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1.体育心理学定义: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是研究体育运功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3.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4.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予1965年在罗马成立,每4年召开一次。
5.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由特里普利特于1898年完成。
6.科曼·格里菲斯于1923在伊利诺斯大学开设第一门运动心理学课程,1925年创建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实验室,1926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运动心理学教材。被称为“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7.苏联“运动心理学之父”是鲁吉克教授。
8.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年会。
9.行为主义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以华生为代表只研究行为,否认意识的旧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一种S(刺激)—R(反应)的联结理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10.认知心理学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S—O—R,认为学习者心理结构不尽可以探知,而且是影响学习的决定因素。11.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马斯诺和罗杰斯等。
第二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
1.目标设置定义:是根据学生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2.体育活动能中有效目标设置原则:(1)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4)设置长期与短期相结合。(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3.目标分解环节,按照SMART原则制定团队目标过程:
(1)S即明确性,必须做到清楚、明确、具体。
(2)M即测量性。
(3)A可接受性,目标设置后使团队成员可接受也愿意接受
(4)R实际性,目标现实可行、可操作。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
1.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新奇性与适应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2.运动动机的功能:发动、选择、强化、维持功能。
3.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3)适应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争胜动机-避输动机)(成功可能性×成功的刺激价值)+外部动机即nAch-(Ms-Maf)(Ps×ls)+Mext
第四章运动归因
1.归因定义: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2.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原因。
3.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1)进行积极的反馈(2)增加成功体验(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6)强调个人努力(7)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8)坚持实事求是:如学生或运动员确实已尽最大努力仍未成功不宜用努力归因引导。不分场合的一味地进行内部的、可控归因,造成与实际不服的情况,会使学生或运动员产生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等。不利于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1.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好静、胆怯、灵巧性较差、爱美、神秘感、怕丑、自尊心强、兴趣集中、运动能力差异大
2.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消除
•恐惧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
•心理挫折的产生原因及消除办法
•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与消除办法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恐惧的产生原因及其消除
1、产生原因
•教材难度增加过快;
•运动负荷过大;
•运动项目及技术动作的特点的影响;
•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械的影响;
•伤害事故的影响;
•心理素质差;
•保护与帮助不当
2、消除办法
•激发学习动机;
•在组织教法上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加强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练习;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注意安全,预防损伤
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消除办法
1、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教材的难度和密度超过了学生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学生接受不了,如考核标准太高,无法达到 学生受场地器材等的限制,无法完成动作等。
(2)内部原因:◆学生自定目标过高,不切合自身实际 学生自身努力不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等。
2、表现形式
(1)受挫折后不是检查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克服,而是怨天尤人,嫌运动场地、器械不好,抱怨老师不关心他们,嫉妒和讥讽其他成功的同学,甚至背地骂人,他们怪这怪那,就是不怪自己。
(2)否定自己还处于挫折状态,用不承认挫折的消极办法来安慰自己,表现出对练习的成败学习的好坏抱无所谓的态度。
(3)受挫折后采取回避的态度,练习时躲躲闪闪,能逃避便逃避,或以生病、身体不舒服等为借口,不愿继续练习或测验
3、如何对待学生的心理挫折
(1)正确对待心理挫折。首先教师应该谅解,并采取帮助鼓励的态度,切忌以激烈的情绪对待学生,或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更不要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要允许学生如实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
(2)学生从挫折的沮丧心情中解脱出来。
(3)帮助学生从挫中吸取经验教训
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与消除办法
1、产生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2)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3)挫折的影响(4)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
2、表现形式
(1)对批评过敏(2)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3)希望得到表扬
3、克服办法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2)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3)及时肯定,多加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