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最新版最新版
最新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新课标导航]
单元首▲单元知识概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在这样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头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打开了一扇窗口。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逐步地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20世纪八十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巨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成功的稳住了大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提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难点提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必要性,改造的过程和措施,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及原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理解;我国城镇化的进程、途径及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❶感悟课标新理念1、知识与能力⑴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
第18课_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分析本课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阶段的内容,回答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及名称一、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2).(3).实施(4(5).成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阅读课本83页第二段——84页第一段,回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目的、过程、结果及意义。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 的要求,早日建成 。
(2(3).结果: 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 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 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以上学习,总结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3.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变革 和发展有机统一;社会主义 和社会主义 同时并举。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阅读课本84页第二段——85页前三段,回答1956年——1966年经济建设有哪些成就、哪些失误。
1.1956“八大”2.社会主义3.4 5评价:走了不少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1966——1976年(“文革”的十年) 阅读课本最后一段,回答:“文革”的十年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危害。
危害: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 。
②导致 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③“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已学完,你还有与老师共同探讨的问题吗?如果有请提出。
合作探究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全面建设社义的十年(1956-1966)
成功的探索 失误——左倾错误 根因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征:高 瞎 浮 共 影响: 经济比例失调 严破生态平衡;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违背客观规律; 造成三年经济困难。
1中共八大
时间:1956年 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意义:指引社义经建蓬勃开展
浮夸风 农业大跃进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浮夸风 农业大跃进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共产风”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一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漫漫晃. --顺口溜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 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 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 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得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二、全面建设社义的十年(1956-1966)
成功的探索 失误——左倾错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6年 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意义:指引社义经建蓬勃开展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来自工业大跃进---大炼钢铁
1958年大跃进口号:“一天等于二十年”要求:
3.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字导学)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导学基础梳理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提上日程。
(2)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主张。
2.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问题思考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3)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4)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
问题思考2.如何正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1)改造与建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并强调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
②高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问题的决议》。
(2)手工业①1953年,开始从方面入手,逐步按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合作化的办法。
(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采取、限制和的策略,将其纳入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思考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根据材料,推断接下来新中国的主要工作将是什么?
开展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
一、1949—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二)1953--1956
1、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 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内容:主要矛盾变化
主要任务变化
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 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
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发展方针。
2、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 “大跃进”(中心: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面红旗
【概念辨析】“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片面要
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的困境
经济上,国 民经济全面
崩溃
军事上,国 民党还有上 百万军队在 负隅顽抗
国际上,美苏 冷战对峙,帝 国主义国家对 新中国孤立、
封锁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全面版
(3)作用:到 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 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 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易错易混] 1.“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 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剖析:“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
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
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1960 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 “左”倾错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 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 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 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 ①1953 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 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年。 (2)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 起来。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实施:“一五”计划(1)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误区警示]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3.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表现①总路线: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危害①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42 课件下载
(2)工业布局: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原因:①出于国防建设和国防安全的需要。②东北地区 资源丰富。③临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 . 目 的 : 为 了 适 应 国 家 __工__业__化___ 的 要 求 , 早 日 建 成 _社__会__主__义___。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_初__级___ 农业生产合作社。 (2)1955年,掀起兴办高级农业___合__作__社___的高潮。
2.特点 (1) 方 针 : 优 先 发 展 __重__工__业____ , 并 强 调 要 处 理 好 _重__工__业___、_轻__工__业___和农业的关系。 (2)布局:_东__北____地区相对发达。 3.开始标志:_1_9_5_7__年,国家开始实施“__一__五____”计 划。 4.意义:1957年底,新建了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初步建 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疑难探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阅读下列表格: 表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总量
品种
粮 棉 钢 煤 原油
1957年 产量
1.95亿吨 164吨
535万吨 1.3亿吨 146万吨
比1949年增加
19% 26% 296% 96% 235%
比历史最高年 份增加
30% 935% 580% 210%
4.“文革”(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 坏。
点拨 (1)什么是“左”倾错误? “左”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实际,脱离社会现实 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其表现为急于求成, 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 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行动等。 (2)建国后的历史分期:①过渡时期:1949~1956年。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③“文革”十年: 1966~1976年。④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年。⑤社会主 义现代化新时期:1978年至今。
高中历史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八”字分
针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1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 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 的国家” 旧中国被外国人讥为“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的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
时间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0—1952、12)
中 国 现 代 史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时期
(53、1—56、12)
曲折 发展 时期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 私有制经济 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 制经济 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 92.9% 7.1%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商品零售额
100%
95.8% 4.2%
7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
①中共八大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经济开始好转 (1962年底) 调整任务完成 (1965年)
加工订货 统购统销
经销代销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17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18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漫 画
19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最新课件
跟踪训练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没收资产阶级财产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C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问题2:世界近代历史上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 两种影响较大的模式,两种模式有什么样的不同?中国 借鉴了哪一种模式?为什么?
• 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优先 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 先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 • 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当 时实行“一边倒”政策,所有的领域都 向苏联学习,经济领域当然也不例外。
正确的指导思想
1956-1966年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两 个 阶 段
1966-1976年
表现 “左”倾错误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标志
影响
“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基本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张燕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知识与能力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意识。
1、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及文革。
突破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合理运用讲述法进行补充梳理;通过学案设置相关题目进行检查反馈。
2、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突破方式:我将采用网上论坛的方式,寓教于乐突破难点问题。
首先,对于本课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网络检索等手段搜集课程资源。
因此课前我将通过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其次,高中学生虽然对历史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分析历史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案导学为基础,创设新情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和生本教育理念通过小组合作,调动学生积极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蒋丽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1.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 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农业合作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C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2、‚高举三面红旗‛(1958)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左”的错误,片面追求 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 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挫伤农民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1956-1976年)
4、文革十年,国民经济严重破坏(1966-1976年)
◆原因:左倾错误的破坏 ◆表现: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纠左: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 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影响: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1956-1976年)
4、文革十年,国民经济严重破坏(1966-1976年) 地球人都知道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种个南瓜像地球,
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
地球又多一个洲,
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
干不干,都吃饭; 干不干,都吃一样饭
吃饭人多,出勤人少;
装病人多,吃药人少;
学懒人多,学勤人少;
读书人多,劳动人少。
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1956-1976年)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纲】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主干知识梳理】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过渡时期: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1956)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建国初期面临严峻形势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战争的破坏 措施:没收官僚资本成为国营企业、土改(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二、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1953-----1957年)1、背景:1)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社会稳定2)经济基础:1952底,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三大改造准备了条件。
3)理论条件:借鉴苏联模式(分析:美苏冷战,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中国一边倒苏联)2、指导思想:1953年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分析: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概况: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1953—1957)①基本任务: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B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C 三大改造,保证社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D 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②特点: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协调农轻重比例【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内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敌对政策,经济上: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外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 ③结果:1957前,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意义:A.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建立起来)B.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地理分布),社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①原因:A.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个体经济不适应大适应大规模的经建)B.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C. 防止农村封建因素再次出现D.历史的选择,资义道路走不通②经过:A.农业:1953初级社——高级社实行农业合作化(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由初级到高级建立生产合作社C.资义工商业: 建国后,将其纳入国家资义轨道(初级国家资义) 1953年,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义)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③创举:对资义工商业实施和平赎买政策④完成标志:1956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⑤意义:A.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B.一化三改: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C.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E.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关系)4、工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社义制度确立提高积极性;2)一五计划实施,优先重工业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一)、八大的正确路线1、制定:1956年中共八大(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状况的矛盾高三历史学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发展 编辑:台召红校对:王炳杰 审核:王润国 G A O S A N L I S H I X U E A N2)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依据:1)理论:社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现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义制度基本确立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二)、“左”倾错误导致经济挫折1、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表现:1)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制定:八大二次会议,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③评价: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1958大跃进:①中心:大炼钢铁=>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影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②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教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协调发展3)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①目的: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②特点:一大二公,平均主义③评价: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B.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④教训: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3、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三年困难(主因:左倾错误指导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比例失调、农民的积极性受挫;自然灾害、苏撕毁协议)2、方针:1960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点是调整,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和速度3、结果:1962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四)、1956—1966成就1、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2、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3、铁路发展迅速,除西藏外,各省都通了铁路(五)、文革时期(1966—1976)1、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扩展到经济领域2、影响: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③十年损失约5000亿元④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六)、经验教训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2、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4、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第19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1)1976文革结束,政局趋稳;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拨乱反正的方针、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经济建设的成与教训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年。 (2)内容: 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 起来。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 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3)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表现。 ①总路线:1958 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 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剖析:1960 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 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 正。
3.“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回事。 (×)
剖析:“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 定;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 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化大革 命”的成就。
2.方针 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 农业之间的关系。 3.实施 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到 1957 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 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易错易混]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实现工业化。(×) 剖析: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 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 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要点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 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的 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 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 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同酬。
——195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有 何重要影响?
(2)内容: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
(3)作用:到 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 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 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2.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 顺利完成。
[探究问题]
材料一 农业合作社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
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
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 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 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掀 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手工业: ①1953 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 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 ②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 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 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 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 1956 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易错易混] 1.1949—1956 年中国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剖析: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 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 平过渡。(√)
剖析: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 行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 渡。
(3)标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现象迅速发展。
(4)后果。 ①“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 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 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 重经济困难时期。
[易错易混] 1.“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 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剖析:“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
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
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1960 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 “左”倾错误。(×)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导航] 简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1)195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 提上日程。 (2)1953 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 主义工业化主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