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临床体会

合集下载

小儿脑瘫实习报告

小儿脑瘫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小儿脑瘫,即儿童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婴幼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

为了深入了解小儿脑瘫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我于2023年在XX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首先对小儿脑瘫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

通过查阅文献、参加科室组织的学术讲座,我对小儿脑瘫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有了全面的认识。

2. 临床观察在神经康复科,我跟随主治医师查房,观察了多位小儿脑瘫患者的病情。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我对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有了直观的了解。

3. 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方面,我参与了多种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我学习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协助康复治疗师进行日常康复训练。

4. 护理实践在护理实践方面,我学习了如何为小儿脑瘫患者进行日常护理,包括生活照料、药物管理、心理护理等。

我还参与了患者家属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指导。

三、实习体会1. 专业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

2. 康复治疗的多学科合作小儿脑瘫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神经内科、康复科、儿科、护理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 关爱患者的必要性小儿脑瘫患者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本次小儿脑瘫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儿科康复事业的决心。

儿童脑性瘫痪早发现、早干预的思考

儿童脑性瘫痪早发现、早干预的思考
显 不 同。

的脑神经 , 予足 够 的运动 和感 觉刺 激后 可促 进 脑 给 细胞 发育 和髓 鞘 的形 成 。从 年龄 阶段 来划 分 , 经 神 细胞 到 3岁 时才基 本分 化完 成 , 而神 经能 够 早 期 干 如
感 到 更 有 安 全 感 、 兴 趣 及 有 信 心 。 在 脑 性 瘫 痪 儿 有 童 的康 复 治 疗 中 , 子 是 主 体 , 生 是 康 复 治 疗 的 孩 医
常, 不再 出现 肌张 力亢进 现 象 , 且鞋 子 也能 穿上 了 。
二 、 论 讨 本 例 患 儿 的症 状 并 不 明 显 , 床 上 很 容 易 被 遗 临
是康 复治 疗 的重要 角 色 ; 另外 , 培养 这 些 特 殊 孩 对
有 较大 的可逆 性 , 故治疗 后 运动 障碍 易有 明显 的恢
复 。此外 , 婴儿 的运动 发育 是 由上而 下 的 , : 可 即 先
童, 根据 上海 市儿 童 保 健 院要 求 , 9月 龄 时 需 加 在 DD T 智力筛 选检 查 。家长诉 患儿 穿 不上 鞋 子 , S 因
前 检查 , 保证 胎 儿健 康发 育 , 其 是 对 高 危 人 群 进 尤 行严 密 的检测 ; 动作 发育 迟缓 的儿 童进 行早 期 脑 对 瘫筛 选性 检查 , 给予 早期 干预 及治 疗 。因早 期 发 并 现 可疑脑 瘫 的患儿 是实 施脑 瘫康 复治 疗 的关 键 , 而 对 脑性瘫 痪 儿 童早 期 进 行 康 复 治疗 将 对 其 预 防 继
请 新华 医院 小儿 骨 科 会 诊 。再 次 给 该 患 儿 进 行 肌 张力检查 , 4 前 ~5次肌 张力 检查结 果 均正 常 , 随 但
通 过各 种手 法运 气 活 血 , 通 经 络 , 而 达 到 改 善 舒 从 肌 力 , 调动 作 , 协 引发 患儿 正常 的姿势 反 射 , 生 积 产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体会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体会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体会儿童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一个月内,脑组织在其生长发育完成之前受到某种损伤或病变而致大脑发育障碍,以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原因是母亲在怀孕期间有严重的糖尿病、高血压、妊娠期疾病等,或新生儿早产、窒息、黄疽、传染性疾病、脑缺氧、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都有可能导致脑瘫的发生。

由于患儿病变在脑,肌肉本身没有瘫痪,故运动和姿势的异常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发展,表现形式多样,可有感觉、认知、沟通、感知功能障碍、智力低下、惊厥发作等表现。

现将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体会报告如下。

1 方法(1)康复指导的基本原则。

①以安全为前提,不提倡危险动作。

②具有针对性,以功能障碍点为目标,有针对的指导。

③要求简单、实用、有针对性、易于掌握适合家庭操作。

④指导时应尽量让患儿安静、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指导。

(2)康复指导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①针对首次接触康复治疗的患儿及家长。

第1步进行适当的康复宣教如:如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常见方法、康复治疗对家长的要求等等;第2步对患儿进行康复评估找出患儿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解释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及特点;第3步针对患儿的病情特点指导在家庭生活中的抱姿、睡觉的姿势、坐姿等方面的要求;最后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接着示范给家长,之后让家长亲自操作、并指导家长一些技巧直到其基本掌握。

②针对家庭康复后进行定期康复指导的患儿及家长。

第1步了解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治疗的情况,让家长充分的反映治疗过程中的难点;第2步适当的评估,总结患儿这段时间家庭康复的进步情况,给与家长持续家庭康复的信心;第3步对于康复过程中家长提出的难点及新发现的问题给与适当解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第四步对于康复治理过程中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家长到康复门诊进行咨询;最后给出下一段时间的治疗重点及康复目标。

在康复训练中,对大龄患儿要尤其加强固定肌的训练,以期完成一个点的姿势控制。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发现及诊治
肢体运动分离、抓站 高爬、手上举步行、蹲立动作
姿势异常
紧张性颈反射的姿势 仰卧位患儿,头 部转向一侧,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 侧的上、下肢屈曲。1周左右出现,2月呈 优势。生后3月存在为异常。
明显的左右肢体不对称,颈、躯干或四 肢存在左右差别。
2月后仍有手紧握拳现象,上肢内旋位, 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
主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急性缺氧所致的新 生儿窒息。常见的原因有:产力异常;脐带异常(脐 带过长或过短、打结、缠绕、脱垂、扭曲以及脐 带附着异常等);胎盘附着异常如前置胎盘;以及难 产、急产、异位产、异常先露、内倒转术、产钳、 胎吸助产、头盆不称以及催产素、止痛药与麻醉 药物使用不妥等。
胎儿因素
肿及脑缺血性坏死) 颅脑外伤(各种类型包括脑出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所致胆红素脑病,部分可
变为手足徐动型脑瘫。高胆红素血症致新生 仔兔脑瘫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肉 眼观部分脑片可见浅黄色的黄染,以基底神 经节(丘脑、壳核、尾状核)与海马为最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导
根据瘫痪部位(指痉挛型 ) 分5种
• 单瘫Monoplegia • 双瘫Diplegia 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 三肢瘫Triplegia • 偏瘫Hemiplegia • 四肢瘫Quadriplegia 四肢受累,上、下肢
受累程度相似
发育神经学异常
发育异常包括发育迟缓及异常发育。发 育迟缓表现为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明 显落后(落后3个月以上)。异常发育 即病态运动发育,表现为姿势异常、反 射异常、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 角弓反张;手紧握拳现象, 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 足位。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1例病例报告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1例病例报告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1例病例报告发表时间:2016-09-26T14:58:44.8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宋蒙郭旭升[导读] 近年来脑性瘫痪(脑瘫)是导致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经济及医保负担。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摘要】报告1例月龄为4个月脑瘫高危儿,结合病史、症状及体征可进展诊断为“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给予早期非药物综合干预至1岁4个月,该儿童运动功能追赶至同年龄段正常儿童水平。

【关键词】脑性瘫痪早期综合干预非药物病历资料男,4月龄,因“至今4月抬头困难”入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我院)。

患儿系第3胎第3产,孕足月,自然分娩于兰州武警医院,羊水污染,出生体重4.4Kg,生后有缺氧窒息(具体不详),生后2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给予光疗2天,效果欠佳,生后4天出现发热,转院至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当时有抽搐症状,检查为Rh血型不合,头颅MR:双侧苍白球信号异常,多考虑胆红素脑病可能。

给予止抽、换血等对症治疗,住院6天好转后出院。

因属于高危儿按医嘱于家中给予抚触操、并定期接受体检监测,入院前1天体检时发现患儿仍抬头困难,肌张力异常,存在异常姿势,建议接受专业康复治疗遂来我院就诊。

患儿出生后奶粉喂养,体质一般,按计划免疫接种,无传染病史,无外伤骨折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出生后与父母亲共同生活,无疫区及传染病流行区居住史。

患儿有两个姐姐,身体健康。

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咽无充血,心、肺、腹四诊无异常。

存在听觉、触觉过敏,易紧张痉挛。

四肢肌张力不稳定,紧张时明显增高,肢体运动不对称,肢体运动时面部伴有异常表情。

仰卧位追视左右各45°,俯卧位无法抬头,由仰卧位拉起时头部后垂,扶坐位不能保持竖头,立位悬空姿势异常。

小儿脑瘫怎么看出来?

小儿脑瘫怎么看出来?

小儿脑瘫怎么看出来?脑瘫是很多准妈妈在孩子出生前已经开始担心的问题,在孩子出生后也会特别关注某些看起来特别的表现,害怕是脑瘫的症状。

特别是早产儿的家长,因为孩子是早产儿,害怕早产可能引发的问题和疾病,其中包括早产会不会升高孩子出现脑瘫的风险。

其实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也不要因为网上搜索到的一些说法而紧张,要自己去了解脑瘫和可能出现的症状,正常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如果经常出现一种或多种预示可能患有脑瘫的情况,可及时前往医院检查,让医生进行专业判断。

什么是脑瘫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婴儿在出生前和出生后的脑部发育时期,出现的一种非进展性临床综合征。

可能影响脑瘫出现的危险因素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孕期酗酒、孕期抽烟及孕期出现感染等。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确实是引起脑瘫出现的危险因素,胎龄越少,出生体重越低,越有可能升高婴儿发生脑瘫的机率。

不过,虽说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对于脑瘫存在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早产儿罹患脑瘫的数量多,仅是因为近年来的医疗技术发展,能够让更多的早产儿顺利存活,因此早产儿脑瘫的患病率有所升高,而出现脑瘫的患儿仍多为足月出生的婴儿。

所以无论是早产还是足月出生,都不能掉以轻心。

因脑部出现问题的原因不同,脑瘫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主要症状表现有重合性,多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出孩子有没有脑瘫呢?可以根据以下几种症状进行判断。

运动异常运动异常主要表现为活动和姿势的异常,5岁之后更加容易识别,不过在婴幼儿时期可能出现提示性的症状和体征。

脑瘫可能让婴儿在出生后表现过度温顺或易激惹,易激惹主要意味着情绪波动极大,冲动易怒,主要表现为新生儿期喂养困难,睡眠质量差、频繁呕吐、很难被安抚、咀嚼搂抱等。

在发育性反射方面,正常婴儿在出生三到六个月后,多数与姿势相关的发育性反射会逐渐消失,对于可能存在脑瘫的患儿来说,这些发育性反射可能不仅没有按时消失,还会增强,例如在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将他/她垂直抱起时,正常情况下腿部会弯曲,仿佛坐在空气中,而腿部伸展下垂则可能意味着脑瘫出现。

小儿脑瘫诊疗康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小儿脑瘫诊疗康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小儿脑瘫诊疗康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自上世纪80年代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技术引入我国,历经20余年发展,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脑性瘫痪的康复理念、理论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得到更新、修正和发展。

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理念与实践。

一、脑瘫的诊断1定义:小儿脑性瘫痪为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004年10月昆明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 小儿脑性瘫痪为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006年8月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2诊断条件3分型二、脑瘫诊断中存在的问题1.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

多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脑性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瘫,而将来又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

Vojta博士认为,正常小儿姿势与运动的协调是在中枢神经调节作用下,通过姿势变化的反应性实现的。

当中枢神经的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使姿势的反应性发生异常,而出现的异常姿势与运动,形成脑瘫。

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障碍,产生姿势运动协调性紊乱的一个阶段,一个过渡阶段的名称。

Vojta博士提出的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概念,对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对患儿家长也非常实际,容易解释病情,使家长理解,早期接受治疗,是使患儿向正常化方向发展的良好途径,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学者认可,并广泛采用。

2.脑损伤综合征的概念很多学者认为脑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症候群。

1951年美国学者Denhoff提出此定义。

脑瘫是广泛性脑损伤症候群的一个侧面,是运动机能方面的障碍,而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也是一个侧面,是脑损伤后的必然结果。

脑瘫个案护理总结范文

脑瘫个案护理总结范文

一、背景介绍患者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5岁诊断:脑性瘫痪(痉挛型)二、护理过程1. 评估患者状况患者张某某,5岁,因出生时窒息导致脑瘫,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等。

患者入院时精神状态良好,但肢体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差。

2. 制定护理计划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以下护理计划:(1)改善肢体活动:通过被动运动、按摩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肢体活动能力。

(2)康复训练:进行言语、智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3)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护理措施(1)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如进食、穿衣、洗澡等。

(2)康复训练:每日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言语、智力等康复训练。

(3)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4. 护理效果(1)肢体活动:经过一段时间护理,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有所改善,能独立完成简单动作。

(2)康复训练:患者在言语、智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3)心理护理:患者情绪稳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总结1. 通过本次脑瘫个案护理,我们充分认识到早期干预对脑瘫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2. 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

3. 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提高护理质量。

4.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脑瘫患者的康复,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总之,本次脑瘫个案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脑瘫病例讨论总结范文

脑瘫病例讨论总结范文

一、背景近日,我院收治了一名脑瘫患儿,患者男,8岁,主因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入院。

现将本次病例讨论总结如下:二、病例介绍患者8岁,出生时足月顺产,出生后出现喂养困难,哭闹不止,3个月大时被发现头围较大,6个月大时出现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翻身、坐等动作明显延迟。

1岁时被诊断为脑瘫,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

患儿入院时身高、体重、头围均低于同龄儿童。

三、病例讨论1. 病例特点(1)运动障碍:患儿存在明显的运动障碍,如肢体僵硬、肌肉痉挛、姿势异常等。

(2)智力低下:患儿智力发育迟缓,认知功能受损。

(3)语言障碍: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弱。

2. 病因分析(1)产前因素:母亲孕期有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等病史。

(2)产时因素:胎儿宫内缺氧,出生后窒息。

(3)产后因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败血症等。

3. 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病情,给予抗痉挛、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发育等药物治疗。

(2)康复治疗:针对患儿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3)心理支持:给予患儿家庭心理支持,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四、讨论结果1. 脑瘫病因复杂,需全面评估患儿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具有重要意义,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4. 家长需积极配合治疗,关注患儿心理健康,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五、总结本次病例讨论,使我们对脑瘫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讨论,提高了我们诊治脑瘫患儿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脑性瘫痪实训报告总结范文

脑性瘫痪实训报告总结范文

一、引言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综合征。

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能伴随有认知、感觉、言语、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脑性瘫痪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法,我们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脑性瘫痪实训。

以下是实训过程中的总结与反思。

二、实训内容1. 脑性瘫痪概述实训首先介绍了脑性瘫痪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通过学习,我们对脑性瘫痪有了全面的认识,了解了其与遗传、感染、缺氧、早产等因素的关系。

2. 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实训重点讲解了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各种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3. 脑性瘫痪护理实训期间,我们学习了脑性瘫痪患者的护理知识,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心理护理、营养支持等。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脑性瘫痪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 脑性瘫痪康复评估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脑性瘫痪康复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如脑性瘫痪儿童功能评定量表(CPIS)、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等。

通过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为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5. 案例分析实训期间,我们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脑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方法。

案例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通过实训,我们对脑性瘫痪的病因、诊断、治疗和康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技能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护理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能够独立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3. 团队协作实训期间,我们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学会了倾听、沟通和协作,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情感态度实训过程中,我们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关爱患者,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早期医学干预对预防脑瘫的影响

早期医学干预对预防脑瘫的影响

问名字 , 使之产生 良好 印象和信任感 。②认知干预 : 患儿触 让
摸熟悉 传感器 和 X线 球管 , 观地知道 其无伤 害性 , 直 用一些
但是 后牙区 , 传感 器基本 完全位于 口腔 内 , 别是第一 、 特 二乳
其 曾经体 验过 的事物与 目前拍 片产 生愉快 的联想 , , 如 爸妈
面带微笑迎接患儿 , 亲切抚 摸患儿 的头 , 目光与患儿平视 , 询
感更 明显 , 这也是造成 比成人更难操作 的原 因之一 , 拍摄 前牙
由于位 于 口腔 前部 , 无论在传感器的摆放和 【定都相对容易 , 古 J
磨牙 、 第一恒磨牙 , 咽反 射尤其严 重 , 操作 比较 困难 , 极容易引 起患儿 的不适从而拒绝 。
习爬 行 。给患儿取 俯卧位 , 前面有 成人 或玩具 逗引 , 手顶 用 住患儿 足底 , 助患儿 向前爬行 , 帮 同时 , 帮助患儿用 双手支撑
身体 , 以便 患儿 从 腹 爬 到 四肢 爬 , 日累 计 爬 行 1 0m 左 右 。 每 0
[ 王菊香 , 2 ] 高玉先 , 张葆荣. 触与早产儿健康 . 抚 实用护理杂志 ,

17 0 2・
塞 医技杂盍 2 l 年 ! 第 1 蔓 0 』 l rcc1 ei 1 ehi e, c) r 0 l v11, 1 Q1 8 整J 期 旦ao PflaM d一 cn us 0 tJ 1, o.8 N 0 1f d i ( T q 【e 2 I

组的患儿进行有针对性 的心理 干预 , 体做法 : 具 ①基础 干预 :
但只要做好上述 足够 的应对措 施 , 不适感虽然 难以避免但 叮
以降到最低 , 拍摄儿 童牙 片就不再是棘手 的事 , 大部分患儿也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2.早产是目前发现患脑瘫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瘫有关。
11
精选课件
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期惊厥 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性肺炎 败血症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脑积水 胆红素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低血糖症 脑外伤
12
精选课件
脑瘫的常见高危因素
1.早产儿(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2500g)
2.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对脑瘫的影响很重要,双胞胎
同时患脑瘫、家族中已经有脑瘫患儿再发生脑瘫的几率偏高。 有报道单纯共济失调型脑瘫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部分痉 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具有遗传倾向。
10
精选课件
围产期因素
1.患脑瘫的危险性随着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标准体 重的程度而增加,低出生体重儿或巨大儿患脑瘫 的几率可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5
精选课件
对于定义的讨论
➢ 目前对于定义的讨论,主要围绕在如何表述脑发 育早期的损伤和发育缺陷时间界限上,即应界定 为新生儿期内或婴儿期内。
➢ 由于种族及个体差异,很难严格而统一界定脑发 育早期的时间界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脑瘫的发 生应界定于婴儿期内。
6
精选课件
脑瘫定义三要素
➢发育性 ➢非进行性 ➢永久性
17
精选课件
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4~5个月
⒈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不灵活 ⒉表情呆板不灵活,逗时无反应 ⒊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 ⒋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⒌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⒍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18
精选课件
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6~7个月
⒈见不到手、口、眼协调姿势

最新: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完整版

最新: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完整版

最新: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完整版)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肢体残疾,常伴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及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口]。

高收入国家的发病率为1.4%。

~2.5%。

,中低收入国家相对较高,我国目前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病率为2.48%o[2]o目前对于脑瘫,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改善脑瘫儿童临床结局至关重要。

2017年JAMA Pediatrics杂志发表了澳大利亚Novak博士等题为《脑性瘫痪早期精准诊断与早期干预治疗进展》的系统评价,梳理了早期预测脑瘫的标准化工具, 明确提出可以将诊断时间提前至纠正胎龄6月龄以内[3,4]。

早期干预应在诊断明确后立即介入,通过神经可塑性原理改善整体功能、提高参与能力,预防并发症,也有助于家庭干预的建立及知识获得。

2021年JAMA Pediatrics杂志又发表了《0~2岁脑性瘫痪及其高危儿的早期干预:基于系统评价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5](简称指南),从使用不同干预策略与不干预之间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后果之间的比较、文献证据质量、家庭关于受益与风险的选择及费用4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就运动等9个领域做出推荐,对当前的早期干预方案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组织专家,结合国内情况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规范国内脑瘫早期干预现状,帮助康复从业者及时掌握早期干预最新研究进展及理念,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指南概述1.1研究方法指南在CINAHL x Cochrane x Embase s Medline x PsycInfo 及Scopus数据库中系统检索了0~2岁脑瘫及其高危儿干预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S) ,16项系统评价和27项RCTs符合纳入标准,按照运动、认知、交流、饮食、视觉、睡眠、肌张力管理、肌肉骨骼健康及父母支持共9个领域分类进行系统评价。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治疗和干预康复训练

小儿脑损伤的早期治疗和干预康复训练
参 考 文 献
【 1 】 许植之 , 钱 家萍 , 李勇, 等. 新生儿高未结 合胆红 素血症不允忽视 ( 附 5 4 例随访分析 ) [ J 】 . 新生儿科 杂志 ,2 0 0 0 ,1 5 ( 6 ) : 2 5 4 . f 2 ] 周 晓玉 ,钱家 萍,许植之 ,等 . 婴儿 脑性瘫痪 的病因与防治探讨 ( 附
均数 ±标准差 ( ±s ) 表示 ,比较采 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以率 ( %)
的 各种 危 险 因素 引起 的脑结 构 和 功能 性 损 害 『 1 】 。对 2 0 0 9年 2 表示 ,比较采用 检验 。P < O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月一 2 0 1 1 年3 月 收治 的 5 0例脑损伤患儿 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 2 结果 分析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经验体会 J i n g y a n t i h u i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第1 1 卷第2 2 期( 总 第2 1 o 期) 2 0 1 3 年8 * J
小儿脑损伤 的早期治 疗和干预康复训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贾小艳①
【 摘 要 】 目的: 分析并总结4 , J L 脑损伤早期的治疗 作用以及 干预康 复训练 的效果 。 方法 : 选取 5 O 例脑损伤患儿 ,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各2 5 例, 观察 组给予综合干预康复治疗 ,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 ,采用综合评定 的方法评定并 比较康 复效果 。结果 :对于本 组脑损 伤患儿 的早期 治疗 与干预训
1 . 2 . 1 感知觉训 练
1 2 8 例临床分析 ) 『 J 】 . 中国当代儿 科杂志,2 0 1 1 ,1 3 ( 2 ) : 1 8 6 — 1 8 8 .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影响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影响
是 未成熟脑 在结 构和功能上有 很强 的适 应能力 和重组能 力 ,
训练计划结合病情 实施 干预措 施 , 训练 内容 主要 有 2—3个 月竖头 翻身 、 训练视线转移 , 4~5个 月灵 活翻 身 、 物 , 7 抓 6~
个月独坐 、 两手互传玩具 , 8~9个 月坐稳 、 得好 、 捏取 小 爬 会 物 品,0~1 月扶站 、 1 2个 独站 、 路 , 走 指认 物 品 、 练习发音 。而 且, 以上训练需要家长积极配合训练 患儿 争取 早 日达到 以上 指标 。( ) 言发育训 练 : 求患 儿在真 实标 准 的环 境 中从 2语 要
( 收稿 日期 :0 0—1 21 1—1 ) 5 ( 本文编辑 : 王春芸 )
臂 丛 神 经 阻滞麻 醉效 果 临床 观察
隋平
【 摘要 】 目的 探讨 臂丛神 经滞麻 醉的 f床效果 和安全 性 , I } 缶 为 临床应 用提供数 据 支持 。方法 回顾 性分析
20 09年 6月 ~ 0 0 6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 手术的 18例患者 的临床 资料 , 21年 4 根据麻醉 方法 的不 同,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以采用改 良式肌间沟阻滞 的 7 例患者 为观察组 , 4 采用传 统肌问沟阻滞 的 7 例 患者为对 4 照组 , 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的麻醉效果。结果 率低 , 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0 0 ) 组 P< . 5 。结论
岁 早期干预 大纲 训 练 。 ( ) 发育 落 后者 可 进行 全 身按 4对 摩, 被动体操 等综 合治疗 , 每天 2次 , 每次 5—1 i, 5r n 并按照 a 婴儿运 动发育规律做俯 卧 、 头 、 坐 、 抬 拉 翻身 、 、 爬 站和走 的训 练 。( ) 5 对确诊为脑瘫或疑 似脑瘫 患儿可进行以 B b t oa h为主 的功能训练并采用相应药 物治疗。 1 3 疗 效判定 . 定期 做全 面体 格检 查 及神经 系统检 查 , 神 经 系统 主要检查运动情况 、 肌张力 及反射 活动 等。体格检 查 有身 高 、 重 及 头 围 的测 定 , 体 另根 据新 生 儿 行 为 神 经 规 定 (B A , N N ) 经治疗后 , B A大 于等 于 3 NN 7分 者 视为 有效 , B N—

小儿脑瘫疾病研究报告

小儿脑瘫疾病研究报告

小儿脑瘫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小儿脑性瘫痪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儿科,神经内科病症体征:不自主运动,步态不稳,翻身困难,肌张力过高,反应迟钝,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癫痫和癫痫样发作,角弓反张疾病介绍:小儿脑瘫是什么?小儿脑瘫,全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症状体征:小儿脑瘫有哪些症状?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

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

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

.6、固定姿势,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

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2. 是否有智力低下、视力及语言障碍:脑瘫 儿常合并有以上症状,需对存在的问题进 行相应的检查、评价及干预治疗。
临床表现有运动功能障碍、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
诊 断 程 序
1、首先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或退行性异常 2、进行临床分类,根据瘫痪部位分为四肢瘫、偏瘫、双瘫,或共济失调等。 3、检查是否合并智力低下、视力听力障碍、语言和言语障碍、吞咽功能障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1/5/15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2021/5/152021/5/152021/5/15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52021/5/152021/5/155/15/2021
临床表现
运动
脑瘫
智能 知觉 精神行为
精神发育迟滞 知觉障碍 精神行为异常
癫痫
癫痫
粗大及精细的神经肌肉协调 运动障碍 理解力、学习能力低下 神经原性的视力、听力障碍 注意力涣散、触觉等感觉功 能障碍等 惊厥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5/152021/5/15Saturday, May 15, 2021
热2天以上。 28、新生儿期出现持续低血糖:新生儿不进食时间
大于/等于12小时。 29、新生儿期出现青紫、呼吸差、吸吮差、反应差。 30、多胎。 31、大运动发育落后3个月者。
总之,引起脑瘫的病因不是单一的,危险 因素很多。对于足月脑瘫患儿,胎儿期的 因素在危险因素中占主要地位;而对于早 产脑瘫患儿,出生时和新生儿期因素则具 有重要地位。此外,不同类型脑瘫的危险 因素不尽一致。过去普遍认为出生时和新 生儿期有关因素是脑瘫的主要病因,现在 也强调胎儿期因素的重要性。

儿童脑瘫实习报告

儿童脑瘫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脑部发育过程中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

它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实习生,我有幸在儿童康复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深入了解并参与了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工作。

二、实习目的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儿童脑瘫疾病认识。

2. 学习儿童脑瘫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技能。

3. 培养关爱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习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通过查阅文献、参加科室组织的讲座,对儿童脑瘫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康复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

通过理论学习,我了解到脑瘫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康复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2. 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1)协助医生进行儿童脑瘫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

(2)参与儿童脑瘫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3)协助康复治疗师进行儿童脑瘫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4)观察治疗效果,记录儿童脑瘫康复治疗过程。

(5)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和照顾者掌握儿童脑瘫护理知识。

3. 实习心得(1)儿童脑瘫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护理。

(2)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家长等。

(3)关爱儿童脑瘫患者,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实习总结1.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我对儿童脑瘫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护理技能,为儿童脑瘫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 关爱弱势群体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将始终关注儿童脑瘫患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温馨、关爱、专业的护理服务。

小儿残疾与早期干预

小儿残疾与早期干预

01
02
意外事故
03
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等意外事 故可能导致小儿残疾。
04
环境因素
孕期感染、药物滥用、辐射暴露 、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 致小儿残疾。
疾病影响
某些严重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等 可能导致小儿残疾。
03
早期干预在小儿残疾中的作用
Chapter
早期干预的定义
01
早期干预是指对0-3岁存在发育障碍或潜在发育障碍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综合 性干预措施,旨在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减轻家庭负担。
教育支持
为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支持,如早期教育、幼儿园等,帮助儿童在社 交、认知和语言等方面得到提高。
心理辅导
针对儿童和家庭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儿童和家庭应对残疾带来的心理 压力和挑战。
04
小儿残疾的预防与控制
Chapter
预防策略
01
02
03
孕前保健
提供孕前咨询和检查,确 保父母双方身体健康,减 少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
06
结论
Chapter
对小儿残疾的反思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小儿残疾对个体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早期干预可以帮助改善残 疾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是早期干预的关键,为残疾儿童提供必要的照顾 、教育和康复服务,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和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小儿残疾与早期干预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目录
• 引言 • 小儿残疾的类型与成因 • 早期干预在小儿残疾中的作用 • 小儿残疾的预防与控制 • 早期干预的实践与案例 • 结论
01
引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早期诊断与干预的方法、意义和目标。

方法根据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早期诊断,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干预治疗。

结果脑瘫儿
的智力和其他功能得到很大提高,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能。

结论小儿脑瘫
如不能及时有效诊治极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发育,给家庭
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脑瘫;早期诊断线索;干预对象;干预指导
近年来国际脑瘫康复界对最初于2004年发表的脑瘫定义展开广泛的讨论[1],在听取
各方意见尤其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正式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
分类》简称ICF后,形成2006年脑瘫定义修正稿[2],表述为: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
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
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

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智力低下、认知和行为异常、语言
障碍、听力减退、癫痫、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

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是脑瘫的核心表现。

脑瘫诊断条件:①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②病变部位在脑部。

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⑤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
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3]。

早期诊断意义:婴幼儿期脑发育最旺盛,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尤其是6个月前诊断
的脑损伤容易回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轨道。

特别是避免姿势的固定、挛缩及畸形的发生。

早期诊断线索:依据观察其是否具有脑瘫的下列临床表现(主要是患儿在出生6-9个月
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①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睡眠不安,哭声微弱或阵发尖
叫②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小③身体发硬,姿势固定异常,动作不协调④反应迟钝,不
认人,不会哭⑤痉挛发作⑥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头不稳定、手握拳、斜视、眼球运动不
良等⑦哺乳吞咽困难,吸吮无力,易呛奶、吐奶,体重增加缓慢[4]⑧智力通常落后于正常
同龄儿童⑨头围异常,头围是脑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

诊断与鉴别:由于脑瘫类型多,表现复杂,早期表现不典型,有时确诊时间较为困难,
造成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

CT及MRI的出现为脑瘫患儿提供了客观的颅脑形态学改变证据,
对脑瘫的诊断及脑病变的判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手段,且MRI分辨率高于CT,对
病灶显示有更好的价值,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5,6]。

但脑瘫是姿势及运动的异常,所以不能单凭CT及MRI来诊断或否定脑瘫,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并参照病史。

目前,
各国学者都在努力进行早期诊断的探索,力争在6个月龄前诊断脑瘫。

近年来,各国学者都
着力用录像分析婴儿早期发育(6个月前),观察“全身性运动(GMs)”来预测将来发生脑瘫
的可能性,已取得可观的成绩,为脑瘫的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

此外,脑瘫尚需与遗传代谢病、精神发育迟滞、肌营养不良等几种症状极为相似的疾病相鉴别。

我院残疾小儿中脑瘫儿有近半,其中小于两岁的约占五分之一,病情程度轻重不一,以
痉挛型和肌张力低下型为主。

其中有明确病因的为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低出
生体重儿、颅内出血、孕期感染等。

早期干预目标:①提高肌张力②增强屈肌作用③提高自发运动的质量④提高对正中线
的定向力⑤利于头翻正反射⑥增进机体状态⑦改善视听反射⑧矫正畸形并发症⑨使感觉
运动体验正常化[7]。

早期干预指导:①卧位:针对高危患儿我们采用了蝶形或u形枕促进卧位姿势模式的发展。

定时更换不同睡姿。

②触觉刺激:对吸吮吞咽障碍的患儿我们予从颞下颌关节到口部的
按摩和对上唇施加适当的压力使婴儿的触觉系统功能恢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紧张的襁褓、慢节奏的轻抚对安抚过度应激的婴儿有效。

③视觉和听觉:我们对残疾患儿每天进行数小时
的语言、音乐、图片、玩具等各种方式的刺激训练。

④吊床悬带技术:利用吊床对前庭系统
刺激,促进动作发育正常化。

⑤携抱技巧:通过轻摇手臂弯曲部的婴儿来培养婴儿的屈曲与
中线的固定,我们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教会更多的工作人员正确的抱姿。

⑥喂养:利用各
种口腔功能障碍的基本手技促进唇部的闭合、下颌的稳定、吮吸与吞咽功能的改善。

根据婴
儿的吮吸力、耐力及喜好来选择合适的奶嘴。

⑦我们针对每个患儿在各个时间段结合日常生
活进行单独的包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能力及社会行为等干预训练。

小结与展望:小儿脑瘫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如不能及时有效诊治可造成患儿终身残疾,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加之脑瘫的康复治疗需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所需时间也长,给
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如果存在问题,越早干预,大脑的
潜能就越大。

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应是: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防治方法,利用现有
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的伤残程度,提高疗效,为减少脑瘫的发生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为
提高临床疗效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Rosenbaum P,Dan B.Leviton A,et al.Proposed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April 2005.THE DEFINITION()FCEREBRAL PALSY[J]. Dev Med Child Neurol,2005,47(8):
571-576.
[2]Rosenbaum P,Paneth N,Leviton A,et al .A report: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alsy,April 2006[J]. Dev Med Child Neurol,Suppl,2007,109:8-11.
[3]陈秀洁.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309.
[4]王辉.国内脑瘫的研究近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8):637-640.
[5]Liu Guorm.Child cerebral palsy:MRI Features with clinical findings the 19 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adiology 1996,BeijingP:276.
[6]Cioni G,Sales B,Pao,Icelli PB,et al.MRI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Neurpediatrics,1999,5:249.
[7]赵聪敏.婴幼儿感觉—运动障碍的评估与干预.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65-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