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合集下载

九下课外古诗赏析

九下课外古诗赏析

(一)《诗经·关雎》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诗经·蒹葭》《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三)《从军行》(杨炯)1.《从军行》中表现战斗场面激烈悲壮,有声有色诗句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从军行》中表现从军边塞,无悔无怨(或表达了自己投笔从戎,戍边卫国壮志豪情)的诗句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四)《月下独酌》(李白)1.《月下独酌》中以明月和身影反衬诗人的孤独的诗句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月下独酌》中诗人借酒抒情的诗句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五)《羌村三首》(杜甫)《羌村三首》表现时局动荡,“满目萧然”的诗句是: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六)《登楼》(杜甫)1.《登楼》中表明心系国运,情牵社稷的诗句是: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2.《登楼》中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锦不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3.《登楼》中借前朝昏君讽谕当政者,表达诗人对时势的忧虑之情的句子是:可怜后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七)《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表现唐军斗志昂扬,敌人闻风丧胆,胜利指日可待的诗句是: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2.《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点明出师地点,写出沙重风狂的诗句是: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八)《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1.《左迂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陈述自己因直言进谏而“朝奏夕贬”的诗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与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词四首》知识点归纳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关于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二、基本内容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三、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四、诗歌赏析1.上阕的景物紧扣哪一个字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异”。

渲染了战地苍凉萧瑟的气氛。

描绘了衡阳雁去、边声四起、落日中孤城紧闭的画面。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谈一谈在词中的作用。

画面:在崇山峻岭之中,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

作用:描写出边塞地区孤寂荒凉之景,也暗示出宋朝军队不利的军事形势。

3. 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此句运用了《后汉书》中窦宪的典故。

正面揭示了将士们矛盾的心理,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4.“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有何作用?运用自然环境描写,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爱国之情。

5.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征人无法入睡。

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九年级下册《词四首》赏析

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默写语句⑴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⑵①化用王之焕《凉州词》中“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②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的句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⑶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⑷①表现守边将士既怀念家乡,又有崇高的责任感的句子:②揭示守边将士的矛盾心理:既思念家乡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③表现守边将士坚持抗敌的英雄气概和浓重的思乡之情的句子:④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⑸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的句子: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语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

概括地写出了秋季边塞和中原地区风光的不同,总领下面的写景内容。

【衬托】“雁去无留意”衬托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透露出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动静结合】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9下语文词四首笔记

9下语文词四首笔记

9下语文词四首笔记
以下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四首词的笔记:
1. 《渔家傲·秋思》通过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塞外秋景,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

其中,“衡阳雁去无留意”描绘了边塞的荒凉,而“浊酒一杯家万里”则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抒发了他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此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形容惊天动地般的战斗场面,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表达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满江红》通过写“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的悲惨处境,回忆起“发指眦裂”、“拔剑砍地”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这四首词都表达了一种豪情壮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悲壮之情。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在九年级下册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将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希望能够带领大家一同欣赏这些优美的文字。

第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追求进取、不断超越的精神境界。

第二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静夜思》。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透过窗户看到明亮的月光,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短短的四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第三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的《春晓》。

诗人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苏醒的景象。

通过描写鸟儿的鸣叫和花朵的凋零,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第四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登高》。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通过描绘猿猴的啸叫、江水的滚滚和落叶的飘零,诗人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自己的豪情壮志。

以上是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的简要介绍。

这些古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古诗词,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九下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九下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九下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一)《从军行》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简析汇总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简析(一)《从军行》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二)《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 ),时李白在长安。

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部编教材九下必备古诗词鉴赏

部编教材九下必备古诗词鉴赏

第1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内容理解:“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

典故:化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的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内容理解: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渲染出悲凉的气氛;长烟、落日、孤城等描绘出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写作手法:边声、号角声是所听,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是所见,视听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为下阕抒情蓄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内容理解:这两句为全词核心,词人正面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即他们思念家乡,却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其中“一杯”和“万里”对比强烈,写出了如词人一般的征夫们只能用一杯浊酒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着对成就功业的向往,悲壮又满怀豪情。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军事不利,归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手法:“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借景抒情之句。

“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上大地铺满的秋霜,从视觉、听觉方面加重了征夫的愁思。

修辞、情感:最后一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用悲怆的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全词主旨】这首词上阕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抑郁诚挚,词人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第2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 鉴赏材料

九年级下册 词四首  鉴赏材料

《词四首》鉴赏材料《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画面描述:傍晚时分,四面传来边境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

在层峦叠嶂之中,飘飞起长长的狼烟,一轮夕阳缓缓西沉。

近处,一座孤城早早关闭城门,城中戒备森严。

(2)修辞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把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从侧面表现了守边将士戍边的艰辛。

(3)炼字角度:“闭”字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的情景;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4)写景作用: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紧急,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写作手法:借典抒情。

借用东汉窦宪“刻石勒功”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的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怀家的心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景方法:①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绘边塞景象,“霜满地”写满眼白霜遍地,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②寓情于景,从侧面表现了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角度:①运用互文,白发的不单指将军,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仅仅是士兵,将军也有家难回。

②流露出边关将士对功业未成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

也含蓄地表达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关的愤懑不平。

【中心概括】这首词上片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腐朽软弱、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1二、问题探究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渴望建功立业。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

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

3.“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话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摘要:一、课外古诗词背景介绍二、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概述1.作品一:《春夜喜雨》2.作品二:《登高》3.作品三:《江雪》4.作品四:《赋得古原草送别》三、作品赏析1.作品一:《春夜喜雨》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2.作品二:《登高》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3.作品三:《江雪》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4.作品四:《赋得古原草送别》1.内容概述2.艺术特点四、学习建议正文:一、课外古诗词背景介绍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课外古诗词作为语文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聚焦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带您领略这些传世之作的风采。

二、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概述1.作品一:《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中描绘了春夜降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国家的担忧。

2.作品二:《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作品三:《江雪》《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江边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和对世俗纷争的感慨。

4.作品四:《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友情的珍视。

三、作品赏析1.作品一:《春夜喜雨》(1)内容概述:诗中通过描绘春夜降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国家的担忧。

(2)艺术特点: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诗人情感,寓意深刻。

2.作品二:《登高》(1)内容概述:诗中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艺术特点:以景抒怀,意境高远,诗句对仗工整。

3.作品三:《江雪》(1)内容概述:诗中通过描绘江边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郁闷的心情和对世俗纷争的感慨。

(2)艺术特点:以雪景为背景,情感真挚,寓意丰富。

语文九下词四首

语文九下词四首

语文九下词四首《词四首》解析一、《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字词解析:-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即睡不着。

2.诗句解析:-上阕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图。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明地域是西北边疆,季节是秋季,大雁毫无留恋地南飞,突出了塞下环境的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和孤寂,展现了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画面。

-下阕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们借酒浇愁,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战功未立,归家无期。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悠悠的羌笛声中,寒霜满地,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和士兵都因长期征战而白发苍苍,流下思乡的泪水。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字词解析:-老夫:作者自称,时年苏轼四十岁,在古代不算年老。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黄:黄犬。

-苍:苍鹰。

-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用,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九下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1.《定风波》(苏轼)(北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体感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词句注释】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文学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最新九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最新九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诗歌赏析《从军行》杨炯1、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和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首联中“照”字用的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张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

紧张的局势,势必会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起下文“心中自不平”。

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明作者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意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抒发从戎书生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

《月下独酌》李白1、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的举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2、“暂伴月将影,行月须及春”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怀畅饮,体现诗人放旷通达的性格。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有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辛,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现实。

《登楼》杜甫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2、结合你的想象和联想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

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诗人借远眺美景,表现一种欲澄清天下的气概。

3、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来”,烘托锦江春色逼人、气势浩荡,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觉;“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无穷的联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解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解读一、宋词《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元夕之夜为背景,描绘了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通过抒发词人的感情与心境,词中展示了美好的元宵节氛围和人们的祝愿。

二、唐诗《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眺望远方的美景,表达了对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词藻和生动的意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元曲《蝶恋花·此恨绵绵无绝期》《蝶恋花·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元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曲子。

这首曲子以花下蝶恋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情感的执着。

通过描绘婉约的景物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曲子深情地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与难舍。

四、南宋小学士题跋《画梁山伯祭祀墙》南宋小学士题跋《画梁山伯祭祀墙》是戴复古创作的一篇古代骈文。

文章以梁山伯与祭祀墙为主题,通过描述悲剧般的爱情故事和墙上的画像来展现词人的激动之情。

文章中既有对爱情的赞美,也有对命运的感慨,给人留下思索爱情与命运的余韵。

五、明末清初名著《红楼梦》抄本《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处提到的抄本是明末清初的版本,较为贴近原稿。

《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生动刻画,揭示了封建社会内外因素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这一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的解读,通过对各篇作品的简要介绍,读者能够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些作品展示了古代文人对情感、人生、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九年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从军行杨炯【简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评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最新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词四首》重要基础知识点总结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写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②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③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④千嶂:层峦叠嶂。

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⑤征夫:出征的士兵。

作品主旨这首词描绘了塞下秋景之“异”,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老夫:作者自称。

②聊:姑且,暂且。

③擎:举着。

④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⑤尚:还。

⑥开张:开阔雄伟。

⑦鬓微霜:鬓角稍白。

⑧会:终将。

⑨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⑩天狼:星名。

传说天狼星“主侵掠”。

词中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作品主旨这首词描写了太守出猎的盛大场面,表达了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写作背景辛弃疾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赋闲家居。

陈同甫也是主张抗金的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陈同甫的。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重点注释①梦回:梦中回到。

②连营: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

③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

④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

⑤炙:烤熟的肉食。

⑥五十弦翻塞外声: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古诗词翻译+赏析重点知识内容有点多,建议先收藏保存。

码字不易,觉得不错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哦!01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词人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故乡的矛盾心情。

上阕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词人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雁去”句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边声”句,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有的声音。

“孤城”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人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表达了词人爱国、卫国的精神。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①上阕着重写景,为下文抒发感情作铺垫;②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③运用典故、互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前四首赏析资料11.《定风波》(苏轼)(北宋)2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整体感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6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7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8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

9【词句注释】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10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11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斜照:偏西的阳光。

12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13成的雨披。

14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5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6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17【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18 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19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20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21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22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3【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24“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25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26【文学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27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28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渲染出雨骤风狂,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29“何妨吟啸且徐行”,写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30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31“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32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33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34超然情怀。

35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36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37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38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391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40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41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42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句中“萧瑟”指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43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44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45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宋代)46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47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8【整体感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49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50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51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52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53【词语注释】(1)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

54(2)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3)豪英:出色的人物。

55(4)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56(5)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57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58⑽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59 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60【白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61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62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63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64【创作背景】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65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66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67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68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搬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69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70【文学赏析】71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72的手法,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73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74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首先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用“忆”75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76“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这三句是说,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77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78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杏花”则点明在79春天的夜晚。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80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812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82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做官后,曾83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84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句概括了这85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86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

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87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88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闲登”一句点题,写明作此89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90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两91句是说,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92低声歌唱。

“古今多少事”五字中,昔时相聚的“豪英”和后来遭遇的“堪惊”,都得以93包容。

问题是提出来了,却没有答案。

代替回答的只有“渔唱起三更”这令人惕然警觉的94凄清情景。

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95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把国家兴亡、人生穷通的大感慨,付之于渔唱,是文学中的一种96传统意象。

本词利用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

97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98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99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南宋)10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101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02【整体感知】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103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104 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05【词句注释】⑴建康:今江苏南京。

⑵吕叔潜:名大虬,字叔潜,作者的朋友,生平106不详。

107⑶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

108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词:“试问夜如109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110⑷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111镜流明”。

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112⑸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113⑹被白发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114生”诗意。

115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宫有桂树。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116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枝叶扶摇的样子。

117【白话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118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119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120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121【创作背景】据词题可知,此词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作122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

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123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shèn),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

124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

乾道元年(1165 1253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126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