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女性造像形象考察
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的造像风格对比研究

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的造像风格对比研究作者:姜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7期摘要: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必须提到四川地区的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
安岳和大足石刻作为两宋时期最为杰出的典型代表,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时期和而不同的风格技巧与审美风范,在造型手法上取材世俗生活情景与具象写实为审美追求的宗教造像作品在中国石窟造型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安岳石刻;大足石刻;造像风格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39-01五代、两宋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而那个时期艺术价值最高的雕塑主要是皇室和达官贵人支持的佛教雕塑。
当时由于政权的变更和迁徙,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活动开始出现停滞的迹象,佛教造像活动的中心向南方转移,佛教造像的题材和风格越来越趋向于世俗化、民族化,趋向于人间情趣。
四川的安岳石刻和重庆的大足石刻是两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巅峰,在艺术领域里的成就非常的高。
安岳石刻上承敦煌、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而安岳石刻最漂亮,造像最优美的就属于北宋时期,安岳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内有大量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精品,造像气势恢宏,壮观精美。
中国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对安岳石刻极为赞赏,概括安岳石刻具有“古、多、精、美”的四大特点。
美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女士赞美说:“我到过许多国家,见过许多石刻,像这样精湛绝伦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大足石窟南宋的精品居多,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龛窟、摩崖佛像规模最大,数量最多。
北山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以雕刻精细而闻名,每一龛窟都经过精心设计,显得严整多变。
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
宝顶山主要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主题,用艺术的形象,表现各种经变故事,作为讲解密教教义和修行方法的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有的巴蜀风情。
大足石刻道教女神像简析

结语
道教 文化 中一个 不可 忽视 的特色—— 对女 性的尊 重 , 在大 足 石刻 的众 多女 神造像 中得 以体 现 : 无论是 以女 性形 象为 龛 内 主要造像 , 还 是与男性神 共处 一龛 , 以平等 的姿 态共同作为主造 像, 女 性 的角色都是 独立 而受到 尊崇 的。这 种实 践来源 于母 系
到实践形 成 了对 女性地位 的承 认和保 护 , 这一特 点对 于研 究古
代 中国宗教 的思想及发 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重要地位 。
夫 妇俩作 为龛 内主像端 坐龙椅 , 脚 踏方几 。和 舒成岩 石刻 的皇
后龛 一样 , 淑 明一派 帝后装 扮 : 盘高发 髻 , 戴凤冠 , 着命服 , 肩围 飘带, 双 手置于腹前 。除地 位崇高 的皇后像 外 , 道 经 中常被提及
力度。又如舒成岩 石刻 中开凿于南宋绍兴二十 三年 ( 1 l 5 3 ) 的第 i号淑 明皇后龛。龛 中女像 为淑明皇后 , 系道教 尊神东岳大帝之 妻。该像 颇具 古代 帝后仪 范 , 显得高 贵典雅 : 她 身着 圆领 朝服 , 端坐在龙椅 上 , 头戴凤 冠 , 耳垂珠 , 胸部束 带垂 坠于足 间, 双手
社 会 的 女 性 崇拜 和 老 子 哲 学 思 想 的影 响 , 使 得 道 教 文 化 自理 论
二、 女性 神和 男性 神 同处 于一 龛 , 共 同为造像 主 像
南 山石刻第 5 号 三清古 洞 中, 除主像 为三清尊神 外 , 还 刻有
天尊赴会 图、 十二星次 、 三百 六十 应感 天尊等题材 。三清尊神 两
、
造 像龛 的 主要 造像 对象 为 女神
此类 中的代表有 南 山石 刻 中开凿为 南宋绍 兴年 间的第4号
大足石刻考察纪要

北 山故名龙 岗山 , 距离大足县城两公里 。靖南军 节度 使韦
君靖 于唐昭宗景福元 年在此筑城墙 ,储粮 屯兵 并开始凿 造佛 像。 北 山石刻开凿 于唐景福元年 , 经五代 至南宋绍 兴年 问 , 历时
二百五十多年建成 。 北 山造像共有五处 , 以佛湾为 中心 , 北有营 盘坡 , 西北 有观音坡 、 北塔 , 西南有佛耳崖 。 其 中雕像数量最多 、 规模最大 的是佛湾 。
省市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达 7 0多处 ,特别是北 山、宝顶两处石
综观北山 2 9 0号龛窟 , 龛窟或大或小 , 或深或浅 , 人 物或少
或繁 , 但无不有 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 或精妙绝伦 、 大气磅礴 , 或 清秀俊美 、 衣带飘飘 。 宋朝造像是北山石刻的精华所在 , 可以说
龛龛精妙绝伦 、 让观者连声赞叹 、 嘘 唏不 已。其中 , 让笔者 印象 最为深刻 的当属妩媚弄人 、美艳 不可方物 的 1 2 5号 数珠手观
音, 俗称 “ 媚态观音” 。 龛 中菩萨手持数珠 , 赤足立于两朵莲花之
刻, 已被 国务院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石刻填补 了
我国晚唐至宋末 石窟艺术 的空 白 , 被誉为 中国晚期石窟艺术 的 代 表作 。杨 家骆 甚至称可 与云冈、 龙 门“ 鼎足而三 ” 。 2 0 1 2年 6月 4日 一 1 0日, 在导 师的带领下 , 笔者一行 四人 对 大足区的主要石窟地点进行 了为期一周 的考察学习 。 此次考
文史 博览 ( 理论)
2 0 1 3年 8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y) r A u g . 2 0 1 3
大足宝顶山石窟世俗人物形象探讨

大足宝顶山石窟世俗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周丹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大足石刻是以佛教雕像为主的宗教艺术,其中的宝顶山石刻虽然只占据一处,但它的规模很大,内涵极其丰富。
其雕刻的主要内容有佛传故事,佛本身故事,经变故事,以及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等宗教因果故事,这批佛教雕塑展现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景象,也展现了晚唐到南宋时期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过程。
本文从佛教雕塑东进的发展脉络入手,来探讨宝顶山人物形象世俗化的特征。
关键词:宝顶山;世俗化;佛教人物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015-02一、佛教雕塑东来后世俗化的进程(一)“世俗化”概念的界定与阐释“世俗化”一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它的拉丁语词根saeculum本身就有一种含糊的意思。
它最初用于宗教战争结束之时,表示原被教会控制的领土或财产从教会手中的转移。
但在谈论中国宗教史中,它是指人们内在对于宗教信仰的思想向世俗生活的思想靠拢。
在雕塑艺术中是指中国雕塑艺术由西域风格转向本土化的特征,更接近生活化的含义。
本文所指的“世俗化”是大足石刻造像对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做出的艺术化、生活化的表现。
(二)佛教雕塑东来后的变化对照大足宝顶山人物形象世俗化的特征,考其源流,查其流变,探究其自入东土,其造像或者造型为何会有后来的变化并最终成为如今常见之定势。
佛教很早就传入我国,从汉代就开始建造佛像雕塑,制作佛教画像,以这样的方式传播和推广佛教文化。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受到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佛教雕塑的影响,用希腊石雕神像手法雕刻佛像,形成了键陀罗艺术的基础。
此时佛教造像体貌特征更多的是体现西域民族生理特点,大多是印度人的高鼻深目,犍陀罗式的发髻。
这时候的石窟艺术十分具有异域风情,且造像都十分巨大,用于象征佛像的无边无际。
这时期的佛像主要体现佛教东来前的特征。
到了北魏时期,佛教雕塑更注重表现佛的内心世界,简化了佛像的外形。
论大足石刻中的摩醯首罗天形象

许多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摩醯首罗天即是其中的一例。
摩醯首罗天,梵文Mahe?vara,义译大自在天。
《一切经音义》卷二一:“摩醯首罗正云摩湿伐罗,言摩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
谓此大王于大千界中得自在故。
”[1]该神源于印度的湿婆,后被佛教吸收。
随同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其形象发生了演变。
四川、重庆两地保留有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摩醯首罗天形象,基本反映了自唐之后的演变历程。
大足石刻中的摩醯首罗天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现存较早的摩醯首罗天形象见于云冈石窟北魏第8窟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等洞窟中,常出现在佛周围,表现听法或守护佛法。
其形象一般为三头、多臂、坐于牛背之上。
其面部多具有胡人特征,上身袒露、手臂围绕丝带,下身着裙或穿裤。
约7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第189、198、224窟中的摩醯首罗天与其妻乌摩一起出现,[2]这应是印度教湿婆派影响的结果。
大体同一时期的于阗巴拉瓦斯特和丹丹乌里克中的摩醯首罗天与云冈石窟和莫高窟中的类似。
但自唐代开始,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中的摩醯首罗天不断适应中国的审美观念,其形象逐渐发生变化。
一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中的摩醯首罗天大足石刻中的摩醯首罗天形象多出现于千手千眼观世经变之中,这也是盛唐至北宋摩醯首罗天所在的主要题材。
摩醯首罗天在经变中作为护法神出现。
《敦煌壁画中的观音》一文探讨了摩醯首罗天与千手观音的关系,认为千臂观音是摩醯首罗的变体。
[3]不管此说是否为定论,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和印度湿婆派确实有一定联系。
当时新出现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无法回避湿婆派逐渐发展壮大的事实。
出于贬低湿婆抬高自己或尽力调和两者关系的动机,都有必要将湿婆置于观音变相中。
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中,观音菩萨的眷属数量不等,在众多眷属中,摩醯首罗天并不是必要的部分。
千手千眼观世音经变的主题是大悲,人们认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可以解除人世间的苦难。
为了突出“大悲”这一主题,经变中常出现是“饿鬼乞甘露”、“贫人乞钱”。
大足石刻日月观音介绍

大足石刻日月观音介绍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两处石刻最为著名。
日月观音位于宝顶大佛湾内,是一尊女相观音,颈部有3道毫光,各毫光内又各现一尊小观音,如捧日、如捧月、坐龙门;身后毫光交错,层次分明。
一、背景起源大足石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
为了祈求平安和幸福,人们开始雕刻佛像和菩萨像,并将它们安放在山崖上,以供人们膜拜和祈福。
日月观音是大足石刻中的一尊重要造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
据传说,当时有一个叫做妙善的公主,为了救父王而苦修成佛,被称为“观音大士”。
在她的形象中,身着日月袍,手持净瓶甘露瓶,象征着慈悲、智慧和光明。
因此,日月观音成为了大足石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像之一。
二、艺术风格日月观音的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个造像雕刻得栩栩如生,形态自然,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日月观音的面部表情安详而神秘,眼睛微微上扬,嘴角微微上翘,给人一种温暖而慈祥的感觉。
她的头发和衣纹都雕刻得非常细腻,让人感受到一种柔和的美感。
此外,日月观音的手持净瓶和甘露瓶也雕刻得非常精细,展现出一种优雅而庄重的气质。
整个造像的雕刻风格既粗犷又细腻,既豪放又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文化内涵日月观音是大足石刻中的重要造像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
她代表着慈悲、智慧和光明,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明和救赎者。
日月观音的造像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中,观音菩萨的形象代表着慈悲和救赎,她的净瓶和甘露瓶则代表着慈悲的力量和拯救的力量。
日月观音的形象则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她的出现给人以安慰和力量,使人们相信在困难和无助的时刻能够得到拯救和帮助。
大足石刻的评价和鉴赏

大足石刻的评价和鉴赏艺术对于生活就像是催化剂,总能给平淡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几分色彩。
大自然创造的艺术总是能让人瞠目结舌,但人类的妙思巧手却有着它独特的韵味和含义。
对于大足石刻我有着太多的情愫,爱着它那厚重的文化和那份少有的宁静,让人虔诚使人痴迷。
一、大足石刻的介绍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
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
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陆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史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游价值,尤其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山摩崖石刻最集中。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大足石刻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重庆唯一两个五A级景区之一,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
二、大足石刻的评价(一)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走向衰落。
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向后延续了400余年。
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筑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大足石刻艺术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足石刻艺术考察报告篇一:川渝艺术考察报告川渝艺术考察报告学生姓名卫世奇系别艺术系专业班级环境艺术设计01班指导老师祝磊期盼了已久的的艺术考察终于在兴奋与欢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成都和重庆,主要游览了成都宽窄巷子、都江堰、重庆大足石刻等。
神奇、富饶、美丽的川渝。
“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渝”为重庆市的简称。
由于两地同处四川盆地区,且文化生活风俗上极为相似,四川和重庆合称巴蜀。
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XX年6月,为期三年的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老成都的闲适新成都的时尚都在巷子里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耳边回响着省历史学会会长、省中华文化学会副会长谭继和先生极富感情的演讲辞令,本报记者于昨日来到“千年少城”的核心地,采访了参与宽窄巷子规划设计定位的相关负责人王华银,提前揭秘即将开街的宽窄巷子。
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考察第一站——成都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井巷子:成都人的“新生活”考察第二站——都江堰位置都江堰渠首工程位于青城麓的岷江干流上,濒临都江堰市区,距成都39公里,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
探讨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的人文情怀

探讨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的人文情怀【摘要】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观音菩萨作为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拥有崇高的地位。
通过探讨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所体现的人文情怀,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艺术家对观音形象的塑造和对人类情感的表达。
这些造像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的人文情怀是对这些古代艺术品保护和传承的动力。
通过对这些艺术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人文情怀、历史背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艺术家、形象塑造、传统文化、珍贵遗产、保护传承。
1. 引言1.1 介绍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是中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品之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座造像高达23米,是中国最高的一尊石刻观音菩萨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尊观音菩萨造像身着华丽的佛袍,目光柔和慈祥,手持宝瓶和柳枝,形象庄严端庄,寓意着慈悲与智慧。
观音菩萨在佛教中被视为慈悲与智慧的象征,能够帮助众生解除苦难,受到广泛的尊敬和崇拜。
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不仅仅是一座雕像,更是承载着古代信仰和文化的历史符号,代表着中国千年古老的精神文化。
这座造像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湛工艺和创造力,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的石刻艺术形态,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分析人文情怀的重要性人文情怀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对人类价值、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感悟和表达。
在探讨大足石刻观音菩萨造像时,人文情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文情怀是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理解,它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人文情怀可以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反思,从中寻找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共通点,为我们的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摘要:大足石刻虽然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兴建的时间更晚,但在艺术精湛的程度上却毫不逊色。
大足县境内有七十多处的石刻,其中观音造像的规模最大,其观音造像经历了晚唐、五代、宋朝等时期。
本文详细阐述了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美学特征大足石刻虽然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兴建的时间更晚,但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使之享誉海内外。
大足县境内有七十多处的石刻,其中观音造像的规模最大,大足县内的北山更以其精美绝伦的观音造像而被大家誉为“美神荟萃之所”“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历经了唐朝、前后蜀、宋朝等时期,在这些时期里观音造像的特点和风格各有千秋,本文将对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
1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兴建的背景1.1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兴建的现实因素观音是我国佛教信仰中深入人心的形象,对广大的民间信徒来说,观音菩萨能够救苦救难,帮助他们消灾弭祸,因此观音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精神寄托和诉求。
在中国古代,战火横行,百姓生活艰难,所以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而观音就是这样一位符合人们愿望的大慈大悲而又神通广大的神祗,因此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就这样出现了,体现了民间的佛教思想。
在大足石刻中,高高在上而又远离众生的日常生活的佛陀的造像比有着慈悲心肠救苦救难的菩萨造像要少的多,而菩萨造像中,观音菩萨的造像又占大多数,这就是基于社会现实而出现的景象。
1.2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得以出现的禀赋条件大足县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观音造像,和大足县的资源禀赋条件密不可分。
从地理上来说,大足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物产丰饶的四川盆地之内。
在晚唐时代,大足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有较大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文人雅士和能工巧匠等来到了巴蜀地区,为大足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些文化能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代际传承之间还积累了血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和工艺。
大足石刻《养鸡女》赏析

大足石刻《养鸡女》赏析
大足石刻《养鸡女》是大足石刻中的一件精美作品,它描绘了一位女性在饲养鸡群的场景。
这件石刻作品的创作年代可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之一。
从石刻中可以看出,这位女子正坐在一堆鸡群中,左手托着一只鸡,右手拿着一只鸟笼,专注地观察鸡的生长情况。
她身穿一袭长袍,头戴花环,面容姣好,整体形象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
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描绘女性饲养鸡的场景画,它背后还蕴含着许多文化内涵。
首先,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勤劳和耐心。
其次,它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最后,它还寓意着“养鸡”与“养心”相通,即通过养鸡的过程来净化心灵,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
总之,大足石刻《养鸡女》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是一份文化遗产,它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女性的美好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1 -。
设计专业外出考察报告

设计专业外出考察报告篇一:设计专业外出考察报告专业考察报告一、考察地点:湖北省博物馆,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峨眉山,武侯祠,宽窄巷子二、考察方式:班集体考察,观察记录收集相关资料。
三、考察时间:一周四、考察目的:通过参观学习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风貌,宗教艺术古迹,当地文化风土人情。
让我们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其通过观察、实际接触去发现自然、感悟自然,发现现实和生活中的精巧设计实例,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经过消化和吸收后转化为自己将来职业设------ 精选公文范文-------计生涯的设计贮备。
在专业方面提高我们的手绘水平、扩大视野、为明年的毕业设计和以后的设计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搜集并整理设计课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资料,使我们通过考察不断的升华自我、完善自我。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同学之间协作的责任感和团体意识。
五、考察过程及体会:国庆回校后,终于我们踏上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考察之行的道路,在罗洁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一周的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武汉、重庆、乐山、峨眉、成都,通过对这些地方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察学习以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给我很多的感受,收获很大,相信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湖北省博物馆当我们到达省博物馆的时候,一眼----------望去,整个博物馆尽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属曾侯乙编钟,它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然而我最欣赏的是在陶瓷展区的粉彩荷花吸杯,它来自清朝光绪34 年,高厘米,长19 厘米,造型通身作主,花-- 精选公文范文-------梗为淡绿色,十分新颖,釉色粉红,接接近真正的荷花,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粉彩,这种技术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创作的瓷器品种,粉彩的出现更丰富了瓷器上的色彩,素以“粉雅柔丽”而著称。
大足石刻北山水月观音造像世俗化研究

大足石刻北山水月观音造像世俗化研究作者:孙婷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10期摘要:重庆大足石刻被誉为佛教雕刻史上最后的丰碑,本文通过对大足石刻水月观音龛窟造像世俗化的分析研究,运用图像学的方法从观音造像的体态特征,面貌以及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来探讨大足石刻中水月观音造像世俗化的成因以及特征,从而可以对大足石刻艺术的世俗化特征和世俗化成因有更清晰和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大足石刻水月观音世俗化图像学一、大足石刻观音造像概述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主要指的是大足宝顶山、北山、石门山的观音造像,因为其数量之多,类别之繁被誉为“观音之乡”。
根据学者考察发现,大足石刻最初开凿时间为初唐永徽年间,但大部分观音造像是晚唐、五代、两宋时期开凿的。
自开凿以来,各个时期的观音造像总计约有400余尊。
显教与密宗观音共有近有30多种,比如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别索观音、海观音、日月观音、净瓶观音、马头观音、数珠手观音等等。
其中属于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但两宋时期的观音造像题材广泛,多达三十几种,主要集中于北山石刻,何江女士指出“在保存完好的155个龛窟中,有84个龛窟题材涉及到观音”。
其中就水月观音在这一地域就有22个龛窟。
由此可见水月观音在观音造像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二、水月观音形象的发展与演变观音菩萨,梵文称“ Avalokitesvara”,音为“阿缚庐多伊湿伐罗”。
又名“观世音”“观自在”等,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所以被称为“观音”。
在印度关于观音的诞生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观音是阿弥陀佛之子。
县无谶《悲华经》卷第三云:“有转轮圣王,名无净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眴......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大正藏》册第三,第186页上),明确指出观世音出身王家,是个贵族子弟。
其二,认为观音是莲花化生之子。
据宋县无竭译《观世音菩萨受记经》卷第一称:“昔金光狮子游戏如来国,彼国中无有女人...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花,从地踊出,杂色庄严,其香芬馥,如天栴檀。
大足石刻中女性造型的考察

大足石刻中女性造型的考察作者:黄英华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4期【摘要】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中有众多的女性造型,北山石刻因此被人们称做“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
在宝顶石刻的众多造像中不乏体现宋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石刻,“吹笛女”、“养鸡女”等女性造型的石刻是宝顶石刻的魅力瑰宝。
宋代期间的女性游离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之外,由此女性形象活跃在宗教信仰的想象空间中。
【关键词】大足石刻;女性造型;考察【中图分类号】 B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大足石刻中的北山石刻被世人誉为“中国观音的造像陈列馆”,其典雅精美的观音造像以及雕刻细腻的造型风格令我们叹为观止[1]。
这些观音造像有的呈现“菩萨如宫娃”造型,有的呈现风流媚态的美少女造型。
对北山石刻、宝顶石刻中女性造型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到唐代、宋代女性的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以及社会生活。
一、大足石刻中女性造型种类根据石刻造像所要表现的内容,我们可以在神佛层面以及时间层面加以考察,并将石刻中的女性造型分成人像和神像两个类别;而要是按照女性的家庭承担角色的不同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母亲、妻子以及少女等;而要是按照社会身份的不同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女侍、官宦家眷以及村姑等等。
在大足石刻的众多女性造型中,如观音菩萨、孔雀明王佛母、后天圣母、飞天等,主要还是以女性化观音的形象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北山石刻的佛湾中最为集中。
有研究者统计了北山石刻中的观音造像,结果表明在155个保存完好的龛窟之中,涉及到观音的龛窟就有84个。
北山石刻中的观音和前朝的造像比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性别上由男变女、角色上由神变人。
二、大足石刻女性之“观音”造型的演变及特点据《摩奴法典》中记载:“诱使男子堕落是妇女的天性……因为在人世间,妇女不仅可以使愚者,而且也可以使贤者背离正道,使之成为爱情和肉欲的俘虏。
[2]”因此在印度文化中观音总是以一种威猛男性的形象展现出来,之后传入中国之后仍然继续延续。
也论大足北山176与177窟_一个独特题材组合的案例_以_妇人启门图_为中心

个时代的传统。
神。怀想归家后的父母,当日日“倚门而望”儿 4
曾有学者分析女子所处建筑为翅头末 子的归来。
城,但观造像中的建筑门柱敦实、屋基深阔,
北山造像以精美著称,176 窟的镌刻者
依据妇人和门的比例关系和北山石刻的造像 伏氏家族技艺精湛,结合宝顶如此传神的图
通常法则,此处表现的当为一深宅大院而不 像分析:尽管“妇人启门”图尺度不大,但从形
淳 朴 。一 侍 者 臣簇拥,气势恢弘;现实世界之中,奔波劳顿,
立 于 像 座 左 思念成疾,让人唏嘘。
侧 ,仅 外 露 大
第三,我们可见,门坎之后,半启门前,半
半 身 。光 头 , 倚一高挽秀发,身着坎衣,双手拢袖,神态落
着 交 领 窄 袖 寞之女子。半扇门扉,划出屋里屋外,分隔出
长 服 ,双 手 持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半开之门,预示门之
* 本文是重庆市教委课题《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对重庆文化软实力影响的研究》(项目计划编号:kj081216)研究成果之一。
107
艺术考古
2008
一条大道直通窟口。在道路旁有两株大树,枝
4
叶茂密。树下有老少二人歇憩,老者正举右手
二
去攀摘东西。离大树不远处,即左壁外侧,刻
有四人。一位少年向一老者躬身施礼,老者忙
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 ‘女朝出而晚来则吾
通过诸多学者卓有成效的研究,值得指
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后 出的一点是,受到宋代税役制和户等制度之
则以“倚门”、 “倚闾”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 迫,宋代多是“兄弟壮而析分”,形成以直系血
切。唐宋时期,发展成为流行性文学题材,多 缘构成的“三代五口”家庭结构,户主是居于
你生的,你当然不知道心疼了。”而正当走向 丈夫安全的牵挂。
对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艺术特征的探讨分析_黄英华

对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艺术特征的探讨分析_黄英华一、引言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艺术是宋代艺术史上的精品之一,它具有高尚、精细、实践、多彩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是一种宋代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形式,反映了宋代的思想信仰、历史文化及民族认同。
本文从宋代观音造像
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宋代观音造像艺术有更
深的了解。
二、宋代观音造像艺术的历史背景
宋代观音造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它存在的历史背景。
公元960年,宋
仁宗弘宪元年,宋皇室统治者正式推行伊斯兰教,倡导礼敬观音。
宋仁宗
历代君主曾多次因感受观音慈悲,而在大足石刻中建造了大量的观音造像。
据史料记载,仁宗时期,大足石刻已有一百五十座观音像。
南宋高宗赵构
即位后,他在大足石刻继续建造大量的观音造像,表达了对观音信仰的敬
畏之心,并且延续了宋代观音造像艺术的传统。
三、宋代观音造像艺术的艺术特色
1.多样化的形象表现
宋代观音造像艺术有多种不同的形象表现,有宝塔像、立像、坐像和
石磊像等,各具特色。
宝塔像一般都是用金、银、装饰石和铜合金等材料
制作的,外形精美、色彩艳丽,整体造型做工精细,雕工纹理清晰、细腻、美轮美奂。
回向与流响:大足石刻造像中宋代舞蹈风貌考辨

回向与流响:大足石刻造像中宋代舞蹈风貌考辨作者:陈亚芳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22期摘要:大足石刻为唐宋时期所凿造,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它展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同时也是儒、佛、道三教合一之汇聚地,是世界上罕见的石窟密宗道场。
大足石刻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唐末北方石窟慢慢褪去历史的光辉走向衰落之际,在长江流域的大足,雕刻家们却仍在挥锤凿石,以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胸襟,创造了大足石刻这一惊世杰作。
本文借佛教“回向”一词,旨在回望历史,镜鉴今天,拓开大足石刻的历史长河,以石壁造像反观其宗教思想、文化内涵;在传承的“流响”声中,探寻宋代舞蹈风貌在石窟中的呈现形式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回向流响大足石刻宋代舞蹈风貌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67-03一、从唐风到宋韵流变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建于唐乾元年(758年)。
据《蜀中广记》中记载:“大足县,唐乾元二年与昌州同置,取丰足之意也”,意喻“大丰大足”。
大足石刻开凿于晚唐时期,以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居多,造像形态丰满圆润,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的典型性审美。
我国盛唐时期经济发达,国泰民安,社会功能发展迅速,整个时期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开放状态。
而其艺术发展也受到盛世的影响,文学、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光耀千古,艺术活动空前活跃,当时期的艺术发展已成为“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深远的意义和足迹。
经五代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变等新内容,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个别观音造像面如唐貌、身似宋刻,反映出五代造像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古代經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从蓬郁勃发的唐代到英华内敛的宋代,从君臣到百姓,人人都崇尚渊博的学识,真正是“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郁郁乎文哉”的时代。
大足石刻考察报告

大足石刻考察报告大足石刻基本情况:比起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算是保存得最好的,基本上没有遭受人为破坏。
不过由于南方潮湿多雨,加之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洗礼,部分石刻正遭受着风化、脱层等病害影响。
这些现象已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正积极保护、修复。
总的来说,那种古朴,苍伤,恢宏的气势,足以将这些瑕渍掩盖。
既然是千年古韵,那么那些历史见证,抹去了,反而不美了。
右上图为风化的石刻。
800多年来,“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侵蚀,曾多次修复。
最近一次大面积贴金是在清代光绪15年,距今已100多年。
其修复工程巨大,现已修复完成。
左图为修复后的千手观音。
考察过程,此次走访的是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石刻。
此石刻是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
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
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
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
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
上图为卧佛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
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右图为九龙浴太子图。
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
下图为华严三圣像宝顶大佛湾南岩西边有一个较大的石窟,那就是圆觉洞。
案例3:大足石刻观音面部造像艺术

案例3:大足石刻观音面部造像艺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各位来自江西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大足石刻参观游览。
这里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并陈,始建于唐,盛于两宋,成为中国石窟艺术晚期的杰出代表。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品味这些不再以佛经为评判标准的造像,了解中国石窟艺术生活化的过程。
请看北山佛湾第180窟,建于宋代的十三观音变相。
“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描述了这种“柳叶细眉”。
这种用黑色颜料画出的黑色细长眉,十分流行,极富东方神韵。
流行也是多元的,另一种八字眉,也叫鸳鸯眉,眉头钝如锲形,眉尾尖,中间没有眉峰,显得细长,据称是唐明皇令画工所作的十眉图之一。
佛的慈悲,还得益于工匠对佛像眼部的刻画,因此大多数佛像都是以瞑目的形态出现,寓意禅定,悲悯众生。
这里的观音造像,通过刻画下眼帘向里收,显得皮肤紧致,充满了朝气与活力,称为少女像。
还有另一种处理方式,把眼帘加大,同时眼角和眼尾几乎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再画上眼仁,透露出一种慈祥的母性光辉。
从观音的眉眼刻画上来说,活生生是一位少女或一位中年妇女的形象。
鹅蛋脸,中国美女面庞的标志。
大家请看这一尊观音,面庞俊秀、垂目细眉、鼻棱小口,显得平静祥和。
同样是这种脸型的还有此窟中的其他观音像,均是观音的化身屹立在主像四周,好似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人开展出来的龛窟。
同时从造型尺寸来看,中央主尊与两旁胁侍大小样貌相当,无主次之分。
这说明她们之间的地位不再有差别,一视同仁,这种思想,为大足开凿的儒释道三教合龛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最后来看看这些观音的嘴唇,总体上来说是娇小的,唇形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嘴形小巧圆润且突出,口中好似含了一个小球,唇口欲开,欲言又止。
为了体现丰满圆润的特点,下嘴角向后收并藏在上嘴角里,肌肉的上下掩盖关系交代得十分清楚自然。
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证明宋代的工匠,可以熟练、准确地表达出人体的骨骼和肌肉,这并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形体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足石刻女性造像形象考察
王天祥;何江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10(023)003
【摘要】宋代大足石刻造像中女性形象众多,北山石刻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宝顶石刻造像中营建了众多宋代生活场景,养鸡女、吹笛女、沽酒女等女性形象成为宝顶石刻最具魅力的造像.两宋时期,女性被排除在政治、经济生活的公共空间之外,而宗教信仰为她们提供了一个代偿性的想象空间.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王天祥;何江
【作者单位】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重庆,402160;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北山景区
管委会,重庆,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4
【相关文献】
1.大足北山石刻第254号造像题材探析——兼及大足五代十王造像的相关问题 [J], 李小强
2.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足石刻首次科学考察60周年纪念会综述[J], 胡同庆
3.宋代石窟舞蹈形象研究——大足石刻的典型性舞蹈造像 [J], 王海涛;王婧
4.浅析地形地质特征对大足石刻大佛湾造像开凿的利弊 [J], 刘小雨;童邦华
5.从石窟造像谈舞蹈创作启发——以重庆大足石刻为例 [J], 陈亚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