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_政治社会化
2024年高一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一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____年高一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____字)第一章政治与人民生活1. 政治的概念及作用- 政治的本质和特征- 政治与生活的关系- 政治的作用和意义2.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 公民的政治义务:宪法法律维护、参政议政等3. 政治参与与政治社会化- 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 政治社会化的意义和路径4. 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公民道德- 建设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二章政治思想、理论与制度1.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 党的领导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 党的领导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4. 中国共产党党史- 党的创建和发展- 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第三章国家和政权1. 国家及其基本特征- 国家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国家的组成- 国家的作用和属性2. 国家的形式与制度- 国家形式的多样性:民主制、专制制度等- 国家制度的选择:议会制、总统制等3. 国家的权力与分权- 国家的权力来源和性质- 国家权力的分立与制衡4. 政权的性质和稳定- 政权的定义和性质- 政权的获取和稳定第四章政治行政体系1. 政治权力关系与政权形式- 政治权力的关系:上下关系、横向关系等- 政权形式的选择:议会制度、总统制度等2. 政治行政体系的组成与功能- 政治行政体系的组成:国家主席、政府等- 政治行政体系的功能:决策、管理、执行等3. 政府及其职能- 政府的定义和职能- 政府的层级结构- 政府的分权与权责清晰4. 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 法治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的建设第五章政治经济体系1.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政治对经济的影响2.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3.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 国家利益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4.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 政府调控的必要性和方式-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限制第六章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1.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管理的原则和方式2. 政府公信力与社会治理- 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 社会治理的原则和途径3.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要素- 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和机制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共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 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第七章政治与国际关系1. 国际关系理论- 不同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构造主义等2. 国家间关系与国际秩序- 国家间关系的特点和演变- 国际秩序的特征和作用3. 现代国与国际组织- 现代国家与历史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国际组织的作用和作用4. 中国与世界-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这些都是____年高一政治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政治学概论 第六章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内容及其结构性特点
(二)政治心理 2、政治心理的表现形式 (3)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是人们为满足某种政治价值追求 的需要而采取的政治行为的心理动因,表 现为政治欲望、政治兴趣、政治目标、政 治目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念、政治理想, 等等。
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 反。 逼上梁山。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内容及其结构性特点
(三)政治评价 2、政治评价的表现形式 (1)政治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是政治价值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成 员,受其阶级的、经济的、政治制度的、文化的、 政治实践的、社会生活体验等种种因素决定或影 响所形成的对政治生活的基本观点理论性的总和。 集中体现为人们的政治价值追求和政治评价的标 准和基本衡量尺度。
2.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①政治社会化就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 过程。②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 治意识的过程。③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也 就是政治文化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方式。④政治社会化 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综合中外学者的观点: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政治知识 和技能,形成和提高各自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 程,也是特定的政治文化世代传承的发展过程。
(二)政治心理 3、政治心理的特点 政治心理具有感性、自发性为主要心理态 势的基本特点,体现着一定社会成员的利 益要求、心理追求。 政治心理同政治意识形态、政治评价相比, 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社会性。
(三)政治评价 1、政治评价的概念 政治评价是以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准则 为依据的政治行为及其心理过程。 政治评价在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中占重要 的认知、识别、指示、诱导和引领作用。 政治评价的内容包括政治价值观、政治行 为准则和政治评价行为。其中,政治价值 观是政治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主导性因 素。
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自检自测
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自检自测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和理论的学科,对于了解政治的本质和原则至关重要。
以下为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的自检自测。
第一章:政治学的性质和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理论的学科,以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性质是一门科学,它通过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其规律性和普遍性。
第二章:政治行为和政治力量政治行为是指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个体或群体的活动。
政治力量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政治目标的追求所展示出来的能力。
政治行为和政治力量是政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政治决策和政治过程的动力来源。
第三章: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观念、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适应政治文化的过程。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是相互影响的,政治文化塑造了政治社会化的方式,而政治社会化也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和规则体系。
政治秩序是指在特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章: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政治权力是指控制和影响政治过程和决策的能力。
政治决策是指在政治过程中做出的决定。
政治权力的分布和政治决策的制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稳定和合理运行的关键。
第六章:政治组织和政治行政政治组织是指政治权力在政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政治行政是指政府机构在行使职权和管理社会事务时的活动和过程。
政治组织和政治行政的有效性和效率是政府机构正常运行和服务社会的基础。
第七章:政治领导和政治群体政治领导是指指导和组织政治行为的个体或集体。
政治群体是指在政治过程中具有一定共同目标和利益的个体的集合体。
政治领导和政治群体的互动和关系对政治决策的制定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具有重要影响。
第八章:政治参与和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是指在政治过程中个体或群体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和投入。
部编版初中政治课本目录
部编版初中政治课本目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1.1 政治的概念与本质- 1.2 政治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方法- 1.3 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4 政治学的研究内容第二章国家与国家制度- 2.1 国家的概念与特征- 2.2 国家的起源与发展- 2.3 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形式- 2.4 国家制度的演变与变革第三章法治与法律- 3.1 法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2 法治与人权保障- 3.3 法治与社会公平与正义- 3.4 法治与国家治理第四章政治权力与政治参与- 4.1 政治权力和政治参与的概念- 4.2 政治权力和政治参与的主体- 4.3 政治权力和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 4.4 政治权力和政治参与的内容和意义第五章政治经济学- 5.1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5.2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和互动- 5.3 国家经济管理和调控- 5.4 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第六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6.1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6.2 政治文化与国家建设发展- 6.3 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途径- 6.4 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性和作用第七章政治道德与政治伦理- 7.1 政治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7.2 政治道德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7.3 政治伦理及其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 7.4 政治道德的培养与实践第八章政治与社会- 8.1 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基本问题和特点- 8.2 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8.3 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8.4 政治与社会关系的调和和发展第九章国际政治与全球政治- 9.1 国际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概念- 9.2 国际政治的主要参与者- 9.3 国际政治的形势与变革- 9.4 国际政治中的合作与冲突第十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0.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10.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上是部编版初中政治课本的目录,涵盖了政治与政治学、国家与国家制度、法治与法律、政治权力与政治参与、政治经济学、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政治道德与政治伦理、政治与社会、国际政治与全球政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六章 公共政策执行主要内容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价值途径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创造性执行政策的问题政策执行工具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一、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两大学派的观点:行为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导向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得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1、对象的适用性2、执行的灵活性3、执行的有序性4、过程的动态性5、执行的协调性6、执行的时限性7、途径的多样性三、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2、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3、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4、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四、政策执行的功能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环节2、检验政策成效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研究途径一、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模型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2、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3、美国政策科学家巴达奇的博弈模型4、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5、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尔的执行综合模型二、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4、工具选择途径第三节 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1、政策颁布所谓政策颁布,就是下达实施政策的指令。
政策颁布以政策的合法化为前提,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有两种形式:1、用内部文件形式下发到有关机关;2、通过大众传媒、机关报刊等形式公布于众。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六章 政党
第六章政党名词解释1、政党制度。
一般是根据一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固定下来的政治结构模式。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一国的执政参政和党际关系模式。
即政党制度的体制模式。
二是政党的内部构成和活动规则。
即政党的组织结构。
2、政党政治。
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
狭义是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
广义上是指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
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
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3、议会党团。
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的成员进入议会后会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成议会党团,以此来统一本党党员在议会内部的活动。
议会党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议会党团的全体会议,主席一般有党的领袖当任。
此外,还设有督导员和各种工作委员会。
4、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王书: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民主党”当时在法国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社会党”指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民主共和主义者,两者联盟,合称社会民主党或民主社会党。
1869年德国建立了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各国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大都用社会民主党这一名称。
这些政党是为了政治民主而从事激烈斗争,它们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民主推广到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的组织。
6、体制外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
7、竞争型政党制度是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
思考题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1、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
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当老师的按计划把她从肮脏的环境,领到美丽的 大海、峻秀的高山、喧闹的街道开眼界、长见识, 让她一步步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她衣食住行 的生存能力时,她不是茫然无知地表示惊讶、兴 奋,就是惬意地发出猪的哼哼声,可偶尔视野中 出现猪的形象时,她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兴奋的单 音:“猪!猪!”特别是每当她一进教室,就会 惰性十足地趴在桌子上,不消几分钟,就像猪一 样酣然入睡。更有趣的是,有时她半夜突然醒来, 一看四处无人,便猪性大发,甩头晃脑吧咂吧咂 嘴,小脸上鼻子、眼睛、眉毛、耳朵一起生动地 错位移动,再把身子贴在墙上,左蹭右蹭,尔后, 悄悄地溜到院子里,去啃草皮,或者干脆跳进猪 圈,亲昵地和猪一起打滚……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强制性
社会化是任何个体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过程。个体从呱呱落地 来到世界后,便把自身臵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开始接受社 会环境各种各样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不依个体意志为转移的。
2.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而 是一方面既接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认识社 会,影响和作用于周围的环境。
3.终身持续性
由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变迁和发展之中,个体与社会的 交互作用,无法造就固定不变的模式,从而使人也处在 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 变,是一个终身不断进行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4.相互性
即社会化过程中主体与受体 之间相互作用,包括正向、 反向和侧向三种影响类型。
我国内地学者对社会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如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 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 杨心恒、宗力认为,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 一个能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 的社会人的过程; 黄育馥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 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 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 本教材作者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 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总目录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总目录
第一章政治学基本知识
1.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政治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3. 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与政治学科体系
4. 国家与政府的基本概念和属性
5. 国家政权的产生和转移
6. 国家政权的性质、组织和功能
7.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
第二章政治制度与政府组织
1.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
2. 国家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安排
3. 我国的政治组织体系
4. 政府职能与政府组织
5. 政府职权与政府活动规则
6. 我国政府的组织体系和职权划分
第三章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
1. 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主义
2. 文化与政治文化
3. 我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4.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和国家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
5. 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
第四章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
1. 政治参与及其类型
2. 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
3. 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4. 我国政治参与的特点和方式
5. 政治发展及其动力
6. 我国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路径
第五章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力
1. 国家权力的性质和来源
2. 国家权力的类型和分立原则
3.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4. 我国公民权利的保障和限制
5. 公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
第六章政权与政治
1. 政权与阶级关系
2. 政权的性质与动力
3. 政权的制约与平衡
4. 政治变革与政府的合法性
5. 政策决策与公平正义
以上为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总目录,共计六章。
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详细章节。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1.主权性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绪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第一节新制度的建立a)革命的意义b)统治秩序的建立c)制度建设和法律建构d)成功的经验e)政治特征第二节制度的曲折与衰退a)制度的曲折时期b)制度的衰退第三节制度的恢复和发展a)从1978年到1991年b)从1992年至今c)政治特征d)优势与问题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渊源:宪法与党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宏观框架2.宪法规定了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宏观法权关系3.宪法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原则二、《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依法治国原则三、四项基本原则四、民主集中制原则五、公民权利与义务原则第二章党和国家的领导原则第一节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形成1.党委制和党组制2.党管干部制度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二、经济改革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1.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2.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3.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第二节党的中央组织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2.中央委员会二、党的核心决策机关1.历史变迁2.产生与运作第三节党的归口管理体制一、组织人事口1.组织人事部门2.组织人事系统领导制度3.党管干部制度的改革二、宣传教育口1.宣传教育部门2.宣传教育领导体制三、财政经济口1.财政经济领导部门2.领导制度四、外事口1.外事部门2.外事领导体制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第一节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一、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代背景二、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路径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来看,实现从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的到多元的转变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第二节党和群众性团体一、群众性团体的基本情况1.工会2.共青团3.全国妇联二、党和群众性团体的关系1.利益表达和综合2.政策执行3.社会监督第三节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一、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第四章立法体制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性质与原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第二节选举制度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和选举原则二、我国选举的程序三、选举制度的改革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任期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1.会期制度及会议的召集和主持2.会议形式及其职责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节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产生和组成1.地位2.产生3.任期4.组成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1.立法权2.监督权3.重大事项决定权4.人事任免权5.其他职权三、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全体会议2.分组会议3.联组会议4.委员长会议5.专门委员会四、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第五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组成和任期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和监督权四、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第六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一、完善党与人大关系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五章政府体制:中央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设置原则和领导体制一、“议行合一”理论二、中国政府的“议行合一”原则三、政府领导体制1.首长负责制2.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第二节国务院一、关于国务院的制度规定1.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2.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3.国务院的领导体制4.国务院的职权二、国务院的行政机构1.国务院办公厅2.部委行署3.国务院直属机构4.国务院办事机构5.国家部委管理的国家局6.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三、行政立法1.行政法规2.行政规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央政府与行政机构一、中央政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行政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六章政府体制:地方政府第一节省级政府和省管市政府一、省级政府二、特别行政区1.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2.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特别行政区政府三、省管市政府第二节基层政府一、基层政府的基本结构1.县政府2.乡政府二、县乡关系三、基层政治的问题第三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中国政府体制的结构特征二、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三、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1.行政管理权限的变化2.立法权限的变化3.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变化四、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第七章司法制度第一节党的政法委员会一、政法委的历史演变二、政法委的功能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3.协管干部制度第二节人民法院一、我国法院的沿革与组织体系二、法院的职权1.司法审判权2.法律制定权3.行政裁判权4.司法行政权三、法院的审判组织1.独任庭2.合议庭3.其他审判组织第三节人民检察院一、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与领导体制二、我国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1.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领导机构2.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决策机构3.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机构三、检察机关的职权1.检察机关的一般法律监督职责2.刑事功能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核心原则第二节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与领导体制一、中国武装力量的基本构成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二、领导体制1.中央军事委员会2.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3.军(战)区体制第三节国防体制一、中国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体制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4.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二、兵役制度1.中国兵役制度的主要内容①服役制度②衔级制度③兵役工作领导体制2.中国兵役制度的基本特征第九章监督制度第一节概述一、监督制度的理论与制度基础二、监督的内容与监督体系第二节党内监督制度一、党内监督体系1.党员监督2.党的基层组织的监督3.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4.党的委员会的监督5.党委常委会的监督6.党委组织工作部门的监督管理二、党内监督的内容和对象三、党内监督的机构第三节行政监督制度一、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式二、行政型审计监督制第四节社会监督制度一、社会监督的含义二、公民监督三、新闻舆论监督第十章国家和社会:制度变迁的样式第一节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一、高度一体化的国家和社会(1949—1978年)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①劳动就业制度②户籍制度③身份制度④单位制度4.一体化结构的评价二、经济改革与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1.经济改革的影响2.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的基础第二节单位体制一、单位的政治性质二、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三、单位组织的政治功能1.行政管理2.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动员3.政治参与第三节农村基层民主一、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演变1.政社一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2.村民自治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结构二、村民自治的实践1.村民委员会的选举2.村民自治与治理方式的变革3.村民自治中的问题第四节新兴民间组织一、民间组织的发展与特点1.民间组织的发展2.民间组织的特点二、民间社会的兴起与治理。
政治学讲义第六章 政党
(4)行为手段上,革命党以命令、计划 手段领导,执政党则转向间接调控、协商 为主; (5)权力来源上,革命党权力来自党自 身,执政党的权力来自于民选; (6)权限大小上,革命党的权力几乎不 受限制,执政党则必须依照宪法、法律的 规定活动。
6、阶级党与全民党 阶级党强调自己在利益追求、价值等方 面作为特定阶级代表,强调代表和体现特 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为特定阶级服务。 同时,它往往还在纲领、意识形态上强调 并发展特定阶级的象征与特征。 虽不排斥特定阶级之外的其他人员加入, 但要求他们必须有为特定阶级服务的意愿, 并认同其意识形态。
简称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进
农工党
机关报刊 团结报 群言杂志
成立时间 1948.1 1941.10 1945.12 1945.12
1930.8 1945.10 1925.10 1947.11
文化教育界
卫生界 文教科技界 归侨侨眷 台湾省籍人士
中国民主促进 会 农工民主党 九三学社 中国致公党 民主自治同盟
三、政党政治的危机与政党改革
1、政党政治的危机; 2、促成政党危机的因素; 3、政党改革;
本课程认为: 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 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 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 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二、现代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1、 早期政党往往是围绕着某些重大的政治 原则 2、现代大众性政党由于现代选举制度的确 立而产生,最早出现在美国;
3、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4、选举动员、组织政府或监督政府
5、政治整合 多元利益、多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 异与冲突,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如何整合政治行为主体之间高度分化的利 益与意识,如何在冲突的主体间寻求政治 共识,是政党的重要功能。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内容概要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内容概要第一章什么是政治1、最广义上讲,政治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社会生活一般规则的活动。
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它与多样性和冲突的存在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合作和集体行为的意愿颇有关联。
并非所有冲突都得到了或者能够得到解决,因此,最好将政治视为寻求冲突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实现解决冲突的目标。
2、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术传统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分别视之为政府的艺术或“与国家有关的事务”,公共事务的实施和管理,通过辩论和妥协解决冲突,社会生活过程中资源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3、人们对于什么是“政治的”领域有很大争议。
传统上,人们狭隘地认为“政治”仅限于“公共”领域内的机构和行为者,这种公共领域仅与社会生活的集体性组织有关。
但当从权力结构关系角度来理解政治时,它也可存在于“私人”领域。
4、政治作为一门学术科目,有着各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包括政治哲学或者说标准理论分析,尤为关注制度和结构的经验传统,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行为分析将科学的严密性引入政治研究的科学传统,还有包括理性选择理论在内的诸多现代政治分析取向。
5、通过区分事实与价值,我们或许能够获得有关政治世界的客观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政治研究是科学的,但有些因素仍然阻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获取可靠资料的途径面临困难;政治模型和理论包含隐含性价值;所有政治学者都持有偏见。
6、概念、模型和理论都是政治分析的工具,能提供知识的基础材料。
但它们也仅仅是分析的工具,尽管有助于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但比起要力图描述但尚未定型且复杂的现实来,却显得过于完美和一致。
最终,所有政治社会研究都是在特定知识框架或意识形态范式内进行的。
第二章政府、体系与政体1、政府,指所有秩序性规则得以维系的机构,其中心特点是有能力制定和执行集体性决策。
但是政治体系或者政体则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制度,以及它们与更大社会发生互动的结构和过程。
2、政治体系分类服务于两个目的。
第六章 社会化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集合行为
一、含义及理论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的理论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 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 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 会交往活动。
从7个方面解释社会互动:
发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 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非面对面的场合; 总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 影响; 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职业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为人们提供了 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 的场所。 5,大众传媒 它在各方面向受众传送大量信息,还在 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角色能力的学习 培养费没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有影响的两种划分方法: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方法和哈威格斯 特的六阶段(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 壮年初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划分。 我们可以把社会化分为儿童期、青年期、 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1、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2、语言能力 3、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 5、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6、情绪智商
1,家庭社会化:
初始性 直观性 可接受性强
2,学校
内容:知识和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 范 特点:首次被置于非亲人的直接管辖之 下,扩大了儿童对外界的联系。 在年龄、爱好、兴趣和背景方面相同或 相似的一群青少年。
初级社会化:儿童时期 预期社会化: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 量发生在青年时期 发展社会化:也称继续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 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2.强制性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 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中各执一方,前者代表是斯宾塞,后者是洛克。 – 形式教育主张课程设置应该偏重于古代语言、数学、逻辑,忽视一般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第二节 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第三节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 第四节 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 第五节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何为政治
政治成为了城邦公民参与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 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 定关系。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 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 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创新政治理论
第一节 高等教育与政治
1 道德伦理:政治源于道德规范 2 宗教神学:源于超自然的力量 3 法学:用立法和执法最终实现统治的过程 4 权力:争夺和运用权力的过程
总结: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 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 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 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政治学重点问题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3.用“黑箱模式”简要分析当前社会生活中某一政策现象。
如就业问题。
例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政治现象,并尝试用政治原理(如作为博弈的政治/意识形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第二章政治权力1. 权力、权威、合法性的概念2.政治权力的内涵是什么?3.列举题:试列举和阐述3种政治权力类型。
4.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举例说明中国政府是否存在合法性危机并阐述解决途径。
第三章政治文化1.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2.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3.列举题:试列举并阐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分享我的政治故事:1.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中国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第四章意识形态1. 意识形态的概念是什么?2.列举题:试列举并阐述当代世界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第五章国家1.试简要列举三种主要的国家起源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什么?3.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危机是什么?4.试简要列举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划分的国家类型。
5.试简述国家能力的概念及国家能力的内容。
第六章政府1.什么是政府?2.试述亚里士多德的政体三要素论。
3.思考题:如何认识三权分立学说和“议行合一”学说对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第七章政党1. 政党的概念2. 试简述政党的特征。
3. 政党制度的概念4. 试简述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讨论:阐述政党的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理论,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第八章政治社会1.什么是利益集团?2.我国新兴社会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3.理论联系实际阐述新闻媒体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九章政治人1.什么是政治人。
2.如何从职业角度看待不同类型的政治家?第十章政治统治1.精英统治的基本脉络是什么?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3.新马克思主义的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4.韦伯的政治统治类型是什么?5.政治统治成败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第十一章公共治理1.什么是统治?2.试简述治理的核心内容?3.什么是善治?4.如何看待多中心治理。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四版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四版第一章:政治学的发展和基本理论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国家、政府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现代,政治学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如政治权力理论、政治制度理论、政治行为理论等。
第二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政府、政权等,这些概念是理解政治学的基础。
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纵断面研究方法等,这些方法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国家和政权国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领土、人民、主权等特征。
而政权是国家的权力机构,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等。
国家和政权的关系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理解国家政治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国家执政的组织形式和程序,它包括宪法、政府机构、选举制度等。
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对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政治学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五章: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政治行为的表现。
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对于民主政治的运行和政府的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治学对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六章: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政治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它包括权力的来源、运行和制约等方面。
政治决策则是政治权力的表现,它涉及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政治学对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的决策模式和效果。
第七章: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它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公民政治意识和行为的形成过程,它对于民主政治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对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和政治社会化的机制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政治社会化
幻灯片2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幻灯片3
1、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4)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社会个体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
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参与政治实践、完善政治人
格的社会与个体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和功能良性运行机制。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在政治中互动的过程,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辩证统
一。
如何理解?
●——从个体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学习和形成政治取向、行为模式及政治人格特征
的过程和方式。
(“自然人”→“政治人”)
●——从社会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的教育训练过程,是把本政治系统内所认同
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传授给所有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取向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的过程,即政治文
化本身的传递过程。
幻灯片7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5)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幻灯片8
二、政治社会化的
主要媒介和方式
幻灯片9
1、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途径)
●1)家庭
●2)学校
●3)同辈团体
●4)工作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政治实践)
●7)社会政治组织
●8)政治符号
1)家庭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其在塑造一个人的政治人格、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等方面起着
关键性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
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家庭参与与政治功效感
●父母与子女党派倾向性
●非正式性、不系统性、无意识性。
2)学校
●是专门的、系统化而且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机构。
●任何国家或政府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将本政治系统特有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
忆传递给年轻一代。
3)同辈团体
●与学校和家庭相比,同辈团体影响力的相对强度在逐渐上升。
4)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
工作场所实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是定向选择。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它是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以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
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称为四大传媒。
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传递政治信息灌输政治思想进行政治宣传传承政治文化激发政治参与统一政治规范监督政治环境
议一议
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当年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
●一般来讲,互联网被誉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短信以其即时性、交互性、普及性、开放性、平等性等诸多的特点也已经成为极受
欢迎的新式信息传播手段。
●第四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包括手机短信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幻灯片21
第四媒体带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机遇
● 1.第四媒体用户的全球性、信息的共享性,为大学生提供即时、海量、最新的政治信息
和多元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政治视野,丰富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
● 2.第四媒体覆盖区域的广泛性、用户使用的自由性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的
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自主性。
● 3.第四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灵活、平等的政治表达和政
治参与渠道,有利于吸引大学生更多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互动。
幻灯片22
第四媒体带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冲击和挑战
● 1.第四媒体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它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导致信息污染,这不利于大
学生辨别区分有效的政治信息,使得其政治鉴别力相对薄弱。
● 2.第四媒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容易导致信息垄断,出现一种网上文化殖民主义和文
化霸权主义倾向,冲击着大学生对主导政治文化的认同。
● 3.第四媒体的公开性和渗透性,使它突破时空的束缚,突破了党和政府的控制范围,
不利于对互联网上政治舆论导向的把握。
● 4.第四媒体以集各种传统媒体特点于一身的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来获
得信息,这对传统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带来了冲击。
对策思考
●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大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政
治社会化环境。
● 2.强化网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意识,多角度、多形式宣传主导政治文化,实现第四媒体
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良性互动。
● 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 4.作为大学生自身,应当严格自律,努力把握自我,提高自己的思想敏感性和政治辨别
力。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
(政治实践)
7)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是现代社会政治组织的高级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8)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讨论
当前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有何影响?
面临的环境因素
●全球化
●社会转型
●网络化
全球化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定位明确。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一是政治认同危机。
二是对我国政治文化的侵袭。
●“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
外国观念的输入。
”(亨廷顿)
社会转型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转型的特征:
●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
●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
●由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
●由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调动了民众的参与意识;推动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
革,推动民众的民主意识。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利益结构在转换,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广泛的矛盾
和冲突---这使引导公民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冲突成为一种挑战。
网络化带给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促进——首先,网络改变了政治交流的方式,促进政治社会化的
进程和效果。
其次,网络推动政府与民众交流,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冲击——减弱政治认同;威胁政治安全。
2、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1)政治意识的初步萌芽时期(幼儿期)
●(2)政治意识的初步形成时期(少年期)
●(3)政治参与体验时期(青年期,即高中至30岁左右)
●(4)政治人格形成时期(中年期,即30岁至50岁)
●(5)政治社会化的固化时期(老年期,即50岁以后)
幻灯片34
3、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1)直接的明示的方式
●象征
●连续与强化
●政治参与
●(2)间接的暗示的方式
幻灯片35
三、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幻灯片36
●(1)政治信息的传播功能
●(2)政治教育功能
●1.灌输政治知识
●2.影响政治态度
●3.塑造政治人格
●4.训练政治技能
●(3)政治文化的转移功能
●1.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2.政治文化的维持
●3.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维持政治统治的功能
幻灯片37
思考题
●1、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2、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3、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4、分析网络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5、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社会化在政治体系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