地貌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 桥、海蚀柱、海蚀平台。 海蚀崖,基岩海岸被海蚀作用形成或改造的 陡崖,崖体上有海蚀穴、海蚀洞、海蚀窗。 海蚀平台,海蚀崖后退过程中形成的微向海 倾的基岩平台,平台上常留有海蚀拱桥、海 蚀柱等。

海岸与海岸地貌

海岸与海岸地貌

海岸与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指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自然界中一个独特而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

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海洋波浪、潮汐、风、沉积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海岸地貌的特征、类型以及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

一、海岸地貌的特征1.多样性:海岸地貌的形态丰富多样,包括海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海岸湿地等。

每种地貌都有其特有的地形、地貌过程和生态特征。

2.脆弱性:由于受海洋波浪和潮汐等自然力量的侵蚀和冲击,海岸地貌往往较为脆弱,易受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

3.交互作用:海岸地貌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既受陆地因素的影响,也受海洋力量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海岸地貌发生了许多独特的地质过程和地貌现象。

二、海岸地貌的类型1.海蚀地貌:海洋的波浪、潮汐和风力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等。

比较著名的例子有中国的五四洞、美国的大峡谷等。

2.沉积地貌:海洋携带的波浪、河流和潮汐等带来的沉积物形成的地貌。

包括沙丘、滩涂、海岛等。

比较著名的例子有世界最高沙丘——中国的莫高窟。

3.海岸湿地:海水和淡水交汇的地方形成的湿地地貌。

包括沼泽、盐田、红树林等。

比较著名的例子有中国的桂林山水。

三、海岸地貌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1.生态保护:海岸地貌是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拥有许多特殊的物种和生态功能。

保护海岸地貌,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2.旅游资源:海岸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因此,海岸地貌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3.自然灾害:海岸地貌的脆弱性使其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海啸、风暴潮等。

因此,对于保护海岸地貌和减少自然灾害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海岸地貌作为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和生态系统。

了解海岸地貌的特征和类型,对于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旅游资源和减少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于海岸地貌有进一步的了解提供了帮助。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海岸地貌是指沿海洋滨海地区的形态地貌。

它们反映了海岸海洋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包括岩石海岸、湿滩海岸、砂海岸和沼泽海岸。

岩石海岸的主要特征是表层为岩石,作用及岩石的类型可按地貌分为崖海岸、斜坡海岸和悬崖海岸。

其形成机制主要与陆棚水力侵蚀有关,其形态特征均为陡立而不可逆的。

岩石海岸是重要的休憩区,但它也是海岸地貌及其形成过程中最可靠的保护对象。

湿滩海岸是由海洋潮汐及内陆河湖水体淤积而成的浅海滩。

它们的特征是表层以沙土和淤泥为主,其形状由河流、潮汐及海浪的交互作用而形成,形成的形态多样,包括中低滩、复合滩和凿岸等。

湿滩是潮汐带水深地带的特征之一,对野生生物是重要的寄居地,对海洋生态系统也起着重要作用。

砂海岸是长期受海洋因素影响形成的滩地,由平缓的砂滩构成,届时表层以砂、砾及沙为主,表层滩地高度约在10m以内,它们受潮汐和风暴等海洋气候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滩地的整体形态也受到这些因素的控制。

砂海岸是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砂质地质结构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最后是沼泽海岸,它们是由湿地和沼泽土壤组成的海洋滩地,它们的表层以泥沙和淤泥为主。

沼泽海岸的典型特征是呈条带状分布,与河流湖泊、潮汐及海浪交互作用,其形态有时会改变。

沼泽海岸是重要的滩地区域,其养分丰富,为大量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沼泽水系中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

因此,岩石海岸、湿滩海岸、砂海岸和沼泽海岸是海岸地貌中主要的类型,它们与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社会经济及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及保护这些海岸地貌时,必须重视现有结构、几何形态及功能作用,全面考虑它们与环境及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及保护海岸地貌。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一、海岸类型及其地貌特征海岸是陆地和海洋交界的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海岸的类型和地貌特征主要由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1. 悬崖海岸悬崖海岸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峭的海岸线。

其地貌特征为悬崖高耸、海岸线曲折。

悬崖海岸多见于高地地区或岩石出露的地方。

2. 海蚀台地海蚀台地是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海岸平台,位于悬崖的下方。

其地貌特征为平坦开阔,常沉积有碎石和泥沙。

3.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地带形成的三角洲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平坦、广阔,水网纵横。

4. 沙质海岸沙质海岸是由海浪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以沙质为主要组成的海岸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沙滩绵延、海岸线平缓。

5. 贝壳海岸贝壳海岸是由于贝壳的沉积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海岸。

其地貌特征为白色海滩和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

二、练习题1. 什么是海岸类型以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因素?答:海岸类型指的是根据地貌特征和形成机制,将海岸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悬崖海岸、海蚀台地、河口三角洲等。

海岸地貌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活动。

2. 请简要描述悬崖海岸的地貌特征。

答:悬崖海岸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作用而形成的陡峭的海岸线。

其地貌特征为悬崖高耸、海岸线曲折。

悬崖海岸多见于高地地区或岩石出露的地方。

3. 沙质海岸的地貌特征是什么?答:沙质海岸是由海浪的冲刷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以沙质为主要组成的海岸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沙滩绵延、海岸线平缓。

4. 什么是河口三角洲?请详细描述其地貌特征。

答: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在海岸地带形成的三角洲地貌。

其地貌特征为平坦、广阔,水网纵横。

5. 贝壳海岸是由什么形成的?它的地貌特征是什么?答:贝壳海岸是由于贝壳的沉积形成的特殊类型的海岸。

其地貌特征为白色海滩和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

总结:海岸类型及其地貌特征主要由海洋动力、岩性组成、沉积物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决定。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

高三地理海岸类型与地貌(含练习题)

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共同影响海岸地貌①②③④一、不同类型的海岸(按物质组成分类)•特点:•成因:•利用:•分布:海岸较陡峭,附近多岛屿、礁石。

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1、基岩海岸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遭受海水侵蚀港口建设、旅游开发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2、砂质海岸•特点:•成因:•利用:•分布: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坡缓水清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携带的砾石、粗砂、细砂等在河口沉积海滨浴场台湾、海南、广西3、淤泥质海岸•特点:•成因:•利用:•分布:堆积物颗粒较细,粘土和粉砂组成。

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平原河流携带的淤泥沉积而成滩涂养殖、晒盐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滩涂养殖晒盐建设盐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吗?浅平的海滩;较高盐度的海水;高温少雨、强日照、多风的天气4.生物海岸珊瑚礁海岸:以石珊瑚为主的造礁生物形成的海岸A.温暖的海水,水温18—30℃、B.充足的阳光C.适宜的盐度,27—40‰D.适宜的附着基底E.较高的透明度常见的珊瑚礁有岸礁、堡礁、环礁。

●岸礁:发育在近岸浅水带,并以礁坪的形式沿岸分布,也称裙礁、边缘礁。

岸礁按沉积特征和地貌形态自海向陆大致可分为瞧前、礁缘、礁坪,滨岸与岸堤等几个单元。

滨岸岸堤礁前礁缘礁坪平均高潮面潮上带平均低潮面潮间带夏威夷恐龙湾泰国普吉岛● 堡礁:堡礁与海岸之间由潟湖或带状浅海与陆地隔开。

西南太平洋许多岛屿常为堡礁所环绕。

最著名的澳大利亚东岸昆士兰大堡礁沿澳大利亚东北边缘连续延展,长达1600km。

堡礁生长在离岸较远的海上,它像城堡一样,围绕在陆地周围,所以称它为堡礁。

大堡礁岸礁与堡礁● 环礁:大小不一,平面上大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环礁中间为礁湖(潟湖),深度不大,平均约45m。

环礁迎风面的礁平台一般较背风面为宽阔。

环礁在分布形态上与堡礁相似,但它不是围着或接近陆地生长,一般是大洋中形成一个珊瑚岛礁群体系。

第8章 海岸地貌

第8章 海岸地貌

堡岛——是平行于海岸与海岸线之间有 潟湖相隔的狭长沙坝。 潟湖——是由沙坝、沙嘴、或滨岸堤与 海洋隔离开的海滨或浅海湾。(太湖、西湖 等淡水湖是与海完全隔离的古潟湖。
沙坝—潟湖海岸 由于湾口拦湾坝的发育而造成的 由沙坝、潟湖二个主要单元组成的海岸。拦湾坝 多存在缺口,成为潮汐通道,入口处(潟湖内) 堆积出涨潮三角洲,出口处堆积有退潮三角洲(图 8.36),二者均阻碍航行。潟湖内水浅堆积作用 较强,四周常见沼泽及淤泥质海滩发育。如粤西 的水东港。
第八章
海岸地貌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的接触地带,宽度数公里
至数十公里。其范围由海岸、海滩、水下岸坡
三部分组成: 1、海岸:又称后滨 在高潮位之上,上 界为最大波浪所能 到达之处,又称为 潮上带。
2、海滩:又称前滨 在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高 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为潮间 带。
3、水下岸坡:又称近滨 在低潮位之下,至波长1/2的 水深之处,该处为波浪作用基面。在此基面以下波浪作用 十分微弱,故不列人海岸带的范围。这一带又称为潮下带。
上式表明:大气上界水平面上 的太阳辐射强度,随太阳高度角 的增大而增强。当太阳高度角为 90°时,太阳辐射强度就等于太 阳常数。因此,太阳常数就是到 达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的最 大值。
(4)太阳常数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就是太 阳常数。但是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 太阳辐射与日地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在远日点和在近日点的太阳 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就有一定差异。 在近日点垂直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 射强度比太阳常数大3.4%;而在远 日点则比太阳常数小3.5%。
4 气温
气温是大气热力状况的数量度量。 其变化规律有: (a)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 日变化: • 年变化: (b)气温的水平分布 (★ ★ ★) P71(1)~(5)

海岸与海底地貌PPT课件

海岸与海底地貌PPT课件
磨蚀作用:波浪浪流挟带岩屑和沙砾对基 岩的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
溶蚀作用: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
.
9
波浪的机械侵蚀作用3
.
10
海岸溶蚀1
.
11
溶 蚀
.
12
1.1 海蚀地貌
• 海蚀作用使岩石海岸发育海蚀崖、海蚀穴、 和岩滩等基本地貌类型,以及一些如海蚀 拱桥、海蚀柱、海蚀窗、岩脊、岩沟等点 缀性的地貌类型。
• 在海边的海陆相互作用构成的地带,称海岸带。
• 现代海岸带由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三部分 组成 。
.
4
1 海岸地貌
• 海岸,包括海蚀崖、海岸沙丘、泻湖洼地、港 湾、沿岸堤等。它的上界是特大高潮或风暴潮 浪能淹没到的地方,下界是高潮位岸线。
• 潮间带,是介于高潮位岸线与低潮位岸线之间 的潮滩或岩滩。
A岩石海岸,B沙质海岸,
H水深,h波高. ,L波长
6
1 海岸地貌
• 海岸地貌包括海岸侵蚀地貌与海岸泥沙堆积地貌 (以舟山朱家尖为例)
砾石堆积
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
. 沙质堆积
7
1.1 海蚀地貌
• 海蚀作用:波浪潮流及其挟带的沙砾岩块对海 岸的撞击、冲刷、磨蚀等作用。
辽宁庄河海.蚀地貌
8
冲蚀作用:波浪潮流对海岸的撞击、冲刷 作用。
也称沿岸堤。
• 滩脊的特点:组成物质颗粒比较粗,颗粒越粗剖面坡 度也越陡。粗砾多形成又高、又陡、又窄的沿岸堤。 沙质滩脊较宽缓,向海的一面坡度2°~11°,个别 可达20°,向陆的一面倾斜1°~3°。
.
45
海滩3
韩国釜山
.
46
海滩4
夏威夷檀香山
.
47

第14讲 海岸地貌1

第14讲 海岸地貌1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冲入洞中的浪流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可将洞顶击穿, 形成海蚀窗 海蚀窗(blowhole)。 形成海蚀窗 。
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 向海突出的岬角同时遭受两个方向波浪作用, 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 海蚀拱桥或海穹(sea arches)。 蚀穴蚀穿而成拱门状,称海蚀拱桥或海穹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海岸动力作用 海岸地貌 海岸类型与演化 海面变化与地貌发育
一、海蚀作用与海蚀地貌
波浪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最明显。 基岩海岸的水深大, 波浪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最明显 。 基岩海岸的水深大 , 外来的 波浪能直接到达岸边,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对岩壁的冲击上。 波浪能直接到达岸边,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对岩壁的冲击上。 波浪水体的巨大压力及被 其压缩的空气对岩石产生 强烈的破坏, 强烈的破坏,尤其对有裂 隙发育的岩石更为明显。 隙发育的岩石更为明显。 被破坏的岩屑砂砾随波浪 研磨基岩, 研磨基岩,加快了海蚀作 用的速度。 用的速度。 海水对岩石的溶蚀能力比 淡水强, 淡水强,其溶蚀速度比淡 水大3~ 倍 水大 ~14倍。
Swash zone冲流带、Surf zone碎浪带、Breaker zone破浪带 冲流带、 碎浪带、 冲流带 碎浪带 破浪带
第七章 海岸地貌(Coastal Landforms) 海岸地貌(Coastal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海岸动力作用 海岸地貌 海岸类型与演化 海面变化与地貌发育
试验水槽中观测波浪在浅水区的变形 (H.E.康德拉契夫)。左右两图是不同 水深的变形情况。小圆点是波浪作用 时每隔1秒钟测定的水质点位置,每个 圆形中横线上的数字是水深。
波峰经过时水质点处于轨道上半部,呈向岸运动,速度较快; 波峰经过时水质点处于轨道上半部,呈向岸运动,速度较快;波 谷通过时水质点处于轨道下半部,呈向海运动,速度较慢。 谷通过时水质点处于轨道下半部,呈向海运动,速度较慢。 水质点运动轨道的不对称导致波形的不对称性,前坡变陡, 水质点运动轨道的不对称导致波形的不对称性,前坡变陡,后坡 变缓;这样,在同一波浪周期,向岸运动速度大于向海运动速度。 变缓;这样,在同一波浪周期,向岸运动速度大于向海运动速度。 在向岸传播过程中,波形不对称愈益显著, 在向岸传播过程中,波形不对称愈益显著,向岸与向海运动速度 差愈来愈大。 差愈来愈大。

地貌学课件:堆积海岸与海岸堆积地貌

地貌学课件:堆积海岸与海岸堆积地貌

四、堡島與瀉湖
在有障壁的海岸,堡島海岸體系由堡島鏈、瀉 湖、潮汐通道和潮汐三角洲等部分組成。
(一)堡島
堡島是平行於海岸、與岸線之間有瀉湖相 隔的狹長沙島。
1、堡島的形態及其地貌組合
堡島:向海一側較陡,岸線較平直;向瀉 湖一側較緩。
沖越扇:特大潮或風暴潮越過堡島,在堡 島向瀉湖的一側,泥沙堆積形成沖越扇。其沉 積物較粗,具有水準層理和小型三角洲前積層。
前濱帶組成物質的粒徑較小,且有向海方向減 小的趨勢,沉積物分選好。主要的層理是大型楔狀 層理。
4、臨濱 臨濱位於低潮面以下,其沉積物的粒徑較前濱
和後濱小,並有向海變細的趨勢。沉積物分選好, 發育一些較大的交錯層理,而以紋層沙為主。
臨濱水下岸坡可分為有沙壩和無沙壩發育的兩 種類型。潮差小、水下岸坡坡度在10——3‰的海 岸地帶最有利於水下沙壩的發育。反之,水下沙壩 就不發育。
3、分佈
淤泥質海岸主要分佈在泥沙供應 豐富而又比較掩蔽的堆積岸段,如大 河下游平原,地質構造上的沉降區, 岸外有沙洲、堡島等掩護的區域或一 些有細物質供給的港灣內。
4、形成過程
淤泥質海岸的發育過程是由於波浪及潮流 掀動和攜帶泥沙,特別是漲潮流速大於落潮 流速的情況下,由於漲潮流的流速快、水量 大,常掀起大量淤泥成為懸浮物質,隨漲潮 流向岸推進,在此過程中,當流速逐漸減低, 泥沙就沿途沉積。而落潮時,由於流速小, 挾沙能力低,泥沙不能全部帶走,於是每次 潮後都有一部分泥沙沉積在海岸帶,逐漸形 成淤泥質海岸。
海岸沙丘的沙子較海灘細,分選和磨圓 度變好,重礦物增多。沙丘的層理主要是大 型交錯層理。
昌黎黃金海岸,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昌黎沿海,全
境為沙質海岸。黃金海岸生成於近二三千年,河流為 這裏的沙質海岸的發育提供了豐富的沙源。河沙入海 後在強大的東北風作用下,隨海流向西南方向漂移, 在沿岸堆積成一道道沙堤。海灘沙在低潮裸露時被陽 光曬乾,強勁的東北風把沙吹揚起來,因受樹木的阻 擋,在經短距離搬運後即墜薄塵埃,聚沙成丘。沙丘 向海一面的坡度為6—8度,向陸一側坡度達到30一32 度。沿岸分佈40多列沙丘組成的長30公里、寬4公里 的沙丘帶,最高處達44米,是全國最高的海岸沙丘, 也是一種沙丘與大海相連的特殊景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案
一、章 目
第五章 地貌 第7节 海岸与海岸地貌
二、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分配 1. 1.掌握各类海岸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2.了解海底地貌和海底沉积
(2学时)
三、授课重点 各类海岸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四、授课难点 各类海岸地貌的成因 五、授课形式 理论课
六、授课方法
讲述法、归纳法、课堂讨论与训练
七、课前准备
安排预习课程相关内容,了解学生已学课程同期课程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

准备好教案(或教案与讲稿合一)、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展示、课外训练计划、自学指导方案等。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等. 地貌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 杨景春. 地貌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 王颖,朱大奎. 海岸地貌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 吴正. 风沙地貌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刘东生等. 黄土与环境.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相关期刊:
1.地理学报
2.地理研究
3.地理科学.4中国科学D 辑5.科学通报
九、网络教学资源 1.丹霞地貌研究学会:/
2.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 :/
3.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
4.中国地质调查局:/ 十、作业及课外训
练 1.海岸平衡剖面的形成机制
• 2.考察山东沿海海岸地貌
教研室审查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
基本内容
新课导入
一、海岸地貌
1.基本定义: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
水下岸坡。

海岸是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潮间
带位于高、低潮间,高潮时淹没,低潮时出露。

水下岸坡则指低潮线以下直到
波浪有效作用下界。

2.海岸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沿岸流等。

(一)海蚀地貌
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挟带的碎屑
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

主要海蚀地貌类型有: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与海蚀柱、海蚀台。

1.海蚀穴:在有潮汐的海滨,高潮面与陆地接触,海浪的冲淘作用形成槽形
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称为海蚀穴。

2.海蚀崖:海蚀穴被拍岸浪冲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时形成陡壁,
称为海蚀崖。

3.海蚀拱桥与海蚀柱:两个相反方向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称为海蚀
拱桥(或海蚀穹)。

海蚀崖后退过程中遗留的柱状岩体,称为海蚀柱。

4.海蚀台:波浪冲淘崖壁,形成海蚀穴,悬空的崖壁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崩
塌下来的石块遭受侵蚀搬运,海浪又重新冲淘崖壁下部,形成新的海蚀穴。

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即形成海蚀台,在其宽度增大到波浪的冲蚀作用范围
之外时,才停止发展。

(二)海积地貌
海滨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海积地貌。

1.横向移动为主的海积地貌:波浪加上重力的作用,使岸坡上部物质
不断向岸移动,岸坡下部物质不断向海移动,形成上下两条侵蚀带。

两侵蚀带
之间为一过渡带。

沉积物在每次波浪周期运动中,向岸运动距离等于向海运动
的距离,结果沉积物不发生位移,这一带就称为中立带(图5-57a)。

在波浪作用下,原剖面坡度发生变化。

中立带以下的下部侵蚀带,由于
物质不断向海搬运而形成侵蚀凹地,使该处岸坡变陡。

从侵蚀凹地下移的物质
在岸坡更下部波浪作用微弱的海底堆积,形成水下堆积台,使岸坡下部海底变
浅、变缓。

中立带以上的上部侵蚀带,由于物质不断向岸搬运,也形成侵蚀凹
地,使该处岸坡变缓。

从侵蚀凹地上移的物质堆积在岸边,形成沿岸海滩(图
5-57b)。

海岸坡度的变化,也使波浪推动力和重力分力随之发生变化。

中立带
不断向下和向上扩大,最后使岸坡发育成为一条凹形曲线。

该曲线上每一点的
物质在每次波浪运动中,前进速度与回返速度的差值,正好为重力所抵消,结
果只在原地作来回运动。

当海岸剖面称为上述曲线时,即为平衡剖面(图
5-57c)。

(1)海滩;(2)滨岸堤或沿岸堤;;(3)水下堆积台(4)水下堤和离岸坝;
(5)澙湖。

2.纵向为主的海积地貌澙湖湾式海岸可发生分段泥沙流。

(1)凹形海岸:在转折处堆积形成海滩。

(2)凸形海岸:在转折处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

若岸外有岛屿或者岬角,则可形成连岛沙坝,使岛屿变成半岛。

这样
岛屿称为陆连岛。

3.粉砂淤质海岸
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涨潮时淹没、落潮时露出的部分,称为泥滩,
表面分布有涨落潮冲刷成的潮沟网。

上部位于平均高潮面以上,只有特大高潮
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
基本内容
才淹没,多年生长盐生植物,称为草滩。

小结:
海积地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
A.毗岸地貌如海滩(包括泥滩);
B.接岸地貌如各种沙嘴等;
C.封岸地貌如拦湾坝,连岛坝等;
D.离岸地貌如离岸坝等。

二、海岸的分类
通常把海岸分为岩岸和砂岸。

(一)岩岸(山地海岸)
1.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称为里亚式海岸;
2.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称为达尔马提亚式海岸;
3.海水淹没山地古冰川U形谷,形成峡湾海岸;
4.断层海岸,这种海岸断层分布,岸线平直;
5.海水淹没海岸的岩溶山地,形成岩溶海岸。

(二)砂岸
砂岸大部分属平原海岸,可分为:
1.三角洲海岸,分布于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
3.澙湖岸,沿岸有澙湖分布;
4.海水淹没平原河口,形成溺谷海岸(江湾海岸);
5.溺谷经潮流和波浪的强烈冲刷扩展成喇叭形,成为三角湾海岸。

此外,低纬度海区还有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泥滩海岸。

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一)海底地貌
1.大陆架
2.大陆坡
3.大陆隆
4.边缘海沟
5.弧后盆
地 6.深海平原 7.大洋隆起 8.大洋中脊
(二)海底沉积物
1.近海沉积:近海沉积主要是大陆架上的沉积。

近海区沉积的机械沉
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较重要。

2.远海沉积:深海区面积虽广,但是沉积物不多。

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