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1676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15.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过程。
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二章: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2.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工具。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三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3.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四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五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地理初中太阳移动规律教案
![地理初中太阳移动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40fa5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c.png)
教案:太阳的移动规律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2.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
2.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吗?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包括太阳的升起、落下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特点。
3. 讲解四季的形成,包括太阳直射点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练习题中的疑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小结(5分钟)1. 总结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2. 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示意图。
2.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让学生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强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a26ca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4.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大致每年移动约23.5度。
3.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区域。
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等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动画等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实际问题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演示课件。
2. 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资料:收集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强调其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阐述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过程。
5.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昼夜长短等现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地球运动-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运动-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1e324685581b6bd97e19ea60.png)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画一画
P.15 图1.18
黄
赤
交
角
示
意
图
① 画出地球
② 画出黄道面
③ 利用量角器画出赤道面(过地 心和黄道面相交23°26')
④ 过地心垂直于赤道面画出地轴 (标出北极星、地球自转方向 以及南极、北极)
⑤ 画出南北回归线(标出纬度)
⑥ 垂直于黄道面做辅助线,定位 并画出南北极圈(标出纬度)
作图步骤
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b 6月22日
夏至
3月21日 春分
a
c
9月23日 秋分
d
12月22日 冬至
阳公转的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③分别画出地球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所处的位置
④标出地轴、北极星、地球自转方向、南北两极
⑤画出赤道 ⑥连接太阳的球心与地心
南极圈
南寒带
90°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检查纠错
应如何去画?
·B
·A
·C
·E ·D
①根据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范围,我 们将全球划分为哪五个热量带?
90°N
五 66°34'N 带23°26'N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的 热 带 0°
赤道
划②23征这°和五26气个'S候热特量征带两分方别面南具来有说什回。么样归的特线点?从天文特
分 南温带
⑦观察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3月21日 春分
a
b 6月22日 夏至
⑧得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c
9月23日 秋分
学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学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854494d476eeaeaad1f330c5.png)
B A 1.3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知识复习】1、 在右图上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2、 图中表示近日点的是 点,时间为 ;表示近日点的是 点,时间为 ;3、A 和B 公转速度较快的是 。
【看书找答案】 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在右图中标出: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南北极、北极星、地轴、黄赤交角的度数、黄道平面和地轴的夹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请在下图相应位置标出二分二至日及时间;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
(2)结合教材P16内容在下图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当堂检测】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公转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是 (度数)。
(2)地球公转至A 点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时间是 前后。
(3)在地球公转轨道①②③④四个时段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有 。
(4)在图中A 、B 、C 、D 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
(5) 在图中A 、B 、C 、D 四点,太阳直射赤道的是 。
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和“太阳光照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1)在图1中的适当位置画出地球公转方向;画出A 点的晨昏线。
(2)图2所示的日期是图1中地球公转A 、B 、C 、D 四个位置中的 位置。
(3)如图1所示,当地球公转至C 点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
③④①②B D CA二、综合题24.(1)这二天为 月 日前后,是北半球的 (节气)。
(2)这一天北极圈与赤道的昼长相差 个小时,北极圈与南极圈昼长相差 个小时。
(3)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从 分别向 和 递减。
(4)D 点所处纬线与C 点所处纬线之间的热量带是 ,此热量带有明显的 交替现象。
2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图中四点所示节气:A B C D(2)图中 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e5210c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6b.png)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2.能说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能在简单的太阳光照图上找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3.能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准确标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4.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及公转运动,观察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理解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图片:“地球绕日公转图”,并说明地球绕日公转的独特姿势。
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做公转运动,大家观察图片,说说地球是以什么样的姿势绕日做公转运动的?生:(可能的答案)地球在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做公转运动。
师:对,大家回答的很好。
地球同时进行着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他们有什么关系吗?斜着身子自转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2课时 (板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出示图片:黄赤交角示意图师:大家观察图片,找出地球自转的平面和地球绕日公转的平面。
生:(可能的答案)地球自转的平面是赤道平面,是图中橙色的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是图中黄色的平面。
师:对,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面有什么关系?生:(可能的答案)它们两个面有一个交角,是23°26′。
师:大家说的很好,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我们叫做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
那大家再观察一下,图中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是多少度?生:(可能的答案)是66°34′。
师:对。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板书)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 展示图片,不同地区的太阳光线图。
北极星23°26′甲乙丁 戊丙1.思考上图中的甲、乙、丙、丁、戊,哪些地方的光线是太阳直射光线;并说明直射光线的特征。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2a600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b.png)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8b82d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1.png)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1.1 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1.1.1 地球绕太阳公转1.1.2 地球自转1.1.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1.1.4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意义二、知识点讲解2.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2.1.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原因2.1.3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2.1.4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3.1.1 春分和秋分时的太阳直射点3.1.2 夏至和冬至时的太阳直射点3.1.3 昼夜长短的变化3.1.4 四季的形成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4.1.2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1.3 能够解释四季的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2 过程与方法目标4.2.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4.2.2 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球仪、经纬网等)来研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3.1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4.3.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5.1.2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5.2 教学难点5.2.1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5.2.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上是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的初步编写,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地球仪6.1.2 经纬网模型6.1.3 PPT或教学课件6.2.1 学生地球仪6.2.2 经纬网图6.2.3 笔记本、笔七、教学过程7.1.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7.1.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7.1.3 提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7.2 知识讲解7.2.1 通过PPT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7.2.2 结合地球仪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7.2.3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7.3 实践操作7.3.1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7.3.2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讲解7.3.3 教师点评并总结7.4 巩固知识7.4.1 提问: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与哪些地理现象有关?7.4.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7.4.3 利用经纬网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季节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八、板书设计8.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8.1.1 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8.1.2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8.1.3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8.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8.2.1 昼夜长短的变化8.2.2 四季的形成8.2.3 地球气候带的划分九、作业设计9.1 绘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示意图9.1.1 标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位置9.1.2 描述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影响9.2 分析当地气候特点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9.2.1 收集当地气候资料9.2.2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9.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公转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反思10.1.1 学生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10.1.2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掌握情况10.1.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建议10.2 拓展延伸10.2.1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环境的关系10.2.2 地球运动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10.2.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定义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太阳直射点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t课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f7e370f7ec4afe04a1df75.png)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规律 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
公转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 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 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
秒
分10秒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
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 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 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
分46秒,叫做回归年。
6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赤道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7
在地球公转图上如何判断二分二至
日:
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北夏南冬
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南左北 右)
赤道为0,两极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 增)
24
地转偏向示意 随纬度增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北半球
赤 道
南半球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表示偏转方向 ) 画的时候将偏向的角度画成与原运动方向大致呈45º即可25
。
北半球河流一般是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D
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
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
A
半球夏至日,顺地球公
太阳
C 转方向可依次判断B、C、
D位置分别是秋分日、
B
冬至日、春分日
图甲
8
2.根据地轴的倾向 ——左倾做冬,右倾右冬
1.3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3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2d6d2d7c01f69e314332947d.png)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 间指向基本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周期性移 动。下图可以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运动情况。
夏至 北回归线
秋分
赤道
次年春分
春分
南回归线
冬至
例如,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大约在——位置,此时,太 阳直射点在——,且正在自——向——移动。同样的 道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移动方向如何。
(一)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方向 例: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光在地球表 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C) A.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B.在北回归线上 C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D.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6.22 远日点 9.23 3.21 12.22
23026N 3.21 00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夏至
北回归线 秋分 赤道 春分 次年春分
南回归线
冬至
周期?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冬半 年?太阳直射点在?
思考: 1、地球上一年中有两次太 阳直射的范围?一次?无? 2、黄赤交角边小,五带怎 么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3026/N
0
0
看视频,此时太阳位 于哪个焦点?
1、教材14页读图思考北半球(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圆 )的日数186天,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圆)的 日数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北极极昼的天数比南极长? 3、北极熊比南极企鹅多晒几天太阳?
一轴两面三角度
66°34′ N
23°26′ N
注意地轴的倾向,请根据视频画出太阳直射点在 各图的位置
北回归线 赤 道 南回归线
23026/ S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1f3e1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5.png)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
2.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如何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分布及南北移动的规律。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
3. 利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日常变化,验证南北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地球上有两个太阳直射点,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每年大致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随后逐渐北移,到达夏至时位于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时位于赤道,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
4.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呈现出南北移动的规律。
5. 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方法,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了解。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3. 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详细阐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a57b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6.png)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第2课,主要内容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这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第一个单元,涉及到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的基本常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是圆球体、自转和公转等知识,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规律;–了解太阳直射点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掌握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规律;–掌握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运用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并提出以下问题:–地球为什么有四季?–太阳直射点随着时间有什么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规律。
•讲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的位置,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
3. 讨论与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共同探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归纳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4. 计算太阳高度角(15分钟)•讲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26cda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c.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 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发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好奇心。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3. 推导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发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规律性影响。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及气候影响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太阳直射点概念、移动规律和气候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测太阳直射现象、调查当地气候变化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八、教学资源:1. 地球仪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PPT课件:包含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气候影响等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8ab2196edb6f1aff001fc6.png)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的规律,进而分析昼夜长短规律。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根据太阳知识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环节一开启智慧之门提问:夏季日出的时间?现在(10月31日)日出的大致时间?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导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引出课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环节二学生执掌课堂一、任务(3分钟)小试牛刀: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时的具体位置)?2、二分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能力提升:1、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2、太阳直射点在回归运动过程中,全球昼夜长短关系的变化?视野拓展:极昼极夜产生的地区与条件?二、独学(10分钟)1、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动态图,结合教材P19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先自己独立学习,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时的具体位置)。
2、在第1小题解决的基础之上,依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习小组成员在昼夜关系图上指出二分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
3、在前2个小题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有余力的个别同学试着总结概括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在回归运动过程中,全球昼夜长短关系的变化。
三、择善(5分钟)1、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探讨交流学习成果,组内自查,及时完善学习成果。
2、适当照顾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求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合适的帮助。
3、汇总学习成果,做好展示准备。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f08b79cfbb4cf7ec4afed0c1.png)
B.两者表示的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C.两者表示的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D.两者表示的是南北极点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
5. 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当地球位于Q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大西洋
B. 当地球位于P点时,山东半岛地区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 期 C. 当地球位于Q点时,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 D. 当地球位于P点时,青藏高原上达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
E3
P
地球真正的周 期是1恒星日
E1
E2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
角速度:
两极点为0
赤道最大,约1670千米/ 小时
线速度:
南北纬 60°处 , 为赤 道的一半
极点为零
2.地球的公转
什么是地球的公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的公转方向如何?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
地球的自 转运动 一、地球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恒星日、太阳日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公
转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恒星年、回归年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黄赤交角:23°26′ 二、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纬23°26′之间的往返运动。
(2012·邯郸模拟)读图,回答第1题。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 纬23°26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 23°26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 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
直射南纬23°26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春分日(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
让学生上台画出近日点和远日点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
23°26′
66°34′
做练习题
练习册P16 25、26
做题
在学生做题时画图
讲述
地球公转的轨道式一个椭圆,公转的方向……
画图地球公转轨道图,并把二分二至日的点画出来,然后播放视屏
自西向东
讲述
告诉学生春分点在哪里,然后问相应的时间。地球自西向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
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现在我们来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什么叫太阳直射点?
我们知道,地球围绕着地轴做旋转运动,那么地球自转的那个面,叫赤道平面。(画图)
地球公转的那个面,叫黄道平面。(画图)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它的度数为23°26′。
太阳高度角为90°的点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23°26′
讲述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二面三角度。一轴指的是……二面……
三角度……
123°26′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位置,因此,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为
北极圈和南极圈的纬度为
它们之间是互余的关系
266°34′黄道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
323°26′赤道平面与地轴之间的夹角
回答问题
讲述
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画出直射点来回移动的那个图,先画春分点,然后再画太阳直射地球的侧视图)
夏至日时……(注意极昼极夜)
秋分日时……
冬至日时……(注意极昼极夜)、南极考察
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最北到达。。最南到达。。增城有直射吗?(与从化进行对比)直射多少次?进而引出哪里直射两次,一次和没有直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课题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时间
40分钟
课型
新授
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2.知道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掩饰地球的公转,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黄赤交角
2、二分二至日
教学方法
演绎法、讲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