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意境赏析式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1课《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反复诵读,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美。
②把握诗歌结构,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感受毛泽东的情怀。
重点及难点①反复诵读,揣摩体会本诗的语言美。
②把握诗歌结构,领略壮志凌云、激情澎湃的伟人形象。
感受毛泽东的情怀。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二、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到了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即为用歌配合唱出的诗)。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而因词是由诗发展而来并被认为是诗的降一格的文学式样,故称“诗余”。
一些词人称自己的词集为“诗余”,如吴潜的《履斋诗余》等。
诗余也称诗馀。
如清代王锡的《啸竹堂诗馀》。
2.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即词牌名。
一般说,词牌名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
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体验诗歌带来的审美愉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难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文章。
3. 搜集其他有关毛泽东的诗词,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秋色的诗词,与《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特色。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明确何为意象,把握写景手法,品味写景特色,明确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2.领悟青年伟人的情怀、胸襟、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体会作者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
2.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理解词中意象。
三、学情研究:学生学习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写尽北国冬日雪景和晴日红装的气派。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历史建立丰功伟绩的伟人乃至皇帝很多,但都有欠缺。
人无完人,但这些人都是过去式,要看建立丰功伟绩的人物还要看当代的我们。
)通过 沁园春·雪》的学习,学生大致体会到毛泽东这首词的词作特点:写景大气象(气势磅礴),抒情大气象(舍我其谁),同时对于词的知识、对毛泽东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首词奠定了很好的阅读基础。
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 沁园春·长沙》,我认为这首词最大的价值是学习青年人该有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你们认为青年的风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是这样的吗?展示废青图片。
总结导入:对,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今天让我走进毛泽东的词,学习青年该有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
(二)回顾词的文体知识。
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最初称为《 曲词”或 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 诗余”。
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音韵。
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基本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2)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壮志豪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鉴赏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湘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湘江的美丽风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湘江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引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主要成就和文学地位。
(2)讲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1)提问学生: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阕描写湘江秋景,下阕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
5.赏析上阕(1)提问学生:上阕中哪些词语描写了湘江秋景?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了湘江两岸的群山、树林、江水、船只、雄鹰、鱼儿等景物,这些景物色彩鲜艳,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提问学生:上阕中的“看”字领起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看”字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沁园春长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较为深奥的古典诗词,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时,学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对诗歌背景、作者了解不够深入,影响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2.对古典诗词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对诗歌形式的鉴赏能力有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词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内涵。
4.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3.重视诵读,培养语感: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互评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培养良好的语感。
4.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教学难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巩固知识。
5.拓展延伸,提高素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毛泽东诗词,了解近现代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创作分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强化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知识。
2.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教学内容】1. 简介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
2. 解析诗歌的题目“沁园春·长沙”,理解“沁园春”和“长沙”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沁园春”和“长沙”的背景知识。
3. 学生分享所了解到的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
2.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数量、排列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词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词语。
2. 分析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选取《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析,解释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学生分享所分析的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诗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选取《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诗句进行解析,解释诗句的意思及表达手法。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沁园春-长沙》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诗意、诗境和诗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领会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独立分析和评价诗词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毛泽东及其诗词创作背景,揭示《沁园春-长沙》的历史意义。
2.2 诗词内容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意境、情感等,深入领会诗词的主题和内涵。
2.3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语、分析意象、感受情感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词内容,感知诗词意境。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意象、情感等,共享学习成果。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疑问。
3.5 实践演练:学生尝试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其他毛泽东诗词或古代诗词作品。
3.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问题回答等。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方法的运用等。
4.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沁园春-长沙》及相关诗词选篇。
5.2 参考资料:有关毛泽东诗词的评论、赏析、背景资料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沁园春 长沙语文教案7篇
沁园春长沙语文教案7篇沁园春长沙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的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欣赏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8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优秀8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一、课题《沁园春·长沙》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知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 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体会词中描绘的壮阔秋景,理解作者的壮志豪情和革命精神。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诵读技巧,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把握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词的基本知识、创作背景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在你们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是金黄的稻田,还是飘落的枫叶?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看看他眼中的秋天有什么不一样。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2.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请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整体把握1. 提问: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写了湘江秋景,下阕主要写了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以及抒发壮志豪情。
2.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词句,如“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革命热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境分析3. 诗词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历史背景2. 诗词的情感内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诗词《沁园春长沙》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1.2 简要介绍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意境分析、艺术特色等。
3.2 分析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革命热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内涵。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反思6.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
6.2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4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
(3)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革命精神。
(2)领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的探讨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领悟。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1. 导入新课:简介毛泽东和《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探讨诗歌主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歌朗诵:让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鉴赏文章。
3. 调查了解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背诵情况。
(2)学生对诗歌中意象、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3)学生对毛泽东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诗歌主题的把握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3最新-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7篇】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7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二)分析上阙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老师串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独”(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老师串讲]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历史背景。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伟大的革命情怀,理解他的革命理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沁园春·长沙》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难点:1. 理解毛泽东的革命理想和伟大情怀。
2.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沙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长沙的美景,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毛泽东的革命理想和伟大情怀。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得到正确的引导,是否能够理解并学习毛泽东的革命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展示长沙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1.投影片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悉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
(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式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赏析式教学设计【教学预设】这首诗歌描写绚丽多彩的秋景,写意气风发的同学少年,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豪情。
毛泽东通过特定的意象,营造了磅礴大气的意境,所以用赏析式的方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去感受这种意境。
同时也希望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学习中汲取青春的力量,肩负起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词的情感把握,结构梳理以及语言品析,感知诗词写景抒情的方法。
2、赏析宏阔的深秋意境,感受毛泽东的领袖胸襟和政治抱负,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视频)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阅兵仪式上的特殊群体——平均年龄为90岁的老兵。
他们曾经和你们一样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在国家和民族危难的时候,他们早早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有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唤醒沉睡的同胞共同战斗;有的以血肉之躯抵御敌寇,换来抗战的胜利和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理应被我们铭记!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伟大诗篇《沁园春·长沙》,看看老一辈革命家怎样吟诵青春。
(二)品读上阕1、欣赏名家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这个板块标题是“吟诵青春”,因此我们正在朗读的时候,除了读准字音停顿,还要饱含深情,朗诵出青春的风采和激情。
全班齐读,思考:本词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是哪一个?是什么意思?明确:怅,惆怅深思和感慨。
3、是什么激发了作者的惆怅深思?明确:眼前之景:湘江秋景图。
补充: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自在逍遥,生机勃勃,得其所哉)4、词人是怎样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小组合作学习,每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可从写景的视角、色彩、动静、点面、炼字等角度入手)明确:视角多变:远眺,近观。
仰视,俯瞰。
色彩缤纷:红,绿,蓝。
动静结合:静态,动态。
点面结合:先局部后整体。
用词准确生动:染、争、击、翔等。
5、中国文人有悲秋的传统,毛泽东继承这一传统吗?他笔下的秋天给人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明确: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意境赏析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悟情感;
2、体会深沉壮阔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一)导入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十六岁,风华正茂时,毛泽东立下这般豪言壮语。
如果说年轻时代是时势造就这个英雄,那么接着就是英雄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面对秋景,伟人博大的胸怀已初露端倪,这节课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倾听那雄浑的心跳,去体会那深沉壮阔的诗词意境。
(二)诵读
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2生个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
最后听录音朗读。
[说明]自由朗读可解决词意,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师可乘机指导诵读。
(三)整体把握《沁园春•长沙》
1.《沁园春•长沙》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忆、记。
2.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
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明确:(1)所“看”之景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景。
生个别回答,同时马上追问:你由哪些内容得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等特点?生会以诗句“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来作答。
再追问:你可否将这几句具体品赏一番?生会渐次品赏各句意象所表现的生机与气势,如点出“万山、层林、漫江”等意象的宏伟壮阔,“红遍、尽染、碧透”的色彩绚烂、生机盎然,“击”的搏击长空、矫健有力,“翔”的自由自在、任意遨游等等各处。
此生若有疏漏,可由其他学生补充或师生共同补充。
由此引入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
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2)所“抒”之情是改革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可先让生试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可知此句是问谁来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稍作引申即可得出结论。
师再问“谁来主沉浮,本词中有无回答”,引出学生对所忆之事中“同学少年”的注意。
(3)所“忆”之事是正当青春年少的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忙碌积极的战斗生活。
可让生概括此处同学少年的行动特点,如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等。
此处幻灯片出示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求学时的相关事迹;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师点拨:正是这样的同学少年可主苍茫大地之沉浮,非常含蓄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由上可知,本词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生齐读,体会特点。
(教师诵读指导:上阙“看”字和下阙“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
[说明]第一,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
通过内容讲述,使学生大体上能理解本词内容。
第二,上阕与下阕分别以写景与叙述为主,同时又融抒情,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并通过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把握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意境
1.什么是意境?
幻灯片展示两段文字:
(1)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辞海》)
(2)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由此可见,意境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1)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意象、画面、场景。
(2)我们能从这个意象、画面、场景中感受到有一种情绪感受在弥漫。
2.幻灯片展示写秋景的诗句: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桌互相讨论,试以一例进行说明。
明确:
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句。
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景色。
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
如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句充分地表达了惜花的情。
杜牧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染红的秋叶,比春花更红、更艳、更美的秋叶,由此我们可感受到诗人对秋叶的喜爱。
景物里充满着诗人的情趣,而诗人的情感也在景物上得到了体现。
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在往十里长亭的路上,莺莺怀着伤感看着一路风景,唱出这支动人心弦的曲子[端正好]。
“碧云天”,是说天高云淡,寥廓苍茫,令人无端生出孤独渺小之感。
“黄花地”,满地菊堆,写出了无心摘花的郁闷,借此透露了惜别的情怀。
“西风紧”,西风瑟瑟,使人感到一阵寒意和凄凉。
“北雁南飞”,每逢秋季,雁就从北方飞向南方避寒过冬,而张生就要北上。
这种对比,更衬托了莺莺的离愁。
“霜林醉”,满川红叶,不失为一种美景,
杜牧就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赞词,可是当莺莺面对那一片霜林,生出怎样的感受呢?在她看来,红红的枫林是她伤心的血泪染红的。
这就是移情于景。
在[端正好]里,秋日的天空、秋花、秋风、秋雁、秋林,每一个意象都充分地表现了愁绪,五个意象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拼合在一起,就更加有力的表现了令人黯然的离愁别绪,更强烈地渲染了阔远萧瑟的悲凉意境,秋景瑟瑟,离情依依,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3.赏析《沁园春•长沙》的意境。
要求:
(1)描述呈现的秋景
同学们以“我看见……”为开头,描述秋景。
(2)概括: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沁园春•长沙》通过山红水绿等静景的色彩美和动态的雄壮美反映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
(3)结合背景,体味情绪
明确:《沁园春•长沙》描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胸怀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总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毛泽东拣取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满腔豪情倾注在这些事物上,给其涂染上一层积极乐观的色彩,借这些景物营造了大气磅礴的氛围,把自己对革命对人生的激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