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学(4)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医医案——失眠(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头穴配合间谷穴治疗失眠病案:赵某,男,51岁,2010年5月2日。
主诉:失眠1个月余,加重3天病史:患者平素健康,于1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症状,入睡困难、睡则易醒、醒后不易复睡,同时伴有心胸烦闷、食欲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消极,倦怠乏力,曾服用艾司唑仑等药物以助睡眠。
症状反复无明显缓解。
3天前失眠症状加重,有时甚至整夜不能入睡,且开始伴有心慌、气短等症状。
初诊:血压125/75mmHg,心率100次/分,精神恍惚,意识淡漠,表情痛苦,情绪低落,倦怠乏力,不欲饮食,胸闷气短,心悸健忘,善惊不寐,舌暗红,苔少,脉涩。
康复评定示:阿森斯(AIS)评分16分,存在严重睡眠障碍。
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审机:情志不遂,心神难安故夜不能寐。
治法:理气安神,清心定志。
取穴:头穴额区,配间谷穴。
按照头穴丛刺针法长留针6-8小时;间谷穴拳手立位,针深寸半。
二诊:5月5日。
按此治疗方法治疗3日,患者言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一次治疗见效,近3天睡眠时间能达到4小时,精神状态略有提升。
三诊:5月9日。
按此治疗方法治疗一周后,患者睡眠时间已能达到7小时,精神状态良好,情绪愉悦,再次评定示阿森斯(AIS)评分4分,已近无睡眠障碍,嘱巩固治疗一周,后患者满意出院随访中闻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因遇事处理劳伤心神,而至失眠,日久伤及气血致气血不足,瘀血内生,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而加重,忧思过度而伤脾,影响脾胃消化出现食欲下降,胃脘不适,气血生化减少,不足营养四肢而见四肢乏力,周身酸软。
舌暗红,脉涩乃为血瘀之象。
于氏头穴额区包含神庭透囟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
神庭、本神本身就具有镇静安神之力,为治疗不寐之要穴,曲差亦有祛风之功。
其直下为额叶前部,而额叶联合区正位于额叶前部,为Brodmann分区的9、10、11区,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故治疗作用主要应用于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中医医案——席汉综合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养血、补肾壮阳治疗席汉综合征病案:杨某,女,31岁。
初诊:1978年8月2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两年半前曾因产后大出血休克,住院一月余,遂现乳房萎缩、月经闭止、阴道干涩、性欲减退等症。
近两月来毛发脱落甚多。
诊查:北京某医院检查:子宫轻度萎缩,阴道分泌物少。
尿化验:17-羟类固醇15.6μmol/24h,17-酮类固醇21μmol/24h。
西医诊断为席汉综合征。
舌质淡胖,舌苔少脉象细,双尺脉无力。
辨证:气血双亏,肾气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补肾壮阳。
处方:当归9g 川芎3g 熟地黄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2g五味子10g 仙茅12g 仙灵脾15g 淮牛膝12g 白术12g 女贞子9g炙黄芪9g 沙苑子9g 山萸肉12g水煎服,10剂。
二诊:1978年9月2日。
服药后精神好转,食纳稍增,仍畏寒肢冷。
两足挛急,舌脉同前。
宗前法,于方中加党参10g、炙黄芪20g、肉苁蓉15g、制附子10g。
1水煎服,20剂。
三诊:1978年9月23日。
服上方药20剂后,恶寒、肢冷、脚挛症除。
月事已潮,然量甚少;毛发脱落之势已控,阴道稍润,欲心渐萌。
脉细尺弱。
上方去附子,继服10剂。
四诊:1978年10月22日。
患者来述,已无疲乏倦怠感,性欲正常,月经来潮,量可而淡,脱落之毛发处(头发、阴毛、腋毛)已有新茸萌出之状,且体重增加,精神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已上班工作。
复查尿17-羟类固醇19.6μmol/24h,17-酮类固醇35μmol/24h,妇科检查(-),符合临床治愈标准。
为巩固疗效,再以上方药加大五倍量,共研为粉,制蜜丸,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次。
半年后再度随访,患者康复如常人。
按语本例系由产后元气已虚,且大出血,致精血亏损。
产后阴分一伤,八脉自失其养。
冲为血海,连于胞宫,任督之脉又系养于胞宫,胞宫失于濡养则月事闭止不行。
中医医案学完整版本
❖ ④石膏善清头面、咽喉之热。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结合相关论著
❖ ⑤石膏药力常在上、中二焦,寒凉之性,不致下
浸滑泄。
❖ ⑥石膏宜生用,不可煅用(煅石膏只适于金疮),
煅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容易敛邪。
❖ ⑦石膏质甚重,少用无效,必用一两以上方可去
热。
❖ ⑧煎服法:将生石膏煎汤去滓,再入余药煎服。
❖ 这样的病案,如果不读东垣的脾胃内伤论,不了解脾胃气虚,
导致湿气下流,导致阴火上冲,导致内伤发热,那就很难了解 其中之真谛。
(2)结合与本案有关的论著读
结合相关论著
❖ 张锡纯医案中善用石膏:
❖ 善用石膏治疗温热、发疹、痄腮等病;
❖ 善用其调治杂病,如:用大量生石膏治毛印棠痰饮,治于某 外感喘促,治袁简斋疟疾,治郭玉堂脑漏(鼻渊),治王荷 轩痢疾,治刘锡五腹痛三年不愈,治马叟痔疮,治吕氏幼童 眼疾等。
第二讲 学习医案的视点
主要内容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 1.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 2.怎样读好各家医案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1. 必须读好医案类书
(1)什么是医案类书
❖ 医案类书是按“分类隶事”的原则,将各种书中的病案搜
集起来,按照病证、方剂、病因等名目,分门别类加以编排 而成的研究医案的书籍。
(2)几部好的医案类书
结合相关论著
❖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一文,将石膏的药效、 证治、用法讲得清晰明白,再参阅其他医家运用石膏之 案来读,则知张氏用石膏之功力,有如冰冻三尺,非一
日之寒。 ❖ 明代金师愚治斑疹,专以石膏清胃热; ❖ 清代徐灵胎用清润药加石膏治朱宗臣阳痿; ❖ 吴鞠通医案中有用石膏八两配方治何叟手足拘挛。
中医医案——水肿(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阳化气利水法治愈水肿六例病案一:熊某,女,30岁。
初诊:1963年3月16日。
主诉及病史:久患通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怯寒,口淡不思饮食,有时怔忡心悸而气上冲咽喉,夜寐不安。
诊查:脉稍弦而按之弱。
近因感冒,头项强痛。
治法:投以麻黄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三钱熟附子五钱炙甘草五钱干浮萍三钱仅服药1剂,小便即畅利,日行七八次,浮肿显著减退。
再进药1剂,浮肿消退十之七八,头项强痛亦除。
又进药4剂,浮肿基本消失,怔忡心悸大减,夜寐已安,胃纳亦开,脉已不弦,但仍怯寒。
守方加重炙甘草为一两,更加桂枝三钱,党参五钱,红枣一两。
又服药3剂,病乃基本痊愈。
最后仍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涂某,女,55岁。
初诊:1964年3月4日。
诊查:喘咳,通身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纳减,神疲。
治法:投以射干麻黄汤。
服药6剂,喘咳渐平,食增神旺,但浮肿依然。
二诊:改投麻黄附子汤。
处方:麻黄三钱熟附子三钱甘草三钱仅服药1剂,小便即畅利,浮肿迅速消退。
按语熊案症见浮肿尿少,伴怯寒,头痛项强,口淡不思饮食,脉稍弦而按之弱,显属阴水寒湿伤阳、表里同病之证,故采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麻黄附子汤加浮萍(亦为行皮肤之水以利尿消肿的良药)获得良效。
但从涂案来看,麻黄附子汤不加浮萍亦当有效。
又从熊案因怔忡心悸重用炙甘草(初用五钱,继用一两),并未妨碍消肿而且小便量大增来看,可见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单味甘草所含甘草次酸,有促进水、钠潴留而引起水肿的副作用,并不能代表甘草复方的功能。
有人认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麻黄附子汤,由于方中麻黄用量倍于甘草,利尿消肿作用占主导地位,所以有效;反之,如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就不一定有效,甚至有可能加重水肿。
这种认识也与熊案方中甘草用量倍于麻黄(先是加1倍,后是加2倍)而获得利尿消肿良效的实践经验不相符合。
当然不应因此而否定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但是,仍然值得临床医生警惕,即凡水肿病证,如果没有必须用甘草的确证,就应该严加禁止,以杜后患。
中医 医案
中医医案
医案1:
患者:李XX,女性,32岁。
主诉:月经不调。
病史:患者经常出现月经推迟、经量少、色淡、小腹胀痛等症状,且经常伴随腰酸乏力、神疲乏力、失眠等不适感。
中医诊断:肾气不足、气血不调。
治疗方案:补肾益气,调理气血。
处方:黄精30克,淮山30克,党参20克,当归10克,熟地20克,黄芪15克,川芎6克,益母草10克,陈皮6克,苍术10克,慈姑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煮后分2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2个月。
治疗结果:经过2个月的服药治疗,患者的月经恢复了正常,不再出现延迟和不适症状,同时腰酸乏力、神疲乏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医案2:
患者:张XX,男性,45岁。
主诉:失眠多梦。
病史:患者近半年来夜间难以入睡,常常持续数小时仍无法入眠,同时还伴随多梦、醒后体力疲惫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脾不足、痰湿内阻。
治疗方案:养心安神,祛痰止咳。
处方:夜交藤2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茯苓20克,
泽泻10克,木香6克,延胡索10克,青皮6克,白附子3克。
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煮后分2次服用,每晚服用1剂,连续服用1个月。
治疗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睡眠情况明显改善,能够快速入睡,并且多梦现象也明显减少。
同时醒后精力恢复良好,不再感觉疲惫。
中医医案——崩漏(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补心脾益肝肾法治愈崩漏病案:丛某,女,25岁,未婚。
初诊:1976年2月23日。
主诉及病史:末次月经1月28日来潮,5天净,量色正常;净后3天,阴道淋沥出血,量少色褐,至今17天未止。
主诉春节劳累失眠引起,余均正常。
诊查:舌苔中剥尖刺,脉象细弦。
辨证:病属劳伤心脾,冲任不固。
治法:治以补心脾,固冲任。
处方: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玉竹12g 阿胶珠12g 生白芍12g 麦冬9g 夜交藤12g 五倍子3g 侧柏炭12g 6剂二诊:3月4日。
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于2月26日得止,后又出血一天,现无不适。
舌苔薄腻、边尖刺,两边略有齿痕,脉象细弦。
治以补心益肾。
处方: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玉竹12g 地黄15g 生白芍12g 阿胶珠12g 生牡蛎15g 麦冬9g 侧柏叶12g 6剂三诊:4月5日。
阴道出血净后1周,月经于3月4日又来潮,5天净,量中等,色正常,下腹隐痛。
月经净后7天,阴道1又淋沥出血,9天始净,现小便频数,余均正常。
舌根黄腻、中剥边尖刺,脉象细弦。
仍从前法。
处方:党参12g 茯苓12g 山药12g 制香附6g 黄芩6g 地黄12g 白芍9g 阿胶珠12g 麦冬9g 覆盆子9g 6剂四诊:4月15日。
此次月经延期9天,于4月13日来潮,今日行经第3天,量中等,于4月5日感受外邪,至今未愈。
舌苔薄白、边尖刺,脉细微浮。
治当先祛风热,兼顾冲任。
处方:桑叶9g 薄荷3g 荆芥6g 生甘草6g 桔梗6g 杏仁12g 丹皮9g 橘皮6g 益母草12g 6剂按语此例属于漏证,病属劳伤心脾;心主血,脾统血,心脾受伤,失其主宰统摄之权,以致月经淋沥不止,故治法以补益心脾为主,兼固冲任。
继后症状,有下腹隐痛、小溲频数,此系血不养肝;肝不敛气,则下腹隐痛,肾虚则封藏不固,于是小溲频数;故治法以补心脾,益肝肾。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最新版】目录1.医案五则概述2.医案一:咳嗽病案3.医案二:胃痛病案4.医案三:糖尿病病案5.医案四:高血压病案6.医案五:失眠病案7.结语正文【医案五则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五则中医医案,包括咳嗽、胃痛、糖尿病、高血压和失眠五种病症。
通过对每个病案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中医对于疾病认识的独特视角。
【医案一:咳嗽病案】患者,男,45 岁。
主诉:咳嗽一月有余,痰多且稀。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为风寒咳嗽。
治疗方法为:采用辛温解表、宣肺止咳的中药方剂,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好转。
【医案二:胃痛病案】患者,女,38 岁。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饥饿时痛甚。
诊断为胃寒痛。
治疗方法为:采用温中散寒、和胃止痛的中药方剂,服药两周后症状消失。
【医案三:糖尿病病案】患者,男,52 岁。
主诉:口渴、多尿、乏力。
诊断为糖尿病。
治疗方法为:采用清热利湿、养阴润燥的中药方剂,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三个月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
【医案四:高血压病案】患者,女,49 岁。
主诉:头痛、眩晕、失眠。
诊断为高血压。
治疗方法为:采用平肝潜阳、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服药一个月后血压逐渐平稳。
【医案五:失眠病案】患者,女,35 岁。
主诉:失眠多梦,神疲乏力。
诊断为心脾两虚型失眠。
治疗方法为:采用养心安神、健脾和中的中药方剂,服药三周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结语】通过以上五则医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之处。
中医注重个体差异,强调辨证论治,运用天然草药进行治疗。
中医医案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医案学知识点总结中医医案学是中医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医案为基本内容,通过对医案的整理、总结和分析,揭示中医治疗规律和思维方式,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中医临床实践水平。
中医医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活教材”的作用,使中医理论得以落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以下是对中医医案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一、医案的特点1.临床真实性:医案实录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临床真实的,是医生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全面性:医案中详实记载了患者的病史资料、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取穴配伍等各方面内容,使人们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3.经验性:医案所呈现的治疗方法和效果主要来自医生的临床经验积累,是医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4.多样性:不同医生因地域、性别、年龄等差异,对同一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会有所不同,从而呈现了医案的多样性。
二、医案的分类1.按疾病分类:如内科医案、外科医案、妇产科医案等。
2.按病因病理分类:即故夕医案、外感医案、内伤医案等。
3.按病情和治法分类:如危重病例治疗医案、政府宣传医案等。
4.按医生特长分类:即擅长治疗某一疾病或都具有独到的医术风格。
三、医案的内容1.患者资料: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情况等。
2.主诉病史: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史和治疗经过。
3.体格检查: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局部体征等检查结果。
4.辨证施治:医生根据病情辨证施治及治疗过程的记录。
5.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情演变。
6.医生总结:医生对治疗效果及病情演变的思考总结。
四、医案的作用1.丰富中医理论:医案丰富了中医理论知识,增加了中医治疗的案例,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帮助临床实践: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中蕴含的丰富经验,对临床医生进行指导,提供了“活教材”。
3.传承医家经典:医案是中医医家治疗疾病的经验之谈,有助于医家经典的传承和发扬。
医案四则原文
医案四则原文一、医案:患者李某,男,45岁1. 患者病情简介:李某因长期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就诊。
自述咳嗽、气喘、夜间呼吸困难等症状逐渐加重。
2. 病因病机分析:根据患者症状,判断其病因为肺气虚、脾气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引起肺系疾病。
病机为痰瘀互结,肺失宣降。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为喘证(肺脾气虚、痰瘀互结)。
需与心衰、哮喘等疾病相鉴别。
4. 治疗方案与实施:治则: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桃仁、红花等。
针灸治疗:取肺俞、脾俞、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医嘱:注意保暖,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
二、医案:患者王某,女,38岁1. 患者病情简介:王某因反复口腔溃疡、口渴多饮就诊。
自述近来情绪烦躁,失眠多梦。
2.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情绪烦躁,失眠多梦,口渴多饮,判断其病因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病机为肝火扰心,心神不宁。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为口疮(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需与口腔炎、口腔溃疡等疾病相鉴别。
4. 治疗方案与实施:治则: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黄连、淡竹叶等。
针灸治疗:取神门、太溪、肝俞等穴位。
医嘱: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
三、医案:患者赵某,男,65岁1. 患者病情简介:赵某因反复胸闷、心悸就诊。
自述近来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2. 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年老体弱,头晕乏力,胸闷心悸,判断其病因为心气虚、心血瘀阻。
病机为心脉痹阻,气血不畅。
3.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为胸痹(心气虚,心血瘀阻)。
需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相鉴别。
4. 治疗方案与实施: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人参、黄芪、丹参、川芎、郁金等。
针灸治疗:取心俞、厥阴俞等穴位。
医嘱:保持良好心态,注意饮食起居规律,适当运动。
四、医案:患者刘某,女,52岁1. 患者病情简介:刘某因反复腹痛、腹泻就诊。
自述腹部隐痛,大便稀溏,时带粘液。
中医医案——心衰(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攻补兼施法治愈心衰病案:于某,女,45岁。
初诊:1982年4月15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1951年出现“风心病”。
1979年心慌气短加重,且下肢浮肿,不能参加工作,间断地服用地高辛、双氢克尿噻等。
1981年出现房颤,近日病情加重而入某医院治疗。
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心脏扩大、慢性心衰。
诊查:下肢浮肿,按之没指;喘息气促,不能行动;小便量少,每日量400ml左右;胸闷心悸,纳差腹胀。
舌胖暗,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辨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溢。
治法:益气健脾,温阳利水。
处方:黄芪24g 白术12g 茯苓30g 防己12g 车前子30g(布包)制附片3g6剂,水煎服。
二诊:1982年4月26日。
尿量略增,气短腹胀稍轻,余症如旧。
舌脉同前。
上方改黄芪30g,加人参10g、黑白丑各1.5g(黑白丑为末剂,日分2次冲服)。
6剂,水煎服。
1三诊:1982年5月3日。
水肿见消,喘亦减轻;尿量增加,日尿量增至800~1200ml,舌淡暗,脉沉细。
上方去黑白丑,继服药6剂,效可再服。
四诊:5月27日。
上方药连服24剂,水肿已退,喘亦止,能下地行走,尿量如常人,然仍有气短。
舌苔薄白,脉沉细。
病情好转,遂带方出院。
按语脾虚则水失运化,肾虚则失其温煦,水湿溢于肌肤则为肿,水湿上泛则为喘与悸。
故治当温补脾肾之阳,通利水湿。
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减,旨在补气利水。
但二诊之时,病势依然未减,小便仍旧难出,此虽属标,却当务之急,若其不去,余症难除,故急用黑白丑以逐水退肿,更加人参且增黄芪用量以防伤正。
三诊之时,尿量增,水湿降,则去黑白丑。
景岳云:“补泻之法,补亦治病,泻亦治病,但知其要也。
”本病乃痼疾正伤,标症却急,倘若失治则误全盘,故用泻邪补正之法,攻者宜暂,补者从长,先加峻药黑白丑攻逐水饮,水稍去即用补脾益气之品从长缓治以求复元。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16,李介鸣医案。
中医医案——腰椎间盘突出症(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腰痛病验案病案:冯某,男,40岁,教师,2013年7月21日。
主诉:腰痛伴有左下肢麻痛2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两周前腰椎间盘突出症,近一周因工作活动、久坐、久站后出现腰部疼痛伴有左下肢麻木,伴有前屈活动受限。
活动后则腰部疼痛加重,经休息后症状略缓解。
体格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椎前屈、左右侧屈活动疼痛。
L4-5棘突旁左右0.5cm处压痛(+),伴有双侧臀尾部疼痛,左小腿后外侧、足背区及小趾外缘皮肤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左侧:50°(+)、右侧:70°(-),加强试验:左侧(+),右侧(-),坐位摸趾屈颈试验阳性,指趾间距离20cm,左侧髂前上棘与脐部距离16cm,右侧髂前上棘与脐部距离18cm。
双膝腱反射正常,双跟腱反射减弱。
X线显示:腰部生理曲度存在,腰4、5椎间隙左宽右窄,腰椎骨质轻度增生。
CT显示:可见L4-5椎间盘突出,L5-S1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病辨证审机:久坐、久立致腰部劳损。
治法:活血通络,利小清肿董氏手法操作程序(1)松脊手法:棘旁点穴;牵引下棘突旁点穴;小斜搬。
(2)旋盆手法:臀中肌点穴;牵引下旋盆。
(3)调髋手法:髋内收内旋;髋外展外旋;双侧屈髋屈膝。
董氏手法治疗隔日一次,治疗7次为一疗程。
外用腰痛熥药治疗:腰痛熥药组成由川乌15克、细辛15克、猪苓15克、泽兰15克、三棱15克、杜仲15克、防风15克、伸筋草15克、狗脊15克、木瓜15克、独活15克、透骨草15克。
将上述药物直接装入自制的布袋中,药袋厚度不超过3cm,将药袋放锅内蒸开10分钟后取出,放置到40℃左右。
嘱患者仰卧位,将药袋放置于腰骶部,每次热敷半个小时,每日两次。
两周为一疗程。
董氏手法结合外用腰痛药治一个疗程后,疼痛减轻,症状明显缓解。
两个疗程临床治愈。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
医案五则原文及译文1. 医案一:“揭阳李氏骨瘤案”原文:有揭阳李氏,年六十余,困于骨瘤,大小如葱茎,悬挂于髋部,沉甚不可动,时作疼痛,牵引腰背,须臾不绝,益甚于前。
巨痛难当,疾曾求医,病难图治,牵引腰背,常卧不安,未能劳动。
吾往探病,背上有三个拳头的大小的硬块,有疫气之状,波涛似漫,旦夕侏儒点点,疼痛难忍,昼夜无寐。
案几数日,吾思此病乃肾所生,未敢轻用温补之品,从以清热凉血、疏利通络为始。
方曰:黄柏七两,芍药四两,丹皮三两,蒲公英三两,龙胆草一两,连翘二两,青皮二两,大青叶三本,葵花蜜五钱,生地五两。
用法:以上药切细,以清酒六升浸,三日后取药渣,静置十分钟,将药渣倒掉,取药液煮至一升即可。
李氏服药两剂后,瘤上渐松,痛既减,三旬愈。
吾至揭阳,李氏挽留,方驾离去。
译文:有一位姓李的老人,年龄超过六十岁,受困于一个骨瘤,大小如葱茎,悬挂在髋部,沉重,不可动弹,时常引起疼痛,拉伸腰背,情况越来越糟。
他遭受巨大的痛苦,曾寻求医治,但病情无法治愈。
他的腰背经常受到牵引,无法四肢活动,需要卧床休息。
我前去检查病情,背上有大小如三个拳头的硬块,似乎有传染疾病的特征,情况严峻,疼痛无法忍受,白天黑夜无法入睡。
经过一段时间检查,我认为这种病是由肾脏产生的,不敢轻易用温补之品,从清热凉血、疏利通络入手。
方剂如下:黄柏七两,芍药四两,丹皮三两,蒲公英三两,龙胆草一两,连翘二两,青皮二两,大青叶三本,葵花蜜五钱,生地五两。
用法如下:以上药品切割细碎,然后用清酒六升浸泡三天。
三天后,取出药籽,静置十分钟,倒掉药渣,取药液煮到一升即可。
李氏服用两剂该方剂后,瘤体逐渐变松,疼痛减轻,经过三十天康复。
我去到揭阳,李氏挽留我,但我仍然要离开。
2. 医案二:“朱门武氏中风案”原文:天顺六年(公元1647年)春,潮州五都府人,朱门武氏中风为病,口齿不清、半身不遂。
举家亦急,因患以求医。
余闻之,往省而问之,讯其病史,为半身瘫痪,口齿故善言少语。
中医医案——咳嗽(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肝郁气滞咳嗽病案:易某,女,30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咳嗽已月余,服中西药至今病仍未愈。
出示病历:中药已服过祛风、散寒、清热、润燥之剂;西药曾内服镇静止咳药。
诊查:症见咳嗽吐痰,早晚为甚。
气上逆则咳剧,时作寒热,头晕胁痛,胸闷不舒,疲乏少食。
口苦咽干,痰涎壅塞,咽喉间如物梗阻。
面色欠华,神情抑郁。
苔薄白,脉微弦。
辨证:证属病久情志不舒,七情郁结,气郁生痰,肺道不利而咳,肝亦病也。
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为治。
拟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味。
处方:柴胡9g 当归9g 白芍9g 茯苓9g 白术9g 薄荷9g 苏叶6g 厚朴9g 法半夏9g 金钱橘9g 川贝母6g 甘草3g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药后咳嗽气逆减,喉间如物梗感消失,饮食渐增,不作寒热。
续服上方药4剂,嘱煎剂服毕,用逍遥丸五两,早晚吞服以调理善后。
1按语本案为肝郁气郁滞致咳,病由内发,为不足之证。
咳久气虚,肺失清肃,金不制木,肝气上逆,故生痰致咳。
木郁则达之,气滞则利之,故以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并进。
二方功用,前者重在疏肝,后者重在理气,均非治咳之剂。
本案咳嗽为肝郁气滞,二方疏肝理气实为对证之方,故服之病愈。
凡治咳嗽,最要分清内外所因,及新病久病之异,若久而有郁,务要开郁。
若不详细辨证,因循前医治法而不别寻蹊径,以板法治活病,无怪乎医家病家均有咳嗽难医之叹也!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7,熊寥笙医案。
熊寥笙,名寂,字以行,1905年生。
四川省巴县人。
中医研究员。
弱冠之年,学医于同乡马祖培先生。
1930年到重庆行医,曾主编《国医月刊》,同汪精卫政权取消中医相对抗,积极宣传中医事业对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即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中医科工作,志在振兴中医。
后任重庆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先后创办该市第一、第二中医院。
中医医案——格林巴利综合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化湿热、益肾助阳法治疗痿证病案:高某,男,17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周前患肠炎,腹泻日两三次,不发热,胸闷周身不适,经治肠炎已愈。
入院前两天四肢瘫软无力且渐进性加重,四肢麻木酸痛,自觉胸部发憋,自汗频生,口渴喜凉水,但饮后恶心欲吐,尿少色黄,排尿困难。
于1973年8月10日入院。
诊查:神志清楚,心肺正常。
舌苔薄黄腻,脉濡滑数。
颅神经查无异常,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双上肢肌力3度,双下肢肌力2度,肌张力低,腱反射均低,有腓肠肌压痛,未查出肯定的深浅感觉障碍,未引出病理反射。
脑脊液检查:蛋白41.5mg%,糖>50mg%,白细胞2个/mm3。
西医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入院后第1周四肢软瘫又有加重,双上肢肌力下降至2度,双下肢肌力下降至1度,西医治疗给氢化考的松200mg/日,加15%氯化钾10ml静点12天,后改强的松20mg/日,服20天,后逐渐减量停药。
辨证:为湿热阻络,筋脉弛缓致痿。
治法:治用清化湿热活络,少加解毒之品。
1处方:薏仁30g 白术10g 茯苓12g 黄芪10g 赤芍15g 鸡血藤30g 桑枝30g 板蓝根12g 忍冬藤12g 六一散12g(布包)二诊:服药3剂后,胸闷憋气好转。
又服药6剂,黄腻苔已化净,口渴溲黄已除,惟四肢软瘫无明显进步,双下肢冷汗出,腰腿酸痛,脉滑而缓。
改拟益肾助阳,健脾化湿活络。
处方:桑寄生30g 川断15g 仙灵脾12g 熟地15g 桂枝15g苍术12g 苡仁30g 羌独活各10g 细辛3g 威灵仙15g本方加减连服药30多剂,四肢软瘫逐渐康复,于9月30日查双上肢肌力近5级,双下肢肌力4级,可以下地锻炼走路,遂出院。
按语湿热之邪,灌注筋脉关节,气血流行不畅,筋脉失养,筋骨不用,故见痿。
此患者一周前湿热中焦、升降失司、脾湿内困,故见胸闷、口渴、腹泻,湿热缠绵不除,弥漫经络,病情发展致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中医药大学 谷 松
第四讲 宋金元 名医医案选评
主要内容
钱乙医案 李杲医案 张从正医案 朱震亨医案
钱乙医案
钱乙(公元1032 1113年 1032- 字仲阳,宋代郓州东平人( 钱乙( 公元 1032- 1113 年 ) , 字仲阳, 宋代郓州东平人( 今 山东东平县人)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化的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 山东东平县人 ) ,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化的儿科医生 。 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传世。 钱乙首次将儿科疾患用五脏虚实寒热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钱乙首次将儿科疾患用五脏虚实寒热为纲加以分证归纳 , 每 儿科疾患 证分别五脏寒热补泻进行辨证论治,至今仍沿用于临床。 证分别五脏寒热补泻进行辨证论治,至今仍沿用于临床。 善于治疗小儿吐泻惊风, 泻青丸、泻黄散、 善于治疗小儿 吐泻惊风,泻青丸、 泻黄散、 泻白散等为其所 吐泻惊风 创之方。 创之方。 他的病案共有亲手治验儿科各证19则 全部载于《 他的病案共有亲手治验儿科各证19则, 全部载于 《 小儿药证 19 直决》之中。 直决》之中。 医案来源: 小儿药证直决》 医案来源:《小儿药证直决》
案二 肺热咳嗽案
钱乙医案
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 东都张氏孙九岁 , 病肺热。 他医以犀 、 珠 、 龙 、麝 、 生 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 牛黄治之 ,一月不愈 。其证嗽喘闷乱 , 饮水不止, 全不 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 能食。 钱氏用使君子圆、 益黄散。 张曰: 本有热, 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 又行温药 ?他医用凉药攻之 , 一月尚无效。 钱曰: 凉药 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 久则寒不能食 , 小儿虚不能食, 当补脾 , 候饮食如故, 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 即泻肺经 ,病必愈矣 。服补脾药二日 , 其子欲饮食, 钱 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 以泻白散泻其肺 , 遂愈。张曰 : 何以不虚? 钱曰: 先实 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李杲医案
李杲(公元1180——1251 1180——1251年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李杲(公元1180——1251年),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 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人。李氏是易水张元素的高足, 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市 李氏是易水张元素的高足,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 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为中医脾胃论的创始者, 补土派开山 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献,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 对论治内伤杂病有卓越的贡献,后人也称之为补土派开山,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治疗独具特色, 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治疗独具特色, 善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 善用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法调理各科疾病。对明清的 内科学影响很大,如薛立斋、汪石山、李中梓、张璐、 内科学影响很大,如薛立斋、汪石山、李中梓、张璐、胡慎 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柔等都是善于补脾的医家。 其医案散见于《兰室秘藏》 其医案散见于《兰室秘藏》及《脾胃论》二书中。 脾胃论》二书中。 医案来源:《兰室秘藏》 医案来源: 兰室秘藏》
钱乙医案
按:
此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肺家早有蕴热, 此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肺家早有蕴热,若投以清肺 泻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医以犀、 泻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病向愈。奈何先医以犀、 珠、龙、麝等凉镇香窜、重坠耗真之药,诛伐无辜,反 麝等凉镇香窜、重坠耗真之药, 诛伐无辜, 凉镇香窜 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 伤脾气。脾气一虚,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 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 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见,脾 胃气虚己成为病机的主要矛盾。钱氏先用使君子圆、 胃气虚己成为病机的主要矛盾。钱氏先用使君子圆、益 黄散补脾,是抓住重点的。候其脾气来复,饮食即进, 黄散补脾,是抓住重点的。候其脾气来复,饮食即进, 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 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
案一 潮热惊搐案
钱乙医案
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 皇都徐氏子,三岁,病潮热,每日西则发搐,身微热而目微斜,反露睛, 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与李医同治。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 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钱与李医同治。钱问李曰:病何搐也?李曰: 有风。何身热微温? 四肢所作。何目斜露睛? 搐则目斜。 有风。何身热微温?曰:四肢所作。何目斜露睛?曰:搐则目斜。何肢 冷厥必内热。 何喘? 搐之甚也。 何以治之? 冷?曰:冷厥必内热。曰:何喘?曰:搐之甚也。曰:何以治之?搐惊 圆鼻中灌之,必搐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 圆鼻中灌之,必搐止。钱又问曰:既谓风病,温壮搐引,目斜露睛,内 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钱曰:不然。 热肢冷,及搐甚而喘,并以何药治之?李曰:皆此药也。钱曰:不然。 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肺主多温且热者,为 搐者肝实也,故令搐;日西身微热者,肺潮用事。肺主多温且热者, 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肺虚;所以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胜也;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用益黄散、阿胶散,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治之, 用益黄散、阿胶散,得脾虚证退。后以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治之, 后九日平愈。 后九日平愈。
按:
钱乙医案
本案既非急惊,又非慢惊,而是虚实互见的抽搐病, 本案既非急惊,又非慢惊,而是虚实互见的抽搐病,潮热 抽搐,虽属实证,但热不甚重,且目微斜露睛, 抽搐,虽属实证,但热不甚重,且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 大便微黄等,脾肺两虚之象极为明显。 喘,大便微黄等,脾肺两虚之象极为明显。故钱氏断为肝 木有余,乘脾侮肺之证,用益黄散、阿胶散, 木有余,乘脾侮肺之证,用益黄散、阿胶散,先补脾肺之 再用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以泻木火之实, 虚;再用泻青丸、导赤散、凉惊圆,以泻木火之实,而收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此案论证用药,颇有理致可寻, 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之功。此案论证用药,颇有理致可寻, 是善于予人以规矩者。 是善于予人以规矩者。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麻木为风,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较之则有区别耳。 麻木为风 , 三尺之童 ,皆以为然 , 细较之则有区别耳 。 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久坐而起 , 亦有麻木 , 如绳缚之久 , 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 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非为风邪,乃气不行。 良久则自已 。 以此验之 , 非为风邪 , 乃气不行。 主治之当 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 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 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 动于中为麻木也 ,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 。 时痰嗽者 , 秋凉 在外在上而作也,当以温剂实其皮毛。身重脉缓者, 在外在上而作也 ,当以温剂实其皮毛 。 身重脉缓者 , 湿气 伏匿而作也。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与湿, 伏匿而作也 。 时见躁作 , 当升阳助气益血, 微泻阴火与湿, 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 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中仅得弦洪缓相合, 李正臣夫人病, 诊得六脉中仅得弦洪缓相合,按之 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 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证闭 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 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 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 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 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 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 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 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 便如常。 便如常。
案二 大头瘟案
李杲医案
遂用芩连各15g 苦寒泻心肺之火;元参6 连翘、板蓝根、 遂用芩连各 15g, 苦寒泻心肺之火 ; 元参 6 g, 连翘 、 板蓝根 、 15 马勃、鼠粘子各3 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0 马勃、鼠粘子各3g,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0.7g, 清痰利隔;甘草6 以缓之,桔梗0 以载之, 清痰利隔;甘草6g以缓之,桔梗0.3g以载之,则诸药浮而不 升麻0 升气于右,柴胡0 升气于左。 沉;升麻0.7g,升气于右,柴胡0.5g,升气于左。清阳升于 高巅, 则浊邪不能复居其位。 经曰: 邪之所凑, 高巅 , 则浊邪不能复居其位 。 经曰 :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 用人参6 以补虚,再佐陈皮6 以利其壅滞之气, 虚。”用人参6g以补虚,再佐陈皮6g以利其壅滞之气,名普 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硬者,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 济消毒饮子。若大便硬者,加大黄,共为细末,半用汤调, 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 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且施其方,全活甚众。
李杲医案
案一 麻木案
补气升阳和中汤:生甘草(去肾热)酒黄柏(泻火除湿) 补气升阳和中汤:生甘草(去肾热)酒黄柏(泻火除湿) 茯苓(除湿导火)泽泻(除湿导火)升麻(升阳助经) 茯苓(除湿导火)泽泻(除湿导火)升麻(升阳助经)柴 胡以上各3 苍术(除湿补中)草豆蔻仁(益阳除外寒) 胡以上各3g,苍术(除湿补中)草豆蔻仁(益阳除外寒) 以上各4 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6 白芍药、 以上各4.5g,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6g,白芍药、人 参以上各9 佛耳草、炙甘草以上各12 12g 黄芪6 呚咀, 参以上各 9 g , 佛耳草 、 炙甘草以上各 12 g , 黄芪 6 g 。 呚咀 , 每服15g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之。 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远服之。 15
李杲医案
案二 大头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