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怎么办

合集下载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Kohut(自体心理学)认为NPD者乃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得 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鼓励,或是在另一方面,其父母亲未 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使其人生失去了足够的企图心及理 想形象,在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
2气质
Kemberg认为,具有过多的先天攻击性使个体偏向于具有 NPD特征,因为攻击性强的人有大量的攻击驱力需要得到 调和。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治疗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患者的人格中具有观察性的成分,可以 配合治疗师承担治疗工作。 这种疗法就是要让自我不断与被压抑的人格欲望和对童年 欲望的防御性反应接触。 治疗师将提供一个现实的自我,帮助患者忍受愿望的延迟 满足,忍受由此而来的焦虑。随着患者将治疗师的品质内 化,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能力。
2传统疗法-认知治疗
Johnson认为,成功的NPD治疗包括
推崇健康的自恋, 接受自己偶尔变得脆弱、能力有限、贫困、有依赖性和意志薄弱, 要求能够消除不可避免的抑郁状态,把自以为是的一面和脆弱的 一面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从利用他人来维持错误的自我转向 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务 就是让病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其真实自我的发展。
4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
5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 自己的期望; 6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
8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 9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病因

1父母照料缺乏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1.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和心理教育等,旨在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自恋行为,并寻找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恋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负面影响,并引导他们建立更真实的自我认知和自尊。

2. 药物治疗:对于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和负面情绪,促进其参与心理治疗过程。

总的来说,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求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

同时,家人和社会支持也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疗规范一、概述自恋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也是健康人格的主要构成部分。

自恋能帮助个体对批评和失败进行防护,甚至成为个人成就动机的一种体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有对自恋的过度要求,患者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过度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共情。

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只是他们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常表现为浮夸、渴望赞美、缺乏同情心、拥有特权感、妄自尊大、嫉妒、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回避;有些患者表现内心不安全感、脆弱、敏感、羞耻倾向(俗称薄脸皮自恋)。

ICD-10 诊断分类中将自恋型人格障碍归入了其他特异性人格障碍中,DSM-5则将其单独归类,并和反社会型、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统称B组人格障碍。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普通人群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不足1%;在住院患者中,其患病率为2%~6%。

男性更易患病。

在青少年中自恋的问题比较常见,但是大多数青少年能够以此成长而不出现症状,只有极少数的自恋型行为会持续到成年,最终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个相当广泛的基本病理心理特征,临床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物质成瘾等疾病的患者均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常伴有边缘型、反社会型、偏执型、表演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二、临床特征患者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大感,他们夸大自己的才能、成就等,并要求别人把他们当作特殊人物对待。

但这种夸大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与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部分相符。

患者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

他们往往只能体会和理解自己的感受,但却无法理解、关心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他们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剥削者,他人往往成为患者满足自身病理性自恋的工具。

这使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基于相互依赖的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患者对批评过分敏感,若不能获得自认为的认可,或面对无法抗拒的现实时会表现出脆弱性,易出现自恋创伤,临床表现为抑郁心境,或者表现出不合理的愤怒或不能谅解的报复欲望。

31 自恋型人格障碍

31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在这样一个自恋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又到达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状态,到了一个更加高的境界,更加深的程度。

什么程度?就是一个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完全不具备同理心,他没有办法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另外一个人的状态里面,另外一个人的位置里面,去想他可能在经受了什么,别人的需求可能是什么,我怎么能去在我的利益和不伤害别人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所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他们非常的认为,世界就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办法以自己为中心的话,比如说他们身边的人不再完全的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于他的利益的话,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会非常的生气发怒,甚至很凶狠,就是那种很带有仇恨的凶狠。

我们先来说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上的一些特征。

DSM5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是,这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并且极其缺乏共情的一种自大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它往往源自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表现为以下的五项或者说更多个症状。

下面是DSM5中清晰标示出来的九个症状,这九个症状里面符合五项,就可以说是一个正向的诊疗标准了。

第一,这样的人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他们觉得自己特别的有成就,特别的有才能,或者说并没有相应的成就,但是却觉得别人应该认为自己是很有才华的,或者很有能力的,他觉得自己理应是优胜者。

第二,他们幻想自己有无限的成功,或者无限的权力,或者是美丽,或者是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生活等等,这样的观念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是非常深的,他们也非常的认定这样一种自我期待。

第三,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他们觉得自己是非常独特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高于其他人,比别人更特殊,地位更高,这些都可以是理解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第四,他们要求过度的赞美,正常的认可往往有时候不能满足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他们需要是过度的赞美,非常明显的非常深入的这种持续的对他的赞美和欣赏。

第五,他们有一种权力感,这个权力感指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期待是我的,那它就一定要实现,因为这个要求是我的要求,所以别人就一定要顺从我这个要求。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3.对赞美的无限需求是就是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4.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 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 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注意事项
病症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 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 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 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 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 4.坚信他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概念介绍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 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 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 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 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

遇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我该怎么办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过度的自我崇拜、自我中心、需要注意和赞扬,缺乏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

如果您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可能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沮丧、愤怒或无助。

尽量不要被情绪所控制,保持冷静和理智。

这样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他们的行为和反应。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边界。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会试图控制和操纵其他人,而且可能会试图侵犯您的边界。

在与他们交往时,要确保您的边界受到尊重,并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他们试图操纵您或逼迫您做出不想做的事情,要坚定地拒绝并保持自我。

第三,尝试建立沟通。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很难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但是有时候通过建立沟通可以改善交往。

在与他们交流时,要尽量坦诚和直接,而不是试图说服或争论。

试着将话题集中在他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这可能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您和其他人的感受。

第四,寻求专业帮助。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和管理。

如果您或周围的人患有这种障碍,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以便更好地处理和管理这种情况。

最后,要保持自我价值。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让您感到自卑或不值得。

记住,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不代表您的价值和重要性。

要保持自我价值和自信,不要让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影响到您的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交往可能会带来挑战和困难,但是通过保持冷静和理智、注意自己的边界、尝试建立沟通、寻求专业帮助和保持自我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种情况。

关于心理健康的检测和筛查,初级自评可参考:SCL-90量表,对于精神疾病方面的检测筛查,可参考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关于人格障碍的检测筛查可以参考PDQ-4+量表。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对自己过度的自我关注、强烈的优越感以及缺乏同理心。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自我中心、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以及强烈的渴望得到他人赞美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忽视,并且在受到批评或被拒绝时容易表现出愤怒或沮丧。

尽管这些个人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他们往往极度脆弱,容易受到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分析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和独特的,与众不同。

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极力强调自己的成就,并认为只有其他同样重要的人士才能理解他们。

2. 渴望过度的赞美与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和赞美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不断进行炫耀。

3. 人际关系中的利用倾向患者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种使用他人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系。

4.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敏感性,他们很难理解或关心他人的痛苦、喜悦或期望。

无论是社交互动还是工作关系,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 对批评的敏感性虽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坚强,但自恋者其实对批评极为敏感。

如果收到负面反馈,他们可能表现出愤怒、羞辱或甚至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现有研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自恋型人格指的是一种对自我过度关注、自我中心、自我夸耀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扭曲认知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恋型人格的成因1.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过度溺爱、放任和过分夸奖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自恋型人格。

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适当的反馈和自我评价能力,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2. 心理防御机制:自恋型人格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掩盖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

通过自我中心和自夸来满足需求,转移对自己内心问题的关注。

3.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可的文化氛围下,个体更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对策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选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这种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合作,自恋型人格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改变扭曲的认知和态度,提高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2.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通过社交技巧培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如适当表达自己的需求、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感受等。

3. 情绪管理训练:自恋型人格者常常面临自我情绪无法控制的问题。

情绪管理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以减少与他人的冲突和摩擦。

4.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可以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让自恋型人格者有机会与其他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反馈,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问题,并获得他人给予的建设性意见和支持。

结论:自恋型人格的成因涉及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防御机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治疗自恋型人格一般采用心理治疗、社交技巧培训、情绪管理训练以及群体治疗等综合手段。

通过综合治疗,自恋型人格者有望逐渐改善自我中心和自夸的行为,提高适应他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达到更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

心理咨询师考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优选份

心理咨询师考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优选份

心理咨询师考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优选份心理咨询师考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1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1.__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

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

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__的世界”。

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

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

例如: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__。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

例如: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__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

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7-1.176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

7-1.1765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来诊简况:P(指病人,下同)女性,23岁,护校毕业后没有留在当地参加工作,直接到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哈尔滨打工,家里当时没人知道P到哪里去了,也不找P。

半年后过春节P也不回家,电话也不打。

P称来哈尔滨目的之一是远远逃离令她感到非常痛苦的家庭,之二是找心理医生治自己严重的心理疾病,听朋友说本院有心理门诊,快下班时未按预约自来诊。

简要个人史:P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大哥36岁,二哥29岁,均是工人。

母亲患精神分裂症,无业。

父亲是修汽车的,嗜酒、性格暴躁、乖戾、少语,不知关心、教育、照管孩子。

对妻子粗暴,经常当着孩子们的面殴打妻子。

P从小就是喂面糊长大,从记事起就经常目睹母亲犯病的样子。

多次目睹母亲被巫医、父亲及亲属毒打时的情景,非常恐惧。

P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关系很好,经常由父亲搂着睡觉,父亲不打骂P。

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的爱,虽然少得可怜。

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

不管多累,家庭中其它的成员,很少帮P、关注P。

用P的话:“爸爸整天上班、喝酒;妈妈除了犯病外整天象孩子一样对我撒娇或躺在床上重复做着某个动作;二哥总在外面玩,家里总是冷冰冰的……。

”因此P总是感到孤独、寂寞、忧愁。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待P。

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

说明P不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首次晤谈,P身着素白纱裙,摩登发型,身高1.50米左右,文静、白晰、圆脸、大眼睛、清秀可人,很讨人喜欢。

主动倾诉,情绪略显烦躁,双眉紧皱,不停地拧手指,谈到痛苦处痛哭流涕,孤独、无助的样子。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心理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心理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心理治疗作者:聂海洋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4期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位叫纳喀索斯的英俊少年。

一天,他在泉水边休息,看到了水中自己的倒影,便一见倾心,从此对其他的人和事再也没有任何兴趣,终日在水边看着自己的倒影不舍离去,最后憔悴而死,死后化为一朵水仙花。

后来,心理学家便以纳喀索斯的名字来命名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通常是:我是卓越的,才华出众的,其他人比不上我,所以都嫉妒我。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认为他人理所应当对他们关注、赞美、关心、帮助,成功、权力、荣誉也理所应该是属于他们的。

因此,他们对他人颐指气使;对待批评、挫折的反应是愤怒、敌意,甚至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缺乏同情心,对人冷漠,因而也会利用或玩弄他人的感情;他们没有责任感,更没有愧疚感,做错事总会寻找借口和替罪羊,因为一旦被迫承认错误就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评价。

他们热衷于与他人比较和竞争,因为他们希望能在竞争中打败他人,从而证明自己的优越。

然而,当各种条件决定了他们无法胜过他人的时候,就会充满嫉妒与敌意,对竞争对手进行恶意的攻击或陷害。

人们一般用来形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自私、傲慢、自命不凡、目中无人、自高自大、惟我独尊、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这些特征都来自于他们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夸大的自尊。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表演型人格的外在表现相似,比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表演型人格的人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却内向、冷漠。

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对权力与完美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他们渴望引人注目,对批评极为敏感。

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很难表现出同情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在童年时期受到过多的关注和无原则的赞赏,同时又很少承担责任,很少受到批评与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根本的动机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爱,然而,因为他们对他人的冷漠和藐视,而常常被他人所拒绝。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

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及治疗策略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过度关注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高度自负,需要持续的赞扬和崇拜,并且缺乏对他人的关切和尊重。

本文将探讨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并探讨治疗该障碍的策略。

一、成因分析1. 童年经历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有些研究发现,童年时期过分被溺爱或者过分受到赞美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恋型人格。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多的肯定和赞扬,导致他们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也是自恋型人格的成因之一。

来自缺乏关爱和满足的家庭环境的人更容易对自身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自我吹嘘和自负来掩盖内心的脆弱。

此外,家庭中的权威和权力不均衡经常导致自恋型人格的形成,孩子可能学会利用自负来维持他们的地位。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当社会风气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面形象和外在成就时,个体更容易被这种价值观影响而形成自恋型人格。

二、治疗策略1. 心理疏导治疗自恋型人格的首要方法是进行心理疏导。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过高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不尊重,并引导他们逐渐转变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

心理疏导需要有耐心和关怀,并通过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患者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

2. 心理训练自恋型人格的治疗还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来进行。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自觉,培养合理的自我评价,并加强对他人情感和需求的关注。

这包括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来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3.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在治疗自恋型人格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患者常常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失败或者批评时不过分自责或愤怒。

通过教授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积极思考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

4. 社交技巧培训自恋型人格的治疗也需要帮助患者学习适当的社交技巧。

这包括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倾听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以及如何处理社交冲突等。

少年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少年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少年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少年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本文将讨论少年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了解这些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受到此类困扰的少年。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对自身过度自恋、自负,缺乏同理心和关注他人感受的一种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少年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和行为:1. 自我夸大:少年自认为是独特且非凡的人物,自封为最出色的人。

2. 关注自我: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和成就,将自我置于他人之上。

3. 缺乏同理心:往往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无动于衷,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4. 傲慢和自大:这些少年往往自视甚高,对他人态度傲慢,无视别人的存在。

解决方案: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少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他们:1. 培养同理心:倡导与他人分享感受和关心他人,并通过关爱他人来理解和认识他人的需求。

2. 打破自我中心思维:鼓励他们多与他人互动、协作,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

3. 积极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关系和自我形象都缺乏稳定性的一种人格障碍。

这种人格障碍的少年通常表现出以下症状和行为:1. 紧张和恐惧: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惧。

2. 自我毁灭性行为:他们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等行为,以获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3. 容易产生依赖:他们对他人的关系容易产生过度依赖,担心被抛弃和被孤立。

4. 自我认知问题:随着情绪波动,他们对自身的认知也随之改变,产生不稳定的自我形象。

解决方案: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少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他们:1. 提供稳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稳定和安全的环境,减少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冲动。

2. 情绪调适技巧:教授他们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情感波动。

自恋型人格障碍及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及治疗

目录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自恋型人格障碍(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薛俊峰)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

他们看起来无所不能,无所不通。

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嫉妒,他们无法忍受身边人比自己强。

他们会含蓄地说:我认为这件事情…… 其实他们这种含蓄的背后就是“我认为这件事情必须……”这种人格具有如下特点:1、无所不能。

2、喜欢被赞美,对赞美有无穷的乐趣。

3、他们有比较强的工作能力,他们在人群中有比较好的评价。

4、他们与人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他们没有能力与他人产生共情。

他们看一切事物都“离不开自己”,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感体验。

5、他们的个人素质比较好(如智商和漂亮的外表)。

自恋性人格多形成于成年的早期,在临床上符合下列五条就可诊断为自恋性人格:1、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

他们作了一点成绩后总认为自己的就是最优秀的。

2、他们沉迷在无穷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

3、他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自己有高贵的血统,他们认为自己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4、对赞美成瘾,听不进反面的话。

5、有特权者的感觉。

他们无缘故地期待着他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的照顾。

他们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只要我快乐”,是人际关系的冒险者。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在人群里稍有一些“冷落”就会敌视他人。

6、缺乏共情的能力。

这似乎是几乎所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共性。

他们看起来有些时候挺理解人,但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

他们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实际的表现就是“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他们是完全生活在“自己”里的人,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身边人,他们眼里的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外在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系。

a、潜意识里将外在的客体当作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作自己身份的一部分。

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

作者单位:524023广东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第一作者简介]亢莉(1968-),女,硕士研究生毕业,业务专长:心理咨询研究·综述·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亢莉【摘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以及对他人缺乏感情。

西格蒙多·弗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理论主张自恋源于力比多,其观点未能给这种人格障碍以明晰的解释,也未提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现代最重要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则对自恋的矫治作出了显著贡献。

该理论认为早期关系模式的危机是形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关键因素。

客体关系学家提出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着“镜映移情”与“理想化移情”展开。

【关键词】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自恋型人格障碍是D S M-I 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统计手册第四版)所设立的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类别,在之前的一些诊断系统如C C M D-2-R诊断系统中,自恋型人格障碍都只列在其它人格障碍中,只有名称无诊断标准。

自二十世纪初期到六、七十年代,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领域几乎一直由弗洛依德独领风骚,但是弗洛依德对自恋问题的解释和治疗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

精神分析学派近几十年新发展出的客体关系理论则弥补了经典精神分析的不足,成为有关自恋型人格障碍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1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1898年和1899年,精神病学家、性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早开始借用“n a r c i s s i s m”这个词来概括病理性自恋。

[1]1968年,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将自恋定义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病理现象。

[2]而根据D S M-I V,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九个特征有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和自我成就感。

对个人的成功、权力、财富、美貌、爱情等有很高的幻想。

认为自己很特殊,只能被一些特殊的或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所理解。

不断地需要别人的赞美。

认为自己享有特权,应当享受特殊的待遇,喜欢支配别人。

矫正你的自恋型人格

矫正你的自恋型人格

矫正你的
自恋型人格
从动机上来看,自
恋型人格的最根本动
机,是得到他人的赞赏
与爱,然而,他们对他
人的冷漠和藐视,恰好
使他们得到最恐惧的后
果——被他人拒绝。

■ 文 马志国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首先,让我们走进一则著名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有一位名叫纳喀索斯的英俊少年,一天,他在碧蓝色的湖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倒影,便一见倾心,再无心顾及他人他事,在水边依依不忍离去,最终憔悴而死。

后来,心理学家便以纳喀索斯来命名自恋型人格。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公主失恋的故事。

阿燕失恋了,这是上别人都睡下,她才唱着歌回来,然后,大张旗鼓地长时间洗
漱而不顾影响到别人休息;有人说她自私,她不以为然,还说别人嫉妒她……阿燕这个骄傲的公主怎么了?她就是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

由上可见,自恋型人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

生活中,这种人大多表现为自我重视,自我膨胀,自我评价过
高,自认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倾向于极端的自我关注,对别。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原因和矫治摘要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基础的人格理论和人格障碍研究相结合的工作。

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探讨了其造成的原因,以及讨论了矫治的要点。

关键词人格障碍自恋表现原因矫治1 引言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1]。

Wiggins 和 Pincus(1989)发表了第一篇考察FFM 与 APA 中定义的人格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性文章[2]。

之后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采用各类人格障碍的标准样本类型和独立的测评方法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些研究努力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格障碍可以看作是在一般人格维度上特定的不适应或极端情况。

[3]2 表现自 2000年元月 ,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病院心理科收治了采用 DS M—Ⅳ多轴诊断系统诊断的近50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

其中住院病人分为20例 ,余为门诊病人。

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 ,心理学家们深刻地体验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较服从院规 ,对人礼貌 ,在医护人员中留有好印象。

在小组治疗中表现积极 ,呈现很好的领悟。

或者不参加小组治疗以示自己的特殊。

他们向专家型高学历治疗师靠近 ,对年轻的或低学历的治疗师表示轻蔑。

他们通常要求特殊的照料 ,比如要求选择一个安静的便于学习的病房 ,或是选择认为素质高的同室病友。

他们在治疗早期因为理想化移情病情通常戏剧化好转 ,治疗中他们难以表达负性移情 ,常以病情加重或周末回家时与家人的人际冲突来表达他们的攻击性。

他们害怕体验负性情感 ,因为体验愤怒也使他们看见了自体的瑕癖。

他们无时不刻不用无所不能的盔甲武装自己 ,恐惧蒙羞。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以对自我价值的夸大、需要他人钦佩及缺乏同理心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及其应对措施。

一、自恋型人格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持久的、自我中心化的模式。

这一障碍在成人中较为常见,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对自我重要性夸大的表现,例如夸耀成就或能力。

强烈需要他人的钦佩和认可。

对批评或拒绝的强烈反应(例如生气或沮丧)。

缺乏同理心,不关心他人的需要或感受。

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常将自己视为特殊或独一无二,只能被其他特殊人物理解。

这些特征使得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交和工作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通常需要专业的培训和评估,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些显著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初步判断。

1. 夸大自我形象自恋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成就、才能、外貌等进行夸大。

他们希望他人能够始终给予他们高度评价。

这种夸大的自我形象常常以“我是最好的”或“只有我最懂这个”为表现。

2. 渴望关注与钦佩自恋者普遍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他们在社交场合往往试图成为焦点,过度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的位置。

3. 缺乏同理心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他们在面对他人情绪时表现出明显的冷漠,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快乐。

这种缺乏同理心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形成一定的疏远。

4. 极度敏感于批评尽管他们表现得自信满满,但实际上,他们对负面反馈极为敏感。

任何形式的批评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愤怒或防御反应,甚至导致冲突。

5. 利用他人实现目标自恋者往往把周围的人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人。

他们可能会利用朋友、家人或同事来达成某种利益,而不顾他人的感受或者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害怕与人说话,生怕一开口就说错。

有空我就想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讨厌与陌生人交流,我是不是有自闭症的倾向啊?
自闭症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一种被归类为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

常常表现为:目光呆滞,从不注意别人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很少与人沟通,从不注意别人表情和情绪的变化,有时还会有冲动或者过激的行为,这种人大部分都不能正常学习,需要有亲人的保护。

但是,不善于与外界沟通,并不都是自闭症,人的性格有外向型的,也有内向型的,既然你能够正常学习生活,只是不太爱说话,就可以说明你只是性格内向,并没有自闭症。

青春本应是热情奔放的,校园里那么喧嚣热闹,你能注意到自己内向的问题,表现出与外界交流的渴望,说明你其实是个对生活很有热情的孩子,这样一个热情的人怎么能舍得让自己封闭起来呢?
1.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没有人不会说一句错话,不做一件错事,我们都是在错误的洗礼中不断成长的,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可以从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开始,不管是对还是错,说出来!哪怕错9次只对1次,这仅有的1次也足够我们树立信心了。

2.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

当同学们在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在注意礼貌的前提下,试着插上一两句自己的观点;当同学们组织聚会活动的时候,积极参加,主动帮忙等,让自己慢慢地融入到群
体当中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存在。

等到下次同学们聊天和聚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拉着你一起了。

3.敞开心胸,不要拒绝。

内向的孩子对外界的食物常常有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让自己潜意识里将很多事情都拒之门外,当有这种机会的时候,多想想,自己是真的不感兴趣还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当我们回首青涩岁月时,不会因错过而后悔,不会因自闭儿黯淡,这种回忆才是美好而值得纪念的,不要让小小的瑕疵肆虐我们的青春啊!
应征信选登:
上期网名为“过客”的同学来信说:我一点儿都不快乐,为了摆脱这些不快乐,我总会对朋友发泄心中的不快,经常口不择言,说些难听的话。

现在朋友都渐渐不理我了,我该怎么办呀?、下面是一位同学给他的回信:我们都要学会在不快乐中寻找快乐,看清自己的情况,学会给自己减压。

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如果心里不舒服就要说出来,不是迁怒于别人,而是让大家帮你分担这些不快乐。

现在闹成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你,你应该主动去道歉。

把自己的心里话都说出来,告诉大家你不是存心这样做的。

另附一篇“自恋型人格障碍如何改善”的文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如何改善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性之一。

也正是每个人心中有那点自恋,才能够有勇气去面对种种不如意,即不管境遇如何差也一定会有比别人
强的地方。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适当自恋不仅不是坏事,而且是必需的。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

我们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一听到别人的赞美之词就沾沾自喜,反之则会暴跳如雷;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的嫉妒心;与别人相处,很少能设身处地理解别人……
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自恋范围,而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他们到处寻找被尊重、被认可的体验。

稍不如意,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

就这样,他们时常陷入追求赞美——失败——更强烈地追求——更大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同时,他们由于缺少与别人平等相处、沟通的能力,所以往往活得很累、很孤独。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

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

比如喜欢指使他人做这做那,自己高高在上,折射出的是幼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别人成功的嫉妒,折射出的是“别的小朋友有的,我也一定要有”的幼稚思想。

当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折射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到的。

必要时请他人监督,一旦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给予提醒,督促你及时改正。

当然,仅仅抛弃自我中心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

在看问题想事情是:先停下自己急匆匆批判的脚步,真正体会一下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别人的心里有哪些感受?也只有学会理解他人
的感受,才能够真正懂得爱他人,爱自己。

同时,不必苛求自己尽善尽美,允许他人的成功,接纳自己的缺点,把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

(据《家庭医生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