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
润滑油一般理化性能介绍
润滑油一般理化性能介绍
润滑油具有多种理化性能,包括粘度、黏度指数、闪点、凝固点、氧化安定性、流动性等。
下面将对这些性能进行详细介绍。
1.粘度:是润滑油的最基本物理性质之一,它描述了润滑油的阻力对剪切变形的抵抗能力。
粘度的测定方法有较多,常见的有运动粘度和运动粘度指数。
运动粘度决定了润滑膜的厚度,对于高负荷和高温条件下的运动部件起着重要的作用。
2.黏度指数:是描述润滑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能力。
黏度指数高的润滑油在高温下粘度变化较小,能够提供较稳定的润滑性能,而黏度指数低的润滑油则会出现黏度急剧变化的情况。
3.闪点:是指润滑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挥发出能够形成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的气体的温度。
闪点越高,润滑油的燃烧性能越好,安全性也越高。
4.凝固点:是指润滑油在一定条件下开始结冰或凝固的温度。
凝固点较低的润滑油适用于低温环境,而凝固点较高的润滑油适用于高温环境。
5.氧化安定性:是指润滑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氧化、酸化和热降解的能力。
氧化安定性好的润滑油,能够延长油品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6.流动性:是指润滑油在一定温度下的流动性能。
润滑油的流动性能直接影响到润滑膜的形成和传递,从而影响到摩擦、磨损和热量传递等性能。
润滑油的理化性能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因此,在选择和使
用润滑油时,需要根据设备的工作条件和要求来综合考虑各项性能指标,
并且定期对润滑油进行检测和更换,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寿命的延长。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1.润滑油的理化性能指标(1)颜色润滑油的颜色与基础油的精制深度及所加的添加剂有关。
在使用或贮存过程则与油品的氧化、变质程度有关。
如呈乳白色,则有水或气泡存在;颜色变深,则氧化变质或污染。
润滑油颜色的测定可按B/T6540-86进行。
(2)粘度粘度是润滑油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性能指标。
大多数润滑油都按运动粘度来划分牌号。
润滑油的粘度越大,所形成的油膜越厚,有利于承受高负荷,但其流动性差,这也增加了机械运动的阻力,或者不能及时流到需要润滑的部位,以致失去润滑作用。
(3)粘温特性温度变化时,润滑油的粘度也随之变化。
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反之亦然。
润滑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称为润滑油的粘温特性,它是润滑油的重要指标之一。
表示润滑油粘温特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粘度比,另一种是粘度指数VI。
粘度指数是由两种标准油的假定粘度指数演算而得的。
一种油的VI值越大,表示它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越小,通常认为该油品的粘温特性越好。
(4)凝点和倾点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一般润滑油的使用温度应比凝点高5~7℃。
凝点可按GB/T510-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倾点是油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冷却到能继续流动的最低温度,也是油品流动的极限温度,故能更好地反映油品的低温流动性,实际使用性比凝点好。
润滑油的最低使用温度应高于油品倾点30℃以上。
倾点可按GB/T3535-8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5)闪点闪点是表示油品蒸发性的一项指标。
油品蒸发性越大,其闪点越低。
同时,闪点又是表示石油产品着火危险性的指标。
在选用润滑油时,应根据使用温度和润滑油的工作条件进行确定。
一般认为,闪点比使用温度高20~30℃即可安全使用。
闪点可按GB/T267-88或GB/T261-83规定的方法测定。
(6)酸值酸值指中和1克油样中全部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单位是mgKOH/g。
对于新油,酸值表示油品精制的深度或添加剂的加入量(当加有酸性添加剂时);对于旧油,酸值表示氧化变质的程度。
润滑油主要质量指标定义
润滑油主要质量指标定义1.粘度:粘度是润滑液体的内摩擦阻力,也就是当液体在外力的影响下移动时在液体分子间所发生的内摩擦。
粘度可以用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表示动力粘度:液体中有面积各为1平方厘米和相距1厘米的两层液体,当其中一层液体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与另一层液体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阻力。
运动粘度: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液体密度的比值条件粘度:用各种粘度计所测得的粘度,以条件单位表示,如用恩氏粘度计测得的恩氏粘度动力粘度的单位为:Pa·s 或MPa·s·运动粘度的单位为:平方米每秒或平方厘米每秒,条件粘度的单位为:平方厘米每秒。
粘度过大的润滑油不能流入配合间隙很小的两摩擦面之间;粘度大,承压大,润滑油不易从摩擦面挤出来而保持一定厚度的油膜。
因此,它对机械润滑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选择或掺配润滑油时,粘度是主要依据之一2.粘度指数(粘度比):表示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性能,通常用50摄氏度粘度和100摄氏度粘度的比值来判断粘温性的好坏。
一般希望粘度指数大一些,即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粘度变化小些,使摩擦表面之间具有稳定状态。
(粘温曲线越平稳越好)3.凝点(傾点):将润滑油放在试管中冷却,把试管倾斜45度,管中油面经过1分钟后,润滑油开始失去流动性的温度。
表示润滑油耐低温的性能,在低温情况下工作的机械应选用低凝点润滑油。
4.密度和相对密度:单位体积内油品的质量称为油品的密度。
一定体积的油品在某温度时的质量m与同体积纯水在某温度时的质量m之比称为相对密度(比重)。
计算油品的重量说明产品的纯度,判别油品的组成及质量均需密度指标。
5.酸值:中和1克润滑油中的有机酸所需的氢氧化钾(KOH)的毫克数称为酸值。
在润滑油贮存及使用中,可以用酸值指标变化情况来判断油品的氧化变质情况。
6.闪点:润滑油加热到一定温度开始蒸发成气体,当与空气混合后遇到火焰就开始燃烧闪光,此时的温度称闪点。
通常作为润滑油的一个安全指标。
润滑油基本知识培训
–20° C
–15° C
–10° C
100° C时黏度 Cst
Min3.8
Min3.8
Min4.1
Min5.6
Min5.6
Min9.3
Min5.6 Max9.3
Min9.3 Max12.5
Min12.5 Max16.3
Min16.3 Max21.9
润滑油质量的划分
识别润滑油的规格 SAE 20W/50
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及其意义
4、酸值
酸值是指中和1克油品所需要氢氧化钾(KOH)的毫克数, 常用mgKOH/g(毫克KOH/克)表示。 酸值大小可反映油品加工深度和将对金属的腐蚀程度。酸值越小说明油品 精制程度越深。(油品经一定时期使用或贮存,可根据测得的酸值来鉴别油 品质量,及时更换新油。)
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及其意义
2、凝点和倾点
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45度倾斜、1分钟) 倾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维持流动的最低温度。(90度倾斜、5秒钟) {启动温度+10℃≈凝点}、{凝点+1~3℃≈倾点} 倾点更能代表油品的低温流动性。
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及其意义
润滑油质量的划分
识别润滑油的规格
齿 轮 油 以SAE 85W/90 API GL-5为例
SAE 80W/90
是美国汽车工程 师协会对内燃机 油黏度分类法的 英文缩写。
表示该油品低温时 的黏度等级。 有SAE 70W、 75W、80W、85W、 等级别 “W”前面的数字越 小,其低温流动性 越好,能满足在更 低气温条件下工作 的发动机的要求。
广西运德保修厂
润滑油基本知识培训
龚兰军
目
润滑油的主要理化指标与意义
�
5)水分: 水分是指润滑油中含水量的百分数,通常是重量百分数。水分小于0.03%, 认为是痕迹。润滑油中水分的存在,会使润滑油油膜强度降低;产生泡沫使油品乳 化;加速有机酸对金属的腐蚀作用,锈蚀设备;使添加剂分解产生沉渣;降低绝缘 性能。总之,润滑油中水分越少越好。
6)机械杂质: 机械杂质是指存在于润滑油中不溶于规定溶剂的杂质。这些杂质大部分是 砂石和铁屑之类,以及由添加剂带来的一些难溶于溶剂的有机金属盐。通常,润 滑油基础油的机械杂质都控制在0.005%以下(机杂在0.005%以下被认为是无)。
动力粘度(η):是油品在一定剪切应力下流动内摩擦力量度,单位泊(P), 常用厘泊(cP)。
运动粘度(ν):是油品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内摩擦力的量度,是动力粘度与 密度之比,单位斯(St),常用厘斯(cSt)。
条件粘度:恩氏粘度、赛氏粘度、雷氏粘度。
粘度指数:是控制润滑油粘度性能的指标。越是表示润滑油中含有酸性物质的指标,单位是mgKOH/g。酸值分强酸值和 弱酸值两种,两者合并即为总酸值(简称TAN)。我们通常所说的"酸值",实际上是 指"总酸值(TAN)"。 碱值是表示润滑油中碱性物质含量的指标,单位是mgKOH/g。碱值亦分强碱值 和弱碱值两种,两者合并即为总碱值(简称TBN)。我们通常所说的"碱值"实际上是 指"总碱值(TBN)"。 中和值实际上包括了总酸值和总碱值。但是,除了另有注明,一般所说的"中 和值",实际上仅是指"总酸值",其单位也是mgKOH/g。
2)凝点和倾点: 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倾点是在规定的冷 却条件下油品能维持流动的最低温度。一般倾点比凝点高1-3℃,凝点比启动温度低 10℃左右,倾点更能代表低温流动性。
润滑油指标
润滑油指标【原创版】目录1.润滑油的定义和作用2.润滑油的主要指标3.润滑油的指标对润滑效果的影响4.如何选择合适的润滑油正文一、润滑油的定义和作用润滑油,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减少摩擦、保护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油状物质。
它主要通过在接触表面形成一层油膜,以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润滑油还具有冷却、密封、防锈等作用。
二、润滑油的主要指标润滑油的性能主要由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1.粘度:润滑油的粘度决定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动性能。
粘度越高,润滑油在高温下的流动性能越好;粘度越低,润滑油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能越好。
2.闪点:润滑油的闪点是指润滑油在加热过程中,油蒸汽与空气混合后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润滑油的闪点越高,说明其安全性能越好。
3.抗氧化性:润滑油的抗氧化性是指其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能抵抗氧化分解的能力。
抗氧化性越好,润滑油的使用寿命越长。
4.抗磨性:润滑油的抗磨性是指其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减少磨损的能力。
抗磨性越好,润滑油的润滑效果越佳。
5.酸值:润滑油的酸值是指其氧化后产生的酸性物质的含量。
酸值越低,润滑油的抗氧化性越好。
三、润滑油的指标对润滑效果的影响润滑油的各项指标对其润滑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粘度适中的润滑油能在摩擦表面形成稳定的油膜,降低磨损;抗氧化性好的润滑油能在高温下保持较长的使用寿命;抗磨性佳的润滑油能减少磨损,延长机械设备寿命。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润滑油选择润滑油时,首先要根据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和负荷情况,确定合适的粘度等级。
其次,要考虑润滑油的抗氧化性、抗磨性等指标,以保证润滑油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使用寿命和润滑效果。
最后,还要关注润滑油的安全性能,如闪点等,以确保使用安全。
总之,润滑油在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润滑油主要指标
润滑油主要指标⼀、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1、粘度:粘度是选择润滑油的⾸要指标。
应根据设备摩擦部位的速度、减息、负荷、温度、功率、⼤⼩、密封程度选⽤油品,粘度过⼩会形成半液体润滑或边界润滑,⽽加速运动副磨损,同时也易漏油;粘度过⼤,流动性差,渗透性差,散热性差,内摩擦阻⼒⼤,启动困难,消耗功率⼤,也会增加运动副磨损。
因此油品粘度合理是运动副润滑的重要因素。
2、酸值:酸值是保证机件不受腐蚀的指标之⼀。
在使⽤过程中,因氧化分解作⽤,酸值不断增加,当增加到⼀定程度,就应⽴即换新油,否则可能对机件产⽣腐蚀。
换油时,需把旧油清洗⼲净,否则会加速新油氧化,缩短新油使⽤寿命。
实验证明,只要有1%旧油残存,就会失新油的使⽤寿命缩短75%,因此换油时应彻底清洗。
3、⽔分:⽔分的存在能实在0℃以下⼯作的运动副发⽣油路堵塞;燃料油发热量降低;液压油形成⽓泡,产⽣⽓阻,影响设备⼯作性能。
⽔分会促进油品乳化,降低粘度和油膜强度,促使油品氧化变质,增加油泥,加重含酸油品对机件腐蚀,使油品的添加剂沉淀,失去应有作⽤。
在新油中不允许有⽔分的存在,在储运中要严防⽔分侵⼊油中。
若在油中验证有⽔分存在,应禁⽤和换新油。
4、机械杂质:机械杂质就是指存在于润滑油中不溶于汽油、⼄醇和苯等溶剂的沉淀物或胶状悬浮物。
机械杂质来源于润滑油的⽣产、贮存和使⽤中的外界污染或机械本⾝磨损,⼤部分是砂⽯和积碳类,以及由添加剂带来的⼀些难溶于溶剂的有机⾦属盐。
机械杂质是润滑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
它通常指油中所含的尘⼟、泥沙、⾦属粉末、砂轮粉末等不溶性杂质。
杂质的存在会破坏油膜,加速运动副的磨损,甚⾄直接研损机件,造成抱轴;还会堵塞油路或过滤器,造成设备润滑故障,影响正常⽣产。
因此,当油品中机械杂质超过⼀定量(0.2%)时,就应⽴即换新油。
5、凝点:润滑油试样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冷却⾄停⽌流动时的最⾼温度称为凝点。
⽽试样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被冷却的试样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称为倾点。
润滑油理化指标(全)
润滑油理化指标1.常用理化指标化验指标(1)密度密度就是石油及其产品最简单、最常用的物理性质指标,它就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单位为kg/m3。
因为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会变化,高温测的密度比低温下测的密度要小。
为了便于比较,一般油品的密度常用来规定温度的密度来表示。
我国GB规定,在标准温度(20℃)下的密度为标准,密度g/cm3。
密度在生产贮运中有重要意义,在产品计量、炼油厂工艺设计都用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油品的概括质量,密度还用在换算数量、交货验收的计量。
简单判断油品性质,根据密度大致估计原油类型,如含烷烃多的原油密度常较含环烷烃及芳烃的原油密度低。
含硫、氧、氮化合物越多及胶质与沥青越多原油密度就越高。
另,密度可初步确定油品品种:汽油P=0、7-0、76g/cm3;航空煤油0、77-0、84g/cm3;润滑油0、87-0、89g/cm3。
密度可以近似评定油品质量与化学组成变化,特别就是在贮运过程中,如发现某油品密度明显增大或减少,可以判断就是否混入重质油或轻质油。
(2)粘度粘度就是润滑油的重要理化指标,对各种润滑油分类分级,质量鉴别,确定用途有决定性意义,也就是设计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理常数。
液体、半流体状态物质在受外力作用,而流动时分子间所呈现的内摩擦或内阻力。
我国与国际接轨,用运动粘度m2/s,实际生产中常用mm2/s,二者关系为1m2/s=106mm2/s(原油)。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而变化的程度,为粘温性。
一般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温度降低,则粘度增大。
粘度比指的就是油品在两个规定温度下所测得较低温度下运动粘度与较高温度下运动粘度之比值。
我国与国际ISO接轨,采用40℃与100℃。
粘度指数就是指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这个特性一个约定量值。
粘度指数高,表示油品随温度变化小,通过表可查出。
那么粘度对油品生产与使用有什么意义呢?①在发动机粘度增大,会影响功率,粘度过低会造成起动困难,降低油膜支撑能力。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1、泡沫特性:油品生成泡沫的倾向及泡沫的稳定性。
2、酸值:中和1克油品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被称为酸值,用mgKOH/g 表示。
3、密度: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所含物质的质量数,以Kg/m3 表示。
20℃时的密度ρ20 被规定为石油产品的标准密度。
4、运动粘度:表示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以mm2/s 表示。
5、粘度指数: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性质叫粘温性能。
粘度指数是表示油品粘温性能的一个约定量值。
粘度指数高,表示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小,反之亦然。
6、蒸发损失: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蒸发而损失的量,用百分数表示。
蒸发损失越大,实际应用中油耗就越大。
7、氧化安定性:油品抵抗空气或氧气的使用而引起油品的性质发生永久性改变的能力叫做油品的氧化安定性。
润滑油主要性能指标
润滑油主要性能指标(1)黏度是指润滑油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表示油液内部产生相对运动时内摩擦阻力的大小。
黏度越大、内摩擦阻力愈大、流动性愈差。
黏度是润滑油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也是润滑油选用的主要依据。
常用润滑油的黏度主要有三种:①动力黏度(绝对黏度)η。
常用单位是Pa·s(帕·秒)。
②运动黏度υ。
工业上常用动力黏度η与同温下该流体密度ρ的比值称运动黏度υ,国际单位制中运动黏度υ的单位是m2/s,物理单位制中运动黏度υ的单位是斯(St)或厘斯(cSt)(1mm2/s称St),1m2/s=106mm2/S=104st(斯)=106cst(厘斯)。
一般现行标准中润滑油的牌号是指该油在40℃时运动黏度以厘斯为单位的平均值。
③相对黏度(条件黏度)除运动黏度以外还经常用比较法测定液体的黏度。
中国用恩氏黏度,代表符号°E;美国常用塞氏通用秒,代表符号SUS。
(2)油性是指润滑油中极性分子湿润或吸附于摩擦表面形成一层边界油膜的性能,是影响边界润滑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
吸附能力愈强,油性愈好。
(3)极压性能。
普通润滑油的极压性能都不好,需要依靠添加抗磨极压剂(含硫、氯、磷的有机极性化合物)来改善这种性能。
(4)闪点和燃点。
润滑油在火焰下闪烁时的最低温度点为闪点。
闪烁持续5s以上的最低温度称燃点,这是衡量润滑油易燃性的尺度。
在较高温度和易燃环境中的润滑,应选用闪点高于工作温度20~30℃的润滑油。
(5)凝固点是指润滑油在规定条件下不能自由流动时的最高温度,它是润滑油在低温下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温润滑时应选用凝固点低的油。
(6)其它。
包括反映腐蚀性能的酸值;反映氧化变质的氧化稳定性;反映与水混合的抗乳化性;反映激烈搅动而不起泡的抗泡性等。
其中有许多性能需用添加剂加以改善,如抗氧化防腐剂、抗乳化剂、抗泡剂、降凝剂、增粘剂等。
在实际生产中,在许多工况下添加剂使用可以使润滑油的性能大大改善,使用寿命也可成倍的延长。
常见的润滑油理化指标
---------------------------------------------------------------最新资料推荐------------------------------------------------------常见的润滑油理化指标常见的石油产品理化指标 1. 密度和相对密度(Density and Relative density) 密度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以 g/cm3 或 kg/m3 表示。
相对密度亦称比重,是指物质在给定温度下的密度与标准温度下纯水的密度之比值。
没有量纲,因而也就没有单位。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 GB/T 1 884 和 GB/T 2540,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 ASTM D4052 和 D941 、英国 IP 1 60、德国DIN 51 757 和 ISO 3675 等。
2. 色度(Colourity) 色度是在规定条件下,油品的颜色最接近某一号标准色板的颜色时所测得的结果。
色度是用来初步鉴别油品精制深度和使用过程中氧化变质程度的标志。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 GB/T 3555 和 GB/T 6540,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 ASTM D1 56 和 D1 500、英国 IP 1 96 和 ISO 2049 等。
3. 粘度(Viscosity) 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也是评价油品流动性的最基本指标。
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 运动粘度(Kinematic viscosity) 运动粘度是液体在重1 / 9力作用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以mm2/s 表示。
中国标准试验方法是 GB/T 265 和 GB 111 37,相应的国外标准试验方法有美国 ASTM D455、英国 IP 71 、德国 DIN 51 562和 ISO 31 05 等。
美国常用的条件粘度是赛氏(Saybolt)秒(SUS),而雷氏(Redwood)秒则是英国常用的条件粘度。
润滑油的标准
润滑油的标准润滑油是一种用于减少摩擦和磨损、冷却和密封的机械润滑剂。
它在机械设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其质量标准也非常严格。
润滑油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物理化学性能标准。
1. 粘度指数,润滑油的粘度指数是影响其润滑效果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粘度指数越高,润滑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变化越小,对机械设备的润滑效果就越好。
2. 闪点和凝固点,润滑油的闪点和凝固点直接关系到其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使用性能。
因此,润滑油的标准中通常会对其闪点和凝固点进行严格规定,以确保其在各种工况下都能正常使用。
3. 氧化安定性,润滑油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氧化,导致其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因此,润滑油的标准中通常会对其氧化安定性进行要求,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
二、环保标准。
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润滑油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润滑油的标准中通常会对其VOC含量进行限制,以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2. 重金属含量,润滑油中的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润滑油的标准中通常会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严格限制,以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三、性能测试标准。
1. 摩擦系数,润滑油的摩擦系数直接关系到其在减少摩擦和磨损方面的效果,因此润滑油的标准中通常会对其摩擦系数进行测试和要求。
2. 磨损测试,润滑油的磨损测试是评价其减少磨损效果的重要手段,润滑油的标准中通常会对其磨损测试方法和要求进行详细规定。
四、包装标准。
1. 包装规格,润滑油的包装规格应符合国家标准,包装应坚固耐用,以免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泄漏或损坏。
2. 标识要求,润滑油的包装上应清晰标注产品名称、型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信息,以方便用户正确选择和使用。
综上所述,润滑油的标准涉及物理化学性能、环保标准、性能测试标准和包装标准等多个方面,其严格执行对于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润滑油指标
润滑油指标
润滑油的检测指标有水分,闪点,倾点,机械杂质,粘度指数,粘度,碱值和中和值,抗乳化性,密度和比重,燃点,起泡性,抗磨性,腐蚀性,闪点测试,氧化稳定性,空气释放性,倾点测试,极压性测试,防锈性测试,铜板腐蚀测试。
水分:润滑油中水分的存在,就会破坏润滑油形成的油膜,使润滑效果变差。
闪点,是物质起火危险性的综合指标,一般应超过20-30℃。
倾点,冷却油品可流动的最低温度。
机械杂质,是指润滑油中不溶于乙醇、汽油、苯等溶剂的胶状悬浮物。
粘度指数,是一个实验值,用来表示油品随温度变化的程度,液体的粘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粘度指数越高,则表示油品随温度的变化就越小。
粘度,是润滑油最重要的个别性能指标,是形成润滑膜的主要因素,决定润滑油的承载能力,粘度可以分为和赛氏粘度,恩氏粘度,雷氏粘度,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其中,运动粘度是润滑油最常用的粘度表示方式。
碱值和中和值:酸值是表示润滑油中所含有酸性物质的指标,酸值分强酸值和弱酸值两种;中和值实际上包括总酸值和总碱值,通常所说的中和值实际上仅指总酸值,其单位也是mgKOH/g。
抗乳化性,油从水中分离的能力,也称为分水性。
密度和比重,所谓液体密度,通常是指温度为15℃时,每液体体积
的质量(常用单位kg/m3);比重也称为相对密度,是指与液体在15℃下的密度相同体积的水在相同温度下的密度之比。
润滑油理化指标(全)
润滑油理化指标1.常用理化指标化验指标(1)密度密度是石油及其产品最简单、最常用的物理性质指标,它是指在规定温度下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单位为kg/m3。
因为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会变化,高温测的密度比低温下测的密度要小。
为了便于比较,一般油品的密度常用来规定温度的密度来表示。
我国GB规定,在标准温度(20℃)下的密度为标准,密度g/cm3。
密度在生产贮运中有重要意义,在产品计量、炼油厂工艺设计都用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油品的概括质量,密度还用在换算数量、交货验收的计量。
简单判断油品性质,根据密度大致估计原油类型,如含烷烃多的原油密度常较含环烷烃及芳烃的原油密度低。
含硫、氧、氮化合物越多及胶质和沥青越多原油密度就越高。
另,密度可初步确定油品品种:汽油P=0.7-0.76g/cm3;航空煤油0.77-0.84g/cm3;润滑油0.87-0.89g/cm3。
密度可以近似评定油品质量和化学组成变化,特别是在贮运过程中,如发现某油品密度明显增大或减少,可以判断是否混入重质油或轻质油。
(2)粘度粘度是润滑油的重要理化指标,对各种润滑油分类分级,质量鉴别,确定用途有决定性意义,也是设计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理常数。
液体、半流体状态物质在受外力作用,而流动时分子间所呈现的内摩擦或内阻力。
我国和国际接轨,用运动粘度m2/s,实际生产中常用mm2/s,二者关系为1m2/s=106mm2/s(原油)。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而变化的程度,为粘温性。
一般温度升高,则粘度降低,温度降低,则粘度增大。
粘度比指的是油品在两个规定温度下所测得较低温度下运动粘度与较高温度下运动粘度之比值。
我国和国际ISO接轨,采用40℃和100℃。
粘度指数是指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这个特性一个约定量值。
粘度指数高,表示油品随温度变化小,通过表可查出。
那么粘度对油品生产和使用有什么意义呢?①在发动机粘度增大,会影响功率,粘度过低会造成起动困难,降低油膜支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滑油主要检验指标和意义第一节粘度一、基本概念:粘度是润滑油的一项基本指标。
粘度是液体内磨擦,即液体在外力作用下移动过程中,在液体分子间所发生的磨擦,若液体中有面积为1cm2,和相距1 cm 的二层液体,在液体分子间所发生的磨擦,若液体中有面积各为1cm2,和相距1cm的二层液体,当其中一层以1cm/秒的速度与邻近一层液体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阻力即为该液体的动力粘度。
如果阻力为1达因,则此液的粘度即为动力粘度单位,叫1泊。
泊的因次:达因*秒/厘米或克/cm2泊的百分之一称作厘泊运动粘度(ν)是在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它的密度之比,称作该温度下的运动粘度,是油品在重力作用下流动内摩擦力的量度,运动粘度是斯(St),斯的百分之一称作厘斯(cSt)。
厘斯的因次为mm2/s。
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一般多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
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通过毛细管时所耗的时间再以乘该粘度计的毛细管常数,即得运动粘度,是标准液体在该毛细管中所流出的时间。
此次,尚有采用各种不同的粘度计所求得的以条件单位来表示的各种条件粘度(恩氏粘度、赛氏粘度、雷氏粘度),例如恩氏粘度计测定的恩氏度(0E)。
用赛氏粘度计测定的赛氏秒(s.u.s),用雷氏粘度计(R1)测定的雷氏秒(S ec—R ed)V=KT K——品氏粘度计校正工作常数(用标准油校对得到)T——流经时间.秒0E=0.132Vk RS U=4.62V K V K=7.580E R1=30.70E1=4.05VkSu=35.110E粘度反映油品的内摩擦力,是评价油品流动性的最基本指标,是各种润滑油分类分级、质量鉴别和确定用途的重要指标。
工业润滑油以40℃的运动粘度来划分,内燃机油以100℃运动粘度来划分。
必须正确选用粘度,过大,启动困难,消耗动力,过小,降低油沫支撑能力,增加磨损。
馏程增高粘度增加,精制加深粘度降低。
二、粘度指数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的不同而发生较大的变化,温度升高润滑油粘度变小,温度降低粘度则急剧地增加,但是由于各种原油中所含的润滑油的成份不同,它们在各种温度下的变化程度也差别很大,有的润滑油当温度改变时粘度的变化很低,即润滑油粘度与温度的曲线较平滑,也有的润滑油则温度改变时,油的变化很大,此时,润滑油粘度与温度的曲线便很不平滑,对于机器的润滑来说,希望具有较平滑的粘度一温度曲线,这样,当温度升高时,仍其粘度不致增加很大,能保证机器顺利启动,而且对于润滑管道等系统输送润滑油时的阻力不致很大。
表示润滑油粘度和温度关系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国际上较常有的粘度指数,粘度指数是一相对值,它是以二种润滑油作为标准,其一具有平滑的粘度一温度曲线,并假定粘度指数为100,另一则具有很倾斜的粘度一温度曲线,假定其粘度指数O,将欲测样品的粘度一温度变化程度与相当粘度的上述标准润滑油作比较所计算得的百分数即称为该油样的粘度指数(GB1995或GB2541)其计算公式: L-UVI=———*100L-HU——试油在40℃时的粘度L——在100℃时与试油具有相同粘度的低粘度指数(=0)油在40℃时的粘度。
H——在100℃时与试油具有相同粘度的高粘度指数(=100)油在40℃时的粘度。
粘 LU度H40℃ 100℃温度粘度指数示意图表示润滑油粘度与温度的特状,还有粘度比和粘温系数,粘度比通常用50℃与100℃时运动粘度的比值。
粘温系数是润滑油在0℃和100℃运动粘度的差值与50℃时运动粘度的比值,粘温系数=(V0-V100)/V50由于粘度和温度的变化是对数关系,在使用粘度比或粘温系数时,必须在与规格标准规定的同牌号(即同粘度)油相比,以免将出不正确的结纶。
粘度指数是控制润滑油粘度性能的指标,越高,随温度变化越小。
三、润滑油粘度对于使用中的意义①粘度是润滑油各种牌号的区分标志,各种工业润滑油以40℃时的运动粘度划分(GB3141),而各种车辆润滑油按100℃运动粘度划分。
②粘度是润滑油主要质量指标,必须正确选择润滑油的粘度,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若选用的油品粘度过大,会造成起动困难,消耗动力,若粘度过小,则会降低油膜支撑能力,增加磨损。
③粘度是工艺计算的主要参数,计算流体在管线中压力损失时所应用的雷诺数,必须从绝对粘度的数据算出。
④油品粘度随润滑油馏程和精制深度而不同,馏程增高粘度增加,精制加深油品粘度降低,在生产上可以从粘度的变化,判断润滑油的精制深度。
在油品使用中可以从粘度的变化来判断油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变质情况。
⑤对于流体润滑来说,油的粘度与磨擦系数有关,油粘度越大,磨擦系数也越大,同时油的粘度对于保证良好的密封作用和必要的冷却作用,均是正确的选择的因素。
⑥润滑性能使用润滑剂的目的,就是在于磨擦付接触面之间降低磨擦和磨损以达到延长设备寿命和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因此润滑性能为油品各种性能的综合表现,从直接意义来说,油品的润滑性能包括油性,粘性和磨擦系数。
油性是润滑油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力,油中的极性分子通过吸附作用而形成一层垂直定向排列的油膜,厚度可达0.0009-.00011毫米,这层吸附油膜的强度取决于这些极性分子的化学结构,油性优良的油品,一般均有较低的磨擦系数。
粘性是当外力作用下,由于液体的内磨擦力作用,而使其分子间的移动出现的一种粘性或阻滞现象。
足够厚度的润滑油膜是保证液体润滑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粘度增加时,油膜强度和润滑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定润滑性能的方法,在试验室是比较常用的,业四球试验和共用四个直径为12.7mm的钢球,其中三个风球用卡环夹紧在底盘平面上,另一个钢球固定在夹筒内,其位置在三球之上,盛上用秆上的负荷来调整到800kg,钢球间磨擦力可用专门仪器测量,根据球的磨损情况来评定油的润滑性能,其表示的方法如下: PBC(过去称为PK)最大无卡咬负荷,代表油膜强度(kg)PD烧结负荷:使钢球发生烧结的最低负荷(kg)。
表示润滑剂的极限工作能力。
IMI:综合磨损值,是润滑剂抗极压力的一个指标,又称综合磨损指数,平均赫芝负荷,负荷磨损指数。
它们的具体测定方法为SY2665。
此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油品的要求,测定保种负荷和运转时间下的磨迹直径(DK)。
第二节凝点和倾点凝点和倾点: 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
倾点是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能维持流动的最低温度。
一般倾点比凝点高1-3℃,凝点比启动温度低10℃左右,倾点更能代表低温流动性。
润滑油的凝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盛于试管内的试油冷却并倾斜45度经过一分钟后,油面不能移动时的最高温度。
油品在低温时丧失流动性有两个原因:一是油品在低温时粘度增大,当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油品便丧失流动性,另一是由于溶解在油品内的石蜡结晶所引起,因为油品冷却到了一临界温度时,石蜡开始形成小结晶体,继续冷却,析出石蜡的现象加剧,蜡的结晶逐渐聚合成石蜡结晶网络,并吸住液体,最后全部控制和包围液相,使油丧失流动性。
凝点受测定时的条件局限性很大,特别是残渣油,受测定的方法和条件而所得结果不相同,所以在测定凝点时,必须严格控制热处理温度,冷却温度以及冷剂的温度等。
所谓热处理温度是指油品在测凝点时加热到某一温度,然后再按规定的冷却速度冷到某一温度的过程,提高热处理温度,含蜡油品的凝点会升高到某一最大限度,然后开始下降,当热处理到某一适宜温度时,凝点即具有一最小值,这是由于在加热时油中的石蜡晶体起了变化,因而在油品冷却时,石蜡改变了开始结晶温度,结晶体形状和晶体形成石英钟蜡网络的能力。
特别是当油品中胶状物质含水量量多时,经热处理后,胶状物质会阻止溶化的石蜡结晶而使油品的凝点降低。
冷却速度太快,会使油品的凝点偏低,因为在快冷时,随着油品粘度的增大,使晶体的增长受阻,在蜡的晶体尚未形成结晶网络前,油品温度就降低所改。
凝点对于润滑油使用中的意义:①凝点可以用作润滑油低温性质参考指标,例如使用在发动机中润滑油的凝点应比起动温度低10℃左右。
但是即使温度高于凝点也不一定就能泵送,这也取决于油低温粘度,对于不含蜡的油来说,粘度增大而使油品凝住不流动的范围在2*10-3*10厘斯。
但是,实际上远低于此值时油品已经丧失了流动性或泵送性,对于含有微量石蜡的油来说,当温度低于油品或高于凝点时,有时由于润滑管路中有细滤网等原因,也会使油无法流通。
②凝点对于含蜡的油品,也是值计石蜡的含量的方法之一。
由于含有少量石蜡就会使油的凝点上升很大,例如油中加入0.1%石蜡,凝点便会升高9-12℃,因此当二种不同凝点的油品相互混合时,凝点不是可加的,而是偏向凝点高的油品,这点应在具体掺合油品时注意,凝点的测定方法为GVB510,倾点(GB3535≈IS03016)更能代表润滑油的低温性能,今后各类润滑油将用倾点代替凝点,倾点通常比凝点高1-3℃。
第三节酸值润滑油的酸值是中和1克油品中的酸性物质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酸值是油中所含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总值。
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油中所含的有机酸主要为环烷酸,但是对于贮存和使用过程的润滑油来说,会产生因氧化变质而生成的酸性产物,酸值不同于酸度,酸度是用于燃料的,为中和100毫克试样所需KOH的毫克数。
酸值、碱值和中和值: 酸值是表示润滑油中含有酸性物质的指标,单位是mgKOH/g。
酸值分强酸值和弱酸值两种,两者合并即为总酸值(简称TAN)。
我们通常所说的"酸值",实际上是指"总酸值(TAN)"。
碱值是表示润滑油中碱性物质含量的指标,单位是mgKOH/g。
碱值亦分强碱值和弱碱值两种,两者合并即为总碱值(简称TBN)。
我们通常所说的"碱值"实际上是指"总碱值(TBN)"。
中和值实际上包括了总酸值和总碱值。
但是,除了另有注明,一般所说的"中和值",实际上仅是指"总酸值",其单位也是mgKOH/g。
酸值对于油品使用中的意义:①根据酸值的大小,判断油品中所含酸性物质的含量,酸值愈高,在油品中所含的酸性物质就愈多,这是油品氧化变质的指标之一,但对于新油来说,这是判断油品精制程度的方法,因为随着精制深度的提高而酸值降低。
②根据酸值可推断油品金属腐蚀性质,因为溶于油中的低分子有机酸与金属接触,对金属的腐蚀作用很显著,呈有机酸与金属作用时,会生成金属盐或皂,加速油品的老化变质,并降低其抗乳化能力。
③由氧化变质所生成的酸性物质,与金属生成的皂类沉淀物或其他氧化产物的沉淀物易堵塞润滑系统的管路和阀门。
因此,对于使用中的润滑油,经常测定其酸值对于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很不帮助的,润滑油酸值按GB264方法测定。
第四节闪点)闪点: 闪点是表示油品蒸发性和安全性的一项指标。
油品的馏分越轻,蒸发性越大,其闪点也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