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途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血液循环途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九章人体内物质运输第二节血液循环中的第三个问题。

血液循环途径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点教学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等内容。

通过第八章人体的营养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消化后所有营养物质都是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运送到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通过本章第一节学习和第二节前面两个问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管的类型及结构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内容都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而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呼吸、排泄和体液调节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建立密切联系并奠定基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生物学观点。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探究,培养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可以探究微观世界的运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提高使用显微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血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四、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五、设计思路:1.情景切入:血液循环的发现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难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奥秘的欲望。

2.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动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0千克。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生1:来自食物、饮水。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的途径-冠军奖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的途径-冠军奖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其关系;2、说出体循环及肺循环路线上血液成分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及其关系。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上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软件五、教学内容:一、复习回顾师:(出示幻灯片心脏结构图)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结合图片回顾一下心脏的结构以及相联系的血管。

左心房连通于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于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于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于肺动脉。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心脏中血液的流动方向。

肺静脉的血液流入左心房,通过中间的动脉瓣流到左心室,再通过动脉瓣流向主动脉。

上下腔静脉的血液流入右心房,通过中间的房室瓣右心室,再有动脉瓣流向肺动脉。

那么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血液流向哪里呢她们怎么样完成血液循环呢那么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心脏的结构,相联系的血管以及心脏中血液的流向,为本节课的血液循环做铺垫,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一)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脏和所有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所进行的循环流动,它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它的动力器官是心脏。

(二)体循环教师出示幻灯片体循环动画,让学生体会血液流动的过程,再进行详细讲解物质交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三)肺循环教师出示幻灯片肺循环动画,让学生体会血液流动的过程,再进行详细讲解气体交换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四)动脉血和静脉血通过比较方法弄清楚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特点,重点解释易错认知“动脉流的是动脉血,静脉流的是静脉血”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血液循环的组成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在两个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思考两者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师: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心脏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能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并理解在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观察与思考、小组讨论、课堂小游戏和观看视频等学习活动,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分享,学习整合知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精神,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内容衔接导语:在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心脏是怎样工作的之后,明白了血液在人体内是朝一个方向流动的,那么血液究竟是怎么流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观察与思考:生:观察课本P63中的图片。

个人思考问题:一个红细胞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过了哪些路径?当它再从心脏的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再一次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用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学习方式:个人独立完成,完成后举手示意,老师个别提问。

师:巡视完成情况,帮组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组织同学发表作品,并评价:这位同学的答案很完整!(板书)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右心室进一步指导学生思考: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心脏)(这位男同学找得真快!)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是什么?(这位女同学很有发现的眼光) 相同点:血液流动的方向: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区别点:体循环是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而肺循环是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

3.某人肝有疾病,到医院打吊针(静脉注射),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哪个腔?药物要到达病灶,经过心脏几次?(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这位同学真勇敢!)右心房;2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肝动脉→肝部。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保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血压的概念、正常范围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心脏的结构功能。
(2)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3)血压的概念和正常范围。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血压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提高他们对血压监测的重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血液循环的重要性,如运动后心跳加快、受伤后血液凝固等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奥秘。
3.教学方法: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内容:
(1)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途径。
(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功总结、归纳、提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
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了解静脉血和动脉血的特点
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途径
二、教学内容
之前已经学习了血管的分类,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及特点。

心脏的结构以及与动脉和静脉的联系。

对于学习本节血液循环的途径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讲解血液循环的两大途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及其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化;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从复习心脏的结构以及其与血管(动脉和静脉)的联系方式。

结合课本上血液循环的图示,让学生自己发现整个循环的路径(角色扮演)。

再引出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讲,根据血液颜色的转变结合营养物质的交换,得出静脉血与动脉血的区别。

再讲血液循环与血液的变化结合在一起。

五、教学准备
做好写有血液循环各个器官的四方纸;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的循环途径(全国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案 血液的循环途径(全国一等奖)
1、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
2、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学生归纳总结。
.
1、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抽象的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技能训练
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
2、组织学生“切脉”。
3、组织学生阅读“想一想,议一议”回答相关的问题。
4、小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心脏肌肉的发育,增强心脏的功能。
七、课后反思
3、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病例进行说明,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脏病病因,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第62页至65页。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动脉血
和静脉血
的区分
1、展示教材图4—40,提出问题:
(1)、什么叫做动脉血什么叫做静脉血
(2)、动脉里流动脉血,静脉里流静脉血。这句话对吗
2、指导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3、讲述: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分是根据含氧量不同来划分的。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称为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称为静脉血。
(2)、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
(3)、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
(4)、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4、小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的汇聚点在心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为人体各处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带走代谢废物。
5、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教材第64页的讨论题。
1、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找出相关的知识,为“切脉”做准备。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

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血液循环初中二年级教案知识目标1、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2、通过录像、vcd的演示、老师的讲述,使学生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

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关于《血液循环》: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二)《血液循环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的学生年龄大多是十四岁或十五岁居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能力很强,正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对陌生的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前面已经学习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在生活中一般也有过静脉点滴的经历,对药液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血液循环是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不能直观地观察到,真实的血液循环又是非常复杂的,学生即使能观察到,认识起来也是很难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时也有着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环境分析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选用多媒体电脑课件上课。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血液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

血液循环途径初中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途径初中生物教案

血液循环途径初中生物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材、PPT、教学视频、血压计、脉搏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带走?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跟随PPT一起复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际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血压计和脉搏计进行实际测量。

2. 记录测量结果,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途径,谁能简单描述一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 学生跟随PPT一起学习血液循环的意义。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教育(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血液循环健康。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学生能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学生能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4.4.3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4.3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科生物学年级七年级姓名高宇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2022版新课标要求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人体生理与健康”这一主题的内容。

一、课标整体要求:人体具有多个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与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人体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系统、器官等不同的结构层次认识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了解传染病的危害;理解人体免疫的基本原理;认识到遵守社区、地区和国家的相关防疫要求,有助于传染病的防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对传染病和免疫、医药与急救等知识的学习,认同生物学及医学伦理观念,养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二、课标内容要求: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5.2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5.2.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5.2.2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三、课标学业要求:(1)描述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4)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为初中义务教育生物新课标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中的内容—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主要为教材设置了第二个“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观察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及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达,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2、认同和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积极参与小组内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概述血液循环和途径及意义;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请回想一下,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的呢?生: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师:这四腔分别又与哪些血管相通呢?生:与左心房相通的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通的是上下腔静脉,左心室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可见心房与静脉相通,心室与动脉相通师: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这一节让我们一起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二、新授师:人类对血液循环的认识也是经历了波折的,最早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科学家是——哈维,下面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资料,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你对科学的认识有何启发与感想呢?生:交流师:从血液循环的发现过程,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经历了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学习前人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过):血液在人体中究竟是怎样循环的呢?由完全隔开的心脏左右两部分泵出的血液又有什么联系呢?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血液循环模式图:思考(1)血液循环是在由()和()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循环流动的呢?生:心脏和血管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2)在心脏中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呢?生:心房→心室→动脉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那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呢?首先让我们想一下,血管分哪三种类型生: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动脉呢?生:动脉是指将心脏的血液运往全身的血管(图中主动脉,肺动脉)师:那什么是静脉呢?生:静脉是指将全身的血液运回心脏的血管(图中上下腔静脉,肺静脉)师:什么是毛细血管呢?生: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师:观察在肺动脉和肺静脉之间的是什么血管?生:肺部毛细血管师:在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之间的有哪些毛细血管?生:身体上肢的毛细血管身体下肢的毛细血管腹腔中的毛细血管师:这些称为全身的毛细血管,下面总结一下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的第二课时内容,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掌握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的前提下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血液如何在人体内循环流动,内容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上课开始,重点复习心脏和血管的结构。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导入本节的新知学习。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及视频,结合实物观察,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教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把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来学习新知,让学生分析出问题的本质,知道学有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目标:1、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3、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难点: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途径教案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途径,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初中生物课本和教辅资料。

3. 演示用的心脏模型和血管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思考。

提问:你知道血液是怎么流动的吗?它是如何在我们的体内完成循环的呢?1. 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简要介绍血液循环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2. 了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展示心脏和血管模型,让学生认识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 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通过图表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掌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线,理解心脏的工作原理、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区别等内容。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海报,介绍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继续优化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参考资料:1. 《初中生物》教材2. 《初中生物教学指导与评价》教辅资料3. 《生物教学法》教学参考资料血液循环途径教案范本就是这样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强调血液循环过程中易错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重要知识点。
-回顾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循环基本途径、血管特点等。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
-布置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3.教师简要介绍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血液循环在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液循环对我们如此重要?”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介绍心脏的四个腔室,讲解心脏瓣膜的作用。
-解释心脏跳动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心脏如何推动血液循环。
1.学生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的认识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3.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和操作能力,合理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掌握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3.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解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心脏的结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途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血液循环的途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壱、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弐、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参、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有较多的活动,有绘概念图,有动画、视频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等,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也应做好预习,否则,时间可能会难以控制。

2、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
概念的发展。

3、学生把小组绘制概念图作为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

同时老师也获得
反馈信息。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本的整洁、字迹清晰。
2.思维导图要结构清晰,内容全面,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3.课后练习题要独立完成,对于错误的地方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4.科普小报和短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力求表达清晰、有说服力。
5.实验报告要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撰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设计一份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科普小报,要求图文并茂,内容准确,能够向他人清晰介绍心脏的工作原理。
4.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血液循环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保持心血管健康。
5.针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如血小板聚集实验,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血液循环的知识;
5.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1.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循环》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以“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为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分享与总结: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分享,总结讨论过程中的关键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血液循环知识,概括重点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培养环保意识。
3.学习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相关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选择题:关于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血细胞和血浆功能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设计血液循环流程图的填空题,让学生动手绘制流程图,加深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3.问答题:针对血液循环的重点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观看科普视频:推荐同学们观看有关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如纪录片、专家讲座等,以拓展知识面,增强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7.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探讨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并在下节课上汇报讨论成果。
4.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健康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血液循环的两个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氧气和养料交换。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案

1.题目:《血液循环的途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2.内容:3. 基本要求:(1)有情境的创设,有实验探究过程。

(2)有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血液循环的途径》简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循环路径;2.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血液循环路径,提高比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引导法、观察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分享自己扁桃体发炎静脉注射治疗实例,提出问题: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从手部到达扁桃体,来发挥治疗作用的呢?引出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得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并让学生尝试找到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师播放血液循环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血液循环示意图”,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2.通过体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体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3.通过肺循环,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发生转变的?在肺循环中,哪些血管中流动脉血哪些血管中流静脉血?小组代表分享。

师生共同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生角色扮演,进行循环列车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总结评价,强调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环节三:巩固小结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新知,教师补充总结。

环节四:作业设计作业1:完成本节课后相关习题。

作业2:思考题:通过静脉注射的药物,最先在心脏的那个腔中发现?药物到达发病部位血液几次经过心脏,几次经过肺?五、板书设计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肺循环: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作用:把动脉血变为静脉血二、肺循环: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作用:把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循环的途径》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循环路径,;2.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循环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壱、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课题:《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概念图的教与学,促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

弐、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参、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有较多的活动,有绘概念图,有动画、视频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等,课
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学生也应做好预习,否则,时间可能会难以控制。

2、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
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

3、学生把小组绘制概念图作为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

同时
老师也获得反馈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