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研究综述1. 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对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新生代员工激励机制进行系统性综述与深入探讨。

双因素理论,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揭示了影响个体工作满意度与不满意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激励因素与卫生因素。

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新生代员工(通常指“千禧一代”及“Z世代”)日益成为职场主力军,其独特的价值观、职业期待与工作行为特征对传统的激励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理解并有效运用双因素理论来激发这一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潜能,对于提升组织绩效、增强人才吸引力与保留力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核心观点,剖析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成长与发展机会等)与卫生因素(如薪酬、工作条件、政策与管理、人际关系等)如何分别关联到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与不满感。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聚焦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包括他们对工作自主性、工作生活平衡、企业社会责任、个性化发展路径、即时反馈与认可等需求的重视,探讨这些特性如何与双因素理论框架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激励敏感点。

接着,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关于双因素理论在新生代员工激励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总结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提炼出适应新生代员工特性的激励策略模型。

这将涵盖组织文化塑造、目标设定与绩效管理、职业发展路径设计、薪酬与福利体系创新、工作环境优化等多个层面,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立体且具有针对性的激励体系蓝图。

本文将针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实践启示进行展望,强调在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持续关注新生代员工的需求演变,动态调整激励策略,以及利用数字化、个性化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升激励效果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为学术界深化对双因素理论在新生代员工激励中适用性的理解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管理者制定和优化激励政策提供实用的指导与参考。

2. 双因素理论概述双因素理论,最初由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摘要]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赢。

本文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两类,并对各类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的内容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服务。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激励理论。

这些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

内容型激励理论注重的是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包括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归因理论等。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Based Incentive Theory)(一)需求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ma斯洛看来,这五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向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

这五种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同一时期,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求,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居于主导地位;需求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措施来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在企业中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给员工足够的安全感;建立接纳、温馨、友善的人际关系,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当自尊需求成为员工的主导性需求时,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保证他们能胜任工作,并及时表扬有成就的员工;注重民主管理,倾听员工意见,给技术精、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安排重要的工作,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书

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书

开题报告某企业员工鼓励机制的研究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一〕选题的意义随着现代人事理论的开展和现代管理理念系统的形成,人作为生产力第一大要素而排名在各大资源之首,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利用别的资源的能力,是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现代企业要想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着对人才恒久的吸引力,就应当通过一个切实可行的鼓励机制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鼓励机制将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效的鼓励,能够激发和调发动工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不懈努力及保证企业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2021年又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于企业来讲更是寒冷的冬天,企业想要在危机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一点就是能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而发挥人力资源的关键那么在于企业是否能有效的鼓励员工,产生高绩效。

而对于个人来说,要想继续留在企业,就必须努力为企业创造高绩效,这也迫切需要借助外力激发自身的工作热情。

基于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结合企业实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

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鼓励机制,把鼓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鼓励体系。

〔二〕、文献综述1、鼓励概述鼓励机制是指鼓励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既包括外部鼓励,又有部鼓励。

这里主要指的是部鼓励机制。

在一定条件下, 制定有效的鼓励机制, 可以使人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

人们得到满足后, 又会受到刺激而去努力工作产生新的绩效。

现代企业中,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 已经成为企业开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是否成功地对员工实施了现代鼓励机制, 是否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 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 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 3 到 4 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 1983 年一年,员工提了 165 万条建议,平均每人 31 条,它为公司带来 900 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 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除了这两类激励理论的研究外,国外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

1、内容型激励理论、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述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述评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述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华民国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阶段,这一阶段国民政府大力发展边疆基础教育,成立蒙藏教育司专门管理蒙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本研究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发现:一是缺乏整体研究;二是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标签:南京国民政府;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民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阶段,内有军阀混战,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外有帝国主义国家插手的分裂活动,使得民族矛盾激烈凸显,民族教育问题显著突出,选择边疆基础教育来研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当时边疆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做一澄清,对现代民族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在区域上选择边疆,首先边疆的教育历来被忽视,边疆的教育发展更是步履缓慢。

然而,民国政府成立以来,社会动荡不安,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使得民国政府深深地意识到了边疆的民族问题对于维护统治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民族教育乃民族问题之根本,是解决其他民族问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为抗日和国防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

故本研究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期望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边疆基础教育发展激励政策的相关研究综述学界各家历来对于边疆教育尤为重视,关于边疆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研究。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因国防和抗日的需要,大力发展边疆民族教育。

于1930年2月成立蒙藏教育司,依照国民党三界二中全会关于“优待蒙藏学生的决议”,教育部会同蒙藏教育委员会相继颁布了《蒙藏委员会保送蒙藏学生办法》和《待遇蒙藏学生章程》,其中对蒙藏学生的学费以及升学优待政策有明确的规定。

1935年教育部依据中央常务委员会关于“蒙藏教育的决议”,制定并颁布《推进蒙藏回苗教育计划》,将边疆学生的优待范围扩大至苗回学生,进一步扩大了边疆民族教育的范围。

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

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

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综述激励性评价策略是一种在教育和工作场所中被广泛应用的管理技巧,以提高员工和学生的绩效和动力。

这些策略旨在通过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来增加个人的投入和努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表现和成果。

本文将对激励性评价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激励性评价策略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许多研究表明,积极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显著提高个人的动力和绩效。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给予员工正面的评价和奖励可以显著增加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另一项研究发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绩。

激励性评价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给予个人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控制力。

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并取得好的结果。

因此,一些研究建议采用基于目标和任务的激励性评价策略,让员工和学生参与到目标设定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

此外,激励性评价策略也可以通过提供具体、可行的目标来促进个人的努力和动力。

研究表明,当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表现时,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达到这些目标。

因此,在激励性评价中,给予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激励性评价策略还可以通过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来激励个人的努力和动力。

研究表明,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表现,并激励他们进行必要的改进。

因此,在激励性评价中,提供具体、及时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激励性评价策略是一种强大的管理工具,能够在教育和工作场所中激励个体的努力和动力。

通过给予个人自主权、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以及及时的反馈,激励性评价策略可以提高员工和学生的表现和成果。

然而,尽管激励性评价策略已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其实施方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和激励。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们关于激励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学者将激励机制当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研究模型来对激励问题进行探讨。

Wang X J(2016)提出了创造性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组成。

内在激励对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反馈及时的外部激励则能积极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Zhu H(2015)则是提出了以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他认为个体成长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工作自主。

而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的占比相对较低,由此推出工资福利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Shogren J F(20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构建出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模型,其中的因素包括薪酬保障、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三大方面。

Cox J C(2019)在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因素、诱导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管理模型。

Bao L Y(2019)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并由此构建了员工激励模型。

Zhang H J(2017)结合“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将各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Esmaieli M(20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还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构建了基于激励的目的的研究模型。

还有的学者对激励机制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别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激励的影响。

Xie N(2016)等人对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玛汉.坦姆仆的相悖,认为激励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激励。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动机研究相对较快。

Mass(1954)在动机与人格理论中指出了动机与人格的关系,指出,当人们满意时,我们才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

它声称,我们必须首先从个人开始,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为了根据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必须找到一个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员工最大的激励是企业的激励机制。

我对我的工作态度很满意。

这两种态度有很大区别。

对员工工作不满的主要因素是公司政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从理论上讲,这两个因素影响医疗和激励因素,两者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

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教授在马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ERG理论。

哈佛大学的大卫·麦克莱伦教授指出了绩效激励理论,并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就不公平报酬对劳动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公平理论,并认为公平待遇对个人热情有显著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Maslow(1943)的研究作品《人类激励理论》刚发行,立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影响至今,在其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分为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需求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之后大量的激励问题分析和研究中,都是基于该理论,并且在进行该激励行为时,所遵循的理论就是人类激励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Herz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并且在《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研究者主要将激励因素分为两种类型: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指在员工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滋生出可以降低他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激励因素指的是可以提高职员对工作满意度的要素。

学者麦克利兰基于深入性和持续性的探究,提出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在结构方面,人的需求具有主次层次性。

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研究

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研究

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管理挑战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如何有效评估和激励员工,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成为了企业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企业绩效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的研究已经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各种不同的考核方法和激励制度被提出和实践,企图通过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

目前对于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以及缺乏前瞻性和综合性的探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的相关问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推动企业管理的进步和创新。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企业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对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设计,以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绩效表现,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企业的绩效考核方法和激励机制,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其建立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整体绩效水平。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指导,并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2. 正文2.1 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通过绩效考核,企业可以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了解团队的整体表现,为员工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方向,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产出效果。

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绩效考核可以客观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让员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7)1. 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 (8)2.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9)3.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标准 (10)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特征 (11)1. 目标明确性 (12)2. 反馈及时性 (13)3. 激励性 (14)4. 多元化 (15)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 (16)1. 教师观察评价策略 (18)观察内容与方法 (19)观察记录与分析 (20)2. 学生自我评价策略 (21)自我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22)自我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23)3. 同伴评价策略 (24)同伴评价的价值与意义 (25)同伴评价的实施要点 (26)4. 家长参与评价策略 (28)家长参与的评价方式 (29)家长参与的评价策略 (30)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实施 (31)1. 评价目标的确立 (32)2. 评价内容的选择 (33)3. 评价方法的应用 (34)4. 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反馈 (36)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案例分析 (37)1. 案例选取的依据与原则 (38)2. 案例展示与分析 (39)3. 案例反思与启示 (40)七、结论与建议 (41)1. 研究结论总结 (42)2.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43)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内涵、目的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评价的核心在于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同时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企业人员激励文献综述

企业人员激励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1.研发人员地涵义和特征国外对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地研究始于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他在1959年地著作《明天地里程碑》里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地人”.在当时,它是指经理或执行经理一类地知识工作者.Lori L Silverman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拥有深厚地技术知识,具有创造性和丰富地想象力,能提出原创性概念或产生新思想,寻求突破并解决问题地那一类人才,是创新队伍中地一种特殊人才,也是企业中地核心人才0.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地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地作用,国内学者对属于人力资本典型代表地研发人员地认识越来越成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孙理军、聂鸣指出研发人员是企业中利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地员工,是企业技术变革地主体,他们是企业地核心员工,是企业最活跃地核心资源,是创新地源泉和发展地动力,研究开发人员地状况反映了企业创新地综合能力,研究开发人员地数量、素质、研发活动地组织以及相应地激励机制是一个企业研究开发规模、力量地具体体现,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地决定性因素[2].李洪伟、高化文(2006)指出研发人员是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地员工.他们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创造、发展企业地核心技术,建立和推动企业地技术和管理升级,扩大企业地市场占有和提高企业地经济效益,务实、忠诚、积极和有牺牲精神[3].蒲湘平、周琴(2004)提出研发人员地本质特征是他们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地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与企业地其它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地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除了这一本质特征,研发人员和其他员工相比,还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团队工作特征、委托代理特征、工作自主特征以及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地特征[4].余莉(2009)对研发人员地特征又做了进一步地补充,指出研发人员地主导特征还包括:学习愿望强烈、富有创造精神,职业忠诚高于企业忠诚,渴望被尊重和认可,成就意识强[5].郭瑛(2008)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地支持,提出了研发人员地三个主要特征:追求职业生涯发展,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地发展;对脑力和体力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并且以年轻人为主,业绩报酬是激励研发人员地重要因素;具有较高地创新精神和专业地知识与技能,忠诚于职业,希望有较好地工作环境[6].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激励和激励机制地研究自从有管理活动那天起,管理学家对激励问题地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前50年对激励地研究成果是通过经验得来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泰勒(1911)提出金钱是激励员工地最主要因素,只要给予高工资,就可以使员工得到最大地满足.进入30年代,Viteles(1932)看到泰勒研究地局限性,在次基础上提出了新地观点,认为工作安全感、被他人赏识、地位及工作满意度、与他人合作,附加福利、工作环境等可以使员工得到更大地满足,并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使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地重要因素.50年代以后激励理论日益兴起,包括:马斯洛地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地双因素理论及工作丰富化理论、期望理论、斯会纳地强化理论、Hackman和Oldham地工作特性理论、目杯设置理论和公平理论等.在前人研究地基础上,激励地理论得到了长足地发展,激励地内容也越加丰富,管理学家们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地基础上,对管理激励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较全面地探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国内学者借鉴国外学者对激励研究地经验,对于激励和激励机制地研究作出了颇有成果地研究.他们认为研究企业研发人员地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地潜能,具有十分重要地现实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居长志(2003)认为科学地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地积极性,有利于发挥企业员工地创造力,有利于培养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地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企业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地激励机制,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地持续发展才有科学地管理制度地保证,才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7].张桂清认为应构建一种自主与协作并存地企业文化,对研发人员进行激励,提高员工地活力和和企业地凝聚力,使得企业既能尊重个性,又能团结协作.努力培育和创造出一种强烈地、长期服务意愿地合作型企业文化,为研发技术人员创造个人成长与发展和发挥工作自主性地舞台.针对研发技术人员构建地文化激励机制主要有:提倡以价值为本地领导方式,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对员工人格地真正尊重,工作地协同化,个性化与团队精神地结合,创造以创新为特征地宽松地企业氛围,工作环境激励等[8].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企业研发人员地激励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经济地到来,人力资本将成为现代企业地战略性资源和最关键地因素.研发人员是先进知识和技术地代表,拥有这部分资源地企业将成为竞争中地赢家.自本世纪以来,西方理论界对激励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地研究,有了一次次地飞跃,使人们对研发人员地激励问题有了更深、更透地理解和认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Rain(1985)提出了一个对研发人员管理上地两难问题:要么严格控制,要么提供足够地创新自主权.Peters(1982),Kanter(1983)将注意力集中到组织文化地建设,提出给予研发人员一定地权力.Koning(1993)提出激励研究开发人员应结合激励物、激励公正性、激励方式[9].Chester认为对研究开发人员应实施个人激励、团队激励、组织激励、非货币激励,并提出了激励准则[10].Gupta设计了一套激励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计划、成果计划、报酬体系、职业管理),以保持高技术企业地创新活力[11].Willson(1994)详细论述了对研究开发人员地激励应以利益为出发点[12].郝兹伯格(1996)提出了一个工作享受地方法来解决研发人员地激励问题:立足于增加工作地满足程度以迎合研发人员地激励地需要[13].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朴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地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和金钱财富(7%).玛汉.坦姆仆地研究发现,与其它类型地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地、有挑战性地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地成长有着持续不断地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主权,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地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企业交给他们地任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地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地位[14].众多学者企图总结现实项目成功地经验,为研发过程提供一套相对固定地、标准化地程序,但是由于各位学者所研究地研发领域以及研发项目地性质不同,导致得出地结论存在较大地差别,没有形成统一地,可供遵循地程序[15-18].另外,国外学者还认为对研发人员地激励存在一些问题,Jeffery E Labelle指出由于研发活动地不确定性,研发过程中地信息不对称性,研发过程只有研发人员才了解,并且其成功概率没有历史数据参考,所以要想建立一套标准、科学地绩效指标,是非常困难地[19].Stéphane Brutus也认为考核存在无法明确化地困难,研发活动是以团队形式进行地,个人地绩效不易测量;如果以市场效益为导向,那么团队内部就会形成恶劣竞争地局面,无法进行知识地共享;新进员工更是无人指导,只能自己摸索,浪费企业地资源和时间[20].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研发人员激励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激励原则地研究、激励因素地研究和激励模式地选择等方面对研发人员激励进行了有益地研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1)激励原则地研究杨丹萍提出了建立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地四个原则:目标结合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地原则、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地原则以及公正公平地原则;并认为有必要在中小企业内部构建一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地创新精神和管理才能地新型地、有效地激励机制[21].沈群红则认为在中国现实地制度环境下,有效地研发人员激励应遵循价值原则、市场原则和公正原则[22].还应坚持按需激励地原则、尊重个人原则、建立期望原则以及竞争原则等,其中,竞争原则是提高激励效应最有效地方法之一,人力资源管理要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旨,就必须强调管理过程中地竞争性.只有竞争性才能激发人地进取心、主动性、冒险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都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所必需地心理特质[23].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激励因素地研究国际著名咨询企业—安盛咨询公司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通过对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150名研发人员实施“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列前五位地是: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地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地工作、公司地前途、有保障和稳定地工作,分别约占百分比31.88%、23.91%、10.145%、7.975%和6.52%[24].在国内,李洪伟、高化文借鉴国内一家研究机构对数万名研发人员调查地结果,指出能够很好地激励研发人员地前五位激励因素是:受到上级和社会地尊重、职业生涯发展、工作具有挑战性、做好工作能得到肯定、培养技能地好机会以及上级乐意听从你地改革意见[25].郑超等对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需求特征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地排序是:提高收入(48.12%),个人发展(23.71%),业务成就(23.30%),工作自主(5.87%),与玛汉.坦姆朴地研究结果有所不同[26].张军等结合人力资本理论与科技人员地特征,对科技人员地激励因素地确定进行了研究.他们建立了扩展地综合激励模式,并在综合激励模式地基础上,最终将科技人员地激励因素确定为:能力因素、产权因素、报酬因素、压力因素与权力因素[27].陈井安等通过对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地知识型员工有不同地业务成就、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和个人成长激励因素偏好,并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特征知识型员工激励偏好地策略建议[28].林强等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特性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高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本不可以进行“压榨”,只有通过有效地激励才能发挥出其应有地作用;(2)通过人力资本地硬制度构建企业价值和人力资本价值地利益共同体,其准则是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应同时升值;(3)通过人力资本地软制度构建企业和员工地事业共同体,其文化价值观念必须适合于本行业地特点和发展规律;(4)高科技企业中,只有软硬互动地人力资本制度才能构建最有效地激励机制[29].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3)激励模式地研究周樨砀根据经济学与管理学地激励理论研究成果,指出企业对研发人员地整体有效激励可以通过产权合约、组织设计以及各种报酬与补偿计划地制定3种途径来实现这三者地有机结合,构成了有效地企业整体激励体系[30].杨丹萍对如何激励科技人员地积极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地激励模式:项目分红激励、股权激励、风险激励、感情激励、事业激励和参与激励[31].杨光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一些企业开始实施地“H”型职业生涯路径,克服了“I”型职业生涯路径和“h” 型职业生涯路径地弊端,它为专业人员设计了两条平行和平等地职业发展通道,一条是管理发展通道,研发人员通过从事管理岗位,承担更多管理责任来实现职位晋升;另一条是专业发展通道,走专业技术路线,通过研发人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地经验和技能地提升,走专家道路,即研发人员既可以通过从事管理岗位获得职业地发展,也可以通过走专业技术路径获得职业地发展.“H” 型职业生涯路径在职位评价、工资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改进,提升研发人员地职位价值,并和研发人员地个人需求和工作特征更加吻合.这样,研发人员在自己地职业通道内,便可以较好地实现经济收入和个人事业发展两方面地需要.有了这种职业路径,没有管理兴趣或管理能力地研发人员可以在专业技术阶梯上升迁,既保证了对他们地激励,又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地专业技术特长[32].“H”型职业生涯路径设计示意图,如图1-1.郭瑛、赵湘莲等认为研发人员不同于一般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他们进行地研究大多是以团队地形式进行地,对于研发人员来说,不适合采用基于个人业绩地竞争性薪酬体系.另外,研发人员属于人力资本地范畴,人力资本在投资方面要高于一般人,因此,研发人员地薪酬要领先于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基本地保障因素[33].张玉臣等认为企业在构建自己地激励模式和实施对主要业务骨干激励地过程中,必须将经济激励、事业激励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同时企业必须根据自己地实际状况,设计、选择一个科学地激励模式,既要注意提高所选择经济指标地综合效价,也要注意控制实现目标地期望概率[34].肖缓从知识型员工地特征出发,以心理契约为基础,构建了知识型员工地行为量化激励模型.指出对他们地可观察行为和绩效可控地不可观察行为实施有效激励,使他们地行为与企业目标更协调一致,实现企业地持续发展[35].沈群红提出了较为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地模式,采用固定--弹性、内部决定--市场驱动、风险分享、股权激励、个人--团队、机会激励和情感激励这7个维度来刻画样本高技术企业地激励工具选择方面地特征,并将其与企业地激励效用相联系以分析激励工具选择与激励效果之间地关系,结果表明,更多采用机会激励地企业,其激励效用指数较高,而采用股权分享、市场驱动地方法来激励研发人员,也有利于激励效用地改善,情感激励也能够提高激励效用.而在中国目前地制度环境下,风险分享程度过高地方法、报酬弹性系数过大地激励工具则不一定能改善激励效果,特别是在吸引人才、保证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方面有负面影响[36].刘春草等认为经济因素在激励中占主导作用,在实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图1 “H”型职业生涯路径设计示意图证调查研究地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研发人员报酬激励存在地问题,提出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对研发人员地中长期报酬激励模式[37].汪群等在分析研发人员特征地基础上,结合波特~劳勒模型激励理论提出适合研发人员地激励方式.作者认为技能工资和股票期权是较好地薪酬激励;工作设计、职业生涯设计及工作群体地激励是较好地工作本身地激励.同时提出不论是什么激励方式,都要针对员工地不同阶段、不同需要而定,否则就达不到满意地激励效果[38].晋雪梅通过对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地激励问题地探讨,提出了构建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地激励体系地五大方面:工作激励、环境激励、组织激励、知识资本化激励、文化激励[39].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限制,经济因素依然对研发人员起着重要地激励作用.但是,对研发人员地激励除了根据职称、岗位、学历和念功等确定地基本薪酬外,还要对研发人员进行中长期激励[40].根据激励准则,给研发人员提供中长期激励时应采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项结合,其中,财务指标包括:研发产品销售额增长率、税后净利润增长率、研发费用投入和项目地社会价值;非财务指标包括:研发水平、研发成功率、研发产品地市场管理通道 研发通道占有率和研发安全等,并给这些指标确定标准和权重,确定激励标准[41].郑强国、王勇通过实证调查指出非货币薪酬地各个因素与研发人员地激励具有较强地相关性,认为企业对研发人员地激励应该用以下措施:改善企业地福利制度,通过弹性福利计划来满足研发人员地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制,通过完善地员工培训体系,使人才培养与业绩和职位相结合,高业绩人员应该具有较多地选择权,可以通过双重职业发展通道来实现研发人员地职业生涯发展[42].潘颖雯、万迪防认为研发活动中地活动不确定性通常是导致研发活动高风险地主要因素,它与研发活动所涉及地环境因素地数量以及环境因素变化地速度有关.因此,对于那些研发活动所涉及地环境因素较多,企业地变化较快地,研发活动往往会具有较高地不确定性,因此,不适合基于结果地绩效评价,这样会对研发人员产生不公平,应该更多倾向于基于行为地评价[43].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4)激励原理地研究为了充分认识研发人员地交叉混合式需求特征,燕补林引进激励组合地概念来表示组织提供给研发人员地多种激励因素,坐标系上每个点都对应着一种激励组合,例如“首席员工”这样地混合因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图2:研发人员物质、精神激励组合此外,相同能力地创新型人才地需求也不尽相同,对物质与精神激励有不同地偏好.图3:不同偏好激励组合在已知研发人员偏好地条件下,假定他们是理性地,即他们会攀上最高地无差异曲线.但是,研发人员个体所能达到最高地无差异曲线,要受到他自身能力地约束.引进能力约束线(如图中CAD),表示在研发人员能力既定地情况下,企业愿意为研发人员提供各种激励组合.研发人员会根据自己地偏好去选择企业提供地激励组合,尽管最终地满意程度还受其自身能力地约束,但如果企业能为研发人员设计有效地激励机制,制定针对性地激励措施,提供满足他们偏好地有足够吸引力地激励组合,研发人便会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争取获得能为自己带来最大满意程度地激励组合[44].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利用DAC图,分析各环地相互因果关系,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地参考依据[45].杨洵、师萍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地研究方法,构建了企业研发人员长期激励地动态模型,并指出:(1)只有让研发人员在研发过程中承受一定地风险,对其激励才会达到较好地效果;(2)一个有效地激励机制不仅要使研发人员地收入与企业地创新收益挂钩,还要考虑研发人员所承受地风险与努力地成本;(3)研发人员地激励不仅要考虑企业当期地创新收益,还要将其知识存量和知识共享纳入考核指标中[46].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作者参考经典地过程型激励理论,并考虑研发人员地需求特征和激励地动态性,建立了研发人员个体行为激励定性模拟模型地定性因果关系.如下图:粗实线代表激励地主要逻辑过程,细实线代表主要逻辑过程中地相关影响因素,虚线代表系统信息反馈.“ED”代表研发人员工作努力程度,简称努力程度;“RE”代表努力促成绩效估计,简称回报估计;“EN”代表不能被研发人员控制地外界环境因素地集合,简称外界环境,包括研发团队内部其它研发人员地努力与合作,研发项目地组织等,还包括企业内部部门间地协调及对研发部门地支持,以及其它影响到研发绩效地企业外部环境,如竞争者、国家宏观环境等;“LV”代表研发人员个体水平,简称个体水平;“PF”代表研发人员研发绩效,简称研发绩效;“AD”代表研发人员地自我实现需求,简称自我实现;“SF”代表研发人员地满足状况,简称满足状况;“EQ"代表研发人员地公平感受,简称公平感受;“V A”代表奖酬对研发人员地个人价值,简称奖酬价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影响努力程度地因素比较多,而且因人而异,本模型中仅考虑回报估计、自我实现和满足状况对研发人员努力程度地影响.“+”表示两者之间正相关.研发人员研发绩效地影响因素有个人地工作努力程度、个体水平和其它研发人员自己不能控制地因素(外界环境).研发人员在研发团队中工作,这种工作性质会影响其努力程度与研发绩效之间地关联性,但是努力程度还是会影响工作过程质量,所以还是可以认为,研发人员努力程度升高时,研发绩效升高;显然个体水平升高,其它因素不变时,研发绩效会升高;外界环境包含地因素太复杂,难以确定,所以EN与PF间地定性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个人地满足状况来自决定量和相对量两方面,即本模型中地奖酬价值和公平感受,显然,奖酬价值增加,满足状况增加,公平感受增加,满足状况增加,即存在定性正比关系,根据公平理论,公平感受包括横向地公平感受和纵向地公平感受,本模型仅考虑纵向公平感受,即仅考虑研发人员根据自己地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果对比来获得公平感受.研发绩效、奖酬价值和公平感受间地关系比较复杂,本模型未能做详细阐述[44].根据激励理论并结合实际,作者设计了知识型员工地激励模型[48],如下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研究综述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就要在吃、穿、住、用、生活、工作各个方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就是交际。

交际又叫交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是针对狭义的概念进行的综述。

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行为,也叫人际的交往。

交际是一个社会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必需,它具有社会性和个体性。

“口语交际”一词正式进入语文教学是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

笔者以“小学口语交际”为关键词在CNKI和万方数据库网站中查阅的相关资料,发现各类期刊物所发表的本领域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此做了评价。

一、口语交际的概念界定有关口语交际的涵义,目前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表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1][2]。

一些学者对它的概念作了更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口语交际,是指借助思维,通过听说活动,组织语言、交流传递信息、得体文明的语言交往活动。

它的过程涉及听觉、视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同时,还涉及情感、兴趣、性格、意志等众多非智力因素[3][4]。

也有些学者认为,口语交际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怎样在口头上使用好语言,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他们主要强调在交往过程中达到理想效果的才是口语交际活动[5][6]。

还有些学者指出口语交际是交际者出于某种需要,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是一种有明显社交目的,使用标准口语的活动[7][8]。

总之,口语交际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在交际中如何说话,就要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二、口语交际的功用口语交际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说话人在一定情况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不同的人说的话不会相同。

口语交际也有它自身的功用,具体表现在[9]:1.加强人文交际沟通能力。

提高人们交际的能力,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目的,也是口语交际研究者和教育者的首要工作。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4500字》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4500字》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1)1.2 股权激励的模式分析 (2)1.3 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评价 (3)1.4 文献评述 (4)参考文献 (5)1.1 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股权激励实施动因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激励型动因和福利型动因两种,激励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解决经营者和股东因为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福利型动因认为提出股权激励是作为一种对员工奖励机制的完善补充、激励和吸引员工的。

刘思芸(2020)认为人才密集型上市企业连续多期股权激励的动因包括人力资本升值、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需要、强化激励模式的需要、前期股权激励成功实施的经验以及福利型动因[1]。

罗杰明(2020)提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若想保持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视人才,通过股权激励机制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可以有效降低人才流失率[2]。

彭茶芳(2019)研究提出,股权激励实施的动因之一是将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相结合,协调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规范公司治理结构[3]。

陈艳艳(2017)通过试验研究激励员工、吸引员工和融资约束的三种假设动机,得出实施股权激励被广泛认可的动因是吸引员工和挽留员工,以激励员工和融资约束作为动机受到一定的质疑,此外提出以税收优惠为动因的研究较少[4]。

Zhang Q(2018)认为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目标是引进新高管并和激励实施多元化战略,来降低核心员工流失率,改善公司治理[5]。

X.Chang、K.Fu和A.Low (2015)研究中指出,股权激励可以显著提升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激发他们对髙风险、高收益项目的投资,进而加大研发投入、延长投资期限、提髙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的目的[6]。

Morrell D L(2011)研究认为,股权激励实施具有留住人才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双重目的[7]。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知识性员工的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1)激励机制方面激励制度是对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起到的效果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就当前来讲,国外关于对激励理论研究时间相对于我国还是比较早的,利用对激励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于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可以这样理解,激励制度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国外研究和应用较为成熟的激励理论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内容的激励理论,以激励为重点,主要包括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第二种是基于过程的动机理论,它侧重于从动机到行动的心理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一些在行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这一理论表明,为了让员工按照企业的期望行事,有必要在员工的行为和员工的需求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

第三是行为矫正的动机理论,其重点在于动机的目的,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Mook(2012)在对员工工作什么样的动力进行研究时发现,能够有效满足员工各项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员工为企业更好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WilliaMJaMes在利用以往数据分析得到结果显示:在企业当中一般情况下员工在进行工作期间能够表现出一半还不到的工作能力,这也就是说,员工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动力,其工作起来就达不到一定的工作效率,那如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动力,那么员工在积极性就会被带动,这个时候,工作起来效率就会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才能更好的使企业快速发展。

CristianaLosekann等人(2019)在货币激励方面,提供反馈和认可,三家公司研究了使用更多激励机制的组合和效果。

他们认为,在三种真正的激励机制中,自律和尊重社会影响的动机是不同的。

根据销售比率目标收集的绩效数据,可以替换货币激励和认可,并且提供的反馈相对独立。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

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 (1)2、激励因素研究视角 (2)3、激励机制研究视角 (3)4、激励策略研究视角 (3)(二)国外研究现状 (4)1、关于教师激励理论研究 (4)2、关于教师激励因素的研究 (5)(三)文献评述 (5)1、研究的广度还不够 (6)(一)缺少实证研究 (6)参考文献 (6)一、著作类 (6)(一)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师激励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介绍国外教师激励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理论的分析与探究,另一方面是结合我国的激励问题进行激励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对我国教师激励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我国学者对乡村小学教师激励问题越来越关注,对该问题的探索也逐步加深。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一步的分析与整理,根据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众多文献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激励因素研究、激励机制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是了解教师的激励现状,了解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陈云英和孙绍邦选取204名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发现教师在物理条件、薪水、领导管理和培训晋升四个方面不是很满意,而在人际交往和工作性质上满意度较高。

李莉萍和黄巧香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过程中发现教师比较满意自己工作性质、每月的薪水和周围的人际关系,不满意的是进修培训、领导管理和物理条件。

孔建云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有八个因素,他们的工作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学生,依次是薪资,晋升体制和自我提升,最后工作压力、领导管理、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其中最不满意的是学生品质。

李月菊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的因素划分为更为细致的9个维度,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白淑娟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依托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不同的激励主体,探寻不同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措施[7]。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薪酬激励理论基础 (5)(一)需求层次理论 (6)(二)双因素理论 (7)(三)期望理论 (8)(四)公平理论 (9)(五)人力资本理论 (10)三、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11)(一)基本薪酬 (12)(二)可变薪酬 (14)(三)间接薪酬 (15)(四)长期激励计划 (17)四、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施策略 (18)(一)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19)(二)薪酬调查与定位 (20)(三)薪酬结构优化 (21)(四)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23)五、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评价与改进 (24)(一)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 (25)(二)薪酬激励制度的改进建议 (26)(三)案例分析 (28)六、结论与展望 (29)(一)研究成果总结 (30)(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1)一、内容简述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发员工潜能的关键工具,其设计与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长远发展。

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薪酬激励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框架到实证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启示。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薪酬激励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其构成要素。

有学者提出,薪酬激励应包括经济性激励和非经济性激励两大类,并分别探讨了各种激励方式(如工资、奖金、股票期权等)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薪酬激励对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评估了不同薪酬激励方案的效果,以及对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产生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薪酬激励的理论体系,还为实践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箱。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薪酬激励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激励与教学现代教育评价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评价以来,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教育评价实践中,对激励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从现代教育评价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在一些方面运用了激励理论。

1.“激励功能”概念的提出【1】我国在现代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中,参考、借鉴、吸收相关学科有关激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提出“激励功能”。

现代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激发评价对象情感,鼓舞斗志、振作向上的功效和能力”。

“依据设定的评价目标,……作出客观的价值判断,肯定成绩或进步,指出缺点与不足,指明产生的成绩进步或缺点不足的原因,从而激励评价对象主体的意识情感,促使其精神振奋,在提高教育、教学或学习质量的更高层面上,产生……动机,”【2】2.多指标整体综合激励和全过程激励的思想目标到达度评价模式,是我国应用很广的评价模式之一。

根据这一模式,开展教育评价,首先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更是引导激励评价对象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将目标激励,发展成为多指标群体激励,将局部激励,拓展成为整体综合激励,大大拓宽了目标激励的范围,提高了目标激励的效能。

现代教育评价特别强调过程评价,强调在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随时得到激励,从而大大提高激励的功能。

3.自我激励的思想外界的激励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自我激励更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激励因素;就是外界的激励发挥作用,也需要变为主体的内部动因。

现代教育评价特别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评价对象自我认识的过程。

因为是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所以评价结果极易被自我认同和接受。

良好的自我评价结果,会鼓舞评价对象自己向更高目标前进;不好的评价结果,更会使评价对象自己产生危机感,促使评价对象振奋精神奋勇上进;因而自我评价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激励理论运用于小学生评价的意义激励理论是英文“Theory of Motivation”的意译,是研究激励、激励因素、激励与行为的关系,以及通过激励激发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理论。

【3】激励理论自“激励”一词产生之日起,便成为了古今中外各领域学者研究探讨的中心论题,伴随着深入研究,激励理论也由最初的企业管理的专属名词拓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都要围绕激励理论的核心思想去延展。

激励的核心就是管理,但激励理论也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指导。

目前许多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都是针对企业管理领域的成人而言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并不多。

但实际上,激励对于教育而言更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激励则是促使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另外,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教育就是让教育者管理好学生,利用激励理论去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激励理论也可以让学生重拾信心,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激励的人,他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 20%-30%,而在受到激励后,他的能力能发挥 80%-90%。

激励对于人的潜能的发挥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激励性,让学生树立信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方针正是想运用“激励”来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发展性评价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可以说激励理论与学生评价结合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的最佳途径,激励性评价则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评价者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重视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激励性的语言或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既有利于引导教师掌握和运用激励理论,也有助于使评价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而这也正是激励理论应用于学生评价的意义之所在。

三、我国中小学学生评价中激励不当现象分析新课改的提出,使学生评价再次成为改革的重点,其中也明确指出了目前学生评价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应注重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去激励学生。

理论上,我们的学生评价已经取得了相当显着的成绩,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当我们真正走入中小学校,就不难发现,应试教育仍占主流,学生评价也仍在甄选。

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学校也在按着新课改的思想走,教师积极运用着激励性的评价,然而这种运用大多情况下是机械的,甚至有违中心思想的,有些更是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非但没能激励学生,反而成了贬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也消除了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学生评价的改革势在必行,而要怎么改,我们首先要找到确切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一)评价目的偏离,学生被分数所累,丧失信心与兴趣什么是评价的目的?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大家都用分数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正是评价目的的偏离,评价本来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结果却变成了学生们都被分数所累。

教师为“分”教,学生为“分”学,于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没有了,相反变成了一种负担,获得的也不是成功体验,而是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和一次次的挫败感,整天叫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这也无疑是不符合学生评价的初衷与最终的目的的。

(二)评价内容片面,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学生评价内容比较片面,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就是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或比赛取得的名次,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认知方面的发展却很少有人关注。

这样的评价造成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许多“小书呆子”,这些孩子除学习外的其他能力都很弱甚至没有,于是出现了很多高考状元到了大学生活却还不能自理,这就是评价内容片面所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

(三)评价主体单一,学生主动性丧失目前的学生评价中,占主体地位的仍是教师。

一个学生的好坏,家长、学校甚至于学生本人也只能从教师的评价中知道,这就造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丧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然而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了解真的就如此全面吗?当然不是,教师评定一个学生的标准大多都是依据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与日常表现,这是片面的。

(四)评价方式单调,使学生感到成功难于获得传统的学生评价中,评价方式单调,只重视纸笔测验,考试可以说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式,于是每次考试的成绩与班级、学年的排名这些量化指标就成为了测试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的评价方式,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造成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

(五)忽视过程,评价对学生欠针对、乏激励目前学生评价领域越来越重视评价的“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所谓回波效应就是指学生在统一测验中的成绩成为学校管理者实施教师、学生奖惩的惟一依据,如教师工资的提高、荣誉的授予以及学生奖学金等的获得。

【6】这就使得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与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学生思考的过程与努力的过程却被忽略了,这不但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一但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回答问题错误,就会让他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进而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则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评价理论虽完备,但实际应用中激励却严重缺失;二是教师对应用于评价中的激励理解偏差,用不得法。

评价固然需要激励,但更需要的是恰当的激励,因此,教师学会在评价中正确的运用激励策略正是解决上述不足的关键。

四、小学生激励性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原则就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它是人们在实施策略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教师在学生评价中想恰当的运用激励理论进行“激励性评价”,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尊重性原则学生评价的评价对象是学生,因此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无论他们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我们都应赋予他们受尊重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人权。

有的学生会说:老师的话有时会损伤我们的自尊心,即使在鼓励我们的时候说的话也比较形式化,感觉很虚假,不真诚;还有的学生说:“老师只看重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做什么都是错的,根本不尊重我们,总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

”每一个学生内心其实都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学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希望教师能够客观公正的去评价他们,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老师给我指出的错误确实存在,那么我很愿意去努力改正自己”,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片面,在没搞清问题的情况下就把责任归咎于学生身上,这就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很委屈,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会让他们在自我意识得不到良好调节的情况下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8】所以,在实施评价时,教师首先要站在尊重学生的视角,客观、真诚的去评价他们,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你的信赖感,获得他们对你的尊重,同时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差异性原则对于不同的评价对象我们要实施不同的评价,进行不同的激励,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差异性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和家庭环境都不同,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要有所区别,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生”施评。

【9】(三)及时性原则古人常说:“赏不逾时”,“罚不迁列”,就是说赏罚都要及时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育评价也是如此,而激励性评价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学记》有云:当其可时谓时,意思就是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时机,既不提前,也不延后,而要适时适当,否则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率为 80%,而延时激励的有效率只有 7%,可见及时的激励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学生,年龄越小则越要重视激励性评价的及时性,当一个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的很好的时候,一定要马上表扬,而不要等到第二天再表扬;当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考试进步了,那么应该马上表扬并鼓励他以增加他的自信;不仅是教师,家长也如此,如果答应孩子完成某件事给奖励,那就一定要及时兑现,如果言而无信,迟迟不兑现诺言,那么激励就没有效果了,而且以后的类似激励也会失灵。

所以,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要及时,要善于抓住激励的时机,平时多观察了解学生,对其“闪光点”要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外界激励与行为之间迅速建立联系,以巩固良好的行为方式,加强思想认识。

学生获得荣誉和成功之时,是激励的最佳时机。

【10】(四)针对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的人的特点给予准确真诚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做的不同的事对其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