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神经性头痛(头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神经性头痛辨证施治及验方。方用川...

神经性头痛辨证施治及验方。方用川...

神经性头痛辨证施治及验方。

方用川...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头颅部血管神经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

临床以一侧阵发性剧烈头痛,伴视物模糊、恶心呕吐为特征。

诊治时分为偏头痛性和非偏头痛性两种。

典型的偏头痛以女性多见,约60%~80%患者有遗传史,多于青春期发病。

【中医辨证施治】:①中医辨证分型认为风邪入脑型头痛者,头一侧痛甚,或左或右,呈跳痛、掣痛,经年不愈,每因冒风受寒或情绪不畅而诱发;舌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拟疏风活血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其中川芎30克,细辛3克,白芷12克,防风12克,荆芥12克,羌活10克,薄荷5克,全蝎 6克,僵蚕6克。

②瘀阻脑络型头痛多在一侧,头痛时作时止,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或剧痛似裂,或青筋现露,本型多见于壮年妇女,经行滞涩量少,且挟瘀块,或经行头痛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细涩。

治拟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其中川芎3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牛膝15克,生地15克,桔梗3克,当归20克,枳壳6克,甘草3克。

③肝经风火型头痛多在一侧胀痛,额部尤甚,太阳穴筋脉隆起跳痛,甚则全头胀痛欲裂,或因火邪上冲则头痛,常因精神紧张而诱发,面红目赤,畏光羞明,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熄风,方用胆菊饮,其中龙胆草15克,菊花12克,天麻 12克,川芎20克,白芷12克,夏枯草30克,钩藤30克,地龙12克,全蝎10克,栀子12克,丹皮12克,珍珠母30克。

④肝阳上亢型头痛偏侧头部胀痛而眩,或全头闷痛,郁怒加重,心烦急躁,失眠多梦,面部烘热,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以平肝潜阳,滋水涵木,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12克,钩藤30克,石决明30克,生熟地各15克,茯神12克,夜交藤20克。

⑤痰浊上蒙型头痛为偏侧头痛,头重而昏蒙,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纳呆食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以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化裁,其中半夏20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陈皮12克,天麻12克,白附子12克,白僵蚕10克,全蝎5克,地龙10克,炙牙皂5克,蔓荆子10克。

卢桂梅从肝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经验

卢桂梅从肝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经验

同时, 许多患者常伴有焦虑不安 、 睡眠障碍等情志不
舒 的症状 。这 些伴 随头 痛 而生 的不 良情志 变化 又加 剧 了肝 气拂郁 , 疾病 进一 步发 展加剧 。因此 , 师 使 卢 认 为血 管神 经性 头痛 的核 心是肝 气郁 结 、 肝火 内扰 。 在 中医辨证 论 治 时 , 师 注 意 到 肝 气 郁 结 、 火 上 卢 肝 炎 、 风 内动实 同 出一 源 , 由于 情 志郁 结 , 气 有 肝 是 肝
“ 久痛 人 络 ” 。盖 因病久 气 血 阴 阳亏 虚 , 力鼓 动 血 无
1 ・ 6
江西 中医药 2 1 年 8月第 8期 总 4 01 2卷第 34 4
运, 血瘀 于内; 或气机郁结 , 气滞 日久 , 血行不畅, 脉 络瘀滞 。
2 分 型 论治
后发作 , 呈胀痛感 , 伴恶 心呕吐, 心烦易躁 , 口干 口 苦, 眠差多梦 ,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 舌质红而干 、 舌苔 黄 而 糙 , 弦 数 有 力。 经 颅 多 普 勒 (r s ai 脉 t nc n l a r a dp l ,C ) op rT D 示轻度脑血管痉挛。诊断 : e 血管神经 性头痛。中医辨证 为肝郁 化火 , 上扰巅顶 , 脑络不 畅, 髓海 失荣。治宜清肝泻 火, 镇心安 神。方用菊 花、 藁本 、 蒺藜、 栀子、 黄芩 、 白芍 、 丹参各 1 , 2g 钩藤 1 、 5g蔓荆子 2 , 0g薄荷 ( 后下) 甘草各 5g 、 。每 日 1 剂, 水煎分服。1 月 1 复诊 , 1 6日 头痛及诸症明显减
虚证 以肝 阳为常 见 , 实证 以肝 火 为 常见 ” 明确 指 出 ,

余, 化火化风上冲所致 , 三者的关系紧密。故立“ 从 肝 论 治 ” 基 本 治 疗 原 则 , 以肝 为 先 , 疏 肝 理 为 治 以 气、 清肝泻火为法 。此外 , 头风之证乃久痛 、 顽痛之 属, 久病 者入血, 久痛者人络 , 头风必有血瘀气滞。 《 素问 ・ 调经论》 “ 日: 病久人深 , 营卫之行涩 , 经络 时疏 , 故不通” 。叶天士亦 明确指 出: 初 为气结在 “ 经, 久则血伤入络” 。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治不愈, 病 成痼 疾 , 有瘀 血 停 滞 于 内 。正 所 谓 “ 病 多 瘀 ” 必 久 、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神经性头痛是指由神经系统慢性疼痛引起的头痛,常见于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群发性头痛等疾病。

中医通过从病史询问、四诊和辨证论治等方面来判别神经性头痛。

病史询问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之一、医生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程、发作频率、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和规律等信息。

例如,偏头痛常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紧张性头痛多起源于颈部或头皮的疲劳和紧张;群发性头痛则往往有季节性发作等等。

通过详细询问,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头痛类型,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四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中医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身体表现。

神经性头痛常常伴有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等表现。

例如,在偏头痛中,面色苍白和舌质淡白是常见的体征;在紧张性头痛中,舌质淡,苔薄白较多见;而在群发性头痛中,舌质稍暗可能更多出现。

通过四诊观察,中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表现来判断神经性头痛的归属。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根本思路。

根据病史和四诊所得,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辨证来确定治疗方案。

神经性头痛的治疗原则是调整气血、消除痰湿、祛风败火和平肝安神。

假如患者属于气虚血弱的体质,表现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等,那么治疗重点将在于补益气血,调整体质。

如果患者属于湿热搏结的体质,表现为面色黄赤、苔薄黄糙、脉弦数等,那么治疗重点将在于清热、解毒。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医生会针对性地选择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除了以上方法,中医还可通过其他手段辅助判别神经性头痛。

例如,经络检查,中医医生可以按摩患者头部的穴位,通过疼痛反应来确定头痛类型。

此外,还可以通过头颅CT、MRI等辅助检查来排除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

总之,中医通过病史询问、四诊和辨证论治等方法来判别神经性头痛,可以从病程、发作特点、面色、舌质、脉搏、体质等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就医、正确理解头痛类型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性头痛及顽固性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血管性头痛及顽固性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血管性头痛及顽固性头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血管性头痛属于中医学中的“头痛、偏头痛”的范畴。

头痛多呈胀痛或跳痛,重症时可出现剧烈疼痛,伴有头晕、视物模糊、畏光等症状。

疼痛多位于一侧的颞部,亦可出现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特点。

方药:
川芎30g、丹参40g、红花10g、皂角15g
细辛5g、天竺黄15g、白芍20g、桔梗12g
泽泻12g、全蝎5g、党参20g、白术15g
茯苓2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临证加减:
1、血瘀头痛:疼痛经久不愈,痛处经久不移,痛如锥刺
或有头部外伤史。

舌质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加三
七5g、血竭1g、赤芍12g。

2、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加橘红10g、制南星5g。

头痛剧
烈者加蜈蚣2条。

3、肾虚头痛: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
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山萸肉15g、沙苑子15g、枸杞15g。

4、血虚头痛: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质淡脉细无力。

加当归15g、
黄芪30g。

引经药:
1、前额眉棱骨之阳明经头痛加:白芷10g。

2、头两侧连于耳部之少阳经头痛加:柴胡15g、黄芩10g。

3、巅顶连于目系之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6g。

4、头后部连于项背之太阳经头痛加:葛根15g。

5、
6、(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
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7、。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辩证治疗标签: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与遗传、内分泌和精神因素有关。

往往有家族史,以女性居多。

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情绪波动、疲劳、月经来潮等,头痛剧烈,常放射至眼眶、牙齿等处,并伴目眩,呕恶、心烦等症状,呈周期性发作。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可分为内伤和外感两大类。

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方面多属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而引起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引起肝风内动;气血不足,脉络失养;肾虚精亏,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以及脾失健运而生痰都是造成该病的内因。

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具有相当强的优势。

笔者自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血管性头痛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1岁——30岁者6例,31——40岁者18例,41——50岁者10例,51岁以上者8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7年。

药物组成川芎15克、白芷15克、当归15克、僵蚕10克、全蝎5克、菊花10克、白芍1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6克。

辩证分型(一)风寒型(8例)偏侧头痛,畏寒喜暖,常喜裹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

用基本方加羌活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二)风热型(6例)偏侧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口渴喜冷,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用基本方加牛蒡子10克、薄荷12克、黄芩12克。

(三)肝阳上亢(7例)偏侧头痛,伴眩晕,心烦,面红,或呕吐。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用基本方加石决明30克、柴胡12克、女贞子15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

(四)瘀血型(6例)偏侧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

用基本方加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蜈蚣3条。

(五)气血虚弱型(5例)偏侧头痛隐隐,时发时止,神疲乏力,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脉细弱无力。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中医如何判别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系由风邪、气郁、肝阳上扰,或痰浊、瘀血阻滞脑络,或阴阳气血亏虚,脑络失养所致。

其病位,在脑络、肝、脾、肾。

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临床所见,肝脾肾亏虚为本,风痰瘀为标。

发作期以标实为主,间歇期以本虚为主。

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偏头风、头风、偏头痛、头痛的范畴。

1.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初起可伴有恶冷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外邪束表犯肺的症状。

2.肝阳上亢:头胀痛,甚则掣痛,眩晕,常因情绪紧张、波动而诱发,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面红口苦;舌红,脉弦。

3.痰浊上扰:头痛昏重,或兼目眩,胸闷脘痞,头痛甚则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4.气血不足: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头痛兼头晕耳喊,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6.瘀血头痛: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疼痛如针刺,或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神经性头痛综合物理治疗包括电针灸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兴奋疗法、经络导平治疗以及按摩推拿治疗
等,治疗是按疗程的,一般病例一个月一个疗程,住院综合治疗一个月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

许多慢性病例,病程10-20余年,住院治疗时间需要适当延长,可以连续治疗2-3个月,多数病人可以康复。

住院治疗除了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外,最主要的是心理调整,因为这种疾病属于神经心理疾病,配合心理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头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头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四、病因病机
(二)脉络失和,气血逆乱为病机关键 在头风病的先兆期,病理演变未得到有效遏制,则进一步 发展到头痛发作期。 1.气机逆乱,壅遏络脉。《证治准绳》曰:“病头痛,凡 此皆脏腑经络之气逆上,乱于头之清道,致其不得运行, 壅遏经髓而痛者。”
四、病因病机
2.气机逆乱,络血横逆。气与血相维附,气乱则血亦乱, 则络脉失和而病头痛。 3.顽痰死血,混踞络脉。头风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变生痰浊瘀血,二者互结,胶滞难化,渐成顽痰死血,混 踞络道,致络脉失和,此乃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之谓。
一、病名诊断
2.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起止无常。
3.病发可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 4.经神经系统检查及理化、CT、MRI、DSA等 检查可以除外颅神经损伤与脑内器质性病变引 起者。
二、证候诊断
1
2 3
风 火 候 风 痰 候 风 瘀 候 阳虚寒凝候 气血两虚候
4
5
二、证候诊断
1.风火候: 突起头部一侧或两侧跳痛或涨痛,疼痛剧烈,恶 心呕吐,眩晕,口干口苦,面红目赤,目胀耳鸣, 急躁易怒,失眠多梦,两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 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三、分期标准
发作期
疼痛发作期间
缓解期
疼痛缓解期间
四、病因病机
(一)肝胆功能失调是偏头痛(头风)发病的病理 基础。 1.经络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属肝,络胆,上行连接目 系,出于额,并向上与督脉会于巅顶,胆附于肝, 经脉相连,胆经布散于头两侧。可见肝胆二经已占 据了头部的主要位臵。 据临证观察,头风发作时,疼痛部位以头之偏侧或 额角为主。
四、病因病机
(三)风瘀为致病主要病机。
头风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忽作忽止,作止无常, 遇风易触发或加重。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故称 为风证。这里所说的风,仅是一种外在病理征象和发病 诱因,反映出了内在的病理机制——阵发性气血失和, 气机逆乱。 头风病多瘀的依据有以下三点。其一,肝气郁滞,气滞 则血瘀;其二,病程长久,经久不愈,而久痛入络,络 脉阻滞可致瘀血;其三,具有痛有定处,舌质多暗或有 瘀斑、瘀点等瘀血征象。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

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临床分析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头痛类型,主要表现为头部剧烈、持续性的疼痛,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医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方面也有着很好的表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医中药在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治疗中的辨证施治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病因病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具体病因暂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头痛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收缩以及血流减少导致的。

由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病因复杂,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辨证施治。

二、中医辨证中医认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发生和脑血管病变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和肝肾血虚、气血失和、肝阳上亢、痰浊内扰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时候,必须先进行辨证。

1、肝阳上亢该证型的患者多表现为头痛疼痛,有时还会出现眼花、耳鸣等症状。

同时,这类患者往往情绪波动较大,易激动、易怒、心烦气躁等。

在中医治疗中,应以平肝潜阳、平喘开窍为主。

2、气血失和这种证型的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心悸、失眠等。

身体虚弱,容易疲劳,容易出现胸部胀满和心悸等症状。

在治疗时,应以补气养血、活血止痛为主。

3、痰浊内扰痰浊内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证型。

此类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嗓子发痒、咳嗽痰多等症状。

在治疗时,应以祛痰化痰、活血止痛为主。

三、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特点之一。

具体地,针对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

1、针灸针灸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在治疗肝阳上亢、气血失和和痰浊内扰等证型的时候。

针灸可以刺激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抵抗力,并且可以缓解疼痛。

2、穴位按摩中医中药还可以采用穴位按摩的方式进行治疗。

通过对患者特定穴位的按摩,可以起到舒经活络、通血止痛的作用。

例如,按摩太阳、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3、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草药具有温通、温补、活血、化痰等功效,对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辨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辨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辨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辨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中医辨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笔者常分以下四型辨治而获良效。

症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宜滋阴补肾,添髓止痛。

方用大补元煎化裁,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人参、当归、杜仲、续断、怀牛膝等。

症见头胀而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
黄芩、山栀、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龙骨、牡蛎、女贞子、旱莲草、龙胆草、夏枯草等。

症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宜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法半夏、白术、茯苓、陈皮、
生姜、蔓荆子、白蒺藜、天麻等。

症见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暗或有
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用麝香、生姜、葱白、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大枣、郁金、菖蒲、细辛、白芷、蜈蚣、地鳖虫等。

中医头痛中风辨证分析

中医头痛中风辨证分析
恢复期——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 育阴熄风,益气活血
辨证论治之过程
一辨 神志
中经络 中脏腑
中脏腑 闭证 辨闭脱 辨阴阳
闭证 脱证
阳闭 阴闭
四辨 病期
急性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中经络——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 不利,口角流涎,甚者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 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证机概要】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治法】祛风、养血、通络 【代表方】大秦艽汤加减
中经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常见病辨证分析
头痛
主症
以头部疼痛为特征一类疾病。 若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头风”、“首风”、“脑风” ——《内经》
按病因分类
头痛
外感头痛
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
起居不慎,外感六淫,头部绌急经脉,发为头痛。 头——“巅高之上,唯风可到” 风——“六淫之首”、“百病之长”
夹寒
夹热
外感 内伤
病因
外感 头痛
外邪致病
内伤 头痛
肝阳、痰 浊、瘀血
虚证
新病 久病 新病
久病
兼证 起病情况
表证 起病急
相应脏 腑证
起病缓
二辨 虚实
实证 虚证
实证 头痛
虚证 头痛
虚实 夹杂
病因
外邪头痛 及肝郁化 火
肝肾阴虚 及阴虚血 亏
痰浊
瘀血
疼痛性质
掣痛、跳痛、 灼痛、胀痛、 重痛
疼痛急缓
痛势较剧,痛 无休止
风热表证 舌苔薄黄 脉浮数
风湿 风燥 头痛 入侵
头痛如裹
风湿证 苔白腻
脉濡
内伤头痛——肝阳头痛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血管神经性头顽固性偏头痛中医辩证治疗方

血管神经性头顽固性偏头痛中医辩证治疗方

血管神经性头顽固性偏头痛中医辩证治疗方一、神经性头痛效方1.白芍20g 防风6g 白芷6g 蔓荆子10g 苍耳子6g 当归15g 川芎6g 元胡10g 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2.全蝎10g 天麻20g 钩藤30g 胎盘粉10g 用法:共为细面,每服5g,日2次早晚口服。

3. 临床治疗神经性头痛,我的用药经验是:浮小麦100g大枣10个郁金25g 川楝子25g 石决明25g 九节菖蒲10g 小茴香5g 附子5g 沉香5g 甘草50g 龟板50g 干姜5g 水煎服。

4. 神经性头痛特效疗法卡马西平0.1 3/日心得安 10mg 3/日镇脑宁4粒 3/日效果不错同道可以验证验证。

5.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病例】患者男,45岁,农民,于2004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头昏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2个月。

伴有恶心、呕吐痰涎、耳鸣、头重如裹,胃脘痞满不适,纳差、舌淡红、苔白、脉滑。

脑电图提示:椎动脉两侧波幅不对称。

县医院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辩证】痰阻中焦,清阳不宣。

【治则】治疗当温化痰湿。

拟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

【处方】茯苓15 g,白术15 g,桂枝5 g,炙甘草10 g,细辛5 g,白芷10 g,石菖蒲10 g。

【用法】水煎服【疗效】上方服用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服15剂,头痛头昏消失。

随访至今未复发。

6. 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血管性头痛【处方】川芎30g,赤芍30g,白芍30g,炙甘草10g,细辛5g,代赭石15g【用法】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主治】血管性头痛【加减】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9g;挟痰浊者加半夏9g;伴血虚者加熟地15g,当归9g。

【验证】治疗血管性头痛40例,均连续服药两个疗程判定疗效。

结果:服药3日后头痛消失,1疗程后其它伴随症状消失,服药2个疗程后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治愈,共19例;服药3日后头痛显著减轻,1个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服完2个疗程后随访半年内无复发者为显效,共13例;服药1疗程头痛及伴随症状减轻,2个疗程后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但3个月内头痛又复发者为好转,共7例;服药2个疗程后头痛减轻不明显或无减轻者为无效,共1例;总有效率为97.5%。

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临床分析
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是指由于脑血管收缩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的头痛,疼痛多在头部一侧,随着血管扩张而缓解。

目前,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辨证论治
1. 经络失调证型
主要症状为头痛突然发作,部位多在头顶、颞部,疼痛剧烈,常伴恶心、呕吐、心情烦躁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微腻,脉象弦细。

治疗原则为疏经活络、镇痛止吐。

可选用四逆散加减、越鞠丹等方剂,或用石膏、枳壳、桂枝等药进行单方治疗。

2. 气血亏虚证型
3. 痰湿阻滞证型
二、常用方剂
1. 二陈汉术丸
组成:黄连、黄芩(炙)、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人参、生石膏、甘草。

功效:清热化湿、疏通经络、止痛定志。

用法:口服,每日3次,每次6-9克。

2. 六味地黄丸
组成:山药、山茱萸、丹皮、熟地、泽泻、牛膝。

功效:益气养血、温经止痛。

3. 四逆散加减
组成:干姜、附子、白芍、甘草、桂枝。

4. 越鞠丹
组成:越贝母、桂枝、炙甘草、木香、紫苏(炮)。

三、注意事项
在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时,应注意配合西医治疗,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用药方法。

不能自行调整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

中医头风病辨证论点

中医头风病辨证论点

中医头风病辨证论点摘要:本文从中医角度深入探讨头风病,分析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提出辨证论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头风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等因素有关,治疗需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医头风病的辨证论点,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

二、病因分析1. 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易导致气血不和,进而引发头风病。

2. 体质因素:个人体质差异对头风病的发病也有一定影响。

3. 情志因素:长期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易损伤人体气血,诱发头风病。

三、病机阐述头风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不和、络脉失和。

头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症状。

病情轻重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四、临床表现1. 头痛:疼痛部位多在头部,可表现为胀痛、刺痛、跳痛等。

疼痛可随情绪波动而加重或减轻。

2. 头晕:头晕常与头痛同时出现,可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

3.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畏光等症状。

五、诊断要点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因等。

2. 结合体格检查: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判断病情。

3. 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六、辨证论点1. 肝阳上亢证:头痛头晕,烦躁易怒,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2. 气血亏虚证:头痛绵绵,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3. 肾虚型: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夜尿频多,舌红少苔,脉象沉细。

治宜补肾填精,方用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4. 风痰阻络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肢体麻木,舌苔腻,脉滑或弦滑。

治宜祛风化痰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七、治疗建议1. 生活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合理饮食,加强营养;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脑血管性头痛的中医证型治疗

脑血管性头痛的中医证型治疗

药: 桃仁 1g 红花 8 , 2, g 生地 1g 当归尾 lg 赤芍 lg J 芎 lg 蜈 5, O, O ,I o , I
蚣 2条, 葛根 2 g 天麻 1g 丹参 2 g 香附 1g 山楂 1g 甘草 5 。 0, 2, 0, 0, 5, g
失 常, 气血凝滞, 不通则痛 。从临床表现上看 , 头痛亦有虚实之分 , 虚
性4 例。 3
或微小血栓形 成 , 深支小动脉不 畅所致 。而且脑血管性头痛与调 使 节血管运动有关 的中枢 神经部份功 能失调密切相 关 , 造成血管舒缩 功能紊乱 、 血管弹性 降低 , 可引起血管神经 紧张性 疼痛 , 血管痉挛可 造成脑供血不足而疼痛 。 本证病程一般较长 , 有的表现比较复杂 , 在辨证中必须抓住主证 头痛, 审度病 因, 辨证施 治。祖 国医学认为 , 本症 发病 机制多为阴虚 阳亢或湿浊内口或感受风湿之邪清窍被扰 , 脑络失和经气逆乱 , 维系
1资 料 与 方 法
临床疗效 : 痊愈 5 例 , 4 有效 2 例 , 2 无效 4例 , 总有效率 9 % 5。
3讨 论
脑血管性头痛属于祖国医学头痛的范畴。 多发生于壮老年患者, 中青年次之。中医认为 : 脑归于心 、 心肺气虚 、 心肾阴虚 、 肝肾精血不 足为本 ; 风火 、 、 寒凝 气滞为标 、 阴虚阳亢乃标本相兼 。 其致病因素是:
个 证 型 的 对 应 方荆 , 型 组 都 获得 了理 想 的 疗 效 。 各
关键 词 : 血 管性 头痛 ; 液 ; 脑 血 辨证 治疗 ; 医 中
头痛在临床上可以作为主症出现, 也可 出现于各种疾病之 中, 西
医称为血管性头痛。血管性 头痛属于 中医所称” 头痛”、 夹脑风”、” ”

神经内科血管性头痛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神经内科血管性头痛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神经内科血管性头痛疾病中医诊疗思维一、概述血管性头痛是指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或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以发作性的头部剧痛、胀痛或搏动性痛为特点。

典型病例发作前可有眼前闪光,一过性暗点或偏盲,每次发作多为一侧开始,可始终限于一侧,也可扩散到对侧而累及整个头部,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症状。

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脑血管性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动静脉畸形、题动脉炎等)、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

在此主要论述临床比较常见的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起于青春期。

全球有10%~15%的人患有偏头痛。

我国成年人偏头痛的患病率达7.7%~18.7%,其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3~4倍。

中医学对偏头痛未设专篇论述,散见于头痛的相关内容。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头风”“脑风”“偏头痛”“偏头风”“厥头痛”。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先提出脑风、首风之名。

《素问·五脏生成》还有“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张仲景在《伤寒论》六经条文里列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头痛,并在厥阴病中指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的治法。

《济生方·头痛论治》认为头痛是因为血气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乃为厥头痛。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还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朱丹溪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丹溪心法·头痛》:“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神经性头痛(头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导读:血管神经性头痛,亦称偏头痛。

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痛。

【概述】
血管神经性头痛,亦称偏头痛。

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痛。

女性多见,其发作病情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发作性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生化改变。

此外与遗传因素,以及内分泌因素亦有关系。

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激动等常可诱发本病。

本病虽然可以列人中医的头痛证辨证论治,但因其具有病情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故应归属于中医的“脑风”、“头风”为宜。

本人在多年临床中将本病按“脑风”、“头风”辨治,取得较好疗效。

【病因病理】
1.风邪客于巅顶: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循头面。

足厥阴肝经上会于巅顶,交于百会,故如感受风邪则循经上巅顶。

正如李东垣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素问·问太阳阳明论》“伤于风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也,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己,故谓之偏头痛。

”由上所述,风邪是本病的一个主要的致病原因
2.脏腑功能失调:“头为清阳之府”,五脏六腑的气血都上会于头部,故如脏腑内伤,导致气血逆乱,淤阻经络,脑失所养,都可引起本病。

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冇气血以濡
养。

若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肝肾不足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发本病。

或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或肾阴亏损,水不涵本,风阳上扰而作痛。

或因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因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而致本病。

3.淤血阻络:头部为肝胆二经所分布,胆经行头之侧,肝经行头之巅,二经均主疏泄,肝气郁结,可致气滞血淤而头痛。

此外,跌朴损伤,久病人络,亦可引起头部淤血而头痛,故淤血亦是本病的又一病理特点。

【辨证论治】
本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虽然各地的意见不一,但从病理上来说,总离不开风、火、痰、虚淤,具体从如下几型论治:
1.肝气郁结型
症状:头胀闷痛,游走不定时作时止,平素情绪易波动,常因情绪激动或用脑过度或月经期而诱发。

伴胸胁胀痛,舌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祛风止痛。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丹皮、山栀子、当归、柴胡各10克,茯苓、白术各15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薄荷、菊花、姜黄各10克,蔓荆子15克,生姜10克,加减:如伴失眠者加浮小麦、大枣,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桑寄生;平素身体亏虚者加阿胶、何首乌。

2.肝阳上亢型
症状:头痛如裂,痛连两侧痛无休止,有旋转感,伴有情绪不畅,或经期疼痛加剧。

烦躁易怒,口苦目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白相间,脉弦滑有力。

治法:镇肝潜阳,熄风止痛。

方药:重者,选用清空膏加减。

处方:羌活、防风、川芎、柴胡、炙甘草、黄连、黄芩、蔓荆子、菊花、姜黄。

轻者:选用天麻、勾屯饮加减。

处方:天麻、勾屯、杜仲、石决明、怀牛膝、桑寄生、山栀子、黄芩、益母草、茯苓、夜交藤、菊花、蔓荆子、姜黄,如口渴甚者加石斛天花粉;失眠者加百合、知母;胸胁胀痛者加茜草根,旋伏花。

3.肝肾阴虚型
症状:头痛而空,头晕失眠,腰膝酸软,心烦易怒,记忆力明显下降,大便略干。

舌红苔少,或薄黄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治法:滋肝养肾,益髓止痛。

方药:用二至丸加味。

处方:旱莲草、女贞子、白蒺藜,白芍、菊花、蔓荆子、勾屯、干地黄。

失眠甚者合酸枣仁汤;小便多者加金樱子、覆盆子、菟丝子、记忆力明显下降者加人参。

4.气血亏虚型
症状:头痛头晕,遇劳则甚,面色苍白,精神疲倦,注意力难集中,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心悸失眠,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熄风止痛。

方药:偏于气虚者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当归、白芷、藁本。

血虚为主者选用八珍汤加味。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细辛。

如头痛头晕旋转感者加勾屯、天麻。

胃纳差者加神曲鸡内金。

5.痰浊上扰型
症状:头痛重胀,身重,困倦,泛吐痰涎,或自觉有痰而咳吐不爽,胸心纳差舌淡或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补脾燥湿,化痰,熄风止痛。

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炙甘草天麻、蔓荆子、僵蚕、苍术、川芎、白芷。

如出现头部跳痛,以巅顶为主,或呕吐清水及痰涎,四肢欠温,胃纳差,口中和,此乃寒凝厥阴之兆,则改用吴茱萸汤加味。

处方:吴茱萸党参、大枣、细辛、荜菝、白蔻仁、蔓荆子,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如病人出现呃逆不止,频吐清涎者,则加丁香、柿蒂。

6.淤血阻络型
症状:头痛日久,反复不愈,或有头部外伤史,头痛剧烈呈刺痛或跳痛,或痛有定处,常伴有头部眩晕恶心欲吐,妇女则经行不畅,头痛加重,经量少,夹淤块,面色暗晦,舌黯红或有淤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通窍活血,化淤止痛。

方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味。

处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蔓荆子、藁本、姜黄、勾屯。

痛甚加地龙、三棱、莪术等。

若病情较长,久病入络,不管是何种类型,均酌加活血化淤及搜风通痺之品,如丹参、茜草、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等,以增强止痛效果。

另外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羚羊角骨及荜菝昞药的止痛效果极佳。

前者性寒凉,用于头痛偏热的患者,如肝阳上亢,肝气郁结,痰浊內蕴而化火等都可酌情加入。

而后者偏温,头痛偏寒者,如寒凝厥阴,痰浊中阻或上扰的患者可适当加人。

附,治偏头痛验方数则备选用
1.新加散偏汤
主治:各种顽固性头痛。

处方:川芎30克,白芍15克,白芷、白芥子、香附、柴胡各10克,郁李仁10克,炙甘草6克,细辛6克。

日1剂,水煎服,十天为一疗程加减:感受风寒而发者加防风、荆芥、苏叶;疼痛剧烈者加羌活、玄胡;阴血亏虚者加生地黄、当归;挛急掣痛者酌加胆南星,僵蚕、全蝎、蜈蚣或制马前子粉一克(胶囊装分四次吞服);兼有血压高者酌加怀牛膝、桑寄生;兼有内热者,酌加知母、丹皮、生地黄。

用法:日1剂,水煎三次,药汁合匀,分早、中、晚饭后温服。

十天为一疗程,有效可续服1~2个疗程巩固。

服药期间,禁食辛辣、鱼虾、牛肉、狗肉、雄鸡等发物。

2.九仙丹(又名七生丸)
处方:制川乌、制草乌、法半夏、白芷、生石膏、胆南星、川芎各25克,细辛、全蝎各12.5克。

共研细末备用。

服法:每天早、中、晚饭后各服一次,每次三克,半个月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续服用,以愈为度。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病因为风痰阻络所致。

中医辨为“头风”、“偏头风偏头痛”服之均效。

3.活血搜风汤
主治:偏头痛。

处方:川芎、白芍各15~30克,赤芍15~20克,红花、全蝎各9克,川蜈蚣2条,天麻10~15克。

细辛、甘草各3~6克。

服法:水煎服,早、中、晚饭后服。

4.化淤止痛散
主治:偏头痛。

处方:全蝎15克,地龙、甘草各20克,川芎30克,丹参40克,赤芍15克,绿茶少许。

制服法:上方共研细末,分成22小包。

每天早、晚饭后各服一小包,服时取一撮绿茶和药粉共用开水200毫升冲泡,取上液100~150毫升服用。

一周为1疗程,连服2~3疗程,以愈为度。

5.上海曙光医院“头风汤”
主治:血管性头痛验方。

处方:生石决明30克(先煎),北细辛3~4.5克,川芎15克,白芷10克。

服法:日1剂水煎服,7天为1疗程。

按:血管性头痛,在因头痛而到神经科就诊的患者中居第一位。

多年来我用本方治疗“血管性头痛患者数百例,效果显著。

方中石决明平肝止头痛,确有良效,配以活血止痛的川芎和祛风止痛的细辛、白芷,更能发挥其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效果,不失为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有效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