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d45e87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b.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 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包容两个自旋状况分歧的电子.③.XXX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守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能够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别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统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a591d0480eb6294dc886c27.png)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一、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运用化学平衡的观念分析问题。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都是可逆反应,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可看作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例(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因此它们有化学平衡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1.弱电解质的电离(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CH3COO—+H+。
(2)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H3COOH)=[c(H+)·c(CH3COO—)]/c(CH3COOH)。
注意: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随参与电离平衡的分子和各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K电离表达式中的各浓度指平衡时的浓度。
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它的每一步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表示,其大小关系为K1>K2>K3,一般都要相差104~105倍。
(3)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①共性特点: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的含量保持不变)、等(电离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②个性特点:电离过程吸热;电离程度较小。
(4)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①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增大离子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②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注意:区分电离平衡移动与电离程度变化的关系,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而电离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即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高中化学选修三笔记
![高中化学选修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a711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6.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笔记高中化学选修三主要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逐一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和要点。
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有机物的命名法,包括命名规则、官能团的命名和官能团的识别等。
有机反应机理,酯化、醇醚化、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常见反应的机理和实例。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包括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醛、酮、酸、酯等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2.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反应机理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包括离子化合物、配位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无机反应机理,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络合反应等常见反应的机理和实例。
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如氧化物、酸、碱、盐、配位化合物等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无机化学反应的平衡和速率,如溶解度平衡、酸碱中和反应的平衡和速率等。
3.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定义、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等。
分析化学的仪器和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质谱法等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化学的质量控制,如标准曲线的绘制、样品的制备和处理、误差的计算和校正等。
重要的分析化学应用,如环境分析、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等的方法和技术。
总结起来,高中化学选修三主要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反应机理、无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反应机理,以及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仪器和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和应用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4facf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e.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本重要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有机化合物、配位化学、无机材料等内容。
下面是关于该教材的知识归纳。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离子和分子是物质的微观结构。
2.物质的宏观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是物质的宏观性质。
3.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其微观结构相关,如金属的导电性、晶体的硬度等。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1.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
3.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燃烧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流动性、挥发性等特性。
4.有机物的分类:根据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有机物可分为醇、酮、醛、酸、酯、醚、芳香化合物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1.有机反应的定义:有机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新性质的有机化合物。
2.脱水反应:脱水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水分子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3.氢化反应:氢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气与有机分子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4.酸碱催化:酸碱催化是指在酸碱存在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的反应速率增加。
第四章金属配合物1.配位化合物的概念: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给体与一个或多个受体之间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2.配位键:配位键是指由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的共价键。
3.配位数:配位数是指一个金属离子周围配位体的数目。
4.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颜色、溶解度、稳定性等特性。
第五章无机材料1.无机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
2.无机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塑性等特性;非金属材料主要用于绝缘材料、陶瓷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a0b834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c.png)
原子结构与性质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中子N(核素)原子核质子Z → 元素符号原子结构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电子数(Z 个)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2、三个基本关系(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决定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
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氯原子的m(35Cl)=5。
81×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诸量如35Cl为34。
969,37Cl为36.966。
原子比较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质量核素的质量数相等。
如: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如:Ar(Cl)=Ar(35Cl)×a% + Ar(37Cl)×b%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
注意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5345b4958fb770bf78a55ed.png)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071d32dc5da50e2524d7f5e.png)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大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1.能层、能级与原子轨道(1)能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通常用K、L、M、N……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2)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依次升高,即:E(s)<E(p)<E(d)<E(f)。
(3)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
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特别提示】(1)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
(2)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二倍。
(3)构造原理中存在着能级交错现象。
由于能级交错,3d轨道的能量比4s轨道的能量高,排电子时先排4s轨道再排3d轨道,而失电子时,却先失4s轨道上的电子。
(4)前四周期的能级排布(1s、2s、2p、3s、3p、4s、3d、4p)。
第一能层(K),只有s能级;第二能层(L),有s、p两种能级,p能级上有三个原子轨道p x、p y、p z,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第三能层(M),有s、p、d三种能级。
(5)当出现d轨道时,虽然电子按ns,(n-1)d,np顺序填充,但在书写电子排布式时,仍把(n-1)d放在ns前。
(6)在书写简化的电子排布式时,并不是所有的都是[X]+价电子排布式(注:X 代表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符号)。
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
注意:所有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2)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
高中化学选修3: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晶体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8341c3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7d.png)
一.晶体常识
1 .晶体与非晶体比较
2 .获得晶体的三条途径
①熔融态物质凝固。
②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③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 .晶胞
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
晶胞在晶体中的排列呈“无隙并置”。
4 .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 —— 均摊 法
如某个粒子为n个晶胞所共有,则该粒子有1/n属于这个晶胞。
中学中常见的晶胞为立方晶胞
立方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注意:在使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粒子个数时要注意晶胞的形状
二.四种晶体的比较
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方法
(1)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
(2)原子晶体
由共价键形成的原子晶体中,原子半径小的键长短,键能大,晶体的熔、沸点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硅
(3)离子晶体
一般地说,阴阳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间的作用力就越强,相应的晶格能大,其晶体的熔、沸点就越高。
(4)分子晶体
①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的高。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③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接近),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④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5)金属晶体
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数越多,其金属键越强,金属熔、沸点就越高。
三.几种典型的晶体模型。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1c594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8.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也是高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门科目。
高中化学选修三作为进阶学习的分支,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其他化学反应的基础。
它描述了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电子转移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产生电子的被称为还原剂,接受电子的被称为氧化剂。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有机氧化还原反应和无机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无机氧化还原反应比较常见,具有如下特点:1. 氧化态变化:在反应中,某些物质的氧化态发生变化。
氧化态是描述原子或离子中电荷情况的表示法,通过氧化态的变化可以追踪电子转移。
2.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因此它的氧化态会减小。
还原剂能够提供电子,因此它的氧化态会增加。
3. 电子转移和离子交换: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导致离子的交换,使得反应物形成新的物质。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率相等时达到的状态。
化学平衡反应通常伴随着正向反应和反向反应的同时进行,而且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1. 定态和动态:尽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是反应仍然持续进行。
这是因为正向反应和反向反应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而已。
2. 平衡常数:反应的平衡可以通过化学平衡常数(Kc)来描述。
Kc 是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乘积,它的数值表征了反应的平衡位置。
3. 影响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和压力的变化都可能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会促进反向反应,从而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移动。
三、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是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等。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要点如下: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量。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2558731711cc7931b71638.png)
第一部分知识要点及解题模型归纳1.由K层→Q层,电子的能量:低→高,离核的距离:近→远。
2.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K层(n=1)只有1s 一个能级,L层(n=2)有2s、2p两个能级,M层(n=3)有3s、3p、3d三个能级,N层(n=4)有4s、4p、4d、4f四个能级,…3.每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能层序数平方的两倍,即2n2(n=1,2,3,4,…,2n2=2,8,18,32,…)4.当同一能级上的电子排布为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和全空状态(p0、d0、f0)时,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这是洪特规则的特例。
根据这个规律,铬(24Cr)的外围电子排布是3d54s1(3d、4s能级均为半充满)而不是3d44s2,铜(29Cu)的外围电子排布是3d104s1(3d全充满、4s半充满)而不是3d94s2等等。
5.21—30号元素的价电子排布依次为: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3d64s2→3d74s2→3d84s2→3d104s1→3d104s2。
6.ns、np、nd、nf能级分别有1、3、5、7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6、10、14个电子。
所以n能层的能级数为n,原子轨道数为n2,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7.非金属元素并不都在p区(H元素在s区);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并不一定在ⅠA族(可能为ⅠA族及Cr、Cu等元素);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并不一定在ⅡA族(可能为ⅡA族、He及Sc、Ti、V等多数过渡元素);最外层有3-7个电子,则一定在ⅢA~ⅦA族。
8.各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数为2、8、8、18、18、32、32(现在排了26种,若排满则为32种),即可巧记为1个2、2个8、2个18、2个32(联系2n2)。
因此,记住“2-8-8-18-18-32-32”、“1-3-11-19-37-55-87”(ⅠA族)、“2-10-18-36-54-86”(O族)类3组数字中的任意一组及族序数的顺序即可由任意原子序数推知元素的位置。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c848f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4.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1(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
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
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
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
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
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
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
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
(或A是否达最高价)(4)相似相溶原理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12cab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3.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主要涉及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详细阐述。
一、原子结构1、能层与能级能层就是电子层,分别用 K、L、M、N、O、P、Q 表示,能层越高,能量越高。
能级是指在同一能层中,能量不同的电子亚层,如 s、p、d、f 能级。
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量不同,K 层只有 1 个 s 能级,L 层有 2 个能级(s、p),M 层有 3 个能级(s、p、d)等等。
2、原子轨道s 能级只有 1 个原子轨道,呈球形;p 能级有 3 个原子轨道,分别为 px、py、pz,呈哑铃形;d 能级有 5 个原子轨道;f 能级有 7 个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指电子优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轨道;泡利不相容原理指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 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洪特规则指在等价轨道(相同能级的不同轨道)上,电子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周期与能层相对应,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能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族的划分与价电子构型有关,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指最外层电子,副族元素的价电子还包括次外层的 d 电子。
二、分子结构1、共价键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键参数键能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形成 1mol 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键长是指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键长越短,键能通常越大。
键角是指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它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用来预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等于成键电子对数与孤电子对数之和。
根据价层电子对数可以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
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e30b6d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2.png)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归纳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电子层:n):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子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由里向外,分别用字母:K、L、M、N、O、P、Q表示相应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2、能级:同一能层里的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用s、p、d、f等表示,同一能层里,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升高,即:E(s)<E(p)<E(d)<E(f)①K层指包含一个能级,即s能级;L层包含两个能级,s和p能级;M层包含三个能级,s、p和d能级;N层包含四个能级,s、p、d、f能级②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③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④同一能级容纳的电子数相同3、电子云:原子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是没有确定的轨道的,就好像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这种“带负电荷的云雾”称之为电子云。
电子云密集(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多)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多;反之,电子云稀疏(单位体积内小黑点少)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即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大小,而非表示核外电子多少4、原子轨道: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的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1)原子轨道的形状①s电子的原子轨道都是球形的,每个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能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能量:E1s<E2s<E3s,随着能层序数的增大,电子在离核更远的区域出现的概率减小,电子云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②p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哑铃形),每个p能级有3个轨道,它们互相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
p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也随能层序数增大而增大③能级与原子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的关系能级s(球形)p(纺锤形)d f原子轨道1357容纳的电子数261014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构造原理:多电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总是按照能量最低原理,由低能级逐步填充到高能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72d405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6a.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学问点第一篇(3)原子轨道:电子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子在核外常常出现的区域。
这种电子云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特殊提示】(1)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
(2)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依次为1、3、5、7……的二倍。
(3)构造原理中存在着能级交叉现象。
由于能级交叉,3d轨道的能量比4s轨道的能量高,排电子时先排4s轨道再排3d轨道,而失电子时,却先失4s轨道上的电子。
(4)前四周期的能级排布(1s、2s、2p、3s、3p、4s、3d、4p)。
第一能层(K),只有s能级;第二能层(L),有s、p两种能级,p能级上有三个原子轨道px、py、pz,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第三能层(M),有s、p、d三种能级。
(5)当出现d轨道时,虽然电子按ns,(n-1)d,np顺序填充,但在书写电子排布式时,仍把(n-1)d放在ns前。
(6)在书写简化的电子排布式时,并不是全部的都是[X]+价电子排布式(注:X代表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符号)。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图为构造原理示意图,即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
留意:全部电子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足能量最低原理。
(2)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特例:当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满(p6、d10、f14)、半满(p3、d5、f7)和全空(p0、d0、f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最低。
基态、激发态及光谱示意图(1)电子的跃迁①基态→激发态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②激发态→基态激发态原子的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a360c6f700abb68a982fbcd.png)
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二、(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的顺序:1s2s2p 3s3p4s3d4p5s4d5p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三、元素周期律1.周期表中的5个区:s、p、d、ds、f2.外围电子-——价电子s与p区-——最外层上的电子d与ds区——最高能级组上的电子S区:ns1~2P区:n s2n p1~6d区:(n-1)d1~10n s1~2ds区:(n-1)d10n s1~2 3.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c5057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5.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实验化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三个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一个研究有机物的科学,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我们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是通过命名规则和命名方法来为化合物指定一个唯一的名称。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按照碳原子的数目、主要官能团和辅助官能团等进行分类和命名。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包括分子式、结构式、立体结构等。
通过结构表示法,我们可以清晰地描述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可以用来描述化合物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可以用来描述化合物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涉及到医药、食品、染料、塑料等领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化学知识。
2.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和化学反应的科学。
高中化学选修三中的生物化学主要包括生物大分子、生物能量转化和生物信息传递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生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我们将学习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了解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生物能量转化:生物能量转化是生物体利用能量进行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过程。
我们将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能量转化的机制,并了解能量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利用。
(3) 生物信息传递:生物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和转化。
我们将学习DNA和RNA等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基因的表达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生物化学为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对于医学、生物工程和农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1638b5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3.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b90b734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f.png)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三是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涵盖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反应机理。
下面将对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其特点是碳原子能够形成多种连接方式,从而构成多样的有机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包括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法,如醇的命名、酚的命名、醚的命名等。
此外,还涉及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碳原子的杂化与共价键:碳原子在化学中表现出四价,通过与其他元素共享电子来形成共价键。
碳原子可发生杂化,形成sp3、sp2和sp杂化轨道。
sp3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四个等效的sp3杂化轨道,可形成四个σ键。
sp2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三个等效的sp2杂化轨道和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三个σ键和一个π键。
sp杂化形成的单个碳原子上带有两个等效的sp杂化轨道和两个未杂化的p轨道,可形成两个σ键和两个π键。
3. 碳原子的共振结构:当一个有机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时,电子可以在分子内不同位置进行共轭重排,从而形成不同的共振结构。
共振结构的存在使分子更加稳定,并影响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性。
共振结构中的共振杂化体对应着不同的价键键能,键长和键极性。
4. 有机官能团和官能团转化反应:有机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特定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的基团。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的有机官能团,如羧酸、酮、醛、醇、酚等,并了解官能团的化学性质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反应。
常见的转化反应包括醇的氧化、酸酐的水解、酮的还原等。
5. 脂肪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多键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烷烃是由碳-碳单键构成的饱和化合物;烯烃是由至少一个碳-碳双键构成的不饱和化合物;炔烃是由至少一个碳-碳三键构成的不饱和化合物。
脂肪族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也是高中化学选修三的重点内容。
高中化学选修三主要讲解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反应机理,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法、碳原子的杂化与共价键、碳原子的共振结构、有机官能团和官能团转化反应、脂肪族化合物等方面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104s1
29Cu [Ar]3d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
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