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24课教师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教师案)

第24课《词五首》第1、2课时备课人:初三备课组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词,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代表作。

2.感悟五首词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五首词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江南》

1、背景介绍

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少负才名,精通音律,但屡考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于是出入歌楼妓馆,行为放浪。其词多写闺情,风格浓艳。《望江南》共两首,本文所选的是第二首。这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

2、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866),原,字,晚唐太原祁(现在山西祁县)人。代诗人、词人。其诗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时称“”。他才思敏捷,是第一个大量运用词这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的文人。

他的词内容几乎全是写爱情、相思的,词风浓艳香软,注重文采和声情,多用比兴,以景寓情,他被尊为“”鼻祖。

3、整体感知

⑴.朗读这首词,逐句理解词的内容,概括词的大意。

①齐声诵读

②句意理解

→梳洗罢──表明她,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情是和的

→独倚望江楼──“独”字写出了多么之情。

第1页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句是全词的大转折,与起句的欢快情绪构成比照,鲜明而强烈。又和“”空寂焦急相接,承上启下→斜晖脉脉水悠悠──望眼欲穿,船尽江空,人影不见,希望落空,幻想破灭,落日流水本无情,但在思妇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

→肠断白蘋洲──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人影,能不肠断?

⑵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内容?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后登楼,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却仍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

4、合作探究

⑴.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

抒发了女子的无限惆怅之情。

⑵.主人公明明在楼上,可为何不说“肠断望江楼”,却偏说“肠断白蘋洲”?那“白蘋洲”究竟是何地方,竟如此牵动思妇的心肠?

“白频洲”想必是主人公之地,也可能是两人

的地方,当然也就成了主人公

后最后的视点了。一旦想到分手前的美好日子、分手时的美好盟誓,也就百结愁肠,心肝欲裂。

5、小结

独倚——希望

望江南过尽——失望切盼夫归

肠断——痛苦

二、学习《渔家傲〃秋思》

1、作者介绍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有“”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4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2、背景介绍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移职延州,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渔家傲》词即作于这个时期。

第2页

3、整体感知

⑴.齐声诵读

⑵.思考

①.塞北秋天的风景异在何处?

写塞下天气之寒冷;塞下特异的声音;塞下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②.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是全词的核心,揭示了作者和征夫们思念家乡但又因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而没有办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③.“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军征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他们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心理;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理。

4、合作探究

⑴.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千嶂、孤城。

→通过这些景致的描写渲染出荒凉、萧瑟、肃杀的气氛。

⑵.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人产生悲凉、寂寞、孤独、思乡的感觉。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第二课时

三、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1、背景介绍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号。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第3页

⑴.朗读这首词,逐句理解词的内容,概括词的大意。

①齐声诵读

②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我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缎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我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4、合作探究

⑴.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江城子》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亲射虎”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

“遣冯唐”表达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

“射天狼”表达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⑶.本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四、学习《武陵春》

1、背景介绍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1135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2、作者介绍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齐州(今山东章丘)人。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李清照词,被称为“”。现传《》。

第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