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
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写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方式,教学反思通过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围绕“动手实践、亲身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展开,力求让学生充分感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及关系、差异。
以下是我执教后的几点反思:反思一:贴近生活,活动引入。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时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并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层次。
设计了猜、掂、称、说等活动方式,让具有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等特点的二年级孩子们,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课的一开始就通过轻松愉悦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发现新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欲望。
反思二:组织活动,亲身感知。
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这些活动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
首先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反复掂一掂、拎一拎,说一说,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以及产生1克和1千克质量差异的体会。
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为了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理性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课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填一填”、“看图写体重”的练习环节。
从练习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够实际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一)“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重量,如:一包盐、一瓶沐浴露等。
随后请同学们汇报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和重约1千克的物品。
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
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
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当然,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严重缺乏生活经验。
对于“大数字”的物体往往不会判断,如:一辆货车可以载重1500(千克)等。
学生认为1500这么大的数字肯定是“克”,在课后还需要老师多举例帮助学生。
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二)反思一:反思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
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这节课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整堂课我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多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我使用了教具“天平”和“台秤”,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如:片段一:认识“克”,感受1克。
师: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生: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师出示:1克有重呢?瞧!这是什么?生齐声说:一角的硬币。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请你们先用手掂一掂1角硬币,感觉怎样?生: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1角硬币的重量吧!(简单介绍天平的各部分。
)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
师: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在你们带来的物品中能找到吗?(生找:回形针、两粒豆、乒乓球)师:10枚1角硬币有多重?几克?(10克)100枚有多重?、1000枚呢?片段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认识1千克: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师:一袋盐500克,两袋呢?(1000克)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师:我们用秤来称称看。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最终5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最终5篇)第一篇: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实验附小三年级数学组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克千克认识教学反思《克千克认识》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应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1、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质量的作业。
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我的体重是23千克,一袋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包QQ糖的重量是2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30千克,爸爸的体重是65千克,我的书包重3千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
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
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
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
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
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
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
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
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
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
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对于以往的教学工作进行深思后,我们就可以拿起笔写一份教学反思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0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0篇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范文模板下面是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0篇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
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
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
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理念,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但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感受较少。
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
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
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2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第1篇“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图钉、大米、黄豆、橡皮、食盐、牛奶、苹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9种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种以上。
通过一次性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再逐一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计算比较,找到误差等活动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1角的硬币、5角的硬币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篇1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
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
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生亲身经过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但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他们不但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紧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得、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由于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得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往往显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
《克和千克的认得》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实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
所以在“克的认得”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察看、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身身体亲身经过、体验后渐渐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第一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
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城西小学唐万珍(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外公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二分硬币)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关于教学目标: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外表性的特征,而对于分量的本质性的关注那末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拟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分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拟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拟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分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表达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拟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分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计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2、在建立分量观念的根抵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反思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
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计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计苹果与盐的分量,在估计过程中又注重估计方法的优化。
可惜在估计确定出苹果分量之后,淡忘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分量。
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拟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拟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
最后我请学生比拟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适宜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根抵。
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of Gram and Kilogram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
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