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2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2024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4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4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和有效的教育内容,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024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突出学科整合和跨学科融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设置:2024年义务教育将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减少重复性较强的学科,增加综合性学科的比重,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宽知识视野。

2.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将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性课程和项目化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将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4. 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评价,增加综合评价的比重,减少单一考试评价的依赖,推动考试方式的创新。

二、课程标准1. 课程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强调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课程内容:设定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3. 教学要求:规定教师应遵循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 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标准,明确考核内容和方法,推动教育评价向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实施措施为确保2024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1.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认真执行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

2. 学生辅导:增加学生辅导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对于我们刚入职的新教师而言,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对新课程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实施起来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开始变得有些茫然。

通过参加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

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1.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 。

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 ,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

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

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3.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有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有关新课程(一)的基本理念: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个理念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它意味着:第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一)、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和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

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

(3)、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教育、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三者之间的关系。

(4)、生物学知识和技能3、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二)、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以往的教学比较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性,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和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验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 1、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新课程 1、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必修
数 学 1
数 学 2
数 学 3
数 学 4
数 学 5
选修 系列
系 列 1
系 列 2
系 列 3
系 列 4
英 语(日语、俄语框架一致,内容有所区别)
必修
英 语 1 英 语 2 英 语 3 英 语 4 英 语 5
选修系列
系 列 1
系 列 2
历 史
历 史 1 历 史 2 历 史 3 必修模块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 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 重要内容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 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 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教育学
谢章莲 E-mail:XZLINGL@
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教育学教研室
第六章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 ▲课程标准的陈述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意义
第一节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 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它主要通过课程 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 现出来,如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数学学科 的课程目标等。课程目标所规定的价值和任 务是非常具体的,并且可以直接转化到课程 与教学的实际活动中。
三、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A、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新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学 生为核心,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学生在与自我、自然和社会交 互作用中所必需的素养进行了规定。 B、对以往学生的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 ——新课程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界定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 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是基于谋求所有学生的发 展而确定的。 C、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 方式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

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

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

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

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修改版]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修改版]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

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了每天都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些感触特别深刻,我想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明确这几点:1、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2、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其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

新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第⼀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课程改⾰是教育改⾰的核⼼,课程创新因⽽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的核⼼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出知识传授的⽬标取向,确⽴培养“整体的⼈”的课程⽬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成中的合法⾝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化。

第⼀节关注学⽣作为“整体的⼈”的发展 1、谋求学⽣智⼒与⼈格和协调发展为实现这⼀⽬标,新课程⾸先⼒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直沿⽤的教学⼤纲。

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的重要价值视其本⾝为重要的⽬的,⽽⾮作为获取“知识与能⼒”的⼿段。

2、谋求个体、⾃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先⽤⼀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关系上规划培养⽬标,即学⽣与⾃我的关系、学⽣与他⼈及社会的关系、学⽣与⾃然的关系,致⼒于⼈的⾃然性、社会性和⾃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

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童的⽣活和经验回归,把⾃然、社会与⾃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节统整学⽣的⽣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先,从⼩学三年级⾄⾼中设置⾮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就是恢复⼉童⽣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童⾃⾝⽣活和社会⽣活的倾向,帮助学⽣在⽣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的有价值的⽣活。

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

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强调科学知识同⽣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起点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起点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区别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起点课程开发的起点是在一定课程模式思想指导下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模式承载着教育思想,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开发者对课程的态度和行为。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着落点,构建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起点。

课程标准对课程开发核心要素及其标准的明确要求,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产品,是课程开发之纲。

课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是学校的主要产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制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标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要点1.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一个哲学命题,答案常常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一项符合现代生产要求的具体工作任务,结果常常是标准化的,也就是“惟一”的。

但事实上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做其过程是不同的,即所谓“殊途同归”。

其中差异就是作为生命本体的个性差异,而教育的真谛是尊重生命、发展生命。

历程丰富的“工作过程”相对于单一的“工作结果”而言,能够提供符合个体生命发展特征所需的养料。

因此,经历多年的探索,世界职业教育的目光终于琐定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2.工作过程性知识。

OECD(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定义的四类知识: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o,其中前两者(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知识、显性(explicit)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知识)、know-who(知道谁能做、以及知道问谁或在哪里能获取帮助的知识)是一种在工作过程中与个体活动经验、活动步骤相关并伴随工作进程不断展开的过程性知识与技巧,是一种动态知识、默会(tacit)知识或隐性(implicit)知识。

3.程序性过程与非程序性过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分析第一节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指向立足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的核心诉求。

《义教课标2022版》的课程理念一共六条,分别从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六个方面为英语课程指明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途径,体现了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力求站在课程的角度,解决培养什么人(目标),用什么培养人(内容)以及如何培养人(路径和方法)的问题。

课程理念1: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这一理念明确了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要求课程的研制与实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时,要求课程目标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确定,并以此为统领,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师培训。

课程理念2: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这一理念充分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英语教育实际,兼顾课程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按照英语能力发展进阶,建立一个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由低到高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确保课程的适切性。

分级体系以小学3年级为起点到初中9年级,共设计了三个基础级别,即一级、二级和三级。

3~4年级结束后达到一级要求,5~6年级结束后达到二级要求,7~9年级结束后达到三级要求。

为了兼顾不同地区小学英语起点的不同,为小学1~2年级设置预备级,同时还设置了三个“级别+”,以满足学生因起点不同而学习要求不同的情况,也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课程,有利于各地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起始年级和学习内容要求,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课程理念3: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这一理念明确了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和组织方式。

课程内容是课程培育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余文森、龙安邦,2022),必须从有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进行建构。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通俗讲就是要通过教育,学生经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了什么必须的能力和情感。

⏹〔一〕新课程目标确实定⏹首先,教育部在1996至1998年和2002年对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和普通高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次,围绕学生开展和课程设计开展了深入全面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研究。

⏹第三,学科专家对国内外本学科的开展前沿与研究进展进行了非常充分的比拟研究。

⏹第四,积极开展国际比拟研究。

⏹〔二〕根底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学前儿童阶段儿童开展目标⏹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明确了学前儿童的开展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终身学习的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和方法⏹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开展性⏹〔三〕新课程目标的时代意义⏹1、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社会本位到以学生为核心〕⏹2、对以往学生的开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对“双基〞重新定义:为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开展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和方法;谋求所有学生的开展〕⏹3、根据时代开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开展目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课改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表达时代的需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效劳。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下面我再谈谈小学数学新课标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令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⒉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⒈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⒈增加平移、旋转与对称、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方向和路线图、测量不规则图形等知识;⒉削弱单纯的求积计算、减少计算的量、控制计算的数,并允许学生适当使用计算工具;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四、统计观念的发展与培养统计观念是人对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发展小学生的统计观念,可采用的方法:⒈组织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⒉ 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培养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意识,读懂统计图表,并能与同伴交流;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注意以下几点:⒈指导学生选好题目;⒉明确活动目标;⒊强调自主性与交流的要求;⒋总结与评价; 六、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统计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其次,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标准的四个内容领域之中;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智能发展水平,小学数学学科应具备以下特点:一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活动产生的;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其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数学课堂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校外的买卖活动、房屋的建造备料、面积的估计测量都含有丰富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能力的培养;三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大众数学的理念首先是: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其次,在数学学习中,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所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可以达到不同的数学水平,构筑不同的数学世界;数学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全社会各领域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从以上四个角度看小学数学,实质上是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数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启迪和诱导儿童的多种智能,为今后在不同领域充分展示其才能作好准备;学生的情况属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老师应该分析一下;我根据有的学生“ 数学作业大多会做的,但在计算过程中总出错” 的信息提一些想法供参考:1 、孩子已经偏科了,你要做好心理疏导,不能给她心理压力,防止她对数学产生惧怕感;作业会做说明教学内容懂了,计算出错说明计算能力低;计算能力为什么低,一是计算的基本功不扎实,二是没有学会自我检查,平时做完作业就交,依赖家长或老师指正;到了考试就没人帮助指正了;2 、关键要多训练,特别是加强基础题口算笔算能力;多练能生变熟,熟变精;如每天做20 题左右的四则混合运算题;这种练习题基本是小学三至五年级的类型,但在训练的要求要提高,小学要求正确率,现在要求正确和速度;如20 道题控制在30 至40 分钟;随着熟练度的提高,逐渐缩短练习时间;3 、学会自己演算和检查;起先你可以拿一些孩子以前出现错误的计算题,让孩子学做老师批改,学会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能力;然后训练孩子,每次做完题目演算检查,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数学题计算才能又对又快;每次练习要求正确率而不是量;数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然我们了解了它的一些特点,下面我再从两个方面浅谈一下如何教好小学数学:一、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二、在数学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引发、维持与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数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解题方法最佳的是谁”……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

课程理念和目标
高中数学新课程十大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一部分
课程理念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领导与教师要准确理解高中数 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深刻领 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勤于学 习,善于总结,积极稳妥地推 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 验,全面提高我省数学教学的 质量和水平。
第一部分
二、课程理念 • • • • • • • • • • •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基于不同的需求,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既 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 生的共同基础,同时 更应为每一位学生的 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 数学学科课程结构 • 高中数学新课程由若干模块和专题组成。模块是 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 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模块是一个个相 互联系又独立的课程单元。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 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每个模块2个学分(36 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组 成1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构成,选 修课程分成4个系列,各个系列由模块或专题构成 .
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考虑
几何直观
基本上是直线型递进 螺旋式递进,突出几何直观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课程理念和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课本模式以及教学流程的解读

新课程标准下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课本模式以及教学流程的解读
⑷ 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 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⑸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 们自己解决问题。
⑹ 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 环境。 ⑺ 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 的观点。
⑻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 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 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 2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 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 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 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 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 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 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 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 ; 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 讨论和辩论。
(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 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 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 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6 、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 1 )变 “ 组织教学 ” 为 “ 动机激 发” ( 2 )变 “ 讲授知识 ” 为 “ 主动求知
第二、研究教材
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 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 能的体究教材主要有:一是 研究教材对《课程标准》反映的真实性, 即教材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课程标准》所 坚持的教育理念,教材是否真实反映《课 程标准》所坚持的教育要求,以及通过教 材运用所反映的《课程标准》的地方适用 性如何等问题。
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它必须由教 师自主编制或对现在的教材进行再加工。 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既定的原理、 定理、法则等权威性的知识,而是通过教 材这个中介与学生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与 对话,在这种交流与对活中进行知识的建 构活动,获得心灵的沟通与发展,这样的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

新课标文架构分为六个部分

新课标文架构分为六个部分

新课标文架构分为六个部分
新课标的结构变为六个部分,分别是: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结构、学分与选课)、课程内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业质量(内涵、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对地方和学习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以及附录部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教学与评价案例)。

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大提升。

旧课标的结构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新课标中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主要体现在:其一,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大课程实施的培训指导;其二,根据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其三,结合实际,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其四,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而旧课标这部分体现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强调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所以要丰富、拓展课程资源以及主动开发课程资源。

解读:新课标中强调对课时实施的培训指导,并对于必修和选修
课程的开课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上联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上联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上联课程目标一、课程结构的重要性课程结构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培养目标。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

在我国,课程结构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构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设置、组织与安排,而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载体,课程标准则是课程结构的灵魂。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三、课程结构的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课程结构要体现系统性、完整性,确保各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与协调。

2.适应性原则:课程结构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相结合,注重课程的实效性。

3.均衡性原则:课程结构要充分考虑学科间的权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偏科现象。

4.灵活性原则:课程结构要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以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需求。

四、课程结构的实施策略1.强化课程整合:通过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等方式,提高课程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2.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各类课程的课时,确保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和实施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4.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结构的落实。

五、课程结构的评价与反思1.定期对课程结构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为课程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2.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了解课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结构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2023版义务教育中学科学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中学科学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中学科学课程标准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科学、严谨、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理念1. 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2. 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3. 重视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

4. 注重科学文化:传承我国优秀的科学文化传统,关注国际科学前沿,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5. 强调应用与实践: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三、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学会使用科学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科学的价值,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创新与实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1. 生物学: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生长与发育、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

2. 化学: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有机化学、化学与社会等。

3. 物理学:运动的规律、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与分子等。

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地质作用、天气与气候、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人类与地球等。

5. 技术与工程:技术与设计、机械与能源、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与健康等。

五、实施建议1. 教学建议: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评价建议: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 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 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 培养目标。
并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 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 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 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 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 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模块的设置: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 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 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 主选择、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 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第一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一、课程目标概述 (一)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 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 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是总体性的、高
度概括性的。其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 标来达成。 其实现必须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来达成。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3、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 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科学与人文素养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内涵
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 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 系形态,即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形 态、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内 容之间的关系形态、课程规定性与 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形态等。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 制度的演变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 革 近代中国反抗外来 侵略的斗争


选修
文明的冲 撞与交融 近代民主 与专制的 较量 历史上重 大 改革回眸 探索历史 的奥秘 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

• •
现代中国的民主与 法制建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 源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 制的确立与发展
新 闻 与 传 记
语 言 文 字 应 用
文 化 论 著 研 读
数 学
•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 概率 • 数学 4 :基本初等函数 II ;平面上的向量; 三角恒等变换 •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必 修



1、为何要确定? 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评价 提供准则。
(2)如何确定?

A、明确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 社会价值 学生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 个体发展价值 学科本位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的 学科发展价值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介绍
1.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2.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 4. 课程结构 5. 课程内容
1.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1
品德 与 生活
2
3
年 4
5
级 6
7
8
思想品德
9
品德与社会
课 程 门 类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科 学 (生物、物理、化学)



体 育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文 数学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国家新课程与现行课程的比较(各学科课时数)
现行课程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科学 社会 体育与健康 艺术 404 2200 1486 400 865 557 744 1016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 思想文化领域的发 展进程中的重要内 容
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 20世纪的 战争与和 平
近代社会民 主思想与实 践
历 史
历史上重 大 改革回眸 探索历史 的奥秘 世界文化 遗产荟萃
必修模块
选修模
历 史
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 20世纪的 战争与和 平
必 修 历 史 1 历 史 2 历 史 3




B、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
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 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和 社会 发展对未来人才标准的要求 研究具体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本学科发 展现状的概括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二、新课程的目标


(一)新课程目标的确定
是对各种要素(学生、学科、社会) 及现状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的结果
学科、分科、必修、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 地位)


2、学校课程中个科目之间的比例失 衡(如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比重过高)
(四)新课程结构及其特点

课程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从整体上对学校的课程体系进 行明确的规定;它主要包括各种课程类 型和具体科目及其所战课时的比重。
新的课程计划主要有两个:义务教育课 程设置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
数 学 1
数 学 2
数 学 3
数 学 4
数 学 5
选 修 系 列
系 系 系 系 列 列 列 列 1 2 3 4
英 语(日语、俄语框架一致,内容有所区别)
必 修
英 语 1 英 语 2 英 语 3 英 语 4 英 语 5
选修系列
系 列 1
系 列 2
历 史 1 历 史 2 历 史 3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 政治领域发展进程 中的重要内容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 经济和社会生活领 域发展进程中的重 要内容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 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性及不同学科的整合。如《品德与生 活》,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 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初中:综合课程与分科 课程相结合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 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 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 体系的完整性。
关于科目



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 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 术)等12-13个科目;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 用;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
关于模块
新课程 416
1850-2126 1200-1386 555-740 752-937 525-615 832-1017 832-1017
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80 70 60 47.2 50 37.1 40
30
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
70 60 50
Ð ³ £ ¤ Ì Ê ½ ¦
78.2
66.2 52.9
科目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态指同一科目中 不同内容之间所形成的比例关系。
(二)课程结构的确定

1、将国家意志和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规划和设计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要 素,是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策略和方针
(三)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缺陷(讨论) 1、课程类型结构单一(在学校课程中

定》; 体现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我国 实际,注意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大力推进教 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 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 基础。
2.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 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 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学习目标: 1、理解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 目标的关系;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各阶段的课程目标及新课 程目标的时代意义; 3、理解并识记课程结构的内涵,了解新课程结 构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关系,了 解我国新课程标准及其框架,认识国家新课程 标准的意义; 5、了解教育目标的层级性,理解并识记课程标 准陈述的三种基本方式。
设置学习领域:



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 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 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 本位;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 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 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 避免并学科目过多,奠定学生全面发展 的基础。

课程要素:此处的课程要素并
非指课程开发的目标、实施、 评价等,而是指课程类型、具 体科目以及科目内容。
关系形态:指课程体系各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形 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类型的关系形态是指不同课程类型 之间所形成的比重关系,如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的比例关系;
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是指同一课程体系 中不同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如语文、数 学、历史等科目之间的比例关系;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 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 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