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报告(信息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是什么 (3)

物联网简史 (3)

物联网技术 (4)

地址资源 (4)

人工智能 (5)

架构 (5)

子系统 (5)

发展现状 (6)

我国重点发展工程 (6)

目标 (6)

主要任务 (7)

结论 (7)

物联网是什么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

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

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1]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由于每个人

周围的设备可以达到一千至五千个,所以物联网可能要包含500

兆至一千兆个物体,在物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应用电子标签

将真实的物体上网联结,在物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出它们的具体

位置。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

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搜

尋位置、防止物品被盗等各种应用。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

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简史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u-Japan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ubiquitous society),在民众的生活环境里建设智能型网络和各种新型应用,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

2008年后,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在中国,同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知识社会与创新2.0”提出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并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而创新2.0形态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2009年2月24日,2009IBM论坛上,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 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而今天,“智慧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

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2009年8月,温家宝“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院,无锡市江南大学还建立了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厂学院。自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技术

地址资源

物联网的实现需要给每个物体分配唯一的标识或地址。最早的可定址性想法是基于RFID标签和电子产品唯一编码来实现的。

另一个来自语义网[3]的想法是,用现有的命名协议,如统一资源标志符来访问所有物品(不仅限于电子产品,智能设备和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这些物品本身不能交谈,但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被其他节点访问,例如一个强大的中央服务器。

下一代互联网将使用IPv6协议,它拥有极大数量的地址资源,使用IPv6的程序能够和几乎所有接入设备进行通信。这个系统将能够识别任何一种物品[4]

GS1/EPCglobal EPC Information Services[5] (EPCIS) 是这些想法的一个综合实践。这个系统被用来标识从航天、交通到消费电子领域的物品[6]

人工智能

环境智能和自主控制并不是物联网最初概念的一部分。

环境智能和自主控制也并不依赖于网络架构。但目前的

研究趋势是将自主控制和物联网结合在一起[7] 在未来

物联网可能是一个非决定性的、开放的网络,其中自组

织的或智能的实体和虚拟物品能够和环境交互并基于它

们各自的目的自主运行。

嵌入式智能[8]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视角对物联网的解

释,可以被粗略定义为:借助于广泛部署的智能设备来

取得关于人类、环境和社会的更多信息,来强化人工智

能收集和分析人类生活轨迹的能力。

架构

物联网系统很可能是一个事件驱动的架构

[9],由下而上进行构建,并囊括各种子系统。

因此,模型驱动和功能驱动的方式将会共存,

系统能够较容易地加入新的节点,并能够处理

意外.

在物联网中,一个事件信息很可能不是一个预

先被决定的,有确定句法结构的消息,而是一

种能够自我表达的内容:例如语义网[10] 。

相应地,信息也不必要有着确定的协议来规范

所有可能的内容,因为不可能存在一个“终极

的规范”能够预测所有的信息内容。那种自上

而下进行的标准化是静态的,无法适应网络动

态的演化,因而也是不切实际的。在物联网上

的信息应该是能够自我解释的,顺应一些标

准,同时也能够演化那种标准。

子系统

物联网中并不是所有节点都必须运行在全球层面上,比如TCP/IP层。举例来讲,很多末端传感器和执行器没有运行TCP/IP协议栈的能力,它们通过ZigBee、现场总线等方式接入。这些设备通常也只有有限的地址翻译能力和信息解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