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合集下载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

咳嗽中医辩证论治咳嗽是指从肺经喉发出"咳、咳"有声的症状。

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

“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多声痰并见,故并称咳嗽,见《素问·五脏生成篇》。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内伤,累及于肺所致。

《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一、《内经》对咳嗽作了专篇论述《素问·咳论》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对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说明咳嗽一证虽属肺病,但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能引起咳嗽,并且表现不同特征,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为辨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咳嗽的分型,按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按咳嗽发病时间与特点分,有久咳、五更嗽、夜嗽、干咳嗽、呷嗽、哑嗽、顿嗽等。

二、《隋·巢元方么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指出:“又有十种咳。

一曰风咳,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三曰支咳心下鞭满,咳则引痛,其脉反迟是也。

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

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阴是也。

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引少腹是也。

七曰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二.咳嗽咳嗽是因邪客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症,又是肺系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西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症辩证施护。

【病因病机】外感咳嗽多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使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引起。

内伤咳嗽多由情志、饮食、久病体虚等因素所致。

情志刺激,肝火郁结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而作咳;过食辛辣之品,嗜烟好酒,熏灼肺胃,助火生热,灼津生痰,或过食肥甘厚味,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而发咳嗽;素体亏虚,或久病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失主气之职,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

咳嗽一证,其病因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基本病因为内外邪气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外感咳嗽属实,内伤咳嗽多见邪实与正虚并见。

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期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卫症状,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已,常兼他脏病症,多属邪实正虚。

2. 辨寒热虚实恶寒,咳痰,鼻涕清稀色白,多属寒;恶风,咳痰,鼻涕稠黏而黄,多属热;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怯,乏力属虚。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者多属实证,而内伤咳嗽中痰湿、痰热、肝火多属邪实,日久伤肺,可与正虚并见。

(二)辨证分型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候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无汗,恶寒或见发热,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

护治法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别外感和内伤引起的咳嗽,外感咳嗽通常是新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表面证象。

内伤咳嗽则多为慢性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能伴有其他脏器的证象。

2、辨别虚实证型,外感咳嗽多与风寒、风热、风燥有关,属于实证。

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阴津亏耗引发的咳嗽属于虚证,或者虚证中夹杂有实证。

另外,咳嗽声音响亮者多为实证,咳嗽声音低弱者多为虚证;脉搏有力者属实证,脉搏无力者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根据邪正虚实的区分进行。

外感性咳嗽多由邪气阻滞肺脏引起,通常为实证,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促进肺部功能,具体根据不同的邪气类型如风寒、风热、风燥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内伤性咳嗽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同时扶正,同时考虑病因中的"痰"和"火",采用破痰、清火的治疗方法,对于正气虚弱的情况则需要滋养阴液或益气为宜,同时也要区分虚实的主次进行处理。

在咳嗽的治疗过程中,除了直接治疗肺部病变外,还应从整体角度考虑,重视脾胃、肝脏、肾脏等的调理。

对于外感性咳嗽一般不宜过于收敛阻止邪气,而应根据肺气通畅的情况来处理,等待肺气宣畅则咳嗽自然停止。

对于内伤性咳嗽,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散发邪气伤害正气,注重调理脏腑,保护正气的平衡。

咳嗽是身体排除邪气的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简单地止咳,而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侵袭肺脏症状:咳嗽声音沉重,呼吸急促,喉咙发痒,咳出的痰液稀薄且颜色苍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外在表证,舌苔薄白,脉搏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散风寒,宣通肺气,止咳。

方药:使用三拗汤合并止嗽散。

方剂中使用麻黄、荆芥来疏散风寒,结合杏仁来宣通肺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来理肺、祛痰;桔梗、甘草来滋润喉咙、止咳。

如果咳嗽较为严重,可以加入矮地茶、金沸草来祛痰止咳;如果瘙痒感严重,可以加入牛蒡子、蝉蜕来祛风止痒;如果出现鼻塞和声音沉重,可以加入辛夷花、苍耳子来通畅鼻窍;如果携带痰湿,咳嗽时痰液粘稠,胸闷,舌苔厚腻,可以加入半夏、茯苓、厚朴来燥湿化痰;如果外在表证较为明显,可以加入防风、苏叶来疏散风邪、解表;如果外寒未解,内部有郁热,热与寒相互阻遏,咳嗽声音嘎哑,呼吸急促类似喘息,痰液粘稠,口渴心烦,或出现身体发热,可以加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来解表清里。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时,外感咳嗽可分为风寒袭肺和风热犯肺两种。

风寒袭肺症状为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时可采用三拗汤合止嗽散,药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风热犯肺症状为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疗时可采用桑菊饮,方药中用桑花、菊花清热解毒,合杏仁、桔梗、生地黄、玄参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症状:咳嗽声嘶,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渴咽干,胸闷气短,甚至呼吸急促,夜间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清热化痰汤。

方中桔梗、杏仁、石膏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黄芩、知母、连翘清热泻火;甘草、桔皮调和诸药。

若痰热较重,加瓜蒌、前胡、枇杷叶、浙贝母以清肺热;若咳嗽声嘶,加款冬花、百部、桑白皮润肺化痰;若口渴咽干,加沙参、麦冬、玉竹滋阴生津;若痰中带血,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3、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清冷,痰白稀薄,或咳干无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温肺化饮,祛风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咳嗽的病因。

临床上,咳嗽属于多发病症。

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临床医生经常会面对诊断难、治疗难的患者,尤其是慢性咳嗽患者。

我们能见到很多咳嗽病人,吃了很多药,做了很多检查,最后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疗效,甚至加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原庆从中医角度来讲,引起咳嗽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都能致咳;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当然肺失宣降是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有可能是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咳嗽的辨证。

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这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辨出寒了。

难在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痰白属寒,痰黄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思考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或全身的、或局部的。

而局部邪气长时间滞留,又很容易、甚至是必然化热,这时前面是虚寒,后面是实热,对治疗的要求相对就较高了。

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咳嗽——中医辩证施治】

【咳嗽——中医辩证施治】

【咳嗽——中医辩证施治】
1、风寒袭肺
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
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止嗽散;
食疗:姜枣红糖百合汤;
2、风热犯肺
表现:咳嗽频、气粗、咽痛、咳痰不爽、伴有流黄涕、口渴、身热、汗出恶风
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
食疗:川贝炖梨;
3、风燥伤肺
表现:喉痒干咳、喉咙干痛、嘴唇干、鼻干、无痰或不易咳出,主表证,舌红干少津
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主方:桑杏汤;
食疗:秋梨白藕汁;
4、痰湿蕴肺
表现:咳嗽反复、咳声重浊、胸闷、晨起咳嗽重、痰多、常伴乏力、腹胀、舌苔白腻
宜: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主方:二陈平胃散;
食疗:陈皮泡茶、白萝卜熟煮;
5、痰热郁肺
表现:痰多、痰黄、咳嗽气息粗促、面红、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
宜:清热化痰、豁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食疗:芦根粥;
6、肺阴亏耗
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有血丝、低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宜: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方:沙参麦冬汤;
食疗:地骨皮、桑葚、蜂蜜泡茶饮。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中医辨证治咳嗽(建议参考)

中医辨证治咳嗽(建议参考)

如非细菌性感冒,就不必用抗生素,中医调理即可;而中医的感冒通常分为风寒和风热感冒,其辨证也不难,主要通过有汗无汗、怕冷怕热、痰稀痰黄等判断。

1、风寒咳嗽:主要症状为头痛,鼻塞流涕,痰液稀薄呈白色泡沫状,伴有恶寒发热无汗。

治疗宜散寒宣肺。

可选药物:消咳喘、半夏露、杏苏止咳糖浆、止咳青果丸、通宣理肺丸等。

2、风热咳嗽:主要症状为咳嗽,痰稠色黄不易咳出,胸闷气促,咽喉疼痛,发热微恶寒,有汗。

治疗宜疏风清肺。

可选药物:川贝清肺糖浆(露)、二母宁嗽丸、枇杷露、蛇胆川贝液或羚羊清肺丸。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要点和分证论治咳嗽一、概述1.咳嗽的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2.咳嗽的源流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对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并依据咳嗽的不同表现,将其分为肺、肝、心、脾、肾、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诸咳,认为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以脏腑表里关系相传于六腑,从而确立了脏腑分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对咳嗽病证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咳嗽、咳痰等症状,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哕音,结合外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可对本病作出临床诊断。

痰液涂片和培养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以上,排除其他心、肺疾患之后即可作出本病诊断。

二、病因病机1.咳嗽的常见病因(1)外感六淫多因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六淫外邪或从口鼻面人,或从皮毛而受。

由于四时主气的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分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夹有寒、热、燥等邪,张景岳曾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以风邪夹寒者居多。

(2)内邪干肺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饮食不当,嗜烟好酒,熏灼肺胃;过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

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而致气逆为咳。

咳嗽-中医辨证

咳嗽-中医辨证

咳嗽-中医诊断辨证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
1.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1.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1.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证候分类
2.1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2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2.3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2.4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5 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6 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2.7 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2.8 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是如何治的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是如何治的

咳嗽中医辩证治疗是如何治的在中医中,咳嗽被视为气管、支气管或肺脏的疾病表现,通常归类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种类型。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外邪(如风寒、风热)侵袭或内伤(如情绪不稳、肺气虚、痰湿滞留)引起的病理反应。

咳嗽中医典籍认知《黄帝内经》的《素问·病机真邪论》中提到,咳嗽是由外邪入侵,或因内伤致气机失调所引起的。

根据气候条件和个体体质的不同,可分为寒咳、热咳等不同类型。

《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本重要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咳嗽的记载。

《伤寒论》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咳嗽,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医宗金鉴》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的医学著作,其中有关于咳嗽的内容。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医治疗咳嗽的经验和方法。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收集整理的中草药著作,其中收录很多对治疗咳嗽有益的草药方剂。

中医的角度治疗咳嗽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咳嗽时会从个体的整体状况出发,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体质、疾病发生的原因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中草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草药作为治疗咳嗽的主要手段。

中草药具有多种成分,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等方式缓解咳嗽症状。

中草药可以根据症状和体质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搭配。

3. 综合调理: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常常与整体的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咳嗽不仅仅局限于对症状的缓解,还会通过调理整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方面,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

4. 预防为主:中医注重预防,认为通过调理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咳嗽的治疗中,中医也会提倡预防为主,通过调理身体和生活习惯,减少咳嗽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咳嗽的效果会因人而异,对于严重的咳嗽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请在接受中医治疗时,选择有资质的中医医师进行咨询和诊断。

中医的角度咳嗽有哪些证型?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及其治疗举例:
1.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寒冷感,伴有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等感冒症状。

治疗:采用祛寒、散风的药物治疗,如麻黄、桂枝等,常配合薏苡仁、紫苏等药物。

2. 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声响亮,咳嗽时有发热感,伴有咽痛、口渴、咽干、咳黄痰等症状。

治疗: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连翘、金银花等,常配合薄荷、石膏等药物。

3. 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痰多、黏稠、难以咳出的感觉,伴有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采用化痰、健脾的药物治疗,如半夏、陈皮等,常配合白术、茯苓等药物。

4. 肺燥咳嗽:
症状:咳嗽声干燥、咳嗽时有干咳、盗汗、口干、咽干等症状。

治疗:采用润肺、养阴的药物治疗,如沙参、麦冬等,常配合枇杷叶、百合等药物。

以上只是针对部分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建议患者务必就医中医内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 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 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 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 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甚则病及于肾,以致 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 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 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 为饮


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
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 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之比为1:2, 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制相成。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又能宣肺, 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 会散之太过了。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 这是它相制相成。 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疏散风 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脾的特点为喜 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渍犯肺。
肾与肺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对于维持呼吸的深度具有 一定的作用。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同时,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 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咳嗽辩证分析

咳嗽辩证分析

咳嗽的辩证施治辩证分型l)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咯痰色白稀薄,咽痒,可伴鼻塞流涕.发烧.头痛身楚.畏寒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证候剖析:风寒之邪犯肺,肺气为风寒所束,壅遏而不得宣通,肺气上逆而见咳嗽;风寒上受肺窍晦气,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集为痰,故咯痰色白稀薄;风寒外束肌腠,故伴头痛身楚.发烧畏寒等表寒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气粗,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发烧微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轻狂.证候剖析:风热犯肺,肺掉清肃而咳嗽气粗;肺热伤津,则见口干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稠黏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表,卫表和气,而见发烧恶风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热在表之征.3)燥热伤肺症状:干咳作呛,无痰或痰少不轻易咯出,喉痒,咽喉于痛,唇鼻湿润,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青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证候剖析:风燥伤肺,肺掉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湿润,痰黏不轻易咯出,口干;风燥外客,卫气和气,则见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以上三型见于急性支气管炎.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重复发生发火,痰多色白,咯痰釉稠,胸闷脘痞,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证候剖析: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咯痰黏稠;牌运不健,痰湿中阻,则胸闷脘痞;性格衰弱,运化掉司,故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儒滑,为痰湿内蕴之征.5)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急,痰多黏稠色黄,咯痰不爽,口儿便秘.舌苔黄或腻,脉滑数.证候剖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疾,肃降无权,而致咳嗽气急,痰黏色黄;痰热郁蒸,故伴随口干便秘等症;舌苔黄或腻,脉滑数为痰热内郁之征.6)气阴两虚症状:咳嗽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咯痰稀薄或痰少,烦热口干,咽喉晦气,面潮红.舌淡或舌红苔剥,脉细数.证候剖析:肺虚气掉所主,肺气缺少,故见咳嗽气短,咳声低弱;气不化津,故咯痰稀薄;肺阴缺少,虚火上炎,则见咳嗽少痰.烦热口干.咽喉晦气.面潮红;舌淡红或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之征.7)脾肾阳虚症状:咳嗽而喘,咯痰稀薄,胸闷气短,甚至喉中疾呜,动则心悸,畏寒肢冷足肿,食少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证候剖析:肾阳缺少,命门火衰,致脾阳缺少,脾阳虚则中焦运化掉常,水湿内聚,上渍于肺,壅塞气道,肺掉宣降,肾阳虚坝u见气掉摄纳,故见咳嗽.咯痰.气喘等症;脾肾阳虚,掉于温煦,运化无权,见畏寒肢冷足肿,食少腰酸;舌淡胖.苔白.脉沉细皆为脾肾阳虚之征.以上四型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诊断要点1)一般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头痛.畏寒.发烧等上呼吸道沾染症状.2)咳嗽为重要症状,开端为干咳,过1~2天后有痰.慢性者每年发病超出二个月,并持续二年或以上,或一年发病持续三个月以上.3)胸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光滑,甚至可闻及干湿??音.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发生发火者可有肺气肿体征.4)X线检讨大多正常或肺纹理影增粗.施治原则1)风寒袭肺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化痰.2)风热犯肺治则:疏风清热,宣肺化痰.3)燥热伤肺治则:疏风清肺,润燥化痰.4)痰湿蕴肺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5)痰热郁肺治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6)气阴两虚治则:补肺益气,养阴生津.7)脾肾阳虚治则:温肾健脾,纳气平喘.留意事项1)支气管炎是临床罕有病和多发病.得病后应实时治疗.如不实时诊治,咳嗽迁延,易致慢性支气管炎.2)留意防寒保暖,居室保持空气流畅新颖.远避有害气体毒物. 3)制止抽烟,改良情况卫生,防止大气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病机(一)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宣肃失司。

肺主宣发肃降,宣降失常,肺脏为了祛除病邪外达,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发为咳嗽。

肝与肺的关系:有经络内在的络属关系,又有五行相克的内在联系,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同时从气机升降角度分析,肝主升,肺主降,肝气上逆,易致肺气肃降不及;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均可影响肺的功能。

脾与肺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的同时,运化水湿。

脾的特点为喜燥恶湿,脾运不健,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内生,上渍犯肺。

肾与肺的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对于维持呼吸的深度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肾气虚弱,易致久咳虚喘。

同时,肺肾金水相生,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气逆犯肺,为咳、为喘。

(二)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但可发生演变转化。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

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

因于风热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痰邪壅阻肺气,则发为咳嗽。

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

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

(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

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

如肝火犯肺者,每见气火炼液为痰,灼伤肺津。

痰湿犯肺者,多因湿困中焦,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生痰浊,上干于肺,久延则肺脾气虚,气不化津,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甚则病及于肾,以致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由咳致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

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

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

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

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

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

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诊断】一、诊断依据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它兼证。

1. 咳逆有声或伴喉痒咯痰。

2. 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常伴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3. 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罗音。

4. 血常规化验,痰培养,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二、病证鉴别1. 咳嗽与咳喘的鉴别:咳嗽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临床表证的诊断主要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苔薄白,脉浮为主。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2、辨寒热虚实(1)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燥、风热为主,内伤咳嗽以痰湿、痰热、肝火为主,多为实证;内伤咳嗽以肺病日久或他病日久者,多主虚证或虚实夹杂。

(2)寒咳:恶寒、痰涕清稀色白。

(3)热咳:恶风、痰涕粘稠色黄。

(4)实证: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

(5)虚证: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

3、辨咳嗽时间(1)咳嗽白天多于夜间,病势急、病程短,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

(2)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多属痰湿或痰热。

(3)午后或黄昏咳重,或夜间时咳嗽,咳轻少痰,多肺燥阴虚。

(4)夜卧咳嗽较剧,甚则久咳致喘,多为虚寒证。

4、辨痰量色味量:痰少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者常属湿痰、痰热、虚寒。

色: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痰黄而稠者属热。

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状的属虚、属寒。

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脓血相兼痰,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者为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味: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味甜属痰湿,味咸属肾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三、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和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麻黄宣发肺气,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顺应了肺的生理功能,回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平喘之功,属中药配伍相使为用。

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

方义分析:三拗汤中麻、杏、甘草重在宣肺散寒。

止嗽散中荆芥疏风解表,桔梗、白前升降肺气;紫菀、百部润肺止咳;桔梗、陈皮、甘草宣肺化痰利咽。

两方合用,尤适于风寒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之咳嗽。

加减: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或用麻杏石甘汤。

麻黄:石膏之比为1:2,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制相成。

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它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又能宣肺,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

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了。

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这是它相制相成。

素有寒饮伏肺,除风寒表证外,尚有咳痰清稀、胸闷气促、舌苔白滑等,治宜疏散风寒,温化寒饮,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分析:咳粘,咽干,微有身热者。

方义分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而清风热。

杏仁、桔梗、芦根、甘草——宣肺止咳,清热生津。

针对风热咳嗽,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轻重,避免滥用苦寒,以免冰伏邪气,损伤阳气,故治疗外感风热,宜辛扬宣散,清轻宣达,体现“治上焦如羽”的配方法度。

加减: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中成药:桑菊饮冲剂、麻杏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枇杷露。

3、风燥伤肺证(1)症状: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方义分析:桑叶、豆鼓——疏风解表。

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

南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山栀——清热。

(5)加减:津伤较甚,干咳咯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

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