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陆游《秋波媚》赏析与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解答例谈——阅读陆游词《秋波媚》

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解答例谈——阅读陆游词《秋波媚》

教法探索新课程NEW CURRICULUM画成连环画。

因为全诗只有20字,借助想象把诗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诗改写成自己喜欢的小故事,有的学生还给故事赋予了现代文明的成分,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了优美生动的图画,让古人的精神长存。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做到学科之间的融合,同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又学到了与他人合作的经验,学习方法与知识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且培养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课外作业要讲究实践性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所以我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让学生多与生活联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

结合教学内容,搜集各种资料。

我时常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方面设计一些相关的收集性作业、想象性作业、观察性作业、思考性作业等类型。

如,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要求每个学生有一个“语文知识积累手册”,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翻阅图书、上网、调查访问等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自己积累的资料以记录、剪贴、照片、绘画等多种形式体现在“积累手册”上。

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积累,形成了习惯,终生受益。

如,教学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后,鼓励学生搜集实践,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上网、查找资料、咨询等)去了解草原风光,去了解真实的羊群与塞外民风,认识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内化为自觉保护生态平衡的动力。

设计有趣的语文课外作业,有机地把语文学习和运用联系起来,让学生亲历了过程。

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意志等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源泉,使其情、智、知、能得到了同步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1]王绍纯.语文创新作业设计浅[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 (05).[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3]冼柳.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种形式[J].教育科研论坛,2006 (1).[4]付宜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与策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9.作者简介:陈碧华,女,1964年出生,四川资阳人,大专,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陆游阅读文问题及答案(推荐五篇)

陆游阅读文问题及答案(推荐五篇)

陆游阅读文问题及答案(推荐五篇)第一篇:陆游阅读文问题及答案陆游已气息奄奄。

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止住,说,没用了。

陆游的眼里有泪。

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

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故乡在遥远的北方。

父亲已经用眼睛、手和语言告诉他千遍万遍了。

陆游继续写他的诗,他已经提不动笔,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让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

儿子哭着劝,父亲别写了!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够上阵杀敌吗?诗歌能够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吗?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没敢告诉父亲,国人早已不读诗歌,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子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醺醺的酒意。

陆游仍写。

陆游说他靠诗歌滋养生命和思念,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

陆游说,诗歌能让他的眼睛还亮着。

陆游要儿子听。

陆游的脸一派紧张肃穆。

陆游吼,是地动山摇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啊!是金人攻我大宋城池啊!金人打过长江了!儿子知道父亲已是回光返照。

哪儿有什么杀伐之声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那边传来的歌舞声、管弦丝竹声正一阵阵地漫溢过来,暖风、歌舞和酒肉已经把大宋的江山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

但儿子不敢说。

陆游大吼,叫儿子赶快操家伙,金人杀来了。

一句句的诗歌,如一支支复仇的箭,从陆游的嘴中飞射而出。

陆游说,诗歌也能抗敌杀敌。

儿子让父亲静一静。

一记响亮的巴掌掼在儿子的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你还能静?儿子不知所措。

突然,陆游猛然跃起。

随着一声巨吼,一道箭柱从陆游的嘴里冲出,刺破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

那是父亲的鲜血已经飞向北方的天空。

它们慢慢地组合成一首28字的绝句,在汴梁的上空久久徘徊。

写诗怎么会把人写死呢,儿子胆战心惊。

西湖那边的歌舞仍然绵绵不断。

能有好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父亲吗?捧着那首带血的绝句,儿子一片茫然。

问题:1、“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中的“抓一把诗解馋”应如何理解?2、⑴如何理解“暖风、歌舞和酒肉已经把大宋的江山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⑵小说一再写到西湖的歌舞,这对表现陆游的形象有何作用?3、为什么说“诗歌也能抗敌杀敌”?4、“捧着那首带血的绝句,儿子一片茫然。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代陆游古诗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代陆游古诗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代陆游古诗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陆游书写的古诗词鉴赏吧。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代: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注释秋波媚:词牌名。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

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

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为唐代长安名胜。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应:应该。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创作背景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

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

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赏析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一单诗精练二秋波媚含答案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一单诗精练二秋波媚含答案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阅读突破第六章单诗精练二 秋波媚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感,此词标题用一个“望”字把词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

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D.该词以大胆的想象,并且运用象征手法,写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借此暗示词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2.从下片看,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息的时代背景。

B.上片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再写“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

C.上片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充分展开想象蓄势。

D.下片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答: 答案精析第一组1.D [D项应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下片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移情于景,描写长安之景。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词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表达了词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第二组1.C [“似喜实悲”错,“此兴悠哉”的意思是“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词阅读原文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词阅读题目14.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15.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词阅读答案14.BC15.“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诗词鉴赏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

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 陆游 诗词解释与鉴赏

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  陆游  诗词解释与鉴赏

【陆游】
【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绍兴年间赴临安礼部试,遭秦桧黜落。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曾任镇江、隆兴、夔
州通判。

陆游一生积极主张抗金,亦长期受压制。

其诗作多表现抗敌爱国之志。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原文】
秋波媚
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①角声哀,烽火照高台②。

悲歌击筑③,凭高酹酒④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⑤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⑥烟柳,曲江⑦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①、边城:指南郑城。

②、高台:指高兴亭。

③、筑:筝形的古弦乐器。

④、酹酒:以酒浇地祭奠。

⑤、南山:终南山脉(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南山为其主峰。

⑥、灞桥:在长安东灞水上。

⑦、曲江:长安东南的游览胜地。

【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时陆游在南郑任四川宜抚使公署干办公室兼检法官,积极向宜抚使王炎献策,筹划收复长安。

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词中写陆游关注前线战事、急于收复长安的心情,感情激荡,节奏轻快,对山月的拟人描写和对长安的想象,富有情味。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全词充满乐观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原文、翻译及赏析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原文、翻译及赏析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古诗文、作文大全、教学资料、试题大全、条据书信、公文素材、方案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ncient poems,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letter letters, official documents, project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原文、翻译及赏析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原文、翻译及赏析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宋朝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初三第一学期古诗鉴赏

初三第一学期古诗鉴赏

古代诗歌欣赏(一)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与下句的“曲江”都是地名,同处长安,时被金兵占领。

⑴加线句子所描绘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句写景有什么作用?⑵下阕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二)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①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借指马受重用。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得是一种什么景色?(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中三四两句写得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灵活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分析。

(四)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文注释]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荷心:荷叶。

(1)诗歌前两句用哪些词语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的静态美?(2)诗歌的三、四两句极为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五)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傍:靠近。

(1)一、二两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六)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浩初上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的朋友。

(1)赏析诗歌,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海畔尖山似剑芒”中的“似剑芒”三字极富韵味,请作简要赏析。

(七)梁园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陆游《秋波媚》译文解析与赏析

陆游《秋波媚》译文解析与赏析

陆游《秋波媚》译文解析与赏析1. 原文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2. 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号角声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对面长安城灞桥边如烟的杨柳,曲江池畔美丽的楼台,都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3. 注释●角声哀:号角声悲壮。

角,古代军中乐器,上常画有牛角,故曰角。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平安烽火。

●击筑:筑,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

●凭高酹酒:凭,倚着。

酹,洒酒奠祭。

●灞桥:在长安(今西安市)东面的灞水之上,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曲江:曲江池,遗址在今西安市东南部,是唐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4.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5. 背景故事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

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

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陆游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6. 古诗讲解这首词上片着重写景,寓情于景;下片着重抒情,融情于景。

整首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和胜利在望的坚定信心,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两句,点明了时间是秋天,地点是边城,描绘了边塞秋景的萧瑟和悲凉,同时也暗示了当时南宋与金对峙的紧张局势。

2019年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1页)

2019年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1页)

2019年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阅读
附答案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⑴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襟怀?(4分)
⑵ 以下片为例,分析这首词的浪漫主义特色。

(4分)
14、⑴ 表现出词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士,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一直接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

(4分)
⑵ 下片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大胆的想象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使作品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4分)。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一+单诗精练二+Word版含解析.docx

高考语文一轮练习:阅读突破+第六章+专题一+单诗精练二+Word版含解析.docx

单诗精练二秋波媚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感,此词标题用一个“望”字把词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

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D.该词以大胆的想象,并且运用象征手法,写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借此暗示词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2.从下片看,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息的时代背景。

B.上片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再写“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

C.上片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充分展开想象蓄势。

D.下片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答:答案精析第一组1.D[D项应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下片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移情于景,描写长安之景。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词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表达了词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第二组1.C[“似喜实悲”错,“此兴悠哉”的意思是“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 2.“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的月光把词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词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词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秋波媚赏析-秋波媚翻译

秋波媚赏析-秋波媚翻译

秋波媚赏析-秋波媚翻译“秋波媚”一词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名为“秋波媚,晚日寒鸦数点归”,意指夕阳下的秋日草原,女子含情脉脉地凝视着远方,美丽动人。

这个词在后来的文学、艺术中被广泛使用,成为表达女子柔美、妩媚的代名词。

词语解析秋波媚“秋波媚”是一个比较文雅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女子的眼神。

秋波指的是女子柔美的目光,传神地表达出她内心的情感以及对异性的魅力。

媚则是指女子的美丽、优雅和魅力。

秋波媚就是女子柔和的眼神表达出的妩媚和魅力。

翻译“秋波媚”这个词汇在英语中比较难以直接翻译,一般会使用类似“coquettish glance”、“flirtatious look”等代替词组。

在一些翻译中也会使用“autumn charm”等类似的词汇来表述女子的妩媚之美。

秋波媚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秋波媚”这个词汇被广泛运用在文学、艺术中,成为表达女子妩媚、温柔、轻盈的代名词。

以下简单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红楼梦》在《红楼梦》里,有一位女子的眼神被形容为“秋波潋滟,含情软烁”。

描绘出女子柔和的目光和内心的情感。

这个女子就是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这一句话表述了她美丽动人的形象,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灵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为源头之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秋波媚”可谓是最为经典的一例。

他在文中借助秋日草原和女子的眼神相互呼应,表达出了自己对别离的悲戚之情,又将女子的美和离别融合在一起。

这一描写被后人引用、演绎、改编无数次。

《秋波》这是清代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的是梁铮与彩虹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中主角彩虹的眼神被描绘为“秋波澹荡”,意味着她柔和的目光温柔而又充满韵味,是对她美丽外表和温润内心的表述。

秋波媚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传统艺术中,秋波媚被广泛地应用。

而在现代的文化创作中,秋波媚更是成为了一个优美的表述空间。

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作品中,秋波媚这个形容词仍然被广泛应用。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每天半小时阅读突破专题一单诗精练二秋波媚(名师解析版)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每天半小时阅读突破专题一单诗精练二秋波媚(名师解析版)

单诗精练二秋波媚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宋]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感,此词标题用一个“望”字把词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

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D.该词以大胆的想象,并且运用象征手法,写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借此暗示词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2.从下片看,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息的时代背景。

B.上片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再写“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

C.上片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充分展开想象蓄势。

D.下片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答:答案精析第一组1.D [D项应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下片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移情于景,描写长安之景。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词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表达了词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第二组1.C [“似喜实悲”错,“此兴悠哉”的意思是“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 2.“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的月光把词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词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词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背景故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背景故事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背景故事《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一、作品原文秋波媚⑴·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⑵秋到边城角声哀⑶,烽火照高台⑷。

悲歌击筑⑸,凭高酹酒⑹,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⑺,曲江池馆⑻,应待人来⑼。

二、注释⑴秋波媚:词牌名。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⑵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⑶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⑷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

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⑸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⑹酹(lèi)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⑺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

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为唐代长安名胜。

⑻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⑼应:应该。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三、白话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四、创作背景陆游的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却不得志。

四十五岁以前,他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天,当时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

秋波媚 陆游 诗文赏析

秋波媚 陆游 诗文赏析

秋波媚陆游诗文赏析【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①,凭高酹酒②,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③,曲江池馆④,应待人来。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浙江绍兴人。

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注释】①筑:古击弦乐器,演奏时,以左手握持,右手以竹尺击弦发音。

②酹(lèi)酒: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

③灞(bà)桥:在长安(今西安市)东面的灞水之上,为唐人送别之处。

④曲江:曲江池,位于长安(今西安市)南郊,曾是唐时极为富丽的优美园林。

【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了?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鉴赏】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

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

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

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多情南山月,且待王师来明月心——陆游《秋波媚》解读

多情南山月,且待王师来明月心——陆游《秋波媚》解读

多情南山月,且待王师来明月心——陆游《秋波媚》解读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序)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抗金爱国诗人。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

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七月十六日晚,作者登上高兴亭,远望长安南山,写下了这首洋溢着浓厚爱国激情的《秋波媚》。

上片写登高酹酒。

作者先从角声烽火写起,“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烽火”指平安火,“高台”就是序中的高兴亭。

开篇二句是说秋天到了边城(南郑),城上的号角声也别慷慨雄壮,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

这是后文诗人登高酹酒的一个开阔的背景。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诗人正面出场,“悲歌击筑”是用典,通过荆轲刺秦王故事,表示坚决收复失地的决心;“凭高酹酒”,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

通过一“击”一“酹”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表现诗人爱国而又无比乐观的情怀。

“此兴悠哉”,更是直接抒发这一壮志豪情,兼切亭名,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全面表达“高兴”的“兴”。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诗人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

明月似解人意,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仿佛真的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形象饱满,感情充沛,作者描绘的“明月”、“暮云”、“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大胆的想象和拟人的运用,使其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正是陆游爱国词中的本色作品。

《秋波媚》赏析

《秋波媚》赏析

作为一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作虽是笔力寻常,却有非凡意气。

所以读陆游诗词,不可不知人论世,查其意旨。

陆游一生坎坷,极少被用,其主战思想为当权者所不容。

而此词则作于他一生中少有的受到任用的时期。

当时他在南郑担任军务,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军队壮阔的生活以及自身抱负的得以发挥,使此时的他充满了豪情壮志。

于是初秋登高,遥望长安南山,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豪气干云的《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上片前二句写边城秋景,作为全词底色。

何为“秋到边城”?秋者,秋风也。

风起而知秋。

秋风里含着边角哀声,这是听觉。

“烽火照高台”,简单一个“照”字显得格外明亮大气。

烽火冲天,高台屹立,这是视觉。

一视一听,边意浓重,倍显苍凉悲壮。

是为底色。

接着二句则是作者于高兴亭中的活动。

高唱歌,痛击筑,登高喝酒,好不痛快!直截了当的场景描写大开大阖,毫不做作之余,还暗点易水送荆轲故事,为下文暗合。

上片无甚采处,本词匠心多在下片。

饮酒乐甚,身心已疲,作者静静地伫立在栏杆前,北望长安南山。

南山,即终南山,曾是多少人吟诗的对象啊。

可如今暮云遮月,暗不可见,正如中原大地仍沦贼手。

正在此时,善解人意的暮云竟让开一角,放得月出,好一轮南山明月!南山可见,长安还会远吗?想那城外灞桥烟柳,年年可还抽枝?曲江诸亭台池馆,可是不再有人游玩了。

明月啊明月,你既多情邀我,我又安忍不赴?灞桥,曲江,多少年来不见文人雅士,也该等急了吧?不要紧,我这便挥师北上,一鞭直渡,复我大好河山!前二句,运用拟人、反客为主、移情于物、情景交融等法。

明明是作者心系南山,却偏说南山明月无限多情。

后二句,运用拟人、反客为主、想象。

明明是作者渴望收复山河,却偏说山河等待游人游览。

赤子之心充溢于字里行间,作者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令人不禁为之感染。

全词意气甚高,值得我辈学习。

管窥之见,欢迎讨论。

陆游《秋波媚》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通用5篇

陆游《秋波媚》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通用5篇

陆游《秋波媚》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通用5篇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

他承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当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与了9个月的参军生活。

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非常相投。

快乐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赏析篇二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成功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布满悲伤,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伤。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快乐”的“兴”。

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快乐亭。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快乐亭,待平安火至”。

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胜利在望的无限快乐,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愁闷哀愁的低调,而是大方悲壮的旋律。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快乐”的“兴”。

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给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多情就在于它和喜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清晰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这里,也点明白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漂亮的长安风景区,确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应,应当。

这里用“应”字,特殊强调确定语气。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惋惜悲哀之感古代诗歌阅读读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六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from 古代代诗歌阅读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长安南山来自学优网ht t p:/// end#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着宋军的收复。

E.题目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155.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答案】14.BC15.“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却有情,满怀情意地让漂浮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运而愁苦的诗人对此又怎能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此集中清晰古代诗歌阅读答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六晚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解析】14.本题考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想内容的能力。

B项,“惋惋惜悲哀”错误,应为“慷慷慨豪壮”。

C项,“似喜喜实悲”错,此时作者表现现的是登高远望、志在收复复的豪情壮志,无“悲”之之意。

15.本题考查鉴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的能力。

题目中的“赏析”两字没有提供任何赏析的的方向,解答时要根据词句句内容来确定切入点“多情情谁是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开”一句除“多情”二字外外,均为写景句古代诗歌阅阅读答案秋波媚·七月十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山。

秋波媚七月十六阅读秋波媚

秋波媚七月十六阅读秋波媚

秋波媚七月十六阅读|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赏析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

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

与陆游其他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

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

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

"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

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想象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陆游《秋波媚》赏析与阅读训练古典诗词鉴赏:陆游《秋波媚》阅读练习与赏析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赏析】
陆游一生,怀着抗金救国的壮志。

四十五岁以前,长期被执行投降路线的当权派所排挤压抑。

孝宗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

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九个月的从军生活。

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长安当时在金占领区内,南山即秦岭,横亘在陕西省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峰。

陆游在凭高远望长安诸山的时候,收复关中的热情更加奔腾激荡,不可遏止。

集中有不少表现这样主题的诗,但多属于离开南郑以后的追忆之作。

而这首《秋波媚》词,却是在南郑即目抒感的一篇,情调特别昂扬,充分显示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多情就在于它和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应,应该。

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注释】
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
答:
(2)《秋波媚》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
【答案】
(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
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