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15
四、蔬菜或果树田间虫害 识别与调查及防治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16
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名称;
• 实习学生姓名,班级;
• 实习课程的性质、目的;
• 实习地点和时间; • 实习内容; • 实习结果;
• 实习总结;
• 实习日志;
• 实习成绩。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12
昆虫标本的制作
• 用具的制备:昆虫针、三级台、展翅板、 整姿台、还软器、大头针、粘虫胶等;
• 干制标本制作:针插法、双插法、载虫 插法、昆虫展翅法等;
• 浸渍标本的制作:常用保存液、固定液 的配置;不同体色幼虫的保存方法;
• 玻片标本的制作:各种试剂的制备,不 同昆虫材料的封片方法,不同性质的封 片胶的封片程序。
• 病毒病害根据它的特殊症状,在受害组织上用普 通显微镜不能看到病原真菌或细菌的存在,但具 有传染性等特点,便能初步诊断出来。此外,症 状特别是某些具有特异症状的指示植物,在鉴定 病毒病害上也有很大价值,因此在鉴定病毒时, 除了症状和传染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寄主范围来 识别和鉴定植物病毒。
• 线虫病害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均可在 受病组织上检查到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以便用于鉴定,保存和交流等。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7
3、标本采集地点
武安市武当山周围区域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 PPT课件
8
(二)
• 制作方法有干制法和液浸法2种。 • 干制法适用于一般大田作物及蔬菜果树
的茎、叶、花及去掉果肉的果皮等; • 浸渍法用于根茎(如土豆、地瓜等)及果实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021002 学时24 学分 1.5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是配合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病原菌的观察鉴定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特征,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并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下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常见植物病原生物(包括菌物、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的形态特征,能够对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进行准确鉴定,了解生产中经常发生的植物病害种类;另外,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等一系列实验,掌握植物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并验证柯赫氏法则,用实践检验植物病理学的原理。
三、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主要是配合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教学,从实践中了解农业生产中经常发生的植物病害种类和症状,认识植物致病病原的形态,致病症状表现,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学好其他的病理学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掌握常见重要致病原生动物界Protozoa 根肿菌门Plasmodiophoromycota 茸鞭生物界Chromist 卵菌门Oomycota 真菌界Fungi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有丝分裂孢子真菌 ( Mitosporic fungi )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了解植物病原线虫的种类和形态特征及所造成的危害症状;学习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方法和菌体及鞭毛染色方法;掌握植物病毒的接种方法和常规鉴定方法,认识常见寄生性种子植物。
学习培养基的制作,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孢子萌发实验,然后进行接种实验,最终验证和深刻认识柯赫氏法则。
四、考核方式及办法笔试,结合动手能力测试。
五、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处社。
华农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课件资料
华农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课件资料实验一、植物病害的认识一、目的要求通过室内、外观察,对什么是病害,病害的病状表现,病害发生原因及条件,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等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病害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为病害的诊断打下基础。
二、内容及方法症状是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病状和病征总称为症状,病状是指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疾病状态(如植株矮缩、黄化、萎蔫、坏死、斑点等),病征是指植物病部上病原物所构成的宏观外貌(如霉状物、粉状物、溢脓等)。
症状是诊断病害的佐证,也是病害命名的依据之一,有的病害病状显著(如花叶病等),有的病害则病征显著(如白粉病等),有的病害则二者都显著(如黑穗病、甘薯软腐病等),不少病害就是以病状(如水稻徒长病、花生丛枝病等)或病征(如小麦黑穗病、锈病、白粉病等)命名的。
通过下列病害症状的观察,初步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主要类型。
根据病害的表现,可把病状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五类:(一)变色类: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称为变色。
1.黄化——植物绿色部分的叶绿素形成受抑制呈退绿或被破坏呈黄化。
2.花叶——植物绿色部分局部的叶绿素受抑制或破坏,呈现黄绿相间。
3.条纹——黄色部分呈条状称为条纹。
4.红叶——叶绿素形成受抑制,花青素形成过旺,叶片变成红色或紫色。
(二)班点状: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病原物的破坏而死亡,形成各式各样的病斑。
由于病斑的颜色不同,有黑斑、褐斑、灰斑、白斑等。
病斑的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形、棱形、不规则形等。
有时具有轮纹或花纹,有的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形成角斑。
有的沿叶脉发展而形成的条纹或条斑。
有的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边缘,有的边缘不明显。
在根、茎、叶、叶柄、果和穗等部位都可以发生坏死性病斑。
(三)腐烂类:植物组织细胞受到病原物的破坏和分解而发生腐烂。
如根腐、茎基腐、块茎和块根腐烂等。
1.软腐和干腐——含水分较多的软柔组织,有的细胞间的中胶层被病原物所分泌的酶所分解,导致细胞分离,组织崩溃,造成软腐或湿病,组织腐烂后,水分散失而干硬收缩,成为干腐。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选修
适用专业:作物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0
一、制定本课程实验大纲依据
依据植物病理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制定。
二、本课程实验教学的作用
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基本内容,学会鉴定各种农作物病害、病原物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应用原理解决实践问题。
三、本课程教学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1、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掌握部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病害的症状和
病原识别。
2、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鉴定病原物、识别病害的方法。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识别和鉴定各种农作物生产上的主要病
害。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
1、学时分配: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实验课10学时。
2、教学形式:
1)讲课与实验相结合。
实验课上讲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物的形态特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
2)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3)新鲜标本、盒装标本、浸制标本、挂图、病原玻片等多种手段。
3、实验性质:为应用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并结合实验报告情况综合平分。
实验成绩单独记分。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七、教材:
1、《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许志刚编农业出版社
2、《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李洪连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第1次课3学时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章节备课)。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案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教学内容:1. 农业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介绍2. 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方法3. 植物病害防治措施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农业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2. 实验:观察植物病害样本,进行病害识别和诊断。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放大镜、病害样本等。
2.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植物病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15分钟)讲解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3. 实验(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病害样本,进行病害识别和诊断。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强调植物病害识别和诊断的方法及防治措施。
5. 作业布置(5分钟)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实验内容,掌握植物病害的识别与诊断方法。
2. 查阅资料,了解常见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
五、实验报告要求2. 描述实验过程,包括病害样本的观察、识别和诊断。
3. 分析实验结果,阐述实验收获及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的认识。
4. 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提供参考。
六、实验二: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识别和鉴定植物病原真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植物病原真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教学内容:1. 植物病原真菌的基本特征介绍2. 植物病原真菌的识别与鉴定方法3. 植物病原真菌防治措施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植物病原真菌的基本特征、识别与鉴定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PPT课件
20 第20页/共23页
21 第21页/共23页
课堂作业
--什么是细菌的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的意义? --简要写出观察喷菌现象的一般步骤?
第22页/共2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3页/共23页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 --大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2)细菌喷菌现象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G-
G+
第17页/共23页
喷菌现象
• 材料:水稻白叶枯病叶片
18 第18页/共23页
实验步骤
• 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水 • 剪取水稻条斑病菌叶片病健交界处组织块 • 将组织块放于水中 • 盖上盖玻片 • 静置1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 对光仔细观察组织块周围的变化
19 第19页/共23页
大白菜软腐病
第14页/共23页
• 病原:大白菜软腐病菌(G-)
• 拉丁文: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第15页/共23页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初染剂结晶紫 复染
碘液媒染
复染剂(如番红)
结果: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细菌属 于革兰氏阴性菌。
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 组成,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 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 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 脱色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 同 , 由 于 其 细 胞 壁 肽 聚 糖第层16页较/共薄23页、 类 脂 含 量 高 , 所 以 当 脱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设计的。
实验课教学按照理论课教学的进度进行安排,在时间上与理论课程教学同步进行。
通过实验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80-100个病原生物属的分类地位和鉴别特征,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观察本实验目的:学习描述和记载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以及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本实验教学要求:观察室内蜡叶和浸渍标本陈列、课内或课后进行校园植物病害实际观察,掌握病害病征和病状类型,学会用专业语言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
本实验的重点、难点:病害和虫害的区分;病征和病状的区分。
实验二:真菌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作本实验目的:学习和认识真菌的一般形态,病原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认识真菌的子实体、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产生的各种类型孢子。
学习和掌握植物病害标本徒手切片和临时玻片制作的技能。
本实验教学要求:观察玻片,或通过提供病原物的培养物、植物病害标本材料,学生自己制片,掌握各种类型孢子特征。
掌握徒手切片和临时制片技术。
本实验的重点、难点:真菌形态正确识别;徒手切片和制片技术。
实验三:鞭毛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本实验目的:学习和了解鞭毛菌亚门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重要属的鉴别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
本实验教学要求:观察永久玻片或临时制片,掌握重要属的分类鉴定特征。
本实验的重点、难点:从进化上了解鞭毛菌亚门重要属的特征;霜霉目真菌的分类特征。
实验四:接合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本实验目的:学习和了解接合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分类依据和重要属的鉴别特征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了解异宗配合与同宗配合的含义及同型配子囊、异型配子囊的差别。
本实验教学要求:制片观察不同孢子特征;进行同宗异宗配合实验设计。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症状和诊断方法。
2.掌握制作真菌显微玻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在遭受病原体侵害后产生的外部表现,包括叶子脱水、变色、轻度褐斑,严重腐烂、变形等。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寻找病原菌种进行后续的研究。
真菌显微玻片制作是将病原菌种通过特定的方法制作成透明玻片,方便研究人员观察真菌内部结构的工具。
三、实验步骤1.组织采集:选择患有病害的植物叶片、茎、根等组织,用刀子或剪刀切取一小块样品。
2.病症观察: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裸眼观察样品表面的病症症状,记录下来。
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
3.细菌分离:将样品表面的病菌用无菌的刮匙、刮片取下,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菌落的分离。
4.培养:将划取的菌落转接到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出单一的菌落。
5.培养制片:从培养基上取得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铲子将菌落刮下,放在无菌载玻片上。
加入一滴甘油或蒙脱石悬浮液,加盖玻片备用。
6.烘干: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待载玻片上的液体完全蒸发后,取出备用。
7.真菌显微观察: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盖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孢子等结构特征。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选择病害植物和病菌样品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3.培养和显微观察时要使用无菌工具,避免细菌的二次污染。
4.在制作玻片过程中,要避免菌落太密集,影响观察;也要避免菌落过于稀疏,难以观察到结构特征。
5.显微镜使用时要注意对焦,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病害引起的植物症状也不同。
例如黑斑病引起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黑色斑点,而根腐病引起的植物根部会发生腐烂。
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植物病理学 实验讲稿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讲稿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2014年8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实验二植物病理徒手切片制作实验三真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四鞭毛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五接合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六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七担子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八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九培养基的制作实验十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实验十一植物的抗病性鉴定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认识各类病害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其多样性,2.初步掌握主要病害的症状表现及其特点,学会植物病害症状的描述,为今后病害的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患病后由于异常生理活动而发生在细胞和组织上的病理变化,最后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
有些症状也可用嗅觉、味觉或触摸进行观察。
有的症状是单个细胞表现的症状,在这类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受某种病毒侵染的植株中所见到的细胞质内含体。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区别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一定的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是以各自的生理机能或特性为基础的,而每种生物的生理机能,都是在质上有特异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病变,作为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一般说其发展是定向的。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的和具有特异性的。
这就是利用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
病征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病体表面所构成的,它更直接地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
如真菌子实体在寄主表面形成的霉层、黑点等。
由植物病毒、植原体、许多病原细菌、非侵染性植物病害等没有病征的表现。
病征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出来却是相当稳定的特征,所以根据病征能够正确的判定病害。
不同植物的任何病害都具有其独特症状,通常在病害发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病理学家正是根据这种顺序出现的症状在田间诊断植物病害。
病状和病征,尤其是前者,作为诊断病害的依据也有其局限性。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各种植物病害症状。 2. 学习观察和描述植物病害症状的方法。 3. 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为田间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1. 通过看幻灯片、病害症状挂图及观察植物病害症状标本,观察一些主
要典型病害。 2. 通过播放教学片,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病特征。
授课题目: 实验二 菌物一般形态观察和临时玻片制备
教学时数: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授课类型: □理论课 □ √实践课
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了解不同症状类 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教学重点:
菌物的一般形态
教学难点:
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和实验教学(示范、操作)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菌物的一般形态。 2. 学习主要病原菌物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3. 了解不同症状类型的病害标本应采取的制片方法和关键技术。 二、实验内容 1. 菌物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菌丝体、吸器、菌核、菌索及真菌的有
性和无性孢子等,并注意真菌的形态特点。 2. 练习主要病原真菌显微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 附录: 病原菌物显微镜玻片的制作方法 1. 涂抹法:将病原悬浮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2. 撕取法:撕取发病部位表皮或表皮毛,观察着生在寄主或基质表面的
菌丝和孢子,寄主表皮细胞内的真菌菌丝、吸器和休眠孢子囊堆等。 3. 粘贴法:用透明塑料胶带粘贴,用于观察着生于病组织或基质表面的
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课教学体会
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课教学体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学专业的主干课,其实验课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植物病理学实验课开课过程中的探索产生了一些教学体会,以期为相关教学工作提出借鉴。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体会作为植物保护学专业的主干课,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一门应用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其实验课的开出率应占总课时的30%,这足以说明实验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为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基本操作技能,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笔者对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也有一些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病害的种类和数量随之变化,许多新病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多种先进、便捷、快速的植物病害研究方法也应运而生,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不再适应“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必须担负的功能。
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培养“实用型”人才,适应于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
在此,笔者曾针对耕作学试验指导书中的部分章节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一、探索方法我们选择了同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以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为实验内容。
对照班级按传统方式组织教学,实验班级教学重点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课前预习在每次实验课的前一天,将实验内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明确实验课的目标,提前预习从理论上掌握要领,初步熟悉切片制作的具体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的盲目性。
2.让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自己准备实验,操作之前让学生按要求陈述实验方法及操作要领,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纠正,同时也达到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及时给予辅导,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1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实验一: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时:2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进行症状的观察,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在田间,观察田间作物病害的病状和病征;一部分在室内,观察室内所提供的植物病害标本的病状和病征。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植物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特点,初步掌握正确地描述病害症状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症状在病害诊断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部症状与外部症状两类。
在外部症状中,按照有无病原物子实体显露可分为病状与病征两种。
本实验主要进行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
(一)病状类型病状就是在植物病部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状态。
通常分为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后,常导致色泽的改变,如褪色、条点、白化、色泽变深或变浅等,统称为变色。
主要表现有:(1)褪绿或黄化: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叶片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如小麦黄矮病、植物的缺铁、缺氮等。
(2)花叶与班驳:如烟草花叶病、菜豆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3)变红色或紫色:如玉米或谷子红叶病、植物缺铁等。
2.坏死是由于感病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死亡而引起的。
(1)斑点: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产生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斑点,如玉米大、小斑病、烟草赤星病、白菜黑斑病等。
(2)枯死:芽、叶、枝、花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
(3)穿孔、落叶和落果:在病斑外围的组织形成离层,是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病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等感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4)疮痂: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病部较浅,如柑桔疮痂病、马铃薯疮痂病等。
(5)溃疡: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症状。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机理、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植物病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侵染能力以及植物的抗病能力。
实验一: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一种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水稻白叶枯病菌)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病原菌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包括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和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
结果显示,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得更好,并且形成了菌落。
而在缺乏营养的琼脂培养基上,病原菌的生长受到了抑制。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病原菌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对植物的侵染能力更强。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水稻叶片上,发现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能够迅速侵染并引起病症。
而在缺乏营养的环境中,病原菌的侵染能力明显减弱。
实验二:植物的抗病能力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水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抗病能力。
我们将病原菌接种在不同品种的水稻上,并观察病症的发展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病症发展缓慢,甚至没有明显的病症出现;而另一些品种则容易被病原菌侵染,病症发展迅速。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
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发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表明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原菌的侵染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富含营养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
2. 植物的抗病能力与其免疫系统的活性有关,抗病性较强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
这些结论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植物病理学以及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机制以及植物的抗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植物疾病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细菌喷菌现象
植物保护通论病理学实验一
植物细菌病害的症状识别与病原观察
张美祥
Email:meixiangzhang@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
--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 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 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四角”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 细菌的形态
– 个体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放线菌等 – 群体形态-菌落:形状、大小、高低、表面的粗细、边缘的形状等
• 细菌的结构
– 细胞基本结构:无细胞核
– 细胞特殊结构:鞭毛、荚膜、粘液
• 细菌的繁殖
– 适宜条件下,20分钟分裂一次,一个细胞1小时即繁殖成109个细 胞。
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 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 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 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这是简便 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是区分细菌病害或真菌、 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本次实验课
(1)植物细菌病害症状与病原形态观察
梨火疫病
• 病原:梨火疫病菌(G-) • 拉丁文:Erwinia amylovora
大白菜软腐病
• 病原:大白菜软腐病菌(G-) • 拉丁文: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1、初染剂结晶紫 碘液媒染 复染剂(如番红)复染 结果: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红色的细菌属于 革兰氏阴性菌。 2、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 壁厚、类脂质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时细胞壁脱水、 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和复染后仍 保留初染剂的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由于其细胞壁 肽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 乙醇(或丙酮)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 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复染剂 的红色。
--以4种病害的中的任意一种为研究对象,观察病害的喷菌现象
(3)课堂作业
--什么是细菌的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的意义? --简要写出观察喷菌现象的一般步骤?
8
水稻白叶枯病
• 病原:水稻白叶枯病菌(G-) • 拉丁文: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 病原:燕麦嗜酸菌西瓜亚种(G-) • 拉丁文:Acidovoras avenae subsp. citrulli
– 可以使作物在几天之内,受到严重的损失
• 革兰氏染色反应
细菌病害的特点
• 侵入途径
– 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和蜜腺等 –半透明水渍状或油渍状晕圈
– 后期空气潮湿时有菌脓溢出
• 症状识别及诊断
– 症状:坏死、腐烂、萎蔫、枯焦
– 显微镜检查:喷菌现象 – 田间病征:菌脓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 侵染性病害病因
– 病原菌
• 非侵染性病害病因
– 化学因素
– 物理因素 – 自身遗传因素
• 二者关系
–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 区分诊断
– 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 没有发病中心 – 柯赫法则
植物病害的成因(cause)
寄主植物 病原物 环境条件 人类干扰
“病害三角”
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G-
G+
喷菌现象
• 材料:水稻白叶枯病叶片
19
实验步骤
• 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水 • 剪取水稻条斑病菌叶片病健交界处组织块 • 将组织块放于水中 • 盖上盖玻片
• 静置1分钟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 对光仔细观察组织块周围的变化
20
21
22
课堂作业
--什么是细菌的喷菌现象? --喷菌现象的意义? --简要写出观察喷菌现象的一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