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意境赏析式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意境赏析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悟情感;

2、体会深沉壮阔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导入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十六岁,风华正茂时,毛泽东立下这般豪言壮语。如果说年轻时代是时势造就这个英雄,那么接着就是英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面对秋景,伟人博大的胸怀已初露端倪,这节课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那雄浑的心跳,去体会那深沉壮阔的诗词意境。

(二)诵读

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2生个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

[说明]自由朗读可解决词意,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师可乘机指导诵读。

(三)整体把握《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

2.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明确:(1)所“看”之景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景。

生个别回答,同时马上追问:你由哪些内容得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等特点?生会以诗句“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来作答。再追问:你可否将这几句具体品赏一番?生会渐次品赏各句意象所表现的生机与气势,如点出“万山、层林、漫江”等意象的宏伟壮阔,“红遍、尽染、碧透”的色彩绚烂、生机盎然,“击”的搏击长空、矫健有力,“翔”的自由自在、任意遨游等等各处。此生若有疏漏,可由其他学生补充或师生共同补充。

由此引入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

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2)所“抒”之情是改革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可先让生试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可知此句是问谁来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稍作引申即可得出结论。师再问“谁来主沉浮,本词中有无回答”,引出学生对所忆之事中“同学少年”的注意。

(3)所“忆”之事是正当青春年少的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忙碌积极的战斗生活。

可让生概括此处同学少年的行动特点,如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等。此处幻灯片出示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时的相关事迹;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师点拨:正是这样的同学少年可主苍茫大地之沉浮,非常含蓄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由上可知,本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生齐读,体会特点。(教师诵读指导:上阙“看”字和下阙“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说明]第一,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内容讲述,使学生大体上能理解本词内容。第二,上阕与下阕分别以写景与叙述为主,同时又融抒情,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并通过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把握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意境

1.什么是意境?

幻灯片展示两段文字:

(1)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辞海》)

(2)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由此可见,意境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1)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意象、画面、场景。

(2)我们能从这个意象、画面、场景中感受到有一种情绪感受在弥漫。

2.幻灯片展示写秋景的诗句: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桌互相讨论,试以一例进行说明。

明确: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景色。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如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句充分地表达了惜花的情。杜牧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染红的秋叶,比春花更红、更艳、更美的秋叶,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诗人对秋叶的喜爱。景物里充满着诗人的情趣,而诗人的情感也在景物上得到了体现。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在往十里长亭的路上,莺莺怀着伤感看着一路风景,唱出这支动人心弦的曲子[端正好]。“碧云天”,是说天高云淡,寥廓苍茫,令人无端生出孤独渺小之感。“黄花地”,满地菊堆,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借此透露了惜别的情怀。“西风紧”,西风瑟瑟,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和凄凉。“北雁南飞”,每逢秋季,雁就从北方飞向南方避寒过冬,而张生就要北上。这种对比,更衬托了莺莺的离愁。“霜林醉”,满川红叶,不失为一种美景,

杜牧就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词,可是当莺莺面对那一片霜林,生出怎样的感受呢?在她看来,红红的枫林是她伤心的血泪染红的。这就是移情于景。在[端正好]里,秋日的天空、秋花、秋风、秋雁、秋林,每一个意象都充分地表现了愁绪,五个意象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拼合在一起,就更加有力的表现了令人黯然的离愁别绪,更强烈地渲染了阔远萧瑟的悲凉意境,秋景瑟瑟,离情依依,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3.赏析《沁园春•长沙》的意境。要求:

(1)描述呈现的秋景

同学们以“我看见……”为开头,描述秋景。

(2)概括: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沁园春•长沙》通过山红水绿等静景的色彩美和动态的雄壮美反映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

(3)结合背景,体味情绪

明确:《沁园春•长沙》描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总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毛泽东拣取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满腔豪情倾注在这些事物上,给其涂染上一层积极乐观的色彩,借这些景物营造了大气磅礴的氛围,把自己对革命对人生的激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