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干预措施研究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干预措施研究刘霞,张巧利,吕安康①(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内科,重庆400000) 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和干预效果㊂方法筛选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入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定,总结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对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实施临床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心理障碍评分变化情况㊂结果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心理障碍者200例,发病率40.00%,女性发病率62.50%,显著高于男性37.50%,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65岁患者发病率最高,50岁~64岁次之,<50岁最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本科及以上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高中及以下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干预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㊂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年龄越大㊁受教育水平越低发生率越高,给予其临床干预有助于解除心理障碍,改善睡眠质量㊂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心理障碍; 发病情况;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48(2020)05-0080-03作者简介:刘霞(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㊂从事心力衰竭的诊治及规范管理㊂①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科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病症类型〔1〕㊂‘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2〕指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㊂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且此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㊁致残率高㊁致死率高㊁再住院率高等特点,在死亡以及经济负担双重影响之下诱发心理障碍而形成 双心疾病”〔3-4〕㊂ 双心疾病”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包括:推迟和降低完全康复的几率;患者预后不良㊁社会功能衰退;提高抑郁以及自杀风险;阻碍心理和社会发育;丧失家庭以及社会支持;中断就业;存在反社会性㊁攻击性㊁对立违抗性行为;出院后多次再住院;丧失自尊和自信〔5-7〕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在甄别并对症治疗各种 危及生命”的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外亦需要早期发现并干预 危险”的心理状态〔8〕㊂然而,由于 双心疾病”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知识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和薄弱之处,所以围绕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展开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次研究围绕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干预措施展开深入分析,内容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筛选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入的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259例㊁女241例;年龄44岁~74岁,平均年龄(59.50±1.50)岁;病症类型:心律失常150例㊁冠心病174例㊁高血压117例㊁风心病59例;病程时间2.5年~10年,平均病程时间(6.25±1.05)年;合并症:高血脂134例㊁糖尿病111例;吸烟史:有234例㊁无266例;酗酒史:有167例㊁无333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Ⅱ级89例㊁Ⅲ级359例㊁Ⅳ级52例㊂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心血管疾病者;(2)认知功能良好,无认严重精神障碍者;(3)6个月内未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者;(4)未合并恶性肿瘤㊁感染性疾病或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者㊂排除标准:(1)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者;(2)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或)家属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㊂1.2 方法 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收入院后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测定,单号项目及双号项目得分>7分为存在焦虑㊁抑郁㊂收集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㊂ 双心疾病”的临床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 双心疾病”护理原则㊂①顺势:顺着患者的话以及想法来应对及处理,尽量不纠正他或与其产生争执㊂②转移注意力:运用患者感兴趣的事情来转移其对某些事情㊁想法或者是观点的执着㊂③转弯:当一种干预措施不起作用时转换另一种方式㊂(2)临床干预㊂①注意语言交流㊂避免给出抑郁症㊁焦虑症诊断,而是给予抑郁状态㊁焦虑状态的诊断,以缓解患者负性心理状态㊂交流期间对患者病情表示理解,对患者病痛表示同情,耐心倾听和接受患者对疾病的描述,促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㊂②提高社会支持㊂组织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患者的日常照护工作中,通过志愿者的陪伴来消除患者存在的孤寂感,打破患者故步自封状态㊂同时组织病情较轻的患者承担志愿者角色,在平时辅助医护人员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忙调试电视机㊁做CT 检查时帮忙推轮椅等措施,利用病友间的无缝隙交流给重症患者们带来信心㊂③用药指导㊂敦促患者按时㊁按剂量用药,包括原发病治疗用药㊁抗焦虑药物㊁抗抑郁药物等,围绕所用药物予以详细讲解,预见性告知可能会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及相应处理措施,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存在的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惧,当出现漏服情形时根据距离下次服药时间长短决定是否补服,即:漏服时间距离下次用药时间<1/2者足量补服,超过该时间段则不予补服,下次足量用药〔10〕㊂④对症护理㊂高热者体温不超过39℃时叮嘱其大量饮水,采用温水擦浴㊁腋下㊁腹股沟㊁头部等部位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降温处理㊂体温超过39℃时采取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物处理㊂出现呼吸困难时予以低流量吸氧,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2L,吸入湿度80%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叩背排痰,如有必要实施雾化吸入,解除患者病情发作时存在的濒死感㊂⑤中医特色护理㊂(1)饮食调护: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理气解郁功效的食物,如㊁金橘㊁柚子㊁黄花菜㊁菊花㊁大麦等,避免摄入收敛酸涩的食物,如柠檬㊁南瓜㊁泡菜等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添加食疗方,如行气解郁的三花茶;疏肝解郁的黄花菜瘦肉汤等㊂(2)情志调摄㊂敦促患者与其他人相处,心境低落时及时向其他病友或者是护理人员倾诉㊂平时于病房内播放节奏欢快㊁旋律优美的音乐曲目,看适宜的喜剧㊁励志剧㊁轻松愉快的相声㊂(3)穴位保健㊂选取合谷穴㊁太冲穴,以指揉的方法按摩以上穴位,每个穴位2min~ 3min,每天1次~2次㊂⑥组织群体性娱乐活动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组织其参加 发泄式”锻炼,如慢跑㊁太极拳等,也可参与下棋㊁打牌等娱乐活动,分散其注意力,每周3次~5次㊂⑦睡眠干预㊂于病房周围醒目区域张贴警示标识,提醒来往人员注意保持安静,为患者营造一个静谧的病房环境〔12〕㊂缺乏安全感的患者由临床干预小组成员陪护左右并轻拍患者,助其入眠㊂1.3 观察指标 取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㊁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为观察指标,其中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包括总体发病率㊁不同性别㊁不同年龄㊁不同受教育程度发病率;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焦虑程度㊁抑郁程度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15〕测定,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为0分~21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6〕测定,总分0分~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㊂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等级资料以Z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情况 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心理障碍者200例,发病率40.00%,女性发病率62.50%(125/200),显著高于男性37.50%(75/200),存在统计学差异(χ2= 12.500,P<0.05)㊂>65岁患者发病率52.00% (104/200),50岁~64岁患者发病率30.00% (60/200),<50岁患者发病率18.00%(36/200),三者发病率相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0.004,P< 0.05)㊂本科及以上患者发病率27.00%(54/200),显著低于高中及以下患者73%(146/200),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2.320,P<0.05)㊂2.2 干预前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计量指标对比 干预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㊂表1 干预前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计量指标对比(⎺x±s,分)时间段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干预前(n=200)16.00±1.0015.00±1.0017.25±1.25干预后(n=200)8.50±1.508.00±1.0010.00±1.00 t58.83570.00064.050P0.0000.0000.0003 讨论 本次研究中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合并心理障碍者200例,发病率40.00%㊂苏丹丹等〔17〕在对128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调查后证实, 双心疾病”发病率为20.60%,与本次研究结果相吻合㊂由此结果提示, 双心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公共卫生问题㊂在不同性别发病率比较上,女性发病率62.50%,显著高于男性37.50%,>65岁患者发病率最高,50岁~64岁次之,<50岁最低,表明心血管内科患者合并心理障碍的几率高,且性别㊁年龄对其发病具有重要影响关系㊂原因在于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心思更为细腻,受到疾病及外界刺激时心理状态更容易发生波动〔18-20〕㊂然而,除了以上因素外,本次研究进一步指出,本科及以上患者发病率显著低于高中及以下患者,表明受教育程度与 双心疾病”的发生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成为全文创新点之一,缘由在于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其对心理障碍的认知水平越高,对抗负性心理状态的能力也就越高㊂双心疾病”患者存在的负性心理以焦虑㊁抑郁常见,并且此种负性心理状态直接削弱其睡眠质量,所以采取的临床干预措施亦需要围绕以上内容开展㊂在 双心疾病”干预效果方面,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焦虑评分㊁抑郁评分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表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干预措施行之有效,而临床干预举措亦属于创新点㊂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年龄越大㊁受教育水平越低发生率越高,给予其临床干预有助于解除心理障碍,改善睡眠质量㊂参考文献:〔1〕 王鹏,徐铎源.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3):36.〔2〕 胡盛寿,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3):209.〔3〕 刘梅颜.双心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发心脏损伤〔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1):857.〔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659.〔5〕 余国龙,邓云龙.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750.〔6〕 寇威,王景春,王晓雪,等.临床药师参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1):4.〔7〕 王春,白严峰.一例中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交感风暴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2):193.〔8〕 黄秀钦.心理护理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心理障碍及病情改善的作用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1):79.〔9〕 朱宁.双心医学病例解析 重视双心医学的双向相关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2.〔10〕 BLACKBURN R,OSBORN D,WALTERS K,et al.Sta⁃tin prescribing for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st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Cohort studyin UK primary care〔J〕.Schizophr Res,2018,19(2):219.〔11〕 马文林.GICR-IACPR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康复最佳心理实践意见书精要〔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51.〔12〕 韩雷.双心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㊁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77.〔13〕 TOUKHSATI SR,JOVANOVIC A,DEHGHANI S,et al.Low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EurJ Cardiovasc Nurs,2017,16(1):64.〔14〕 王玲,黄碧霞.睡眠障碍与心血管不良代谢有关联 2016年AHA睡眠时间和质量对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健康影响的科学声明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z2):135.〔15〕 王银芝.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9):99.〔16〕 李玉东.双心护理联合放松训练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应激㊁睡眠质量和意外事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102.〔17〕 苏丹丹,程小军.我院心血管内科不同人群双心疾病发病率调查〔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0):115.〔18〕 胡大一.让"双心医学"服务模式落地 充分重视精神心理问题的医生教育和科普〔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50.〔19〕 陶贵周,张川海.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评估及干预措施〔J〕.医学与哲学,2017,38(6):16.〔20〕 郜琳,王倩,刘永政.抑郁对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情转归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8,42(9):1071.(收稿日期:2019-11-10;修回日期:2020-01-30)。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522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制定护理方案。
2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护理疾病的治愈虽然有赖于正确的治疗,但是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效果.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其耐受力,减轻痛苦。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护士应当给予必要的解释和一些卫生知识的宣教。
对患者要亲切和蔼,具有同情心。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有问必答,绝不能冷若冰霜.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帮助患者提高疼痛的阈值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保持环境的安静与舒适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当安置在比较安静的单人房间。
保持环境的安静和清洁,以利于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在卧床4~6周内谢绝探视。
治疗处置时间要集中,尽量少打扰患者的休息和睡眠。
2.3尽量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检查、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由治疗护理带来的疼痛刺激。
2.4加强护患的密切配合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家属一旦知道亲人的病情,会表现出焦虑不安,这种情绪会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病情加重。
要向家属交待病情,对家属和陪护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争得家属的配合.因为家属对患者亲近、最了解,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会更加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5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疾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患者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以防病情加重。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我们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和熟练的技术操作外,还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早日康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主要症状。
除了生物学和生活方式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被认为与冠心病有密切关联。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1. 压力与冠心病:压力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因素,它对心血管健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压力可能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包括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这些行为习惯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压力还会导致心脏病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和心脏负荷增加等,进一步加速冠心病的发展。
2. 忧虑、焦虑与冠心病:忧虑和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们也与冠心病有关。
研究表明,焦虑等心理状况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焦虑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血压升高,加速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焦虑还可能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吸烟、饮酒过量等,进一步加剧冠心病的风险。
3. 抑郁与冠心病: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它同样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抑郁与冠心病患病率、死亡率有显著正相关。
抑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炎症反应增加、心脏功能异常等生理变化,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抑郁还影响患者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锻炼等,进一步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
4. 社会支持与冠心病: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网络的情感、信息和物质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对心脏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适度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降低冠心病风险。
研究表明,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患上冠心病。
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和冠心病的关系可能受到性别的影响,女性对社会支持的依赖更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不可忽视。
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以及缺乏社会支持都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为了预防冠心病,除了注意生物学和生活方式因素外,也需要关注社会心理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管理压力、控制焦虑和抑郁,同时寻求社会支持,以保持心血管健康。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对心血管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但是人们通过有效的应对心理因素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注心理因素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集中在深入探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心理因素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以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理压力、焦虑、抑郁、作用机制、预防、重要性、治疗、研究方向、挑战。
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对心血管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都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不健康,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和血管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焦虑状态下人体释放的压力激素会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脏病发作。
而抑郁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抑郁状态下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了解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时应对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2. 正文2.1 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心理健康和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两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并探讨这一关系对健康管理和预防的启示。
1.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脑血管疾病是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在内的一类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
这些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方面的一个良好状态,它涉及到个体的情绪、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功能等。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压力等,可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导致炎症反应的激活,增加血压和血液凝结,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其次,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本身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
2. 心理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的调节机制研究者们通过对心理健康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调节机制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一方面,心理健康通过影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来调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例如,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戒烟和健康饮食等行为,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调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例如,压力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释放,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心理健康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的启示心理健康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通过心理干预,个体可以学会应对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医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经常会导致严重的身体疾病,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许多人认为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只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不仅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还可能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其中,焦虑和抑郁是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
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无欲、自卑和沮丧等情况,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此外,心理压力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的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内分泌功能紊乱,降低心脏收缩的强度和频率,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理因素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无法忽略,因此,改善心理因素将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1.心理疏导:可以通过咨询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
2.锻炼身体:可以通过运动方式来缓解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并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3.改善饮食:科学的饮食结构对心血管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减少饮酒、戒烟等都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4.积极面对问题:遇到困难和压力不要抱怨和消沉,应该积极面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结论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研究。
抑郁、焦虑、心理压力等情绪状态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改善心理因素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心理疏导、锻炼身体、改善饮食、积极面对问题等途径,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行为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第9卷 第24期43此外,气管软化、气管食管瘘、纤毛运动障碍等疾病均可能引起小儿慢性咳嗽,若新生儿出现呼吸道阻塞及慢性咳嗽征象应排除原发性气管软化。
部分伴有肾性高血压患儿应用ACEI进行治疗后可诱发咳嗽,对药物敏感性较高者用药数天后即可出现,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干咳,夜间加重,但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及表现。
1.5 心理性咳嗽、环境污染小儿心理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干咳、咳嗽声音响亮,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情况下患儿咳嗽症状仍持续;患儿注意力集中时咳嗽症状明显加重,睡眠状态下消失,给予止咳药治疗无效,该病发生率较低,排除各项器质性病变者可确诊此病。
与此同时,儿童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状况下可诱发非特异性呼吸道反应,其中以咳嗽为主要症状[6],长期大量接触可吸入颗粒及污染物空气,小儿慢性咳嗽发病率可增加3倍。
因此,首要问题是做好环境保护,帮助小儿脱离污染环境,杜绝一切可能诱发小儿慢性咳嗽的不良因素。
2 小儿慢性咳嗽主要病因咳嗽属于小儿多发呼吸系统症状,其发作可受呼吸道炎症、机械物理刺激、异物等因素影响,同时也是机体保护性反射动作,可将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排出体外,防止分泌物积聚在支气管内[7]。
若咳嗽发作频繁或过于严重,影响小儿正常生活及学习,则失去其原有的保护意义。
一般情况下,支气管感染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纤毛不动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生殖系统、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纤毛运动停止所导致,部分患儿同时伴有内脏逆位,纤毛清除功能发生障碍,造成分泌物及细菌潴留在患儿呼吸道内,极易导致反复性感染。
(2)免疫缺陷:若小儿出现生长发育缓慢、淋巴结肿大、反复鼻窦感染、鹅口疮等征象时应考虑免疫缺陷。
(3)囊性纤维化病:婴幼儿时期出现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喘息等症状。
此外,肺炎支原体感染也是引发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可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呼吸道感染、咳嗽、鼻咽炎等形式,且与其他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原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
欲改变 、 注意力障碍 、 易激惹 、 精力减退等。 1 .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M— 诊断标准: .2 2 A A 出现不能控制 的抑郁 心境 、 无价值感 、 恶感 、 罪 自杀观念 、 睡眠障碍 、 食欲改变 、 注意力 障碍 、 易激惹 、 精力减退等。 1 . 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调查结果 。 .3 2 急性冠状 动脉综合征发患 者数4 , 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 衰竭发患者数4 例 , 3 心肌梗死发患者数
疾 病 ,随着 病 情 的 发 展会 出现 多脏 器 功 能受 损 及 各 种并 发症 , 不
1 . 随机将 12 .5 2 2 名患者分成2 ,观察组6例进行心理护理和常 组 2 规护理, 对照组6例采用常规护理。 O
1 心理 护 理 . 3
良的心理会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 。 因此 , 护士应使患者保持乐
1 . 心血管疾病伴发焦虑 调查 结果 。 .4 2 高血压伴发焦虑者2 例 ,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伴发者2 例 , 5 心肌梗死伴发者3 , 例 急性冠状动脉
综 合 征伴 发 者 6 。 例
说服劝告 、 鼓励和支持 、 稳定情绪 , 让患者从 痛苦 中解脱 出来 , 要 避免更大的心理 紧张及精神刺激。 由于心血管疾病为慢性终身性
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 心理护理 , 对照组只是 常规住 院护理。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 于对照组( < .1 , P0 )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心理 护理提 高 了患者疾病好转率。结论 对心血 管疾病 伴发 心理障碍 患者 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 , 是一项很必要
收 稿 日期 :0 10 — 5 2 1- 8 0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精神障碍的对策探析
心血管疾病伴发心理精神障碍的对策探析作者:谌利民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根据本文选取资料综合分析心血管患者存在的心理精神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接收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110例患者都伴随有恐惧或抑郁等精神障碍。
我院对这些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之外还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护理和治疗。
结果患者经过详细的心理治疗之后,心理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只有3例患者由于病情比较严重转院治疗。
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医疗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精神障碍;综合治疗现代的人们每天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们的身体素质低下。
心血管疾病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凶手。
而且由于患者无法实现大脑的充足供血和供氧,很多患者伴随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不仅要针对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行及时治疗还要具体分析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并对患者进项细致的心理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间接收的11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者全部伴有心理疾病,其中男性患者有60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47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89岁;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有20例,大专以下但是在小学以上的有70例,其余的20例患者属于小学或者小学以下的学历;患者中有33例属于心绞痛,25例患者属于心肌梗死,12例患者属于心律失常,20例患者属于心脏瓣膜病,20例患者有高血压疾病;有32例患者有吸烟史,15例患者有饮酒患者,全部为男性患者。
这些患者有20例患者伴随抑郁症,50例患者伴随有恐惧,40例患者伴随有抑郁症和恐惧症。
1.2方法1.2.1临床诊断患者入院之后,我院先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心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治疗技巧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失眠、早醒, 或睡眠过多 食欲不振, 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明显减退 反复出现想死念头, 自杀
( DSM IV, 1994)
Hale Waihona Puke 慢性焦虑(精神性焦虑)表现
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1. 患者长期感到焦虑和不安。 2. 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 3. 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极不沉稳; 4. 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极易朝坏处 着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可能坐卧不宁,担心出现 飞来横祸。 5.患者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并非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 威胁,纯粹是一种连他自己也难以理喻的主观忧虑。
临床诊疗中注意问题
(2)解释病情。
首先承认患者的感觉是真实的,向其解释病情,消 除或减轻患者对心脏病的顾虑,并告诉其引起目前 多种不适的主要原因,即是一种称为“焦虑障碍或 抑郁障碍”的病,这种病主要是由脑内神经递质5HT、去甲肾上腺素紊乱引起。对抑郁患者还要向患 者家属交待病情,预防自杀。
(3)告诉患者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避免患者随便停药。
(4)对病情严重的焦虑抑郁患者建议到精神心理专科或 专科医院诊治
心血管疾病伴发情绪障碍的治疗
❖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物 抗抑郁药物 改善睡眠药物
❖ 辅助心理治疗 (解释、支持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技巧
❖ 对于各种心血管症状方面的主诉,应从生物—— 心理——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分析,如能 对心血管症状的发生因素了解得比较明确,则对患 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比较有把握。
❖ 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主要涉及大脑和自主神经系 统支配的情绪和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出汗、 括约肌等功能的控制,因此治疗必须采取心身同治 ,尤其要接触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常见心理障碍诊疗体会
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常见心理障碍诊疗体会摘要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就诊于心内科,笔者对“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躯体形式障碍及癔症”这四种心内科常见心理疾患的临床诊疗体会进行报告。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症状广泛性焦虑躯体形式障碍癔症广泛性焦虑此类患者多以“心慌、胸闷、气短”为主诉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临床表现为长期的心悸、心慌、出汗、胸闷、胸背和肩部肌肉酸痛、呼吸急促、口干、便秘、腹泻、尿频、皮肤潮红及苍白,及不易缓解的紧张和不安,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极易朝坏处想;休息时也坐卧不宁,严重时可出现肢体发抖、全身肉跳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等。
过度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物质释放过多,进而引发一系列以心血管系统躯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
在心内科反复就诊,常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心肌炎、更年期综合征。
检查发现:心率偏快(90~130次/分,部分伴发房早或心电图st-t改变),血压正常或轻中度增高(以舒张压增高为主,并且波动大,治疗反应脆性大),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焦虑总分14~38分。
惊恐发作患者经常急诊入院,心电图检查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160次/分,有时伴有st-t改变,血压增高,因此经常入住心血管内科。
发作时间一般为5~20分钟,很少持续1小时以上,急发急止,反复发作,发作间期正常。
且可自述发作时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仿佛窒息将至、疯狂将至、死亡将至。
患者宛如濒临末日,惊恐万状,且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胸痛、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严重时有窒息感;头痛、头昏、晕厥和感觉异常,也可有出汗、腹痛、全身发抖或全身瘫软等症状。
发作过后仍心有余悸,焦虑的情绪体验不再突出,代之以虚弱无力。
惊恐障碍患者直接就诊于精神心理科的并不多见,往往按冠心病、高血压、嗜铬细胞瘤住心内科,因得不到正确治疗而丧失工作能力。
舍曲林用于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 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差,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老年人 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也较差,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机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不 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同时,医生也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 况,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分别进行评分, 对比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变化及心功能指标改
善情况。
治疗效果评价结果
心理障碍症状改善情况
经过8周的治疗,患者的HAMD和HAMA 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
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经过8周的治疗,患者的LVEF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舍曲林还可用于治疗焦虑症、惊恐发作等焦虑症状,以及 用于预防自杀和自残行为。
舍曲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舍曲林的副作用包括口干、便秘、头痛、恶心、失眠 等,其中口干和便秘较为常见。
舍曲林与一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如与华法林、氟卡 尼等抗凝药物合用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舍曲林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在使用 时应谨慎,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病理生理
心脑血管疾病可导致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等,而心理障碍则可引 起血压波动、心率增快等,两者 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
心血管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摘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心血管患者,单纯依赖相应手段治疗心血管疾病很难得到好的效果,这需要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准确识别,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及时的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问题。
使患者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
1心血管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1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心血管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患者常常会感觉自己的病情很严重,认为医生和家人没有对自己说出自己实际病情。
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联想到自己身上,生套病症,并进行无故的恶性联想,最后导致精神恍惚、身体疲倦,使病情不断加剧。
1.2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会导致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严重的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管收缩压上升,形成血栓,加重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轻微的则会出现过度担心、紧张、出汗、失眠、胸痛、气短等现象。
1.3绝望心理。
患者常常会因病情的加重和病情没有得到快速好转的原因而产生绝望心理。
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了,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别人,不愿与人交流。
严重的还会出现轻生行为。
1.4自责心理。
一些经济低下、心胸狭窄或性格孤僻的患者,会觉得自己的病花了很多钱,给家里带来了经济负担,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而产生自责心理。
1.5抑郁心理。
患者因为长时间呆在医院治疗,心情长时间处于低落的状态,最后导致了抑郁障碍。
常表现为精力减退,对身边的事物缺乏兴趣,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
2心理问题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心理问题是医护人员在护理病人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对于心血管患者的血管疾病的恢复有重大的影响。
心理问题,不仅会给患者自己、家属带来一些问题,还会给医生的医疗过程带来问题。
最终,会导致患者的防御能力低下,病情不断加重。
尤其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紧张的信息会刺激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3护理心血管患者心理问题的措施3.1护理人员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体会
在 心血管疾病的常 规治疗基础上 ,伴 有焦 虑或抑郁 的患者同时应
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选用苯二氮革类如阿普唑仑、舒
乐西泮 、氯硝 西泮等。抗抑郁药物选用S R类 :帕罗西汀、氟西汀 、 SI
舍 曲林等 。使 用此类药物必须注意 , 量应从少至多缓慢 加量 ,避免 剂
施,有效减轻了危重患者其孤独感。第四, 对于明显存在有焦虑抑郁
的一些患者 ,进行针对性 的干预与药物治疗 的同时 ,邀请专职 的心理 咨询师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 4结 论 心血 管疾病 多 发生在 老龄 人群 中,但最 近几 年的研 究 显示 ,心
神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理解,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 积极配合 治疗 和护理 。患者 出院后 ,应取得家属 的协助 ,提 高家属 的 以区分。明确患者的心理障碍并及时给予治疗 ,对提 高心血管疾病
的治疗 效果和 预 防 复发很 重要 。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心理障碍 ;临床治疗;体会
中图分 类号 :R4 7 94 5 :R4 .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选择我 院20 年 1月至2 1年 1j期间 15 08 0 0 0 2q 0 例心血 管疾病病例 ,
其 中冠心病患者3例 ,高血压患者4例 ,冠心病并高血压患者2 例 , 8 7 0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7- 14 (0 1 3 05 - 2 6 1 89 2 1 )3- 1 2 0 度 的心理 障碍 。 32心血管 疾病患者心理 障碍其诊 断的方法主要包 括 问卷与诊 断性面 . 谈 以及通过精 神科 医师进 行诊断等 ,往往局 限在 精神科 的诊断【。而 3 ] 对 于非精神科 的医护人员来说 ,应 用问卷法 ,其操作 简单并且易于掌 握 和实施 ,同时重复性较强 , 别在H mio焦 虑量表 ( A 特 a ln t H MA)、 抑郁量表 ( A H MD)的测试 中,特异性较好 ,同时也 能够迅速准确 的 为医师提供 信息 以进行动态观察” 】 。 3 . 文献报道 ,患者 心血管疾病 与焦虑 抑郁情 况 ,可能存 在有 关 3据 J 联的病生机制 ,患者神经与生化 以及内分泌等临 床指 标的改变 ,都 能 够导致其心肌 缺血的加重与心 电异 常的发生 。与 此同时 ,患者心理 因 素与 身体 因素也 会引 发焦 虑反应 ,能够 导致 血压 的升 高与心 率的 增 快 ,以及应激 能力的增强等 。如果 患者不能够适 应机 体的这种调 节反 应 ,便会导致 其正常情 况下 的应激 反应发展为疾 病状 态 ,从而 产生慢 性的广泛性焦 虑与惊恐 障碍 ,而在 治疗上想要 改变患者这种应激 的反 应与疾病状态 ,并非单凭某种 药物进行治疗或者 某种诊治手段就 能有 效缓解 ,还必 须进行综合性 的治疗 ,而心理干预 与药物治疗相结 合就 显得尤为重要 。 3 . 4对本 组患者进 行综合性 的心理 干预后 ,患者焦虑抑 郁的症状均 能 够得到有效 缓解 ,分析原 因如 下 :第一 ,针对 躯体性疾病积极 进行治 疗 。第二 ,对 心理障碍特别对 症状 比较严重 的一些女性患者 给予积极 的心理干预措 施 ,同时进行 抗抑郁的药物 治疗 。第三 ,患者 家属能够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例 1男 ,7岁 , : 2 具有典 型的 A型性 格 , 急躁 , 冲动 , 好 一
次与人发生激烈的争 执 , 怒之 际突发剧 烈胸痛 , 电图和 愤 心
血清酶谱均证实患前壁急性心肌梗 死 , 冠脉造影 并未发现斑 块破裂和冠脉阻塞性 病变 。这是 由情绪激 动 , 引起严 重的冠
吕 兰淑
( 延吉市医院循环 内科 , 吉林 延吉 13 0 ) 3 0 0
【 关键词】 心 理应激; 心血管疾病; 理危险 心 因素
di1 .99 i n 17 —0 6 .00 1 .0 o:0 3 6  ̄. s.6 2 3 9 2 1 .0 19 s
中图分类号 : R13 9
文献标识码 : B
安, 紧张焦虑 , 突发剧烈 的胸 前区疼痛 , 检查 的结 果证实患 了 广泛性 前壁心肌 梗死 , 经过抢救 后脱 险。从此 以后 , 这位前
降低 1 %。⑤减少夜 生活 , 9 早睡早 起 , 保证睡 眠时 间 6~8 h ( 各年龄需求 不同) 。⑥开朗乐观 , 知足 常乐 , 自己的爱好 , 有 淡泊名利 , 忘记 既往 的怨恨 和烦恼 。⑦下班或 双休 日应选择
指出 ,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发展与心理社会 因素密切相关 , 过 分紧张焦虑、 重度抑郁 、 A型性格 、 社会孤立 、 吸烟 、 酗酒 和持
说: 情绪的抑郁 、 焦虑或 慢性应 激使下 丘脑 一垂体 一肾上腺
轴和交感神经系统 功能亢进 , 机体交 感活性 增加 , 使 自主神
经功 能障碍 , 心率变 异性消失 、 压力 反射功 能异常等 。②血
文章编号 : 17 —0 6 ( 00 1 —13 6 2 39 2 1) 0 32—0 2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提出 的心 身 ( � � 1 81 8 年德 国精神 病学 家 H ) 强调 心理 因素在 疾病 发病过 程中 的 出版心身领域 20 世 纪 7 0 年代 在健康与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 的
提出生物- 心理- 社会 模式, 整合疾患 与精神 心
生 , 发展 , 转归和防 治与心 理因素 相关密 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 � C J C D , D 2 0 0 8, V 1 4 , N � ��� �
6
� � 综 述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障碍流行病学研究
区丽明 1� 耿庆山2 Nhomakorabea�1 广 东 省人 民 医 院 康 复 医学 科 � 广 州 5 10080 �
2
广东省卫生厅� 广州
5 100 00 �
提要 � 心血 管疾 病伴发 的心 理障 碍严重 影响 着心血 管疾 病的发 展与 转归 . 本文 综述 近年 来心 血管 疾病
患者 心理障 碍的流行 病学研 究进展 , 阐述 其患病 率及危险 性 , 以 引起医 务人员 关注 . 关键 词 � 心血管 疾病 心理障 碍 流 行病学 中图 分类号 � R 5 40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0 7 - 9688 (2 00 8 ) 06- 0 44 4 - 03
及流 行病学 � � � � � 特点 � � � � . � � � � � � � � � 心 脏 病学 ( ) , 研究 心 脏 病 与心 理 疾 患 � 1. 1 与心 理障碍 有关的 概念 心身医 学与心 身疾病 ) 概 念 , 1 88 4 年 法 国 精 神 病 学 家 J 的" ( 主 要 地位 , 1 8 7 3 年 英 国精 神 病 学 家 T 的第一本专著 解 释 , 为心 身 医 学 发展 奠 定 了 基础 , E 理. 心身疾 病 ( ( ) 又称 心理生 理障 碍 ), 为一 组躯体疾病 , 但其 发 1 98 0 年 , 美 国心 身医 学研 究所 将心 身 疾病 定义 为 由 环境 心理应 激引起和 加重躯 体病变 的疾病 . 1 99 4 年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D S M - Ⅳ ) 提出 的 心身 疾 病的 诊 断 标准
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急诊就诊者 ,在2 0 0 3 年以后患痴呆的风险翻倍【 4 】 。李明 对5 5 例老年糖
尿病患者 进行 回顾性 分析显示 ,年龄 ≥7 O 岁者低血 糖发生率升 高。本 文0 7 6 0 例 发生低血糖 的2 型糖 尿病患者 中,6 O 岁 以上老年人 占8 5 . O %, 而且随着年 龄增长 ,肾脏 功能及肝酶 活性的下降影 响磺 脲类药物及胰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p a t i e n t s [ J ] . D i a b e t e s C a r e , 2 0 1 3 , 3 6 ( 5 ) : 1 1 0 7 — 1 1 1 0 . [ 4 ] Wh i t me r R A, K a r t e r A J , Y a f f e K, e t a l , H y p o g l y c e mi c e p i s o d e s a n d
r i s k o f d e me n t i a i n o l d e r p a t i e n t s wi t h t y p e 2 d i a b e t e s me l l i t u s [ J ] .
岛素的代谢 ,进而增加其降糖效果,可见老年患者在治疗中更易发生 低血糖。 综上所述,低血糖在2 型糖尿病尤其是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
J A MA, 2 0 0 9 , 3 0 1 ( 1 5 ) : 1 5 6 5 — 1 5 7 2 .
[ 5 ] 李明 . 老年 糖尿病 患者 低血 糖 回顾性 分析 [ J 】 . 临 床 内 科 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4
23
3、药物治疗
▪ 有安全性证据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的抗抑郁 焦虑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erotonin reaptake inhibitors, SSRI):是当今治疗焦虑、抑郁障碍的一 线用药,由于一般2周以上起效,适用于 达到适应障碍或更慢性的焦虑和抑郁情况。 研究认为该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相 对安全。
▪ 由于有一定成瘾性,现在临床一般作为抗 焦虑初期的辅助用药,较少单独使用控制 慢性焦虑。
2020/11/14
28
▪ 注意事项: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慎用,易 引起呼吸抑制,导致呼吸困难。
▪ 长期使用会产生药物依赖,突然停药可引 起戒断反应。建议连续应用不超过4周, 逐渐减量停药。
2020/11/14
▪ 2)、高应激区的居民高血压病发病率高
▪ 2、心理因素诱发或促发机制是情绪长期焦虑、抑 郁或经常处于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的刺 激下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 肾素-血管紧张管-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引起血 压升高,心率加快,血液粘滞度增加。
2020/11/14
11
二、如何识别精神心理问题
2020/11/14
8
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关系及有关机制
二、心律失常
▪ 1、功能性心律失常: 心理因素可致窦速、窦缓、阵发性房速以
及房早和室早等各种心律失常。 ▪ 持续紧张者早搏增加2倍以上, 95%为室早,60%为
室上早;25%为室早连发或多源性室早。 ▪ 1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者中A型占69.3%。 ▪ 73例3年发作史阵发性房颤患者与紧张和高度神经
2020/11/14
18
▪ 有时患者虽然有强烈求治愿望,但因屡 治不好,也会对医生失去信赖。通过上 述与患者的充分交流沟通,可重新取得 患者信任,在对患者病情充分了解的情 况下,结合本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合 情合理的安慰,给其适当的健康保证, 打消其顾虑,恢复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 心。
2020/11/14
2020/11/14
7
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关系及有关机制
▪ 一、冠心病 ▪ 1、是危险因素之一:1978年美国学者提出A型
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过分紧张是 冠心病危险因素。 ▪ 2、为心绞痛、心梗发病诱发\促发因素: 18%~44%心绞痛发作诱因是情绪障碍如焦虑和 抑郁;1/3的心梗病例发生与情绪激动或精神 紧张有关。
2020/11/14
15
▪ 健康教育可通过定期讲课形式或一对一咨 询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冠心病、高血压、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防治课程,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减少误解 和不了解造成的心理障碍。同时让患者了 解精神心理障碍对心脏疾病发生的影响, 使得患者重视精神心理障碍的治疗。
2020/11/14
16
▪ (2)心理支持: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往往有 大量主诉,在漫长的就医过程中,做了许 多检查,用了许多药物治疗,但患者病情 仍然得不到很好缓解,同时患者常会感到 自己的病症得不到医生的重视和家人理解, 使患者心生怨言;这时,医生要对患者病 情表示理解和同情,耐心倾听和接受患者 对疾病的描述。
2020/11/14
17
▪ 在患者阐述病情时,除了心血管病症状, 要尽可能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不适主 述,如睡眠问题、有无紧张和担心害怕、 有无乏力和情绪不佳;
▪ 要了解患者对本身心脏疾病的认识,有 无随时感到疾病会对自己造成重大威胁, 或对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失去信心;
▪ 要了解患者发病之初有无负性生活事件, 如亲人病故、病重以及其他重大精神创 伤和压力。
2020/11/14
32
▪ 用法:成人:通常2片/d,早晨及中午各 1片;严重病例早晨剂量可加至2片。
▪ 老年患者:早晨服1片即可。
▪ 维持量:通常1片/d,早晨口服。
▪ 对失眠或严重不安的病例,建议在急性期 加服镇静剂。
▪ 老人或此前未接受过精神科治疗的患者, 有时半片也能达到效果。
2020/11/14
▪ 1.筛查:心脏科的临床诊疗节奏快,对 患者的情绪体验难以逐一澄清。心理问题 筛查尤为重要。可在诊疗同时,采用简短 的三问法,初步筛出可能有问题的患者。
2020/11/14
12
▪ 3个问题是:(1)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经明 显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或需要用药?
▪ (2)是否有心烦不安,对以前感兴趣的事 情失去兴趣?
34
▪ 该类药物有导致QT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失 常风险,不建议用于心血管病患者,禁用 于心肌梗死急性期、有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和心电节律不稳定的患者。
2020/11/14
35
结束,谢谢观看
2020/11/14
36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 在对1 08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 病的住院患者的调查显示,抑郁检出率 7.9%,焦虑检出率28.3%。
2020/11/14
6
▪ 在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 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一 40%,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心脏主诉也难以 用其他器质性疾病解释,而这些患者中15 %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27%诊断为抑郁 症。
2020/11/14
14
心血管病伴心理障碍的治疗
▪ 1.认知行为治疗 ▪ (1)健康教育:心血管科患者常因对疾病不了
解、误解和担忧导致情绪障碍,需要从心理 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疾病,合理解释患者心 脏疾病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 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可使很多患者的 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
2020/11/14
21
▪ 2.运动疗法
▪ 运动治疗对冠心病的益处已经是医学界的 共识,大量研究也证明运动改善冠心病患 者的生存率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 抑郁症状。
2020/11/14
22
▪ 运动治疗前,须对患者综合评估,包括: (1)确认患者有无器质性病变及程度;
(2)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及程度,既往治 疗情况,有无复发史等;
2020/11/14
4
▪ 研究还显示,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中, 12.7%无法诊断心血管疾病,而精神症 状明显;27.7%为心血管病患者合并存 在精神症状。
2020/11/14
5
▪ 2.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均可伴有 精神症状:有部分在心脏科就诊的患者, 没有明确躯体疾病,但精神症状明显。同 时,也有相当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虑 抑郁症状。
33
▪ 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因不良反应多, 药物相互作用复杂,目前已不用于抗抑郁 和抗焦虑的一线用药。
▪ 但小剂量用药,有一定优势,小剂量氯米 帕明(每晚50 mg),对不典型疼痛有效(不 依赖其抗焦虑作用);小剂量阿米替林或
▪ 多虑平夜间用,有催眠作用,而没有肌松 作用或剂量耐受性。
2020/11/14
19
▪ (3)提高治疗依从性:研究显示,合并有 精神障碍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表现为对 抗焦虑抑郁治疗的不依从,以及对心血管 康复/二级预防的不坚持。因此,提高患 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可从以下方面予以注意。
▪ ①加强治疗指导。
▪ ②调动支持系统。
2020/11/14
20
▪ (4)随访:有利于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和指导患者进一步治疗,可提高治疗依从 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随访从患者 接受治疗开始,1—2周1次,之后适当延 长随访时间,
▪ 常用的长半衰期药物有:地西泮、艾司唑 仑、氯硝西泮等;
▪ 常用的短半衰期者有:劳拉西泮、阿普唑 仑、咪达唑仑、奥沙西泮等。
2020/11/14
27
▪ 长半衰期的药物,更适合用于伴有失眠的 情况,睡眠时用药,由于老年患者代谢慢, 第2天上午往往也有抗焦虑效果,但应注 意其肌松作用,老年人要防止跌倒、体位 性低血压,重症患者注意呼吸抑制。
▪ 常用SSRI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 酞普兰。
2020/11/14
24
▪ 适应证:各种类型和各种不司程度的抑郁 障碍:焦虑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 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 禁忌证:对SSRI类过敏者;禁止与单胺氧 化酶抑制剂、氯米帕明、色氨酸联用。
2020/11/14
25
▪ 用法:如帕罗西汀20-40mg qd。
▪ SSRI类药物镇静作用较轻,可白天服用; 若患者出现困倦乏力可晚上服用。
▪ 为减轻胃肠道刺激,通常餐后服药。
▪ 建议心血管病患者从最低剂量的半量开始, 老年体弱者从1/4量开始,每5—7天缓慢 加量至最低有效剂量。
2020/11/14
26
▪ (2)苯二氮革类:用于焦虑症和失眠的治 疗。特点是抗焦虑作用起效快。根据半衰 期可分为半衰期长和短两类。
质密切相关; ▪ 主要通过交感神经活动的中介机制
2020/11/14
9
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病关系及有关机制
二、心律失常
▪ 2、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
▪ 72359人随访12年,冠心病死亡或SCD者均为焦虑 量表高分者,而非致死性心梗患者无高分;
▪ Joska等焦虑量表检测植入心脏自动除颤器(ICD) 的患者42例,中度以上的愤怒、惊恐发作促发严 重室性心律失常和休克,其中扭转型室速和室颤, 比无心理因素患者增加5倍以上。
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病
医学模式与诊疗观转变
▪ 上世纪70年代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为主; 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观为主
▪ 上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 式;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观为主。
▪ 本世纪初以来:环境、社会、心理、生物、 工程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观向以 病人为中心诊疗观转变。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