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普通心理学——人格教案
普通心理学——人格教案《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教案·本章主要内容:·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人格成因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特征、理论、人格测验、人格成因并掌握认知风格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人格理论人格的成因 2.本章难点:人格理论人格测验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讲授法 2.心理测量四、教学时数 12学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人格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人格 (一)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英文字是personality,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persona,是面具(mask)的意思。
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
就像是国剧的脸谱一样,不同的脸谱和颜色代表不同的个性。
所以说在心理学裏「人格」的意思比较像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者「个性」。
而不是「人格高尚」的那个人格.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
这裏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
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譬如说,有一个人的特质是小气,那麼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大概都会很小气。
这时候我们会说小气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
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气质与性格 1.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性格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作业设计方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作业设计方案《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明确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2.掌握不同个体差别对进修和教学的影响。
3.培养学生因材施教的认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和内容。
2.个体差别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3.因材施教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个生动的故事或实例,引发学生对个体差别和因材施教的兴趣。
2.知识讲解:教师介绍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个体差别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个体差别对进修和教学的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个体差别,思考如何因材施教。
4.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个体差别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教师和学生,模拟因材施教的过程,体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应对不同个体差别。
6.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进修和生活中灵活运用。
四、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是否能够理解个体差别和因材施教的观点,是否能够提出合理建议。
2.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包括个体差别分析和因材施教方案设计,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小组互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评判彼此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增进合作进修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对个体差别和因材施教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3.不息完善教学设计和评判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考研教育心理学笔记之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_毙考题
考研教育心理学笔记之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概念: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1) 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概念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2) 沉思型与冲动型3) 辐合型与发散型A、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适当的惟一正确的解答。
B、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2、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A、智力量表: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作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做智力量表。
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 B量表)。
该量表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B、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 100实际年龄(CA)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
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因为智力测验题目按年龄分组。
由此计算得到和智商属于比率智商。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W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
2) 智力的差异A、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和需求, 制定适合的家庭教育计划和目标。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 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知领
域。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 系,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因材施教在社会教育中的应用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群体的需求, 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服务和 活动。
鼓励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 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路径。
音乐和艺术天赋
个体在音乐和艺术天赋方面有不同 的表现。
运动和身体协调性
个体在运动和身体协调性方面存在 差异,影响体育活动和技能表现。
02
因材施教的理念
因材施教的意义
促进个体潜能发挥
培养创新人才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教育,有助于发挥 个体的潜能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通过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助于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对因材施教的效果有直 接影响,当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因
材施教的有效实施。
家长和社会认知不足
家长和社会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对教育改革和支持有限,制约了因材施教的 发展。
展望未来因材施教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1 制定科学评估标准
未来需要制定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以衡 量因材施教的效果。
心理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因材施教 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手段。
分析当前因材施教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缺乏科学评估
当前因材施教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和 方法,导致教育效果难以衡量。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分配存在 差异,影响了因材施教的实施效果。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十二章:个体差异与教育
五、智力差异与教育
❖1.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 因材施教。
❖2.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选择最佳的教 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3.结合不同学科教学,充分发展每个学 生的智力
第二节 人格差异与教育
LOGO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如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性格迥异, 各有千秋,其实,这些心理特性的差 异都是人格差异的表现。
第十二章 个体差异与教育
LOGO
案例
❖ 《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孔子讲完 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 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 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 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 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 面前,恭敬地问:“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 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 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 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 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 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一)遗传和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交互作用
影响智力发展的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另一个重
要因素。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有显著的影
响。 ❖产前环境即儿童出生前的胎内环境对其出
生后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内因
人的智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 来的,受个性因素的影响。离开了实践活动 和良好的个性,即使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家 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个体的智力也难以形成 和发展起来。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教材分析一、引言《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是一本针对心理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教材,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
二、教材内容分析1. 教材主题:《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主要盘绕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讲解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钻研效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别,从而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2. 教材结构:教材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如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个体差别的表现形式、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等。
每个章节都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便于教师系统地进修和理解教材内容。
3. 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涵盖了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差别和因材施教的重要理论和钻研效果,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
教材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别。
三、教学方法分析1. 理论讲解:教材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帮助教师建立对心理发展个体差别的深刻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进修,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实例分析: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3. 教室讨论: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教室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分析1. 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的进修,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别,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和进修兴趣。
2. 对教师的影响:教材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宁专业素养,更好地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作业设计方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作业设计方案《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是一门专注于心理学领域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个体差别对于进修和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并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1. 了解个体差别的观点和分类;2. 掌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4. 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1. 个体差别的观点和分类- 认知差别- 情感差别- 进修风格差别2. 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知识差别- 能力差别- 兴趣差别3. 个体差别对教学的影响- 不同个体差别对进修成绩的影响- 个体差别对教学方式的影响4. 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注学生的进修动机和情感需求四、作业设计:1. 个体差别调查问卷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个体差别调查问卷,包括认知、情感、进修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并对同砚进行调查。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差别的特点和影响。
2. 因材施教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其中涉及的个体差别和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学生群体,设计一个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进修效果。
4. 反思与总结要求学生结合课程进修和作业设计过程,对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进行反思与总结。
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提出对未来教学实践的建议和展望。
五、评判标准:1. 作业设计的完备性和合理性;2. 对个体差别和因材施教的理解和应用;3. 创新性和实用性;4. 表达清晰、逻辑周密。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指导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2、难点:个性的特征。
二、学习要求(一)识记:个性、个性的结构、个性特征,气质、气质的类型,性格、性格的特征,能力、能力的分类。
(二)理解:1、个性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3、能力的个体差异的表现,智力的性别差异。
(三)应用:1、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实施因材施教。
2、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
3、4、第一节个性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第一节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学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个性和个性差异(一)什么是个性1、个性的定义:个性(personality)又称作人格,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次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具有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2、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是一个动态的内在心理结构,其功能是适应环境。
结构上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即心理过程的倾向性,指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性,是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性特征。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它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个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它表明一个人典型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
(二)个性的特征1、先天性和后天性。
人的心理有两大基础,即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个性有遗传基础,但主要是后天的教育、训练、环境和社会活动造成的。
2、共同性和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个体差异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3. 能够运用个体差异理论和因材施教原则指导实际教学实践。
二、导学内容:1. 个体差异理论的基本概念;2. 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3.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4. 个体差异理论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及应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为什么同样是一个班级,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还有些学生成绩较差呢?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个体差异的思考和探索。
2. 学习个体差异理论(15分钟)讲解个体差异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不同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会受到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 探讨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发现和理解个体差异的能力。
4. 学习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20分钟)介绍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并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5. 讨论个体差异理论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及应用(2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个体差异理论,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实际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个体学习成绩。
6.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个体差异理论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应用意义,激发学生对个体差异研究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回顾个体差异理论和因材施教的相关内容,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2. 分析自己身边的同学或朋友存在的个体差异,并思考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帮助和引导;3. 思考个体差异理论与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心理学专家或教育学者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学习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2. 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调查不同年龄段、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个体差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3. 参与心理学或教育学相关比赛或活动,展示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的应用成果,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最新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心理学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气质。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导学案-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导学案
《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导学案
一、导入
本节课将盘绕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与因材施教展开讨论。
我们将探讨不同砚生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别,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进修和发展。
二、目标
1. 了解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对学生进修的影响。
2. 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
3. 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三、导学内容
1. 个体差别对学生进修的影响
-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
- 学生的情绪状态不同
- 学生的进修风格不同
-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2. 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
- 知识点的难易水平
- 进修方式的多样性
- 教学资源的个性化
- 进修目标的个性化
3.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宁进修风格
-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 制定个性化的进修目标和评估标准
四、导学活动
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个体差别对进修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 观看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并进行讨论。
3. 案例分析:老师提供几个学生案例,让学生根据个体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到了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别对学生进修的重要性,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目标:通过对气质概述及气质学说的简单回顾,能说出气质分类的心理依据及四种传统气质特征;能分析各种气质特征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能针对不同气质特征因材施教。
重点:能联系实践鉴定不同的气质类型;能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能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根据气质差异因材施教的方法。
难点:能鉴定不同学生的气质类型;分析气质类型的优缺点;理解气质与学习的关系;懂得怎样因材施教。
第一节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气质概述(一)什么叫气质气质是个人重来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
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天性”等。
例如,有的人性子急,脾气急躁,易动感情,笑的时候喜欢大笑,笑声豪爽,怒则大怒,暴跳如雷,脾气来得急,也去得快,过后便忘;有的人则性子慢,脾气温和,遇事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慌不忙,沉着冷静,不动声色;有的人反应迅速敏捷,活泼好动;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1.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影响着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
具有某种气质的人,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也会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征,从而使一个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是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和情绪发生的快慢等心理过程的速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过程的程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外部还是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
它使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有着近似的表现,使人的心理活动都染上特定的色彩,形成独特的风貌。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不论时间、地点、场合,不论活动内容、兴趣、动机,都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才叫气质。
2.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个体与生惧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人出生的最初阶段就可以观察到某些气质特点。
例如,有的婴儿活泼好动,不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有的婴儿安详文静,胆小怕生,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
不仅如此,气质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难以改变上。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秉性”就是气质。
当然就其外部表现而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随着自身修养的增强,特别是随着性格的成熟,气质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这仅仅是外部表现的改变,使其内部产生质的改变是很难的。
同时,性格对于气质也会具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作用。
因此,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是统一的。
(二)气质的生理机制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从古至今,人们为了揭示气质的实质,探明气质的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创立了许多不同的气质学说。
1.体液说。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提出了“体液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气质的学说。
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即黄胆汁(产生于肝脏)、血液(产生于心脏)、粘液(产生于脑)和黑胆汁(产生于胃)。
根据人体内这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以哪一种占优势,就属于那一种气质类型。
一般可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血液占优势的属于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粘液占优势的属于粘液质;黑胆汁占优质的属于抑郁质。
2.体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于1925年提出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的理论。
他把人的体型分成三类:肥胖型、瘦长型和筋骨型。
认为体型决定人的气质特点。
例如,肥胖型产生躁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善交际、表情活泼、热情、平易近人等;瘦长型产生分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不善交际、孤僻、神经质、多思虑等;筋骨型产生粘着气质,其行动倾向为迷恋、认真、理解缓慢、行为较冲动等。
同时他还认为三种体型与不同精神病的发病率有关。
肥胖型的人较多出现躁狂症。
瘦长型的人较多出现精神分裂症。
筋骨型的人较多出现癫痫症。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在1942年也提出了体型与气质的理论。
3.血型说。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认为血型决定气质类型,可分为A型、O型、B型、AB型。
A 型气质的特点是老实稳妥、温顺、多疑虑、怕羞、孤僻、离群、依靠他人、易冲动;B 型气质的特点是感觉灵敏、不怕羞、善于社交、好管闲事;O型气质的特点是志向坚强、好胜、霸道、不听从指挥、爱支使别人、有胆识;AB型气质的特点是以A型为主,含有B型的成分,外表是B型,内里是A型。
4.激素说。
根据分泌腺活动的特点来阐明气质类型的学说,认为内分泌活动与气质有关。
柏尔曼等人根据人的某种腺体分泌激素的多少,把人分为甲状腺型、肾上腺型、脑垂体型、副甲状腺和性腺五种类型。
(1)甲状腺型。
如果分泌物多,表现为精神饱满、感知灵敏、意志力强;分泌物少,则表现为迟钝、缓慢、可能发生痴呆症。
(2)肾上腺型。
皮肤干黑,毛发浓密,精力旺盛,健壮有力,情绪易激动,好冲动。
(3)脑垂体型。
如果分泌物增多,表现为骨骼粗大,性欲强,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如果分泌物减少,则身体矮小,肌肉萎弱。
(4)副甲状腺型。
分泌物多,表现为易激动,缺乏控制力;分泌物少,则表现为肌肉无力,精神不足,缺乏生活情趣。
(5)性腺型。
分泌物多,表现为进攻性行为猛烈;分泌物少,则进攻行为少,易对文学、艺术、音乐感兴趣。
5.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特性的独特的、稳定的组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经受强烈刺激、持久工作的能力和耐力,有强弱之分。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两种过程之间力量对比,有平衡与不平衡之分。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两种过程之间相互转化的速度,有快慢之分。
这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不平衡型(兴奋型),强、平衡、灵活性(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弱型(抑制型)。
分别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关系如表11—1。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是神经系统基本类型的外在表现。
生活中纯粹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很少,多数人则属于两种或几种类型的混合型。
他还预言,除了这四种类型外,还存在其它未知的神经系统特征和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认为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生理机制,因此,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是有关气质生理机制学说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一种理论。
二、气质的类型与测量(一)气质类型及其特征1.鉴定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气质类型指的是表现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征的典型结合。
同时,气质类型不仅表现在情绪和行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智力活动及其他心理活动方面。
鉴定人的气质类型就是对表现为心理特征的神经系统特性的鉴定,一般包括六个因素。
这些因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不同的气质类型。
(1)感受性。
指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它是神经过程强度特征的表现,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测量。
(2)耐受性。
指人受到外界刺激后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反映。
(3)敏捷性。
指对同一强度的内外刺激作出不随意反应的程度,指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
(4)可塑性。
是指人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难易程度,表现了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可从感知、记忆、思维等的速度和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来判断(5)兴奋性。
指情绪兴奋的强度和自我控制程度。
是神经过程的强度和平衡性的表现。
兴奋性高而抑制力弱是神经过程强而不平衡特点的表现。
(6)倾向性。
指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体验。
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指向外界事物,是神经过程兴奋性高的表现;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心体验,是抑制过程占优势的表现。
根据以上心理指标,气质类型的特征鉴定如表11—2所示:2.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1)胆汁质●精力:充沛、旺盛、体力好(力气过人)、声音洪亮●速度:心直口快,动作快,反应迅猛●情绪:兴奋,急躁,变化(冲动、平息)快,体验强,不敏感,不细心●内外向性:非常外向,不认生●适应性:差,鲁莽,不灵活,易执拗●典型代表:张飞、李逵、小燕子等(2)多血质●精力:活泼好动,有朝气●速度:思维、语言、动作敏捷,但不鲁莽●情绪:丰富外露,体验不深,变化快●内外向性:外向,喜广交朋友●适应性:灵活,兴趣广泛,容易适应环境●典型代表:黄蓉、王熙凤、孙悟空等(3)粘液质●精力:一般●速度:思维、言语及行为反应较慢●情绪:脾气好,情绪稳定,但不敏感,不易冲动●内外向性:内向、安静、沉稳●适应性:喜欢墨守成规,不易适应新环境,注意力不易转移,执拗●典型代表:薛宝钗、沙和尚、唐僧等(4)抑郁质●精力:差、柔弱易倦●速度:言行迟缓无力●情绪:细心、多愁善感,体验深刻●内外向性:内向、孤独●适应性:不善与人交往,孤僻,易退缩●典型代表:林黛玉(5)练习:想一想,议一议,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小沈阳,成龙,李连杰,李咏,张国荣(二)气质类型的测量测量气质类型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测定法和测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观察者的言行表现,以了解其气质特点的一种方法。
运用观察法确定气质类型,要求在观察、记录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智力活动特征、言语特征及情绪特征以后,对所得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综合,然后对照各种气质类型的指标,确定其气质类型。
此种方法使用简单,易于掌握,若运用得当,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这种方法很适合教师使用。
2.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是指在实验室里,运用一定的实验仪器对被试在形成或改变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神经活动特征进行观察记录,从而了解和确定其气质类型的方法。
许多心理学家以不同形式的条件反射来测定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
运用条件反射法所测得的结果比较可靠。
但是,条件反射法需要一定的实验仪器,主试者亦须经过特殊训练,因而不利于一般人掌握和使用。
3.测验法。
运用气质调查表来测定人的气质类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吉晋气质调查表是美国吉尔福特和晋莫曼于1956年发表的一种问卷式的人格测验调查表。
这个调查表共包括10个因素,每个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
每种特质用30题测定,共300题。
波兰华沙大学心理学教授简·斯特里劳从50年代起,对气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编制了几种适合不同对象使用的气质调查表。
其中最有特色,且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简·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简称S·TI),简·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共有134个测验题目,包括兴奋强度、抑制强度、灵活性三个量表及一个第二级量表——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