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颈-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颈-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随机 分为颈丛 法组 ( A组 ) 、 肌间沟法 组 ( B组 ) 、 颈一 臂 丛联合
1 . 3 阻滞效 果评估 : 注完局部麻 醉药 2 5 mi n后 , 以针刺法测
定 颈丛和臂丛神 经( c ) 支配 区域 的痛觉 阻滞程度 , 分为: 阻
法组 ( C组 ) , 每组 3 0例 , 全组患者术前心肺功能 、 实验室检查 均无异 常 , 除外颈丛神 经损 伤 , 酗酒 及吸毒 的病例 。3组患 者 在年 龄 、 体质 量 、 阻滞起 效时 间及手 术时 长等方 面差 异无统
醉, 三级 医院多采 用全部麻 醉的倾 向。为探索 比较 合理 的麻 醉方式 , 笔者选择我 院 2 0 1 0年 9 O例 单侧锁骨骨 折 内固定术
作方法 同 A、 B组 , 于C 注入局部麻醉药 5 mL , 再于肌 间沟注 入局 部麻醉药 2 0 m L , 3 组 局部麻 醉药均为 0 . 5 %罗哌卡 因注
计学意义 , 具有可 比性 。
滞完善 ( 手术 区无 疼痛 , 抬臂牵拉无 不适 ) ; 阻滞有效 ( 手术 区 疼痛减退 , 抬臂牵拉有轻微疼痛和不适 ) ; 阻滞无效 ( 手术 区痛
觉未改变 ) 。 并依据 阻滞完善程度结合术 中麻醉效果评价麻 醉
满 意率 : 满 意( 切皮 时无 疼痛 , 术 中不用辅 助药物或仅用镇 静 药物) ; 不满 意( 切皮 时轻微疼 痛 , 术 中需加局 部麻醉 药浸润 或/ 和麻醉镇痛药物完成手术 ) ; 无效 ( 需静注氯胺酮或在静脉 复合 麻醉下完成手 术 ) 。评价 3组间 的麻 醉成功率 ( 阻滞完 善+ 阻滞有效 ) 、 麻 醉满意率及并 发症 如膈 神经阻滞 、 刺破血
・1 9 3・
率 为7 5 %, 见表 1 。2组 降 压 疗 效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体会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体会
B e i j i n g D a X u e X u e B a o .2 0 1 1,1 8 ; 4 3 ( 4 ) : 5 7 0— 5 7 3 .
总之 , 在输尿管镜 手术 操作方 面 , 经 验的 积累 , 正确 的操 作
( 收稿
2 0 1 3— 0 4—1 9 )

1 6・
可南 外科 学 杂志 2 0 1 3年 7月 第 l 9卷第 4期 H E N A N J O U R N AL OF S U R G E R Y J u 1 . 2 0 1 3 , V o 1 . 1 9, No . 4
并固定 , 立 即中转 为开放 手术 。术 中根据损 伤程 度行输 尿管端 端吻合 、 输尿 管膀胱再 植 、 游 离 肾脏下 移吻合 、 肠管代 输尿管 或
能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E f e c t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e c h n i q u e o n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 J ] .
U r o l ,2 0 0 3,1 7 0:9 9 — 1 0 2.
继 续动作 , 造成不必要且严 重的并发症 J 。
输 尿管 口撕 裂也 是较 常见 的损伤类 型 , 多见于输 尿管 开 口 狭窄 、 炎症及水肿者或 操作 手法粗暴 及进镜 方式 不正确 。只 要及时发现 , 并能迅速 找到输 尿管 腔 , 取 出结 石后 , 将 双 J管 置 入管腔 内, 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仔细操作 、 丰 富的经验往 往
颈臂 丛 联 合神 经 阻滞 麻 醉 应 用 于锁 骨 骨 折 手 术 中的 临床 体 会
刘晓兵 朱轶 华 马 霞

两点法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两点法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因1 l . % 罗 哌卡 因 1 l . % 生 理 盐 水 l 1 成 混 0 m +12 0 m +0 9 0m 配
3 讨 论
由于 锁 骨 的 外 中 三 分 之 一 交 界 处 较 细 , 此 处 易 发 生 骨 故 折 … 。单 纯 臂 丛 阻滞 对 剥 离 骨 膜 复 位 、 位 固定 等 深 部 操 作 麻 复 醉 较 完 善 , 切 皮 、 皮 时痛 感 明显 。这 与 锁 骨 手 术 区 域 的 皮 肤 但 缝 及 锁 骨 周 围 附 着 组 织 不 是 由单 一 颈 丛 或臂 丛 神 经支 配 有 关 。 J 锁骨 手 术 区域 皮 肤 为 锁骨 上 神 经 ( C ) 配 , 锁 关 节 的 C 、 支 肩

两 点 法 神 经 阻 滞 用 于锁 骨 手 术 的 麻 醉 效 果 观 察
粱 燕
东明县 人 民 医院 ( 东 东 明 2 4 0 ) 山 7 50
【 摘要 】 目的
组。结论
观察颈 丛神经 阻滞加肌 间沟神 经阻滞 用于锁 骨骨折手术 的麻醉效果 。方法 采用不 同神 经阻滞法均注入 2 %
试 验 组 中 麻 醉 效 果 为优 者 明 显 多 于 对 照
利 多 卡 因 +12 罗哌 卡 因 混合 液 , 据 患者 对 手 术 的 耐 受 程 度 来 评 定 阻 滞 效 果 。结 果 .% 根
颈 丛神 经 阻 滞加 肌 间 沟臂 丛神 经 阻 滞麻 醉 用 于锁 骨 骨折 手 术 , 阻滞 效 果 明显 优 于 颈 丛 神 经 阻滞 或臂 丛神 经 阻 滞 。
合 液 3 l手 术 时 间 2~ 。 0m , 5h 12 麻 醉 方 法 . 术前常规禁 饮食 , 部病例 均未 用术前 药 , 全 入 室 后 建 立 静 脉 通 道 1条 , 常 规 监 测 : P H SO 、 C 并 B 、 R、p , E G。 患 者 仰 卧 , 偏 向对 侧 , 臂贴 身体 两 旁 , 露 患 侧 颈 部 。试 验 组 : 头 手 显 先 行 肌 问 沟臂 丛 神经 阻 滞 , 刺 点 为 前 、 穿 中斜 角 肌 之 间 的 凹陷 处 进 针 , 刺 针 垂 直 进 入 皮 肤 , 向脚 侧 推 进 , 患 者 出 现 异 感 或 触 穿 略 至

肌间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

肌间沟一点法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
中 医 院
林 格 氏溶 液 ,常 规 连 续 监 测 心 电 图 、 血 小 、 颈横 和锁 骨 上 神 经 。
的 回声 与 内 括 约 肌 回声 非 常 相 近 .此 时 指导 临床 进 行 脓 肿 穿 刺 引 流 , 不但准确 , 超 声 能 确定 病 变 范 围 .无 法 认 定 内 口 的 还 可 以掌 握 进 针 的 方 向 、 角 度 以及 深 度 ,
A 组 :颈 深 丛 神 经 阻 滞 采 用 改 良颈
从 而增加 麻醉风 险 。 自 2 0 0 8年 6月 以 ( A组 ) 、 肌 问 沟 臂 丛 神 经 阻滞 组 ( B组 ) 、 丛 阻滞 方 法 .以 第 4颈 椎 横 突 作 为 穿 刺
来 ,本 院 采 用 肌 间 沟 一 点 法 颈臂 丛 神 经 肌 间 沟 一 点 法 颈 臂 丛 神 经 阻 滞 组 ( C 点. 当 穿 刺 针 抵 达 第 4颈 椎 横 突 后 , 回 吸 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 , 麻醉效果确切 , 组) , 每组 5 0例 。
的应用价值[ J ] . 中 国 社 区 医生 ・ 医学专业,
2 0 1 2 ,1 4 ( 3 0 7 ) : 2 3 9 . 价值[ J ] . 南通 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 0 0 6 , 2 6
f 6 1 : 4 8 6 .
确 切位 置 。
高频超声 对肛周 脓肿 3 2例 诊 断 使 引 流更 加 地 彻 底 干 净 。 超 声 还 能 指 导 2 卞 和 星 .
高 频 超 声 对 浅 表 软 组 织 具 有 良好 的 临 床 医 生 根 据 肛 周 脓 肿 与 直 肠 的关 系 , 分 辨 率 .对 显 示 实 性 和 液 性 之 间 的 界 面 可 以正 确 地 选 择手 术 方 式 与 切 口 ,避 免 有 独到 之处 c 3 3 , 能 准 确 判 断 脓 肿 是 否 形 手术 的盲 目性 及 手 术 损 伤 肛 门 功 能 。 高 成, 可提 供脓液 的稀薄 、 脓 肿壁 的厚薄 、 频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能够 实 时 显像 ,动 态 脓 肿 之 间是 否 沟 通 等 .而 且 还 能 显 示 直 观 察 病 变 , 而且不需要造影剂 . 不 会 造 成 肠 及 周 围组 织 的关 系 。 为 临床 提 供 第 一 患 者 的痛 苦 与 经 济 负担 ,故 在诊 断肛 周

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对 照组有 6例切皮时 自觉疼痛 , 加用
锁 骨 骨 折 固定 术 的麻 醉 方 法 很 多 , 以
局麻 药后开始手 术 , 中未感觉 疼痛 ; 术 另 3例分离骨膜 时出现疼痛 , 给予静 脉复合 药( 芬太 尼 0 1 g 佛牌 利多 5 g 后 , .m , a r ) 效 果不佳 , 给予氯胺酮注射液 复合 。对照组 有 6例 , 试验组有 2例分离骨膜时 出现疼
例。 方 法 : 院 后 均 查 心 肝 肾 电解 质 及 血 人
种植物蛋 白其不 良反应 主要 为机体 的抗
原反应 。表 现 为过 敏 , 部 注 射 部位 的 局 红 、 、 、 , 轻 度 的体 温 升高 , 肿 热 痛 有 多在 3. ̄ 75C~3 .  ̄ 85C。咽喉 痛 、 关节 痛 , 般 一
C ) 胸前外侧神经 ( C 、 。胸 锁关 、 C 、 c ) 节及锁骨 间韧带 、 肋锁韧带的神经支配为 锁骨 上 神 经 ( C ) 锁 骨 下 肌 神 经 C、 及 ( C ) C 、 。颈浅 丛神 经位 于 胸锁 乳 突肌 后缘 中点 , 从这点呈放射状分支 向前 即颈 前神经、 向下 即锁骨 下神 经 、 向后上 即耳
嗪 2 m ) ③差 为患者 感觉 明显 疼痛 , 5 g; 追 加辅助药后 仍不满意 , 或需加用其他麻 醉
方法 ( 加用局麻或用氯胺酮 ) 。
结 果
丛神 经阻滞加 高位 肌 间沟臂 丛神 经阻滞
麻 醉 用 于锁 骨 骨折 手 术 , 阻滞 效 果 明显 优 于 高 位肌 间 沟 臂 丛 神 经 阻 滞 。 关键 词 颈丛神 经 阻滞 臂 丛 神 经 阻 滞 锁 骨 骨 折 di1 . 9 9j i n 10 —64 . 0 1 o:0 36 /.s . 0 7 s 1x 2 1 .

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52例中麻醉效果观察

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52例中麻醉效果观察
丛 神经 阻滞组f Ⅱ组1 。
1 麻 醉 方 法 杜 氟 2 25ml . 2 ~. ,阿托 品 05m . g术

21 2组 患者麻 醉过 程 中血 流动 力 学的 变化 I . 组
前 3 i 肉注射 。人手 术室 后 , 0m n肌 常规 开 放静 脉通
比 Ⅱ组 在 麻 醉 前 、 切皮 时 、 折 复 位 时 的 H N B 骨 R、 I P
道 , 氧 , 科林 B 一 0 供 用 P 3 6多功 能 监护 仪 监测 心 电 图 ( et crig m, C ) e c oad0r E G 、非 侵人 性 血 压(o ivs e l r a n nn ai v bodpesr , IP 、 率 (er rt, R 和 血 氧 饱 l rsue N B )心 o h a ae H ) t 和度 (l doye a rt n S O) bo xg nst a o ,p z o u i 。去枕 平 卧位 , 头
理影 响较大 。本文 用臂 丛颈丛 浅 支联 合神 经阻滞 麻
醉对锁 骨骨折 内固定 手术 的麻 醉效果 , 现报 告如 下 。

痛, 麻醉 阻 滞不 全 , 中除辅 用 镇 静药 外 , 需 加用 术 还
镇痛药 ; 败 : 失 手术 区域 全部 刺 痛 , 醉效 果 完 全无 麻 效 , 要 改全 身麻 醉 。 需
结 果 : 组 的 3个 时 间点 N B 、 I IP HR均 较 Ⅱ组 下 降 ; 组 的麻 醉 效果 明显 好 于 Ⅱ组 。结论 : 丛 颈 丛 浅 支联 合 神 经 阻 滞 麻 I 臂
醉是 锁 骨 骨 折 内 固定 术 时较 好 的 、 可行 的一 种麻 醉方 法 。
【 词】 臂 丛 ; 丛 浅支 ; 醉 ; 骨骨 折 ; 固定 关键 颈 麻 锁 内

肌间沟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的体会

肌间沟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的体会

肌间沟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的体会目的观察肌间沟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60例锁骨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实验组(Ⅱ组),每组30例。

分别采用肌间沟神经阻滞(对照组)和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实验组),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

结果实验组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结论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是一种安全、简捷有效的麻醉方法。

标签:锁骨骨折;肌间沟;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锁骨骨折手术治疗成为一种常用方式。

关于它的麻醉方法,可以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单纯颈丛法或臂丛法,肌间沟+颈浅丛法。

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男,48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均为锁骨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下简称Ⅰ,Ⅱ组。

Ⅰ组采用肌间沟法,Ⅱ组采用肌间沟+颈浅丛法,术前禁食禁饮8h,入手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ECG、BP、SpO2。

1.2方法1.2.1肌间沟法患者平卧,去枕,两肩平放,头转向健侧,双臂靠身侧,常规消毒,采用三指定位法,左手示指置于胸骨上窝,中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间隙,食指置于锁骨头向外滑,即入锁骨头和前斜角肌间隙,食指再向外滑,越过前斜角肌即滑入上窄下宽的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隙,选此间隙顶点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然后针尖向内向后,直到出现突破感或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然后注药2%利多卡因:罗哌卡因(119.2 mg)1:1 15-20ml药物中加20万分之一的肾上腺素。

1.2.2肌间沟法+颈浅丛法:先作肌间沟法,具体操作方法同上,肌间沟操作注药完毕5~10min后,患者无特殊不适,然后行颈浅丛法,具体操作:患者保持肌间沟法体位,常规消毒,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垂直刺入,刺入深达筋膜下,针尖指向足侧,回抽无血,注药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 5ml以阻滞锁骨上神经为主。

复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复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1 资 料 与方 法
更 改 麻 醉 方 法 。观 察 两 组 并 发 症 发 生 的情 况 。 1 .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I O . 0软 件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组 间
比较采用 t 检验 , 采 用重 复测 量 的方差 分析 , 计 数 资料 比较 采用 x 检验 , P< 0 . 0 5有统计学差异 。
锁骨骨折手术为骨科常见的手术 种类之一 , 在临床上通 常 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部分患者常需静 脉辅助镇静 镇痛药物才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 有时麻 醉失败不仅使患者承 受了痛苦而且需要更改麻醉方法 , 也增加 了患者 的经济负担。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复合神经阻滞的方法 , 经过 临床 总结并验证 其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 现报告如下。
后, 沿进 针 点 向锁 骨 骨 折 的 近端 、 骨折 端、 骨 折 远 端 平 刺 分 别 注射局麻药约 3 m l 共计 1 0 r n l 行浸润麻醉; B组 采 用 肌 间 沟臂 丛 阻滞 法 : 垂直刺入 , 略 向脚 侧 推 进 , 直 至 出 现 异 感 或 触 及 横
2 . 2 两组患者 T 。 、 T 、 L、 T 4 时 间 点 MA P 、 H R的变化 A组
1 . 1 一般资料
k g , 年龄 1 8~ 6 0岁。A S A分级 I~Ⅱ级 。随机分 为 A、 B两 组, 每组各 2 5例 。A组采用 复合神经 阻滞法 , B两组 采用传 统 的肌间沟阻滞 法 。两组 患者 性别 、 年龄、 体 重均 无 明显差 异, 无心脑血管疾病 。 1 . 2 局 麻 用 药 A组 采 用 2 %盐酸利多卡因 1 2 . 5 m l + 0 . 5 %左 丁哌卡 因 1 2 . 5 m l , 共计 2 5 m l ; B组 采用 2 %盐 酸利

60例锁骨骨折手术两种麻醉效果观察论文

60例锁骨骨折手术两种麻醉效果观察论文

60例锁骨骨折手术的两种麻醉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在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锁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a组(n﹦30)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组(n﹦30)针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麻醉[1]。

观察2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b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不良反应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选用针刺-臂丛神经阻滞的复合麻醉方法,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且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锁骨骨折;臂丛神经阻滞;针刺;复合麻醉方法【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43-02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方法较多,由于锁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2,5],因此单纯的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麻醉均不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因此,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探讨。

本研究总结60例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对比2种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于我院行锁骨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21~60岁,体重50~80kg,麻醉时间最短90min,最长180min。

随机分为2组,单纯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针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麻醉组(b组,n ﹦30)。

术前检查2组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局麻药过敏史,肝、肾功能正常。

2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2组患者术前试针,病人有“得气”感应,麻醉前30分钟肌注哌替啶60mg,阿托品0.5mg。

a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监测bp、hr、ecg、spo2,平卧头偏向健侧,常规皮肤消毒,取前中斜角肌肌间沟进针,待患者诉指尖出现异感,回吸针管内无血及脑脊液,注入2%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1∶1合剂20ml。

b组患者先行针刺麻醉,选择患侧合谷、扶突穴:合谷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用1.5寸毫针在胸锁乳突肌和颈外静脉交点的上方(扶突穴),避开血管,与胸锁乳突肌平行进针,不越过深筋膜。

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

两种神经阻滞方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临床观察

表 明其神经阻滞时要注意以下 问题 :正确的定位 ,熟练的穿
刺 技术 是 保证 成 功和 避免 发生 意外 的关 键 。要 根 据手 术 的需要 灵
活选择 ,选用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 ,因为罗哌卡因与利多 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心脏毒性小 ;在适 当的 浓度时具有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的特点 ;作用时间较长 。患者呼
具 有可 比性 。
锁骨 骨 折足 常 见骨 折 之一 。以 中 1 及 中外 1 处 最 多见 ,而 / 3 / 3 直 接暴 力所 致 的粉 碎性 骨折 日益增 多 。现代 研 究认 为 ,锁 骨骨 折
常有较高的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率 ,并有骨折缩短 、延长 、对位对 线不 良等畸形愈合 ,肌力减弱或肩下垂 ,因此 ,需要手术治疗此 类骨折 。而神经阻滞则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了单一阻滞的缺陷 ,达 到协 同的效果 ,本组麻 醉优 良率达到了
9 .%。不过有研究报道颈丛阻滞不能完全拮抗患者对手术 的应 3 8 激反应 ,使体内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稍释放儿茶酚胺增加, 血浆 内皮素分泌增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合成 、分泌减少 ,动态 平衡失调,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缩血管反应增强。文章治疗
良反应 比较采用 × 检验 .以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5 2 结果
总之,臂丛颈丛联合阻滞的效果完善 ,不 良反应少 ,在锁骨
骨折手术临床上是一种经济 、 实用的 醉方法 。 麻
21 麻醉效果: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3 例优 l例 ,良l例 ,差2 , 2 8 2 例 ,优 良率为9 . 38 %;对照组3 例优 1例 ,良8 ,差6 。优 良 2 8 例 例
种神 经 阻滞方 法和 效果 报告 如下 。

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体会

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体会
下神经 、 向后上 即耳大神经 、 向后侧 为枕 小神 经 , 它们支配头颈 以及胸肩的后部 , 如披肩状。 如果手术区域仅在皮肤区域 , 仅需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 , 在皮下及颈 阔肌筋膜下阻滞浅丛 即可 。臂
无血 或脑 脊液注入局麻药 6 8m , - L 浅丛注药 5 8m ;I : - L I组 肌 间沟法臂丛 神经阻滞 , 刺点为前 、 穿 中斜 角肌肌间沟顶 点向 内
哌利多 25m 后 , . g 顺利完成手术 , 良率达 10 优 0 %.
3 讨 论
颈丛神经 由 C 脊神经 的前支组成 , 中 C 脊神经为运动 。 其
神经 , 均为后根感 觉神经纤维 , c 颈浅丛神经位于胸锁乳突肌 后 缘中点 , 这点呈放射状分支 向前 即颈前神 经 、 从 向下即锁骨
■ 嘧回国密鼹
锁 骨骨 折手 术 麻醉体 会
张建强
( 文水县人民医院, 山西 文水 0 2 o 3 1 o)
【 摘要 】目的 观察臂 丛肌 间沟法加颈浅丛神 经阻滞用于
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 。方法 不同神 经阻滞法均注入 1 %
利 多卡 因 + . O5 %罗哌 卡 因混合 液 ( 1: 0万 u 肾上 腺 素 )根 含 2 ,
麻醉效果 : Ⅲ组与 I 组和 Ⅱ组 比较差异 非常显著 (< .5 。 尸O ) 0 I 组有 8 例分离 骨膜复位 内固定时 出现疼痛 , 静脉给予度 冷丁 5 、 哌利 多 2 后 , 0mg氟 .mg 术中未感觉疼 痛 ; 7例切皮 时 自 5 另 觉疼痛 , 加用局麻药后开始手术 , 静脉 给予度冷 丁 5 、 0mg 氟哌 利 多 25mg , 果 不佳 , . 后 效 给予氯 胺酮 注射 液或全 麻下 顺利 完成手术 。 Ⅱ组有 8例切皮时 自觉疼 痛 , 尚可忍受 , 静脉给予 度冷 丁 5 g 氟 哌利多 25mg 安静入 睡 , 0m 、 . 后 顺利 完成 手术 ;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 缉验∞
本组大部分患者未采用 抗凝 治疗 , 2例血肿型患者因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应用过抗凝治疗。 提示应用抗凝治疗患者一旦出 现脑梗死的表现或病情加重 , 应及时复查头 c , T 以早 期发现出 血性脑梗死 。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后应停用抗凝 、 溶栓药物 , 以中 性治疗为主 , 适量应用脱水剂 , 可应用脑保护剂 。 本组患者经过
高位肌 间沟神 经 阻滞 用 于锁 骨骨折 内 固定术
侯 剑 东
( 同煤矿集团第二医院 , 大 山西 大 同 0 7 3 ) 3 0 1
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 的麻醉 , 基层医院多采用神经 阻滞 来完成手术 , 但单纯 的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往往 阻滞 不完全 , 其效 果都 难以令人 满意 , 常需要 复合大量的镇痛镇静
术中牵拉胸膜和血管可导致牵涉性疼痛。另外 , 壁上部 内侧 胸 常常存在对侧而来的交叉神经分布 ,使获 得满意阻滞更加 困
难。 以往对锁骨骨折手术进行麻 醉时多采用颈丛与臂丛联合阻
优: 完全无痛 , 中不需服用镇静镇 术 滞 或者单 纯臂丛 或颈丛 阻滞 , 阻滞不全 发生率明显增加 , 经常
恰 当的 治疗 , 多预 后 较好 。 大
参 考 文 献
. .
[ 张永庆 , 1 ] 王勤周 , 李大年 . 缺血性脑梗死的 出血性转化f . J 临床神经 】
病 学杂 志 ,0 4 1 ( )4 9 2 0 ,7 5 :6 .
( 收稿 E期 :0 9 1— 8 l 20 — 0 2 )
16例 A A I一Ⅱ级锁 骨骨 折患 者 , 0 S 男 患者仰 卧, 头偏向对侧 , 手臂于放身体两
8 , 2 , 3例 女 3例 年龄 l 岁 ~ 8岁 , 8 6 体重 4 ~ 8 g 2 7 . k 侧, 暴露患侧 颈部 。 选择前 、 中斜角肌 问的肌间沟顶点处为穿刺 点, 皮肤常规? 毒 , 肖 右手持长 3e ~ m的细穿刺针 垂直刺进 m 4c 皮肤 , 寻找异感 , 不 有突破感后 , 回抽 注射器无异常 , 即可注入 局 麻 药 1 5m .局 麻 药 配 方 均 为 1 2 1 L %盐 酸 利 多 卡 因与 03 5 . %盐 酸布 比卡 因混合 液( 1: 0万 肾上腺素 )手术时 7 含 2 ,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比较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和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择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同定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三组:I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II组采用颈丛阻滞麻醉,III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

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颈臂丛联合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最佳(P<0.05);而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要好于单纯的颈丛或臂丛阻滞麻醉,值得临床采用。

【关键词】锁骨骨折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麻醉效果锁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科创伤疾病,为达到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目前倾向于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国内锁骨骨折麻醉常见的方法有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单纯颈丛神经阻滞和臂丛加颈丛神经联合阻滞三种。

近年来我科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用于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同定手术患者64例,均为外伤所致,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胸部x线摄片及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

年龄21-65岁,体重46-80kg,ASA分级I-Ⅱ级,随机为三组:I组:臂从阻滞麻醉21例;II组:颈丛阻滞麻醉20例;III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23例。

各组年龄、性别、体重和手术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0.1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接心电监护。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手臂紧贴身体。

I组患者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取肌间沟位进针,有异感向肩臂上肢放射,固定针头回抽无血,注入l%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30ml。

II组患者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取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1.5cm处为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后,穿刺针向下内方向进针,穿过颈浅筋膜时有一个突破感,再进针少许,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沿颈阔肌表面向前下作扇形注局麻药5-8ml。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9 1・
【 关键 词】 锁 骨骨折 ;颈臂丛联合神经 阻滞
【 中图分类号】R 6 8 3 .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3 )0 9— 0 0 9 1 一 叭
表 1 各 组 麻 醉 效 果 比 较
锁骨骨折在 临床创 伤外 科 中 比较 常见 ,以往 锁骨 骨折 手术麻醉多采用单 纯 的臂丛 神经 阻滞麻 醉 ,常常会 有患 者 出现阻滞不全 的现象 ,麻醉效 果不佳 ,一 般需要辅 助镇静 、
颈 臂 丛 联 合 神 经 阻滞 在 锁 骨 骨 折 手 术 中的应 用体 会
彭海风 曹 渊 付东
【 摘
要】 目的 :观察在 锁骨骨折手术 中颈臂丛 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 6 0例锁骨骨折 病人随机分 为颈丛 阻滞麻醉
镇 痛药物来 完 成手 术 。这样 以来 不 但增 加 了患 者 的 痛苦 , 同时还增加 了麻 醉医生 麻醉 过程 中 的风险 。笔者 回顾分 析 在2 0 1 0年 5月至 2 0 1 2年 1 2月 6 0例在我院行锁骨骨 折切开
复位内 固定术 的患者 的临床 资料 ,分别采 用颈丛 阻滞麻醉 、
肌间沟臂丛 阻滞麻 醉 、颈臂 丛联 合阻滞 麻 醉。对这 3种 麻 醉方法的麻醉效果 以及不 良反应进行 了 比较 ,现总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资 料 6 0例患 者 中患者 年 龄 l 5— 6 2岁 ,平 均 4 0 . 6岁 ,其 中男性患者 4 3例 ,女性患 者 l 7例 。体重 3 5~ 7 4 。骨折 部 位 :锁 骨 近段 骨 折 7例 ,锁骨 远 段 骨 折 3 0 例 ,锁 骨中段骨折 2 3例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0例 3 组 患 者在 年龄 、体质 量 、骨折部 位 、手 术 时间等 方面 比较 差 异 无显著 性 ( P>0 . 0 5 ) 。分别 采 用肌 间沟 臂丛 阻滞 麻 醉 2 0 例 ,颈臂丛联合 阻滞 麻醉 2 0例 ,颈丛 阻滞麻 醉 2 0例 。 1 . 2 麻 醉方法 6 0例患者术前 半小 时肌注 阿托 品 0 . 5 m g , 苯 巴比妥钠 0 . 1 g ,6 0例患者人 手术 室后 ,首先开放静脉通 道 ,患者取头偏 向对 侧体 位 ,手 臂则 紧贴身 体 。三组 所用 局麻药均为 1 %盐酸利 多卡 因 +0 . 4 4 7 % 甲磺 酸罗 哌卡因混 合液 。 A组 患者采用颈 丛 阻滞麻 醉 ,我 们采 从胸 锁 乳突 肌后 缘 中点 后 0 . 5 e a 处入针 ,当针头 抵至第 4颈 椎横 突后 ,则 r 回抽无脑脊液 以及无血 ,注入 局麻药 5~8 m l,然后退 至颈 浅筋膜下注射 局麻 药 8~l O ml 向乳 突 、锁骨 、颈前 方 向作 局 部浸润麻醉 。B组 患 者采 用肌 问 沟臂丛 阻 滞麻 醉 ,我们 从 前 中斜角肌 肌 间沟顶 点进 针 ,当患 者诉 出现 异感 时 ,回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以锁骨骨折患者为对象,以手术为治疗方式,探究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效果。

方法: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数量:96,病情:锁骨骨折,治疗方式:手术。

simple randomization分对照/观察组。

对照组: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效果。

结果:疼痛情况评分,观察组较低(P<0.05)。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较低(P<0.05)。

麻醉效果,观察组较低(P<0.05)。

结论: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能缓解锁骨骨折手术患者疼痛,较为安全,麻醉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锁骨骨折手术;麻醉;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锁骨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形式,多发生于车祸、高空坠落、打架等过程中。

发病后,患者疼痛感明显、行动受限、可见肿胀等症状[1]。

手术治疗是锁骨骨折的常见治疗方式,能帮助患者恢复受损、错位的骨骼,减轻患者疼痛感,恢复患者正常行动能力。

手术期间需要对患者麻醉处理,且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对麻醉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已经不能符合患者对麻醉的需求。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能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中的不足之处。

基于此,研究分析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数量:96,病情:锁骨骨折,治疗方式:手术。

simple randomization分对照/观察组。

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2-60岁,均值(41.25±2.41)岁,高空坠落、车祸、打架因素引起的锁骨骨折数量分别为18、17、13例。

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2-59岁,均值(41.58±2.30)岁,高空坠落、车祸、打架因素引起的锁骨骨折数量分别为19、16、13例。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观察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观察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

方法:选取本科室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按照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运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运用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照组的阻滞成功率为84.0%,观察组为9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维持时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的阻滞优良率为78.0%,观察组为92.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运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升阻滞成功率与优良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臂丛颈丛浅支联合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麻醉方式的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1]。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运用两种神经阻滞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选取本科室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ASA分级均为I~II级。

按照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53岁,平均(38.5±6.7)岁;体重47~71kg,平均(54.7±6.1)kg;手术时间1~4h,平均(2.2±0.7)h。

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1~54岁,平均(38.8±6.6)岁;体重47~70kg,平均(54.5±6.0)kg;手术时间1~4h,平均(2.3±0.6)h。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26·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张春玲【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054(2021)01-0026-03【摘 要】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方法:该文所选对象收治的66例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神经阻滞麻醉,实验组患者则选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分析临床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降低,麻醉优良率明显提高(P<0.05)。

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段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但是实验组患者的上升幅度更加轻微(P<0.05)。

结论: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能让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让其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提高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锁骨骨折 内固定手术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麻醉锁骨骨折患者在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时,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颈深浅丛联合臂丛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然而阻滞效果却较差,患者生命体征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1]。

应用高频超声能让神经阻滞真正实现可视化操作,和解剖手法定位相比较,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更加理想[2]。

我院在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锁骨骨折患者时,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均为我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

①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锁骨骨折;满足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相关指征;签署知情同意书;ASA分级为Ⅰ~Ⅱ级。

②排除标准:肝肾衰竭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力衰竭患者。

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66例患者分成两组。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临床疗效研究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临床疗效研究

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患者手术安全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2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对照组,研究组采取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利用传统麻醉,比较两组手术安全、麻醉不良反应等差异。

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10.00%,对照组不良反应20.00%,两组术后疼痛评分、麻醉完成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锁骨骨折患者采取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高,值得重视。

关键词:锁骨骨折;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术后疼痛锁骨骨折属于外伤常见骨折类型,患者发病后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较高,术中进行阻滞麻醉,能够降低患者的手术治疗压力,避免不良反应。

臂丛神经麻醉的临床应用较多,但锁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临床为改善患者症状,对其进行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1]。

本文对所选锁骨骨折患者开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20年1-12月20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研究组、对照组,10例/组。

研究组男5例,女5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08±20.92)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9.20±2.78)年。

对照组男6例,女4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35±18.65)岁,病程5~13年,平均病程(9.44±3.56)年。

患者均符合锁骨骨折诊断标准,意识清醒签署同意书后配合治疗,无实验麻醉用药不良反应,能够耐受实验手术,无中途脱离实验、死亡、转院情况,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组采取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利用传统麻醉。

研究组:帮助患者利用仰卧位方式躺在手术台上,将肩膀垫起辅助头部偏向健侧肩膀,将手臂自然垂放在身体旁侧,充分露出前、中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常规消毒铺巾后,采取神经干阻滞穿刺方式麻醉,药物选择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射,剂量20-25ml,同时进行肌间沟压迫,促使药物迅速发散,待麻醉理想后开展手术。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64例ASA Ⅰ-Ⅱ级锁骨骨折患者,女28例,男36例;年龄18~56岁;体重48~73.4kg。

分为两组,麻醉方式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和颈丛麻醉。

结果颈臂丛联合组麻醉阻滞效果最好,其优良率达100%,高于颈丛阻滞组(81.26 %) (P<0.05)。

而2组不良反应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神经阻滞。

【关键词】颈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锁骨骨折是骨科常见外伤性疾病,麻醉方法有多种,以往常采用局麻+基础麻醉、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均不理想,近几年来,我科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无并发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同定手术患者64例,年龄18~56岁;体重48~73.4 kg。

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一般情况组间无差异。

A 组: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32例。

B组:颈丛阻滞麻醉32例。

1.2 方法入室前肌内注射安定10 mg,阿托品0.5 mg。

开放静脉通道后,患者平卧,头偏向健侧。

取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作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的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7号针从穿刺点刺入,待患者诉手臂有异感时,回抽无血和脑脊液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0.25 盐酸布比卡因混合局麻药15~2O ml,局麻药中常规加入1∶20万的。

肾上腺素。

颈丛阻滞取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0.5 cm处为穿刺点。

皮肤常规消毒,7号针从穿刺点垂直刺入,抵至颈4横突稍退针少许,回抽无血和脑脊液注入相同的局麻药3~5 ml,再退至颈浅筋膜下注入同样的局麻药3~5 nl。

颈臂丛联合阻滞则先行肌间沟臂丛阻滞,1 min 后再行颈丛阻滞。

相关操作方法和用药相同。

常规面罩吸氧。

保持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8 %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锁骨骨折固定术的麻醉方法很多,近年来笔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损伤小,麻醉阻滞完善等特点,麻醉用药量小,基本避免了因局麻药用量过大所致的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而且穿刺点位置高,完全避免了气胸的发生,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关键词:锁骨骨折手术治疗麻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8-1879(2012)06-0043-01
锁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以最大程度恢复其解剖形态为主,同时亦应兼顾局部的美学要求;锁骨骨折绝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治疗,但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手法复位很难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仅能达到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维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局部可遗留明显畸形;笔者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
患者行手术治疗,麻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锁骨骨折患者48例的病历资料,男40例,女8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拟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 麻醉方法
2.1 治疗组。

先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向内后进针,至患者主诉肩部出现异感时为止,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
15ml,然后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以患侧颈外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交点后缘交点为穿刺点,达c4横突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含1∶20万u肾上腺素)4-6ml,浅丛注药4-7ml。

2.2 对照组。

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

3 结果
治疗组24例患者中83%的患者术中患者自觉无痛,不需加用辅助药;17%的患者感到微痛,需加用辅助药(杜冷丁50mg,异丙嗪25mg);对照组24例患者中60%患者术中患者自觉无痛,不需加用辅助药;35%的患者感到微痛,需加用辅助药(杜冷丁50mg,异丙嗪25mg);5%的患者感觉明显疼痛,追加辅助药后仍不满意,或需加用其他麻醉方法。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治疗组由于对照组。

4 讨论
锁骨位置表浅,易发生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跌倒时手或肘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多发生儿童及青壮年。

间接暴力造成
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

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

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

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

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该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影象学检查,锁骨骨折常发生在中段。

多为横断或斜行骨折,内侧断端因受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常向上后移位,外侧端受上肢的重力作用向内、下移位,形成凸面向上的成角、错位缩短畸形。

x线检查虽较常用,但其误诊率较高,因此在检查时,不能满足于x线正位片未见骨折而诊断为软组织损伤,需仔细检查是否有锁骨内端或对局部骨折征象,以便给予正确的诊断。

ct检查是目前确定该骨折的最好的辅助检查手段。

能清楚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和程度,尤其对关节面的骨折优于x线检查。

锁骨骨折的治疗原则以最大程度恢复其解剖形态为主,同时亦应兼顾局部的美学要求。

锁骨骨折绝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治疗。

但对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单纯
手法复位很难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而外固定亦不能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仅能达到解除骨断端过度的异常活动,维持骨折端在一定的畸形位置愈合,局部可遗留明显畸形。

手术治疗的参考指征是: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开放性锁骨骨折;锁骨外1/3骨折移位严重者;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形成浮动肩,需手术固定锁骨以稳定肩胛颈骨折者;锁骨粉碎骨折,骨块间夹有软组织影响骨愈合,或有潜在顶破皮肤的危险不能闭合复位时;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

颈丛神经阻滞法加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效果可靠,简便安全[1]。

锁骨手术区域皮肤为锁骨上神经支配,肩锁关节的神经支配为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胸前外侧神经。

胸锁关节及锁骨间韧带、肋锁韧带的神经支配为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肌神经。

颈浅丛神经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从这点呈放射状分支向前即颈前神经、向下即锁骨下神经、向后上即耳大神经、向后侧为枕小神经,它们支配头颈以及胸肩的后部,如披肩状。

如果手术区域仅在皮肤区域,仅需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皮下及颈阔肌筋膜下阻滞浅丛即可。

臂丛神经的分支均从其根部分出,并且均为运动神经,c5支配斜方肌,c6支配锁骨下肌,c5、c6、c7的较大分支支配前锯肌,这些分支一般只能在斜角肌间隙给予阻滞。

肩胛上神
经于c5和c6结合处水平,从臂丛神经分支,支配肩胛背侧肌群,同时也是肩关节的重要感觉神经-对于肩臂部位的手术,这种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尤其是锁骨手术及肩锁关节,肩关节的复位术。

本试验组避免了单一神经丛阻滞的不全阻滞,笔者体会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效果确切,复合麻醉阻滞了锁骨上神经、臂丛神经、颈桡神经,使支配肩部、锁骨周围皮肤和组织的神经阻滞较为完善,从而达到手术无痛或轻微疼痛,减轻患者痛苦,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新鲜锁骨骨折应首选髓内针固定。

切开显露锁骨时,应尽量少剥离软组织,以保持骨折端的血液供应。

髓内针一般只能保留8-10周,然后拔除。

时间过久针将松动,甚至可向肺内移动。

采用克氏针时,为了有效防止克氏针移位,针尾必须折弯。

有的学者主张采用带螺纹的髓内针。

不可单纯依赖髓内针而废其他固定方法,还应使用三角巾悬吊。

因手术需显露剥离软组织,必然延迟骨折愈合时间,昕以固定的时间要比手法整复固定的时间长,一般不少于6周。

参考文献
[1] 郭凤森,庄心良,曾因明,等.现代麻醉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