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全教程(完美版)第14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讲关于翻译批评(一):翻译批评基础知识
一、翻译批评的概念界定
翻译批评(translation criticism)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某一译作所做的具体探讨、解析和评价。
翻译批评不应该是专挑毛病,为纠错而纠错,对译作的评价应做到“客观、公正”。要做到“客观”必须用科学的测量评价方法对译文作分析;要做到“公正”必须从语言的多个层次出发,运用一定的法则从语篇入手,自下而上地去研究原作和译文。因此,翻译批评需要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二、翻译批评的目的和功能
1、目的
桂乾元在《译事繁荣需评论》一文中提出翻译批评的六个目的:
(1)帮助—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水平,甚至可以帮助具体译者提高某些基本功,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理论修养。
(2)限制—限制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译作泛滥,限制其出版问世。
(3)扩大—扩大优秀译作的影响,促进译事的繁荣。
(4)鼓励—鼓励译者不断努力,译出优秀的作品。
(5)监督—监督译者的工作,促进他们认真负责地工作。
(6)促进—促进翻译事业健康迅速发展。
2、功能
(1)判断功能
判断是批评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从批评的词源学出发,确定批评的意思就是“做出判断”。在翻译批评中,就是通过翻译批评发掘译作的优点和缺点,并分析其原因,从而揭示出一部译作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最终对译作的质量做出判断。这就要求批评者要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分析,而不是从个人的好恶出发。
(2)构建协调功能
纽马克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一书中指出:“翻译批评是联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一条必不可少的纽带”。
理论是通过批评制约实践的,实践也是通过批评来校正翻译理论的内容。理论的价值和实践的价值都是通过批评来实现的。
翻译批评在翻译活动中, 一方面起着协调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起着矫正、推动实践和丰富、完善乃至修正理论的作用。在翻译实践、翻译批评和翻译理论的关系中, 丰富多彩的翻译实践活动是翻译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泉, 而作为翻译实践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的翻译理论, 其建构和发展又需要翻译批评这一中介。翻译批评依据翻译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对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在分析、判断和评价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翻译理论本身也受到翻译实践的检验,并得到及时的调整和匡正。同时, 动态变化着的翻译实践为翻译批评不断提供新的对象和内容, 使翻译批评不断发现和揭示其中的规律, 这无疑又会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理论,
同时也引导和推动着翻译实践的发展。因此, 我们可以说, 翻译实践、翻译批评、翻译理论构成了一个翻译活动的自控系统, 它们在翻译活动中自我调节和发展, 随着翻译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充实进新的内容, 并形成一定时期译学内部的相应的关系, 形成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的译事风貌。
理论和实践各有自己独特的对翻译活动的把握方式——实践通过具体的操作来把握翻译, 理论通过认识来把握翻译, 它们又都通过批评对对方产生影响: 理论通过批评制约实践, 实践也通过批评来校正理论的内容, 理论的价值通过批评来实现, 实践的价值也通过批评来实现。这便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种彼此独立又互为依存, 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3)社会功能
在翻译批评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具体的翻译实践,又要充分考虑影响翻译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纽马克认为,翻译实践既包括个人的翻译活动,也包括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的翻译活动。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顺应特定时代内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有时也可能受到社会所不容的“异端学说”的影响。这一点,从中国的翻译史中可以得到证明。如在汉代,因统治者迷信神仙方术,便用神仙方术的思想来改造佛教。到了魏晋时代,因谈玄之风日甚,统治阶层便用玄学来改造佛教,等等。
(4)人际功能
批评者、译者、读者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的“关系网”。在这个网中,批评者是中介。
首先,批评者通过对译作的批评与译者和读者建立联系,对译者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工作态度等做出中肯的批评,从而鞭策译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其次,通过批评,译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译作,思考在忠实、达意及技巧的应用,审美价值的再现等方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向批评者和读者陈述自己的见解。
再次,读者在批评者和译者的对话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审美能力,或者写文章表达自己对译作的感受和对翻译原则、技巧等的看法。
三、翻译批评的主体和客体
1. 翻译批评的主体-----“谁来进行批评”的问题
翻译批评者应该具有的条件大致有一下几点:
(1)学识渊博------批评者要有深厚的中外文语言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相当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基础。
(2)客观公正------批评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敏锐严谨------批评者对批评的对象要敏感,同时也要有严谨踏实的治学作风。
翻译批评的主体分为:
(1)读者的批评:读者的批评往往是直觉的、感性的,不乏启人心智的审美价值,但有时缺乏缜密的分析,因而难免判断不够准确。
(2)批评家的批评:批评家的批评往往是理性的,具有理论的深度和审美的高度,但有时不免模式化、教条化。
(3)翻译家的批评:翻译家的批评往往是寻美的,具有同情心,迸射出天才的火花,
但有时因一己的偏见、同行间的嫉妒等原因,批评起来有时失之客观。
总之,三者的批评各有所长,也有欠缺。
2. 翻译批评的客体-----“批评什么”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翻译批评的客体,翻译界的认识也略显狭窄,存在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1)跳不出以实用为目的的技术性评论和以挑错为主要手段的批评性评论的圈子,以致形成一种定势,批评路子狭窄;(2)不少批评是有感而发,像读书笔记,而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有理论力度的翻译批评还是少见。”(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1992)
翻译批评不仅要对各要素(作者、原作、语言、译者、译作、读者等)进行分析、判断,更要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客体来进行分析、判断,包括背景(原作产生的背景、译作产生的背景、各种影响译者抉择的因素等)、译者(译者的价值趋向、译德等)、译作(译作的审美价值、语言分析等)、读者(译作对读者产生的社会功效、对读者的启发等)、翻译评论(翻译标准、原则、方法等)等,都是翻译批评的对象。
四、翻译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1、翻译批评的原则
(1)翻译批评要承担起维护翻译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任务。
(2)翻译批评既要分析译作的正误,又要关照翻译的全过程。
(3)翻译批评要注意科学方法(归纳、演绎)与人文主义(直觉、顿悟)相结合。(4)翻译批评既要重视对翻译实践的批评,又要重视对翻译理论的批评。
(5)翻译批评既要把目光投向词、句、短语的微观批评,又要重视对译文整体的宏观审视。
(6)翻译批评要注意导向作用,批评时既要对译作严格,又要对译者友善。
2、翻译批评的方法
翻译批评的方法就是批评者在各种翻译批评实践中,为达到某种批评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
翻译批评的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
(1)哲学层次:杨晓荣在《翻译批评理性化探索》中说:“翻译理论要发展,要有成效,首先要关注的,恐怕就是对正确的哲学方法或思想方法的探讨。近些年来,翻译研究中不时有这一类声音出现,从多元互补、动态观念,到综合思维论、辩
证逻辑学派,我们看到了一条越来越清晰的线索。就翻译批评而言,负责的、有
效的批评或评论就应当是客观的、辩证的、动态的,翻译批评必须用正确的思想
方法武装自己。”
(2)逻辑层次:任何翻译批评的文章都离不开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
(3)具体学科层次:
①功能批评法和分析批评法: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出了这两种翻译批评
方法。前者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方法,多侧重于思想内容方面。批
评者依据自己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评价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和批评者期望
的目标,以及在哪方面出现了失误,一般并不过多涉及细节问题。纽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